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本《西厢记》插图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明清《西厢记》版画园林图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明清《西厢记》版画园林图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明清《西厢记》版画园林图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教育、版画图象、实践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明清《西厢记》版画图式多以戏曲小说、话本评传为蓝本进行创作,形成了大量以园林为背景的版画插图,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园林图象。

本课题主要以明清版画图式的发展为背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西厢记》版画进行分析,将图象中的程式化语言进行解构、重组,分析园林元素——栏杆、漏窗、玲珑石等作为形式语言在版画园林图式中的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西厢记》版画园林图象在明清五彩瓷创作中的应用方式,将其创作思路、创作方法、创作形式等应用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图案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以此作为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图案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逐渐形成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性质的创造性实践教学模式——从课堂教授中心转向活动建构为本。

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课题界定(1)明清《西厢记》版画明清《西厢记》版画是指在明清时代背景下,以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母本再次创作出版的小说版画插图,如德印《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怀远堂绘像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新编校正西厢记》等。

(2)园林图式“园林图式”是指在国画、版画、陶瓷装饰等艺术形式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或原型加以创作绘制出的园林形象,多表现为烟雨迷蒙、云雾缭绕气氛的远景;或是为了记录现实园林而创作的园林全景;或是单纯的描绘园林一景,从园林中选择一处精心营造的小景进行描绘;又或是以园林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背景加以描绘,烘托故事的氛围。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核心,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西厢记》刻本看明万历年间的戏曲插图风格流变

从《西厢记》刻本看明万历年间的戏曲插图风格流变

从《西厢记》刻本看明万历年间的戏曲插图风格流变作者:刘尚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明代万历年间,随着几个较大的坊刻中心的形成,出版业终呈现出“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的盛景。

其中的戏曲插图历来都是研究明代插图艺术的重要板块之一,从戏曲插图中表现出来的插图风格更是各具特色、无味无穷。

关键词:金陵派;建安派;徽派;武林派[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元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史上的名著,在随后朝代中都有被刊刻成书,据统计,仅明朝所刊刻的《西厢记》版本就多至“一百种以上”,深受百姓的喜爱。

受明初大力恢复生产的政策影响,明万历年间的经济十分发达,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大了对小说戏曲等通俗书籍的需求,再加上国家颁布的开设书坊不需交税的条令,全国各地的书坊便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出来了。

而精美的插图又可以成为吸引读者购买书籍的手段,于是终至通俗小说、戏曲等的“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了。

以《西厢记》为例,明万历年间戏曲插图可以根据其地域的不同而划分为以下几个流派:一、以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二、以金陵为中心的“金陵派”;三、以安徽为中心的“徽派”;四、以杭州为中心的“武林派”。

当然,某一流派的风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在这里将其划分的依据也不过只是单纯的因为地域的不同,风格也只是某一时期的主导而已。

因此,为了更加清楚的分析“流变”问题,本文在以地域划分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为线索进行阐述。

一、万历早期在万历早期,戏曲插图在人物造型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画面构图也很局促,层次感不强。

但这一时期的民间工艺的古朴稚拙、粗犷豪放、真挚自然的风格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万历早期时,建阳地区的书坊刊刻品种多、数量大,有着“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之说,称为“建安派”。

虽多数校勘粗略、墨和纸的质量不高,与万历中后期其他地区的刻本比来逊色不少,但其中的插图还是有着独特风貌的。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言:"中国木刻图画, 从唐至明, 曾经有过一段很体面的历史。

"; (1) 的确, 从目前发现的最早木刻版画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王玠施刊刻的一卷《金刚般若经》卷首扉画开始, 经唐宋元三朝刻书家的不断发展, 木刻版画至明代已然步入繁荣期。

与版画发展相似的是西厢故事, 自唐代中叶元稹的《莺莺传》始, 历代文人有感于崔张情缘, 不断对其进行改编创作。

至明代, 随着戏曲的兴盛, 《西厢记》亦被争相搬演, 清李调元《剧话》卷上引《乐府杂录》云:"元世曲调大兴, 凡诸杂剧, 皆名曲寓焉。

教坊名妓多习之。

清歌妙舞, 悉隶是中。

一变而赡缛, 遂为戏文。

《西厢》, 戏文之祖也。

"; (2) 足见其时《西厢记》演剧的兴盛及民众对《西厢记》的喜爱。

版画的发展与戏曲《西厢记》的搬演在明代不约而同地步入了繁荣期, 在此背景下, 两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 衍生出了戏曲版画这一艺术形式, 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西厢记》戏曲版画插图本。

本文就结合版画与文本, 试探寻明代版画所展现的《西厢记》演出形态。

一、明代戏曲版画对舞台场景的展示明代, 看戏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十五曾记载其时人们看戏的景象:"宦官妇女看演杂剧, 至投水遭难, 无不大哭失声, 人多笑之。

"; (3) 清焦循《剧说》卷六也记载了明初人们观看《西厢记》演出时的情形:"江斗奴演《西厢记》于勾栏, 有江西人观之三日, 登场呼斗奴曰:汝虚得名耳!"指其曲谬误, 并科段不合者数处。

