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浅谈贺绿汀艺术歌曲的音乐及演唱分析
浅谈贺绿汀艺术歌曲的音乐及演唱分析作者:吕晶晶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声乐类中国作品分类有民间歌曲、民族歌剧选曲、古代歌曲、戏曲、艺术歌曲和当代创作歌曲。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中,中国艺术歌曲被收录编辑成册共四卷,囊括了二十年代至今的艺术创作歌曲。
贺绿汀的《清流》便收录在《中国艺术歌曲选》的第四卷中,它非常适合初级、中级程度的声乐学习者。
【关键词】艺术歌曲;贺绿汀;《清流》;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0-01一、作曲家介绍贺绿汀,湖南邵阳人,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他是近代“救亡歌咏作曲家群”的杰出代表。
1931年他入国立音专学习作曲,曾为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等电影谱写过音乐。
贺绿汀的钢琴音乐创作极其具有中国风格,为我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代表作《牧童短笛》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新时期。
贺绿汀一生创作了二百七十余首钢琴曲器乐作品、声乐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教学曲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歌曲代表作有《嘉陵江上》《清流》《春天里》等。
二、作品音樂分析《清流》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词曲都由贺绿汀创作。
其乐段结构为单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
这首歌的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一方面,歌词注重口语化,通常自然;另一方面,曲调旋律跌宕起伏。
歌曲借景抒情,借用流水来比喻时光的流逝,使歌者以及听众珍惜时光,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歌词一开始“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行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
这主要是描写景色,其喻意在于“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流水哟!请你莫把光阴带走”。
第一段歌词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叹时光流逝和不能留住的美好时光的无奈。
第二段歌词“光阴实在南流,祖国也向前飞走,为了那幸福的明天,全国的人民工作学习不落后”描绘了全国人民为祖国幸福的明天努力学习,以及祖国飞速发展的蓝图。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作者:武将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0期【摘要】艺术歌曲是伴随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而产生的,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常用的体裁形式之一。
它倾向于歌颂人性和本能,反映人的感情和思想。
而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正是体现了当时抗日救国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抗日战场。
本文从曲式、钢琴伴奏特点和和声与旋律分析,更加直观地了解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曲式结构;钢琴伴奏特点;和声;旋律特点【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曲式结构图二、分析报告歌曲《嘉陵江上》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曲的一首歌曲,它是介于歌曲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是充满戏剧性色彩的一首歌曲。
引子部分(1-8)小节:引子部分主要通过使用变化音的形式来表现,展示出旋律一种强烈的情绪对比。
这一部分是在b小调上陈述,通过主和弦以及属和弦的交替来进行的和声上的变化。
在第八小节开放于属和弦,为第一部分的出现做和声上的准备。
A乐段(9-32)小节:A乐段是由四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的乐段。
在b小调上陈述,通过宣叙式的语调进行描写。
a乐句又可以分为5+5的两个乐节,前一个乐节通过宣叙式的旋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向上的六度大跳,以叙说式的情绪进行演唱,中间出现了变化音升6,表现出b和声小调的特点。
第二个乐节使用了三连音的特点,展示出音乐情绪激动急促的特点。
到了第二乐句则在旋律上逐渐走向高声部。
到了这个乐段最后的d乐句,随着歌词的表现,音乐突然走低,音乐情绪也开始变得低沉,最后结束在D7-T,完满结束于主和弦结束A乐段。
A乐段结束后是三个小节的连接,这一块的连接,主要是为了在调性上做出一个转换,从最开始的b小调通过降3音的重属导的和旋的连接,使得从b小调转入到了近关系的e小调上。
A 乐段在歌词和弦律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分是以叙述的方式进行歌唱,音乐旋律的起伏与歌词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贺绿汀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贺绿 汀钢 琴 作 品《 牧 童 短 笛》 的 音 乐 分 析 与 演 奏 技 巧
陈 波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艺术 学院 ,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中国钢琴 曲《 牧童短笛》 是贺绿汀先生独立创作 的全新钢琴曲作品。乐曲中既没有 出
现 直接 取 自我 国的 民歌 素 材 , 也没 有 出现典 型 的 民间舞蹈 节奏 素材 。但 是 , 这 首作品表 现 出来 的“中国味 道 ” 却极 其 浓厚 与 鲜明 , 是 将 西 方传统 的作 曲技 法与 我 国传 统 民族 音 乐曲调 完美融
小节 , 4小 节 一 句 , 共 有 6个 乐 句 , 运 用 了局 部 的
方 整性 与整 体 的非 方 整 性 相 结 合 的手 法 , 在 一 定 程 度上 打破 了完 全 平 衡 带 来 的呆 板 , 却 又符 合 自 由复调 音 乐 的 对 比与 发 展 规 律 。最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整 个 呈示 段 2 4小 节 , 二 声部 的旋 律 按 照西 方
合 的典 范之 作 。本 文 主要从 作 品 的音 乐分析 与 演奏技 巧 两个 方 面展 开探 讨 与分析 。
关 键词 : 牧童短笛; 钢琴; 音 乐分析 ; 演 奏技 巧
中图分 类 号 : J 6 2 4
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7 ) 6 - 0 0 7 1 - 0 4
、
绿汀本 人 曾这样 说 : “ 我 所写 的《 牧 童 短笛 》, 有人 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 其实什么都不是 , 但它 是 地地 道道 的中 国民 间风 格 … …由于你 知道 的民
浅析《嘉陵江上》的歌唱艺术性
