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渊源考析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一、概述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战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文学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
二、历史渊源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战鼓,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那时,士兵们将战鼓挂在腰间,边走边击,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战鼓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成为民间祭祀、庆典、娱乐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特点1.舞蹈动作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富有变化。
舞者将腰鼓挂在腰间,双手持鼓槌,边走边击。
舞蹈动作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翻、踢等,既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又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之风。
2.音乐节奏安塞腰鼓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变化。
腰鼓的鼓点清晰有力,节奏感强烈。
在舞蹈过程中,鼓点与舞步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安塞腰鼓还融入了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3.舞蹈服饰安塞腰鼓的舞蹈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性舞者通常身着对襟短褂、灯笼裤、腰包、草鞋等,女性舞者则穿着彩裙、绣花鞋等。
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民间审美情趣。
4.舞蹈道具安塞腰鼓的舞蹈道具为腰鼓,用羊皮制成,呈椭圆形。
鼓身长约40厘米,直径约20厘米。
鼓面绘有彩色图案,鼓框上系有红绸带。
舞者将腰鼓挂在腰间,双手持鼓槌敲击,发出清脆的鼓声。
四、文化内涵1.祭祀祈福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战鼓,具有祭祀祈福的寓意。
在民间,人们认为腰鼓舞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因此,在重要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会表演腰鼓舞,以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
2.民族精神安塞腰鼓展现了中华民族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舞蹈动作刚劲有力,体现了陕北人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同时,腰鼓舞强调集体协作,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3.民间艺术传承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安塞腰鼓》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
曹怀荣,汉族,1939年生,陕西安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刘延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民歌和陕北说书 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变化。这些队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较强。传统的腰 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 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镶、小镰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 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镣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吹奏乐 主要由唢呐组成。
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融为一体, 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 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 代画像砖,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舞蹈特色
01
安塞腰鼓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广场表演则 可达千人左右。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进 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 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
近年来,安塞腰鼓出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的需要,一般都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 表演。几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 腰鼓。
研究《安塞腰鼓》: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研究《安塞腰鼓》: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和舞蹈。
安塞区的百姓们在过去的农闲之余,根据本地的民间乐曲演奏而成,形成了一种以鼓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
其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一直享有着“东方瑰宝”的美誉。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健康活泼,表现了陕北百姓生活中的情感和向往。
它不仅是悬挂于农家房檐下的庆祝物,更成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二、安塞腰鼓的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中国古代汉族的武术及击鼓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和元朝时期。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安塞腰鼓在清朝时期被广泛传播并且流传到上世纪90年代,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文艺团体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安塞腰鼓曾大量传播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最有名的是新疆地区。
当时的安塞腰鼓被称为北方最经典、最传统的民间鼓乐、舞蹈,其形式真实、独具民俗文化特色,表现了陕北乡村耕作、牧畜、狩猎、搬家、婚庆等生活情境中的欢乐、激情、感情表达以及精神风貌。
