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中,对FASB第157号准则有什么争议?代表性观点怎样?结论怎样?

合集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2-000-02摘要公允价值计量一直是国际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出发,结合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策一、引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会计界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价值理论,推广运用公允价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6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第157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讨论稿》,开始研究、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006年2 月15 日,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五大会计基本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虽然大多数国家已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和核算的基本方法,但是关于公允价值更完善的理论框架却尚未构建,因此当源发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突然降临时,也深刻地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财政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6)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这样定义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ifrs(2004)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

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一样的。

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是公允的市场价格,它是在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下反映交易事项内在的、公允的价格,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点。

fair value original cost

fair value original cost

fair value: 公允价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

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新思考,是继续引入公允价值还是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当下会计界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在确认、计量与披露环节的再比较,重新审视公允价值在当前会计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危机引发对公允价值的重新思考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一种计量模式,特别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倡导和推动下,2006年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公允价值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学术界中,大多数学者也对公允价值持积极态度,少数学者甚至认为公允价值应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现代会计模式下的主要计量属性。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之上。

损失惨重的美国金融界指责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根源,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强迫确认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扭曲了财务报告、动摇了投资者信心,使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

因而呼吁暂停使用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

金融机构批评和游说活动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国会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也将公允价值会计列为议题,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SFAS157的“按市值计值”会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对其存废作出抉择。

虽然最终SEC发布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声却并未停止。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1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摘要]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此次金融危机加剧的祸源吗?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应该被废止?就在公允价值因其高度的相关性和可比性而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时,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降临了,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和欧盟的金融界极力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要求废止公允价值计量。

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内涵及意义进行相关论述,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及影响以及国际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态度和做法,指出公允价值并不是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罪魁祸首,公允价值不应该被废止,但是因其存在缺陷,还需被改善。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应用;影响;会计;计量长期以来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而成为现代会计理论基础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资本发展,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存在明显缺陷,一直以来,不断受到稳健原则、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技术的冲击, 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越发认识到,有必要在一些业务中采用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了。

一、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背景(一)公允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何谓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9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反映公平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依据。

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相比历史成本强调的是某一时点状态,公允价值更加注重动态过程。

公允价值法下金融衍生品会计计量论文

公允价值法下金融衍生品会计计量论文

公允价值法下金融衍生品的会计计量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180-02摘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各方学者都在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认为是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究竟是否是应归因于公允价值法呢?本文首先介绍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属性。

第二部分说明了公允价值法对衍生工具的实用性。

第三部分着重说明了公允价值法下金融衍生品计量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允价值法金融衍生品会计计量一、公允价值法的定义及属性1.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的本意是公平市场价格,其前身是市场价值或市场价格。

然而,市场价格并不直接就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交易价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发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正式定义,即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双方之间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为统一和改进财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fasb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

在公允价值概念形成之初,人们强调的仅仅是它的“公允性”,并且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是基于这一认识来给公允价值下定义。

但随着公允价值应用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的延伸,公允价值的另外两个重要特征逐步显现出来,即“现时性”和“估计性”。

fasb 于2000年给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就体现了“现时性”这一特征,jwg(国际联合工作组)所下的定义则同时体现了公允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公允性”、“现时性”和“估计性”,这标志着人们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的特征是不容置疑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三、危机的本源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导向和由此影响的民众预期。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看,只是危机的引发点在贷款方面。

1、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

导致:一则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二则对信贷流动性失控,表现为信贷回收困难。

2、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不合理利用。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

3、最根本的是经济中、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机构和人们为了追逐更多的货币,而不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使大量的货币创利行为与真正的物质创造脱离。

投机行为助长了风险。

4、世界经济一体化使风险跨越了国界,形成世界经济危机。

特别是以美元这种国家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被货币发行国利用,大量发行没的物质基础的货币来拯救本国经济、金融,因为怕影响本国实体经济,从而使更多的货币脱离于实体经济,并且美元的内在价值下降,表现为贬值。

而事实上是困难重重,因为增加货币量就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导致物质产品的进一步货币计量加大,他国持有的美元则内在价值下降,形成了美国利用美元来无偿地占有了他国财富。

5、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导向,这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

如对放贷机构、人们的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预期作用足可以使预期变现行动。

启示首先,贷款机构在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地披露信息。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一些贷款机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次级房贷,也就是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比较大。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贷款就不能证券化了,但必须对它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向投资者进行披露,以便让投资者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