浅析《嘉陵江上》的歌唱艺术性作者:黄彦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由贺绿(lu)汀作曲,端木蕻(hong)良作词的抗日主题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中国音乐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将对《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和演唱要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嘉陵江上;音乐分析;演唱要诀一、创作背景贺绿汀(1903-1999年),湖南邵阳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有《垦春泥》《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
《嘉陵江上》创作于日寇大肆侵略中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1939年,当时国土一片片沦陷、无辜民众扶老携幼四处逃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因此这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
当年因工作安排而来到重庆的贺绿汀,看到那里随处可见的难民,面对当时家国沦丧的境况,“山河破碎”的飘零悲戚之感涌上心头,于是就在嘉陵江边的雾都写下了这首《嘉陵江上》,希望通过作品揭露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反映人民在战争中水深火热的境地、弘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和誓死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音乐分析由表1可知,《嘉陵江上》是一首曲式结构为单二部的歌曲,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节拍是4/3拍的歌唱性旋律。
1.从结构和调性上来说,前奏为引子9小节,A段共有30小节,由4个乐句构成,在b小调上进行。
三个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B段,B段共19小节,由4个乐句构成,转到e小调进行之后,逐步转到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
A段音乐情绪悲愤忧伤,速度较慢,而B段速度加快,情绪高涨,与A段形成对比。
2.从旋律上来说,这是一种介于朗诵调和咏叹调之间的旋律。
歌词中汉语朗诵的风格与旋律完美融合,第一段是悲伤的回忆,大量使用了装饰音、三连音,使音乐具有悲愤而又坚定的气质,沉痛中蕴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第二段在情绪饱满坚定,与第一段的抒情性形成对比。
3.从节奏上来说,紧密结合了歌词朗诵的抑扬顿挫之感,因此节奏自由。
浅析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
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体现了中西方音乐理论创作相结合,形成具有代表贺绿汀风格的钢琴曲。
在《牧童短笛》五声调式中,呈式段音程配置手法十分自由,灵活运用三、六度音程,很好的给听众呈现乐曲表达的意境。
钢琴曲中段,能够看出左手带有音节下行的特点,这种创作手法在和声功能上有一定减弱作用。
欢快富有动力性的旋律与和声音型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民族色彩和对追求创新精神已体现在音乐中,是丰富和声效果一次创作。
在复调写作手法的运用。
贺绿汀在复调音乐上运用旋律进行对位创作,采用西方复调对位技法与中国民间旋律相结合。
《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中最早成功的探索有中国风格的复调与西方对位法相结合:从复调音乐特点看,不仅体现了中国音乐支声,而且又有西方复调音乐的技术理论,模仿复调。
第1小节左手部分,以大致对称的二声部对位,以左右手两层互为倒影构成,又有中国民间音乐支声写作。
第8小节可以看出左右手分别向下移低五度进行对比,具有中国特色调性音乐的自由复调。
有的乐句采用“鱼咬尾”写作,当右手旋律进行到休止时,左手声部开始“咬”着右手结尾音。
这样的创作手法就是“鱼咬尾”。
三、演奏特点(一)连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是一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部分与再现部分的形成是对比复调的二声部,带有乐句的上下对答特点,渲染了愉快的气氛。
演奏时左右手分句相互交织、互为补充要带有歌唱性演奏技巧用连奏来表现。
在高声部以八分音乐和十六分音符为主,演奏时要有流畅的旋律跑动,低声部以四分、八分音符演奏舒缓为背景衬托;反之,对答时高声部起衬托背景作用,低声部旋律流畅跑动进行。
演奏时需要注意乐曲的连线,像一句一句的对话,分清乐句的旋律走向,体现出不同旋律强弱关系。
乐句连奏的声音不能太僵硬,要带有欢快歌唱的特点,体现牧童放牧时悠然自在的情景。
连奏时手腕要放松不能坚硬,手腕推动旋律进行要具有歌唱性、连贯性。
(二)半连音旋律声部小乐句单声部演奏具有歌唱、抒情性,然而有些乐句出现了半连音。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一、及作品简介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我国当代闻名音乐家和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
他由于擅长使用西方作曲技巧,并且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作曲技巧而创作出的作品而名声鹊起。
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独唱曲《忆秦娥》、《浪淘沙》等。
贺绿汀还为17 部电影编配乐曲,作品有《风云儿女》、《乡愁》等。
创作有《工人之歌》、《四季歌》、《天际歌女》等。
《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
当时,贺绿汀正和队员们一同在听彭雪枫讲解游击队战术,在听的过程中心情澎湃。
回到住宅,想起战士们勇敢的战斗精神,立刻灵感一来,一气呵成写出这首《游击队歌》。
整首作品的创作手法特别的特别,是依据游击队员敏捷机敏的战斗特点作词作曲。
整首歌曲节奏弱起小节开头,纯四度上行,调的属音到主音,曲调激扬,号召性强。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灵、敏捷,表现热忱、乐观。
二、情感表达方式(1)情感的真挚朴实性一首作品的胜利,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音乐是表现艺术,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情感是并不好把握的,它需要曲和演唱者去理解它,要一字一句地来了解整首歌词的情感。
贺绿汀就是一个特殊注意情感表达的人,他作品之所以胜利,主要靠“情感”二字。
他所写的的作品都特别切合实际,主要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旋律更是美丽、悦耳、真挚、朴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歌词创作上通俗易懂,真正做到音乐平民化。
整首作品不管是从曲调上还是歌词中来说都是简洁大方,情感真挚而又热闹。
只要把歌曲任凭一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贺绿汀的歌曲之所以流传至今,常常被作为谱例学习的缘由。
(2)旋律的美丽轻快性在《游击队歌》这首作品中,不仅仅加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还借鉴了特别多外国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整体上看作品是属于带再现的二部曲式,歌曲开头是G 自然大调,中间消失调式变音升C ,转为D大调,旋律也变得更加光明轻快了,使得音乐上更富有乐观向上的战斗力和抗战的革命主义精神。
