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南通道路——地方自治的思想与实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总结反思: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时事热点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反腐斗争、民法典的颁布等,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接着,我会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题,通过展示我国在道德风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待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提高自身文明素质。
4.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对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法治建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建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生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和深化。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难点是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理解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2. 知识点落实:能通过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3.核心素养渗透: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如“五四宪法的特点”“法治与法制一字之改的意义”等问题,思考“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10月15日环球网新闻,《中国青岛采样已近千万,给世界各国上了生动一课,外媒赞叹不已》,思考问题:中国能如此迅速控制疫情,依靠的是什么?中国能够迅速控制疫情,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持,包括强大的先进的医疗卫生水平,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快速的生产建设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发挥的惊人能量,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保障,法律保障以及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的人民能自觉地汇报行程,参加检验,一方面得益于我们的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今良好的法治环境。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大主题——《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设计意图】联系当今时政热点,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环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及精神文明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环节,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第一组:梳理建国前后至改革开放前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思考这一时期国家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二组:梳理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法制建设的成果,思考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的特点有哪些?原因何在?第三组:梳理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的成果,谈谈在生活中怎样利用《民法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四组:梳理新中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体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
在近代中国精英群体中,张謇是一个多面多义的人物。
我们很难将张謇归入某一单纯的“家”之列。
说他是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乃至水利专家、博物学家等,似乎均可,但细加斟察,又似乎均非恰如其分。
张謇的挚友和亲密合作者刘厚生即认为张謇既不是一个政治家,又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是一个实业家[①]。
张謇是诸多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业绩恢宏的历史人物。
世之论者,鉴于张謇事业成就的独特、恢宏和实践性特征,有的称他为改革家、事业家,有的称他为政治实行家、社会活动家,还有的称他为社区综合试验家。
而张謇本人最乐意的头衔是不加任何衔名,只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南通”二字[②]。
综观他的一生,22岁以前他没有离开过故乡南通,43岁以后的主要活动亦以通海地区为中心。
他毕生所倾注的最大精力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南通的地方自治事业。
他执意使自己融于南通,使张謇成为“南通张謇”。
他晚年的各种公私函札中,最常称道的亦莫过于“经营村落”一事。
可以说,南通的地方自治事业是张謇中年以后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后半生著力最勤和成就最大的事业。
以往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试图侧重从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来探讨张謇的南通自治模式。
一、绅治:张謇的地方自治理念任何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都有赖于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群体。
大体而言,英、美、法等“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多由资产阶级主导,而一些“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则有的由政府官员主导,如日本,也有的由现代军人主导,如20世纪60、70年代南美一些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传统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一度充当了重要角色。
张謇与南通的区域现代化即为一个典型的个案和范例。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封建专制国家,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这种艰难,势必制约着中国现代化不可能由封建王朝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启动。
它只可能由最先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少数地方社会精英在少数地区最先发动。
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必备主干知识与答题模版
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必备主干知识与答题模版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1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中国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条件。
2.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意义(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入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赴江苏南通市学习心得体会
赴江苏南通市学习心得体会我于11月18日-28日参加了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赴通轮训班学习,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时间里,我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通过这次考察培训,我开拓了思维和视野、提升了能力和素养、增长了本领和才干,内地发展经济和成功的经验,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现将本人此次学习考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考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在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樊绥平教授讲的《环境危机与南通可持续发展》、戚小倩讲师讲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个问题》、朱进华局长讲的《镇域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研究》、吴斌处长讲的《南通服务业发展研究》等课讲的都非常的精彩和具有实用性。