"; (4) 可见其时民众对戏曲的熟悉与喜爱。

由于戏曲的广泛传播, 各地书坊开始组织画家文人刊刻戏曲版画, 可想而知, 这种由于市场需求而兴起的艺术形式在形成之初必然受到舞台搬演的影响。

与此同时, 由于书坊的宣传及版画的传播, 戏曲版画又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舞台搬演。

明朝版画里的《西厢记》解读

明朝版画里的《西厢记》解读

莺莺像》大幅 ,半袒肩胸 ,神情摇荡 ,属于大胆大作。 刊行的 《 西厢记 》( 全名 《 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 所绘的 《 《 西厢记》千百年来吸引着当时与后世的人们,在于 ‘西厢 l < 记》 有 10幅插图,亦非常精美。 ) 5 徽派 版 画 “ 纤巧 ,富丽 精工 ,典雅 静穆 ,有 文人 书卷 气 , 记》才是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作品。 细密 ”郑振铎先 也有民间稚拙味” 周芜 《 。( 徽派版画史论集》P 3) 1 徽派以歙县黄 生在 《 文学大纲》中说 :“ 中国的戏曲小说 ,写到两性的恋史,往 姓刻工最有名。万历三十八年 ( 6 0) 1 1 起风馆刊 《 ( 王 士贞 ) 、李 往 是两 人 一见 面便 相 爱 ,便誓 订 终 身 ,从不 细 写他们 恋爱 的经过 ( 卓吾 ) 合评北西厢 》 因明中叶明朝南 曲大量改编 《 ( 西厢记》 北 与他们在恋时的心理 , 西厢》的大成功便在于它全部都是婉 曲和 ,“ 《 西厢”用以专指王实甫原本 《 西厢记 》,由汪耕绘 ,黄一彬、黄 细腻地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 的。 ) 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 除 楷刻 。人 物长 身苗 条 。 《 西厢 》外 ,中国无第二部。 ‘ ”” 张君瑞 闹道场” 崔莺莺夜听 、“ 徽派所刻 《 西厢记》还有万历四十一年 ( 6 3 1 1 )香雪居刊, 琴” 张君瑞害相思” “ 、“ 、 草桥店梦莺莺” “ 、 张君瑞庆 团圆”正是 王骥德撰 ,钱谷绘,汝文淑描摹 ,黄应光镌的 《 王伯良校注古本 这 一 恋爱 心路历 程 的细腻 婉 约展 现 。
关键词:明朝 ;版画 ;《 西厢记 》
为 了吸 引读 者 ,自元 时起 ,戏 曲 、话 本 、小说 的 印行 中便加 为主 要形 式。 《 西厢记》刻印的发达与当时刻印发展的大环境有关。帝王的 入 了木 版插 图。 而 木版 插 图 出现 后 一 大段 时 间的主 要 用途 是 实用 琵琶记》 如山珍海 ,“ 性书籍的说明性图示及佛经的配 图说明。如现在所知有确切纪年 喜好助了一臂之力。朱元璋 曾称赞高明的 《 ” 日令优人进演” 。大概因此爱好 ,更因民间 的木刻画唐懿宗成通九年 ( 6 )王瑜施刊的一卷 《 88 金刚般若经》 错 ,富贵者不可无。 “ 16 和八年 ( 3 5 17 )两次诏除书籍税。这 卷首的扉画。再如宋时的 《 宣和博古图》 大观本草》 庸斋考 的需求,洪武元年 ( 3 8) 、《 、《 举措对小说戏曲的印行是一个鼓励的信号。 工记 解 》等书 中 的插 图。 汉 代便 有 的造 纸 术和 宋代 出 现 的活 字印 刷术 到 明朝 己有 长足 文学上 以小说 为主 的明朝 ,刻印最 多 ,也 是 插 图刻 印最 多 的 进步 ,这 也是 小说 戏 曲刻 印得 以更 快更 多发 展 的重要 因素 。 时 期。特 别是 前一 代王 实甫 的 戏 曲 《 厢记 》 西 。 2 版 画 里 的 《 厢 记 》解 读 . 西 1 明朝 《 . 西厢记》刻印 明朝 《 西厢记》刻 印的普遍性与繁盛,因了 《 西厢记>故事 明朝 版 画多采 用两 种 制作 方 式 ,即 “ ” 和 “ 花” “ 逗板 拱 。 逗 的委 婉 曲折 与打 动 人 心。 版 画插 图虽 不 能极尽 体 现文 字 之妙 ,但 板” 就 是 分版 分色 的彩 色套 印法 。 “ ” , 拱花 ,用 类似浮 雕 的 方法来 已达到图画 《 西厢记》故事的艺术顶峰。 表现画面形象的一种方法。因为最后形成的图案是拱起的,故称 21 .版画插图中的人物 作 拱花 。 版画插 图中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最为引人注 目。徽派万历三十 明朝 比较 有特 色 的版 画产 于 安徽 、 建安 、金 陵 、武 陵 、湖 州 八年起风馆刊 《 王李合评北西厢》里 ,人物爱唐寅影响,已是细 和 苏州 六地 ,各有 特 色。 这 些地 方均 有优 秀 的 《 西厢 记 》版 画 插 身的仕女形象。文人画家们 的加入为此前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增 图刻 印。 陈洪绶为 《 西厢记》 所作图绘可为代表。陈 明初 前 ,版 画创 作 中 的绘 图 和 刻版 一 直 是 不 分工 的 。嘉 靖 、 添了登堂入室的资本 , 张深之定本西厢记 》绘五图,第一图绘 “ 目成” ,画洁郎 隆庆以后,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 ,出现绘、刻的分流。由此产生 洪绶为 《 持幡幢铃铎引张生、夫人、莺莺、红娘走向佛殿。第二幅主要绘 专 门从 事刻 工 的人 才 。 由此 ,版 画插 图 的成 败与 否 系于 的 不止 是 白马将军的雄姿。第三幅绘莺莺窥简情形,第四幅写张生草桥惊 刻工,还在于绘者。二者双美具,相得益彰。 第五幅写莺莺得捷报后的情形。 而其为李正谟刻 《 北西厢记> 在 各派版 画竞 相 争发 展 之前 ,弘治 十 一年 ( 4 8) 台岳 家 梦。 19 金

