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助她逆袭的是一块小小苗绣

合集下载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5篇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5篇

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5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1)【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

王仕花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王仕花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王仕花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王仕花是一位来自湖南省祁东县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力更生:王仕花在年轻时就失去了双臂,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她学会了用脚开门、写字、缝纫,并且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家人。

她的坚强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2. 助人为乐:王仕花不仅帮助自己,还帮助了很多有需要的人。

她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为残疾人和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用行动传递着正能量,成为社会上的一支正能量力量。

3. 勇于追求梦想:虽然生活对她来说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王仕花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为此她刻苦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最终创作了许多感人的作品。

她的坚持和努力激励着许多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王仕花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现出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力,她的故事和努力激励着人们面对困境时要坚持乐观向前的信念,同时也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助她逆袭的是一块小小苗绣

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助她逆袭的是一块小小苗绣

36几年后,蔡群结了婚并有了女儿。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生活,也为了积攒点钱为女儿缝制嫁衣,蔡群将女儿交给姐姐带,自己和丈夫一起到深圳打工。

在外打工的日子,对女儿心怀愧疚的蔡群总希望能弥补女儿。

每当想女儿了,她就拿出针线绣一会儿,想着这样慢慢做下去,等女儿出嫁的那一天,一定能给她攒出一整套人人都羡慕的嫁妆。

返乡创业,携手村民奔小康2008年,她回到寨子里看望女儿,临走时看着女儿天真的笑脸,她怎么也狠不下心重新踏上离家的路。

最终,蔡群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女儿能健康成长,为了女儿成长的路上有妈妈陪伴,她不走了。

这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亲戚看见她给女儿绣的裙子后对她说:“现在省里、市里都有民族手工艺比赛,有奖金,还可能有多种扶持政策,不如去试试。

”亲戚的话让她动了心。

于是,抱上母亲亲手做的嫁衣。

那个年代,家里吃饭都成问题,蔡群结婚时连婚礼都没有,更别说嫁衣了。

拥有一件嫁衣的梦想成了泡影,让她有了心结。

那个时候她就下定决心,待自己有了女儿,一定要为女儿绣制一件最美的嫁衣,让她不再经历自己所经历的失落和苦痛,风风光光出嫁。

蔡群从小跟着妈妈学习苗绣,随着年龄的增长,蔡群的苗绣手艺也在不断增长,十来岁就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小姑娘。

那个时候,日子艰苦的苗家,光靠做绣品是养活不了全家人的。

为了能赚点钱,她跟着姐姐到贵阳去讨生活。

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她们找不到别的可以做的活,只能捡垃圾。

没地方住,她们就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搭个棚子,棚子太破了漏雨,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衣服和睡觉的地方都被淋湿了,更别说在棚子里做绣活。

拾荒人辛酸的生活,让她幼小的心隐隐作痛。

不久,她们回到村里,又跟着村里人去了广东打工。

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她曾经是一个拾荒妹,睡在街边的窝棚里,后来她却建起了崭新的厂房和大厦;她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母亲,后来她却带领姐妹们返乡创业并安居……她叫蔡群,是一位苗家绣娘,凭一双巧手华丽转身,开起了蜡染刺绣公司,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021张桂梅先进事迹ppt

2021张桂梅先进事迹ppt

第五部分
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2024/9/14
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为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 各界帮助下,推动创建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 向,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注重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基因,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 生自觉追求;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人生梦想,展现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 德和责任担当,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 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24/9/14
“在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 事业默默耕耘。有一位名叫张桂梅女教师,她扎 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 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 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 “张妈妈”。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追 梦人生。”
时代楷模 张桂梅
——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 ——
2024/9/14
前言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她 的故事,值得你讲给孩子听。”这是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 上,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张桂梅的颁奖词。在云南省华坪县,张桂梅故事已经家喻 户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 楷模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她常说: “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她教会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 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