他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和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市经济发展中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及丰富经验,使我的理论知识更上一个台阶,解放了我的管理思想;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开拓了眼界,亲身感受到了江苏城乡与伊宁县之间的差距,使我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和身兼重任的使命感,主要感受有三个方面:1、他们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
发展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只有我们的各级干部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我们的主体经济快速发展,也才能实现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才能为我们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他们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他们发展经济时,始终围绕市场、立足长远,咬定目标不放松,有一套好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他们有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和措施,紧紧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个重点,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他们各级、各部门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的理念,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扶持措施。
牢固树立了科学进步的发展观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的科学发展思路确保了经济和社会效率。
第10课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治和精神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背景,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
3.课件展示: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宪法的修订:介绍我国宪法的修订过程,重点讲解宪法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法治体系的完善:讲解我国法治体系的发展过程,包括法律制度的建立、法律规范的完善等。
3.精神文明建设:介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如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以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比展示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成就。首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次,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进展,如宪法的修订、法治体系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等。最后,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青少年如何为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进行研究。
2.设计合作任务,如共同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撰写报告等,促进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成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民得实惠 党得民心——南通市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http ://今年以来,南通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大走访、大落实”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部署开展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引导广大机关干部沉下身子访农户、入企业、走村居、摸实情、办实事。
截至6月,南通5.7万余名市县镇三级机关干部参与“走帮服”活动,共走访规模以上企业1.76万家、村居1888个、城乡居民197.34万户,排查出6类49208个问题,帮助解决23523个,初步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
明确“走帮服”活动的基本定位“走帮服”活动是一项全局性工作。
省委从推进“两聚一高”的实际需要出发,部署开展大走访活动。
南通认真贯彻省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部署开展具有南通特色的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
“走帮服”与大走访一脉相承,是大走访在南通的具体化。
这项工作看似是一项专项工作,实质上牵动全局、事关根本、利在长远。
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够锤炼干部的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能带动解决民生领域、发展领域、社会领域一批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动力和支撑。
“走帮服”活动是一项务实性工作。
“走帮服”活动的核心和关键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基层解决一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反思我们的工作、改进我们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因而,“走帮服”活动并不是一项务虚性的工作,而是一项必须怀着对群众、基层和企业的深厚感情,沉下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推动发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务实性工作。
活动中,我们立足“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建设上海北大门新定位,要求各级干部把“上”与“下”有机结合,既将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带上来,又将省、市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带下去,切实推动省、市决策部署落实到城乡最基层。
“走帮服”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加强、不断探索的工作。
一方面,我们把“走帮服”活动作为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新,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努力在活动的深入开展中不断提升广大机关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改善和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第10课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掌握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
4.分析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理解两者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10课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课主要围绕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进行教学。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史料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图片,如法院审判场景、道德模范表彰、文化活动等,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成就吗?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了解和看法,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1)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较多关注具体事件,而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把握有所欠缺。此外,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识较弱,需要引导和培养。
