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治理框架下的区域科技创新系_省略_理_理论_实践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_李响

合集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治理现代化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路径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概念,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包括提高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指出现有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制度障碍、利益冲突、文化差异等。

文章提出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包括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协同、优化治理结构、运用科技手段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问题,为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二、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它要求各国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治理模式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观点。

治理现代化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

与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模式不同,现代治理理论提倡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源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它要求政府放权、赋权,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各方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一、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基础上,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对社会组织、社会问题和社会办事等进行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治理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理论也不断进行着创新。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建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理论不断进行创新,主要是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治理的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化社会治理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基础。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注重社会主体的参与和主体性。

社会治理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而是需要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协同作用。

因此,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强调社会主体的参与和主体性,更好地发挥每个社会主体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再次,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法治化。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更好地发挥制度的作用,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确保社会治理的稳定和持续性。

只有在制度建设和法治化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注重顺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社会治理的实践是社会治理理论的检验和实现的过程,是社会治理理论得以落实的具体行动。

社会治理的实践通过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治理的实践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个主体的作用,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质量。

社会治理的实践需要加强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着主导和服务的作用,需要加强政府的职能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好的保障。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作者:李忠华何礼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2期摘要: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整体,其构成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主体、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等。

通过归纳各类文献,研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通过研究国内的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地区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即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制度建设等。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成功模式;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04-03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做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决策部署,表明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例如“绿色发展”和“人才战略”方面。

但某些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借鉴硅谷、剑桥和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从政策体系和人才方面入手,制定相应计划和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引进和留住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科技创新体系概述(一)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的主体、基础设施和资源等要素组成。

科技创新是在“美丽中国”的目标框架下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创新活动一定是倡导绿色、减量、节能减排的。

所谓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保证科技创新从产业需求、研发,到中间试验,再到产品试制,既而到投产形成产能的过程中参与各方协调、沟通、交流、协作,让创新要素形成生产力的有机整体。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及作用机理1.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

创新主体是第一要素,根据对科技创新体系定义的阐述分析,可以得出其所包含的要素是很多的,其中以国有、民营或个体等各类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最为重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文章详细分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挑战,探讨了协同治理的概念、特点、原则和机制,并构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

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展示了协同治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总结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强调了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协同合作,推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挑战、概念、原则、机制、案例分析、启示、重要性、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模式。

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政府与社会各界更加协作,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可以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

1.2 研究意义协同治理能够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推动社会发展。

协同治理能够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利益竞争,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整体治理能力。

协同治理还能促进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促进公私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可以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构建具有高效、协同、智能特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整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协同治理的概念、特点、原则和机制。

对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引言1.1 概述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论述。

首先,介绍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背景和意义。

接着,详细阐述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及其现代化的必要性。

然后,探讨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内涵以及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点。

接下来,分析了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最后,总结文章观点并得出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通过本文对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行全面阐述,并分析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加深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2.1 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国家治理进行组织和运行的制度安排和规范。

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建设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构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再次,健全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加强党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

2.2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特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最显著特征。

党始终担负着最高领导责任,在各级政府和各领域中发挥核心作用,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

新时期中国腐败治理中的五大问题解_省略__经验与启示_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_谷宇

新时期中国腐败治理中的五大问题解_省略__经验与启示_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_谷宇

DOI:10.13977/ki.lnxk.2009.05.015反腐倡廉建设新时期中国腐败治理中的五大问题解析—“反腐败:经验与启示”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谷宇(上海行政学院讲师,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博士后)[摘要]2009年6月底,在上海行政学院召开了“反腐败: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从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争论———非传统腐败与炫耀性腐败,当前腐—高薪能否养廉,当前腐败问题的新特点——败的测量与评估———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腐败治理———当代中国反腐败体系的构建,反腐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环境反腐败、制度反腐败与文化反腐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学术研讨。

[关键词]新时期;腐败治理;五大问题;解析[中图分类号]D63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5-0044-04反腐败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社会公众多年来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的认识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应对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2009年6月底,来自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的高校、党校等相关研究机构的80多名专家云集上海行政学院,围绕着“反腐败:经验与启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一、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争论———高薪能否养廉谈及腐败产生的原因,学者们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即公共权力的私用。

