《工之侨献琴》教案
语文 -工之侨献琴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工之侨献琴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建议一、主旨分析工之侨为献琴之事而慨叹,是因为这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宫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但工之侨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件事上,他从这里还看到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优劣不分。
因此他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这一慨叹,其实正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结论。
二、第一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
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
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这篇寓言情节生动,人物也有好几个,但全文仅一百二十字,这跟作者语言的高度简洁是分不开时。
例如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宫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后一概不提。
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工之侨献琴-教学教案
一、主旨分析二、第一次献琴分析三、第二次献琴分析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
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
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希世之珍”。
四、简洁的语言五、词语小结1.词性活用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默而识之表修饰地、着。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却、但是。
3.“以”字用法工之侨以归介词,带着。
易之以百金介词,用。
抱以适市连词,表修饰、着。
是以谓之文也连词,因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
还以与妻介词,把。
以就鼓德连词,来。
4.“之”字的用法弦而鼓之代词,指琴。
还之代词,指工之侨。
工之侨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助词,的。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斫(zhuó)窾(kuǎn)篆(zhuàn)期年(jī)2.积累文言词语“而”、“诸”。
3.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培养语感,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学习本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把握寓意,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一道理。
二、学法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着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
2.理解虚词“而”作连词时的几种作用;理解虚词“诸”作兼词的含义。
(二)解决办法1.熟读成诵,领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结合课文讲解分析,抓住关键词句使问题得到落实。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献琴
刘基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本文中
“而字的用法作为教学难点。
2.采用“阅读——讨论——拓展”式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取
一、阅读课文。
1.阅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迅速弄懂课文大意。
)
2.检查阅读情况。
(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斫弦篆古窽期年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或用法。
a 弦而鼓之()
b 自以对天下之美也C·献之太常”“
回.’
d.使国工视之()e·还之F 期年出之G 贵人过而见之。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工之侨献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汇报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工之侨献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工之侨献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工之侨献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培养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学生能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工之侨献琴》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简要概述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解读: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解读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特点和动机。
引导学生从人物行为和对话中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琴文化和社会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道德观念。
3.4 展示与交流: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和提问,深入讨论故事的内涵和启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
4.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对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初一下学期《工之侨献琴》教案
初一下学期《工之侨献琴》教案1. 教学目标1.1. 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背景,并掌握《工之侨献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2. 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知作者的心灵与感情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1.3. 掌握有关修辞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音韵、形象、节奏、抒情等。
1.4. 通过课堂讲授、鉴赏阅读、讨论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历史背景。
•掌握《工之侨献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感知作者的心灵与感情。
2.2. 难点•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能将其运用到文学作品的阐释中。
•掌握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解释。
3. 教学策略3.1.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进行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合作意识。
3.2. 问答式教学通过问答式教学,促进学生思考,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3.3. TBL教学法采用TBL教学法(任务型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启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 教学过程设计4.1. 活动1:了解古代音乐文化学生将通过阅读有关古代音乐文化的资料,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4.2. 活动2: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将阅读文学作品《工之侨献琴》,注意文中人物的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4.3. 活动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大家的意见不断碰撞,实现知识和情感的共享,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4.4. 活动4:课堂展示学生成为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和展示,把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成果展示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评价方式及标准5.1. 作业评价通过对课后作业的批阅和评价,考察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根据《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进行课堂讲解