4.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使其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风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活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
6.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文、心得体会等。
教学活动:课后作业、小组研究性学习、论文撰写等。
7.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法治教育基地等,了解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问答题:设计一些分析性问答题,如“请结合实际案例,谈谈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提供一组与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练习任务。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进行以下工作: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加强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主题展开讨论。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挑选一本与法治或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一篇书评。书评要求包括书籍简介、内容评述和个人感悟,不少于800字。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社会角色,体验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法治在我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4.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关于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背景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及现状有一定了解,但往往对二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观点偏颇、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人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业要求:
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探析
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探析*——以教育与慈善为中心许芝浩 陆和健(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 要:教育与慈善公益事业是张謇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核心部分。
他以教育为刃,构想通过义务教育方式来普及教育,依照师范为先导,各层次教育次第设立的模式来完善教育结构,最终培育出德、艺、体兼备且具有实践能力的新生代国民;借助慈善公益事业,在扶危济困之余,教养结合使弱势群体得以自养,并改良人心风俗。
张謇意图通过教育与慈善公益实现社会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最终由一二人而至人人,共建新社会。
然而在实践中,其“共建”模式却难以实现,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张謇;社会治理;慈善公益社会治理是指特定的治理主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及在此基础上的稳步发展对社会实施的管理,其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政府外,亦包含各种非公组织乃至公民。
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政府羸弱,部分公民凭借政治、经济或两者兼具的特殊地位,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张謇曾致力于政治立宪、实业救国等道路的探索,同时也试图以南通为示例推行“地方自治”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内容涉及实业、文教、慈善公益、水利、交通等多种社会公共事务。
本文从教育与慈善的角度对张謇相关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并归纳其社会治理思想主要内容。
一、 教育开通民智张謇认为“举事必举智”,想要社会治理必须开启民智,“启民智必由教育”[1];民除亡于贫苦无依,也亡于民智未开而道德堕落,堕落之因即在于没有接受教育,故“务本之治,首在教育”[2];教育之法有别,科举可能有利于培养特别人才,但开通多数的民智在于兴办新式学校,故而孜孜于发展教育事业。
其具体方法如下:(一)普及教育张謇将教育的普及和学校的蓬勃发展看作近代西方文明优越的原因,故而提出“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3],将社会治理与教育普及挂钩。
而在如何普及教育方面,张謇反对辛丑年后各地掀起的举办大学堂的风潮,认为“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4]。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新人教版
3.表格反馈:对于学生设计的表格,注意检查是否准确反映了临时约法的主要条款和现代法治理念。对于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提供法律知识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基本原则。
4.选择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写一篇人物小传,介绍其生平、革命活动和历史贡献。
5.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
作业反馈:
1.短文反馈:在批改学生的短文时,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对于分析不深入或不准确的地方,给出具体建议,如引导学生查阅更多史料,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原因分析”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革命成功与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创建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图片、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2)视频:播放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创建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2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 (.docx )、.ppt(.pptx )、.xls (.xlsx )、.pot 、.pps 、.vsd 、.rtf 、.wps 、.et 、.dps 、.pdf 、.txt 文件格式。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目标】1.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形成过程2.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预习提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理论形成: 指导地位的确立: 1.时间: 一、__________指导地位的形成2.内容:2.理论意义: 二、中共十六大三、中共十七大 1.时间: 2.主题: 四、中共十八大 3.内容: 五、中共十九大1.时间: 1.时间:2.主题: 2.主题:3.内容: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3。
[选4]第10课 孙中山
第10课 10课
从医人到医国( 孙中山的第一次转变) 孙中山的第一次转变)
1886年 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 1886年,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以后 曾有一段时间从医。 曾有一段时间从医。
孙中山的医德为人所颂, 孙中山的医德为人所颂,这 是人们送给他的贺幛。 是人们送给他的贺幛。 广州博济医院
孙中山逝世