《西厢记》版画研究述略

《西厢记》版画研究述略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总第170期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57・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9.05.011《西厢记》版画研究述略张玉梅(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明清戏曲插图研究于近十年出现热潮,《西厢记》插图的研究趋势是与之相同的。

可分为萌发期、成熟期、繁荣期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既有承袭,也有开创。

个案研究上始终以德藏闵齐仮本《西厢记》版画为重心,在综合研究上对《西厢记》版画的流变、风格、艺术、绘刻者、叙事性、批评性、哲学性、传播性等均有涉及。

《西厢记》插图研究中存在着图像搜集整理成果偏少、研究点不够均衡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开拓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西厢记》;版画;明刊本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9)05-0057-04“戏曲版画是与刊本一起流布传播的。

虽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必须以刊本为基础,但它的功用却是文本所不能替代的o,,[11<P273)关于戏曲版画的研究,1984年之前,成果较少,内容主要集中在京剧版画、出土说唱文学版画、戏曲画史和凤翔木板年画等。

其后,关于戏曲版画的研究逐渐发酵,呈持续高热状态,研究视角拓展至版画的叙事性、传播性、批评性、图文关系、与舞台演出、刻工书坊关系研究,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兼而有之,流派、风格、功能、考证等基础性研究不断推进,纵深性、系统性也愈加突出。

在众多的戏曲版画研究中,《西厢记》版画可谓一枝独秀,具体而言,可分为萌发期、成熟期、繁荣期三个阶段。

一、萌发期(1954-2000)1954-2000年40余年间,有关于《西厢记》插图的论文,共10篇。

最早的是1954年彥涵的《谈“西厢记”木刻插图》,该文以陈洪绶等人所作《西厢记》插图为对象,重点鉴赏了其中的十幅图。

明朝版画里的《西厢记》解读

明朝版画里的《西厢记》解读

明朝版画里的《西厢记》解读作者:曾莉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3期摘要:《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细腻描绘恋爱心理的文学作品,而明朝刻印《西厢记》数量众多,插图亦为数居前。

该文就以插图为线,解读《西厢记》对恋爱的曲折描绘,对景物的精致摹写,对美好团圆的真挚向往。

关键词:明朝;版画;《西厢记》为了吸引读者,自元时起,戏曲、话本、小说的印行中便加入了木版插图。

而木版插图出现后一大段时间的主要用途是实用性书籍的说明性图示及佛经的配图说明。

如现在所知有确切纪年的木刻画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王玠施刊的一卷《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画。

再如宋时的《宣和博古图》、《大观本草》、《鬳斋考工记解》等书中的插图。

文学上以小说为主的明朝,刻印最多,也是插图刻印最多的时期。

特别是前一代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

1.明朝《西厢记》刻印明朝版画多采用两种制作方式,即“逗板”和“拱花”。

“逗板”,就是分版分色的彩色套印法。

“拱花”,用类似浮雕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形象的一种方法。

因为最后形成的图案是拱起的,故称作拱花。

明朝比较有特色的版画产于安徽、建安、金陵、武陵、湖州和苏州六地,各有特色。

这些地方均有优秀的《西厢记》版画插图刻印。

明初前,版画创作中的绘图和刻版一直是不分工的。

嘉靖、隆庆以后,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出现绘、刻的分流。

由此产生专门从事刻工的人才。

由此,版画插图的成败与否系于的不止是刻工,还在于绘者。

二者双美具,相得益彰。

在各派版画竞相争发展之前,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刊行的《西厢记》(全名《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有150幅插图,亦非常精美。

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稚拙味”。

(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P13)徽派以歙县黄姓刻工最有名。

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风馆刊《王(士贞)、李(卓吾)合评北西厢》(因明中叶明朝南曲大量改编《西厢记》,“北西厢”用以专指王实甫原本《西厢记》),由汪耕绘,黄一彬、黄一楷刻。