三、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鼓乐和舞蹈两方面。
在鼓乐方面,主要由钹钪、哨子、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组成,乐队通常由七人和十二人组成,分别演奏不同的乐曲。
在舞蹈方面,安塞腰鼓以翻身、翻筋斗、跳跃、旋转、飞跃等动作为主要表演内容,其对身体协调性、速度感、节奏感、自信心等方面的锻炼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四、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安塞腰鼓的音乐旋律、节奏简明而明快、舞蹈表现形式独特,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安塞腰鼓的鼓乐、舞蹈和其他的元素都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极具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
此外,安塞腰鼓对于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五、安塞腰鼓在当代的现状尽管安塞腰鼓在中国被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其地位和影响力却面临着一种逐渐减少的趋势。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又称陕北腰鼓,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区。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鼓点节奏而闻名,并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和表演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起源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宝鸡市安塞区,在当地被广泛传承和演奏。
据说安塞腰鼓最早来源于农民在农田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
通过敲击和吹奏腰鼓,他们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的表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特点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集鼓、鸣锣、吹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演奏者不仅需要掌握鼓点的节奏和演奏技巧,还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演出鼓点的韵律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给人以活力四溢的感觉。
演奏者使用手指、手掌和棍子等工具来敲击鼓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同时,安塞腰鼓的演奏还伴有唱词和舞蹈等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独立表演外,它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杂技、武术和戏曲等。
这种综合表演形式使安塞腰鼓具有了更广泛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表演技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演奏技巧和要点:1. 掌握基本鼓点:安塞腰鼓的基本鼓点有三种,分别是“肥工”、“顶工”和“勾工”。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鼓点的节奏和击打方式。
2. 保持稳定的节奏:安塞腰鼓演奏需要保持稳定的节奏感,以确保整个演奏过程的和谐和统一。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练来达到这一点。
3. 练习身体协调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全身的参与,包括手臂、手指、腰部和腿部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
4. 注重表情和动作:安塞腰鼓的演奏不仅仅是音乐的演绎,还要包含丰富的表情和动作。
概括安塞腰鼓主要内容-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概括安塞腰鼓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源于陕西省安塞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精妙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安塞腰鼓不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意义。
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军队的战斗乐器,最初是作为军营中的警号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民间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庆典活动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庆典中。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独特,需要演奏者运用手、指、腰肢等多种技巧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情感。
通过奏响安塞腰鼓,演奏者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独特的音色也给人以独具特色的艺术体验。
安塞腰鼓的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
其音乐形式包括:舞鼓、击鼓、敲鼓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安塞腰鼓的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欢快热烈的乐曲,也有悲怆凄美的曲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令人陶醉其中。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安塞腰鼓不仅具备艺术价值,还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演奏和传承安塞腰鼓,能够不仅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安塞腰鼓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音色和精妙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乐器之一。
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不可忽视,同时其发展也具备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人们带来更多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文章的组织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介绍文章结构时,可以简要概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和联系。
安塞腰鼓(已整理)
传统音乐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伴随着传统 音乐的演奏,如唢呐、锣、镲等, 这些音乐元素为舞蹈表演增添了
更多的层次感和艺术魅力。
02
安塞腰鼓的特点与表演形式
特点
