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画竹先画竿。
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
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
小枝的形态如鹊爪。
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
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
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
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
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
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
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
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
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
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
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
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
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子的经典画法
竹子的经典画法我最近在学国画。
这是郝老师的画竹的教材,我把它复了下来有空时可以随时学习。
画竹先画竿。
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
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
小枝的形态如鹊爪。
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
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
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
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
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
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
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
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
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
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
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
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
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清石涛墨竹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
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
竹子伟岸高拔、清尚坚韧、虚心自持,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
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那么怎样画墨竹?国画艺术小编在网上找到一个详细的教程,有兴趣的朋友跟着学起来吧!1、画竹先画竿。
竹竿一般用淡墨,中锋用笔,自下而上,由粗到细,一节一节画出。
竹根较短、粗,中间竹竿较长,顶稍较短、细,因此每节竹竿不能画得一样粗细和长短。
↓↓↓2、竹竿画好后要在每节处点竹节。
一般竹节有三种节状:乙字上抱、八字下抱、细小的竹子可以两点相对。
采用隶书的笔法,注意书写性。
竹节不能画出S形和直线形(图中打叉处)。
竹节承上启下,在画面里起到墨色变化的作用。
竹节中间用笔较细,体现光的效果。
↓↓↓3、竹竿行笔要平稳、不能突粗突细、忽枯忽浓;竹节处钝笔不宜太大,不要形成骨头状。
一支竹竿用一种节状笔法。
↓↓↓4、竹竿要似直非直、不直而直、直而不直。
画一棵竹竿不能和纸边平行、两颗竹竿不能相互平行、不能节节相对,竹节相互之间要参差错落不齐。
画竹竿不赞成侧峰用笔或者用板刷来画较粗的竹子,这样画的效果不如用毛笔中锋行笔所展现出来的竹子的坚挺质感。
↓↓↓5、出小枝。
竹子未出土时便生节,出土后在六七节以上才出小枝。
小枝不能节外生枝,要在节内出枝。
竹子小枝为互生,每节处一边强壮一边弱小,不可四面八方都出枝,这样不符合物理。
↓↓↓6、小枝不能僵直、要顺势有弹性。
表现弹性的手法是,有一定的弯曲弧度。
↓↓↓7、小枝有老枝和新枝之分。
本图为老枝,老枝较短。
画老枝时,起笔收笔要两头都钝,表现小枝的苍老遒劲。
无论老枝还是新枝,出小枝时,要留有空间,这样有空灵感。
怎样画墨竹(二)
、
画竿
。
笔法
画竿起 笔应
、
一
。
用 笔 要 迅 疾 弧 线不 可 太 弯
,
一
,
富有 变化
。
竹 枝 的生 发 在 用 笔 上
“
。
画竹必先立 竿
幅 画 中竹 之 点 节 必 须 统
三
、
。
古 人 谓 由 里 向外 画 叫
外 向里 画 叫 香头
爪
”
” ,
进跳
”
,
由
“
由下 而 上 ( 或 由 上 而 下 ) 由粗 渐 细 中 间节 长
7 月 号
4 书 画 艺 求 / 3
怎样 画 墨 竹 示 意 图
/李方 玉
笋 * m^
器点
怎样 画 墨 竹 示 意 图
/李方 玉
447 书 画 艺 术
7 月 号
怎样 画 墨 竹 示 意 图
/李 方 玉
怎样 画 墨 竹 示 意 图
/李方 玉
7 月 号
4 书 画 艺求 / 5
一
,
还 要 实按 而
还 有 前 边 笋墨 色 重
。
后边
破分字
”
等不 同 画 法
。
在学
,
虚起
,
抹 即过
、
。
笋墨 色 浅
笔画成
,
短笋
一
笔画成
。
,
长 笋多
习 中要 灵 活 运 用
前人 论 画 竹 叶
五
画笋
都 呈 尖塔 状
乍
j
睁
1 石斗
.
^龟
式
宝
L四
『 J
怎样画墨竹(六)
口李方玉
恻
此 图 以 豪 放 之笔 墨
十四
、
及书 写 狂草 之笔 法 写 出 竹 之 清 代李 方 膺 ( 风 竹 图 ) ),: Nhomakorabea凰
.
势
。
老 笔 纵横
笔 墨厚重
,
别 有意 趣。
,
此幅 墨 竹
十五
、
以 上仰 竹 叶 及 双笋 双勾 花 卉 画 出 生 机勃 勃 的 意 境
,
再配以
清代罗 聘 《 竹= 墨 = 》
呈现 出
。
竹 子 清瘦 挺 拔
繁而 不 乱
疏 处不显 疏
。
之
作
。
一
种磊 磊 落落
、
意趣 超 拔 的 境 界
11 月 号
4 书 画 艺求 /7
46/书 画 艺 术
11 月 号
十七 .