明刊《西厢记》插图的图像叙事研究

明刊《西厢记》插图的图像叙事研究

明刊《西厢记》插图的图像叙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戏曲插图,它们生动地再现了戏曲文本中人物形象、事件场景与故事情节,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文本引导与具象化的阅读体验,并逐步形成自身的叙事形式,即插图叙事。

戏曲版画中的插画叙事,既有以叙事性为主的“图合于文”,也有兼具叙事性与象征性的“意胜于文”。

前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文本引导,帮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场景、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理;后者则以其独立的形态形成了对文本的阐发,使得戏曲插画变得更为独立成熟。

最终,插图叙事与文本叙事一起,相辅相成,构建起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独特的叙事格局——语图相合,这正是我们研究戏曲插图叙事的意义所在。

本文以明刊《西厢记》为研究对象,考察明代戏曲版画中插画叙事特点及其内涵。

论文共五部分,绪论一章,正文三章,结语一章。

绪论部分介绍了学术界目前研究的情况以及本篇论文的基本概要。

第一章介绍了明刊《西厢记》插图版本的总体情况。

将明代戏曲插图刊本按照风格特色与叙事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明代不同时期四个经典的《西厢记》插图刊本从叙事上进行了简单概述。

第二、三章对《西厢记》插图叙事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章细致考察了《西厢记》插图图像叙事的展开方式。

论文从戏曲人物、场景情节以及隐喻叙事三个角度,阐释了戏曲插图在形象刻画、故事展现以及隐喻表达上的叙事表达。

通过文本与图像的对照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图像与文本在叙事上的相互补充,深化了我们对戏曲插图“图文相生”叙事内涵的理解。

第三章考察了戏曲插图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与时代风尚。

第一部分中,通过莺莺图像从“胖美人”到“瘦美人”的形象变更,考察社会审美意识对戏曲插图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中,通过对《西厢记》插图中人物形象在衣着、动作、比例大小的对比分析,阐释了明刊《西厢记》插图中隐含的等级观念,进一步揭示出图像背后所附着的社会意识和时代文化。

结语部分对戏曲插图叙事进行总结,共有三个小部分:一是在综合前三章的基础上,总结了戏曲插图“图文相合”叙事形态,并对“图合于文”与“意胜于文”这两种图文形式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论明代《王西厢》插图与评点的差异

论明代《王西厢》插图与评点的差异

论明代《王西厢》插图与评点的差异作者:陈晨郭瑞芬李莹王洁琳叶丹丹来源:《中文信息》2016年第01期摘要:《王西厢》评点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关于版本、系统、风格等内容成果丰硕。

近几年,《王西厢》插图也成为研究热点,学者对插图的版本及流变、人物形象、服饰和场景等较为关注。

但将评点与插图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少之又少。

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从评点与插图入手,采用文本细读、文献搜集等方法,探究差异,探索原因。

关键词:王实甫 ; ;西厢记 ; ;插图 ; ;评点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72-02伴随着王实甫《西厢记》的传播,其评点本随之兴起,现今流传下来的评点本超过36种。

《西厢记》插图版本,据董捷统计,至少有39种。

虽然《西厢记》评点与插图都随文本而起,又为文本所用,但两者呈现的世界却不尽相同。

根据《西厢记》评点的五个系统,运用版本学、图像学、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选取四个版本进行深入研究(因徐渭评点本系统的批评对象主要是词、曲,因此将此系统排除在外),分别为明万历八年徐士范校订《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以下简称《重刻》)、万历四十二年王骥德校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以下简称《新校注》)、万历四十六年书林萧腾鸿师俭堂《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以下简称《陈眉公》)、明末启祯间汇锦堂《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以下简称《三先生》)。

在这些评点本中,评点与插图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人物上。

一、张生形象明代《西厢记》插图与评点本中张生的形象可谓差异颇多。

在《三先生》中,评语则极尽讽刺之词。

如张生唱 "倘遇那小姐出来,必当饱看一会"处有眉批 "看虽饱,到底救不得饥",讽张生被莺莺迷得无可救药。

又有 "无赖"、"老面皮"等斥责之语。

插图中的张生也是如此,如在刻画张生求红娘代传简书时,绘刻者为张生添加了下跪的动作,且一手扯着红娘衣衫,充分凸显了他为抱得美人归而不惜放下尊严,向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俯首称臣的丑态。

从收藏于德国的闵齐伋版《西厢记》,看明代木刻彩印之美

从收藏于德国的闵齐伋版《西厢记》,看明代木刻彩印之美

从收藏于德国的闵齐伋版《西厢记》,看明代木刻彩印之美《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著作,演述了书生张生与崔相国女儿莺莺的爱情故事。

此《西厢记》版画由明末出版家闵齐伋编制。

这套版画共二十一幅,卷首图为莺莺像,接着二十幅对应《西厢记》正文曲词,一出一幅。

此为明崇祯十三年闵氏六色套印本,现藏于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

此套西厢图将走马灯、景德瓷、提线木偶等元素融入画作,构思奇特,技法纯熟,标志着明代版画达到巅峰,亦成为中国版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所知闵齐伋刊印西厢图仅存此本。

