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

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

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法一、实验研究法概述(一)实验研究法的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教育实验三个基本要素: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和条件;要观测的结果。

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

在教育实验方法论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揭示因果关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为共变关系,即相关关系;二为时间顺序;三是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

教育实验就是为我们提供了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作出因果关系推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精髓之处就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控制。

1.因果关系的揭示2.对自变量的操作3.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控制在教育实验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对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二是对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是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

有目的地控制无关因素是实验的最本质特点。

(四)教育实验的类型1.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又称自然实验,是在实际自然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高度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2.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教育规律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从事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实验,称为探索性实验。

例如罗森塔尔的“教师期待效应”实验。

这类实验意在发现新的事实或新的数值。

验证性实验是指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活动方法为目的的实验。

一般是通过实验对业已揭示出的教育规律进行验证,检验其科学性程度,并对其进行修正与补充,或者对人们已经发展创造出的某种教育活动的方法进行可行性或合理性检验。

一切有成效的教育实验,达到形成知识体系高度的,无不波浪形地经过反复验证。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6.按实验研究的内容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6.按实验研究的内容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教育体制改革实验、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实 验、教学模式与教法改革实验等。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及局限性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 1.教育实验是揭示教育规律、检验现有理论 1.教育实验是揭示教育规律、检验现有理论 的科学性、先进性的有效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是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是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的最佳研究方法。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4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4个: 1、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2、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3、实验安排效应 4、多重处理干扰
(三)提高实验内在效度的措施
1.设计控制组加以平衡 1.设计控制组加以平衡 2.随机分组与匹配分组 2.随机分组与匹配分组 3.统计处理控制 3.统计处理控制 4.进行平衡安排 4.进行平衡安排
3.按变量、因素多少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3.按变量、因素多少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变量或研究 变量的实验。也就是研究者只选择一个研究 变量进行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变 量的教育实验。也就是说,在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变量,同 时进行研究。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殊性
1.教育实验的对象特殊。 1.教育实验的对象特殊。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殊。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殊。 3.教育实验道德问题特殊。 3.教育实验道德问题特殊。
三、教育实验的类型
1.按实验研究目的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1.按实验研究目的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推广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也可以理解为原创性实验。这类 实验是以揭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或建构新的 教育教学模式、方法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教 育实验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可以看做是探索性 实验。

教育研究方法之教育实验法

教育研究方法之教育实验法

若( O2 - O1 )>(O4 -O3) ,假设成立。 反之,假设不成立。

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该设计的缺 点) 改进方案(略)


2009年考研真题: 实验设计: 某中学进行一项实验,选高一(三)班为 实验组,(六)班为控制组,在前一个班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老师少讲, 多辅导;另一班不做实验处理。写出该实 验名称格式,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该实 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 —总结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 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 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 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 效度。

真实验则指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 关干扰因素,能系统地操作实验因素,从 而使内外在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是指教育实验结果准 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教育实验研究效度一般有两种:内在效度 与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 的真实程度。 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 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结果,而非 其它未加以控制的因素所致。

3、缺点: 第一,往往难以找到四组同质的被试; 第二,被试的数目多时,数据分析比较困 难。
实验设计
某小学要探讨阅读策略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水 平的效果,故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 先测定各班的阅读成绩,然后将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开展实验研究。请你帮 该校设计一个“通过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学生阅读 水平的实验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假设、 抽样方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实 验设计的名称及其格式;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 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旨在探讨各种教育策略、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实验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性实验研究基础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理论或概念进行验证或探索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此外,基础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二、应用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现象进行解决或探索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外部有效性,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此外,应用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强的内部效度,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三、评估性实验研究评估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教育政策、计划或项目进行评估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政策、计划或项目的效果和影响,以便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此外,评估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四、纵向实验研究纵向实验研究是指对同一组被试进行多次测量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干预措施对被试学习成就和发展的长期影响。