【教学设计】根据《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进行课堂讲解语文教案进行课堂讲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工之侨献琴》这篇文言文文章。
(2)通过学习文章,掌握文言文字、语言、思想内容以及课文结构、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1)能够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能够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语言特点,然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增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熟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掌握词义及上下文的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1)引入《工之侨献琴》这篇文章,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展示琴韵悠远的精美图片,并询问学生对这样一张图片都有哪些感受。
(3)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琴的文化意义,提出琴艺乃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精髓。
2、学习环节(1)教师介绍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2)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词语。
(3)阐释句子中的概括建议、反问之辞等文言文写作技巧。
(4)对话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尤其是题为“工之侨”的寓意。
3、拓展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琴艺与生命的奥义。
(2)展示现场表演琴乐视频,呈现琴艺美学魅力。
(3)给学生留下自我表达时间,展开文学创作或琴乐演奏。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琴艺文化之美。
2.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对话式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3.情境教学法,营造生动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评估1.让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小组交流以及文学创作或琴乐演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评估主要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也会参考他们的创作成果和表演技巧。
六、教学建议1.通过学习琴艺文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课中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琴艺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
《工之侨献琴》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工之侨献琴》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在不断拓展知识的同时发挥个人价值,成为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有用之才。
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语言文字工具的应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是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塑造。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和表现形式,体会到语言艺术和人文情感的魅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基于任务型学习和多元智能的《工之侨献琴》课堂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
【课程背景】《工之侨献琴》是唐代文学名篇,作者韩愈。
文中讲述侨胞工寓在新罗的陶染工坊里,为陶器工艺界贡献巨大的一幕。
文中展现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职业道德和忠诚精神。
这篇文学作品既包含文本的语言艺和结构体验,也融入了传统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的感悟。
因此,针对该篇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1、目标设定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结构,提高基本语言工具的应用和表达能力;同时,能够发现文章中的句式、段落和篇章结构,了解文本的表现形式和整体框架,提高文本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深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人文情感和审美价值的鉴赏和积累能力。
2、任务激发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任务:任务1:语言呈现让学生自由阅读《工之侨献琴》原文,并标记出自己不懂的词汇和句型,并在小组内交流和理解,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语言工具。
任务2:结构呈现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段落和章节,自己画出文本的总体结构图,并从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表达意图和情感氛围。
任务3:文化呈现让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和分享,找出文章中传递或融入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思考有哪些宝贵的精神与价值可以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工之侨献琴》。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文中某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3. 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4. 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相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工之侨献琴》。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4. 写一篇关于《工之侨献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3.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利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工之侨献琴》的文本材料。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4.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布置。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默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的批判。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默写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3.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解读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工之侨献琴》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解读文本。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工之侨献琴》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书籍:有关《工之侨献琴》的解析、评论和分析的书籍。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工之侨献琴》的作者和背景。