卷首:莺莺像。

图绘一纨扇女子。

左有篆书题「嘉禾盛懋寫」。

钤印二方,一为白文「盛懋之印」,一为朱文「子昭」。

图一:写张生初往普救寺投宿之情景。

借中国传统绘画手卷形式加以表现。

右侧起首处有篆书「如玄第一圖」,左侧起首处有「寓五筆授」款及「寓」、「五」两方朱文印。

图二:写张生偶遇莺莺之后,向红娘打听情由。

全图绘于一雕花钵形器壁,旁置一红色托架。

造型灵巧,纹样细致。

图三:写张生与莺莺隔墙酬韵。

此图精绘彩蝶两只,以饾版技艺出之。

并以不同书体钞二人诗句于树叶之上,取“红叶漂诗” 之典。

张生诗下钤朱文印「張珙」、白文印「字君瑞」,莺莺诗下钤白文印「鶯鶯」、朱文印「雙文」。

图四:写张生于禅堂再见莺莺。

图绘于一六壬式盘表面,盘边刻有算皇历、运程等使用的十二次、十二辰及十二分野等内容。

四周衬以五彩祥云。

图五:写杜确、惠明追击叛将孙飞虎。

借民间工艺走马灯的形式加以展现。

此灯纹饰繁复、流苏华丽。

将故事中三骑飞驰追逐的场面置于其中,既紧扣文意,又饶有情趣。

图六:写红娘奉命请张生赴宴。

将人物绘于青铜器物“觯” 壁。

“觯” 为宴饮之酒杯,暗合邀宴之意。

此觯盖、颈、足三处分别绘以夔龙、饕餮、窃曲纹样,内壁有金文:「其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此图或来源于博古图类版画。

图七:写崔夫人于酒宴间赖婚。

图中桌面、地毯均采前小后大之透视法,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之透视样式。

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

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

明刊《西厢记》的插图批评
论文以明代《西厢记》插图刊本为研究对象,“图像批评”为研究视角,通过使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考证梳理几种重要的明刊《西厢记》插图刊本之间的渊源流变,并以文学与艺术学的综合视角分析影响明刊《西厢记》插图风格形成的“戏剧演出”、“传统绘画”和“文人画家参与”三种重要因素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的批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并分析《西厢记》插图所具有的“器物与插图批评”、“题画诗与插图批评”、“意境与插图批评”以及“女性与插图批评”四种批评模式。

由于《西厢记》刊刻数量和刊本质量在明代戏曲及其版画刊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研究《西厢记》的插图批评对于明代戏曲插图的研究具有典型的参考作用。

古瓷器上的《西厢记》图案,流行了几百年

古瓷器上的《西厢记》图案,流行了几百年

古瓷器上的《西厢记》图案,流行了几百年2019-02-10 17:58中国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自元代诞生以后,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以它为蓝本的各种地方戏曲久演不衰,传播范围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有关《西厢记》的美术创作广见于版刻书籍、年画、瓷绘、雕刻等,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本文旨在对古瓷上的《西厢记》绘画源流作一简明扼要的考察,同时纠正一些在古陶瓷学界流传甚广的误判。

清代康熙矾红描金西厢记人物纹盘瓷绘《西厢记》始于元代吗?在瓷器表面描绘《西厢记》图最早始于何时?有人说是明代,也有人说是元代。

多年来,海内外不少古陶瓷研究专家认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青花梅瓶(图1)和某私人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罐(图2)画的都是《西厢记》图。

对此我不敢苟同,以下分别予以辨析。

图1.元青花梅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图2.元青花罐(私人藏)先说那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元青花梅瓶:粗粗一看,只见画面左方一妇人正举棍欲打,对面一女子掩面而哭,很像《西厢记》内老夫人拷红的情节。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位妇人手里的竹棍是沿着她的腰部向下延伸的。

虽然竹棍下半截因被裙子遮住而完全看不见,但很容易判断那根竹棍是斜抵在地上的,也就是说那位妇人是拄着一根高过头顶的竹拐杖,而完全不是举起一根短竹棍正准备打人。

因此“拷红”一说纯属误断。

即使硬要把那根竹拐杖说成是打红娘的棍子,“拷红”一说也难以成立,理由如下:第一,《西厢记》内“拷红”的发生地是堂上,也即室内,而非室外庭院中。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老夫人怎么可能在室外叱问红娘,让女儿做的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被外人听到呢?第二,老夫人训斥红娘时,红娘应该是跪在地上的。

第三,面对老夫人的责问,红娘有勇有谋,机智伶俐,应对自若,从不曾掩面哭泣。

第四,作为堂堂相国夫人,亲自操棍来打家中婢女,也不合情理。

若真要打,自会吩咐下人来做。

另据《西厢记》研究专家蒋星煜先生说:红娘这一配角是随着后人对《西厢记》的不断改编而在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