、
双 清代 赵 之 琛 《 勾竹 石 图 》
十七 重墨画
,
、
墨 清代 郑 板 桥 《 竹 》
电图石 与 竹
皆以
,
双
勾法
画 出
。
石 以
,
此 幅 墨竹 不 画 任 何
背景
,
,
只 由几
,
枝竹组 成
,
简
,
蓖劲 之 笔 勾 出
?
叶 竿 以 淡 汁绿 染
清新 雅 致
,
练概括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画竹先画竿。
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
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
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
小枝的形态如鹊爪。
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
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
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
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
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
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
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
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
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
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
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一。
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
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
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
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
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
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
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
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
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
墨竹画法(五)布叶
墨竹画法(五)布叶布叶是画墨竹最后一道工序。
需画竹子往往较多,且要注重浓淡虚实变化,显出全画气势,故布叶也是最难的一道关。
元代柯九思主张布叶用楷书笔意,所画竹叶端庄中透出生机。
后代有些写意画采用草书笔意,苍苍茫茫的竹叶,极有气势。
元代李息斋《墨竹谱》中指出:“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少迟留则钝厚不钅舌利矣。
然写竹者此为最难,亏此一功,则不复为墨矣。
法有所忌,学者当知,粗忌似桃,细忌似柳。
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蜒。
翻正向背,转侧低昂,雨打风翻,各有态度,不可一例抹去,如染皂绢无异也。
”清代《芥子园画传》写得更加清楚:“画竹之诀,惟叶最难。
出于笔底,发之指端。
老嫩须别,阴阳宜参。
枝先承叶,记必掩竿。
叶叶相加,势须飞舞。
孤一迸二,攒三聚五。
春则嫩篁而上承,夏则浓阴以下俯。
秋冬须具霜雪之姿,始堪与松梅为伍。
天带晴兮偃叶而偃枝,云带雨兮坠枝而坠叶。
顺风不一字之排,带雨无人字之列。
所宜掩映以交加,最忌比联而重叠。
欲分前后之枝,宜施浓淡其墨。
叶有四忌,兼忌排偶。
尖不似芦,细不似柳,三不似川,五不似手。
叶由一笔,以至二三。
重分叠个,还须细安。
间以侧叶,细笔相攒。
使比者破而断者连。
”布叶还须考虑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之中不同的形态,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只有细心体会,才能掌握要领。
随着竹谱的大量出现,布叶的各种程式也被总结了出来。
最基本的便是“个字”形和“人字”形。
清代蒋和《写竹杂记》中写道:“写竹人人知写个字,但不知叠法之穿插。
人人知个字要破,但不知个字一破即成重人。
以个字人字能一而二,二而一之杂不乱,便是能手。
”除了最基本的“个字”、“人字”,还有“介字”、“分字”、“重人”、“鱼尾”、“惊鸿”、“落雁”、“手掌”、“蜻蜓”、“女字”。
这一组一组不同形状的竹叶翻飞变化,就能化合出千叶万叶各具神态的竹叶来。
这才是正宗画墨竹的方法,7个要诀,让你水平提高不止一档!