在以往的反腐败实践中,为了限制官员手中的公权不做私用,高薪养廉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所公认的应对腐败的原则和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反思,高薪能否有效地养廉?腐败的产生究竟与公务人员的薪金有何联系?中国政法大学的蔡定剑教授通过考察新加坡廉政建设的经验认为:高薪养廉的结论是错误的。

香港城市大学的公婷教授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得出了高薪不一定能养廉的结论。

她对许多学者认为腐败(以权谋私)从本质上与经济利益有关,当公务员工资较低,社会对公共服务期望值较高时,政府官员便有可能从灰色或者非法的渠道获得对其投入的补偿,腐败由此而生,应以高薪养廉的结论提出质疑。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6)2.1 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性 (8)2.2 韧性的概念及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9)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10)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评价体系 (12)3.1 韧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 (13)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实证分析 (14)3.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5)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策略 (16)4.1 政府角色与政策支持 (18)4.2 企业参与与创新驱动 (19)4.3 社区参与与共享经济 (20)4.4 教育与人才培养 (22)4.5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23)五、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25)5.1 案例选择和介绍 (27)5.2 案例中的韧性治理策略实施情况 (28)5.3 案例成效评估和启示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32)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33)一、内容描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人才流动等。

这些挑战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制约条件;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理论模型,明确其内涵、目标和原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策略和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方案;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段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运行方式。

从交通出行到医疗健康,从教育领域到政务服务,科技创新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在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科技创新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手段。

过去,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获取信息时往往面临着渠道单一、速度缓慢、准确性难以保证等问题。

而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海量的数据能够被快速收集和整合。

例如,通过城市中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获取交通流量、环境质量等信息;在经济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经营状况。

这些丰富而准确的信息为治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科技创新还促进了治理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是层级式的,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较为缓慢。

而借助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治理模式逐渐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

政务服务在线平台的建设,让民众可以足不出户办理各种事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降低了行政成本。

同时,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兴起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

政府能够更及时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见,民众也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增强了治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在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升级,人脸识别、智能安防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无人机、卫星导航等技术在灾害救援、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情况,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持,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科技创新也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智能化的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水资源等的精准监测和调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智能电网能够根据用电需求实时调整电力供应,减少能源浪费;水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用水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分配。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背景,旨在从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

在政治学视角下,关注政府权力结构和运作机制;在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学视角下,关注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的互动。

跨学科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跨学科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发展,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多学科比较分析、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跨学科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把握这些机遇。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转型。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还有助于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增进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发展方向。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传统的国家治理结构和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陆续涌现了一系列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防治为主的预防犯罪的新思路,对我国现代化犯罪预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突出了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化防控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不均等,是犯罪的诱因之一,而社会化防控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等困境地区的保障力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对犯罪预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强调了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教育体系。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活动,加强社会化、学校化、自我化三者的有机联系,推进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的改革,加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普及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重点。

最后,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注重打破以往单一的矫治体系,推进矫治、预防一体化,实现对罪犯的全方位理念和治疗。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个案例中,如山东省在监狱内成立了以心理矫治与体育运动为主的多功能治疗中心,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矫治选择;上海市采用帮教员制度,对服刑人员进行特殊关爱,以最大限度地扼制犯罪再次发生。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践证明,其理论观点正确、可行,必将对我国犯罪预防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重要支持。

除了上述提到的案例,以下三个实际案例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中国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1. 河北保定市创新矛盾调解方式。

该市建立了二级矛盾调解机制,由街道或乡镇推荐3人组织矛盾调解小组,依据《调解规程》进行分层、分级调解。

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 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公司
发展
国际
中国
历史
一些
现代
比较
研究
公司法 研究
比较
经验
启示
问题
探讨
应用
通过
深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是一本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公司法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国际上多种公司法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实践应用 以及对中国公司法的启示。 本书介绍了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公司法是调整公司组织关系、规范公司组织行为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组织、管理、解散和清算等方面的规则。通过历史的视角, 本书详细阐述了公司法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制度变革的背景和动因。 本书对国际上多种公司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公司法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等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公司法的比较分析,本书发现不同国家在公司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本书也发现了一些共性,如各国 公司法都注重保护股东利益、强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等。
阅读感受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 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上,还体现在法律文化和法律环境上。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 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着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阅读感受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了公司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公司法不仅规定了公 司的权利和义务,还规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方式。这些规定不仅影响着公 司的经营和发展,也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多学科比较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上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同国家之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挑战。

