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

合集下载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发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发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201011022110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内容变化较丰富。

这与他的创作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贝多芬的创作中心永远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完整的巨大史诗,其中第八首《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文从曲式结构、创作技法、音乐内涵、审美原则四个方面探讨了《悲怆》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悲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1827年3⽉,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物之⼀,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乐史上最伟⼤的作曲家之⼀。

贝多芬出⽣于德国波恩,童年在⽗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岁开始定居于维也纳。

贝多芬数量众多的⾳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宏伟⽓魄,将古典主义⾳乐推向⾼峰,并预⽰了⼗九世纪浪漫主义⾳乐的到来。

1827年3⽉26⽇,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五⼗七岁。

贝多芬⼀⽣创作题材⼴泛,作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九⾸交响曲、五⾸钢琴协奏曲、三⼗⼆⾸钢琴奏鸣曲、⼗六⾸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提琴奏鸣曲、五⾸⼤提琴奏鸣曲以及多⾸管弦乐序曲等。

因其对古典⾳乐的重⼤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伟⼤的“乐圣”。

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他极⼤地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采⽤动⼒性的乐思发展,使⾳乐具有⾮凡的⽓势和⼒量;⼤幅度的节奏对⽐和⼒度对⽐,对于刻画⽭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

贝多芬⼆⼗六岁时听⼒渐渐衰退,四⼗五岁时双⽿完全失聪,这对⼀位作曲家来说⽆疑是绝望的打击。

痛苦之中,贝多芬写下遗书,多次准备了结⽣命。

然⽽,不屈不挠的性格、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责任感,使贝多芬以超⼈的毅⼒从⿊暗悲苦的深渊中⾛出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在听不到任何声响的前提下,凝结⼼⾎创作出⼤量优秀的作品,成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励志经历深深影响和⿎励了后⼈。

贝多芬⼀⽣共创作三⼗⼆⾸钢琴奏鸣曲,是那个时代最⾼艺术成就的象征,凝聚着⼈类最深智慧的杰作,曾被⽐作“新约圣经”,永垂青史。

这三⼗⼆⾸中,第⼗⼆号以前属早期作品,此后开始进⼊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第⼆⼗⼋号以后的五⾸称为晚期作品,体现了超脱的灵秀。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背景资料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背景资料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

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

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悲怆奏鸣曲是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所创作的一首成名曲。

这首乐曲总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特风格和情感。

其中,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被认为是这首乐曲中最为感人和深情的一段。

一、简介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是乐曲的中间部分。

这一乐章以独奏钢琴为主导,采用了行板(Adagio)的节奏,流露出强烈的悲伤和痛苦情感。

二、曲式结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式(ABA),每一段都具有明显的独立特征。

1.A段:悲怆的主题以平静而含蓄的方式出现,通过逐渐增强的音量和层次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冲动。

2.B段:这个部分是A段的对比部分,音乐的节奏加快,旋律变得活泼起来。

这一部分的音乐展示了一种对痛苦的反抗和挣扎,但整体却仍然流露出深沉的忧伤。

3.A段再现:这一部分是对A段的重复,但在再现之中,主题变得更加激情和激动。

音乐通过不断的高潮和转折,将内心的情感推至极限。

三、音乐特点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以其凄美、激情和深沉的音乐特点而著名。

以下是这一乐章的一些音乐特点:1.悲伤的旋律: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主题非常悲伤,通过细腻的旋律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

这个旋律简洁而动人,给人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受。

2.动态的变化:这一乐章的动态变化非常丰富,既有静谧的部分,又有激动的高潮。

通过动态的对比,乐曲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情感的起伏。

3.技巧性的演奏: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琴键技巧,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表现力。

四、感想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乐曲。

无论是作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贝多芬在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一乐章将人们带入一种深邃的情感状态,让人沉浸其中。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都令人动容。

贝多芬用简洁而有力的音乐语言,将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传递给了每一位听众。

通过这首乐曲,贝多芬向人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以及它所能激发的情感共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悲怆的解释及造句

悲怆的解释及造句

悲怆的解释及造句导读:悲怆拼音【注音】:beichuang悲怆解释【意思】:<书>悲伤。

悲怆造句:1、这个维吉尔式的共鸣在弥尔顿而言,传递了一种一目了然的悲怆和不可否认的绝美。

2、那低沉而悲怆的旋律时时成为你所能听到的全部声音,隐约地在凄凉的沉默之中哀叹。

3、那声音如同一切音乐一般,传达着热情与悲怆,传达着高昂或温柔的激动,不管你在何地受的教育,听起来内心都会感到亲切熟悉。

4、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有几分悲怆肃穆。

5、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虽然当本期《经济学人》付印时,血腥的屠杀似乎已平息,但难民的悲怆仍有待缓解。