这才是正宗画墨竹的方法,7个要诀,让你水平提高不止一档!马上就是年中了,今天,搞一个“大动作”,给小伙伴们精心整理一篇全方位解读墨竹画法的文章,希望这篇耗时近1个月,经多方求证编写出来的“良心文章”,能让大家觉得“开卷有益”。
下面是正文(本文篇幅稍长,需要一点耐心,读完大约8分钟):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见,竹子对古代文人有多重要!一直以来,竹在中国文化中,是骨气、气节、坚贞的象征,迎合了古代文人提倡的“君子风度”,因此画竹便成了文人的雅好。
竹子好看却难画。
白居易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可见,竹难画是自古就有的共识!为了让大家对竹画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分享画竹技法之前,先说说竹画的相关背景知识(耐心看,很重要哦)。
基础知识:你知道竹画有几种吗?竹画是中国画特有的专科,唐代时就已成为独立的题材。
竹画分两种: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二为墨竹,是典型的文人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画中的竹画就是墨竹。
历史溯源:竹画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竹画历史悠久,唐代以前就有画竹的记载,只不过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是墨竹还是设色不得而知。
如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墨竹画是五代时李坡的《风竹图》,请看:李坡画的竹子迎风而立,动感十足,形神兼备,可见,当时画竹的手法已相当成熟。
代表人物:历史上的画竹大家都有谁?李坡墨竹虽然年代最早,但对后世影响却不大,历代画家大都视文同为鼻祖。
文同是北宋著名书画家,最擅长画竹,墨竹脱离工笔设色花鸟画自成一派,就是自文同开始的,他是墨竹画的第一代宗师。
下面是文同画的墨竹(看竹叶的正反面墨色变化):文同的墨竹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同时代的文坛领袖苏东坡,都是他的学生。
苏东坡与文同是亲戚(表兄弟),又是诗书画方面的知己,这样的关系,自然得到文同倾囊相授,成就了苏轼美术史上石竹画无可替代的地位。
不过,苏东坡还是很谦虚,承认画竹不如文同,但称石头画的比文同好,算是打成平局。
看看自称不如文同的苏东坡墨竹(看竹叶的用笔及竹节画法):苏东坡画竹,从根部到顶一气呵成,不是一节一节的画。
水墨竹叶的画法口诀
水墨竹叶的画法口诀
1. 素描轮廓,首先要以淡淡的墨色勾勒出竹叶的整体轮廓,注意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以表现出竹叶的形态和轻盈感。
2. 点、线、面的结合,在轮廓的基础上,利用点、线、面的结合来描绘竹叶的纹理和细节,点可以用浓墨点缀,线条要有变化,面要有适当的渲染,使竹叶栩栩如生。
3. 墨色运用,水墨画以墨色为主要表现手段,要善于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质感和立体感,注意掌握好水、墨的比例和运笔的力度。
4. 留白处理,水墨画强调留白,留白不仅可以衬托出竹叶的形态,还可以增加作品的空灵和意境,要注意留白的位置和大小。
总的来说,水墨竹叶的画法口诀在于掌握好轮廓、纹理、墨色运用和留白处理,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出竹叶的形态和意境。
当然,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不断练习和感悟,才能真正掌握水墨竹叶的画法。
文同《墨竹图》技法解析
073艺术评论刘 胜文同(1018—1079)是北宋中后期诗、辞、书、画多才兼备的艺术大家。
《宣和画谱》评文同“善画墨竹,知名于时”,其作品《墨竹图》在当时就已负盛名,从现存文同的墨竹画看,其画面感均具有很强的图式特点,以下就他的代表作品《墨竹图》轴为例,对其图示技法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形式特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轴,表现形式为水墨,材质为绢本,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所画一倒垂折枝芋竹,是文同留存为数不多作品中的精品。
面对这幅《墨竹图》,首先会被画幅的气势所吸引。
一折枝竹从画面左上角出锋,依势向右下方行笔,将至竹枝末端回锋上仰,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动势,恰似一个侧卧的“S”,行笔流畅,实入虚出,而后以书法用笔之提、按、顿、挫“撇”出侧枝,接着覆以浓淡不同的竹叶,错落而又显得很有层次。
既有竹子枝叶的结构生长关系,又不失潇洒灵动之放逸,体现出北宋时期的精细不苟的审美趣味。
此画遵循宋画一味的干净清爽的造境特点,画面无款署,仅右上边角揿印两方,上为“静闲书室”、下为“文同与可”,后有收藏押印“宣统御览之宝”,另有画外增添两首题跋,均是王直、陈循受彦镒宗伯请为题之,题写内容均出自前人为文同所作之诗赋,充满了对文同极度欣赏的赞溢之辞。