此外,纵向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五、横向实验研究横向实验研究是指对不同组被试进行一次测量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教育干预措施对被试学习成就和发展的影响。

此外,横向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六、随机实验研究随机实验研究是指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消除被试间的差异和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所得结论具有高度可靠性和有效性。

七、配对实验研究配对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将相似或匹配的被试进行分组,再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消除被试间差异和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并提高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七章实验研究法1

第七章实验研究法1

• 4.在实验条件控制上 • 由于教育实验具有社会性、整体性和 综合性等特点,导致教育实验的控制不 可能像自然科学实验的控制那样严密, 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具有准控性。另外, 在教育实验结果上,不能完全客观测量, 同时还涉及对被试的实验道德问题。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 • • • • 1.实验室实验 2.自然实验 1.探索性实验 2验证性实脸
• •
• • •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 (一)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 •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 的程度,即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 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要提高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 外部因素。实验设计过程中研究者要充 分发现可能威胁内在效度的因素。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 (一)陈述研究问题 • 课题的表述主要是为了清楚说明本课 题的范围和变量的限定,为研究活动提 供一个聚焦点,并且,它也为研究设计 提供了起点,因为只有在研究所涉及的 范围和变量明确之后,才可能作出具体 的设计。
• (二)提出研究假设 • 实验假设是引导我们收集资料的桥梁。 明确假设检验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进行 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验证假设、实验目的。假设是在研究问 题的陈述中形成的,研究问题的陈述可 以有一个或多个假设与之相联系。
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局限性
•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不是很经济。 • 实验设计不能检测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
互作用。
• (三)分析研究变量 • 研究变量的分析是全面分析教育实验 中涉及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 1.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在教育实验 • 中,自变量常常是教材、教法、教学手 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 2.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 对因变量的选择与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是能够提供有 关研究问题信息的; • 第二要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 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 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举 例



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 拉伊和梅伊曼创办了实验教育学 1930年美国“八年研究”[1933-1941]:30所中学 与300所学院 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赫尔劳克(Hurlock,K.B.) 实验

他把加法计算的单一作业交给三个组的学生,对 三组学生的处理是,第一组教师给学生以表扬, 第二组教师给学生以批评,第三组教师对学生放 任自流。结果受表扬的一组学生成绩最好,受批 评的一组学生成绩次之,被放任的一组学生成绩 最差。这一结果表明,评价者的态度影响学生的 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前测的影响,即人们第一次 对因变量Y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 响。它使得在人们引入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X)和在 对因变量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之前,因变量就已经发 生了变化,因而人们带着前测情况的影响进行后测,从而 使后测结果产生变化(或有所不同)。正是为了排除这种 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 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的测量,但却 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引入自变量X。这样,在“实 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是相同的”的前提下,人们就可 以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中,减去控制组前后两次测 量之差,从而得到仅由自变量X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 什么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中必须有“实验组”、“控制组” 这一对基本要素的原因。

⑤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 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实 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 论的准确程度。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本 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因为根据实验 的基本逻辑,如果研究者在实验中缺乏适当的、 准确的控制,他就无法确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究竟是由于他所假设的因素(自变量)所导致,还 是由于一些其他未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二,后测和前恻必须是同质测验。 第三,保证后测和前测分数的同值性。 4. 工具 ⑴ 自编工具⑵ 量表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教育研究方法:5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5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 (一)教育实验研究需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 • (二)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 • (三)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对因变量的变化予以观
测并收集资料 • (四)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
因果关系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与局限性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1.随机分配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 ——O4
特点:实验组和控制组以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被试,两组在统 计上是相等的;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
2.随机分配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X——O1
R
O2
特点:只有后测没有前测,能够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实验
•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 2.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 3.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二)局限性
• 1.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较远,高度 控制的教育环境往往失真。
• 2.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 3.教育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被试选样误差等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
消除法是指实验者设法将相对的无关变量在教育实验期
间尽可能地排除在实验之外,使教育实验的环境尽可能地 保持净化和稳定的方法。

