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市如何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合集下载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兰政发[2009]123号【发布部门】兰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11.20【实施日期】2009.11.2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兰政发【2009】12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已经2009年9月28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与协作,明确相应职责,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规模和等级划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治理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应加强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组织领导。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水利、房管、城管、安监、气象、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本工作制度,负责地质灾害防治预防、应急、治理、易发区内新建项目行政审批把关、已有违章建设查处等方面工作。

交通、铁路、国资委、教育、林业、两山绿化、园林、旅游、文物等部门按照本制度组织做好本行业管辖范围所涉及的地质灾害预防、应急和治理等项工作。

第五条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各类土地使用权者,包括所有企事业单位、居民及个人,是地质灾害防治直接责任人。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地质灾害防治保证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证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证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活动引发的各种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分别阐述7个方面的保证措施。

1.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地质调查研究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对于地质环境的认识与了解能够帮助人们预测、预警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与数据库,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强化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强化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是防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利用先进的测震设备和技术,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台站,实现快速准确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可以帮助人们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3.健全滑坡防治体系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并预警,通过采取防治措施,如护坡、加固工程、人工排水等,能够有效地减少滑坡造成的伤害。

4.加强泥石流预警与防治泥石流是一种在陡坡地区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都很大。

建立泥石流预警体系,利用遥感技术、雷达监测、防护林建设等手段,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潜势和预警,同时采取堤坝、护坡、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防止泥石流的发生和扩散。

5.强化地下水管理与调控地下水的开采和管理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调控地下水的位移和压力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洞穴的发生,保护地表和建筑物的安全。

6.注重地质灾害教育与培训加强地质灾害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在学校、社会组织和媒体等渠道宣传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预防方法,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7.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管理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强化地质灾害的管理与应急响应能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原因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地震防治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地震预警精度和时效。

2.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分级,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3.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

4.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地利用管控力度,对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区域限制建设。

三、滑坡与崩塌防治1.制定滑坡与崩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加强滑坡与崩塌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修复破坏地质环境。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合理用地。

四、泥石流防治1.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完善预警机制,加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加强泥石流沟道治理,提升防治效果。

3.加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减少人口和财产暴露度。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

六、科研和技术支撑1.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提升对地质灾害成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

2.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七、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1.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2.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八、宣传和教育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九、预算安排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相关的预算安排。

2.加强对财力、物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29•【字号】甘政发[2011]116号•【施行日期】2011.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11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数量多、密度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等因素影响,全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各地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力争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机制,有效防范各类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一)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

1.加强调查评价工作。

各地要以县为单元,开展山洪、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和质量。

重点开展42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兰州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和黄河、白龙江、渭河、洮河、泾河、大夏河等重点流域1∶5万地质灾害详查、环境地质勘查,力争到2015年完成中东部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在2020年前完成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查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灾害类型、分布范围、发生原因,充分评估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加强监测预警1.1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应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明确各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危险等级、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1.2定期巡查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应定期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巡查,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二、强化防灾意识2.1普及防灾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2.2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民众在应对地质灾害时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规3.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加强对政府官员和民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其依法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科学研究4.1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水平。

4.2推广新技术应用积极推广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实施工程治理5.1 制定治理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5.2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对治理工程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六、建立应急机制6.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快速反应、协调有力。

6.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七、加强国际合作7.1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7.2分享防治经验与技术通过分享防治经验与技术,为其他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共同发展。

八、建立奖惩机制8.1设立奖励基金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奖励基金,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兰州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

兰州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

兰州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发文字号】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05]第2号【发布部门】兰州市政府【公布日期】2005.05.16【实施日期】2005.07.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05]第2号)《兰州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已经2005年5月10日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津梁2005年5月16日兰州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甘肃省防震减灾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和使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建设工程场地及邻近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地质稳定性分析、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及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第四条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上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项目审批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协同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政府鼓励和扶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科技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科技水平。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

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及治理措施郭靖(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兰州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兰州市地质灾害现状提出几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兰州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1 . 兰州市的地理概况兰州市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

深居大陆腹地,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域而过,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适宜,海拔平均高度1518m,年均气温9.8℃,年均降水量327mm。

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域总面积1.31万km2,其中市区面积1631.6km2。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广布,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活跃。

2.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5年在全区进行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754处,其中泥石流218处,滑坡181处、崩塌102处,不稳定斜坡236处,地面塌陷17处,分别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8.91%、24.0%、13.5%、31.2%、和2.2%。

2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预测评估、潜在危险程度特种的隐患点有96处,占总数的12.9%;潜在危险程度重的隐患点有131处,占总数的15.0;潜在危险程度较大的隐患点有414处,占总数的55%;威胁程度一般的113处,占总数的17.1%。

