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的题材、结构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长难句。
2.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课前学习的《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文章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回顾他们之前读过的关于海的诗歌或者文章,引起学生对于海的兴趣和向往。
Step 2. 导入新课(5分钟)让学生读《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讨论其特点。
Step 3. 图文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内容。
通过图文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 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让学生逐个朗读并记忆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5. 长难句解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长难句,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讲解长难句的结构和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Step 6.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海的向往和感受的短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描述海的美景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
六、课后作业作业1:背诵并理解《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
作业2: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通过词汇和短语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海和旅行的相关词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的特征和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六月,我们看海去》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的图片,让学生对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的了解和印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次海边旅游活动,包括行程安排、活动内容等。
2. 各小组汇报旅游设计,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海边实地考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保护海洋”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六、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创意写作(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1教材学法建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品味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诗强烈的音乐感,学习本诗巧妙的语言组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年人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让自己在生活的洗礼中成长。
学习重点从诗歌的节奏里品味诗歌的内在情感,感受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学法点拨在诵读中品味诗的语言,仔细体会青年人探索的激情。
课文知识归纳正字音絮(xù)絮叨(dāo)叨叮咛(dīngníng)迂(yū)回嘻(xī)嘻哈(hā)哈喧(xuān)响空旷(kuàng)坐标轴(zhóu) 多瑙(nǎo)河眺(tiào)望奔bēn东奔西闯奔波奔放奔丧奔走呼号bèn奔命奔头儿辨字形喧xuān喧响喧哗喧嚣喧宾夺主煊xuān煊赫一时权势煊赫宣xuān宣誓宣泄心照不宣渲xuàn渲染暄xuān寒暄撩①liāo撩起②liáo 撩拨撩动撩惹僚liáo官僚僚属嘹liáo嘹亮潦liáo潦草潦倒缭tiáo缭绕缭乱燎①liáo燎原燎泡②liǎo 燎了眉毛瞭liào瞭望瞭哨镣liào镣铐坐zuò坐标坐落坐地分赃坐而论道座zuò座右铭座无虚席座次释词义叮咛:反复地嘱咐。
迂回:①回旋;环绕。
②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五颜六色:指各种色彩。
风风火火:①急急忙忙,冒冒失失。
②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辨词义旺盛:①生命力强。
②情绪高涨。
③茂盛。
茂盛:①(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②喻经济等兴旺。
发泄:尽量发出(情欲或不满情绪)。
宣泄:①使积水流出去。
②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
③泄露。
喧闹:喧哗热闹。
喧哗:①声音大而杂乱。
②喧嚷。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2.多媒体课件3.教学板书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海,分享看海的喜悦和感受。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和大海的故事”。
2.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三)诗歌欣赏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大海相关的诗歌。
2.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大海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感悟。
(三)角色扮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概括、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大海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大海有什么向往?为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去看海?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大海的语句。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珍惜资源。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大海的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的?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线索,进行整体感知。
3.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对大海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美丽与神秘,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歌描绘了六月的海景,通过诗歌的朗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壮丽和美丽。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表达。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和播放海浪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
3.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单独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4 想象与表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评价。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表达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
4.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诗歌创作邀请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2 绘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大海的画作,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
5.3 海洋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海洋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大海的知识,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海洋图片及视频资料诗歌朗诵音频绘画材料与展示平台海洋知识讲座相关资料6.2 教学材料准备提前准备上述教学资源,确保在课堂上能够顺利使用。
第七章:教学安全与纪律7.1 教学安全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安全使用绘画材料,避免尖锐物品造成伤害。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六月”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3.讨论分析1)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3)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4.课堂讲解1)课文主题:课文以“六月我们看海去”为线索,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在六月看海的美好时光,表达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主题。
2)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既展示了六月的美景,又通过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如“蓝蓝的海水映着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海风轻轻吹过,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等句子,既描绘了美景,又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3)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景物。
如“海风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海风的温柔。
同时,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5.练习巩固a)课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b)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表达情感的。
2)简答题: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苏教版必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大海的向 往和对青春的赞美之情,培养 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理解诗歌中追求自由、敢于冒 险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追求梦想。
通过学习《六月我们看海去》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 活,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02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特点与重点难点
角度思考等。
情感体验不够深入
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解决方案包括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等。
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 的情境中。解决方案包括提供类似 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
个性化教学策略制定
分层教学
多元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 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答题技巧指导
针对考试题目,给出一些答题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 试。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成功经验总结分享
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围绕“海洋文化”展开,通过让学生了解海 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内容涵盖了海洋的多个方面,包括海洋的形成、海洋生物的多 样性、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海洋。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增加互动环节、设置奖励机制等。
03
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需要积极争取更
多的教学资源,如图书、视频等。
未来发展规划和展望
完善课程体系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增加一些与 海洋相关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概况,知道海洋生物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概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海洋生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大海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海洋知识。
二、学习大海的概况(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大海的概况,如海洋的面积、海洋生物的种类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观察海洋生物(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海洋生物的特点。
四、绘画海洋生物(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
2. 学生在画纸上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海的概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能力和想象力。