地域性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 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具
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独特性
安塞腰鼓在鼓形、鼓带、 鼓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设计和制作工艺。
节奏感
地域文化标志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族精神的象征
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搏、奋 进的精神。
民间艺术的代表
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承
在现代,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通过各种 途径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文化背景
黄土文化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 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宗教信
仰。
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蹈, 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和击鼓技 巧来表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具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
3
学术研究
许多学者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进行深 入研究,推动其学术传承和理论发展。
05
安塞腰鼓的未来展望
创新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
探索安塞腰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 造出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的表演形式。
创新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沉 浸式的观赏体验,提升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一、背景介绍安塞腰鼓是中国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
腰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由一个鼓面和两个鞘鼓杆组成。
安塞腰鼓以其激烈的节奏和威武的舞姿而闻名。
它常常用于各种庆典、节日和舞蹈表演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安塞腰鼓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腰鼓最早起源于农耕文化,当时农民用腰鼓来祈求丰收和驱散疫病。
后来,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腰鼓开始成为民间庆典和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安塞腰鼓在明代和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在这个时期,安塞腰鼓已经成为安塞县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腰鼓的音乐和舞蹈被加入了更多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成为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三、安塞腰鼓的演出形式和特点安塞腰鼓的演出通常由一个鼓手和两个舞者组成,他们通过鼓点、舞姿和动作来传达节奏和情感。
安塞腰鼓的演出形式多样化,通常包括打鼓、舞蹈和唱歌三个环节。
鼓手用鞘鼓杆击打鼓面,发出有力而悦耳的鼓声;舞者则以独特的舞姿和动作来配合鼓声,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安塞腰鼓的特点之一是动作矫健有力,舞者通常会有许多高难度的跳跃和翻转动作。
另外,安塞腰鼓的节奏快速而激烈,给人一种紧张而充满活力的感觉。
这种特点使得安塞腰鼓成为一种令人兴奋和震撼的表演艺术。
四、安塞腰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它传承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勇敢、团结和奋发向上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安塞腰鼓,希望能够将其传承下去并推广到世界各地。
五、安塞腰鼓的发展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安塞腰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安塞腰鼓的传统演出形式可能会逐渐失传;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培训机构也制约了安塞腰鼓的发展。
《安塞腰鼓》
目录了解安塞腰鼓 (2)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2)二、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 (5)(一)风格——憨厚、淳朴 (5)(二)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气势 (7)(三)地域风格特征——黄土高原 (7)(四)安塞腰鼓的习俗特征 (8)(五)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 (9)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浅论 (10)一唱给黄土地的赞歌 (11)二“信天游”的歌咏方式 (15)类文欣赏 (21)老黄风记 (21)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 (25)山峁 (29)了解安塞腰鼓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腰鼓又称为花鼓,在全国各地都有,是一种以圆木掏成筒形或用木条箍为筒形,中间大、两头小,两面蒙牛皮或羊皮为鼓面,打击时发出清脆声响的民族打击乐器。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一种腰鼓,它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流行于全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因为安塞县的腰鼓在陕北腰鼓中一枝独秀、独具特色,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名称逐渐由“陕北腰鼓”变成了“安塞腰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安塞腰鼓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特殊的广场艺术。
追溯安塞腰鼓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安塞的历史。
安塞位于陕西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兵家的必争之地,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安塞文化特色。
而明代以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得流传于陕北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在其它地域相继失传,却在安塞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安塞便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之一。