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池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

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提要在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问题受到了空前关注。

本文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分析公允价值的走向,以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启示。

关键词:公允价值;次贷危机;上市公司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受到空前关注,其受重视程度恐怕只有几年前安然事件中的会计丑闻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

当时推出这个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本想加强金融工具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然而时运不济,偏偏赶上次贷危机,第157号准则本身独特的反馈效应,加上安然事件以后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异常谨慎,犹如给次贷危机火上浇油。

一、公允价值在美国的运用(一)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两年前颁布的一个新准则,这个准则规范了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

其实,“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就规定金融产品在财务报表上要按照“公允价值”反映。

当时,“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正是由于八十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引起的,在那场危机中,部分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曾利用一项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导致问题越积越大,迫使联邦政府从破产金融机构接管了陷入问题的约1,600亿美元房贷资产。

从那次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逐渐得到普遍接受。

而如今,同样是由于房地产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又使“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受到空前的质疑。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执行十几年来,缺乏操作性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衡量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157号准则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157号准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

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

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国际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论文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与金融危机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相关性[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ociety are looking for measures to respond to the crises; the other hand, the society also are looking for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In this process, the financial sector put forward: accounting measurement principles - fair value, is one of the culprits caus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save the city one of the means is to modify the current accounting of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Whether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crisis,there exists a natural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become the financial rescue in a crisis in a topic of debateKeyword: Fair value; financial crisis; correlation目录引言 (5)一.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 (6)(一)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 6(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6)1 公允价值是一项单独计量属性 (6)2 公允价值是一项复合计量属性 (7)3 公允价值不应作为计量属性 (7)(三)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应用及意义 (7)1 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7)2 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8)二.公允价值原则与金融危机的产生 (9)三.金融危机后对原有公允价值的反思和改革 (11)(一)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11)1 信用消费监管失灵 (11)2 衍生金融工具的 (8)(二)公允价值的改革前景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引言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

由次贷危机引发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思考

由次贷危机引发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思考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75-02摘要公允价值自产生以来就成为会计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公允价值备受指责。

公允价值正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揭示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

最后就我国应该对公允价值采取什么态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次贷危机一、引言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会计界不衰的热点话题,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更是引发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将公允价值准则指责为“帮凶”,认为它加速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但但会计界断然否认它是导致危机的主因之一,并反对修改准则。

在这种激烈的对峙中,公允价值的命运到底会如何我们尚不得知。

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究竟是否适用?我们应该怎样如何对待和使用公允价值?这些都是处在金融危机下的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揭示公允价值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就我国应如何对待公允价值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9月发布的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会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该交易市场是报告主体将要进行交易的首要市场或者最有利于该项交易的市场,而且只有在缺少首要市场的情况下才采用最有利市场”。

它同时强调该项价格是假设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得到的一项价格,是一个卖出价,而不是买入价;确定公允价值要以市场参与者做出的假设为基础计量,而不是基于特定企业实体自身所做的假设和内部依据。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曾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受到质疑。

本文在介绍公允价值产生背景以及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包括经营方式的创新、交易模式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得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伴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

1990年,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其后,美国制定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中有超过40个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报告主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较为散乱且缺乏一致性。

2006年,fasb正式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的发布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出现,在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引起强烈反响。

以sec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

2007年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则成为了议题的焦点。

美国、欧盟的政界、金融部门和企业界将危机的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次贷危机中不仅没有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反而恶化了信贷危机,要求停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许多经济学家对此予以了反驳,认为此次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从这场危机中汲取教训,从会计和监管两个层面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会计层面主要是围绕公允价值及其使用展开。

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及各国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及各国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贱卖、摩根斯坦利并购为标志的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发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反应快都是前所未见,是世界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法阵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我认为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第一:次贷危机是导火索美联储为了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遏止美国经济的衰退,连续多年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的借贷环境,认为未来的房价只涨不跌,促使美国民众涌入房地产领域。

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

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

金融经济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金融泡沫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

以房地产市场和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犹如空中楼阁,因次贷危机的发生而轰然倒塌。

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金融危机,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第二:美国过度消费和亚洲过度消费是实质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

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

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

浅议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浅议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浅议非有效市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各方指责,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