在此背景下,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可以有效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多学科比较研究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有助于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多学科比较分析,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不同国家的治理现代化进程,提炼出有效的比较分析框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深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个学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重点和观点,比较不同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优劣势和挑战,探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民主、高效地运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1.3 研究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治理现代化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福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通过多学科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差异,进而为各国政府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平衡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平衡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平衡的关系1.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伦理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科技伦理治理是指在推动科技发展的保障伦理价值和社会责任,避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2.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科技创新,人类不断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然而,科技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挑战,这就需要科技伦理治理来加以规范和约束。

3.科技伦理治理的意义科技伦理治理是保障科技发展过程中伦理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包括了对科技研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监管和约束。

科技伦理治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方向,防范和避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其他利益。

通过科技伦理治理,可以达到科技发展与社会风险的平衡,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

4.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平衡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治理是互为依存的。

科技创新需要在科技伦理治理的框架内进行,而科技伦理治理也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来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者之间需要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治理之间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科技发展方向的引导科技创新需要在科技伦理的框架内进行,并应当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利益。

在制定科技发展方向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避免将科技用于不道德或有害的目的。

科技伦理治理要在科技创新的早期阶段介入,对科技开发的方向进行引导和规范,以确保科技发展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

4.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对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行认真评估和有效管理,确保科技的发展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完善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路径

完善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路径

完善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路径作者:史永乐严良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5期摘要:元治理理论强调国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扮演“元治理者”的角色,同时统筹协调市场、国家、公民团体等其他治理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宏观安排各种治理模式的组织、制度、机制,进而产生一种崭新的治理机制,最终高质量完成对国家或社会的总体性治理。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梯次—整合的顶层科技管理决策机制为先导,以基于正反馈机制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和评价机制、多维治理模式和多主体分工合作的治理结构为重要依托,立足于复合化和多层次稳定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基础,全方位塑造紧密互促、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

我国在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制度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同时要提升治理主体实力,协调多元主体互动,通过整合、协调多种科技创新治理工具和模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关键词:科技创新;元治理;創新主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71273246)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5-0066-07一、引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但较之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还面临着方向不清、需求不明、反馈不足和种类繁杂、层次众多、成因交错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对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进行重新思考。

这不仅要求构筑“单点突破”的创新治理模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扩大基础研究投资和促进新知识产生、扩散,而且要求通过选择“线性连接”的创新治理模式,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技术商业化,打通制约创新创造与成果运用互通互动的堵点,更要求构建良性运作的国家创新系统,塑造多元主体间学习、互动的机制和不断完善子要素的制度供给、协同机制,科学制定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和构建参与、民主、协商的治理机制。

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治理科技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治理科技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治理科技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果。

然而,科技创新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治理科技和社会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创新中社会治理科技与社会管理的融合与创新,并讨论其对推动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社会治理科技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社会治理科技是指运用科技手段对社会进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它包含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政府和各种组织更好地管理社会,提高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

而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研究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

社会治理科技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更体现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二、社会治理科技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与创新1. 数据驱动科技创新数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社会治理科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数据,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获取人们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和反馈,为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扶持。

同时,通过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新的创新方向和机会,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和进步。

2. 创新型社会治理科技社会治理科技的创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为了更好地响应社会治理的需求,社会治理科技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社会治理系统,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早期预警和精准治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可信赖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通过创新型社会治理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力的支持。

三、社会治理科技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与共赢1.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社会治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社会治理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科技创新政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创新政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

“三步走”目标中,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任务非常紧迫。

2030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要求我们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如果新经济发展不畅,找不到转型的动力引擎以及切入点、着力点,将制约这一目标的实现;它也将制约我国实现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

十九大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十八大以来,围绕增强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部署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

《方案》布置了10大方面、32项改革举措、143条政策措施,由科技部等40多个部委分工推进。

改革任务的范围从科研领域扩展至经济、社会、政府治理等领域,着力点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受惠面从科技人员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关联性、复杂性、影响力大幅提升。

《方案》发布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动、进展有序,超过90%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

在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探索形成了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增强反馈的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其中,要素体系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基础设施等主体政策包括企业创新政策、高校院所创新政策、新型研发机构政策等;机制政策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与金融结合以及军民科技融合等;创新环境政策包括创新治理政策、创。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区域创新系统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迄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不少中外文献。

本文将首先概略描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王核成、宁熙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陈德宁、沈玉芳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的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的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的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有所不同。