二、构图构图指安排物象在画面中的大、小、前、后的位置与空间关系。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曾有顾恺之的“置阵布势”之说,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经营位置”之说。
文同的《墨竹图》在构图上具有当时北宋绘画的典型气质,呈“S”形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为北宋人最喜欢的布局,很多经典的作品都采用此构图形式,如崔白的《双喜图》。
而现存于各大博物馆的文同的墨竹画基本上也都采用此构图方式,元代吴镇《墨竹谱》中称这种构图为“俯而仰”。
站在画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同创作此幅作品的先后次序,步骤清晰,落墨枯湿浓淡,行笔轻重缓急,其提、按、勾、挑的动作仿佛历历在目。
《墨竹图》取势画面左上角,侧锋行笔稍往右方倾斜画出第一竹节干,回锋带出第一竹节并用浓墨趁湿稍作勾描晕染,紧接着画出第二节竹竿,因为行笔果断利落,速度比较快,竹竿上半部分墨迹产生自然“飞白”,第三竹竿急转而下,但速度有所滞缓,从笔锋两侧的痕迹来看不是很顺滑,略有侧锋补笔现象,行笔至第四、第五竹竿笔势微微上仰,成功避开右下方对角,紧接着第六、七、八、九节竹竿顺势继续上扬形成一条由粗渐细的完美曲线,画面呈现的反“S”形并非机械的、死板的“S”形,而是富有曲度变化的,其效果呈现与他主张“形”与“理”并重的绘画逻辑非常之吻合。
墨竹图
墨竹图(北宋文同创作绢本墨笔画)《墨竹图》是北宋画家文同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以倒垂竹枝为主体,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出枝微曲取横空之势,着叶不多,但疏密有致,其茎多新枝,竿、节、枝、叶均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生趣蓬勃。
在宋代文人眼中,竹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由此可见文同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宣泄情感和抒发胸怀。
画作内容此画以倒竹为主体,竹子虬曲的枝干凌空倚势,树叶生意盎然。
此图绢本,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两印,有清内府嘉庆、宣统印各一方。
上方有明代王直、陈循德两人题诗。
王直题诗:与可自昔守洋州,墨竹高风称第一。
流传三百有余载,复见兹图更超逸。
想当盘礴欲画时,胸藏千亩谁得知。
忽如兔起鹰隼落,奇态横出何猗猗。
仙人骑凤彩云里,不见其身见其尾。
佪翔千仞欲下来,岁岁余音满人耳。
世间物性各不同,贞脆好丑随化工。
唯有此君最幽淡,不与桃李争春红。
由来美人姿,不及君子德。
至今淇奥篇,还歌绿如箦。
杨君得此求我诗,我今已老才力衰。
愿君努力慎爱昔,睿圣卫武诚当师。
陈循德题诗:壁上墨君不解语,高节万仞陵首阳。
要看凛凛霜前意,冷淡为欢意自长。
写真谁是文夫子,许我他年作主无。
遥想纳凉清夜永,平安时报故人书。
谁画参天铁石柯,凤毛春暖锦婆娑。
玉堂妙笔交游尽,六合无尘水绝波。
老可当年每画之,满堂宾客动秋思。
苍龙过雨影在壁,别出参差玉一枝。
谁是丹青三昧手,晴窗试写翠琅玕。
尚书雅有冰霜操,一枕清风五月寒。
我亦有亭深竹里,一枝寒玉淡清晖。
道逢黄发惊相问,不改清阴待我归。
陈循德题跋:“彦谧尚书得此竹求余题,余无以为言也。
为取宋元苏虞赵三学士诗中句,各为二绝复之,又何必余言哉。
庐陵陈循德遵志。
”创作背景政治背景宋神宗继位后,宋王朝面临社会矛盾尖锐,民众起义不断,冗兵、冗员、冗费问题严重,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局面,西夏、辽不断侵扰宋王朝,蚕食宋朝疆域,阻碍了北宋经济的发展,也威胁到宋朝政权的存在。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进行了变法。
图文教程:墨竹的画法(二)
图文教程:墨竹的画法(二)
画竹述要
横倚式画法举要(一)
花鸟画中横倚式是横斜交叉法的一种构图形式。
横与斜造成视觉重心的动态美;交叉则造成前后、左右、上下的层次比较。
两者都以立竿表现。
构图时要注意横忌平,斜忌失衡,交叉忌平均。
第一步:先画出横倚竹竿态势。
第二步:浓淡墨并用画主体竹叶。
第三步:逐步增加竹叶丰富画面。
第四步:调整收拾完成。
横倚式画法举要(二)
第一步:先画出横倚式竹的主竿、主枝,横倚式构图的主竿布势要敢于拉开势态,画面要舒展大气。
第二步:画部分竹叶。
第三步:逐步完善竹叶层次呼应。
第四步:收拾调整竹竿竹叶后题款完成。
上仰下垂交错式画法举要(一)
上仰下垂交错式构图主要在于叶子呼应、顾盼关系的组合,竹竿竹枝起着支撑画面构图结构的作用。
第一步:先以竹竿布局。
第二步:中墨画出上仰的竹叶,为呼应的下垂竹叶留出空间,便于与之交错。
第三步:浓墨画出下垂的竹叶,与上仰的竹叶呼应。
第四步:最后根据画面立意的需要,洒点法补以露气。
题款、钤印完成。
上仰下垂交错式画法举要(二)
上仰式出枝采用露梢高远法时,如果在其竿的底部加景,就会产生高远的态势。
第一步:先立竿画出上仰式竹竿和枝梢。
第二步:浓淡墨并用画出上仰的竹叶。
第三步:画出下垂的竹枝、竹叶。
第四步:最后用淡墨画出背景的山石,构成高远的视觉,画面上顿时有了秋高气爽的空间感和意趣。
国画墨竹课件ppt
05