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才为安塞腰鼓的产生、发展、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关于安塞腰鼓具体源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对其渊源也众说不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战争说”、“劳动说”、“祭祀说”和“巫仪说”。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源于古代军事用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以其生动活泼的节奏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而闻名,被誉为“鼓中瑰宝”。
1. 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考证,唐代时期,安塞县是中国北方的军事要地,安塞腰鼓被作为一种军事信号鼓使用,用于传递指挥信息和调动士兵的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军事用鼓逐渐演变为一种文艺形式,成为了当地人民在庆祝节日和丰收时表达喜悦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2.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演奏者通常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头戴红纱帽,身着彩色绣花对襟,手持鼓槌,站在一排排整齐的鼓前。
在表演中,演奏者们根据特定的节奏和节拍,以鲜明的舞蹈动作敲打鼓面,同时配合手部的动作和脚步的节奏,形成一种有力而富有韵律感的表演。
演奏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培训,能够将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融入到表演中,使得整个表演生动有趣、形象逼真。
安塞腰鼓的演出不仅通过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借助鼓声传达出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
3. 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它还寓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安塞腰鼓的演出,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能够了解到中国军事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力。
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集体的表演形式,它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4. 我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被安塞腰鼓所吸引和感动。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积淀和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安塞腰鼓,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军事艺术的热爱和智慧,也能够看到现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回顾: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陕西秦腔艺术的一种。
它是一种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曲艺形式,以鼓乐为主要伴奏。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韵律、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故事内容,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以下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
1.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考证,它的创作与表演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源自当地民间的祭祀活动。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表演形式,并成为陕西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剧情内容:《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历史故事、名著剧情等为素材,其中最著名的剧目有《杨门女将》、《关公战秦琼》等。
这些剧目通常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冲突解决等情节。
3.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伴奏以鼓乐为主,鼓乐分为“大鼓”和“小鼓”。
大鼓以擂鼓、拍鼓和敲击鼓箍等技巧演奏,小鼓则以击、拍、垫、勒等演奏方式配合大鼓。
鼓乐的节奏明快、有力,并与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动作紧密配合,营造出紧张、激动的氛围。
4.表演技巧:《安塞腰鼓》的表演具有独特的技巧要求。
演员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唱腔、念白、做功、打击等表演手法,展示角色的身份、性格、情感等特点。
而且演员需要有较高的唱念功力和舞蹈技巧,才能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变化。
5.剧种发展:《安塞腰鼓》自明代嘉靖年间以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
在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安塞县被明代皇帝封为“搏击之乡”,《安塞腰鼓》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发展机会。
20世纪,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陕西安塞腰鼓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影响和传承:《安塞腰鼓》不仅在陕西省内流传广泛,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关注。
它的表演形式、音乐特色等也对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官方机构和文化团体也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新的年轻演员,使得《安塞腰鼓》能够延续到今天。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乐器,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节奏感。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因此得名为“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独特,音色饱满,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起源和历史:1. 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的民间舞蹈“楼船夜雪”。