它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安全的协同、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战略布局,都充分反映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此外,还包括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实践创新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全球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启示;另一方面,它还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推动国内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它的创新成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球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兼评《科学技术进步法》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兼评《科学技术进步法》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兼评《科学技术进步法》王华;张奔【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24(43)3【摘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国家管理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

科学技术领域的立法对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基础。

结构主义视角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行动者、活动、位置和链接关系四个维度(Actor-Active-Position-Link,AAPL),解构模型结构可以帮助厘清科技创新治理的系统性。

科学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从行动者维度需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采用“专业化服务机构”代替中介机构,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从活动维度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鼓励自由探索结合国家目标的原则;从位置维度提前加强伦理与安全审查,促进科学信息共享和协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从链接维度基于优化创新要素链接,强化科技规划的预算工作,统筹建立科学数据库。

【总页数】10页(P35-44)【作者】王华;张奔【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D922.17【相关文献】1.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2.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基于“理念、结构、程序、保障”四维分析框架——兼评《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3.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情报服务体系构建4.《科学技术进步法》: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5.国家治理创新下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探析——评经济科学出版社《预算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意蕴
王阁
【期刊名称】《宁夏党校学报》
【年(卷),期】2024(26)1
【摘要】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新兴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科技伦理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之一,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的现实逻辑基础。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为理论指导,以科技活动发展规律为客观遵循,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入分析其基本内容,从防范科技伦理治理风险,强化科技伦理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科技伦理审查监督体制,加强科技伦理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我国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而保障科技创新活动行稳致远,促进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总页数】11页(P31-41)
【作者】王阁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7
【相关文献】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作为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道德意蕴新探
3.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意蕴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意蕴与实践智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卷 5
第 1期
研 究与发展管理
R & D M A N A GE M EN T
V o l. 2 5 N o Feb . 20 13
2013 年 2 月
文章编号 :1004一 5305 20 13 )01一 1以 一 0 l
多 层 次 治 理 框 架 下 的 区域 科 技 创 新 系统 治 理
理 论 实 践 比较 及 对 中 国 的 启 示
收 稿 日期 : 20 11刃9 一 ; 修 改 日期 : 20 12习6 一5. 1 0
基 金 项 目 : 教 育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 青 年 项 目 区 域 治理 视 野 下 的公 共 管理 系 统 竞争 与 协 同机 制研 究
以长 三角 为 例
(1IY C ZH 8 ) ; 上海 市研究 生创新基金项 目大文科 培育计 划 区域公共治理及跨界合作网络研 究 (10 1 8006 2 . J 0 7 4 ) 作者简介 : 李 响( 198 一 ) , 男 , 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 上海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科技创新政策与 区域治理. 2
1
区域性科技创新 治理 的问题 与挑战
国家 创新 系统 内包 含着许 多 发达 和不 发达 的 区域创 新 系统 ,早 期创 新政 策对科 技 创新 的推 动 一般
都 源 自国家层 面而实 践 于 区域层 面. 近年来 , 国家政 策权 力 向较低 层级 分散 现象 明显 , 政策 空 间 的扩 张和
新 政 策治 理逐 步 向超 国家 主体 和 区域 性 主体转 移 , 体 现 出明 显 的多 层 次 多 主体 特 征.但 多 层 次 主体 创
新 政 策 被引 人政 策讨 论 和 治 理 中 的 时 间 不 长 丁还 没有 现 成 的单 独 针 对 区域 创 新 政 策 的 良好 实 践 模 , 式 43.而许 多欠 发 达 区域 面临 的主 要挑 战是 要 发掘 出适合 自身 的创 新 治理 模 式 , 以成 功 实 现 和带 动 区域 科 技创 新 经 济增 长转 型 和竞 争力 提 升 .因此 , 如何 构 建 多 层次 治 理框 架 下 的 区域 科 技 创 新治 理 结 构 , 引 导和 推 动不 同层 次 不 同领域 的 多 元 政 策 主 体 进行 协 同整 合 是 目前 区域 创 新 发 展所 需 要 解 决 的重 要 问
主体 的 多元化 引发 了 国家和 区域创 新 发展 政策 目标 间 的 冲突 , 这 成为 区域科 技创 新治 理所 面 临 的首要 问 题 . 区域性科 技 创新 政策 倾 向基 于 自身效 率 的 区域 发 展 目标 , 而在 国家层 次 的创 新 政 策 则不 得 不 考虑 国家 整体 经济 发 展 目标 ,采 取 平衡 的 区域政 策设 计 安 排 .部 分 区域 利 益 主 体 , 尤 其 是 边缘 地 区 , 不 愿 意受 制 于 区域 创新 和 经济 活动 必须 服从 国家发 展 目标 的 现实 要 求 .在 全球 竞 争 压力 下 , 以 区域发 展 为 目标定 位 的区域 科技 创新 政 策所 产生 的偏 差 可能 会影 响 国家创 新 系统 的整体 效率 . O E C D 的研 究报 告 发现 , 不 同层 次 主体 对创 新政 策 的不 同理解 和分 歧还会 导致 科 技 创 新 战略 制 订视
题.
2
理 的理 论 演进
多层 次 治理 概 念一 开 始 出现在 2 世 纪 9 年 代初 , 当时 受到 次 国家 主 体在 欧 盟 复 兴 的影 响 , 作 为 0 0
对 欧洲 一体 化 中成 员 国利 益 占主导 的政府 间过 程 的替代 , 最 早 由 M ar s 提 出. 在多 层 次治 理结 构 中 , 欧盟 k
第1期

