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波电交替

合集下载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几个情况: 一、长Q-T间期综合征
• 长Q-T间期能够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其机 制系因心室复极延迟,复极不均,易损期 延长, 结果使心室内产生多发性折返路径, 而产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尤其当刺激落 在心室易损期或超常期时,更易发生。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1页
• Han提出测定易损指数来预计室性早搏在恶 性心律失常中意义,即易损指数=基础Q- TX前周期,如>1.1,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1.4则易发生室颤。Q-T间期延长心电图 分为以下三型: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4页
• 应强调:①必须用12导联同时统计心电图才能正 确测量QT间期;②QTd测量条件应该标准化。如 测量前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药品,并最少休息15 分钟等,两次测定条件基本相同;③T波终点确定 正确。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25页
• (2)QTd电生理机制 心室不一样部位单相动作 电位时限不一样,反应了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 时间差异,可反应在体表心电图上,不一样导联 上QT间期差异,反应不一样部位心室肌复极不均 匀性。
感染,大出血,应用抗心律常药(奎尼丁、普酰、
心可定),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病毒感染 及心脏自主神经功效紊乱引发。
心电图预测心源性猝死
第4页
• 长Q-T综合征治疗 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伴有耳聋及晕厥女性患者,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发作预后很严重,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肾上 肾素能手术,如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LSCD)。后天取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治 疗,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基本相同 (详见第三十章中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6页
• 短QT可表现为一过性或持久性。前者指QT间期 暂时短于正常范围,提醒其原因常为一过性或可逆 原因所致;后者指QT间期连续性短于正常范围,提 醒其原因多为固定原因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短QT 可展现家族聚集性,也见于散发病例。短QT易发 生各种心律失常。对于特发性短QT伴有心律失常 者,称为短QT综合征 。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

9种不同电交替现象(全文)心脏电交替现象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振幅、极性呈交替性变化,任何导联波幅相差≥0.1mV即可诊断电交替,常见2:1交替。

心脏电交替现象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机械交替。

1872年Traube观察到心律规则时心搏强弱交替,称为“脉搏交替”。

1909年Herring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肉眼可见的电交替。

1910年Lewis 报道了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QRS波群振幅呈现交替现象,首次描述和命名了电交替现象。

根据累及的波、段范围,心脏电交替可分为单纯性电交替(P波、QRS 波群、ST段、T波、U波中单个波形交替)和完全性电交替(2个或2个以上波形同时出现交替)。

根据时间分为除极交替(QRS波群交替)和复极交替(ST段、T-U波交替)。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传导电交替,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房室间期交替,心房、心室内传导异常也可引起P波、QRS 波群交替。

电交替类型1. P波交替单纯P波交替(图1A)在动物实验中并不少见,但临床罕见。

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心房内2:1传导阻滞有关,也可能系心房肌病变引起不应期改变所致,还有推测与心房肌缺血性病变影响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转运速度,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发生交替改变有关。

心电图诊断标准中,除了P波形态交替改变,还要求P-P间期必须固定,两种P 波必须都是窦性的,额面P波心电轴均指向左下,两种P波的P-R间期也必须固定。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心房梗死、心房压力增高或扩张引起心房肌缺血缺氧时。

2. QRS波群交替QRS波群时程交替常见于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和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均呈宽QRS波群与窄QRS波群交替,本质上属于传导交替。

QRS波群振幅交替是完全性电交替和心动过速性电交替(图1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图1 不同类型电交替A.患者69岁,急性肺栓塞,II显示P波振幅、形态交替,振幅高者波形更尖,P波额面心电轴均为+80°,胸导联交替现象不明显。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