过多使用,会使实验情况失去“自然性”和“现实
性”,引起被试疑虑、期望和紧张等情绪变化,干扰实验
进程。
2.平衡法
平衡法是指在等组实验中,使无关变量以同一水平作用 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2、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 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方 法来解决
• 实验的结果在现实中不一定实现 • 教育实验往往缺乏生态效应 • 可能会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限制 • 影响结果的变数太多,难以全部控制
(五)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实验的设计 实验程序的执行
选定研究问题,形成实验假设 决定实验目的,构建实验的理论框架 选择被试及形成被试组 确定实验处理及适当测量方法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控制方法 确定实验设计的类型并形成实验方案
(3) 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s)有时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 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 之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 的变量。例如,研究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在这里 “教学方法”是自变量,“学业成绩”是因变量,除此以外其它各种因素都 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这项研究中,可能会有教学时间、教学环境、学生 的智力、原有的知识基础、家教辅导等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会干扰自变量 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当这些因素与自变量——教学方法的作用混杂在一起 时,往往导致人们难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优劣,无法判断最终的研究 结果(因变量)是来自教学方法(自变量),还是来自教学时间、教学环境、 学生的智力、原有的知识基础、家教辅导等等其他各种因素(无关变量)。 如果研究者能有效的控制这些无关变量,研究结果就会比较明确可靠。
(2) 因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应变量, 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变化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 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假定的 结果变量。因变量的变化不受研究者的控制,他的变 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产生。当两个变量存在某种联 系,其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具有影响作用,我们 称那个被影响的变量为因变量。在一项研究中自变量 好比是原因,因变量好比是结果。例如,我们想研究 噪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噪声”就是自变量,研究 者可通过改变噪声的时间或强度等来操纵这个变量。 而“学习效果”则是因变量,它是“噪声”这个自变 量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量的结果 变量。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 多因素实验。
1.单因素实验
它是指同一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也叫 单一变量实验。由于单因素实验的自变量单一、明确,操 纵相对比较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2.多因素实验
它是指在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 实验,也叫组合变量实验。这类实验要操纵的实验因素较 多,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因变量的观测内容也随之增多, 因而在研究整体上难度较大。
1.因果性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 以观察因这些条件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 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 调查研究以搜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
状的认识把握。 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
1.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 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
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
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三层含义:
(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的和实验情况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 素的控制。
(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
控制无关变量。
三、实验研究法的优点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学习材料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学习材料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定义教育实验研究是搜集定量资料的重要方法。

它是研究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作某些教育因素,通过观测该控制条件下有关教育指标的变化,来揭示教育活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实验研究是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特定行为。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特定的行为,即为教育实践研究。

实验研究能够进行因果推断,理想的实验研究控制额外的因素,所以从逻辑上认为,结果的不同是由我们所要研究的这一因素所影响的。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形式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验和记录实验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利于严格控制条件,测验和记录由专门的仪器,所以具有较高的信度。

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实际生活,易于实施,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心理研究。

三、实验研究中的变量一项完整的实验主要包括扩三个基本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是否有效选择变量、操作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查因变量等是衡量一个实验研究质量的主要依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所产生影响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举例:“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中,生字密度为自变量,生字密度1/20、1/30/、1/40为生字密度这个因素的水平。

每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到一个水平组合,即1/20的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称为一个实验处理。

一般的实验处理的个数各实验因素水平的乘积。

例:“使用计算机器对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那就有两个因素,一是“计算工具”,包括使用计算器与不使用计算器,二是“年级”,它可以包括“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水平,乘起来就是2*3=6种实验处理因变量是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行为。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技术,旨在研究教育、学习和教学等过程,以探究其规律性和探索新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核心。

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1.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它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从而使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2.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因选组不当而引起的误差,使组间差异更为明显。

(二)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1.操作实验变量:操作实验变量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操作实验变量时,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时间。