10■社会组织领域最可爱的人“全国脱贫攻坚揩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3文I 涂兆宇图为白晶莹介绍蒙古族剌绣作品。

摄彩/梁永峰2月25日,在全国脱贫 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她身着带有刺绣图案的蒙古 族传统服饰上台领奖,让蒙 古族刺绣走进全国人民的视 野。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她 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 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个建 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 高2000多元。

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统技艺助力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这件事情上,她功不可没。

她就是获得“全国脱贫 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内蒙 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 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 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 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 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

“巧手致富”入民心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 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片 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 制约,这里基础建设严重不足,长期 处于贫困状态。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 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 的重头戏。

A 晶莹主动挑担,成为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历经千年风雨,在当地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 族家庭,姥姥和母亲都是刺绣高手, 她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手娴熟 的刺绣技艺,虽然刺绣在当地有深 厚的历史底蕴,但想把刺绣助力脱 贫的理念灌输进老百姓心里去也非 易事。

白晶莹告诉记者,“没有思想上的认识和统一,其他事情无 从谈起。

”只有真正了解群 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 能捕捉到痛点对症下药,所 以她每到一处讲课,第一件 事不是先教刺绣技术,而是 先从思想上解决她们的后 顾之忧,让她们相信刺绣真 能挣钱,能助她们增收、脱 贫。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许 多不会针线活的留守农牧 民妇女一批又一批地加人 刺绣行列,开始拿起绣花针 跟着白晶莹学习刺绣。

白晶莹利用闲暇时间 给农牧民妇女进行集中培 训,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 天,她多次走进全旗12个苏木镇、51个蒙古族刺绣产业村。

白晶莹:“绣”出百姓幸福生活

白晶莹:“绣”出百姓幸福生活
辛勤的付出终有收获。2019年 4月,科右中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 县序列。2019年底,科右中旗蒙古 族刺绣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 2020年,科右中旗2895名建档立 卡贫困户因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受 益,实现了人均年增收2000元。
刺绣产业的发展,让白晶莹倍 感欣慰,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因 为刺绣,整片草原的生活也变得色 彩斑斓。
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 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 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 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没有经 费请人培训,她就自己上手,面对 面讲解、規手教,让学员掌握绣、 贴、堆等技艺。从2016年12月到 现在,她办了 32期培训班,走乡串 镇,培训绣工5782人。
独木不成林,在白晶莹的带领 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妇女加入到 刺绣队伍中来,成为脱贫攻坚的生 力军。“通过绣工们的传帮带,目 前科右中旗已有一级绣工1300人, 二级绣工5000人,三级绣工8000 人。一级绣工年收入能达到3万到 5万元。”
她是百姓贴心人,鞠躬尽瘁, 有着“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 总关情”的暖心。
她拥有多重身份,她是内蒙古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 “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主任,她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 业专项推进组组长,她是蒙古族刺 绣协会会长,她还是“全国脱贫攻 坚楷模”。
她挑起一根丝线,一头牵着万 千百姓致富生计,一头连着千百年 文化传承,用纤纤巧手,靠着针尖 功夫,穿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惠 民好政策,更带领农牧民姐妹“绣” 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焦点人物
白晶莹「绣”出百姓幸福生活
文/张晓丽
白晶莹今年58岁,年近花甲的 她在周围人眼中,却是个精力充沛 的“女超人”。
她是人民公仆,为脱贫事业自 掏腰包,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恒心。

三农人物张桂梅个人事迹10篇

三农人物张桂梅个人事迹10篇

三农人物张桂梅个人事迹10篇三农人物张桂梅个人事迹(精选篇1)步履艰难的家访路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

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

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

“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

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

”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

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

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

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

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XX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

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

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

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

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三农人物张桂梅个人事迹(精选篇2)_月_日晚,巧家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收看了“云岭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专场发布会,通过集中观看、个人观看等形式,深入组织了广大教师开展观看学习活动,积极进行思想大讨论,通过收看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专场发布会把师德师风教育引向深入,让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从中受教育、得启发、有收获。