测定方法: 有不少 T 波电交替在 常 规 心 电 图 上 不 能 被 观 察 到, 目前采用特殊的 低频频谱分析技术, 能从噪声及呼吸 波 中 高 选 择 性 地 分 辨 出 电 交 替 波 动, 用 T 波交 替指数 和交替比作为定量指标, 交 替 比 >3 为 T 波 电 交 替 阳 性 .TWA 可 分 为 毫 伏 级 和 微伏级, 前者在常规心电图上可通过 肉 眼 识 别, 而后者因 T 波交替幅度仅为微伏级 ( ) , 需 借 助 特 殊 仪 器 和 方 法 才能识别. V μ ( 常规心电图.患者安静平卧状态下做常规心电图, 描记心电图特征. 1) ( 动态心电图: 采用踏 车 或 活 动 平 板 运 动 试 验 使 患 者 心 率 增 快 至 1 2) 0 5 次/ m i n . 检测 T 波电交替的机会增多, 需要3 0~4 5 m i n ( ) : , 微 伏 级 临 床 上 较 常 见 的 为 微 伏 级 由 于 其 无 法 在 常 规 心 电 图 上 3 TWA TWA 显示, 目前常应用频谱法来进行检测.频谱法采用特殊电极, 可有效降低肌肉干扰及 基线漂移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通过将心电图上 S 来 T-T 波 形 的 变 化 转 变 为 能 量 谱 , 检 测 出 这 种 细 微 的 TWA. 微 伏 级 TWA 在 频 谱 图 上 可 表 现 为 以 下 3 种 类 型 : : , ( ) / , 阳 性 运 动 过 程 中 当 心 率 次 分 时 任 一 正 交 导 联 或 任 意 个 ● HR <1 1 0 2 连 ) . 续 的 胸 前 导 联 出 现 交 替 压( 交 替 率( V a l t ≥1. 9 V, K) ≥3 且 持 续 ≥1 m i n μ . 未满足上述阳性标准, 无 伪 影 数 据 显 示 HR>1 ●阴性: 0 5 次/分 且 持 续 ≥1 m i n ●未满足上述阳性或阴性标准者为不确定型. 临 床 意 义 4. 在许多临床情况下如缺血性心脏 病、 限 制 性 心 肌 病、 先 天 性 长 Q-T 间 期 综 合 征、 电解质紊乱患者 T 波电交替发生率 较 高.研 究 资 料 表 明, T 波电交替和 T 波切 迹在该综合征中出现率较高是特征性诊断指标之一, 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 但更多 ) 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且 常 在 尖 端 扭 转 型 室 速( 发 生 前 出 现, 因此 T 波电交替 T d p 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 观 的指征. 目前公认 T 波电交替是人类缺血心肌的内在特征, 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 常及猝死危险性独立的、 有意义的指标, 在预测无心律失常生存率方面, 具有与电生 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并可用于评价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 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心 / / 律 失 常 的 发 生 机 制 .A 预防指南提出: 室性 C C AHA E S C 2 0 0 6年心脏性猝死( S C D) 心 律 失 常 或 有 致 命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风 险 的 患 者 均 需 进 行 TWA 协 助 诊 断 和 危 险 分 层 ( ) ; 、 证据级别: 是 识 别 心 肌 梗 死 后 缺 血 或 非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发 生 高 A TWA S C D 危患 者的有效方法. 评价与展望 5. 综上所述, 恶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 患 之 一.无 创 性 心电学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不同时期取得了 突破性成绩.本世纪初发明了心电图, 现已成为某些心脏疾病如恶性心律 失 常 的 独 立 诊 断 指 标 .1 9 5 7 年 发 明 了 动 态 心 电 图 提 高 了 心 电 图 的 诊 断 范 围 .8 0年代开创的 6] .从9 晚电位, 为 心 律 失 常 的 病 理 生 理 研 究 提 出 新 认 识[ 人们对复极有极 0年代后, 7] 、 、 , .正是 大关注, 如Q 离 散 度 波 电 交 替 波 已 成 为 心 电 学 研 究 的 新 热 门 题 目[ T T J 这些检测手段, 为我们提供研 究 和 解 决 心 律 失 常 方 法, 相信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 展, 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利用更多的诊断手段能达到对恶性心律失常 的 早 发 现、 早预防, 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 卢喜烈. 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 1 9 9 9, 5 3 9-5 4 0. [ , 心脏猝 死 的 危 险 分 级 在 预 防 应 用 埋 藏 式 心 脏 复 律 2] N a b i l E I -S h e r i f H i o i a T u r i t t o . : 除颤器时代的必要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 9 9 9, 1 3( 1) 8-1 0. [ 张开滋, 刘海祥, 吴杰. 心电信息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 1 9 9 8, 2 0 0-2 1 3. [ 郭继鸿. 心电图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4] 2 0 0 2, 1 2 2 4-1 2 2 7. [ 王萍, 贾红 T 波电交替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5] 2 0 0 5年第5卷第1 0期 [ 张丽媛, 陈英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电图 Q 6] R S电交替的分析中 国 慢 性 病 预 防 与 控制2 0 1 1年8月1 9卷4期, 4 1 0-4 1 1. [ 叶先才, 徐涛心脏性猝死的 E 7] C G 预警指标医学信息2 0 1 1年9月2 4卷9期, 5 9 5 8 -5 9 5 9.