从《牧童短笛》论贺绿汀钢琴创作的艺术特点
·165·艺术研究从《牧童短笛》论贺绿汀钢琴创作的艺术特点赵梅枝(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摘 要:贺绿汀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以其卓著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探讨和研究贺绿汀创作的音乐作品,对发展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传统文化;艺术创作1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之路贺绿汀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为出色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以卓著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数量多,体裁丰富多彩,音乐旋律优美,在创作手法上既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又汲取了民间音乐素材,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他出生在湖南邵阳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受民间音乐(如戏曲、民歌)文化的陶冶和洗礼。
贺绿汀凭借自己对音乐的追求,1926年初中毕业以后就担任了音乐老师和绘画教员,在这期间他学习乐理知识和风琴,同时也学习小提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等一些西洋乐器。
1930年贺绿汀报考了当时音乐水平最高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学院——国立上海音专,遗憾的是他没有考上。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1931年他金榜题名,录取时已28岁。
在学校他开始进行自己专业音乐的学习道路,跟着钢琴家欧萨科夫学习钢琴和创作,跟着黄自作曲家学习作曲和理论知识。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他的钢琴和作曲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他在课余时间还潜心翻译了《和声学理论与实用》一书,最后他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进行了印制出版,成为了以后各大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的教材。
当时的贺绿汀比较贫困,翻译这本书是为了攀登音乐的殿堂和改变生活拮据的窘境。
贺绿汀在国立音专毕业以后,开始进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为电影音乐编写主题曲和插曲。
抗战爆发后谱写了很多的声乐作品,他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致力于音乐教育,同时还写了100多篇论文,对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及创作特征
思想 , 最终完成旋 律 的写 作。所 以, 他 的旋律风 格有非 常浓 厚的民族歌 曲风 味 , 可是他 自己却说完全是 ” 自己的血肉 、 自 己的音容笑貌 。 一个百分之百的陌生人” 如贺绿汀在 1 9 3 8年创 作的二重 唱《 保 家乡》 使用 “ 鱼 咬 尾” 、 “ 连环扣 ” 所 使 用 的创作 方 法在 民间旋 法 中是 很 常见 的。所以这首作 品除了用 民间旋 法让这 首散 曲显现 出 民族 的特点外 , 还有很强的 民族风格在里面 。它 的特征就是乐 句
做 出 了伟 大 的 贡 献 。 贺 绿 汀 毕 生 致 力 于 音 乐 创 作 。 从艺 7 0
余 年从 未停 止过 , 他一生创作了 2 6 0多首不同体裁不 同风格 的音乐作 品 , 其中包括歌曲 、 大合唱 、 电影音乐 、 话剧音乐 、 戏 剧音乐 、 器乐独奏 、 管 弦乐等 。他的音乐作 品丰富多样 , 体裁 2 . 作 品旋 律直接改 编 自民歌
之 间 首 尾 间 一 音或 数 音 的重 迭 、 重 复 。所 以冼 星 海 以 前 就 把
《 保家 乡》 列为 “ 创作 的民歌 ” , 觉得它 “ 是抗战 以来 一首很好
的民歌”
பைடு நூலகம்
声, 既有 着俭朴 实在的 民族风格 , 又有 着鲜明 的时代 气息, 从 而使 他的音 乐作 品源远 流长。本文试 图通过 对贺绿汀音乐创作特征等 方面的研 究来分析他的音 乐艺术风格 , 探 究贺绿汀音 乐作品的价值 。 [ 关键词 ] 贺绿 汀; 音 乐作品风格 ; 创 作特征
中 图分 类号 : J 6 0 7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2 2 3 3 ( 2 0 1 5 ) 1 0 — 0 o 6 4 一 O 2
浅谈贺绿汀艺术歌曲的音乐及演唱分析——以《清流》为例
50吕晶晶:浅谈贺绿汀艺术歌曲的音乐及演唱分析一、作曲家介绍贺绿汀,湖南邵阳人,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他是近代“救亡歌咏作曲家群”的杰出代表。
1931年他入国立音专学习作曲,曾为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等电影谱写过音乐。
贺绿汀的钢琴音乐创作极其具有中国风格,为我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代表作《牧童短笛》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新时期。
贺绿汀一生创作了二百七十余首钢琴曲器乐作品、声乐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教学曲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歌曲代表作有《嘉陵江上》《清流》《春天里》等。
二、作品音乐分析《清流》是一首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词曲都由贺绿汀创作。
其乐段结构为单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
这首歌的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一方面,歌词注重口语化,通常自然;另一方面,曲调旋律跌宕起伏。
歌曲借景抒情,借用流水来比喻时光的流逝,使歌者以及听众珍惜时光,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歌词一开始“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行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
这主要是描写景色,其喻意在于“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流水哟!请你莫把光阴带走”。
第一段歌词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叹时光流逝和不能留住的美好时光的无奈。
第二段歌词“光阴实在南流,祖国也向前飞走,为了那幸福的明天,全国的人民工作学习不落后”描绘了全国人民为祖国幸福的明天努力学习,以及祖国飞速发展的蓝图。
从而引出最后一句“小朋友,请你爱惜少年的时候。