苗家绣娘返乡创业,成功完成人生逆袭

苗家绣娘返乡创业,成功完成人生逆袭

了 几 天 伤 口 开 始 化 脓 ,右 手 小 拇 指 再 也 伸 不 直 了 ,造成 了 严 重 的后 遗 症 .
司 … …苗 家绣 娘 蔡 群 ,凭 她 的 一 双 巧手 华 迹 那天 ,在贵 5B火 车站前 的饭店 门 口, 打工的蔡群接到姐姐的 电话 ,说女儿生病
丽转身 ,实现了人生 的逆袭
她正 在吃 一块 别人 吃剩 下扔掉 的蛋 糕。 了,蔡群心急如焚 ,马上去厂里请假 ,但是
放 下 绣 针 ,背 起 背 篓去 拾荒
从 拾 荒妹 到全 国人 大 代 表 ,从 睡 在 街 边 的 窝棚 到 建 起 崭 新 的 厂房 大 厦 ;从 昭守 儿童 的母 亲 到 带 领 姐妹 们 返 乡创 业 安 居 ; 从-,re百万 元的嫁衣到开办 蜡染刺绣公
现 实 面 前 ,蔡 群 不 得 不 放 下 绣 针 .向生 活 低 头 、
机 器轧 伤 了 、为 了省点 钱 ,她 去小诊 所 持 下 ,惜 着旅 游产业 的东风 ,蔡群 的T 艺 来 ,从 事 手 _[、Il,的 妇 女 达 到 50万 人 .产 值
止 了一下血 ,简单 包扎 了一 下 .没 想到过 坊 越 做 越 大 ,名 声 也 越 来 越 响 很 多 在 达 到 5O亿 元 人 民 币 ,带 动 百 万 余 人 回到
梦 想 着 自 己将来 做 新 娘 的 时 候 ,能 拥 有 一 指 点 让 蔡 群 茅 塞 顿 开 ,之 后 ,蔡群 和 姐 姐
件 妈 妈 亲 手 绣 制 的嫁 衣
收 拾 东 西 回 了 家 ,不 久 之 后 ,便 跟 着 村 早
蔡 群 之所 以有 这 个 梦 想 ,是 因 为苗 家 人 去 了广 东 打 工 ,成 为 了沿 海 城 市 打 T 大

日本母女历时30年拯救中国苗绣

日本母女历时30年拯救中国苗绣

日本母女历时30年拯救中国苗绣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7年第1期提起中国,我们最先想到的词语是“历史悠久”、“文明古国”。

不过,又有多少文化瑰宝,寂寞无闻、后继无人,在悠悠岁月中凋零、湮没。

与此同时,却有一对日本母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历经数十载,拯救了苗绣,延续了中华之美。

她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之余,同时也引人深思。

洋流/文这是一个中国与日本,跨越空间的故事。

这是一个1000年与30年,超越时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日本母女。

日本母亲孤身走进贵州大山2015年,北京某高校开设“贵州苗族手工技艺演习工坊”培训课程,授课的是一位名叫鸟丸知子的日本学者。

有网友吐槽:一个日本人,凭什么跑到中国来教苗族刺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鸟丸知子更懂、更爱苗绣了。

鸟丸知子与苗绣的缘分,还得从她的母亲说起。

鸟丸知子的母亲鸟丸贞惠,是日本工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员,主要工作是保护日本的传统纺织工艺。

上世纪80年代,鸟丸贞惠来中国访问,无意间接触到中国苗绣,苗族丰富的纺织工艺与文化,令她震惊。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山区,苗绣是苗族代代传承的刺绣技艺,技法多样,色彩绚丽,创造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鸟丸贞惠惊叹道:“他们(苗族)的想象力和技艺解决了日本织造技术没能解决的问题。

”更让她惊讶的是,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这意味着,苗绣技艺只能通过口口相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受到外界的冲击,传承千年的苗绣,有消失的危险。