多变的T波

多变的T波

全导联T波倒置


指除AVR外,其他11个导联T波倒置;广 义包括(1)V1直立,余10导联倒置; (2)III或AVL直立,余10导联倒置; (3)AVF和I导联中1个直立,T波倒置≥8 个。 常见于:急性心肌缺血,肺栓塞,应激 性心肌病,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心肌缺血


前降支急性闭塞,缺血累及左室前壁及 侧壁。 I、AVL、V1-6导联T波倒置
钠-钾交换
心绞痛时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




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预测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指标 遴选 ICD植入病例 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的预测 作为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危险 的预测 电解质紊乱与 TWA明显关系
3.小结
应激性心肌病

累及左室心尖部及左室侧后壁 除AVR、V1 T波直立,余导联T波倒置, 且T波倒置较深(最常见)。
急性脑血管病(Niagara瀑布样T波) 为一巨大倒置而不对称、常有钝挫 的一种形态特异的T波改变,酷似美 国与加拿大边界上的世界上最大的 Niagara大瀑布。 2001年 Hurst JW将这种巨大倒 置T波称为Niagara瀑布样T波。
临床意义: Niagara瀑布样T波见于脑血管意外(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外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腹症、脑梗塞、二尖瓣脱垂等。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心电图表现: QRS高电压 T波倒置(底窄深倒) 动态变化不明显 可在心肌肥厚之前出现
圆顶尖角型T波
在一部分高分流的幼儿室间隔缺损, V4R~V4导联上,可见圆顶尖角型T波。第 一峰呈圆顶状,第二峰有一向上的尖顶而 酷似P波。前峰代表左室复极,后峰代表右 室复极,两峰之间的裂开可能由前室间沟 延迟复极所致。

T 波电交替

T 波电交替

MTWA 阳性的处置
心脏电生理检查 加强对基础心脏病治疗,使用Beta阻滞剂 加强随访 植入ICD
总 结
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SCD在MTWA阳性患 在 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 阳性患 者的发生率较高, 并高于EP和其它检查阳性患者 者的发生率较高 并高于 和其它检查阳性患者 作为一种预测手段MTWA较EP, 晚电位 较 晚电位,EF等更为敏感及特异 作为一种预测手段 等更为敏感及特异 各种心脏病患者MTWA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有 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有 各种心脏病患者 效技术 毕竟只是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测方法, 但TWA 毕竟只是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测方法,在利用结果时必 须结合临床, 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Frequency (Cycles/Beat)
频阈法
时阈法
--频域分析方法 MTWA --频域分析方法
1. 结果不直观,不能判定 何时发生了TWA改变 2. 患者心率必须维持在一 定范围内才能使用 3. 需专用检查设备及方法 4. 不能在运动试验或 Holter检查同时进行分析 5. 昂贵的专用电极也影响 了频阈法TWA的使用
急性心肌缺血时上述变化在缺血区和缺血边缘区的心 外膜和心内膜 Q-T间期延长时上述变化在心肌中层 心率加快时上述变化更加显著
MTWA致心律失常机制 MTWA致心律失常机制
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内钙离子积聚 心肌组织(population)机制 一组相关心肌组织复极化不一致, 部分心肌复 极化后不应期相对延长,激动波分裂产生折返 细胞(cellular)机制 复极化异常在单个细胞水平, 导致折返
TWA 临床意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定
AHA,1998) 44例VT患者TWA检测 患者TWA检测, Shinn 等( AHA,1998) 44例VT患者TWA检测, 服用胺碘酮, 14未服用胺碘酮 30 服用胺碘酮, 14未服用胺碘酮 非胺碘酮64%TWA阳性,胺碘酮组11% 64%TWA阳性 11%阳性 非胺碘酮64%TWA阳性,胺碘酮组11%阳性 结论:胺碘酮能降低TWA TWA发生率 结论:胺碘酮能降低TWA发生率

T波电交替(TWA)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的检测价值分析

T波电交替(TWA)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的检测价值分析

• 临床研究 •127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识别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约占30%。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预测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手段。

T 波电交替(TWA )是一种心电变异现象,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1],已逐渐成为无创评定和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的重要有效指标,且操作简单,安全高效[2]。

