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 激昂慷慨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慷慨悲壮辛弃疾教案
慷慨悲壮辛弃疾教案慷慨悲壮辛弃疾——辛词的诵读积累及运用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诵读赏析。
2(深入品读~体悟情感。
导入新课:辛弃疾是开一代豪壮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来自我们山东的热血慷慨、勇冠三军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男儿豪情又不乏细腻情思的文字瑰宝。
今天~我们就通过反复品读~深入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首先~请同学们齐背在第五册中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学习作品~积累诗词~知人论世很重要~尤其是对辛弃疾这样一生起起落落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作者。
若真要进得文本~需先熟悉他一生的金戈铁马。
下面请同学们先谈谈你所了解的辛弃疾。
,其他同学补充回答,2、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主要人生经历以及主要创作成就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常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二、诵读诗词,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要求声情并茂、断句准确。
2.诵读展示~纠正读音、停顿。
然后齐读~再次纠正。
3(反复诵读~边读边体会、思考~词中语句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分析。
5.带着充沛的情感再次诵读文本~深入体会辛词情感豪放背后的细腻婉转。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8辛弃疾主题研究.docx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侠骨柔肠一稼轩——辛弃疾诗词研究编制:审核:审批:年级领导: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
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
《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
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
他就是,一代英才——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品读辛弃疾。
【单元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独特风貌。
3.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学习任务与课时划分】课时建议学习任务活动方式第 1 课时阅读助读材料及两首词,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结合课自学后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理出诗歌的思路。
第 2 课时从语言、手法、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词,把握作品的内涵,理探究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使用说明】1.通过阅读诗词及助读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为本专题学习搭设一个支架。
2.通过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小组内分享交流,赏析辛弃疾的词,总结其中的情感,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理解,师生合作,拓展提升。
3.通过专题学习,能够梳理词的表达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境·任务】我们年级的诗歌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家热情高涨,读诗,品诗。
循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踏入了宋词的宫阙。
而说到宋词,不得不谈及,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个极具精神魅力的词人,一个兼具侠骨和柔肠的志士。
今天,让我们走进宋词,走进辛弃疾,在他的诗词中,感悟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价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 3 遍,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缓急和情感。
2.研读诗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词的结构,体会词的构思之美。
3.背诵默写诗词,分享自己的三点收获。
【学习活动】1.初读词:借助注释和译文,扫除读音、断句障碍,了解诗词大意。
2.再读词:结合注释与助读材料,边读边评点课文,以旁批和夹批的形式对诗词加以赏析点评。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 精品教案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③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
八、上阕
上阕写景叙事。建康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词人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流水、青山。而状如玉簪、螺髻的远山最能引发人的忧患。词人置身于楼头,眼见落日、耳闻雁啼,倍感江南游子的寄寓人生。两个动作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怀。一是把玩吴钩,一是拍打亭栏。持剑却无挥刀之时,发力却无用武之地。北伐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竟无人理会。词人用长天、落日、秋水、远山、断鸿等一组自然景物,烘托他游子心境,使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作者的用意:
①现在虽然非常思念家乡,但即使有莼鲈之思又能怎么样呢?家乡还在金兵的统治下。表达了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本文导航1、首页2、本文分析3、第二课时4、苏轼和辛弃疾5、课本原文6、同步练习题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中高二语文 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2.学习借景抒情、用典、对比、比兴、等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3. 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4.反复诵读,提高语言感受力,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辛弃疾的作品。 5.通过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6.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专题二
豪放词人(壮士的“豪”与学士的“旷”)
么表现手法? 5.赏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片各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 6. 比较这两首词的风格一样吗?为什么? 7.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 诵读读本上的《摸鱼儿》《水调歌头 我志在寥阔》,把握诗歌表现的情感。 2.小组探究: (1)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的特点? (2)这两首词的艺术风格一样吗?为什么?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 教师总结归纳:辛弃疾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他的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5.背诵比赛: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中 2012-2013 学年高 二语文 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爱国词人辛弃疾
作者姓名
王海荣
所属单位
蒙阴第一中学
联系地址
蒙阴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Whr731001@
邮政编码
276200
学科领域 (在 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高二语文 情深意重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教案
主题单元标题 情深意重辛弃疾
作者姓名
曹文娟
所属单位
青岛开发区第一中 学
联系地址
青岛开发区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15005320230
电子邮箱
Wenjuan2008qingdao@163.co m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典故、意象传达出来的?
本专题问题设计
3.这三首词中出现了一种共同的情感,是什么?每首词中具体
的情感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第四册》
教 学 支 撑 环 多媒体教室 境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辛弃疾的一生的追寻,引发学生思考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一首词? 2.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历经千年依然被人喜爱? 3.从辛弃疾一生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 各种“经历”?
引导学生把握典故在词中传达的情感。 活动四:同是表现“愁”绪的词,表达的情感完全相同吗?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 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活动五:
抓住词中重点的典故,用书面文字赏析一首词,重在品味每首词中“愁绪”的具体内 涵。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布置作业: 1.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教学评价
山东省乳山市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
word
3.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作品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并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辛弃疾的作品蕴含哪些复杂的情感?