墨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墨竹与诗歌的结合
总结词
墨竹与诗歌的结合,是艺术与文学的完美融合,通过文字的描绘,赋予墨竹更深 的意境和内涵。
详细描述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以墨竹为题材创作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墨竹的 形态、气质和神韵。这些诗歌不仅赞美了墨竹的美,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使墨竹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
THANKS
感谢观看
。
用笔技巧
中锋运笔
在运笔时,要保持笔锋始终在画纸上 垂直运行,以表现出墨竹的挺拔和力 度。
侧锋运笔
适当运用侧锋运笔,能够表现出墨竹 的柔韧和飘逸感,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
提按顿挫
通过合理的提按顿挫,使画面中的线 条既有流畅感又有节奏感,增强画面 的艺术效果。
行笔速度
在行笔时,要注意速度的掌握,快慢 结合,以表现出墨竹的不同形态和质 感。
02
墨竹在国画中的地位
墨竹的文化内涵
墨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底蕴。
墨竹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高、孤傲 、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墨竹的创作往往与诗词、书法相 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和艺术魅力。
墨竹的象征意义
墨竹常被视为高洁、清雅、淡 泊名利的象征,它代表了文人 雅士的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
墨竹与书法的结合
总结词
墨竹与书法的结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书法 家用笔墨将墨竹的线条美和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书法家常常以墨竹为题进行创作,通过笔墨的运用,将墨竹 的线条美和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墨竹口诀及画法
墨竹口诀及画法墨竹,是我国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竹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是一个被歌咏不尽的艺术主题,它伟岸高拔、清尚坚韧、虚心自持,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想要画好墨竹?快一起熟练这些口诀吧!画干画墨竹,先立竿。
使中锋,如写篆。
中间提,两头按。
节节出,断中连。
两节处,留节眼。
中渐长,根梢短。
只弯节,不弯竿。
逆锋上,势冲天。
两竹立,分浓淡。
三竿竹,交擦安。
勿对节,莫排竿。
忌均长,忌匀短。
间粗细,不成竿。
似鼓架,最难看。
画节竿立定,墨半干。
以隶法,把节点。
醮浓墨,写弧线。
两头重,当中弯。
勿太直,直则板。
勿太弯,弯则软。
忌节大,似套环。
忌节小,似勒线。
画枝点完节,把枝添。
似草书,势连绵。
行笔疾,运笔端。
中锋枝,劲且圆。
拖笔枝,更挺健。
墨色润,不宜干。
比竿浓,比叶淡。
叶着枝,枝着竿。
叶少仰,叶多弯。
老枝瘦,新枝圆。
内画出,名併跳,枝梢尖。
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画叶墨竹叶,最为难。
墨宜饱,勿滞粘。
近者浓,远则淡。
运指力,腕臂悬。
下笔快,莫迟缓。
起笔圆,收笔尖。
用力处,叶中间。
用中锋,叶浑厚。
用侧锋,叶劲险。
忌柳长,忌桃短。
一叶仰,如弯月。
二叶仰,鱼尾般。
三叶仰,如飞雁。
相交错,成一片。
画偃叶,三笔个。
四笔分,五笔破。
疏不空,密不乱。
两片叶,勿并联。
三四叶,忌井川。
多种竹,四时观。
风竹画风竹,贵势动。
微风吹,凉意生。
竿轻摇,枝叶动。
狂来风,叶翻舞。
枝竿倾,叶枝拢。
枝叶间,似有声。
动不乱,层次清。
晴竹凡画竹,多为晴。
画偃叶,要生动。
竿明朗,叶清净。
画仰叶,意向上。
笔半干,墨半浓。
枝竿直,叶舒挺。
结顶处,大叶封。
雨竹雨中竹,别有趣。
枝竿斜,叶低垂。
饱醮墨,多醮水。
淋漓处,见雄厚。
大雨注,风必随。
竿交互,叶乱飞。
雪竹雪中竹,姿态寒。
将熟宣,揉作团。
成折皱,再铺展。
墨要浓,笔要干。
叶下压,空顶端。
大竿斜,空上边。
枝叶破,竿不全。
以淡墨,染空间。
雪空出,白团团。
雪正飞,将粉弹。
画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决定了画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笔要挺拨,一竿直上干净利落,不可呆滞停顿。
用PhotoShop画墨竹
用PhotoShop画墨竹
用PhotoShop画墨竹
竹子在中国水墨画中占居了很重要的位置,不仅墨竹的形象秀挺,而且勾画暗合书法神韵,更因为其隐喻[高风亮节]而被人们推崇和喜爱。