现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TWA 在预测该类患者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心电图存在特异性改变,血清酶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存在典型缺血性胸痛阻滞或类似症状持续时间30 min 以上;②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③非窦性心率;④无室性期前收缩;⑤能够配合检查。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③存在心脏起搏器治疗史;④房室传导阻滞;⑤存在电解质紊乱或感染;⑥存在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疾病;⑦结缔组织性疾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其中男64例,女56例。

年龄(52.5±15.3)岁。

将该组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率失常分为恶性心率失常组36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4例。

1.2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3],符合以下条件者可判定为恶性心律失常:①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流动力学紊乱,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②心率逐渐加速,存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的发展趋势;③出现频率在230次/分的单性室速;④合并特发性心室扑动或(和)心室颤动;⑤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伴有昏厥;1.3 方法1.3.1 常规方法:均按照心肌梗死的治疗常规给予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调脂治疗,控制心绞痛,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肌酶谱等。

心电图学概念术语系列文库:T波电交替

心电图学概念术语系列文库:T波电交替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T波电交替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
“T波电交替”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T波电交替
系电交替的一种形式。

其心电图特征是T波或TU波的形态、幅度甚至极性发生交替性改变,通常每隔一次出现一次,可以是T波均直立,其振幅大小发生改变,也可以是同一导联内T波均倒置,倒置深浅交替;或隔几次心搏出现一次至几次电交替。

T波电交替可见于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心肌缺血、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应用奎尼丁或电击复律之后等。

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去极化波交替虽然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中经常可记录到,但并不是预测发生心律失常危险性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而复极化波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目前已引起广泛注意,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

心电图T波交替

心电图T波交替

心电图T波交替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与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指标。

因此,熟练掌握T波电交替的特征,将对预测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波电交替的历史渊源、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正确掌握T波电交替,早期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 TWA的历史渊源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tion,TWA)是指心电图上T波幅度、形态的逐搏交替变化。

早在1872年,Traube就发现了电交替现象。

之后Hering[1]和Lewis[2] 在1909年于心动过速和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描述了这种肉眼可见的TWA。

然而这种肉眼可见的TWA虽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肯定的关系,但因其图形变化细微,发生率太低,在常规心电图上难以发现,以致数年来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直至1988年Smith[3]等应用频谱分析的方法检测出在体表心电图上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伏级的T波电交替(microvoh T wave alternans,MTWA),提高了TWA检出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并指出TWA是预测室速及室颤发生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1994年,应用频谱分析原理在运动负荷试验中检测MTWA的专业分析系统问世,迄今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002年Verrier和Nearing[4]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中应用时域分析原理检测MTWA,对T波进行动态的时域定量分析,这一系统的问世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研究TWA的临床价值开辟了新的道路。

2 TWA的发生机制目前,TWA的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机制有以下几个:2.1 TWA发生的电生理机制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由于中层心肌细胞与心内膜心肌细胞层和心外膜心肌细胞层之间存在电压差,因此而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电流,它们的综合向量就是心电图上记录到的T波。

t 波电交替 ppt课件

t 波电交替 ppt课件

TWA 临床意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定
Shinn 等( AHA,1998) 44例VT患者TWA检测, 30 服用胺碘酮, 14未服用胺碘酮
非胺碘酮64%TWA阳性,胺碘酮组11%阳性 结论:胺碘酮能降低TWA发生率
Shusterman 等(Am J Physio lH eart Circ Physio,2010年): 使用维拉帕米等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防止TWA 的发生。
Dr. Bruce D. Nearing
渐量修正平均(MMA)-
最先进的时阈法TWA测量技术
MTWA时域法分析优势
时域分析,非常直观
不受心率限制 可视觉确认 在噪声下能检测 不需非常规的手段和设备
TWA 值是频域法的4倍 可用于运动平板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MTWA 检测
时阈法MTWA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
总结
各种心脏病患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SCD在MTWA阳性患 者的发生率较高, 并高于EP和其它检查阳性患者
作为一种预测手段MTWA较EP, 晚电位,EF等更为敏感及特异 各种心脏病患者MTWA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有
效技术 但TWA 毕竟只是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测方法,在利用结果时必
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危险度
16.8 5.7 4.7
敏感性
93% 53% 67%
一年内VT/VF/猝 死发生率
28%
9%
8%
TW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临床意义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指标
2001年Ikeda对834例心梗后患者平均随访25个 月,MTWA阳性患者SCD的危险性是阴性患者的 11.4倍,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超过任何其它 检测手段。