2.控制干扰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实验变量以外,其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单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检验等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

(一)案例研究法的种类:1.单案例研究法: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单一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多重案例研究法:多重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和相似点。

1.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时,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等。

2.案例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法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的核心。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客观性
VS
详细描述:在结果解释与结论阶段, 需要客观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根据实 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对结论进行讨 论和反思,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指 导和借鉴。
03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优缺点
CHAPTER
优点
科学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通 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揭示教育干预
的效果,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总结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旨在通过改革教 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实验选取了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 对象,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 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
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因果性、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控制无关变量,使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 性,并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教育实验研究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随着科学方法的 不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交叉
1 2 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 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创 新发展。
跨学科方法的借鉴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心理学、社 会学、统计学等,丰富和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
发展
教育实验研究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实验研究法在设计和实施上更加严谨和科学,同时也不断 涌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对教育领域中的理论、方法、策略等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会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干预措施,然后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从而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与教育实验研究相关的名词解释:1. 实验组:在进行教育实验研究时,研究者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别进行某种干预措施,这些接受干预的组别被称为实验组。

2. 对照组:对照组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一种对照条件,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对照组主要是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使得研究者能够准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 随机分组:在教育实验研究中,为了减少因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会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前测-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对参与者进行前测,以获得关于他们在某些特征或能力上的基础数据。

然后,在干预措施结束后,进行后测,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5. 因变量: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主要变量,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

通常,研究者通过对多组进行比较,分析因变量的差异,以确定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影响。

6. 自变量:自变量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变量,也就是实验中的干预措施。

自变量可以是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7. 效度:效度是评估教育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反映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的度量。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建构效度等。

教育实验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实验证据来评估教育政策、教学方法和教育工具的有效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和优化教学质量,还能够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一)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教育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更侧重于对现有教育现象进行考察,进而归纳和推论出某些发展趋势的话,那么,实验研究更注重论证教育现象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于数学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数学中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而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很难用某个关系式明确地表达出来。

这样,就需要通过专门设计的实验,使因果关系表现出来。

如,通过实验法验证某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及在不同幼儿园、不同年龄班中的可行性,实际上就是要揭示这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验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某一好的教学方法和伴随的比较好的教学质量,并推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在未经实验研究证实之前,对这种因果关系的推测只能是猜想,而不是经过确证的结论。

对这种教学方法与比较好的教学质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也就成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所要验证的假说。

3.研究者可以操纵或控制某些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是要索取,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

因此,教育实验必须要主动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变化。

操纵变量,即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

例如,我们用实验法研究两所幼儿园中,幼儿学习进步的快慢与幼儿园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对智力相等的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实施相同的教学,才能研究出环境的优劣同两所幼儿园幼儿学习进步的关系。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一、理论基础类型1. 理论构建型实验研究•概念定义实验•概念测量实验•因果关系实验2. 理论验证型实验研究•反事实实验•实验对照组设计•嵌套实验设计二、操作方式类型1. 指导型实验研究•直接指导型实验•间接指导型实验•辅助指导型实验2. 半自主型实验研究•半自主操作型实验•半自主探索型实验•半自主合作型实验3. 全自主型实验研究•全自主操作型实验•全自主探索型实验•全自主合作型实验三、干预形式类型1. 学科教学型实验研究•新教材教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2. 教育管理型实验研究•校长领导实验•学校管理策略实验•教师培训实验3. 教育心理型实验研究•学习策略实验•动机与情感实验•认知发展实验四、研究设计类型1. 前测后测设计•无对照组前后测设计•有对照组前后测设计2. 随机对照组设计•简单随机对照组设计•分层随机对照组设计•匹配随机对照组设计3. 跨群体设计•交叉设计•块状设计•因子设计五、研究目的类型1. 描述型实验研究•描述教育现象实验•描述教育系统实验•描述教育评估实验2. 预测型实验研究•预测学业成就实验•预测教师效能实验•预测教育改革实验3. 解释型实验研究•解释学生行为实验•解释学习差异实验•解释课堂互动实验4. 改进型实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改进学习环境实验•改进学业管理实验结论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实验研究涵盖了理论基础类型、操作方式类型、干预形式类型、研究设计类型以及研究目的类型等多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教育实验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合的研究类型,并采用科学的研究设计,以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实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样本选择的难题、实验的可行性问题等,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水平,以推动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3篇