为了研究、保护苗绣,198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鸟丸贞惠自掏腰包,带着简单的相机、笔和纸,走进了贵州大山。

苗族生活在贵州山区。

黔道难,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

徒步翻过陡峭的山路,鸟丸贞惠步行几小时才能到达一个寨子,更别说艰苦的住宿条件了。

有时候,鸟丸贞惠精疲力尽地走进一个苗寨,却没有找到想看的东西,一无所获。

第一次访问某个村寨时,鸟丸贞惠会先了解寨子里的纺织、刺绣技术,再与纺(染)能手沟通,约定下一年再来看整个刺绣过程。

石丽平:苗绣花开致富路

石丽平:苗绣花开致富路

石丽平:苗绣花开致富路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20年第15期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之石丽平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丽平”这个名字很响亮——她是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的创始人。

因为她的坚持,以“鸽子花”品牌为代表的松桃苗绣,成为当地一张金灿灿的文化旅游名片;因为她的带动,当地数千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对生长在苗乡山寨的石丽平来说,外婆和母亲带给她的“指尖记忆”弥足珍贵。

“苗家女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从小耳濡目染,石丽平很早就学会了拿针配线。

长大后,她学习苗绣技艺已不满足于家人所传,而是遍访名师、潜心学艺,成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

“我是苗家女儿,不能眼看着苗家的‘传家宝’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失。

”2008年12月,原本专注于做锰矿生意的石丽平毅然转型,创建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开发有限公司。

放下手中的矿锤,重新拈起绣花针,石丽平开始琢磨如何创新和发展苗绣技艺。

从2008年开始,石丽平用了8年时间,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苗寨,搜集整理、详细记录苗绣的不同绣种和纹样。

她还详细了解绣娘在松桃县的分布情况和土布织染技艺传承情况,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刺绣、绘画、剪纸比赛,从中发现好作品和能工巧匠;与大专院校合作,按市场要求绘制纹样和图案。

在民族文化传承路上,石丽平始终主张“用”:“只有‘用’,才能更好地去保护。

开发苗绣产品,要契合时代发展潮流,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在绣品创作上,石丽平一方面力求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将梵净山的鸽子花、苗族的四面鼓等元素融入纹样和图案;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将苗绣与时尚服饰相结合,为松桃苗绣注入更多现代元素。

经过多年努力,松桃苗绣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以“鸽子花”品牌为代表的松桃苗绣已从苗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高华瑞:从家政服务业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

高华瑞:从家政服务业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

悦人新青年积极上进、奋斗不停的家政服务员高华瑞1985年出生于湖北襄樊农村。

2010年,她入职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员。

刚入职时,高华瑞每天的工作是接听客户的来访电话,回访服务质量。

时间久了,她不满足了,自己不能只是做一名接听电话的“门外汉”。

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勤学奋进、钻研技术,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此后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高华瑞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学习劲头,先后拿到了家政服务员、高级育婴员、高级养老护理员等证书。

她还积极地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先后被授予“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商务系统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等称号。

高华瑞工作起来毫无保留,不怕苦,不怕累。

如今她的儿子已经是一名少年了,但高华瑞至今记得,2011年怀孕期间,酷暑高温,她需要到一处施工工地服务。

她挺着大肚子,冒着飞扬的尘土就投入了工作。

工作忙,也仗着身体好,高华瑞轻易不请假。

临产前一周,高华瑞才在领导再三催促下回家休息待产。

剖腹产第二天,她正躺在医院产房病床上休息,接到客户的求助电话。

她不顾产后虚弱的身体,第一时间联系公司同事,安排同事对接工作,解决客户的燃眉之急。

白下区首个行业工会,高华瑞当选为工会主席。

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投入了更多精力用心地为员工们服务。

“公司是社会的,但舞台是自己的,社会把舞台交给了我,我就要立足本职、扎实工作。

”高华瑞说。

家政保洁公司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工作中要求涨工资的意愿比较强。

在高华瑞的积极努力下,快易洁公司率先在全省家政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让外来务工人员得到了实惠。