初步评估,兰州市有105678人,196371万元的财产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中。

2.1泥石流泥石流是兰州市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要防止地质灾害,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措施:
1. 普及地质灾害知识: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和应对地质灾害。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地质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

3.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地质勘察和评估标准,确保工程安全,降低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

6.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地质灾害防控措施

地质灾害防控措施

地质灾害防控措施
地质灾害防控措施是指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控措施包括:
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于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 地质灾害监测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包括土壤位移、地下水位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事件。

3. 地质灾害评估与预测: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土地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高风险地带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合理利用和开发低风险地带,避免人口和重要设施集中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

5. 工程防治:采取适当的工程手段,如挡土墙、加固防护结构等,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防治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

6. 疏散与避难措施:制定完善的疏散和避难预案,确保人员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安全地撤离和避难。

7. 教育和宣传:通过举办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的讲座、展览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之,地质灾害防控措施包括预警系统建设、监测监测系统建设、评估与预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程防治、疏散与避难措施、教育和宣传等多项措施,旨在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3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3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精选3篇(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下:1. 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2.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3.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加大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力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5. 加大投入和资金保障: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纳国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和能力。

7. 加强法规和标准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和执法,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8. 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的责任,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督促和考核,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精选3篇(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了解灾害发生的规模、频率、影响范围等情况,并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应对措施的优先级。

2. 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质雷达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3. 防灾减灾宣传和教育: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4. 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定期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施工加固、引导水流、植被加固等,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摘要:一、引言1.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2.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性二、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背景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2.我国地质灾害防范现状三、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主要内容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地质灾害预警系统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防范科技创新四、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实施与效果1.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2.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宣传教育3.地质灾害防范实践案例分析五、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完善与发展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2.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科技水平3.完善地质灾害防范协同机制六、总结正文: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背景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难以预测等特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三、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主要内容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制定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基础,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调查、监测和分析,评估地质灾害风险,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气象、地质、水文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对突发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案,确保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4.地质灾害防范科技创新地质灾害防范科技创新是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研发新型监测设备、预警技术和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科技水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表变形、地质构造破坏等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和防治工作。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1.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前兆和预警信号,及时的预警系统能够使人们做好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更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2. 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基础。

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对潜在的灾害隐患进行精准预测,可以迅速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风险。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规划管理、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等多个环节。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划定灾害敏感区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防灾减灾方面,要加强工程防治与综合防灾,包括加固危险点,减少灾害发生可能;在灾后恢复方面,要及时派出抗灾队伍,组织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4.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与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和预防措施,能够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公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5. 加强地质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一些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如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采等,因此,加强地质环境监管,制定健全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审查,推行可持续开发,以遏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监测与预测、防治体系完善、知识普及与宣传、环境监管与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地质灾害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保护措施

地质灾害保护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地质灾害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关键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潜在灾害点的工程地质调查、遥感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计划。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卫星、地震仪器等,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多的时间窗口。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护工程是对潜在灾害点进行整治和修建防护设施,以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害。

包括山体工程、堤坝工程、防洪工程等。

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救援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要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

此外,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也同样重要。

四、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地质灾害保护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和手段。

通过搭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潜在灾害点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技术,加强对公众的预警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保护水平。

五、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的法律法规保障地质灾害保护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以规范和引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提高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地质灾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但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预防和应对这些“天降横祸”。

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这场自然的“考验”中不至于“遭殃”。

1. 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可谓五花八门,咱们最常见的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震。

这些天灾,就像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你根本无法预料。

滑坡就像是在下坡路上滚雪球,一不小心就把路边的树木、房子统统卷走;泥石流呢,更像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把泥土和石头变成了汹涌的洪流;而地震,则是地球在“咳嗽”,一声巨响之后,房屋也许就会像积木一样倒塌。

说到这儿,大家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毛?别急,预防这些灾害的方法可多着呢!2. 预防方法2.1 增强监测与预警首先,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福音”。

现在很多地方都安装了监测设备,像是“耳聪目明”的小助手,随时监控地质情况。

如果发现有异常,立马发出预警,就像学校里的“放学铃”,让大家提早撤离,安全第一,咱们可不能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路修得结实,再加上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就能有效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就像建房子,地基打得牢,房子才不会“东倒西歪”。

而且,像那些老旧的房屋,及时加固也是必须的,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可不能让它成了“灾难的温床”!3. 应对措施3.1 及时撤离与自救一旦灾害来临,撤离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记住,听到警报响起,不要犹豫,立马行动!大家可以事先制定好撤离计划,像打仗前的“战略部署”,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去哪里、怎么走。