响等 : 多层次治理框架下 的区域科 技创 新系统治理
10 5
角差 异 和创 新 资源 分配 问题 的 进一 步矛 盾 6 . 由于 缺少 整 体 战 略 引导 , 部 分 区域 的科 技 创 新政 策 设计 视 野可 能 因为 忽视 长期 考虑 和缺乏 宏观 信 息等 因素 变得 狭 窄 , 使 区域政 策 只局 限在类 似 为 区域 引人 先进 企 业 核 心 技术 和 风险 投 资等 内容 上 .缺乏 长期 战 略智 慧 和 整体 平 衡 能力 的短 期创 新 政 策 会 影 响创 新 资源
采取联 合 行 动抵挡 区域创 新 的路 径依 赖 和制 度性 裂缝 .
创 新 系统 理论 已经证 明创 新 活动 不仅 受 到经 济力 量 的影 响 , 同时也 取决 于创 新 活动 所嵌 人 的 治理 结 构 .B o kh l 和 A m a d 最 早 引人 科技 创 新 系统 治 理 概念 并 总结 出典 型 的创 新 治 理 结 构 上 . 随着 经 e o t l 济发 展 动态 变化 和技 术创 新 活动 复杂 性增 加 , 创新 政 策 发 展经 历 了 3 个 主 要 阶段 :基 于线 性 模 式 的第 一 代 创新 政 策 基于 国 家创新 系 统 的第 二代创 新 政策 和基 于不 同政 策领 域更 多灵 活协调 方 式 的第 三 代创 新 政策 了 .创新 政 策演 进 过程 揭示 了区域创 新 系统 需要 更具 弹性 和适 应 性 的治 理结 构 .在 区域 力 量 崛起 和 治理 结 构持 续变 革 的背景 下 , 国家主 体不 得不 放弃 传 统 单 边操 控 区域 的发 展 方式 , 特别 是 欧 盟 国 家 的创
中图分类 号 : 几0 4 文献标识 码 : A
随 着全 球一 体化 和 国家边 界 的融合 , 民族 国家 权力被 稀 释 , 一方 面表 现 为 国家向超 国家治 理 的转 变 , 另 一方 面则 突 出次 国家和 地 区 崛 起 的重要 性 , 区域 开始 成 为真 正意 义 上 的经 济利 益 主体 川 . 当科 技创 新 成 为 区域发 展与 经济 增 长 的重要 引 擎 ,世 界各 国围绕 区域优 势创 新要 素进 行系 统化 配置 并 构建 与 之相 配 套 的政 策体 系来 发展 各具 特 色 的 区域创新 模 式 , 集 群 创新 网络 , 和 区域 创 新 系统 大量 涌 现 !. ! 政策 与 O E C D 的跟 踪监 测显 示 , 大 多数 国家 在完 成 了创新 系 统 的体 系化 区域化 配 置之 后 没能 发 挥 系统性 功能 , 创 新政 策 未有 效驱 动 区域 创新 生产 及 扩散 , 以带 动 地方经 济 复苏 增长 , 甚 至产 生 了 系统 失 灵 干预 失 效 .欧 盟首 先 注 意 到改 革创 新 治 理 机 制 以激 发 创 新 主体 活 力 和 利 益 相关 方 参 与 的 必要 性 , 学 术 界 和政 策 制 订 者 也 对制 约 区域 创新 发 展 的政 策 方 面 原 因给 予 了 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但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大 多致 力 于对 优 秀 区域创 新 系 统 提供 细节 快 照 川4 , 试 图 概括 出较 为成 功 的创 新 系 统 建 设 路 径 和模 式 , 而较 少 从 治 理 的角 度联 系不 同 国家 和地 区在 促 进 区 域科 技 创新 发 展 的政 策 经 验 和 教 训 .鉴 于此 , 本 文 尝 试 提 出一 个 区域 创新 系统 的多 层 次 治 理 分 析 框 架 , 通 过 中外 实 践 比较 , 解 析 多层 治 理 系 统 的结 构 运 作 机 制 及 其 对 区域创 新 政 策 过 程 的 整 合 与 协 调作 用 , 对 提 升 中 国 区域 创 新 治 理 能 力 具 有 重 要 的 参 考 价值 .
