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习题集9第九章 教学德育word资料5页
第九章教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教育B、德育内容C、德育目标D、德育任务2、德育目标确定可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
A、德育内容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
A、内容B、结构C、层次D、方法4、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A、知识B、能力C、个性D、品德5、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A、知B、情C、意D、行6、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关键。
A、知B、情C、意D、行7、(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 )。
A、方法B、基础C、原则D、途径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B、读书和作业C、活动和交往D、谈话和讨论10、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11、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
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
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 )水平入手。
A、道德意志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2、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了( )原则。
A、疏导原则B、导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3、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
A、示范教育法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C、多表扬,少批评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14、德育过程中,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 )原则。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越 来越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 用,并且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主张个性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当今的学校德育应该结合学生的时代特 定因时因地进行. 定因时因地进行.
德育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又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 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有开阔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理 念,更好地对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予以必 要的,恰当的引导! 要的,恰当的引导!
4,德育过程的矛盾 ,
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
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
《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教育学》辅导提纲第九章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知识点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德育的意义p1473点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 1514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德育过程知识点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 1564点●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p154 155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知识点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 1585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3、举例说明疏导性原则p157(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3)举例说明4、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p157 158(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5、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p158(1)该原则的含义(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9.4)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它除了可以用于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还具有非常特别的教育意义。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再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9.4)
第九章 德育;第四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它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教育学习题集9第九章 教学德育10页word文档
第九章教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教育B、德育内容C、德育目标D、德育任务2、德育目标确定可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
A、德育内容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
A、内容B、结构C、层次D、方法4、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A、知识B、能力C、个性D、品德5、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A、知B、情C、意D、行6、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关键。
A、知B、情C、意D、行7、( )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 )。
A、方法B、基础C、原则D、途径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B、读书和作业C、活动和交往D、谈话和讨论10、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11、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
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
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 )水平入手。
A、道德意志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2、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了( )原则。
A、疏导原则B、导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3、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
A、示范教育法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C、多表扬,少批评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14、德育过程中,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 )原则。
《中学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九章 德 育》选择题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九章德育》选择题一、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2.“桃季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指导自我教育法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B、榜样示范C、陶冶教育D、指导自我教育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8、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
A.榜样学习法B.教育情景法C.观察模仿法D.道德两难故事法9、德育是(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D.生态文明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B、激发情感C、道德内化D、活动和交往11.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14.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9章
(2)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3)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同时又要纪律约束,将引导与要求学生遵循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通过选择、赞扬、实践过程)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立价值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论;
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是永恒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社会经验上的一种指南。
其评价过程有:
① 自由地选择
④ 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① 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 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到的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过程,是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人品德修养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在德育过程中既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身品德形成中的能动作用。
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只是事业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你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德育一、填空题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1、学校德育2、陶冶法3、说服法三、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B、榜样示范C、陶冶教育D、指导自我教育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四、简述题1、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第九章:学校德育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
2、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3、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
4、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
5、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
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6、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
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③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④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⑤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7、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为“三重三轻”“四个不能”“三个影响”。
三重三轻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四个不能”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开展工作,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及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农密切结合起来。
”三个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德育途径还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实用、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的针对性差,实效性不高。
教育学第九章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方式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单/多/空)1.德育的生存功能。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由此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德育的发展功能。
3.德育的享用功能。
(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对其它各育的功能主要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各育所具有的功能。
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法,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两点:※(1)动机激发作用;(2)学习习惯上的支持。
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空)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着德育目标,是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
(概念)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要由德育目标来决定,德育目标也体现和落实在具体的德育内容之中。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
(多)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
德育目标具有社会性。
德育目标具有价值性。
(三)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因素(空/多/单)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1.社会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 行——德的行为,是人对思想品德的认
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
• 知易行难?
• 知难行易?
• 毛泽东: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
• 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仅要“听 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 外界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 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 合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是德育的 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多方面 活动和交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过程
• (五)自我修养法 • 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
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一种方 法。
•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 与锻炼、慎独、立志等。
• 注意: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 • 指导学生确立修养目标、方向、计划,积极进行
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品质、品德
二、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施加系统 影响,启发、引导其能动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 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 想品德的过程。
• (二)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了解生活常 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 正确的生活观,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促进 其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的教育。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核精要:第九章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 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只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第九章
•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三 部分。 • 3.简要评论 • 缺陷:将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两个不 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作为该模式的理论基 础,让人费解和疑惑;“社会试验期” 理论不可靠。 • 启示:把学会关心作为德育的重要方面; 设计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与 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
第二节 德育过程
•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重点) •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的规律 •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 以行。 •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 律(重要) •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 • • • •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1)两化:内化和外化。 (2)两因:内因和外因。 (3)两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4.学生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009年考) •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要求教育 者对学生要长期抓,反复抓;也要抓长 期,抓反复。
• 《生命线》丛书是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实践的核心,它分为3个 体谅模式 部分: •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包括《敏感性》、《后 果》、《观点》3个单元,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 家庭、学校或邻里中发生的各种人际问题设计的。 •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包括《规则与个体》、 《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 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情境 涉及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包括《生日》、《禁 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 住院》6本小册子,向学生展示以历史事实或者现实 为基础的道德困境。(了解)
第三节
• 严格要求,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目的 明确等词汇是万能词 万能词。 万能词 • (4)陶冶法(重点掌握) 4 • 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或者说让学生浸润在情境中。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 听说过唱红歌?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完整版)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练习题
第九章德育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吻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C )方面的整体规格要求。
A 、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 C 、思想道德D、政治道德2、德育拥有( D )A 、社会性、历史性B 、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3、使学生拥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是( B )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 、小学B、初二 C 、高中D、大学4、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地是(D)A 、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计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 D 、德育的享受功能5、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C)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定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变成他们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道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定主要放在调治学生道德发展的外面环境方面。
D、德育要侧重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B )A 、道德感情B、道德意志 C 、道德见解D、道道德为7、衡量人们道德的重要标志是( D )A 、道德认识B、道德感情 C 、道德意志D、道道德为8、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B )是动力。
A 、知B 、情C、意 D 、行9、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整体规格和要求,但必定落实到( A )A 、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 C 、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10 、在学生道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A 、道德认识B、道德感情 C 、道德意志D、道道德为11 、在德育的详尽推行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C)A 、要遵守序次性B 、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C、能够拥有多初步D、不能够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12 、侧重受教育者的优异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C)A 、政治教育B 、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 D 、心理健康教育1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吻合(B)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德育◎本章重点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的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德育的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的基本模式等。
此外,德育过程的规律、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等知识点也有出简答题的可能。
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进入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名词。
就西方而言,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到19世纪中叶,斯宾塞发表《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就我国来看,虽然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就是德育,但并无“德育”之名。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有学者认为,l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①。
l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
在其影响之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要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②。
今天,尽管“德育”这个词耳熟能详,但不同的教育观对德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狭义的品德是指道德品质,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德育即品德教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乃至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的意义是巨大的。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决定性影响。
同时,德育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
德育也具有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加强了德育,培养了劳动者和生产管理者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作精神,就能促进现代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培养人的品德的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的功能。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包括品德与才智,加强德育,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就能够给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习动力。
把德育摆在首位,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阶段不仅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可塑性强。
但是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外界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调节、控制着整个德育活动。
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德育目标的明确表述。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该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对我国德育目标的总体表述。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规定性。
这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之中。
(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
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汁,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通常,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根据1988年、l994年和l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是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