2.辛弃疾是如何展现他的这种情感的? 3.辛弃疾的豪放之风在这些作品中是如何表达的?
格是什么? 〔2〕集体交流辛弃疾艺术风格,并思考豪放之风在这些作品中是如何表达的? 〔3〕教师总结归纳:辛弃疾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其豪放词风与婉约的区别。
5/9
word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 1.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组员参与度高,讨论热烈。 题中要评价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的学习要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和所使用的 4.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重点字词掌握牢固。 评价工具或 5.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作品展示有独到之处,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8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 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 300-500) 辛弃疾是南宋史上一位始终如一的爱国志士,又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一生的抗金 事业,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所留下的六百多首《稼轩词》,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 词选读》中的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辛弃疾的多首诗词,本单元 将依托《水龙吟》《贺新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等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
二中高二语文 猛虎与玫瑰 词人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二中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猛虎与玫瑰词人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多媒体展示此时的社会背景及辛弃疾的人生遭遇,展示词作贺新郎小重山破阵子·醉里桃灯看剑,指导学生诵读。
活动二:以水龙吟为例,小组探究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注:将问题合理的分配到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一个主问题需要解决,假设有充裕时间是是可以考虑其他小组问题。
〔要规定问题的解决时间是是。
〕整合意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活动三:小组,通过网络资源的搜索,理解下阕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并进一步分析典故使用的原因。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获得的艺术效果。
活动四:回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角度比较分析与水龙吟的异同。
活动五: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活动六:课下写一篇有关辛弃疾的随笔或者者评论,选出优秀文章办一期板报,并将优秀作品收录到班级优秀作品集中。
山东省临朐县高中高二语文“词中之龙”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 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 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最后一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唐诗宋词是中 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是中国诗词创作的又一 个高峰期,而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 响。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的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 表现方式上以文为词,语言上熔铸百家,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他的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 无法比拟。 整个单元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辛弃疾其人其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辛弃疾的作品, 并结合辛弃疾的经历来研究其作品的内涵。专题二,辛弃疾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引领学生挖掘 文本, 体会辛弃疾作品的爱国情感。 专题三, 评价辛弃疾。 指导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谈出自己对辛弃疾的感受,并形成文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点评,并展示成果。让词中 之龙的其人其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学习此专题,可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词的风貌,从而构筑完整的宋词知识网络;还可继续提高 鉴赏宋词的能力和水平。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 2.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辛弃疾的作品。 3.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1
4.结合作者的经历,深入体会辛弃疾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的复杂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自主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开展研究性学习。 2.多角度地感受和鉴赏辛弃疾词的独特魅力,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深度解读文章。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 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 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1、 辛弃疾在词作中体现了怎样的感情?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2、 辛弃疾人生经历对其词作有何影响? 3、辛弃疾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专题一,辛弃疾其人其作。 专题划分 专题二,辛弃疾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 专题三,评价辛弃疾。 专题一 所需课时 专题一,辛弃疾其人其作。 课外 1 课时+课内 2 课时=3 课时
山东省淄博高中高二语文 读懂辛弃疾主题单元设计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
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
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山东省淄博高中 2012-2013 学年高二语文 读懂辛弃 疾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读懂辛弃疾
作者姓名
王永恒
所属单位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 学
联系地址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13053304261
电子邮箱
wyongheng64@
邮政编码
255100
学科领域 (在 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辛弃疾的的《水龙吟》《贺新郎》《破阵子》《西江月》《木兰花 慢》展开,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辛弃疾的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 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感悟辛弃疾的真性情、大报负。 5.了解辛弃疾的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1.辛弃疾几首豪放词中展现了怎样的胸襟怀抱?
主 题 单 元 问 2.家国变故与性情抱负对辛弃疾的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题设计
3.辛弃疾在词中用了那些典故,在内容和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宋词之有辛弃疾,几如唐诗之有杜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水龙吟》《青玉案》《贺新郎》《破阵子》《西江月》《木兰花慢》六首词。
问题:
1. 你能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人哪几首抒发了要求恢复中原、坚持抗金报国的勃勃雄心?诗中哪些语句鲜明体现出来?
3.辛词中更多感人的内容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深沉忧愤,偶尔也会表现一点理想不能实现的消极心态,试结合高中必修教材
中学过的文本涵咏品味。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词人悲壮情怀的根源。
1.二十三岁以前,辛弃疾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
祖父经常以复
土雪耻的信念和爱国情操教育孙儿,激发起少年辛弃疾反抗金王朝统治、恢复故国河山的信念,并从此走上一条他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抗金复国之路。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有关赏析辛弃疾的作品,了解乱世中辛弃疾的一再被黜又一再出仕的际遇。
2.课堂讨论、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辛弃疾的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作品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词解词”,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鉴赏辛词长于用典的写作手法
所需课时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人激昂慷慨的情怀不是抽象存在的,是有依托的,如何表现这一情怀则是本专题的又一重点。
辛弃疾采用的表现情怀的手法主要体现在用典上。
对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与用的结合为核心,首先要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明白典故的寓意,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达到对辛词鉴赏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学生互评,自评,师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赏析性的文章等多样性的活动相应启动。
学习成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