1925年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 1925年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 1929年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 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 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 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孙中山逝世
国事遗嘱(1925年3月11日) 国事遗嘱(1925年 11日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 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 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 》《建国大纲》《三民主义 国代表大会宣言》 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 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是所至嘱! 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
民国时期孙中山的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民国时期孙中山的屡败屡战、
1912年宣统退位。孙中山辞职,提出定都南京、 1912年宣统退位。孙中山辞职,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 年宣统退位 定都南京 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三项条件,要袁遵守。 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三项条件,要袁遵守。 1913年宋教仁遇刺,孙中山返国发起“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遇刺,孙中山返国发起“二次革命”,旋 年宋教仁遇刺 即失败。 即失败。 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 1914年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组建中华革命党 人效忠,按手模宣誓。原同盟会重要成员大多未加入。 人效忠,按手模宣誓。原同盟会重要成员大多未加入。 1915年袁世凯称帝。次年孙中山号召讨袁,发起“ 1915年袁世凯称帝。次年孙中山号召讨袁,发起“护国 年袁世凯称帝 运动” 运动”。 1917年张勋复辟。皖系段祺瑞驱逐张勋后, 1917年张勋复辟。皖系段祺瑞驱逐张勋后,拒绝恢复国 年张勋复辟 会和民元约法,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誓师北伐。 会和民元约法,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誓师北伐。但 权力被滇系桂系架空,被迫辞职。 权力被滇系桂系架空,被迫辞职。
毛概的社会实践报告,南通地区为背景
目录前言-------------------------------------------------------------------2一、目的-------------------------------------------------------------2二、重要性----------------------------------------------------------2三、参与者----------------------------------------------------------2四、组织过程-------------------------------------------------------2五、时间-------------------------------------------------------------2六、地点-------------------------------------------------------------2 正文-------------------------------------------------------------------3一、活动过程-------------------------------------------------------3二、活动内容-------------------------------------------------------3三、初步结论-------------------------------------------------------5 四.合理化建议----------------------------------------------------6 结语---------------------------------------------------------------7一、感想体会-------------------------------------------------------8二、意见-------------------------------------------------------------8三、参考文献-------------------------------------------------------9 附录--------------------------------------------------------------------10一、调查问卷--------------------------------------------------------10二、落款-------------------------------------------------------------13前言调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张謇人才立国思想探微
张謇人才立国思想探微谢俊美【摘要】张謇是一位有理想抱负又能躬行实践的爱国政治家.他一生的事业活动从根本上说,源于他的人才立国思想.“立国在于人才,人才由于教育”.人才兴,则国强.而他的人才立国思想的产生除源于古圣先贤的启示外,更多源自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源于对外国的学习,源于他实业活动的感悟和开展地方自治的需要.他的人才立国、人才强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南通地区的近代化,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期刊名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1【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人才立国;教育兴国;南通近代化【作者】谢俊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7近代中国杰出的人物很多,但像张謇先生那样,集社会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实业、慈善等诸多事业于一身,作出巨大贡献,并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实不多见。
张謇先生的各项事业成就早已载入史册,为大家所熟悉,毋需赘述。
他能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笔者认为这主要源于他的人才立国思想。
张謇先生人才立国思想的萌生与他的生活环境分不开。
他出身在襟江濒海的南通,这里古称海滨斥卤之地,土地贫瘠,灾害连年,民生困苦,文教落后。
所以,他从小深知读书上学不易,因而读书加倍刻苦勤奋,那“999人录取,最后一名就是张某”的故事至今犹令后人感叹。
除了受环境影响和古典经籍中先哲思想智慧的启迪外,古圣先贤留在江淮大地的足迹和事业遗存也给张謇先生以重要的人生启迪。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当年率民修建的范公堤,由南而北,横穿南通至赣榆的苏北平原。
而环(长)江傍(运)河一带的江淮贤达、能人志土、硕学大儒(如阮元、高邮王氏父子、泰州王艮等)的事迹更熏陶和砥砺了张謇的思想。
至于陶澍、林则徐这些一代名臣、经世人物,久已成为他仰慕的人物,留存在心中。
他的日记和诗文函稿中多次提到这些先贤的事迹,颂其才,赞其德,讴其业。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着重凸显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本课与第8课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时间线较为完整的中国法治与基层教化的发展脉络,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法律制度历史渊源的认识,提升其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本课包括“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目,结合课标题、目标题以及“学习聚焦”栏目中的表述“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可以非常清晰地提炼出本课两大核心内容,即强调时代性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以及强调特征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本课时所对应的课标是: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依标扣本,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改革开发后的时期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2.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学习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本史实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借助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教师再补充相应的一些材料,设置相关问题链,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
