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 词二首-教学文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词二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词二首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经过言语文字,融入自己丰厚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画的意境,展开多种语文活动。
3、经过言语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进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宋词是中国现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明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共同的魅力。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谁来读读标题?从这首词的标题中,你有什么发现?(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标题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相机引见黄沙岭及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景色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出色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十分熟习。
3、出示这首词,教员范读。
4、请同窗们自在地练习朗诵这首词,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先生练读,教员巡视指点〕二、读懂——与作者对话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括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末尾。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求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细心品味一下吧!〔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一切的觉得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感遭到什么?生: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先生不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分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指名描画自己的所见。
生:月光十分明亮,把觉醒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分开枝头,飞起来了,惹起树枝摇曳。
引导先生思索: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生:闻到的:稻花香体会歉收的现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名师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名师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词描述的情景,品味两首词不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课题教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词中,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知道什么?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如有关词的知识、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对作者的了解、写作背景等。
二、初读诗歌,粗解大意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注意节奏,并拿铅笔画出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利用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并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三、诗意配画,补足诗意,读中悟意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走在这样一幅优美的图画中,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于是用细腻的文笔将其描述下来,老师这有四幅与之相配的图画,请同学们再细读词文,分别观察每一幅图画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出示课件第一幅图配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学生自学理解,教师板书:看:明月惊鹊清风鸣蝉听:鹊声风声蝉声2.读古诗要做到“从无字句处读书”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诗意预设问题:山雀是怎样被惊动的?被惊动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想象并描述。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6忆读书》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6忆读书》教案含教学反思教案目标•能正确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情感•能正确朗读文中的诗歌•能认读文中的生字生词教学准备•教材: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案教学步骤第一节1.热身–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说说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2.导入–请学生反复阅读26诗篇,感受诗篇的情感和意境。
3.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中的诗歌,注重把握情感表达。
–分段讲解文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掌握诗文的意思。
4.拓展–让学生在家里阅读更多的古诗文,培养阅读兴趣。
第二节1.复习–让学生自由朗读26诗篇,纠正发音错误。
2.输出–让学生背诵其中一两首诗歌,加深印象。
3.练习–分组朗读、表演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结束–让学生表达对于这节课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在提高诗歌朗读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教案设计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古诗文来感悟人生的真谛,得到心灵的洗礼。
总结在《26忆读书》这节课中,通过古诗文的朗读和解读,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还对古代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古诗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匪浅。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朗读《清平乐·村居》;•学习词语“垂钓”、“系缆”、“鱼篓”、“菱花”等的意思并背诵;•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词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和词语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小组、全班等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启发好奇心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和理解《清平乐·村居》;•掌握生字词,如“垂钓”、“菱花”等。
2.教学难点•学习并背诵生字词,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三、教学准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教材;•预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的教师;•讲台和黑板,笔,橡皮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课前准备:课文的导入、预告本课目标;•引出主题,提问学生们,谁去过乡间,看到过什么美丽的景致。
2.新课教学(35分钟)•朗读课文;•在黑板上画出渔夫垂钓、捕捞鱼篓等情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核心内容;•词语讲解:强调一些生字词的意思、用法,例如“垂钓”、“系缆”、“鱼篓”、“菱花”等;•随堂测试:编造句子使用新学的词汇。
3.课堂练习(25分钟)•学生个人总结;•小组内讨论,课文背诵;•合作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4.反思(5分钟)•联系课文,再次理解内容,整理思路;•概括新学内容,回答问题;•总结学习心得。
五、作业任务•整理归纳本节课中学习的生字生词;•背诵本课课文;•完成练习册作业。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习题答题和板书记录等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估;•对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评价;•整理学生的作业,从中了解目标完成度,并在后续教学中做出调整。
七、教学反思这是一堂重点在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并且掌握生字词的教学,希望能够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和词语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 》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修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忆读书》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前阅读并准备提问。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听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内容。
2.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3.分段讲解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
第三步:讨论与互动(20分钟)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阅读心得。
3.创建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和分享。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书籍对自己的影响。
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和体会。
3.提倡学生多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内容。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品味。
3.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培养持续阅读的习惯。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愿同学们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成长。
—完—。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 ’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 “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
谁能告诉我?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6.忆读书》【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读书的理解和热爱。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熟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
1.课文《26.忆读书》
2.多媒体设备
3.黑板、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可以通过一段简短的读书故事或者相关视频来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让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重点句子,确保学生理解课文。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读书的益处,并选择一个代表发表意见。
4.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读书的看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写读书笔记、朗读课文或者分享读书心得。
六、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对读书的认识有所提升,但在表达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下一堂课可以增加口语练习或演讲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七、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读物,拓展对读书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26.忆读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第26课《忆读书》教案
26 忆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2.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3.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吗?下面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快速阅读下列文字和图片,猜猜他是谁。