T波电交替正常参考值

T波电交替正常参考值

T波电交替正常参考值一、T波电交替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整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逐搏交替变化。

T波电交替与心脏性猝死(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已被公认为当前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引发SCD最具预测价值无创电生理指标。

1. TWA分析法传统的TWA分析法是一种时阈法,是做常规心电图肉眼辨识T波随时间逐搏交替变化。

Smith医生1988年发明了需要高分辨率电极和专门的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来测量的微伏级T波交替(MTWA),2000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临床应用。

目前TWA分析法有频阈法和时阈法两种,可应用运动平板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

TWA现象常见于急性心肌缺血、Q-T延长综合征、儿茶酚胺释放过多、严重电解质紊乱等。

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包括:钙离子循环紊乱、局部心肌动作电位时间不同步、幅度和形态不一致、心肌复极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增加。

MTWA检查标准:(1)阳性标准:运动试验在心率<110bpm时t波交替,任何相互垂直导联或连续2个胸前导联幅度>1.9微伏且持续1分钟以上;休息时幅度>1.0微伏,交替率>3微伏。

(2)阴性标准:不符合以上阳性标准,心率≥110bpm持续1分钟无明显的交替。

(3)不能确定:>10%房(室)性早搏、房室结文氏现象和噪音引起的过多干扰。

X2. TWA能预测谁植入ICD可以获益在既往研究已经证实植入ICD的病人显著降低了伴有左室射血分数(EF)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是EF下降不显著或EF不下降的患者是否需要安置ICD是一个很现实的临床问题。

2011年Lewandowski 的研究包括67例ICD功能正常的患者(54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平均年龄62.2±8.4岁),运用运动平板试验进行TWA的检测。

结果分为:阴性、阳性、不确定三种。

在6-12个月的随访中,每个安装ICD的病人至少有1次临床随访,分析室速或室颤再发情况。

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1)

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1)
②上述表现若是发生在≤40岁,尤其是女性,可能是正常 变异;若≥40岁的成人,尤其是男性,应与右室发育不全 的心电图改变相鉴别。
.
5
•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如心悸、 多汗、失眠。心电图表现:T波低平、倒置,多出现于Ⅱ、 Ⅲ、aVF等,直立时心电图的T波比卧位明显,服心得安 后异常的T波可恢复正常。
振幅:①在以R波为主的 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 于同导联R波的1/10;② 胸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mv;③正常TⅠ>TⅢ、 TV6>TV1。 。
.
3
2.传统概念的T波改变
• 原发性T波改变
– 心室复极过程异常-T波改变 – 心脏疾病、心外病变、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生理
因素及正常
• 继发性T波改变
• 过度换气综合征 过度换气在健康人可引起心前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认为 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室肌不协调复极及呼吸性碱中毒 相关。心电图特征:T波倒置呈一时性,并伴有QT间期延 长,β受体阻滞剂可阻止其发生。
• 运动员T波变异
旧观点:上世纪80年代,无症状的运动员,其心电图提示T 波倒置,运动或药物增加心率后,T波转为正常,被认为 是正常变异。
.
9
3)Niagara瀑布样T波
• 因形态酷似尼加拉瀑布的马蹄形外观而得名
• 特征:①T 波开口部异常宽大;② T波深而倒置;③ T 波 畸形:前肢常与ST 段融合,T 波底部呈钝圆形,后肢与U 波融合;④伴U 波振幅>0.15mV, T 波演变可伴发快速室 性心律失常;⑤伴QTc 延长20%以上,最长可达0.7~ 0.95s;⑥一般不伴ST 段偏移,无病理性Q 波。
• 年龄、性别因素引起的变异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心脏电交替现象(Theelectricalalternasn phenenon,JEAP)就是一种少见得心电异常表现,系指心电图上任何波、段及波群,其波形与/或振幅呈规律得交替性变化,也包括其波形与振幅呈阶梯型渐变得周期性变化,交替与阶段并存型变化得三种形式。

凡任何同一导联上振幅相差≥1mm,即可诊断,但必须除外呼吸性改变,电源不稳定与基线移动等心外因素所致得振幅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如早搏二联律所形成得假性电交替、ﻫﻫ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就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与复极改变过程,与临床上某些心脏关系密切,尤其就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得独立性指标,已称为关注得热点、ﻫ1。

溯源与发展近年来对复极化T波电交替(T wave alfernaus, TWA)得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最早关于电交替与电活动不稳定性关系得研究就是建立在犬得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119次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立即增加,再灌注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亦增加,伴随室颤阈(VFT)降低。