教育研究与实验3篇

教育研究与实验
第一篇:教育研究-背景介绍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的关注。

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教育的进步。

教育研究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教育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教育研究需要更加贴近实践,关注教育生态的变化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也需要更加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教育研究可以挖掘教育经验中的有效元素和问题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从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其次,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评估和反思,教育研究可以发现教育实践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教育研究也可以提高教育实践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通过不断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实践者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总之,教育研究在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也需要不断更
新和深入。

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和测定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变量与因变量①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又称原因变量。

②因变量:结果变量。

(2)实验组与控制组①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

②控制组:未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又称对照组。

(3)前测与后测①前测:实验刺激前的测试。

②后测:实验刺激后的测试。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1.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①它是对因果关系的探讨。

②它需要对自变量进行操作。

③它需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教育实验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不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实验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实验则是以物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②在实验物质手段方面。

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教育实验不能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自然科学实验一般远离生产实践,主要是在实验室人为地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强调仪器手段工具的先进性。

③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由于教育现象变量的不确定性,教育概念范畴界限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以及涉及价值判断,且周期长,因素复杂,要想达到精确表达的量化分析是困难的,因此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相结合;而自然科学实验关注的量的描述,是随机对比求其精确度。

④在教育实验结果上,不能完全客观测量,同时涉及对被试的实验道德问题。

2.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缺点(1)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①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实验法是最优的。

②它可以使我们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或不易遇到的情况,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③它可以重复验证。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2.研究目的

探索性实验:提出新问题、验证新假设 如果要发现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就需要对各种 可能引起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重复研究,验证一项研究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或不同研究对象中是否会取得同样的结果; 研究课题明确,有具体的假设和方案,实验是为了验 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案有怎样的效果。 如:如果通过访谈了解到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因 素是缺乏关爱和成就感,那么就可以以这两个因素为 自变量来设计实验,以验证其真伪。
(2)无关变量的控制



随机化 消除法 平衡法 恒定法 抵消法 纳入法 盲法 统计处理
四、实验模式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根据实 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 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 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 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 实验设计符号说明:X—一种实验处理; O—一次测试或观察;R—被试被随机选 择分配和控制;G—表示组,实验组或控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 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假设: 运用“情景作文”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 量 处理:在作文课上,教师运用“情景作文”法进行教 学 因变量测定:作文测验 实验设计:单组后测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概述
实验研究法设计
实验研究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研究法的意义与局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纵自变量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使自变量真正 有效地作用于被试,以期引起被试的变化。这就是 说要把自变量具体化为几个可以操作的教育方案, 并且加以实施。赫洛克实验中将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态度分为“不作任何评价”、“表扬”、“批评” 和“不直接进行评价”(受忽视组)四种不同形式, 并且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教育方案。在方案中对每一 种形式都作了具体规定,这样的实验就有可操纵性。 再比如,我们要进行某种新教法教育效果的实验, 就必须使教学方法这个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有 “新教法”和“传统教法”这样两种变化形式,并 且规定各自的操作要求,最终形成两种教案,以此 实现对自变量的操纵。

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因果联系,即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教育现象之间同样 存存着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如果我们能够 揭示出这些教育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联 系,那么也就等于揭示了教育规律。 教育实验法就是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我们来看“赫洛克实验”
赫洛克把这些成绩汇总整理,制成了一个曲线 图。