2.根据信息猜人物名称。
(1)出示词语,猜人物名称:诸葛亮。
课件出示: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六出祁山、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2)出示关键信息,猜两位武将的名字:关羽、林冲。
课件出示:出生时代人物介绍人物一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忠义的化身。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人物二北宋末年●绰号豹子头,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出示:●人物一: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6《忆读书》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6《忆读书》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对读书的看法。
2.能够理解《忆读书》这首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用意。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感受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理解古代诗人对读书的理解和态度。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审美特点。
难点: 1. 理解古代诗词的古文,对一些古词汇的理解。
2. 分析诗词中的隐含含义和意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问题引导:你们平时读书的时间多吗?读书对你们有什么好处?谈谈你们对读书的看法。
2. 学习【课文解读】(15分钟)1.一起朗读课文《忆读书》。
2.讨论诗词中的言外之意,谈谈你们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3. 学习【古诗赏析】(20分钟)1.分组阅读其他相关诗歌,了解古代诗人对读书的态度。
2.分享不同组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
4. 分析【古文赏析】(20分钟)1.解释古文中可能有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意义。
2.分析古文中的隐喻和形象描述。
5. 拓展【课外延伸】(15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感受,可以借鉴古代诗人的表达方式。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交流读书心得。
四、教学评价1.以小组讨论为评价依据,评判学生对古代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阅,评价其对《忆读书》诗意的解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1.是否能够更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感情表达?2.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3.是否需要增加更多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互动环节?本教案仅作参考,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6词二首 教案-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26词二首教案-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6 词二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几句吗?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附小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队,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后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这首词就是词人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也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作品《忆读书》的内容和作者;2.能够理解文中几个重要的片段,并能进行复述;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4.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歌朗读和分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利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3.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忆读书》是以回忆读书时光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倾诉。
文章情感真挚,充满着对读书乐趣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引导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分析诗歌内容,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材《忆读书》;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3.调整课堂设置,确保学生的听课环境。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言或情境引导学生对读书的认识;2.朗读诗歌: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分段讲解:逐段讲解文中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4.诗歌复述:让学生自由复述诗歌内容,加深印象;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感受;6.思考与表达:引导学生写下对诗歌的感悟与理解;7.总结和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反思课堂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忆读书》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诗歌的兴趣,课堂效果良好。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诗歌意义的分析与理解。
同时,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引导。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文学作品,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配套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配套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并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当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意,品味意境,充分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美景和作者愉悦的心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课前搜集阅读了不少宋词,谁来给大家读一首,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朗读自己准备的宋词。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新词。
宋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对于辛弃疾我们已经有了了解,哪个孩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辛弃疾。
的确,辛弃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下面我们就跟随辛弃疾,一起走在那黄沙道中。
出示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景图片二、读准词句,粗解词意。
㈠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节奏声调。
孩子们,下面认真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词的声调节奏,争取读出词的韵味来。
㈡同桌合作朗读,提出自己建议。
㈢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㈣老师示范读。
看大家读得这么用心,这么有韵味,老师也想读一读了。
我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感受,用脑去想象,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1.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感受。
老师相机指点引导。
㈤看来我们跟着作者这“一走”真有收获,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下面再来读这首词,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用如此简练精准的语言,描绘出朴素清丽的画面的。
准备一下,看哪个孩子能连贯地把这些画面给大家描述出来。
你描述的画面在作者的词那句话可以里可以看到。
适时出示诗句。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舅、斩、凯”等17个生字,会写“限、凯、述、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舅父、斩杀、凯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5.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复习检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忆读书》,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凯旋诸葛亮水浒传鲁智深荡寇志书刊琐碎栩栩如生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
课文描述了作者读书的历程,作者一开始就认为读书好,多读书,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读书,得出还要读好书的结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课文,体会冰心老奶奶读书的切身体会。
出示课题。
二、精读感悟(一)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第1自然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活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津津有味”写出了怎样的情形?第4自然段,作者在回忆自己幼时读《三国演义》的情形时,用“咬了牙”“居然”等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好在什么地方?2.交流、讨论、回答。
(1)第1自然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总领全文的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诗人文天祥和他的诗作《清平乐·村居》。
2. 通过学习和运用感知,思考和表达等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细致观察植物和动物的造型,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三、教学重难点1. 细致观察植物和动物的造型,感受自然的美好。
2. 运用感知,思考和表达等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的造型,在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和特征。
2. 导入新课听课文《清平乐·村居》。
3. 认真阅读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学生们比较生疏,要分类组织学生去深入阅读,以感知、思考和表达方式为目标,通过课文读懂诗人文天祥村居的情形,仔细品味句子的意义,了解句中所包含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4. 分组合作,共同朗读分组选出愿意朗读的同学,分组读。
5. 合作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所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为讨论结果制作海报。
6. 讲解生词通过对生词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能力。
7. 总结回顾课堂结束时,总结本讲义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五、延伸拓展1. 搜集文天祥的相关志事或名言,让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见解和思想。
2. 让学生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动物园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生活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小组讨论、海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在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组织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语文素养,对一些语言难度较高的词汇和诗句难以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每段课文的逐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
班玛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6《词二首》精品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
诗
人惊喜之情.