3. 学生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知道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高中语文《第1专题第2课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设计苏教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着朗朗上口的‘看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空气中似乎也有了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清新的,温润的,沁人心脾的,让人心动的……细细的聆听,风中仿佛有海的呐喊和呢喃,仿佛海伸出了它宽阔而热情的臂膀召唤你,让人在海一般的思绪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今天,欣赏怀旧的日本名曲《海滨之歌》回忆起这封尘的往事,但愿大家和我一起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海风的纤细的手指把沉睡于心底的音符拨响。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三、体味诗的思想内容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六月,我们看海去,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感受大海的壮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海洋资源的保护。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大海的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大海的生态环境2.1 教学内容介绍大海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讲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2.2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大海的美丽和神秘。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洋生态的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3.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海洋生物的保护措施。
3.2 教学方法视频教学:播放海洋生物的纪录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习性。
观察与实践:观察海洋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分析其特点和生存环境。
小组合作:分组调查和研究特定海洋生物的习性和保护方法。
第四章:海洋资源的保护4.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
分析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
探讨海洋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洋资源的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海滩清洁、海洋生物保护等。
5.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5.2 教学方法小组分享:分组分享学生们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六章:探索海洋生物的奥秘6.1 教学内容介绍海洋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独特特征。
讲解海洋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存策略。
分析海洋生物与陆生生物的差异。
6.2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海洋生物独特特征的理解。
(苏教版)《六月,我们看海去》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
(苏教版)《六月,我们看海去》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A、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B、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A、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2.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预习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狭隘()灰烬()作孽()冠冕()门槛()执拗()端详()怜悯()鬓()角2.解释下列词语(1)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作孽:造孽,做坏事。
佛教用语。
(5)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多用于比喻)二.认知过程导入: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
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
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
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学习《记忆》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2.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1. 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和分析。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深入理解和诗歌的赏析。
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原文和注释。
2. 准备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内容和主题。
Step 2:课文解析1. 提问:你们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描写海的词语?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觉?2. 教师板书相关词语,如海浪、海风、海鸥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
Step 3:诗歌的赏析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
2. 分组讨论:假设你们是诗中的一个人物,你会如何描述你在海边的感受和经历?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4:拓展思考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画,根据图画,用诗的形式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5:课堂总结1. 请几名学生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品味、反复阅读,体会诗的美丽。
Step 6: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海的描写的文章,或者写一首与海相关的诗。
2. 教师布置下一堂课的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发现诗歌中描绘的美丽景色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新辞赋体”的诗体特点。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情感目标把握诗歌激起的情感。
重点难点1、理解诗作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
2、把握本诗的强烈的节奏感;掌握本诗的巧妙的语言组合技巧。
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六月我们看海去》是一首校园诗歌力作,首发于1983年的《中国青年报》。
六月是青春的季节,诗歌向人们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年对生命的渴望。
2.作者简介潘洗尘(1964—)是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黑龙江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还有《饮九月九的酒》等。
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潘洗尘的诗完全出于他的生命的需要,并且毫不犹豫地宣泄自己的一股激情真挚而自然的倾诉他对于生命过程的、生存境况的体验,《想起1970年的冬天》与《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奔驰于中国诗歌的原野上,他乘着他的马车,感受远行的艰辛、痛苦和欢乐。
3.背景资料校园诗派校园诗是20世纪80年代在大学校园内兴起的一场诗潮。
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内都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才气的学生诗人。
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勃勃而有生机、虎虎而有生气的校园诗派,涌现出长春徐敬亚,武汉高伐林,王家新,上海赵丽宏,许德民,北京叶延滨,浙江孙武军,云南于坚,安徽蒋维杨,四川周伦佑,湖南骆晓戈,河南易殿选,以及山东韩东、江苏曹剑、哈尔滨潘洗尘为代表的大批年轻的校园诗人。
《六月我们看海去》首发于1983年的《中国青年报》,在此后的20年中,先后被各种版本转载达百余次之多,该诗被理论界称为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开一代诗风之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 案 Word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和背景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体味诗的思想内容1. 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 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特征,是青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
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 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4 苏教版必修1 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语篇感知一、语篇结构分析《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歌,以“看海”为线索,反映了青年学生多姿多彩、快乐紧X的生活。
表现了他们追求美好,坚信未来,充满理想的坚定信念。
全诗二十四行,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表现了青年学生释放欢乐、热情、活泼,充满朝气,后一部分写他们对理想、未来的不倦追求。
二、语篇脉络梳理1、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现实青春活力、自信、富有探索精神(主旨)2 、寻梦的感受——想像▲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品味】读这首诗,我们要借助“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伴着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诗人写道,“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
诗人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仔细体会。
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等等,这些诗句无一不是青春生命活力的展示。
读这首诗,我们还能强烈地在诗行间感受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1.3【教学设计】《六月,我们看海去》
《六月,我们看海去》《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我国著名诗人潘洗尘所作。
这首诗歌,以“看海”为线索,反映了青年学生多姿多彩、快乐紧张的生活。
表现了他们追求美好,坚信未来,充满理想的坚定信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2、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3、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追求美好,坚信未来,充满理想的坚定信念;2、引导学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时光。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2、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1、体会本诗的音乐性;2、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诗歌,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六月[著]费笔读遍未落笔的诗句尝遍未出炉的美食喝遍未开酿的红酒上遍未见面的女优花遍未印出的纸币寻遍未构思的美梦开遍未发生的玩笑受遍未指责的惩罚然后,在未完成中醒来六月,是一个包容我们尝试和狂嚣的季节,是一个充满了憧憬与骚动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得了梦想和冲劲的季节。
六月,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眺望远方;六月,我们可以勇敢出发——我们,看海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
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陆续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校园诗人,作品虽不多,但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
2、人物评价(1)潘洗尘在八十年代很活跃,他的诗歌实践在同代人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校园诗人中还是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
《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
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
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3、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
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
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
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
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
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
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
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
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
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
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五、作业:
(1)专家伴读
(2)预习下课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