赫洛克观察了这些被试的变化,分析了 实验结果,找到了表扬与批评训斥等不同诱 因影响学生成绩的因果联系——教师的评价 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确有因果联系,而 表扬比批评训斥对提高学习成绩更有效。

从赫洛克的这个实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所 谓教育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 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 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 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 联系的一种研究。 通常,当我们要检验或了解某项教育改革措施 实施以后是否能提高教育效果时,我们可以采用教 育实验研究,因为教育实验可以对被试施加教育影 响,然后通过观测其变化揭示其中的教育规律,而 这些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调查、观察 法等)所难以做到的。
B、分数评定配组: 如果我们的基础测定是用分数(如百分制) 来计算的话,可以用分数评定配组。具体做 法是:先分别统计计算出甲、乙两班学生基 础测定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果两个班 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不相等,就从两个班 中删除个别学生。一般可以从平均分数高的 班级中删除若干名成绩较高的学生,使两个 班的基础成绩平均数与标准差无显著的差异。
(1).观测哪些因变量 自变量作用于被试以后,被试可能在许多方面发生 了变化,其教育效果往往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就 拿教学效果来说,它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 握,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学习时间的长短等 等。究竟从哪些方面来观测教育效果,在实验前必 须明确。 (2).如何对因变量进行测定 教育效果的测定项目确定以后,要考虑通过怎样 的方式把这些项目的效果测定出来。是口头测定, 书面测定,还是操作测定;是个别测定,还是集体 测定。是口头测定的要拟定发问提纲和记录方式; 是笔试的,要出好试卷;是操作的,要准备好器材, 拟定操作要求。 这里要特别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要注意被试变化过 程的观察与记录,掌握被试受到自变量作用以后的 变化过程的事实。这是初学者往往容易忽视的。
教育实验研究
张才龙 上海市教育科研特级教师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主任 二0一四年四月十二日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
我们知道,教育科学研究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探 索未知的教育规律,将其纳入教育科学体系,指导 教育实践的过程。 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比如,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施加表扬,这是一个教育 现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这也是一个教育 现象;而表扬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这两个教育现象 之间有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呢?如果有,我们把 它揭示出来,这就等于揭示了教育规律。我们按教 育规律来搞教育,就能事半功倍。教育科学研究的 根本任务就在于此。
A、 等第评定配组: 这种配组方式是将经过基础测定的两组平行班的 学生按每一等第排列,使每一等第的人数相等,由 此组成两个等组。举个例子来说:经过基础测定, 甲班学生各等第的人数是优5人、良20人、中15人、 及格8人、差2人;乙班各等第的人数是优7人、良 21人、中15人、及格6人、差1人。那么,我们可以 从两个班中各取优5人、良20人、中15人、及格6人、 差1人,每班47人共计94人组成两个等组。某班某 一等第的实际人数超过要抽取的人数时,应采用 “抽签”等方式随机确定谁人选,谁不入选。
赫洛克(Hurolok,E.B.)①为了弄清不同诱因 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联系,曾挑选106名小 学生作为被试,把他们分成四个基础相等的小组, 称之为等组,要求他们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习题, 每天15分钟,连续进行五天。赫洛克以其中一个组 为对照组,让他们在不接触其他三个组的情况下, 单独进行加法练习,不对他们作任何评价。赫洛克 又把其他三个组作为实验组,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加 法练习,并且对这三个组分别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 其中,甲组为表扬组,主试宣布学生名字,予以充 分表扬和鼓励;乙组为训斥组,主试宣布学生名字, 并严加训斥,丙组为受忽视组,主试完全不注意该 组学生,只是让他们在旁边静听其他两个组受表扬 或训斥。然后测定这四个组每次练习的平均成绩。