7、她对别人说,我和丈夫是因为性格不合分开的,我从当初就选错了人,言语之间,无限悲怆。

8、忧伤的音乐穿透着我们的灵魂,在悲怆的旋律中感受着灵魂的悸动。

9、但是两星期后《悲怆交响曲》极为成功地演出了,听到的人都低下头来哭泣了。

10、你在别人眼中有多风光,你在自己内心就有多悲怆!11、耶稣悲怆的呐喊和祂死亡的方式及现象,使得这位外邦军人无条件的接受「犹太人之王」的宣言。

12、讽刺喜剧作品是残酷的,是不留情的。

但是,如果将喜剧成分与悲怆、讽刺相结合,它又会演变成伟大、多层次的散文。

13、唏嘘的胡茬,未老先衰的容颜,黯淡的双眼,一种悲怆猛击心扉。

14、从此,他知道自己的处境是多麽悲怆。

15、最后考察了与此事件相关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诗人悲怆的心境。

16、最后,对他十分了解的兄弟莫迪亚,建议用《悲怆》这个名字。

17、在这熟悉的土地上,我用固有的频率调适着我们的中小调,或抑扬顿措,或悲怆离合,众口难调,重复的步调走在熟悉的小道。

18、中国人对足球具有悲怆的情怀,部分缘由是因为我们相信中国人发明了足球,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好东西,给全人类送过大礼。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

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

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

一、创作背景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

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

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

悲怆第一乐章

悲怆第一乐章

悲怆第一乐章悲怆第一乐章是贝多芬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

这个乐章以其深厚的情感、庄严的氛围和雄浑的乐曲风格而闻名于世。

贝多芬与第五交响曲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的一位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悲怆第一乐章、舒缓第二乐章、舞蹈动感的第三乐章和庄严激昂的第四乐章。

这部作品在音乐界广泛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

悲怆第一乐章的特点悲怆第一乐章以其庄严的气氛而闻名。

它的开头由四个著名的短音符构成,以及持续的浑厚的弦乐音响。

这个开头旋律被认为是贝多芬创作的最为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音乐主题之一。

在整个乐章中,贝多芬不断地通过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的情感。

乐章中包含了一系列优雅、哀伤和冷峻的音乐主题。

它们通过不同的乐器和音色相互交织,创造出一种充满张力和情感的音乐氛围。

悲怆第一乐章的意义悲怆第一乐章所传递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广大的听众。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通过音乐将他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渴望,都能够从这首乐章中感受到。

贝多芬通过悲怆第一乐章向世人展示了作曲家的情感世界。

尽管他自己在音乐创作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用音乐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励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

结语悲怆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伟大的乐章。

它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一位作曲家的杰出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这首乐章,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和贝多芬内心的世界。

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

注:该文档以Markdown格式编写,建议使用Markdown编辑器或其他支持Markdown语法的编辑工具查看和编辑。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Pathet‎i 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艺术探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梁钧豪(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贝多芬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在他一生中,为世界音乐贡献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在他人生前期的作品之中,特别以《悲怆》奏鸣曲最突出特别。

《悲怆》的创作理念与贝多芬儿时经历、后来发生的失聪及社会的动荡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悲怆》的取名也许是为贝多芬后半生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和成为了一个写照,但本身更表现出英雄般不屈服的信念和毅力。

文章从《悲怆》的三个乐章中音符的律动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来赏析这篇伟大的杰作。

本篇我们一起对《悲怆》奏鸣曲做出一个欣赏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古典音乐;《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是创作并献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此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唯一让贝多芬亲自写下标题的曲目,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成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从引子开始,已经开始在为全曲的主题作出铺垫和映照,它实质上是作者情感矛盾因素的冲突、反复变化,是沉重的、低落又激烈的发号施令和压力以及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附带着却是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感觉, 这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激烈的情感碰撞和具体逻辑强度的思维最完美的杰作,它的音调极其富有表现力,它的速度、感情处理以及节奏等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旋律波动,其复杂精致的旋律线条仿佛隐藏了一些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语言,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象和一种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得躁动起来。

中国古代 悲怆 故事

中国古代 悲怆 故事

中国古代悲怆故事摘要:一、引言1.中国古代悲怆故事的背景2.悲怆故事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二、古代悲怆故事的代表作品1.《红楼梦》2.《水浒传》3.《窦娥冤》4.《陈涉世家》三、故事情节分析1.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2.故事中的矛盾冲突3.社会环境对悲剧的影响四、古代悲怆故事的价值意义1.对人性的反思2.对社会现实的批判3.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五、结论1.中国古代悲怆故事的历史地位2.当代社会对悲怆故事的传承与反思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悲怆故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多舛,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悲怆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悲怆故事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人们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之中,许多悲怆故事正是源于这种环境。