因本单元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有助于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筹建新中国)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1950、10---1953、7)★★★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实践篇
【单元要旨】
实践的角度说,张謇付诸毕生精力的地方自治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区域发展的典型例证
【学习建议】
第
10课 南通自治——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现代意义的“地方自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强调的核心,一是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即为了体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必须实行地方分权制,只有保证各个地方享有相对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才能使中央与地方形成相互制衡的良好状态。
二是民众的自主参与过程。
地方应和国家政体一样,实行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以此充分表达人民自主权、自决权和法制化内核,也就是说,人民在法制化形式下的自主参与是自治内涵的根本所在。
不难看出,地方自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意识局涨和成熟的自然产物。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张謇的自治实践活动,了解其为家乡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受身边鲜活的、不割裂现实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东西方实现自治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自治最终失败,学会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张謇实业富足不仅仅谋利,而是以关注、改善民生作为衡量标准。
学习张謇这种大爱、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实现地方自治,是张謇毕生追求的目标,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得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区域发展的典型,成为当时的模范县。
张謇的自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实业、教育慈善、社会公益等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及乡里建设,也充满了现代色彩。
【资料回放】张謇在自治内容上接受了很多现代的文明成果, 但在自治的实现方式上则更多地保留了东方特色。
在推行自治过程中,南通曾经有过形式上的自治机构,像地方议事会、董事会、自治公所,但却鲜有民众参与的功能,那么由谁来充当主持自治的权威人士呢?自然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知先觉的士人。
南通自治从内容的设定到具体的运作都出自张謇个人的悉心安排和自觉自愿,上与政府下与民众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全凭自己良心做去”,属于典型的精英运作。
实业在南通自治中起着支柱作用。
自大
生纱厂创办以来近30年时间,张謇陆续新
建的企业约有60家之多,包括农工商及其
与之相关联的金融、交通、服务等各个行业,
形成本世纪初规模最为庞大、涉猎行业最为
众多的一个资本集团。
在这个巨型集闭中,
纺织业和农垦业居于核心地位,被张謇视为
重中之重,其他各行业则围绕着这两个中心
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整体,形成了农
工商相互协调的集团化经营。
通过实业富足
民生是张謇不曾动摇的坚定信念,他在投资
通海垦牧公司
方向的选择上并不以利润的获取为唯一目标,是否有利于民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张謇曾发
誓要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幵辟垦荒棉田百万或二百万亩。
按照通海垦收公司的做法,每户领20 亩地,可供10万到20万户耕种,以每户5 口计,可供50万或100万人生活:“这种事业,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肯负此责任。
”可见深厚的民生观念在他实业扩张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而农垦区“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的安康富足让张謇由衷地感到欣慰。
“父教育、母实业”,实业与教育被张謇称为自治的两大支柱。
在南通的自治实践中,与实业并驾齐驱的教育事业获得全面发展。
师范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南通教育体系的基础。
“师范为教育之母”。
通州师范的建立不仅是张謇投资
创办教育的开端,也开了我国民办师范之先河,其
后又有女子师范和各种形式师范讲习所诞生,为通
海地区培养和输送了急需的新型教师。
普通教育中
张謇最注重小学教育的普及。
根据中国和南通的实
际,他明确指出单级小学应是初等小学的主要办学
形式。
所谓单级小学是指年龄不一、程度不同的数
个年级的小学生合为一堂,由一两个教员任教的一
种简易性小学。
张謇在南通地区积极试验和推行单
级学校,其成效很快影响到江苏乃至全国各地。
在
此基础上,实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
在张謇主持下,南通20余年间所设立的实业学校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在全国屈指可数。
职业教育中既有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实业而设立的纺织专门学校和农科大学,也有一些是为民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设,如医学专门学校、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以及以女工为主的一系列传习所、讲习班均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围绕着自治某些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附设于师范学校的测绘专科、以后创办的清丈讲习所、巡警教练所、交通警养成所、监狱传习所等等。
其实,无论是为实业、为生产,还是为社会、为生计,或是为自治、为建设,归根到底,均是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一办学指导方针的体现。
如果说实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那么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则需要慈善公益事业的补充。
在南通自治中,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拓展了自治的领域和范围。
博物苑和图书馆是南通最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
它们搜集文物保护收藏图书的专业功能实际上起到了
非常良好的社会效果,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把
历代典籍文物珍奇瑰宝汇聚一堂,分类展示于众,大大
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的创建,以大
众文化的形式促进了社会文明和改良。
伶工学社无论是
招生分科、教师招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体现出完
全不同于旧式科班的现代戏曲教育的鲜明特征,既注意
培养具有戏剧改革意识的新式演员,又强调为社会和大
众服务的独立艺术地位。
与之相匹配的更俗剧场不仅具
有当时国内堪称一流的现代设备,更以推出改良社会、
教育民众为宗旨的新剧目为己任,还实行了一套移风易俗的新式管理制度。
学社与剧场相互呼应,为南通的社会文化生活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气息。
一系列全新的实业、教育、社会公益和文化设施的建立使南通的市政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将南通由一个传统的县衙小城,变为一个初步具有现代功能的城镇。
【拓展思考】
1.张謇自治实践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2.根据所学知识,南通自治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