2. 这种民间舞蹈开始于明代,到清代形成了今天的安塞腰鼓形式。
3. 安塞腰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直到1980年代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制作工艺:1. 安塞腰鼓由鼓饰、半圆形鼓头、桩、把手和绑带组成。
2. 鼓饰一般用铁或木材制成,可以增加鼓的重量和音响效果。
鼓饰的形状、大小和重量对演奏声音有很大的影响。
3. 鼓头一般用牛皮制成,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可以产生饱满而富有弹性的音色。
演奏技法:1. 安塞腰鼓演奏的基本技法包括打击、摇荡、挑、挥、拨、推等。
2. 打击是最基本的演奏方式,通过手掌和手指的击打鼓头,形成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3. 摇荡是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演奏方式,通过手腕的摆动,产生柔和的音色。
4. 挑是指用指尖轻轻挑动鼓头,产生清脆的短音。
5. 挥是指用手臂快速挥动鼓槌,产生连续的音色。
6. 拨是指用手指快速拨动鼓头,产生细腻而有力的音色。
7. 推是指用手掌的侧面推动鼓头,产生柔和的音色。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演奏曲目:1. 安塞腰鼓的曲目通常分为慢曲和快曲两种。
2. 慢曲以婉转、柔和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深情和内敛的情感。
3. 快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豪放和奔放的情感。
4. 安塞腰鼓的演奏曲目有《铁拐李翻身》、《楼台会夜雪》、《台州姑娘》等。
艺术特点:1.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激情四溢的演奏方式,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通过手部的各种动作和力度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音效。
3. 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力量控制能力,演奏者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教案:《安塞腰鼓》的深度解析
题目:精选教案:《安塞腰鼓》的深度解析导语:《安塞腰鼓》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经典之作,《安塞腰鼓》教学,既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要深刻领悟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安塞腰鼓》进行深度解析,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一部分:曲调特征探析一、曲调的形式结构《安塞腰鼓》曲调的形式结构为ABABCD,即前两段A部、两小段B部、C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四部结构形式。
其中,A部呈现了腰鼓节奏的主题音乐材料,B部是转调段,调子模仿了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吹奏乐,C部既是高潮部分,也是全曲的最重要部分。
各部分之间形成了对比和衔接,使曲调整体上具有完美的构造。
二、曲调的旋律特点1、音域宽广、乐句流畅《安塞腰鼓》的旋律中,音域宽广、乐句流畅、旋律跳跃有力,使人感到节奏鲜明、有力而有韵律感。
2、充满张力《安塞腰鼓》旋律格调明朗、简练有力、豪放干练,充满张力,富有喜庆气氛。
3、融合多种元素《安塞腰鼓》旋律自然而然地把腰鼓和西北地方的曲调、节奏、音调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分析《安塞腰鼓》不仅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曲调,在其背后还蕴含着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是起源于陕北安塞县的一种慢板歌舞曲,也称“闫家腰鼓”,源远流长。
在古代,它曾是婚丧嫁娶、赛会庆典、宴乐饮食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
二、表达情感《安塞腰鼓》中,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达出民众欢欣鼓舞、喜庆愉悦的情绪,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乡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赞美。
三、文化认同《安塞腰鼓》融合了汉、满、回等多民族音乐元素,它不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遗产。
演奏《安塞腰鼓》不仅要发掘其民族音乐的精髓,还要关注其多元文化的内涵,这有益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和遗产保护意识。
安塞腰鼓史解读
安塞腰鼓史解读作者:王军棉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5期(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延安 716000)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安塞腰鼓的概念、起源及发展繁荣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对人们系统认识安塞腰鼓有所帮助,为民间传统体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安塞腰鼓;起源;体育文化;发展;繁荣0引言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体育项目。
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到天安门广场,从自编自导到电视屏幕,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的领奖台,以它精湛的艺术征服了世界,堪称“中国一绝”。
1安塞腰鼓的概念腰鼓是一种将圆木掏成或者用木条箍成筒形(桶形),中间稍粗,两头略细,两边蒙上羊皮或者牛皮作为鼓面,挂在腰间,用木槌击奏会发出清脆的声响的一种乐器。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部,与子长、延安、甘泉、志丹和北边的靖边毗邻,与古长城和内蒙古毛乌素沙漠遥遥相对。
腰鼓是我国陕西北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形式,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在腰鼓表演在延安、榆林等地随处可见,其中以安塞县最为盛行,是陕北腰鼓最具特色的一枝独秀。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安塞腰鼓被国务院列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腰鼓”这一名称也逐渐被“安塞腰鼓”代替,并走出黄土地,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
2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分析2.1 关于鼓的传说鼓是安塞腰鼓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元素,要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还得从鼓说起。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传波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后来,鼓应用于战争。