窥探的艺术——以闵氏《西厢记》插画为例

窥探的艺术——以闵氏《西厢记》插画为例

丨学术论丛I091窥探的艺术—以闵氏《西厢记》插画为例/焉若寒摘要:窥探,包含了窥视、偷听与探索,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情节。

在绘画艺术中,由于需要媒材的遮挡才能实现这种 窥探行为,因此成为中国传统画家不常涉及的题材。

但在闵齐伋版本小说插图《西厢记》的画面构图中,作者用屏风等画面媒材隐喻机 巧地表达出了窺探的心理行为,颇具可玩味欣赏之处。

本文正是从闽氏《西厢记》插图入手,通过分析窥探与被窥探空间内的情感,探究解读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思想。

关键词:《西厢记》窥探空间情感社会思想中图分类号:JO文献标识码:A何为窥探?用文字表现可能是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用镜头表现可能是希区柯克《后窗》中通 过窗口窥视、观察别人的生活;用 绘画表现可能是《韩熙载夜宴图》中侍女被客厅乐声所吸引从门缝中 探出头来聆听。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 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西厢记》的插图创作依托有着固定叙事的文 本,因而无法游离于原作的文本内 容之外。

论其情节描绘手法在图像 中的取舍,选取最具代表性和表现 力的情景是画家创作的重点。

《西 厢记》自元大德年间问世以来,插 图本多达三十多种,其中闵齐伋版 之所以脱颖而出,其独特之处就在 于“这些插图的目的不仅在于图释 剧情,而且在于呼应当时流行的各 种艺术再现形式——这些形式已经 成为大众文化中表现《西厢记》的 流行渠道。

”(2>瓷器、折扇、手卷、挂轴、信笺等等,无一不成为闵版《西 厢记》的媒材,并画龙点睛突出了 这些媒材使用的特征。

在表现窥探主题的情节中,屏风等画面媒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内容成功表现的关键所在。

窥:空lU IW i感在表现窥探的插图中,窥探者与被窥探者是处于两个空间无疑,也就是常言中的双重空间。

一般而言,被窥探者之于其所属空间中的形态,从画面递进层面来说,是无法被正常看到的。

而窥探者所处的外部空间则是可以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一并成为窥探者,偷窥内部空间所发生的故事情节。

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

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

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一、概述1. 研究背景与意义明代,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而且其刊刻形式也独具特色,尤其是带有插图的戏曲刊本,更是成为当时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插图与戏曲文本相互映照、相互诠释,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图”互文现象。

这种互文现象不仅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法,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于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学术界的研究尚显不足。

传统的戏曲研究多侧重于文本分析,而对于插图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则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明刊戏曲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丰富我们对明代戏曲文化的认识。

研究明刊戏曲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明代戏曲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从而推动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插图与文本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明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尚,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明代戏曲文化遗产,为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明刊戏曲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明代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明刊戏曲插图本的概况及特点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出版技术的进步,戏曲插图本逐渐成为当时出版界的一大特色。

这些插图本不仅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在数量上,明刊戏曲插图本可谓浩如烟海。

明代戏曲创作繁荣,佳作频出,这为插图本的刊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明代出版业发达,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当时出版业的中心,众多书坊竞相刊刻戏曲作品,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在特点上,明刊戏曲插图本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色。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TEXT/李彩云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因爱好画莲而自号老莲,19岁创作出《离骚·九歌图》①;中年时期入宫临摹历代帝王像,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亡后,感怀悲痛之心曾一度皈依佛门,晚年自号悔迟,亦称老迟。

陈洪绶是崇古的,但他的崇古又与求“真”相结合,“真”是指人物性格刻画上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根据。

陈洪缓的学古是为自己的独特艺术创造所用,他的画是形式上的“韵味”、“古雅”与内容上的“新颖”、“真实”的完美结合,画面表现了世俗的、温馨的、安宁而祥和的情调,也为充满挫折的人生而感到悲叹,但这一切都超过了他个人的苦乐。

一、陈洪绶创作《西厢记》插图的历史背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浦作。

相传王实浦著作《西厢记》时,是用尽了他毕生精力的,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思竭倒地而死[1](p36)。

陈洪绶在着手创作《西厢记》的插图之前,早已被“铺张敷衍”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而欲想以此独树一帜、艺压群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1](p43),而我们的艺术大师陈洪绶,恰恰正是面对着如此辉煌的艺术成果,而另辟一条道路,大胆创新。

陈洪绶在34岁创作了《西厢记》,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插图,我们已知的共有三种,从创作风格看,创作的次序是:一、《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真本》;二、《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三、《李告辰本西厢》。

杭州张深之刊本《西厢记》插图,虽然只有6图,却张张精彩,除卷首崔莺莺半身像为单面竖幅外,其他5图都是双面对连、横幅大图都是陈洪绶画的,他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和构想,把《西厢记》的插图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2](p94)。

二、陈洪绶《西厢记》插画构图的寓意之美(一)夸张、变形突出主题内涵陈洪绶的人物画构图简洁而意味深刻,他对人物活动场景的细节描绘很深入,对画面起很大帮助的往往精深挑选几样重要的物品作为背景,如:假山、花瓶、花瓶中所插的花也经过特别的选择,再经过夸张和变形突出他要表达的内涵。