显然,把公允价值会计作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只是国际金融界转嫁其责任的一种托词,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也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认为,现有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统一的实用的规范。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着手,在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准备;风险监控指标一、问题的提出自金融危机以后,对于公允价值的讨论可谓空前热烈,各种新观点也层出不穷。

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已经广泛存在于各国的会计准则中,而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最具代表性。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准则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而在本文中,笔者也将主要参考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这种“盯住市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当金融市场不再有效时,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并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若将市场价格不加区分的确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则会使会计信息失去有用性。

接下来我们将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

二、有效市场假说与公允价值层级Fama在有效市场假说中将有效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弱有效形式、半强有效形式)和强有效形式。

现代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绝对有效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效市场”近似于假说中的半强有效形式。

从对有效市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假说中的有效市场和SFAS 157中公允价值定义中所描述的交易环境几乎一样,在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市场信息的情况下,此时的市场价格可以被认为是股票最合理的价格。

如果再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作为一个默认的前提,那么SFAS 157中定义的“市场参与者”的条件也是存在的,此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有效市场中的交易价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文献综述作者:赵晓媛来源:《财讯》2016年第36期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定义我国财政部也于2014年1月26日发布了修订的CAS 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IASB在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11年5月12日,IASB发布了IFRS 13号准则,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美国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中,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Earth采集了美国的上市银行为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贷款、长期债务,以及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均具有价值相关性,其中贷款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更强。

Eccher et al.研究了1992-1993年(SFAS107生效的头两年)美国部分银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披露的净贷款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都具有相关性,且后者更强。

Venkatachalam采集了1993-1994年美国的99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样本检验,控制表内资产、负债交易和事项的公允价值信息的影响,发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和股票价格相关。

Lisa Koonce & Karen K.Nelson(2010)研究了公允价值是否与金融工具的形态(资产或负债)和持有意图(立即变现或持有至到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产比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更具相关性。

谢诗芬认为公允价值符合经济收益概念、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等十大理论基础,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精髓。

次贷危机会计问题

次贷危机会计问题

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他们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

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

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而且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和高效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贷危机的规模和影响。

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

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

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没有产生金融资产的泡沫,次贷危机的形成并不是由公允价值的计量而导致的。

三、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大多数国家已普遍采用,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和核算的基本方法,但源发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深刻地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严格按新会计准则中提供的3种参考方式对相关资产公允价值进行认定当前,对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存在较大难度,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也适用于后续计量。

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存在着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问题。

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演变的影响及启示

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演变的影响及启示

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演变的影响及启示1929年以来历次金融危机中的会计准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公认会计准则的产生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财务会计发展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财务会计仍然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管制的状态,财务报告和审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一种自愿行为。

在1929年的股灾及其所导致的大萧条中,松散的会计实务被认为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政府和社会公众强烈要求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美国政府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公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由国会通过立法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SEC负责制订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股份公司的会计报表必须按照GAAP编制,并经注册会计师审定。

股份公司在向公众出售股票之前,必须向SEC登记,并通过SEC公布会计报表。

GAAP的确立,标志着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决策进行管制的开始,传统会计逐步发展成为财务会计。

(二)20世纪80年代储贷危机与公允价值的最终确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批准设立储贷协会(savings and loanassociations,S&Ls),目的是为居民提供稳定、可负担的住房按揭贷款,以提升住房拥有率。

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出台法律放松了对储贷协会的管制,储贷协会业务得到迅猛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联储通过实施高利率政策以治理高通胀。

高利率导致储贷协会出现了负利差并逐渐陷入危机:在支付给新储户两位数利率的同时,储贷协会提供的30年期的利率早已锁定在8%甚至更少的低利率水平。

这就迫使储贷机构努力拓展能够产生正利差的投资渠道,它们向大批高风险的新业务提供贷款,还投资于垃圾债券。

储贷协会的资产在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仍然以历史成本计量其所投资的垃圾债券,这就掩盖了其财务状况的真相,延误了治理的时机。

从1988年开始,被联邦政府保险的3150家储贷机构中有超过500家陷入破产境地,酿成美国20世纪最大的金融灾难之一。

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准则4

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准则4

2008年金融危机中,与 FAS第157号准则有何争议?代表观点是什么,结果怎样?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正值 FAS 157 进入实施阶段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迅速升级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