从农村走出来的高华瑞,对外来工有着特殊的情感。

她每个月定期拜访各保洁驻点的保洁员,与她们聊天、交谈,了解她们的工作情况、真实想法,倾听她们的心声。

遇到员工的合高华瑞:从家政服务业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文/本刊记者 郑晶心儿子出生28天,还没有断奶,高华瑞就主动放弃了休息,回到公司上班。

蜀绣非遗传承人物事迹

蜀绣非遗传承人物事迹

蜀绣非遗传承人物事迹
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蜀绣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传承人物,他们为蜀绣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两位蜀绣非遗传承人物的事迹:
郝淑萍是蜀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一个蜀锦世家,自幼便跟随家人学习蜀绣技艺。

在她的努力下,蜀绣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她不仅在刺绣技艺方面有着高超的造诣,还致力于蜀绣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的千年绝技,她义无反顾地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蜀绣人才。

孟德芝也是一位杰出的蜀绣传承人,她师从蜀绣名家肖福兴进行专业学习,很快便在刺绣技艺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她绣制的作品精细入微、栩栩如生,深受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在她的努力下,蜀绣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她也成为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两位传承人都为蜀绣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技艺方面有着高超的造诣,还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把彝绣带出大凉山 带村民摘掉贫困帽——彝族军官扶贫记

把彝绣带出大凉山 带村民摘掉贫困帽——彝族军官扶贫记

布哈与梭梭拉打村的孩子在一起把彝绣带出大凉山 带村民摘掉贫困帽—葬族军官扶贫记文/杨博宇(成都创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准到人到户,灵活居家就业!宜绣则 绣、宜剪则剪、宜捻则捻、宜编则编!编织穿 在身上的历史,绣出民族的尊严!”这是来自 梭梭拉打村帮扶干部布哈的一条微信朋友圈,文案下搭配了4张精美的刺绣样品图片,用以 宣传本地的彝绣产品。

布哈驻扎村里帮扶至今近3年,他实地考 察后积极整合资源,从教育、医疗、产业等多 方面进行帮扶,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并先 后获得了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

相比荣誉,更让他开心的还 是梭梭拉打村的巨大改变!不忘乡恩,反哺家乡急先锋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大凉山腹地,是全国最 大的彝族聚居县,梭梭拉打村是昭觉县四开乡 的一个深度贫困村,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5 个居民小组、522户、1779人,均为彝族,是 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彝族集聚村;其中,贫困户 151户、607人,贫困人口达34.12%。

2017年,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扶贫干部—布哈,武027警四川总队扶贫干部。

2009年,布哈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 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武警军官。

因他是土生土 长的彝家子弟,又攻读了彝族语言与文化硕士 研究生,熟悉彝族语言与习俗,加之他本人非 常渴望参与家乡的脱贫攻坚战,所以被总队选 中作为梭梭拉打村的驻村干部定点帮扶。

情至深处必有缘!贫困与摆脱贫困,几乎 构成了布哈青少年时代的全部记忆。

布哈幼时,母亲的一场重病把全家生活拖入贫困,父亲带 着母亲四处求医,家里基本无人照顾。

大凉山 几多苦寒,但大凉山人的心很热。

布哈从小穿 着彝村的“百家衣”、吃着彝家的“百家饭”长 大,血脉里奔流着彝族人倔强的基因。

15岁那年,在乡亲们资助下,布哈成为学 校里唯一考上初中的学生。

后来,他不负乡亲 之望,以甘洛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被成都 大学录取,成为当地的励志佳话。

王菁 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

王菁 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

王菁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作者:农夫来源:《绿色中国》2017年第03期她,心怀感恩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她,全心全意绣织“锦绣计划”,引领布依族妇女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她和绣娘们的锦绣之路,有黔西南少数民族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互动的故事,也有布依族女性用灵动指尖走向小康的中国故事。