《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一文就有“公将鼓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关于击鼓助战的记载。
这说明击鼓在战中的重要性,它不仅预示着战争的开始,还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威慑敌人,成了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装备。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县地区的一种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形式,成为了当地民间传统文艺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从历史渊源、演奏技巧、曲目种类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历史渊源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作为军旅乐器,广泛应用于军事行动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塞腰鼓逐渐演化成一种民间乐器,并在陕西省安塞县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清末民初时期,安塞腰鼓被正式列入安塞县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并迅速流行起来。
现在,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
二、演奏技巧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是其独特音色和节奏形式的关键所在。
演奏者需要采用踏鼓、搓鼓、击鼓等不同的方法,以产生不同的声响效果。
其中,踏鼓是最基础的演奏技巧之一,是安塞腰鼓音响的根本基础。
演奏者需要合理利用自身的重心来控制鼓面的振动,使其产生清晰有力的节奏。
此外,搓鼓和击鼓技法的运用也是安塞腰鼓演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能丰富音响效果,还能提高演奏时的节奏感。
三、曲目种类安塞腰鼓的曲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单鼓、双鼓、三鼓、四鼓和五鼓等不同形式。
其中,单鼓和双鼓是最为基础的演奏形式,常用于日常娱乐和比武表演中;三鼓则是一种比较难度较高的演奏形式,需要演奏者掌握更为复杂的交替节奏;四鼓和五鼓则是最为复杂和精湛的演奏形式,需要演奏者具备极高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传统曲目,如《鲁冰花》、《打将军》、《扯铃》等,这些曲目不仅音乐性强,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文化价值安塞腰鼓不仅在音乐艺术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它承载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民间传统和生活情感,凝聚着安塞县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通过安塞腰鼓的演奏和表演,不仅能够领略到当地的民间文化,还能深入了解中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形式。
因此,安塞腰鼓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也应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安塞腰鼓的起源是什么
安塞腰鼓的起源是什么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那安塞腰鼓的起源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发展与传承至今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起源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发展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
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
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
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
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
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
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
它是一种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的舞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安塞腰鼓》最初是在农耕活动中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舞蹈表演形式。
这与安塞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所以他们在耕田、播种、收割等农事劳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这就是《安塞腰鼓》的原始形态。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奏形式,即由数十人组成的团队进行表演;另一种是独奏形式,即单人或少数人进行表演。
两者均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等元素。
在合奏形式中,表演者手持腰鼓,蹲立于舞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以舞蹈和歌唱的形式表演各种故事情节。
表演者们以整齐的步伐和优美的手势,展示出农民在农田劳作中的辛勤和快乐。
同时,他们用歌唱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独奏形式中,表演者通常是一位高手,以独特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进行表演。
他们手持腰鼓,以快速的手法和精准的音乐节奏,展示出高超的鼓技和舞蹈功底。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个人的表现和展示,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三、艺术特点《安塞腰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朗有力的舞蹈动作:表演者们利用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他们以挺胸、抬头、笔挺脊背的姿态,以及手臂的快速运动,表现出农民在劳作中的勇敢和坚强。
2. 高难度的鼓技:《安塞腰鼓》的鼓技要求非常高,表演者需要掌握快速而精确的鼓点,以及多种变化的节奏和技法。
鼓点和舞蹈配合紧密,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总结安塞腰鼓
总结安塞腰鼓引言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音乐表演中,腰鼓作为一种独特的乐器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进行综合总结,包括其起源、发展、演奏方式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起源与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中国陕西省安塞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传说,明代末年,安塞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人们为祈福祈雨,开始在庙堂、庙会等场合表演鼓乐舞蹈。