金融危机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存废的论战。

有两种观点:欧美政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猛烈抨击,将危机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

他们指出,当次债产品的公允价值大幅下跌时,金融机构必须依照会计准则确认这些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抛售股票,从而使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

公允价值会计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造成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加深了金融危机。

因此,他们建议废除或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2008年10月4日,美国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建议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10 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银行立即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

会计界针锋相对地指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责难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通过转移公众视线,给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

FASB 主席赫兹(Robert Herz)和FASB 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戈登(Russell Golden)指出,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符合投资者的利益,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特迪爵士(Sir David Tweedie)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计量层面的问题,它跟随市场而不是在领导市场,其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只有将金融机构的亏损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使投资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遏制恐慌,恢复市场信心;金融界如果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就不能一味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

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思考

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思考

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思考摘要:公允价值问题已经日趋重要。

2012年5月17号,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思考。

本文就从征求意见稿与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关系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第13号(ifr13)作出对比,提出了对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一、引言公允价值如今已成为当今国际会计界的重点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在其发展过程中发布了约40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的会计准则,分布零散不集中。

为此,fasb从2002年开始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专题研究,并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公允价值”,从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委员会(iasb)早于2006年2月和fasb签订了一份谅解合同,约定了双方2006年到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

2011年5月12日,iasb与fasb共同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推进了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

我国在2006年2月推出新会计准则之前对公允价值一直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应用甚少。

直至新准则开始引入公允价值概念,这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注入了新活力。

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分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如“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17项具体准则。

随着2011年5月ifrs13和sfas157号的发布,为了尽可能持续地保持与国际趋同,我国于2012年5月17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适用范围、计量方法和级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都作出了具体要求。

本文主要从征求意见稿与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关系谈谈对完善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这次危机在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对需求方过度消费能力、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的总调整中国的资金参与维持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而这种过度消费回归的过程中,中国借出去的钱就会受到亏损次贷危机没有过去,警惕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2008-06-17草根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

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

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最新评论更多>>黄金在别人手里,人家是傻瓜会送给.. 我个人认为我国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军.. 美股下跌,还有一波?跌破7000点?虽然宋鸿兵老师的观点听起来有点危.. 中国政府目前的黄金储备是多少?好..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

我觉得这... 请问秦川人, 不好意思,我才疏学浅.. 回答HWD99 赞同你的西方控制黄金... 回答草根经济美国自然不同意金本.. 全世界的黄金都换给中国,恐怕也到..最新文章更多>>金本位迟早复辟金融危机是一次合谋?警惕索罗斯们的吹捧防止美国转嫁... 逃顶华尔街谨防美国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现在恐怕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货币战争》的准确预言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过度消费和中.. 解读“两房”危机信用违约掉期的惊险梦游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高峰期看似已经过去、预测美国经济年底触底、美元即将反弹的观点似乎日渐成为主流,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正在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美国全面债务危机的引爆器,美国债务高企这一结构性矛盾存在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且加剧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实务界及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31家金融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描述统计、相关性研究等分析方法,研究顺周期效应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程度。

本文结论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金融业上市公司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暴露出一些国家深层次经济矛盾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诸多缺陷与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前所未有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性,并最终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经济后果。

这场争论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论战,甚而影响了一些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政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于2008年10 月13 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使用要求,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SEC Report to Congress on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了包括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等8项改进措施。

2009年11月,IA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的会计准则做出重大调整,简化了现行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类,替换原有的四分类,引起了广泛讨论。

我国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遭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不小冲击。

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

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

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摘要: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企业经济真实的信息,即财务报表必须按“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

在财务报表中,历史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这类信息反映过去的经济真实。

财务会计信息并不排除必要的估计和期望信息,这类信息一部分是历史信息的必要补充,目的在于考虑到若干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调整过去的计量,另一部分是产生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相关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要反映当前的经济真实,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市场是正常的;(2)该证券的当前脱手价是市场可观察的公开、公正的标价;(3)该价格只能由市场决定,为市场参与者共同认可。

关键词:会计信息;经济真实;历史信息;估计与期望信息;国际金融危机引言两年来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生一次大衰退,同时也对市场经济的结构和机制进行了一次清洗,使人们更明确了什么是需要改组、调整的。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立足企业面向市场(主要指资本市场)的经济系统,也更明确了它的主要矛盾和值得改进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确认”(recognition)是财务会计特别是编报财务报表的关键步骤,而金融危机凸显出的财务报表的核心问题却是“计量”(measurement)。