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布依族绣娘、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王菁。

2015年3月22日,刚刚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依族农民企业家王菁从北京回来后,就立即深入到贞丰县,忙碌在“锦绣计划”绣娘培训基地,宣传全国“两会”精神,提振大家的发展信心。

王菁结合全国“两会”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和关于国家将加大对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鼓励岩鱼村绣娘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

贞丰县永丰街道岩鱼村绝大部分群众为布依族。

布依族蜡染、织布、刺绣具有很长的历史,自“锦绣计划”绣娘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有来自该村的100名布依族妇女加入到培训队伍中。

王菁介绍:“把两会对西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好的政策讲给我们的这些绣娘们,让她们更有信心创业,更有信心发展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妇女心灵手巧的技艺,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变为经济效益,变为家庭的一份收入。

”传承民族文化的布谷鸟作为一名布依族农民企业家、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这些年王菁和绣娘们不遗余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走上了一条锦绣之路。

王菁清楚地记得,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苗族村寨鲤鱼村考察工作。

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绣娘正在刺绣,他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让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

”2014年3月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令王菁特别感动的是,她给总书记汇报工作后,代表民族绣娘们给总书记送上一条手工刺绣领带,还即兴唱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习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

苗族绣娘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

苗族绣娘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

龙源期刊网 苗族绣娘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作者:陈凯星宋玉萌李春惠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10期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从睡在街边的窝棚到建起崭新的厂房大厦,从留守儿童的母亲到带姐妹们返乡创业安居……苗族绣娘蔡群,凭她的一双巧手,制作苗族特有的蜡染刺绣工艺品,开办了一家蜡染刺绣公司,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并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时,蔡群提交的议案建议: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放下绣针:12岁跟着姐姐到贵阳拾荒2017年2月下旬,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大寨村,连绵的群山里油菜花开始绽放。

过去,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又一次分离。

苗寨的姐妹們会在此时,告别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孩子,外出打工,村庄再次变得沉寂。

这两年,寨子里的春天变热闹了,更多的男人开始农忙,更多的妈妈则背着孩子三五成群,相约去蔡群家做蜡染刺绣。

“现在她们每个月在家就能赚3000多元钱啦!”蔡群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36岁的她,在老家开了一家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品公司。

蔡群的快乐哀愁都跟苗绣有关。

“小时候家里穷,只能在山上的石缝之间种点玉米。

白天阿妈总是为吃饭愁苦,可到晚上,阿妈就会对着蜡烛,边做刺绣边哼苗歌。

我靠在阿妈腿边,觉得阿妈的手和那些绣片是那么美。

”12岁时,蔡群已经是远近有名的巧手小姑娘。

但为了能吃饱饭,她跟着姐姐走了100公里的山路,到了贵阳。

那时,她们能想到的活儿就是捡废品。

“我们在人家的屋檐下搭个棚子,棚子太破了还漏雨,衣服都要泡湿,根本做不了绣活。

”蔡群说,那时偶尔会看看自己的手,心里隐隐的痛。

洗脚妹成全国人大代表

洗脚妹成全国人大代表

洗脚妹成全国人大代表:一切皆有可能“洗脚妹”成全国人大代表,一切皆有可能文/朱波媒体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曾获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全国劳模的“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因为数十年的坚持,为众多贫困孩子改变了命运,而她自己的人生也因为这份善良和坚持被改变。

感动中国的她,不仅在2012年当选厦门市人大代表,还在今年当选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丽,是安徽颍上县的一名农村女孩。

199 5年,当时只有14岁的她,辍学离开颍上老家时,一路走一路哭,暗地里痛下决心,“要让每一个贫困孩子都上得起学。

我一定会做到,哪怕用一辈子时间!”2000年,刘丽在厦门找到一份月薪3000元左右的“洗脚工”,在她的支持下,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弟妹也先后完成了学业。