”表达了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少年努力,珍惜光阴,为祖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整首歌曲篇幅较短,简单明了,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演唱时要总体上加强情感和声音处理上的力度,并使声、情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作品演唱分析《清流》这首艺术歌曲,不管在音乐旋律上,还是歌词表达上,再或是篇幅长短上,都非常适合初学声乐的和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声乐学习者学习。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卞澜浩江苏师范大学摘要:作曲家贺绿汀在1939年创作了《嘉陵江上》这首作品,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是作者思念那饱受战乱的故乡,是对那沦陷的土地所要收复的信念,体现出饱受战乱摧残的人民流离失所的思想情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整体的分析来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并且通过音色、气息、情绪、速度这四个方面的运用对这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的处理给予了分析。
关键词:《嘉陵江上》作品分析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43-02一、创作背景当时端木蕻良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故乡由于战乱已经陷落,加上残酷的战况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物质生活方面的贫穷也是难以想象的。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嘉玲江畔去漫步,每当他看到奔流的嘉陵江,他都会想到他的家乡,想到饱受战乱的乡亲父老,想到那故乡的山山水水,早已被敌人损坏得破旧不堪。
那些为了生存而流离失所的父老乡亲们每天都在以泪洗面,所以他升起了对敌人的憎恨,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发自肺腑发说出了《嘉陵江上》。
这首作品的结构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表现的是作者对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故乡以及故乡那些流离失所的亲人们的思念,突出作者沉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尤为突出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激昂,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信心与勇气体现到了极致。
二、作品分析这部作品旋律浑厚、豪壮,作曲家运用了二段体模式,拥有很强的戏剧性。
这部作品的歌词所呈现的语言艺术特征是和这部作品的旋律线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的痛苦与家破人亡的凄惨之情在脑海中回荡。
歌曲开头的钢琴伴奏有个很明显的八度的跨跳,下面紧跟着小二度、大二度的下行以及增四度与增二度的下行,紧接着有一个六度的跨越紧跟其后,犹如一个强而有力的音,没有休止的来呼吁那些流离失所的同胞们。
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
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作者:伍贤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0期摘要:贺绿汀是近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代表音乐家之一,他大胆引进西洋先进作曲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在旋律及和声的创作中都有探索性的创新,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他作品中的和声、调式调性和复调手法都有着明显的民族化倾向,是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效结合和高度统一,也正是这种民族化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和声特征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96-02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他是近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以其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
并且他的作品总是能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展现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情和独特个性,深受群众的广泛喜爱。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经历了 70 多个春秋,为中国人民共奉献了 260 多首不同种类、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
在这些音乐作品中,贺绿汀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和创作理念,并运用这些西方的创作方式来整理和创造中国的民族新音乐。
尤其在和声领域,贺绿汀大胆创新,对当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和声在运用西洋的和声技法的同时又添加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是西洋技法和民族音调相结合的最好典范。
现在笔者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将他的和声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民族化的和声贺绿汀的和声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他借鉴了西洋现代作曲技法,并结合了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探索出了具有民族调式、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声体系,从而使和声非常有中国特色。
浅析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及创作特征
浅析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及创作特征作者:尹达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贺绿汀是20世纪中国音乐界有着非常大影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他终生都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为中国当代社会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
他的音乐作品有着丰富的题材、多样的风格以及严谨的语言,很多作品都与西方的作曲技巧相结合,以“民族性”来作为指导思想,将古今联系在一起、融合了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内在精神。
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百姓们的心声,既有着俭朴实在的民族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从而使他的音乐作品源远流长。