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解读: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冲突。
解读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2.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4.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的表现。
评价学生在表达和沟通中的能力和技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工之侨献琴》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知识:提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5.3 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学生通过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6.2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创作自己的故事续写或改编。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文本分析、感悟体验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文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标注生字词,查找注释,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感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2)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工之侨献琴》语文教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工之侨献琴适用对象: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一、讲解背景知识作为一位工藤家的庶出子女,侨与家族内的亲兄长警二(名字有“二”字部分)不同,无法接受继承家业的权利。
所以他来到了东京学琴,准备成为一名艺术家。
但他的成绩并不好,因为他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
而他见到了和他长相相似又能理解音乐的木村花代,坠入了爱河。
但花代的父亲却认为工藤家的庶出子女是不值得托付终身幸福的人,于是强行分开两人。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侨带着他的一把琴独自来到了纽约,在时间的打击下,他用自己的手劳动早起晚归地做钢琴,最终制成了一把独一无二的琴。
二、阅读理解1.请大家将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梳理一下。
2.请大家说说,侨为什么要做一把独一无二的琴呢?3.请大家学习一下关于琴的常识。
琴所包括的部分有什么?琴的工艺是怎样的?4.请大家将侨所做的琴和其他琴进行比较,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5.请大家谈谈,为什么侨最终选择将这把琴献给了华盛顿?三、思考探究1.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侨无法理解音乐,但最终却做出了一把好的琴,请大家谈谈,他做出这把琴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哪些创新意识?2.为什么说侨的琴是“独一无二”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侨为什么要将这把琴献给华盛顿呢?他做这样的决定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四、表达展示请依据所阅读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有关侨献琴的短文。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工之侨献琴》这个故事展开,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表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琴的制作工艺和琴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工之侨献琴》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工之侨献琴》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及文化背景;2.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及文化背景;2.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及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反思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问答法:引导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拓展思路,交流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情况和体验,为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五、教学内容1.《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及文化背景《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清朝末年。
主人公韦铁梅是一位著名的琴师,他在一次钦定新妇的婚礼上,因为弹奏的琴曲抒发了民族气概,而被清廷官员大加赞赏;而他的主人——一位汉族豪绅,则因为觉得韦铁梅“不入流”,而对他进行歧视和打压。
一个在日本长大的华裔“工侨”闵先生前来帮助韦铁梅,并把韦铁梅的琴曲传到他在日本的老家。
这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碰撞与交流。
2.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一种跨越边界的交流,能够帮助人们增进理解、互谅、互信和互敬。
文化交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和友谊。
对于国际间的交流尤为重要,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同时,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环境中,跨文化交流能够为人们打开新的视野、拓宽思路、增强多元思考能力。
六、教学步骤1.引入故事情节及介绍文化交流的概念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简要介绍《工之侨献琴》的故事情节及文化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探讨文化交流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讨,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交流的价值。
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9、工之侨献琴刘基教学目的:1、进一步感知“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色。
2、领会本文寓意及现实意义。
3、集累文言一些词语——虚词“而”的用法。
4、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寓言”的特色;概括寓意,体会现实意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难点:虚词“而”的用法。
突破方式: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新课的学习,体会“寓言”的特色;采用编、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概括、感知寓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而”的用法。
教学设想: -通过“听读一朗读一自译一复述一讨论一改写一表演”的方式,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来讲讲寓言的一些特点: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命,它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工之侨献琴》(学生板书、介绍作者)。
二、正课:第一步:粗读课文,掌握大意。
1、学生轻轻朗读课文,感受内容,找出疑点。
2、相互推荐,本课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字词句。
斫(zhu6):砍削弦:作动词,装上弦。
谋诸篆工:和篆工商量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感受课文语言。
4、学生齐声朗读,体会情境,第二步:详读课文,总结寓意1、同学合作,查看工具书、资料,自译课文,教师点拨。
2、概括主要内容——两次献琴,结果截然不同。
3、复述原文4,讨论寓意——不可以貌取.人,引形取物,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三步:表演课堂剧1、将“工之侨第一次献琴”(课文第一段)改写为剧本。
2,小组交流如何表演。