学生描述
喜出望外
小结: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田野多趣、稻香蛙鸣,畅说丰年,乡土气浓,此情此景,陶醉其中,诗人的心情就是____、___,______,一个字“喜”
哪一个字可见诗人转忧为喜,透过雨雾,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读出这种心情。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其实他更是一段历史,辛弃疾的身世遭遇成就了他的思想,也成就了流传千年的名词佳句。
(3)“有志不在年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拓展冲浪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7。补充名言警句。
(1)有志不在年高,。
(2)天行健,。
3。课文是分六个部分写的,根据各部分内容,按提示试着列出小标题.
→ → → → →
课堂快乐提升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5.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1)雨来浑身被晒得黝黑发亮。()
(2)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温和地对雨来说话。()
(3)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请依次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用“”从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再分别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6课《忆读书》名师教学教案02
26忆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教学难点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
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
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
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阅读课文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正音释义1.熟读下面词语。
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3.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词二首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搜集李清照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初读课文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
(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以致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三)深入课文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1.抢答题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
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词二首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二、读懂——与作者对话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生: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生: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
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生: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生: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
生:谈论丰收的喜悦。
生:老百姓的生活。
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画面、音乐)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生: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
(画面、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
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1、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诗。
作业新设计: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西江月是_______名。
附答案:稼轩长短句词牌2.下面的解说,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江月”是标题,“夜行黄沙道中”是副标题。
②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③这首词分两段,前段叫上阕(或上片),后段叫下阕(或下片)。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夏季,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⑤上阕中,词人把蛙拟人化了,既生动地渲染出蛙欢唱丰收的景象,又衬托出词人无限愤慨的悲壮感情。
⑥这首词除七、八句外,其余末尾都是押韵的。
⑦这首词的第五、六两句是对仗的,即“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对仗。
A.②⑤⑦B.①③⑤C.③④⑦D.②④⑥答案: C3.朗读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三点/雨山/前B.七八个星/天外C.旧时/茅店/社林边D.路转/溪桥/忽见附答案:A(两三点雨/山前)4.《西江月》这首词上片________,其实是烘托,下片写_______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词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________,抒发了词人的________心情。
附答案:写景避雨清新景色闲适5.上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农村夏夜景象。
______是视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听觉感受, _______是嗅觉感受、_______是触觉感受。
附答案:明月惊鹊鸣蝉蛙声稻花香清风6.下阕写夜行遇雨,表达找到避雨处的欣慰心情的词是_______ (社林边忽见)“路转溪头忽见”的“见”应读 _______ 音。
附答案:忽见 xiàn第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如梦令》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 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板书课题:如梦令简介作者:李清照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她作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因此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今天,我们要学的《如梦令》就是她前期所作的一首词。
二、读“通”本词.1、检查读词,注意词的读音,及时纠正错误,如“兴”读四声2、练习读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美了。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她表达的就是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意境十分之美,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画一画,这首词中描述了哪些美妙的景物?生:溪亭日暮板书:溪亭日暮生: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生:一滩鸥鹭板书:一滩鸥鹭感受这首词的美妙之处。
一)画面1:“溪亭日暮”指名读一、二句,闭眼想象一番,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写下来。
(放音乐)生: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生: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
生: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看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喝酒)理解为什么“沉醉”生:因为喝酒而沉醉。
生:因为美景而沉醉。
生:因为高兴而沉醉。
有感情地朗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读读第二句,你又看到了什么?能把你看到的“藕花深处”美美地描述出来吗?生:我看到了色彩缤纷的大荷花开满池塘。
生:我看到了碧绿的叶子像一把把大扇子。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齐读第二句。
三)画面3:一滩鸥鹭于是词人争渡,争渡,结果是惊起一滩鸥鹭,走进鸥鹭图,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仿佛看到一群少女们争着抢着摇橹的情景。
生:仿佛听到鸥鹭的叫声,词人和同伴们的笑声尖叫声,交织一起特别热闹。
小结:词人拼命划船,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
“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指名朗读这句诗。
词人的心情是怎样?(指名说)生:多么开心。
生:惊喜。
指名读全诗。
(四)读出意境: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
(五)延伸课外请同学们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品读感悟板书设计如梦令溪亭日暮藕花深处美好的青春时光一滩鸥鹭作业新设计:1、《如梦令》词人回忆了()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