本文试图通过对贺绿汀音乐创作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来分析他的音乐艺术风格,探究贺绿汀音乐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创作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0-0064-02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别名贺抱真、贺楷等,1903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的邵东县,我国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为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和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贺绿汀毕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从艺70余年从未停止过,他一生创作了260多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曲、大合唱、电影音乐、话剧音乐、戏剧音乐、器乐独奏、管弦乐等。
他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体裁形式非常多,为人们留下了一座丰富的音乐宝库,他的许多作品可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永久闪烁的恒星。
一、与民族音调的结合纵观贺绿汀先生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作品的主题上广泛采取与民族音调的结合。
贺绿汀作品的旋律是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之上演变并产生的,他的作品拥有着民族调式的美学涵养。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和旋法的影子。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1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找寻灵感从1931年到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离思·夜啼乌》、《恋歌》等作品是在其上海国立音专和武昌艺专学习、工作期间创作的课堂习作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多采用中国的古典的歌曲和音乐素材,全曲风格轻快婉转,艺术表达上十分细腻,又不失典雅。
浅论贺绿汀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
浅论贺绿汀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摘要: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理论家。
本文将从贺绿汀电影音乐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两方面论述其创作特色。
关键词:贺绿汀;电影音乐;时代性;民族音乐一、强烈的时代性——贺绿汀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之一1934年,贺绿汀在《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一文中提出艺术家要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或新时代的预言家”,应“把握住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脉搏,以熟练的技巧、热烈的情绪,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去负担起创造新中国音乐的使命”,这正是他后来以毕生精力去实践的。
从他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性,作曲家对于历史时代的发展、变迁要有敏锐的感受力。
第二,作曲家要用富于时代性的创作方法将其表现出来。
他的电影音乐不仅把握住了音乐的艺术特色,同时将音乐的时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1.真实反映社会历史音乐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与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1935至1937年间,我国经历了从“华北事变”到“七七事变”民族危机加深的过程,广大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严峻的政治形势与崇高的使命感促使贺绿汀先生投入到左翼电影音乐创作的阵地当中。
面对支离破碎的山河,他通过电影音乐,这种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宣泄心头之愤,表达了感伤国事、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他的电影音乐创作题材多从社会底层,如受压迫的农民、船家女、城市贫民、歌女、工人等的悲惨命运出发,是对历史现实、人民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
由他创作的进步电影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等,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而自然,与影片朴实的风格融为一体。
在深沉、婉转而清丽的歌声中,出现的是惊天动地的炮弹声、扶老携幼逃亡的画面,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处理上具有丰富影片内容的作用,为表达人们哀怨、悲痛的心理具有烘托作用,同时从另一角度激励了一批文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抗战的洪流之中。
中西融合的典范——贺绿汀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中西融合的典范—一贺绿汀钢琴作品风格探析薛詰梁鹤吉林艺术学院摘要:贺绿汀是我国最为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之一,他具有着中西相融的音乐思想。
而这一独特的思想源自于他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这个思想伴随着贺绿汀的一生,是他一生努力追求的,而这也是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和追求的。
本文将以贺绿汀运用中西相融的独特的思想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为切入点,分析该思想的产生,研究并整理归纳半个世纪以来的中西融合方式、音乐思想痕迹以及民族韵味的表现形式,对于坚持我国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推动音乐革新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以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贺绿汀钢琴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47-03贺绿汀是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之一。
在近一个多世纪里,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新音乐事业,为我国的音乐发展竭尽所能。
而中西相融的音乐文化创作思想是他在生活中不断摸索得到的结晶,贯穿他的所有作品风格,为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引领新时尚。
一、民族音乐风格发展动机中华民族在这几千年沉积的优良文化中就蕴含了民间的音乐文化。