AdamDR,SmithJM等进行27次重复实验,实验动物选用犬,以室颤阈作为评定发生室颤危险性指标,以频谱分析经计算机处理得T波电交替指数(TWAI)作为检测T波电交替得定量指标,研究实验动物T波电交替与室颤之间得关系,其结论为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室颤发生得一个很有意义得指标。

NearingBD等在犬得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T波电交替与自发得室速与室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提出T波电交替就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得标志,能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得发生,而ST段变化仅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室颤发生无相关性、Rosenbaum DS等对83例行诊断性电生理检查,其研究显示T波电交替就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得具有统计学意义得指标,在预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得预测价值。

T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T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T波电交替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高翔【摘要】T wave alternans( TWA ) describes a condition of gradually alternated changes of T wave in amplitude of vibration and shape on ECG during regular heart rhythm. Recent studies considered TWA as an indicator of predicting the malignant arrhythmia and sudden death, which has been written in 2008 AHA/ ACC/HRS as one of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risk stratification basis for malignant arrythmia high-risk patients.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mechanisms, test methods,research status and clinical indications and significance about TWA according to medical literature.%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1【总页数】3页(P1677-1679)【关键词】T波电交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作者】高翔【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呼和浩特,010059;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CCU,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心律规则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以及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它是心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微伏级T波电交替临床应用研究TWA课题组马龙乐

微伏级T波电交替临床应用研究TWA课题组马龙乐




所应用的仪器 均为GE公司生 产(已获得美 国食品药品管 理局(FDA)批 准(FDA document K023380)
GE公司生产的Seer Light controller和Seer Light recorder
移动平均修正技术( Modified Moving average(MMA)
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x ± s)
健康对照组 慢性心力衰竭组 冠心病组 (138例) (41例) (87例) 年龄 50.14±17.56 55.43±6.00 52.14±17.00 性别(F/M) 67/71 20/21 47/40 AreRR 828.45±102.33 760.03±132.38 800.45±100.67 Peak HR 115.68±21.92 133.30±26.63☆ 120.68±25.32

系统将自动采集 每隔32个逐搏T波 振幅差值的平均 值,筛除标准为 噪音<100Hz,心 率<125 次/分, 更新系数,1/32; 噪音限制:20μ V
A
B
A
B
GE Method
A
A
B
Even
Odd
Separate Odd (A) & Even (B) Beats for Analysis.
GE Method
A B
amplitude µV
A
B
Measure Point in Time Across Odd (A) and Even Beats (B)
A
GE Method
1/32
Average “A”
Raw Input Data
Modify Average by 1/32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verage and Raw Data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摘要】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4.4万人,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所以及时有效检测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对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2008年AHA/ACC/HRS联合发表了“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指出用于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无创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心电图、平均信号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T波电交替)及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等。

其中T波电交替为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变化现象,是一种心电活动不稳定现象,具有在临床应用、随访复查方面更为方便灵活,操作简单及较高阳性识别率等特点,成为预测缺血性心脏病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无创性检测指标之一。

%The number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is about 54.4 million people each year, and the main reason is malignant ar-rhythmias caused by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o it does significantl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by predicting timely and effectively.In 2008, AHA/ACC/HRS published ‘Expert consensus on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rough non-invasive techniques’ , which pointed out non-invasive methods were ECG, 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Holter, T-wave alter-nans, and baroneflex sensitivity.T-wave alternans is instability of electrical activity ECG phenomenon, on which ST segment or T wave mor-phology and amplitude changes, which is more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used in clinical or follow-up, and becomes one of major non-invasive detections of indicators of malignant arrhythmia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397-401)【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T波电交替;时域法【作者】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TWA是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以ABAB…形式重复出现,基于心肌细胞水平,它产生于动作电位时程在每搏间发生的交替变化,借此TWA可以将其他类型ST段和T波变异区分开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波电交替心脏电交替现象(The electrical alternasn phenenon, JEAP)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异常表现,系指心电图上任何波、段及波群,其波形和/或振幅呈规律的交替性变化,也包括其波形和振幅呈阶梯型渐变的周期性变化,交替与阶段并存型变化的三种形式。

凡任何同一导联上振幅相差≥1mm,即可诊断,但必须除外呼吸性改变,电源不稳定和基线移动等心外因素所致的振幅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如早搏二联律所形成的假性电交替。