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真正有效 地作用于被试,这是教育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 操纵自变量,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使自变量发 生合乎实验要求的变化。通常,有两种变化状况, 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变化。从没有这种教育影响(教 育措施)到有这种教育影响(教育措施),这是一种 变化,如赫洛克实验中的对对照组不作评价和对实 验组作评价,就是这种变化。另一种变化是有这种 教育影响,但在形式上、层次上有差异。如赫洛克 实验中的三个实验组之间,分为表扬、批评、受忽 视等三个层次,以体现其变化。不管是哪一种变化, 操纵自变量就应当使自变量发生变化。
2、因变量及其观测 因变量又叫效果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 果联系中的结果变量。赫洛克实验中学生加法练习 结果的评定成绩就属于因变量。在“新教法”与 “传统教法”的比较实验中,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 握程度也属于效果变量。 科学地观测因变量,这是教育实验成功的又一 个关键。为了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有影响,除 了要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变化以外,还必须观测 因变量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般要考虑以下三 个问题。
1、自变量及其操纵 自变量又叫实验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 果联系中的原因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 可以操纵的教育影响。上面介绍的赫洛克实验研究, 要验证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态度会影响学生作业 成绩这一假设,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态度就是这 个实验的自变量。如果我们要验证某种新教法能否 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就是教 学方法。
三、假设与验证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进行教育实验研究的 目的是要揭示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 系,并且讨论了一项成功的教育实验必须把 握的三个要素——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 讨论教育实验中的假设与验证,以求对教育 实验研究的实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1、科学假设 假设(假说),这里是指科学假设(假说), 顾名思义就是指假定性的理论解释,它是以 已知的科学资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认 识的现象和规律作出合乎逻辑的假定性的解 释或推测。
(2).平衡法 这种方法通过设臵对照组(班)和实验组(班),使所 有无关变量都以同一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 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 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教育效果的 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 联系。 平衡法的基本要求是要设臵对照组与实验组,使 它们成为等组。所谓等组,就是基础相等的组。那 么我们怎么来配臵等组呢? 现在假设,我们要在两个平行班中进行某项教改实 验,要使这两个班成为等组,即基础相等的组。通 常是先进行笔试或者口试,进行基础测定,根据学 生的测定成绩,我们可以采用两种配组方式。
二、教育实验的变量及其分析
在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涉及到许多 可以变化的“因素”,如教材、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学生努力水平和学业基础、家长、 学校环境等等,我们把教育实验研究中涉及 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统称为“变量”。 变量按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 种。一项成功的教育实验应当准确把握这三 要素,即: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控制 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消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 可能不让这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消除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简单的方法。事实上, 在教育实验中,教师的水平、能力、态度、教学时 间、教材、学生智力、学业基础等等无关变量往往 是很难消除的。因此,在采取消除法的同时,还应 当采用其他方法加以控制。

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从假设开始的。我们 在学习了有关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 与管理等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并 且提出了某些教育改革的措施;我们又作出推 测,这些教育措施实施以后,可能对提高教育 教学效果,提高办学效率有促进作用,这些教 改措施同教育教学效果与办学效率之间可能存 在着合乎逻辑的因果联系。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者建立实验假设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教育实验之前,就应 当对教育实验要揭示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 系有一个思想上的清晰认识,作出合乎逻辑的 推测。
(3).如何进行成绩评定 项目和测定方法确定以后,还要确定如何评 定成绩,是采用等级评定还是打分数,各种 等级的评定标准以及试卷的得分标准均需明 确。 至于究竟怎样科学地测定因变量,可以 进一步阅渎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有关书籍。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无关变量是指教育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 外的其他一切变量。如赫洛克实验中的学生基础水 平,练习的时间长短,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加法 试题的难易程度等等都是无关变量,又如,两种教 法的对比实验中,教材的难度、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业基础、智力水平、 复习时间、家庭辅导等等都是无关变量。 很显然,无关变量也都在作用于被试,使被试发生 变化,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如果不对无关变量加以 控制,我们就很难确认教育效果的提高是由于我们 施加了自变量的关系呢,还是无关变量的作用所致, 这也就是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问是否存在因果联 系,我们就难以确定。 可见,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是教育实验成功的第三 个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