在这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别因为慌乱而迷了路。

3.2 学习自救知识此外,学点自救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地震发生时,要赶快找到一个坚固的桌子躲下,保护自己的头部;如果遇到泥石流,应该尽量向高处移动,别一味往下跑,那简直就是“自投罗网”。

在这方面,掌握一些急救常识,比如止血、心肺复苏,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

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危害三、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现状四、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原则五、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措施六、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实施与监督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地面或地下物质运动或变形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渐加大。

因此,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危害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类型,其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三、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防范意识不强、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

四、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原则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社会参与。

五、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措施1.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3.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5.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保障防治工作经费。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法治保障。

7.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

六、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实施与监督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2.落实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责任追究。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七、总结地质灾害防范机制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对危险区域的人员及时进行避让转移,同时对具备治理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3、群测群防,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工作重点1、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山区、丘陵区、矿区、交通干线、水利工程、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

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精度和时效性。

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

对重要隐患点,实行专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险情。

3、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方式包括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

4、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兰州市如何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以及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一些措施。

[关键字]兰州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1兰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截止2009年底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境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达883处,其中滑坡220处、崩塌110处、不稳定斜坡300处、泥石流沟236处、地面塌陷17处。

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约66.7万人,受威胁财产约2600多亿元。

现有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45处,大型178处,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人口稠密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2防治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2.1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兰州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且难度极大,需要巨额的投资。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过去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地质灾害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理,市区南北两山的一些简易排洪沟工程等级较低,大多年久失修,防洪能力达不到泥石流设防标准,沟道内违章建筑较多,地质灾害隐患极大。

目前,市、县(区)级财政还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来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很多亟待实施的监测预防、应急处置和搬迁治理工作都难以开展,防灾能力明显不足,形势非常严峻。

2.2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矛盾日益突出
兰州市受”两山夹一河”特殊地形的限制,可用土地十分紧张。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地只能向黄河高阶地前缘地带发展。

同时,随着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是交通、城镇等建设活动的增强,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台地前缘、煤矿开采地带,人为削坡、灌溉、采矿等导致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而且有不断加剧之势,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难度。

2.3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预报预警能力弱
虽然近两年兰州市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了部分易发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开展了部分危险区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和搬迁工作,
为灾害防御和群众撤离转移提供了一些借鉴,消除了部分灾害隐患,但是对地质灾害及其诱因的监测能力和预报的精细和准确程度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4群众自救能力有限
兰州市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区域,许多受威胁的群众为下岗、失业或享受低保的弱势群体和收入较低的居民,自身经济条件较差,根本无力改善居住环境,加之交通、通讯、信息不够畅通,主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限,使得紧急避险和防灾救灾预案不能顺利实施。

2.5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防灾意识薄弱,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和部门对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格依法行政、综合治理灾害的意识不强;防治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投入少;防治地质灾害的责任制不够落实;防灾知识缺乏,普遍存在麻痹、侥幸思想;二是社会各界配合不够有力,许多工程建设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不及时、不到位,造成长期隐患。

2.6专业人员缺乏,装备落后,管理体系尚欠完善
目前大部分县(区)和基层乡镇仍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防灾工作中普遍存在专业人员、装备等严重不足的实际困难,日常工作经费极为短缺,导致一些急需开展防治的隐患点、危险区的监测预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够完善,应急反应能力不强,许多措施强制性不够,加之平时准备不足,一旦突发严重的地质灾害,难以妥善处置。

2.7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新问题、新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怎样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对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后的治理情况进行督促和落实,如何对削坡建房、堵塞沟道等引发滑坡、泥石流的违法行为进行事前制止和查处,旧矿区内因历史原因造成地面塌陷责任难以认定等许多突出问题难以解决,使得各级管理部门在具体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陷入困境。

3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3.1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兰州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短时期内通过工程治理解决全部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显然不现实。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由单独的政府管理向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转变,通过广泛发动和动员群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监测到点、责任到
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机制。

近几年通过群测群防成功预警减少人员伤亡的实例很多。

2008年,西固区通过群测群防成功预警预报滑坡2起,共紧急疏散群众42户,146人,未造成一人伤亡;2009年5月16日,城关区九州石峡口重大地质灾害,由于监测人员发现预报及时,政府组织有力,迅速撤离群众163户,600余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2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监督和执法检查,将不合理行为遏止在萌芽状态
针对目前人为地质灾害高发的势头,必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治理原则。

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分工、强化职责。

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法依规制止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类不合理工程建设,必要时提前介入,检查建设单位是否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了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否按照评估结论和建议措施开展了必要的防治,从源头上防范人为开挖坡脚等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