想到自己曾因家贫辍学,刘丽便萌生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念头。

10多年来,她先后资助了家乡20名贫困大学生,还在厦门市开展一对一的资助,如今刘丽的资助对象已超过百人,她用满手老茧实现了上百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想。

同时,携手厦门一家商报为青海玉树灾区贫困小学募捐了木板房、衣被等,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2010年,刘丽当选为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授予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荣登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去年,厦门南洋学院邀请刘丽作报告。

平时少言寡语的刘丽谈及辍学时,在台上失声痛哭。

“我从小因家贫上学少,应聘餐厅传菜工拿不出初中毕业证。

求职被拒让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这让我萌发了用绵薄之力资助贫困生上学的想法”。

这些话不仅感动了在场的学生,也感动了厦门南洋学院院长鲁加升,鲁加升当场表示,帮助刘丽在该校继续教育系读书,并为她签发了入校通知书。

现在,刘丽已经在厦门南洋学院进行系统学习,专业是法律,再过两年,刘丽将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生。

从14岁辍学打工,到31岁迈进大学校门,刘丽的求学梦历经坎坷,终于梦想成真。

【励志故事】励志故事 生命里的十字绣

【励志故事】励志故事 生命里的十字绣

【励志故事】励志故事生命里的十字绣生命里的十字绣有一个女孩,叫小妮。

她一直生活在一个很艰苦的环境中,家境贫困,生活困苦。

父母对她的期望也不高,觉得她就应该和他们一样,从小就投入到辛苦的工作中。

小妮却有一个大梦想,她想成为一位设计师,设计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

她对时尚充满了热爱,每天都在偷偷地研究时尚杂志,学习各种流行元素和设计技巧。

尽管生活艰苦,小妮却毫不气馁。

她用自己每个月存下的零花钱,买了一些线和绣花布,开始做起了十字绣。

最开始的时候,小妮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图案,她反复地练习,一丝一缕地绣制。

渐渐地,小妮的技术进步了,她开始尝试一些更复杂的图案。

有时候,她一天只能绣一点点,但是她从不急躁,她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绣出漂亮的作品。

小妮深知,生活像一块绣花布,而她自己就是绣花线,每一次的努力都是给生活做上一针一线。

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迈出每一步,就一定能绣出自己理想的生活。

时间在小妮的努力下慢慢流逝,她绣制的十字绣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漂亮。

慢慢地,她拥有了一些固定的顾客,他们欣赏她的作品,并且愿意支付一些费用。

尽管现在的生活还是很辛苦,但是小妮已经感受到了那种从内心深处的满足感。

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也只有这样,她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多年后,小妮终于成为了一名知名的设计师,她的作品被众多人瞩目,她的梦想也实现了。

她明白,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自己骨子里的那份坚持和对梦想的追求。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就像小妮一样,她用自己精心绣制的十字绣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要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生命中最美丽的十字绣。

王菁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

王菁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

Wang Jing Embroidered Chinese Story with A Needle and Thread 王菁 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文|摄 农 夫聚焦两会人物2015年3月22日,刚刚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依族农民企业家王菁从北京回来后,就立即深入到贞丰县,忙碌在“锦绣计划”绣娘培训基地,宣传全国“两会”精神,提振大家的发展信心。

王菁结合全国“两会”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和关于国家将加大对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鼓励岩鱼村绣娘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

贞丰县永丰街道岩鱼村绝大部分群众为布依族。

布依族蜡染、织布、刺绣具有很长的历史,自“锦绣计划”绣娘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有来自该村的100名布依族妇女加入到培训队伍中。

王菁介绍:“把两会对西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好的政策讲给我们的这些绣娘们,让她们更有信心创业,更有信心发展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妇女心灵手巧的技艺,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变为经济效益,变为家庭的一份收入。

”传承民族文化的布谷鸟作为一名布依族农民企业家、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这些年王菁和绣娘们不遗余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走上了一条锦绣之路。