要素的分配过程 , 国家 区域和地方集群围绕关键 资源进行激烈竞争 , 集中体现在知识 外部研发投人和
人 力 资 源等创 新要 素 的争夺 .K a s r 认 为 这 种现 象 不 仅 曾发 生 在 欧盟 成 员 内部 , 还 广 泛 存 在 于 世 界 范 围 le 内 以创新 引 导市 场 竞争 的 国家 和地 区之 间 [ . 因此 , 一 些地 区在科 技创 新研 发上 面 临更 为艰 难 的选择 , 除 吸引研 发资金能 力有 限 , 各类科 技人才 也相 对 匾乏 , 所 以在分 配科技 创新 相关 资 源 的行 动上 必须 更 加细 化 和专业 . 区域 创 新面 临 的另一 大 挑 战是创 新 治理 系统 的制 度性 分 割与碎 片化 t .创新 政 策范 围 日益广 泛 而复 杂 , 不仅 解决 科学 技 术 和创 新核 心 问题 , 还 包括 产 业 财 税 金融 教育 医疗 农 业 和 公共 服务 等 其他 政 策领域 . 长期 以来 , 创新 政 策 断裂 在与 创新 活 动 紧密相 关 的不 同政 策领 域 和部 门间 9了系统 和部 门的水 平 , 合作 与 协调 能力 较 弱.近 年来 , 新 公共 管 理运 动兴 起 ,带 动 了 中央政 策主体 权力 下放 和部 门职 能专 业化 趋 势 ,这 种新 变 化使 区域创 新政 策 变得 平行 和 独立 , 增加 了 区域创新 主 体 各 部 门之 间 目标 和 利 益 的协调 难 度 , 如 以公 共研 究 机 构 大 学 为 主 体 的 研 究 型 政 策 ( 知 识 技 术 驱 动 ) 和 以企 业 为 主 体 的产 业 创 新 型 政 策 ( 市场 驱动 )之 间 的矛 盾最 具 代表性 ! .既存 利益 间的冲 突长期 存在 且未 能协调 一致 ,创 新 主体 就 不可 能
各 成员 国逐渐 将政 策 重心 向上转 移 到超 国家 机构 , 向下 转移 到不 同类 型 的次 国家组织 [ .之后 ,J f r 引 e e y 人 了 自下 而 上 的参 与模 式 , 强调 次 国家 权威 的政 策 参与 和治 理 能 力 , 进 一 步完 善 了多 层 次治 理 理论 体 系 6 .K oh e 一o h 指 出 , 多层 次 治 理 关 系 是 政 治 权 力 在 政 府 多 个 层 级 间 的 共 享 和协 调 l r Kc .H o g h 和 M a k 又 将 多层 级 治理 区分 为两 大 类型 :第 一类 型 的分析 单元 是单 一政 府 , 第 二类 型 的分 析单 元是 政策 部 rs 门! 8了 者注 重个 别 政府 机 构功 能特 质 , 后者 则强 调 通过政 策 网络 实 现跨 国组 织 国家 地 区与地 方 政府 .前 和非 政府 主 体之 间 的合 作 与共 治 .多层 级治 理模 式 突 破 了传 统 的双层 决 策模 式 , 而将 决 策权 力 分 散 至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