如古代号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以及岁寒三友的[松、竹、梅],里面都有竹的身影哦......看完我这个教程,相信你也一定能画出逼真的墨竹了......先看效果图
1、新建文档,新建图层,用椭圆选框工具作椭圆选区,在选区内拉一个黑白线性渐变。
2、用钢笔路径工具勾一个竹叶的形状,Ctrl+Enter转为选区
反选,将其余部份删除
3、通过复制、旋转、变形,得到一组叶子。
4、多做几组叶子
5、新建图层,用矩形工具作长条选区,在选区内拉一个对称渐变。
6、用涂抹工具涂出竹节
7、竹竿画好后稍微高斯模糊一下
8、添加文字
调整文字效果,再弄个印章上去。
9、将竹竿与竹叶结合起来
10、为了让画面更生动些,画两只小鸡上去
铺上背景,完成最终效果!。
图文教程——墨竹组合画法示范
图文教程——墨竹组合画法示范在中国的文化中,竹子是坚贞、有节气、有骨气的象征。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如画妙笔赞美过竹、描摹过竹,就连伟大词人东坡居士也曾这样赞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说唐代李靖见北都童子寺有竹,只长数尺,便令主管僧寺的和尚每日报竹平安,此后,人们便把一切平安信息都叫“竹报平安”。
古人还曾留下诸多咏竹诗句“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直饶岁冷无调叶,任是霜凌不变心”。
诗仙李白又有“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句,称竹为“故人”。
竹子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题材,它为历代画家所喜于描绘。
本篇内容整理自网络,感谢原创者与分享者。
画竹叶先画三笔的“个”字法,如汉字的个字形,第二再学“分”字法,分字的草书写法是。
画写意竹叶一般要用大笔画小画,切忌用小笔画大画,选购时要买大号“兰竹笔”。
下笔画叶要按提迅速,一扫而过,切勿停顿或过慢,画出的效果会不舒展。
画竹叶之前要了解竹叶的生长结构,不妨到竹园中观察写生,还有一种观察办法,就是拿一块白的丝巾,在逆光中近靠对着竹,竹子的造型投影在丝巾上,犹如欣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按照如图多练习就好了,就能熟能生巧了。
竹有新枝,竹叶有大小、长短相交、有大小长短分叶、有似飞叶、有斜上的画法、有两叶斜向左、有两叶斜向右、有“人”字形、有“入”字形。
见图多练习就会慢慢熟悉其中过程。
墨竹组合画法注意事项应注意黑、灰、白的处理和水墨浓淡变化;构图应有章法,疏密得当,根据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创作;枝干应挺拔有力,根据生长规律节节分明;写意画竹叶子的组合用笔应分为“个”、“介”、“少”、“分”等几种组合构图;写意竹子创作笔法变化莫测,选择自己最理想的几种手法,加以熟练和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段;从简单入手,先观察历代名家佳作,尝试临摹,待熟练之后可以加以完善创作;切记:“笔在心里、心在笔端、胸有成竹、枝枝连叶、叶叶连枝”的创作秘诀。
此外,中国画写意创作贵在随心所欲,因此作者的心态很重要!画如其人在写意竹子里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一、国画墨竹的形成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专著《魏晋胜流画赞》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画竹的记载。
此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录注晋代画家顾景秀时,也提到顾绘有《王献之竹图》一画。
据此,有学者认为竹子作为绘画题材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此外,考古学家在唐代李贤墓壁画中,发现三竿不是双勾亦不着色以墨写叶的竹,另在敦煌的初唐壁画中发现322窟东壁的《说法图》佛身后的背景也有墨竹形象。
因此推测墨竹画萌芽于唐朝并形成以竹子为画面主体形式的可能性非常大。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墨竹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
文同是此时期墨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在画竹艺术中摒弃丹青,崇尚水墨,开创“湖州画派”,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墨竹出现。
至元代,善写墨竹的画家颇多,风格各异,其中李衍、柯九思、吴镇等画竹名家有墨竹作品留世。
明清两朝画竹名家也很多,明代夏昶的墨竹,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
清初石涛在墨竹艺术上取得新突破,他所画的墨竹气势磅礴、水墨淋漓,还有以画兰竹闻名的郑板桥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也尤为突出。