王菁清楚地记得,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苗族村寨鲤鱼村考察工作。

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绣娘正在刺绣,他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让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

”2014年3月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令王菁特别感动的是,她给总书记汇报工作后,代表民族绣娘们给总书记送上一条手工刺绣领带,还即兴唱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习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

令王菁深受鼓舞的是,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要提高认识,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助她逆袭的是一块小小苗绣
作者:蕊红
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8年第6期
文_蕊红编辑_傅超越
她曾经是一个拾荒妹,睡在街边的窝棚里,后来她却建起了崭新的厂房和大厦;她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母亲,后来她却带领姐妹们返乡创业并安居……她叫蔡群,是一位苗家绣娘,凭一双巧手华丽转身,开起了蜡染刺绣公司,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女儿的嫁妆,她外出打工
今年36岁的蔡群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大寨村。

小时家贫,母亲总是白天去田里劳作,晚上闲下来,会在灯下做刺绣,以赚点钱贴补家用。

小小的蔡群,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她做针线活,母亲手里的那些绣片是那么美,她梦想着自己将来做新娘的时候,能拥有一件妈妈亲手绣制的嫁衣。

苗家人有母亲为出嫁的女儿缝制嫁衣的习俗。

苗家女子的嫁衣全部由母亲亲手缝制,苗绣做工精细,做完全套嫁衣要花上十几年。

因此嫁衣是一个苗家女子一生中最期待的衣服。

然而,由于家里穷,蔡群最终未能穿上母亲亲手做的嫁衣。

那个年代,家里吃饭都成问题,蔡群结婚时连婚礼都没有,更别说嫁衣了。

拥有一件嫁衣的梦想成了泡影,让她有了心结。

那个时候她就下定决心,待自己有了女儿,一定要为女儿绣制一件最美的嫁衣,让她不再经历自己所经历的失落和苦痛,风风光光出嫁。

蔡群从小跟着妈妈学习苗绣,随着年龄的增长,蔡群的苗绣手艺也在不断增长,十来岁就是远近闻名的巧手小姑娘。

那个时候,日子艰苦的苗家,光靠做绣品是养活不了全家人的。

为了能赚点钱,她跟着姐姐到贵阳去讨生活。

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她们找不到别的可以做的活,只能捡垃圾。

没地方住,她们就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搭个棚子,棚子太破了漏雨,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衣服和睡觉的地方都被淋湿了,更别说在棚子里做绣活。

拾荒人辛酸的生活,让她幼小的心隐隐作痛。

不久,她们回到村里,又跟着村里人去了广东打工。

几年后,蔡群结了婚并有了女儿。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生活,也为了积攒点钱为女儿缝制嫁衣,蔡群将女儿交给姐姐带,自己和丈夫一起到深圳打工。

在外打工的日子,对女儿心怀愧疚的蔡群总希望能弥补女儿。

每当想女儿了,她就拿出针线绣一会儿,想着这样慢慢做下去,等女儿出嫁的那一天,一定能给她攒出一整套人人都羡慕的嫁妆。

返乡创业,携手村民奔小康
2008年,她回到寨子里看望女儿,临走时看着女儿天真的笑脸,她怎么也狠不下心重新踏上离家的路。

最终,蔡群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女儿能健康成长,为了女儿成长的路上有妈妈陪伴,她不走了。

这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亲戚看见她给女儿绣的裙子后对她说:“现在省里、市里都有民族手工艺比赛,有奖金,还可能有多种扶持政策,不如去试试。


亲戚的话让她动了心。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蔡群参加了比赛。

让她意外的是,她的一幅蜡染作品《织金洞银雨树》获得了毕节市二等奖,还有2000元的奖金。

原来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是值钱的,这次比赛让她大开眼界,“别人能把民族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我们为什么不能?”
2009年,蔡群决定在家创业,带领村里姐妹发展苗绣产业。

她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5万元钱,买了缝纫机和原材料,在自家房子门口挂了块牌子,她的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坊开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