和当代音乐作曲相比较,传统音乐就像是个弥足珍贵的宝库,在音乐创作中只要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灵感的来源将是无穷无尽的。
贺绿汀先生始终认为,只有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是拥有感染力和活力的,故此贺绿汀先生的中西相融思想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密不可分。
每一个音乐作品主题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这个特别的现象是复调音乐作品独有的,贺绿汀先生最常使用的创作方式便是选定一个情感主题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来发展旋律,而以情感主题作为核心正是一个民族音乐的呈现形式。
在贺绿汀一生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特别是在钢琴作品中,他所要积极推广的是要不断进行新音乐文化的创作。
而新音乐文化指的是要在严肃传承民间音乐的前提下,积极地融合西方先进的作曲创作技法。
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分析-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分析-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贺绿汀本人及其歌曲在音乐界的影响颇大,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抗战救亡的经典作品,本文围绕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艺术风格展开讨论,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贺绿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很多,涉足各种题材,具备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在战争年代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歌曲创作尤其表现突出。
这些作品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
他的作品孕育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感彩真挚浓郁,作品雄健而阳刚,具备豪放的艺术风格和划时代的气质特点。
一、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主要作品简介(一)《嘉陵江上》《嘉陵江上》始创于1939年,原本是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谱写的女中音独唱歌曲[1]。
整首歌曲以第一人称为主,主要内容表现的是在战争时期,一位来自东北的难民在四川嘉陵江边声。
整首歌曲一共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的是主人公对过往的回忆,日本侵略军使她失去了一切,流浪到了嘉陵江边,迫于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她的脸上失去了往日的欢颜。
歌曲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绪逐渐从沉痛转向了激昂,由伤感、痛苦转化为要积极抗争,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为了亲人不再受屈辱而,此部分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想重拾拯救家乡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语言的对比、通过音乐矛盾的展示,诠释了人物的情绪[2]。
作者音乐创作感情细腻,创作手法娴熟,对作品的把握理解到位、深刻.此歌曲现在仍被人们传唱,久传不衰。
(二)游击队歌《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当时,贺绿汀跟随上海文化界的救亡演出剧队到达山西临汾进行宣传工作,在八路军办事处为他们创作了这首激励全体将士的战歌[3]。
这首歌曲首次演出是在八路军总部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之后广为流传。
该歌曲曲调形象节奏鲜明生动,以动感较强的后十六节奏型起句,将的机敏、灵活表达得淋漓尽致,歌词流畅、通俗易懂,表现出了当时的游击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的画面,它体现的是一种必胜的决心和坚定的毅力。
解析贺绿汀《摇篮曲》的乐曲内容和演奏技巧
解析贺绿汀《摇篮曲》的乐曲内容和演奏技巧作者:缪晓燕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一、作曲家贺绿汀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贺绿汀是我国卓越的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贺绿汀的工作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多方面: 创作、教学、音乐历史和负责音乐系统的行政工作。
年轻时贺绿汀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了新音乐文化运动,此运动有着空前巨大的气势,在中国出现了音乐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方法,新的音乐院校开始兴起。
来自人民之中的中国第一代“新”作曲家们都在渴望寻找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原则。
贺绿汀对现代中国音乐民族风格的问题做过明确的阐述,在音乐界中他是很有远见的思想家。
贺绿汀认为,应该将民族音乐深奥的知识和现代作曲的技巧相结合,“中国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前的,它应该发展,以新的艺术手段丰富充实,包括吸收西方文化已取得的成果”。
贺绿汀这样写道:“学习西方音乐,我们应掌握它已积累的经验,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音乐原则,发展自己现代音乐民族风格。
和声和对位旋律,西方音乐形式的组成在很多方面可运用于中国音乐中。
而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也可在创作过程中与西方的音乐形式结合在一起”。
在这方面作曲家黄自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贺绿汀作为黄自的学生,继承发扬了老师的风格:认真地对待作品的结构、作曲的技巧。
但他比他的老师有更大的愿望,向往着民间习俗和劳动人民朴实、乐观的情绪。
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终遵循着这个原则:“一手抓传统,一手抓西方”。
贺绿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音乐剧、交响乐、各种乐器及重奏曲、钢琴曲创作了许多的优秀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许多大众化的歌曲、器乐曲在部队中深受欢迎。
作品中,作曲家将和声的框架和复调音乐与中国旋律因素的相联系,十分鲜明地强调和突出乐曲的特点。
作曲家以深切的感情,传达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贺绿汀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意,优雅的钢琴曲如:“牧童短笛”和“摇篮曲”。
贺绿汀声乐作品旋律音调浅析