近年来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见于心脏细胞除极和复极改变过程,与临床上某些心脏关系密切,尤其是复极化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性指标,已称为关注的热点。

1. 溯源与发展近年来对复极化T波电交替(T wave alfernaus, TWA)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最早关于电交替与电活动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119次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立即增加,再灌注时,复极化T波电交替亦增加,伴随室颤阈(VFT)降低。

Adam DR, Smith JM等进行27次重复实验,实验动物选用犬,以室颤阈作为评定发生室颤危险性指标,以频谱分析经计算机处理的T波电交替指数(TWAI)作为检测T波电交替的定量指标,研究实验动物T波电交替与室颤之间的关系,其结论为T波电交替是预测室颤发生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Nearing BD等在犬的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T波电交替与自发的室速和室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提出T波电交替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能够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ST段变化仅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室颤发生无相关性。

Rosenbaum DS等对83例行诊断性电生理检查,其研究显示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预测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

还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晚电位因束支阻滞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其测定结果,故应用受到许多局限性,T波电交替在预测心律失常方面较晚电位优越。

还有许多学者致力于T波电交替的检出,T波电交替是属于微伏级,因其微小用肉眼难以识别,在常规心电图上有时难以发现,而采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检出T波电交替,由于此应用技术发现T波电交替远比常规心电图常见,是室速和室颤易发的重要标志。

国内外众多学者以心电图演绎推理到实验室工作,作了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积累,逐渐揭示出发生机理,随着心脏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发展,已能很好地记录出各型动作电位和离子跨膜速度,尤其是近年来采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检出很多T波电交替,尤其是针对148例患者,旨在研究T波电交替与电生理诱发室速间关系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发现T波电交替是中度敏感,特异性较高的预测性指标,与电生理检查相比T波电交替可能更准确的预测心律失常事件,有人称之为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使人们对T波电交替的认识不断完善和升华,在临床应用上亦更加重视。

2. 发生机理1913年Mzne首次描述T波电交替,现已屡见不鲜。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上,许多情况可出现电交替,提示其产生机理不尽相同。

Wellens报导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反复心动过速及心力衰竭时呈T波电交替,经控制后此现象消失,推测其T波电交替与心功能不全及心动过速后状态(posttachycardia state)有关。

Kimura等认为T波电交替与低钙和体位变化有关,由于低血钙影响细胞钙离子的转运,致使跨膜动作电位2位相发生交替性变化而引起。

还有的学者认为T 波电交替的离子基础是经细胞膜钙内流增加,所以使用异搏定或硫氮卓酮等钙离子拮抗剂可防止T波电交替出现。

低钾、低镁亦可引起T波电交替,经补钾、补镁治疗得以纠正T波电交替现象,说明上述观点。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是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活动不平衡所致,如Schwartz等报告1例患者当走进运动实验室时受惊吓即刻出现T波交替,他在猫的实验中,以电刺激心脏交感神经,可同时诱发Q-T间期延长和T波电交替,故认为心脏交感神经介质释放突然失调对T波电交替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亦有学者认为交感神经张力提高,可能是提高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使动作电位形态与幅度发生改变,使复极不均一性加重并引起折返及单向阻滞,从而出现室性早搏,并极易引起RonT现象,以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猝死。

晚近对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加强了研究,LQTS不仅引起心室心肌复极时程的改变,同时亦引起复极波形态变化,其中最主要表现为T波电交替和T 波切迹,T波电交替反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后者是引起折返性室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Schwartz等综合28篇LQTS的不伴耳聋的Romano-Ward综合征,其中13篇有T波电交替。

Maron BJ 认为在LQTS的低钾型-Gamstorp综合征中,T波电交替发病率更高。

Abildskov等根据左右星状神经节传达至心脏的交感神经激动不平衡而引起Q-T间期延长,而对复极化T波提出可能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激动不平衡有关,文献报导应用β阻滞剂和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能有效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能降低猝死率,从而论述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近来,在一实验LQTS替代模型上研究了QT-T电交替时在LQTS中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发现由于QT-T电交替时,复极空间分布不均一性明显加大,从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分子生物研究的进展,遗传性LQTS的致病基因基本确定,提示不同类型的LQTS可能有各自独特的离子流,而影响复极导致T波电交替的产生,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心律失常的新时代,必将揭示T波电交替本质所在。