悲怆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悲怆故事的代表作品。

如《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大家族衰亡的历史命运。

《水浒传》则描述了草莽英雄们被逼上梁山的悲壮历程,反映了民间对官僚腐败的抗议。

《窦娥冤》以窦娥为主人公,揭示了元代官场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

此外,《陈涉世家》讲述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展现了底层人民对命运的抗争。

在分析这些故事情节时,我们可以看到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难。

如林黛玉、窦娥等人物,尽管身处逆境,仍坚守道义,展现出崇高的品质。

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也极具代表性,如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矛盾,草莽英雄们与官僚体制的冲突等,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古代悲怆故事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之间的较量。

通过对悲剧人物的塑造,让读者反思人性的弱点,从而引发共鸣。

同时,这些故事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唤起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此外,悲怆故事还传承了民族精神,如草莽英雄们的豪迈、民间的抗争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抒发悲怆情怀的诗句

抒发悲怆情怀的诗句

抒发悲怆情怀的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悲怆的意思

悲怆的意思

悲怆的意思【拼音】:bēi chuàng【解释】:非常悲伤。

从字面解释就是悲伤,无论是“悲”还是“怆”。

相对来说,可能程度比悲伤更加深刻一些。

悲怆更有种历经沧桑之后的无可奈何以及明明有机会挽回却力有未逮的无力。

悲伤更加侧重于对事物本身或者事件本身,而悲怆则可能深化到了一个现象、一个阶级乃至一个时代的标签。

【近义词】:悲壮、悲凉、悲伤、凄怆、颓唐、颓丧、凄怨、忧愁、【反义词】:欢欣、【出处】: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

”唐·白居易《有感》诗之三:“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四折:“吊英魂,歌楚些,不胜悲怆。

”【造句】:1、它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从怪诞的,幽默滑稽的到悲怆的和热情的。

2、曲子既庄严又感人,是由悲怆的颤音唱出来的。

3、耶稣悲怆的呐喊和祂死亡的方式及现象,使得这位外邦军人无条件的接受「犹太人之王」的宣言。

4、很多撒旦堕落后的悲怆,夹杂了他憾失此前在天堂的幸福生活的,苦痛的回忆。

5、最后考察了与此事件相关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诗人悲怆的心境。

6、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7、已经病入膏肓,终于怀着满腔的悲怆饮恨而死。

8、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9、她对别人说,我和丈夫是因为性格不合分开的,我从当初就选错了人,言语之间,无限悲怆。

10、忧伤的音乐穿透着我们的灵魂,在悲怆的旋律中感受着灵魂的悸动。

11、欢乐与欢笑背后可能藏着一种性情,一种粗俗、刻薄、冷酷的性情。

但悲怆的背后却是永远的悲怆。

12、夕阳意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悲怆的生命意识。

13、一只孤独的白蝶,一个心伤的少年,形影相对,翱翔于如幕的夜空,何其寂寥,何其悲怆。

14、在这熟悉的土地上,我用固有的频率调适着我们的中小调,或抑扬顿措,或悲怆离合,众口难调,重复的步调走在熟悉的小道。

柴科夫斯基悲怆简介

柴科夫斯基悲怆简介

柴科夫斯基悲怆简介柴科夫斯基《悲怆》的概述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灵的维度更为深厚。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柴科夫斯基《悲怆》的内容第一乐章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味道。

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

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别致的五拍子圆舞曲”,如歌的旋律,民族的诗情画意……重新体味着生活,虽然心灵受过折磨,渗透着淡淡的悲伤,但依旧倾诉着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陶冶着一颗纯净的心灵。

这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但“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的”,而是抗争的——命运中不可避免的、没有胜负的抗争。

主部小调主题短促有力,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坚定决心。

反复出现,力度一次次渐强,预示着将与命运相碰撞,同时显出内心虽有恐惧且携带着悲凉的创伤,但并不退缩、并不逃避,由一种内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撑着竭尽全力地前行,气壮山河。

在无比雄壮的节奏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抗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乐章对现实的忧伤、迷茫贯穿整部乐曲始终,但第四乐章中人生大风浪均已过去,精疲力竭,而命运仍旧无情和不可抗拒,愈加惆怅,悲痛欲绝。

在发自肺腑的苦闷、奋起调动的激情之后,这里再一次的茫然无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突出体现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30年的夏初,傍晚时分,天边的夕阳几乎完全陷入了地平线之下,只剩下一个小小的角儿,微弱地燃烧着。