贺绿汀声乐作品旋律⾳调浅析2019-08-05摘要 从旋法特点、调式⾳阶特点以及核⼼动机贯穿发展在旋律中的运⽤三个⽅⾯,对贺绿汀先⽣声乐作品的旋律⾳调进⾏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他是如何精⼼调动⾳⾊、⾳区、节奏、旋法等多⽅⾯的表现⼿段,去赋予作品⽣命⼒的。
关键词 贺绿汀 旋法特点 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旋律⼤师。
如:赵元任、刘天华、黄⾃、聂⽿、冼星海、郑律成……等。
在这⼀时代的作曲家之中,贺绿汀作品的旋律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的个⼈风格。
⼆⼗世纪三、四⼗年代,是贺绿汀创作的黄⾦时代,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多产⽣于这个时期。
这⼀时期,适逢我国民族解放运动、救亡运动、民主运动形势⾼涨。
是抗⽇战争和解放战争如⽕如荼的时期。
在这⼀⽕热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创作的贺绿汀。
始终站在民族⽭盾、阶级⽭盾尖锐冲突的急流中⼼,投⾝于⼤⾰命的洪流,把艺术触⾓伸向社会深处,以群众⾰命歌曲作为⾳乐创作的主要探索形式,对当时社会群体的主体⼒量――⽆产阶级和⼈民⼤众的⽃争⽣活、思想感情、政治理想,作了深刻的体察和反映。
因⽽。
在贺绿汀的⼀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把注意⼒主要集中在了声乐作品的创作上。
他的声乐作品,凝聚了⼀代⼈的⼼声。
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旋法特点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其旋律具有⼗分新颖的民族风格。
这种风格不同于赵元任、黄⾃的民族风格,是⼀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民族风格――既扎根于民族⾳乐,⼜⼤胆吸收新的⾳调、节奏、调性关系和和声组合,更进⼀步发展了作品的民族性。
总的说来,贺绿汀声乐作品在旋律创作上具有以下⼏个特点:1 旋律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乐的沃⼟。
长期从民间⾳调中吸取养分,并渗⼊其旋法特征和旋律⾳调中,⽓息相连。
⾎脉相融。
从⽽使作品透射出鲜明的“中国特⾊”。
(1)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找寻灵感。
⼀九三⼀年⾄⼀九三四年,贺绿汀在上海国⽴⾳专和武昌艺专学习、⼯作期间,创作了《忆秦娥·箫声咽》、《离思·夜啼鸟》、《恋歌》等作品。
贺绿汀抗战时期儿童歌曲创作特点探究
贺绿汀抗战时期儿童歌曲创作特点探究摘要:贺绿汀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其创作的作品数量甚多。
儿童歌曲是他歌曲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词曲编配还是技法运用等方面,对当今时代儿童歌曲创作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旨在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贺绿汀儿童歌曲创作特点予以分析,从而对今天的儿童歌曲创作提供一些积极启示。
关键词:“抗战”儿童歌曲;创作特点;启示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贺绿汀一生谱写各类声乐作品百余首,器乐作品十多首,电影音乐十余部,以及音乐论著七十多篇。
一直以来,学界的目光多集中于他的器乐创作,儿童歌曲研究略显淡薄。
贺绿汀的儿童歌曲创作多集中在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期间,即在担任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的音乐工作这一时期。
“还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的时候,各学校就设有‘乐歌’——即音乐一门功课。
那时所谓音乐就是唱歌,而且所有的歌曲几乎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当时日本音乐也是在萌芽时期。
一般写歌曲的人,模仿西洋简单的歌曲形式,并用五声音阶,写出为学校与军队所用的歌曲。
这些歌曲的特点是节奏呆板,旋律單调,常喜用一字一音和同音反复,记谱法不用五线谱而用阿拉伯数字的简谱。
”这是贺绿汀对当时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认识,并产生对当时音乐教育现状的担忧,遂萌生了自己编词作曲来创作儿童歌曲的心愿。
贺绿汀所创作的儿童歌曲共22首,其中抗战时期所作就有18首。
这些歌曲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儿童日常生活的,有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情怀的,有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涉及领域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以下笔者通过歌词、结构、曲调等五方面对其抗战时期儿童歌曲创作特点予以分析。
一、浅显易懂的歌词儿童歌曲的内容一般较简单,大多是以儿童学习、玩乐等日常生活为素材,表现儿童的各种形象。
所以歌词的创作不宜太难,要尽可能体现出儿童的语言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探析
作者:庞圣久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3期
摘 ; 要: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贺绿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结合贺绿汀的相关音乐作品,对其中的和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作品;和声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98-01
贺绿汀是我国近代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担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以及华北文工团团长等。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以及大量的音乐作品,代表作包括《牧童短笛》、《摇篮曲》、《游击队歌》等。
这些作品以精巧而严谨的构思、巧妙而周密的布局、简练而纯朴的语言、精湛而洗炼的技巧和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等艺术特征,为中国专业音乐留下了珍贵的创作经验,而且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内心思想和劳动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和声的相关概念
和声是一个乐理名词,主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生并产生横向声部运动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具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同时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以及终止乐曲的作用。
从十七世纪起,随着主调音乐的发展,和声的作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声部的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共同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2.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内容的表现作用:通过和声的色彩、织体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