3.记录方法单纯性T波交替又称孤立性T波交替,是指T波或TU的振幅、形态或极性交替性变化而不伴QRS波形态和心动周期的明显改变。

其记录检测方法如下。

3.1常规心电图Navarro-Lopez提出T波电交替如下特征:3.1.1左胸导联有巨大倒置T波。

3.1.2T波电交替常伴Q-Tc间期延长,可达0.62 s~1.09s,平均为0.36s,Q-Tc间期长短交替的变异范畴在0.05s~0.28s之间,平均0.10s。

3.1.3深呼吸、体位改变,心率突然增快或刺激颈动脉窦可使T波电交替明显或暂时消失。

3.1.4T波电交替有增加心电不稳定倾向,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甚或室颤。

用常规心电图记录T波电交替,简捷、直率,不用特殊附加仪器即可进行。

但有两种局限性:①只能定性检查,不能定量检测;②不能以运动实验或其他诊断性操作诱发出,以便筛选猝死高危患者。

3.2动态心电图由于属长程心电图,检出T波电交替的机会增多,但对低频心电图信号记录差,故易漏记T波电交替。

3.3数字电信号处理技术传统的电交替是建立在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上,由于它属于毫伏级(mV)测定,体表12导联对心电信号的敏感度低,而忽略90%的心电信号,常规心电图所能显示的波形数目有限,仅为2~3个波形。

动态心电图对低频心电图信号的敏感性差,记录ST段和T波效果差,故均不利于电交替的测定。

一项研究检出T波电交替的最大值仅为微伏级116μV,不仅解释12导联心电图T波电交替不常见原因,也提高使用敏感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采用Frank导联系统记录,将心电图波形的变化转变成能量谱,采用快速付立叶转换进行数据处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成频谱-时间标测技术,用于电交替测定,则显著优于传统的测定方法,经临床应用证实,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可靠性,能够从噪声或呼吸产生大量波动中,具有高选择性分辨出电交替。

但该技术有其局限性,电交替变化很快则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最近有人采用高效滤波装置,改变模板以外补偿窦性心律下心率的波动,而动态追踪检测电交替技术,其研究显示,当进行控制的踏车运动以加快心率时,可以可靠地、无创地检出微伏级电交替,其结果表明它是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强有力预测指标。

因此,有待建立最佳的电交替测定方法,是十分迫切和急需的。

4.临床意义T波电交替以前报到较少,Schwartz等综合Romano-Ward综合征28篇文献中,有13篇有T波电交替,Maron BJ认为低钾型LQTS型的Gamstorp综合征发生T 波电交替较多,这些都提示着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T波电交替发生率较高。

晚近资料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和T波切迹在该综合征中出现率较高是特征性诊断指标之一,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但更多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时,且常在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发生前出现,因此T波电交替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师识别恶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观的指征。

近来报导急性心肌缺血也可致T波电交替,出现电交替之后,接着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临床上也观察到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出现T波电交替。

Verrier观察到再进行PTCA 7名左前降支阻塞的患者在阻塞及再灌注时均出现T 波电交替。

此外,尚有报导,多发性脑梗塞、前列腺炎、严重肾功能障碍伴低血钙、低钾、低镁血病、酒精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等发生T波电交替。

有时早搏后若干心搏呈现T波电交替和Q-T间期延长,或早搏后交替变化更为明显。

显著性T 波电交替多提示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是心室复极不一致表现,往往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甚或猝死。

目前公认T波电交替是人类缺血心肌的内在特征,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独立的、有意义的指标,在预测无心律失常生存率方面,具有与电生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

并可用于评价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5.评价与展望发现电交替现象已有数十年,但真正重视而加以研究只不过是近10年之事,虽然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已证实,其产生有着重要的电生理基础,离子基础及神经机制。

目前对该领域研究是方兴未艾,随着电交替测定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认识的提高,可进一步揭示潜在的心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有望复极T波电交替发展成为一种比晚电位更加优势的无创性,评定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极为可信、可靠、而实用的技术。

为达到这一目的,尚需作大量的工作方能广泛地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恶性心失常是从本世纪开始,持续到21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在医学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

无创性心电学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几个不同时期也相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本世纪初发明了心电图,现已成为心律失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1957年发明了动态心电图为其诊断提供了有用的方法。

八十年代开创的晚电位,为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研究提出新认识。

90年代提出的心率变异性,为解释自主神经与其关系起了推动作用。

从九十年代后,人们对复极异常极大关注,如QT离散度、T波电交替、J波,已成为心电学研究的新热门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