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

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

明刻套色《西厢记》图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公认的名著。

明清两代有数以百计的刻本,也有许多本子配有插图。

其中德藏明刻套色《西厢记》插图在木版水印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特殊的价值。

卷首,“莺莺绣像”。

图绘一纨扇女子,篆书“嘉禾盛懋写”五字,钤印两方,一为白文“盛懋之印”,一为朱文“子昭”。

此图四周刻有边框,以杂花纹样为装饰。

画面基本以墨色线条为主,比较素雅。

除了红色的两方印,就只有纨扇上套了花青颜色平版。

图一为“佛殿奇逢”。

描绘张生初往普救寺投宿之情景。

此图用中国传统绘画手卷形式呈现。

右手“手卷签条”上篆“如幻第一图”五字;左手空白处有“寓五笔授”款,并“寓”“五”两方朱文印。

图二为“僧房假寓”。

描绘张生寺中偶遇莺莺后,向红娘打听情由。

故事以白描手法绘于瓷器壁上,后置一朱红托架,“第二”两字藏于托架腿上。

图三为“墙角联吟”。

描绘张生和莺莺隔墙酬韵。

此图以饾版技艺套印彩蝶两只,并将二人诗句以不同字体设计在于两片树叶上,令人不禁联想起“红叶题诗”的美丽传说。

张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作石青色隶书,下钤朱文印“张珙”、白文印“字君瑞”;莺莺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用朱砂色小楷,下钤白文印“莺莺”、朱文印“双文”。