和声的处理可以说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对位、曲式、配器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础。
二、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
贺绿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创作理念和作曲技法,创造出了我国的民族新音乐。
在和声领域,贺绿汀在应用西洋和声技法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使得其和声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气息。
这里从三个方面,对其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民族化的和声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在借鉴西洋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合了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使得其和声具有非常显著的中国特色,也因此探索出了具有民族调式和民族音乐特色的和声体系。
这里结合其代表作《摇篮曲》,对其民族化的和声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摇篮曲》中,和声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大小三和弦,贺绿汀利用延留音、辅助音或者省略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和声的西洋色彩。
例如,在作品中的第1、2小节中,第1小节的和声为Ⅰ级分解和弦,但是贺绿汀在次中声部上,叠加了一个辅助性的六度音(F);第2小节的和声为Ⅴ级和弦,但是省略了三音,也在次中声部叠加了一个辅助性六度音(C)。
这两个辅助性的六度音打破了Ⅰ级及Ⅴ级和弦的结构,以一个二度上行将分解和弦引进到五声音阶之中,也正是这个级进音的出现改变了和声的风格,使其具有明显的五声民族风味。
从纵向方面看,和声多数情况下是以功能和弦为主,而贺绿汀通过在巧妙地添加辅助音和省略某音,极大地软化了西洋和声风格,从而将听众引导到了一个具有典型民族风味的优美意境中,通过将西洋和声与民族风情的巧妙结合,相互补充,实现了和声的民族化。
(二)民族化的调式调性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而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他曾经说过:“一切音阶调式都是由不相同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各自民族特色;人们是根据这些不同的音阶调式,去认识并欣赏不相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如果离开了各自的音阶调式,也就失去了民族音乐的特色。
”因此,在作曲过程中,贺绿汀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中国人民最为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追求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民族特色只有通过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五声调式,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贺绿汀作品民族化调式调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样以《摇篮曲》为例,其中就采用了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从开始就是降B商、F羽、降B羽、降A徵、降B商、a羽、降A宫调式频繁交替。
而这种调式交替的手法,正是中国民族典型的非对称性语言写法。
贺绿汀在作品中应用了主导动机发展手法,将主动动机在不同的调式上进行了再现或者拓展,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曲折,但是又不会显得繁琐,主体旋律相对简洁,通过五声性级进式的旋法,具有极强的人生哼唱特点。
不仅如此,在其钢琴作品《小曲》中,同样体现出了典型的五声调式,乐曲呈示段是建立在E商和A徵调式上的,先是右手五声旋律两个小节先进,再是左手的旋律跟进,在线条走向上分别运用了同向、反向及斜向
进行,节奏关系或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句逗起落交错,产生了一呼一应之感;在中段,左手均匀的律动性十六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使得曲子的节奏音型欢快活泼,与右手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再现段从左手开始,对呈示段左右旋律的出现顺序进行了颠倒。
整首作品的五声性旋律亲切优美,在A宫和D宫系统调上来回转换,使得作品体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民族特性。
(三)民族化的复调手法
在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中,复调艺术手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运用相关艺术手法的同时,融合了我国民族多声音乐的创作手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支声的写法主要包罗了装饰性写法、带有副旋律性质的写法和平行进行的写法等;在复调手法中,贺绿汀主要运用了支声、模仿以及对位法等手法,而在模仿手法中,应用较多的包括局部模仿、加入和声层次的模仿以及建立在和弦音上的模仿等;对位手法则主要包括线条性对位、音型性对位、节奏型对位等。
这些复调手法的应用,不仅借鉴了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同时也对我国民族传统多声音乐中的变奏展开乐思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典型作品主要有《牧童短笛》、《离思》、《垦春泥》等。
三、结语
从贺绿汀生平的作品分析,其在音乐创作中,执着的追求和探索着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对于近代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贺绿汀不仅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和理念,而且对吴国传统民族、民间多声音乐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化和拓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证明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音乐层面上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志仙.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2]陆川.贺绿汀音乐作品中多声思维特征剖析[J].黄河之声,2014(08).
[3]伍贤军.浅谈贺绿汀音乐作品的和声特征[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10).
[4]杨亮.贺绿汀声乐作品和声技法分析[J].电影文学,2008(10).
[5]卢昱含.贺绿汀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