夜幕的降临没有给人们带来一丝凉爽的感觉,却暗示着一种悲伤和恐惧。

马路两旁的路灯亮了起来,代替那烈日,带给世界光明,却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无力,那么昏黄。

我站在校门口等待着,30年前是年幼的我每天在这儿等父母来接我,而如今依然是我每天在这儿,等我的孩子放学回家,带着同样的莫名的忧愁。

儿子从教学楼里走出来的时候,弯着背,沉沉的大书包压在他的背上。

在残存的几缕阳光照耀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好长好长,显得更为疲倦更为瘦弱了。

为什么这儿的每一个身影都是如此,面容憔悴?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也是如此走在那条熟悉的道路之上。

我的心里猛地一阵抽搐,隐隐作痛……在这个本该是珍藏我最美丽的童年时光的校园里,我看不到如花般绽放的笑容,听不到清脆天真的交谈,感受不到充满憧憬的生命气息。

没有,30年前没有,现在依然没有,或许永远没有。

这里有的,只是倦态的神情,只有轻声的叹息,只有寂寞的味道,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和空洞的喧闹……
晚上,坐在餐桌前,却没有什么胃口。

“爸……”儿子突然说,“今天……是星期六,我想……想玩会儿……电脑游戏。


是的,我答应过他,周六周日晚上给他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只要不影响学习。

我抬起头看到他那双乌黑的眼睛,闪烁着乞求的光芒。

我有些不自然的感觉,微微皱了皱眉:“下星期不是就要期末考试了吗?还玩电脑?还是去好好复习吧,多做些练习……”
“可,可是……”儿子说,“那……那就算了吧……”或许他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无理了,但理智遮掩不了他内心的渴望。

我张口想再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有些颤抖无力。

我不忍再看儿子那失望的表情,把目光移向了一旁,呆呆地望着窗口。

静静的,空中布满了浓云,没有一丝月光,一颗明星。

“对了,这次模拟测试得了几分?班里排名第几?”我试图用询问来转移话题,吹散弥漫在空中的尴尬的气息。

“啊,那个……那个……”他支支吾吾地回答,“我考了……”
他的声音越来越轻,以至于我根本无法听清楚,我也不想听清了。

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对学习始终不够用心,就像三十年前的我。

如今,我只是一个小小公司里的小小工人,少年时代的无限幻想早已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灰飞烟灭。

我是不希望悲剧重演的,我只有竭力忍住自己内心的怜爱和不忍,将懦弱的灵魂深深地埋藏在脚下,冷血无情地一遍又一遍要求自己的骨肉,刻苦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感到冷,夏日夜晚的风竟是如此冰冷刺骨,让我瑟瑟发抖……
墙上的钟敲了八下,坐在儿子的身后,抬头瞥见儿子托着脑袋学习的身影。

台灯的光芒被他的身体遮挡住,身后拖着的一条长长影子,黑暗而刺眼,在瞬间被放大,笼罩在我的心头。

他一定很累吧!他一定在期盼着我离开吧!他一定渴望着能够好好放松一下吧!
我不敢去看他的脸,我害怕呈现在自己眼中的是无限的厌恶与疲倦。

我想他是想要休息想要玩游戏想要自我放纵的,只因为我的存在才……“他会不会恨我呢?”我问自己。

他一定非常恨我吧!是我给他太多压力与痛苦。

我无能为力,我永远也无法改变一切。

朦胧中,我仿佛可以看见他被无数绳索捆绑着,越挣扎越紧,还能听到他无力的喘息声。

他只是不知道,我又何尝不是被那些铁链紧紧地束缚着呢?
离开吧!离开吧!离开吧!我转过身,走出了房间,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听不到。

或许孩子正在心中暗暗庆幸,或许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很久,或许他已经坐在电脑前开始游戏了吧!
夜已深,墙上挂钟的时针指向12点,儿子房间里的灯还亮着。

我走了进去,没有想象中的电脑屏幕荧光闪烁,一切都很平静,静得让人不寒而栗。

他睡着了,趴在写字台上,安安静静的。

我看到了放在桌上的日记本,上面是儿子清晰的笔迹:“学习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

我发现是我错了。

我不该渴望能在快乐中在欢笑里在阳光下自由学习的,学习是苦闷的,但我们不能逃避不能放弃也不能反抗,我们只能够在无数交汇的目光中身不由己地向前走。

这个世界注定我们成为学习的机械。

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的,因为我们要在这个时代生存,我们渴望明天能有安定的生活。


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他要努力学习,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放声大笑还是无声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