二、国画墨竹的技法特点(一)笔墨笔墨的运用在国画墨竹的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墨变化多变且灵活,是墨竹画艺术表现之高低的重要前提。
此外,墨竹画还注重以笔墨强调画面的意境表达和画者的主观感受。
明代夏昶画竹非常注重运用笔墨趣味来再现竹在晴、雨、风、雪之中的不同韵味,弟子屈杓为了当面看他的关键技法故意请他喝酒,等他醉后离去时,在他书房画了几竿风雨竹,夏昶见后以为是自己醉后忘记结顶,又取来笔扫了几片叶子在顶上,屈杓顿觉“风旋雨骤,竹情倍增。
”可见,笔墨的运用影响着整体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明末徐渭《花乌图卷》中的墨竹作品笔墨恣意、浓淡相宜,微妙的变化贯穿画面。
从画面中所体现出作者对笔墨韵味的追求,我们不难感受到画家放荡不羁的个性流露,因此,笔墨的运用也影响着画家个性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
图文详解:国画四君子画法——竹(看完记得收藏哦)【转载】
图文详解:国画四君子画法——竹(看完记得收藏哦)【转载】图文详解:国画四君子画法——竹(看完记得收藏哦)展开全文竹,多年生常绿植物,南方较多,深山老林,平原水际,到处可见。
由于北方案冷,种植较少。
竹茎木质,中空有节,叶似剑鞘,春天生笋,当年成竹。
竹性坚贞,虚心有节,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像征着高尚品格。
人们把它和梅、兰、菊并称“四君子”。
竹可单独成画,他可与其他花卉合并成图。
是写意花鸟画的重要题材。
古人云:“喜气写兰,怒气画竹。
”画竹要胸有成竹,精神贯注,竭全身之力于笔端,才能画出竹的刚劲有力、坚贞不屈的特性来。
1.竹竿画法竹竿、竹枝(1)根据竹竿的粗细,选择大小适合的笔,蘸淡墨后蘸少量浓墨,在盘中微调,用中锋画竿。
从根部一节一节地逆锋向上画。
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由上往下画,起笔稍顿,向前推进,收笔一挑,便成节。
(2)竿节画成后,随即用浓墨画节线,要成“乙'字形。
起笔从左轻轻向下一顿,往右面稍弯一笔,收笔向上一挑即成。
(3)大毛竹竿较粗,可用排笔两边蘸墨,中间空下,画后竿身自然形成浓淡深浅,体积感强,非常耐看。
(4)竹竿上、中、下部各节,生长长度和粗细不一。
下部各节较短、较粗,中邮以上各节依次较长、较细,画时要加以注意。
(5)画多株竹竿,竿与竿之间要有硫有密,有粗有细,有前有后,纵横交错,才能产生节奏感。
2.竹枝画法竹竿、竹枝(1)竹枝是生叶处,枝从竿节出,竿下部节无枝,枝都生长在竿的上部节处。
画时,要注意枝的这一生长规律。
(2)枝有节,画两三节后画小枝,要画出“鹿角”或“鹅爪”形状。
(3)竹竿节上两边生枝,画多少要根据画面需要来布局,可两边都画,也可一边画。
不要节节都画枝,叶多枝多画,叶少枝少画。
竹竿下部不画枝。
(4)画枝要有动势。
根据风向。
枝可横出,也可下垂。
3.竹叶画法(1)画叶要用毫毛较硬的紫毫笔或兼毫笔,蘸浓墨中锋出之。
下笔要刚劲有力,实按虚起、一抹即成。
不能涂改,不能重复,叶片就飘洒自然,生动有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竹的画法
(一)位置
自宋元以来,墨竹画作为“四君子画”之一,逐渐被总结成为中国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内容,墨竹画谱层出不穷。
综观众多墨竹画谱,墨竹画法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元代李息斋在《竹谱》中指出:“然画家自来位置为最难,盖凡人情尚好才品,各各不同,所以虽父子至亲,亦不能授受,况笔舌之间,岂能尽之?惟画法所忌,不可不知。
所谓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此为十病,断不可犯,余当各从己意。
冲天撞地者,谓梢至绢头,根至绢末,厄塞填满者。
偏轻偏重者谓左右枝叶一边偏多,一边偏少,不停趁者。
对节者谓各竿匀排如窗棂。
鼓架者谓中一竿直,左右两竿交叉如鼓架者。
胜眼者谓四竿左右相差匀停,中间如方胜眼者。
前枝后叶者谓枝在前,叶却在后,或枝叶俱生在前,俱生在后者。
”
上文所讲是指画设色竹的位置,但同样适用于写墨竹,故李息斋又在《墨竹谱》中补充道:“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干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
凡濡墨有深浅,下笔如重轻,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
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
山谷云:'生枝不应节,乱叶无所归。
’须一笔笔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
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为成竹。
”
位置又称布局、构图,是指画家根据表现意境气韵的需要,并从纸或绢的大小实际出发,来进行总体构图的艺术创作过程。
尽管写墨竹构图各各不同,但综观前人作品,大致有全景式、仰枝式、垂枝式、折枝式、横断式和小景式等六种位置。
全景式是画竹子的全竿,一般有三竿以上竹子组成,且以山石、流泉、草木等配景相点缀。
数竿竹子往往前后浓淡虚实相生,忌冲天撞地。