美国FASB最早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安排确认部分有33段,计量部分只有5段。

而且计量只是作为“确认”的四个基本标准之一——“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来表述的。

2022年金融危机发生之际,恰好是美国FASB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全面执行之年。

由于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和有序交易逐渐消失,受顺周期影响的公允价值普遍下跌,致使持有金融工具比重较大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若按已不能代表客观、公正的公允价值计量和确认,必然产生资产价值的大幅度下挫、收益(含已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少(甚至亏损)的财务报告,导致金融企业的“经营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金融危机中,对FASB第157号准则有什么争议?代表性观点怎样?结论怎样?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国际范围内点燃了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存废的激烈论战。

两种直接对立的观点:
1、这场论战大致始于2008年3月。

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跨国金融巨头。

它们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权证(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

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误导了投资者,诱使它们恐慌性地抛售相关金融机构的股票。

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的高管层不惜代价降低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结果导致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终引发金融产品螺旋式的价格下跌浪潮。

它们声称,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和顺周期效应在金融危机中推波助澜,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

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实际损失,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2、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认为,金融巨头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的过度投机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寻找替罪羊。

会计界认为,是金融机构放松信贷标准、毫无节制地发放住房按揭贷款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容易滋生道德风险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这场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

而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这些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

这次经济危机对FAS157的意义:
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公允价值准则的一些缺陷。

我们不妨以FASB 在2006年9月颁布、2007年11月起实施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简称FAS157)为例加以分析。

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并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将公允价值
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

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或重置成本法计量且要求信息详细披露。

FASB给公允价值所下定义中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计量所涉及的资产或负债均存在着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

但金融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总是成立。

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依赖于一个简单的假设条件进行计算,其结果往往会“谬以千里”。

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准则暴露出的软肋之一。

FAS157存在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要求金融机构确认因自身信用等级变动对其负债公允价值的影响。

如果金融机构因经营改善导致信用等级提高,其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增加,必须确认为一项损失。

反之,如果金融机构因经营恶化导致信用等级的下降,其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减少,则必须确认为一项利得。

若不尽快修改FAS157这一显而易见的缺陷,金融机构被扭曲的经营业绩报告将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这种因经营好转蒙受损失、因经营恶化反而可以确认利得的会计方法显然有悖正常的商业逻辑,也容易误导广大投资者。

结论:
金融风暴过后,天更高远明澈,公允价值更重要。

痛定思痛后,G20峰会、FSB 等组织倡导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审计准则。

FASB、IASB 和IAASB 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修订完善会计审计准则的行动。

为了完善 FAS 157 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FASB 发布了4 项立场公告(FASB StaffPosition,FSP)。

2008 年2 月14 日,FASB 发布FSP-FAS 157-1,宣布撤销FAS 13 和其他会计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为目的的租赁分类和计量在FAS 157 中的应用;同日,FASB 发布FSP-FAS 157-2,推迟非金融资产和负债适用FAS 157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时间,使FASB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实施FAS 157 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2008 年10 月10 日,FASB 发布FSP-FAS 157-3《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强调确定公允价值不能简单依赖市场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009年4 月9 日,FASB 发布FSP-FAS 157-4,充分肯定FAS 157 中的公允价值定义,要求首先判断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及活跃程度是否显著下降以确定市场是否活跃,然后选择该金融工具在无序市场中应适用的公允价值估价技术。

FASB 完善FAS 157 的另一项措施是会计准则更新(Accounting Standards Update,ASU)。

2009 年8 月,FASB 发布ASU《以公允价值
计量负债》指出,在许多情况下,负债可能由于合同条款和法规的限制而缺乏可观测的市场信息,因此,在计量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主体既可以使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负债作为资产交易)的公开报价,也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2009 年8 月28 日,FASB 发布《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中需要披露以下内容:对第三层级信息进行合理调整的影响,如果有重大调整,应披露这一调整的事实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总计影响;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的转换,并披露重大转换的影响金额和原因;第三层级的重大不可观测信息,包括购买、销售等提供的计算基础;估价使用的信息和估价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