3、表演。
4、点评:语言、神态、动作为主。
第四步:发散思维训练讨论:如何看待公之侨献琴?(第二次为主)进行有效地包装,是今天商家的取胜之道:弄虚作假、坑害顾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9工之侨献琴-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9工之侨献琴-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29工之侨献琴教学目的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寓言内容及寓意。
3、教育学生要看重真才实学,而不能只重虚名。
教学重点:(l)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而""以""之"字的用法。
(2)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查字典、看注释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寓言,工之侨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题目是编者加的。
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人,辅佐朱元漳平定天下,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官至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土,封诚意伯。
三、正课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轮读。
)2.请学生翻译课文。
(一人一句)3.补充课文注释:(目标1)焉:语气词,这处可不译。
"所而为琴"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弦而鼓之"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金声而玉应"而:连词,表并列。
鼓:动词,弹。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以为":认为。
"也"表判断的语气词。
"工之桥以归""以"后省略介词的宾语,以琴归,带着琴回家。
诸:之于的合音。
"匣而埋请上"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而:连词,表承接。
诸:之于的合音。
"抱以适市"以:连词,可不译。
市:集市。
"贵人过而见之"而:连词,表承接。
"易之以百金"以:介词,用。
"悲哉世也"倒装句,谓语用在主语前面,强调谓语"悲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之侨献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overseas Chinese offering Q in"
《工之侨献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
德育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得有真才实学。
能力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特点;训练复述与翻译。
知识点:掌握“期”“美”“斫”“适”等词的意义和“而”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体会本文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而”字的用法。
[教法设计]
采用“阅读——讨论——拓展”式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在认真读注释的基础上自己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进行复述。
复述之后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先弄清作者本意,再进行发挥。
最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当堂把读后感说(写)
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先讲个故事。
有个同学到古董市场上卖花瓶,他只卖二百块
钱一个,可是卖了一个星期,一个也没有卖出去,后来他灵机一动,去到丝绸店里买了一幅上好的丝绸,又买了几个几百块钱一
个的红木的盒子,然后,他整天就坐在市场里擦,也不理会别人,别人要看一下,他都装出一幅很不舍得的样子,别人问价钱,他
就一口价,五千,别人要还价,他理都不理,不到一个星期,他
带来的几个花瓶全卖了出去。
你看这事儿!其实这事一点都不新鲜,明朝的一代名臣刘基早就写过一个寓言。
读过这则寓言后,
大家想想,看看能从这两件事中感悟出什么?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l.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斫弦篆(古)窾期(年)
2.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___(时期)青田人。
3.指名朗读,如有错误要指出、纠正;然后抽查:
①是否掌握了“期”“美”“斫”“适”等词的意义。
②是否理解了“弦而鼓之”“匣而埋诸土”“抱以适
市”“莫不然也”等重点语句。
4.全班齐读;共同归纳本文3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1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
第2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第3段,写工之侨的慨叹,说明献琴之事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三、复述故事,体味语言
1.复述。
复述不等于翻译,要求学生尽可能讲生动些。
允许学生用合理的想象来补充故事情节,增加一些生动的细节。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
例如,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王和乐官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话一概不提。
3.做课后练习第二题,一是让学生了解“而”字的用法,二是让学生用通顺的现代口语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
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句中的前两个“而”表顺承,可译成“然后”、“就”、“便”等,第三个“而”表示并列,可译为“和”、“与”、“并且”等。
②“匣而埋诸上,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句中的“而”连
接状语和谓语,可译为“着”、“地”等。
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句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可不译。
四、理解寓意,领悟内容
1.点拨解悟。
①工之侨为什么叹“悲哉世也”?他叹的是什么?
②从这件事上你有什么看法?
2.讨论领悟。
作者的本意在于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
学生提炼观点要以原作内容为基础,但可以有多种角度(如:工之侨作假、乐官们喜假、好古的风气……),也可不受原作意图的局限。
不妨提供一些观点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比较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a. 讽刺世俗不能识别美的实质,一味追求虚伪的外表。
b. 形象地揭示了当时黑白不分、真伪倒置的腐败世风,指出了黑暗透顶的元朝即将灭亡的必然性。
c. 抨击了盲目“以古为贵”的观念,表现了作者对新事物遭扼杀、社会进步遭阻碍的愤怒。
3.表达感悟。
首先确定好自已的观点(如: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反对弄虚作假、要重视真才实学、关键在于提高鉴别能力、包装的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造假风气要不得……),再围绕观点联
系现实生活谈看法,或写读后感。
不少于300字。
五、布置练习,完成作业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或用法。
a. 弦而鼓之
b.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c. 献之太常
d. 使国工视之
e. 还之
f. 期年出之
g.. 贵人过而见之
h. 易之以百金
i. 希世之珍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砍削后做成琴,装上弦,然后弹奏,发出金子般的声音,玉石般的声音。
)
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用匣子装着埋入土中,一年以后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去集市上。
)
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如。
(有一个大官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两金子买下它,把它献给朝廷。
)
④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
[教学板书内容]
工之侨献琴
刘基:元末明初、字伯温
良桐、金声而玉应、天下之美――弗古
作断纹古窾、匣而埋之,适市、贵人易之献之――希世之珍工之侨:叹――悲哉世也,岂独一琴?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