最初的腰鼓是由单独击打的小鼓演变而来,后来加入了鼓棍,形成了现在的腰鼓形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发展成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演奏方式安塞腰鼓的演奏方式独特而丰富。
演奏者结合鼓乐、舞蹈和歌唱,以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
在演奏中,演奏者大多使用两只鼓和一根鼓棍,通过技巧的击打和鼓棍的旋转、颤动等动作,产生出各种丰富的音乐效果。
此外,舞蹈动作的配合也是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会根据节奏和旋律做出优美、有力的舞蹈动作,使整个演奏过程更加精彩动人。
文化传承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首先,安塞腰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并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传达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安塞腰鼓具有丰富的民俗色彩,是人们娱乐、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对于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结论总之,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丰富的艺术形式使得安塞腰鼓在民间艺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同时,安塞腰鼓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当加强对安塞腰鼓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对安塞腰鼓的综合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 西毗志丹 县 , 靖边 县 , 北靠 东接子长县 , 与甘泉县宝塔区相 南
连。地貌上沟壑纵横 , 川道狭长 , 峁遍布 , 梁 山大沟深 , 交通十分 不便 , 相对比较独立 。 据安塞县志载 : 上古 , 禹时, 分天下为九州 , 安塞属 “ 雍州之域” 夏商 为“ 。 翟之域 ” 春秋 战国,县境先属晋国 。 “
来研究者甚少, 作为体育项 目 究者更是寥寥无几。为了研究安塞腰鼓的起源、 研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文章运 用 文献 资料 、 访谈 、 分析 、 网络检 索等研 究方 法对其 进行 考证 和分析 。认 为安 塞腰鼓 最早 源于 宗教 祭祀 和 军 队通 信 , 民族 间 艺术相 互 交融的 产 物 , 是 经历代 改革发 展 成 为 中国较 具 影响 力 的体 育运 动 项 目, 而号 称 进 “ 下第一鼓 ” 天 。
搏击 ・ 武术科学
21年2 0 0 月
第 7卷 第 2期
【 民族传统体 育 】
安塞腰鼓渊源考析
王 耀 全
( 陇东 学 院体育 系 ,甘肃 庆 阳 750 ) 40 0
摘 要 : 塞腰 鼓是 流 传 于陕 北 , 安 尤其 是安 塞 县 的一种 人 们喜 闻 乐见 的群 众性 民族体 育项 目, 自古 以
安塞腰鼓是陕北秧歌的一种表演形式 , 古时候 , 人们对 自然 现象不 了解 , 产生 了自然崇拜 , 人们认为有一种超 自然 的力量在 控制世界 , 于是产生了许许 多多 的神灵崇拜 , 出于对太 阳神的崇 拜, 人们在祭祀时欢歌鼓舞 , 为太 阳神表演 , 于是把这种鼓舞 叫 做“ 阳歌”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 的秧歌。人们 以太 阳定方 向, , 以
关键词 : 安塞腰 鼓 起源 发 展
中图分类 号 : 8 G5
前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4 5 4 ( 0 0 O — 0 7 . 0 1 0 - 6 3 2 1 )2 0 5 _ 3
盛行 , 巫舞成为历史最悠久 , 流传最广泛 的祭祀舞 。 王维在《 凉州 郊外游望》 中写道 :野老才 三户 , “ 边村少 四邻 。 婆娑依里社 , 箫鼓 赛 田神……女巫纷屡舞 , 罗袜 自生尘 。【 ”】 3 宋时《 荆楚岁时记》 中描 写 驱傩 场 面 :十二 月 八 1为 腊 日 , … 谚 言 , 鼓 鸣 , “ 3 … 腊 春草 生 , 村 人并击细腰鼓 , 戴胡公头 , 及作金 刚力 士 , 以逐疫 。沐浴转 除罪 障。 在安塞古有打腰鼓祭 天活动 叫“ ” 鸡头会” 每年二月二 , , 春耕 开始 , 为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 , 庄稼丰收 , 便打腰鼓祭天。 由会 长组织全村男女老幼 , 选择本村最高的山头 为本村祭天地点( 寓
1 安塞 腰 鼓 萌芽 于 古代 宗教 祭 祀 活 动 和 军 事传 信
意离天最近 的地方 )夜幕降临 , , 篝火四起 , 鼓乐齐鸣。 仪式开始 , 会长向东南西北 中各甩一 颗鸡蛋 , 打五方” 然后伞 头带领 民 叫“ ,
众 唱歌祈祷 , 鼓手和 民众应唱之后 , 秧歌队围着篝火进行一番踢 打表演【 4 J 。人们认为腰鼓可以通神 , 定能感动神灵 , 驱灾免难 , 风 调 雨 顺 , 人 间带 来 吉 祥 。 给 鼓最早出现在军 队中的记载出 自于《 易经 ・ 中孚》 “ 敌 , :得 或 鼓, 或罢 , 或泣 , 或歌” 。意思是 :俘 获了敌人 , “ 有击大鼓 的 , 有击 鼙鼓的 , 有哭泣的 , 有唱歌的。 安塞特殊 的地理地貌环境孕育了 ” 腰鼓在军队中的运用 。安塞地处陕北高原腹部 ,属鄂尔多斯地
版 图, 后归魏 国辖 区” 。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 ,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安塞属 “ 上郡 ” 。西汉时 , 袭秦制 , 上郡 ” 属“ 称高奴 。 东汉 , 复设 高
奴县 , “ 隶 上郡” 。东晋属“ 赫连勃勃之夏 国” 为“ 明郡” , 金 。南北 朝, 北魏 时, 郡县 大增 , 东夏州之编城郡 ” 隋 ,改广洛县称金 属“ 。 “ 明县 , 属延安郡” 唐 ,本县城从肤施 析出 , 。 “ 复置金 明县 ” 北宋 , 。 “ 区划更改 , 并金 明县人肤施县 , 割西南部入敷政 县。以 ‘ 安定边 塞’ 之意在金明故城设安 塞堡 ” 南宋 ,沿用安塞堡 , 。 “ 开堡为县至 今。” 特殊 的历史 , 特殊的地理环境 ,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鼓 于左 腋 下 , 手 执 带 彩 绸 小 鼓 槌 ( 是 两 鼓
箭) 敲打 , 以踢打 、 跳跃 、 旋转 、 空翻等动作 为主 , 在大鼓 、 、 、 镲 锣 唢呐等乐器的指挥下流行于陕北 的群众性体育舞蹈 ,尤 以安塞 最 出名 ,所 以叫安塞腰鼓 。表演形式有场地表演和舞 台表演两 种 。其特点勇猛 、 犷、 粗 豪放 、 激烈 , 集武术 、 操 、 是 体 舞蹈 、 打击 乐、 吹奏乐 、 民歌说唱为一体 的综合性 艺术体育形式 , 是古代军 旅武术文化的衍生 , 是北方 民族音乐 、 体育 、 心理 、 审美情趣 、 风 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与中土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嫁接的结果 。安塞 腰鼓以其健身价值 、 社会价值 、 经济价值 、 群体价值 、 娱乐价值而 深受 广 大 群 众 喜爱 , 合各 年龄 阶层 习练 。历 经 20 适 0 0多 年 的 发 展变化 , 成为现在家喻户 晓, 打遍大江南北 的安塞腰鼓 , 它与陕 北秧歌 、 陕北 民歌有机的结合 , 形成有鲜 明地方色彩的民间传统 体育项 目。 随着我 国全 民健身事业 的发展 , 安塞腰鼓 已在全国广 泛流传。 然而, 关于安塞腰鼓 的历史渊源 , 众说不一 , 很少有 学者 做深入的研究 。为此 , 我们通过搜集有关安塞历史 、 艺术 、 文化 、 风俗人情 等资料 , 对安塞腰鼓的历史萌芽 、 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 考 证 和分 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