仰枝式又可分为枝仰叶偃、枝仰叶仰两种。
叶偃者为老竿,叶仰者为新篁。
仰枝式往往竹梢具有指日拂云、临风摇影之势,使观者以小枝而窥全竿。
如辅以坡石,也只是简笔勾勒,以免喧宾夺主。
垂枝式一般用来写沐浴雨露之竹。
如一味垂枝,显得垂头丧气,为画竹者所忌。
如果让垂
枝临风,叶叶活动,有四面之势,则就满枝玲珑,富于生气了。
仰枝式天头要空阔,垂枝式下部须多留空白,以造成“下临无地”的开阔意境。
折枝式构图简洁明快,突出表现摇曳多姿的竹梢。
“剪取一枝春带雨”,玲珑可爱。
横断式只截取一段竹子主干,上不见梢,下不见根,以枝叶穿插其间,或以流水坡石相映,以造成曲折幽远、回味无穷的浩阔意境。
横断式切忌对节排竿、架鼓胜眼。
小景式也有两类:一是以小笔画竹林全景,类似山水写意画;二是以简笔表现竹子的某一局部,有时甚至只画寥寥几片竹叶。
(二)立竿
画家一旦设计好位置,接下来就得先画竹竿,即立竿。
只有主干画好了,全画的神韵也就有了一半。
故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立竿。
元代李息斋在《墨竹谱》中指出:“若只画一二竿,则墨色且得从便,若三竿之上,前者色浓,后者渐淡,若一色则不能分前后矣。
然后梢至根,虽一节节画下,要笔意贯串,梢头节短,渐渐放长,比至节根,渐渐放短。
每竿须要墨色匀停,行笔平直,两边如界,自然圆正,若臃肿偏邪,墨色不匀,间粗间细,间枯间浓,及节空匀长匀短,皆文法所忌,断不可犯。
”
清代《芥子园画传》则以歌谣的形式表达了立竿的要诀:“竹竿中长上下短,只须弯节不弯竿;竿竿点节休排比,浓淡阴阳细审观。
”
元代柯九思认为“写竹干用篆法”,指写竹干时运笔须凝重遒劲,从而使竹干苍劲有力。
古人立竿往往自梢至根,现代人一般由根至梢逐节写出,笔断而气连。
节的长短仍如李息斋所言,按竹子的生长规律,中间节长,根部和梢头节短。
两竿以上竹子,应有层次感,竹干应有高低、大小、浓淡、疏密、斜正之别,主次、长幼虚实相生。
在画粗竹竿方面,当代卢坤峰在《墨竹要述》中提出了一种拼笔法:“画粗竹竿必须光洁挺拔而有真实感才好看。
所以用笔的方法和画细竿不同,虽仍要悬腕和悬肘,但手握笔杆在下半部分,这样才能稳定。
提笔吸水后,以笔锋蘸浓墨,至根部渐淡。
笔锋及纸时向左,用力按笔到底,用侧锋由上而下,一节接着一节的画下去,以一口气画到底为佳,然后添节,其法与画细竹同。
这是第一种画法。
若一笔所画的竹竿还不够粗,可以用笔左右拼起来画,这就是第二种方法:先画左边,方法用第一种,只是在未添节之前,再将笔锋上的浓墨洗去,笔锋入纸仍在左边,压住第一笔所画竹竿的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位置,由上而下,和画左边一样,一节对着一节的画下去,然后一次添节,使左右连接得更好。
这样便有圆浑的感觉,立体感比较强,有时还可以达到西洋画中'三面五调子’的效果……”
有时在竹子的根部还须点上根须,宜用侧锋,在竹节两边点上线状根须,或饰以黑点,便是根须。
有时画竹时辅以竹笋。
竹笋鲜嫩,故宜用淡墨湿笔,由笋尖下笔,左右鳞次而下,相接而不相叉,行笔迅捷有力,以显示嫩笋蓬勃的生气。
(三)点节
竹子以“高风亮节”著称,故要体现竹子的品性,写墨竹时点节十分重要。
历代文人中除了苏轼不点节以外,其他几乎人人都十分注重点节。
为了突出竹子的“亮节”,画家往往用浓笔重墨来点节。
元代柯九思认为点节应用隶书笔意,大概也由于隶书显得厚重的缘故。
点节用墨,宁浓勿淡,淡了缺少精神。
竹节由竿环和箨环两部分组成。
箨环是竹笋箨片脱落处留下的痕迹,它围绕竹竿一周,为竹节的下面部分;竿环在箨环上面,更加突出。
宋元文人写竹注重写实,故往往用上下两条横弧线来点节,即后人所谓“圈节法”。
具体画法,元代李息斋在《墨竹谱》中写得十分清楚:“立竿既定,画节为最难。
上一节要覆盖下一节,下一节要承接上一节。
中间虽是断离,却要有连属意。
上一笔两头放起中间落下,如月少弯,则便见一竿圆浑;下一笔看上笔意趣,承接不差,自然有连属意。
不可齐大,不可齐小;齐大则如旋环,齐小则如墨板。
不可太弯,不可太远;太弯则如骨节,太远则不相连属,无复生意矣。
”
清代《芥子园画传》则以歌谣表达了点节枝法:“竿成先点节,浓墨要分明;偃仰须圆活,枝从节上生。
”
自清代写意墨竹兴起后,点节也就从两条横弧线简化为一条横弧线了。
一般用“乙”字形的横弧线,由左向右画,或用“八”字形、“螳螂眼”形的两点,笔法顿挫,生动自然。
由于自然界的竹子往往越大竹节越不明显,越小竹节越大,故写墨竹时也是细竹大节。
郑板桥就喜欢画大节的细竹。
(四)分枝
竹子的荣盛生机往往从枝叶上体现。
竹枝依附于竹竿,从竹节处生发出来,最常见的刚竹属一节并生二枝,前后左右互生。
写竹分枝从竹子的生长规律出发。
元代李息斋在《墨竹谱》中指出:“各有名目,生叶处谓之丁香头,相合处谓之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垛叠,从里画出谓之迸跳。
下笔须要遒健圆劲,生意连绵,行笔疾速,不可迟缓。
老枝则挺然而起,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节小而肥滑。
叶多则枝覆,叶少而枝昂。
风枝雨枝独类而长,亦在临时转变,不可拘于一律也。
”
柯九思认为分枝应用草书笔意,运笔疾速,富于变化。
清代《芥子园画传》指出:“安枝分左右,切莫一边偏;鹊爪添枝抄,全形见笔端。
”
每节生发两枝,尽管有前后左右变化,但仍显得单调,可添些横逸而出的细枝,使画面更显生机。
分枝时就应考虑布叶,以避免前枝后叶。
只有竿节生枝,枝生竹叶,所写墨竹才能意气连贯,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