图四为“斋坛闹会”。

描绘张生以“随喜”之名于禅堂再见莺莺的情景。

图作圆光,边缘有二十八星宿分界图,并衬以祥云。

图五为“白马解围”。

描绘白马将军杜确及普救寺僧人惠明追杀叛将孙飞虎的情景。

作品以精美的工艺走马灯加以展现,以线刻为主,部分套以淡墨平版,画面设计极具匠心,将求奇求巧的游戏态度与描摹故事的忠实画笔相结合,臻于完美。

图六为“红娘请宴”。

描绘红娘奉崔夫人之命去请张生赴宴。

人物用饾版,设计于青铜器物腹壁之上。

青铜器以线刻单色表现,盖、颈、足三处细密的夔龙纹、饕餮纹等,充分展现了木版水印的线刻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元代中后期宫廷的书画收藏于赞助活动的角度注意蒙古帝王的汉文化造诣还有两岸以及海外一些学者的著述答题都认为中后期诸帝对汉地的艺文无不造诣而较少涉及帝王以外的蒙古族画家及其他少数民族画家所受的汉文化影响
明刊本 《 西厢记》 插 图艺术研究
夏 艺 芳
有关 中国绘画的艺术理论研究 同中国艺术成果一样 源远流 长 ,但艺 术理论 的研究 却不及艺术画作广阔 。需要研究人员进一 步探讨研究 再传 播 给大众 。这 1 0 0 0多年前 提出 的有 关早期 中 国绘 画发展 的理 论至今 仍 基本成立 。有所差异 的是 ,在 各地 出土 了史 前 以及早 期绘 画 的作 品实 物 ,增 强了我们对插画艺术的认知度 。中国新石器 时代的造 型艺术 ,在 彩 陶及绘 画、陶塑和雕 刻方面 ,均有一定 的成就 。 中国绘 画早 在远古时代的岩壁 、彩陶上得 以传承 ,珍 藏在故宫 博物 院里偏偏发 黄残破的绢帛上和那深藏在 昏暗无光洞窟 中闪耀的敦煌 彩绘 昭示着我们伟 大民族不曾停止对艺术的追寻 ,对美 的信仰 。 元代 文人 崇尚隐逸的态度在元朝灭亡后也便不复 返 了。绘 洒不再只 是描绘 宁静山水从而转向了与宋代相似 的花鸟 画。部分 画家 因受 朝廷之 命 ,仍 旧忠实地磨坊宋代的宫廷画 ,却忽 略了个人创 作 ,致使 带有 自我 感情色彩 的画作少之又少 。相 比较之而言 ,关于元代 中期绘 画史的研究 较 为薄 弱。研 究的状况大致归纳为几种类 型:从元代 中后期宫 廷的书画 收藏 于赞助活动的角度 ,注意蒙古帝王 的汉文化造诣 ,还有两 岸以及海 外 一些 学者的著述 。答题都认为 中后期诸帝对汉地 的艺文无 不造诣 ,而 较 少涉及帝王以外 的蒙古族 画家 及其 他少数 民族 画 家所 受 的汉文 化影 响。第 二 ,随着元代史学对 “ 征服 民族与被征服 民族 的文化关 系”研究 的深入 ,元代 中期绘画史 的理论研究也有 了新 的发展 ,都在不 同程度地 设 计对于元代 中期绘 画发展格局 的认识 ,还待 深入 ,但都具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 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 自 成体 系,独树 一帜 ,影 响深远 ,中 外公认 的最优秀的戏剧之一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 曲这个 名词 的是宋刘埙 ( 1 2 4 0— 1 3 1 9 ) , 他在 《 词人 吴用章传》 中提出 “ 永 嘉戏 曲” ,他所说 的 “ 永嘉戏 曲” ,就是后人所说 的 “ 南戏” 、“ 戏文 ”、 “ 永嘉杂剧 ” 。从 近 代 王国维开始 ,才把 “ 戏 曲”用来作为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的通称 。中国 戏 曲艺 术在两宋兴起 ,元代 的元杂剧 ,明代的明传奇 ,清代 地方戏把 中 国戏曲艺术推 向一个 又一 个高 峰 。其 中艺 术水 平最 高最 得人 心 的要 属
风 粗陋 ,再加之幅面残破保存不完 整 ,仅供参 考 。 弘治北京金 台岳家 刊本插 图 ,刊 于弘治 十一 年 ( 1 4 9 9年 )是现 存 最 早且最完整 的 《 西厢记》 插图 。因是北方插 图 ,弥足珍 贵 。其横 幅长 卷 ,2 7 3个 画面合成 1 5 6幅插 图 ,共 1 5 6画题 ,图 文对 照 ,互 相说 明 。 但 此图画风拘谨 ,不够简练 , 还 不及上述所说的元代建本 平话插 图生动 豪 迈。
2 .构图均 以人物 为主 ,景物为辅 ,相互 映衬。画 面感较平 ,没有 景深 ,这也是早期插 图的共 同特点 。 3 .人物表情传神 ,引人人胜 。 4 .线条虚实相结合 ,曲直 、粗细之雅韵相互融合 。 5 .起凤馆刊本大面积使用纹饰 图案 ,增强 了一定装饰效果。 6 .均为 中国插图艺术史上的杰作典范 。 即使如此 ,四套又各有差异 : 徽州玩 虎轩刊本 《 琵琶记 》插 图 ( 1 5 9 7年) 有 2 0图,端庄 典雅 , 是古典美 的代表 。 金陵继 志斋 刊本 ( 1 5 9 8年) 画风工致婉丽 ,属 于金 陵徽化 。 环翠堂 刊本 ,人小景 大,注重环境描绘 。 杭州起凤馆 刊本 ( 1 6 1 0年) 有 2 0图 ,人物修长 ,苗 条秀丽 ,环境 巧用 图案 ,富丽 堂皇 ,装饰性很 强。 万历后期 ( 1 7世纪初 ) 徽州插 图影响很 大 ,广 泛影 响到金 陵、苏 州 、杭州 、建阳等画派 ,使它们 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徽 化倾 向,形成 了声 势浩大的徽 派画风。其中金陵徽化最为明显 ,例如上述继志斋 刊本 、环 翠堂刊本插 图就是这样。万历建阳游敬泉刊本 《 西厢记》 插图就翻刻金 陵继志斋刊本 ,再一次说明了建本擅长翻刻外地畅销书。 正是在这段时间中 ,中国传统绘画在整体发展过渡的过程 中 ,它 自 身所处阶段的相对独立性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不同族群 的画家 为传 统 绘 画的发 展输入 了很多新因素 ,使得这一时期的绘 画从整体上看 ,既具 有 承前启后 的过渡性 ,又具有 自身发展的丰富性 , 成 为绘画发展 中的一 个 相对独立的时期。 中国传统 绘域 因此特 殊 的文化 情境获 得 了新 的发
总之 ,万历年间 《 西厢记》插 图繁荣 , 金 陵、徽州 、杭州 、苏州等 地都有佳作 ,百家争鸣 ,争相斗艳 。综上所述 ,明代 《 西厢记》 木板插 图丰富响极 大。不但 对各 地舞台艺术和戏 曲演 出的设计有推动作用 ,也影响到木板年 画以及工艺 美术品上的装饰 、皮影 、剪纸等等 ,为其他工艺美术品 的内容 的丰富和 形式创作打下 了坚 固的基石 。此外 《 西厢记》 插图艺术 自身不仅有极高 的审美价值 ,且给今天 的艺术史论工作者在研究历史插 画点上一盏不灭 的 明灯 。 ( 作 者 单 位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
展。
《 西 厢记 》 了。 《 西厢记》 是在唐人元稹传奇小说 《 莺莺传》 (《 会真记》 ) 的基础 上 ,历经几代艺术家不断完 善而成的。其中最为精彩出众 的要数王 实甫 的元杂剧 ,以至 于 谈及 《 西 厢 记 》 时 ,一般 认 为是 他 的著 作 ,他 的 《 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 ,共 5 本2 l 折 5楔子 ,他一生 写作 了 1 4部剧 本 , 《 西厢记》 大约写于元贞 、大德年 间是他 的代表作 ,文辞华 艳优 美 ,富 于诗的意境 。一经编排在舞 台公 演 ,就博得众人喜爱 ,誉为 “ 西厢 记天 下夺魁 ” 在经典古代名著 《 红楼梦》 中,也提至 过此 书。 现存最早的 《 西厢记》 戏曲插图是元末 明初 的。但其 造型松散 ,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