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文言句法(上)

合集下载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课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课文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

在2023年的八年级上册课文中,文言文必备的实词和虚词是学生们需要重点记忆和理解的内容。

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背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 实词的概念及作用实词是指在句中能够表达实际意义的词语,如“人”、“天”、“地”、“水”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实词的使用,读者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实词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学生们需要通过反复记忆和理解这些实词,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2. 虚词的概念及作用虚词是指在句中用来表达语法关系、句法结构或修饰其他词语的词语,如“的”、“之”、“乎”、“于”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相当丰富多样,通过虚词的运用,可以体会到古代文献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理解虚词的概念和作用对于学生们正确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至关重要,必须对虚词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记忆。

3. 对于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言文的教学辅助老师,我认为学生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重视实词和虚词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熟练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我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实词和虚词作为重点记忆和理解的对象,通过多次重复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以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总结回顾在2023年的八年级上册课文中,文言文必备的实词和虚词是学生们需要重点记忆和理解的内容。

实词和虚词在古代文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背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作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修辞手法,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们重视和深入学习。

通过加强对实词和虚词的记忆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

语法常识精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

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

所谓双音节词,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古今比较如下: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

(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

)(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②多义实词。

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3.考查形式 (1)选择题。一般设四个选项,要求 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 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 必修教材课文) (2)主观题。结合句子翻译考查。
考查的重点: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与、于、则、者、之。
文言虚词简介
⑵表限止,译为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才、这才、然后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才”、“仅”等。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索引
一、而
★★★★★
1.作连词 ⑴表转折关系。 然而、可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却。 ③惑而不从师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也。
⑵表修饰关系,连 接状语和谓语,译 为“着、地”或不 译。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索引
练习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亦各言其志也 5)妻跪问其故。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8)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1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文言虚词简介
三、连词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 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 假设、修饰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X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X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10/23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如:的、地、得、所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如呢、吗、吧、啊、罢
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唉、嘻 呜呼、嗟乎、 噫、吁、嚱
11/23
“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 用,作用跟“因为”同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 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
“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 感叹、命令加祈使
(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 与“于”用法不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3
13/23
14/23
15/23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 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 第六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类,其含义较为抽象,常用于构成语言成分的框架,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对于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语言运用,把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结合古代汉语文献,对常用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探讨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起连接词或修饰词等作用的词语,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耳、所、而、斯”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具有重要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因此对其用法进行比较和研究尤为重要。

我们来比较研究一下“之”和“乎”这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常用作代词或介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指示物等,同时也可与名词或形容词构成复合词。

例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的“之”表示代词的作用。

而在古代汉语中,“乎”多用作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中,表示怀疑、疑问或肯定等语气。

例如《诗经》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亲故无乎,说之将将。

”中的“乎”表示疑问的语气。

我们比较研究“者”和“所”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者”多用作名词或代词后缀,表示身份、职务或事物的主体,具有指示、强调的作用。

例如《庄子》中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中的“者”表示事物的主体。

而“所”则多用作代词,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或事物的来源等。

例如《孟子》中的“则义是所以当位。

”中的“所”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语,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虚词,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以及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总结并解析古代文言虚词及常见词组的功能和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

一、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起到标志句子成分、衔接句子、表示语言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根据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助词:表示方位、时态、状态等语法关系,如“之”、“乎”、“焉”等;2. 体词:用于构成名词、代词、副词、连词等,如“者”、“之”、“以”等;3. 感叹词:用于表达情感、感叹等,如“噫”、“哀哉”等;4. 语气词:用于表示语气、语调,如“耶”、“令”等。

二、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例句1. 助词的用法(1)“之”的用法:- 表示宾语,如“见之”、“问之”;- 表示动宾结构中的动作对象,如“嘲之”、“念之”;- 表示领属关系,如“吾之物”、“弟子之言”;(2)“乎”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乎?”、“安乎?”;- 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感叹、惋惜,如“哀乎!”、“噫乎!”;(3)“焉”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安焉”、“何焉”;- 用于陈述句中,表示存在、状态,如“所以然焉”、“焉有”。

2. 体词的用法(1)“者”的用法:- 用于名词前,表示指代,如“吾者”、“子者”;- 用于动词短语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如“行者”、“言者”;-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强调,如“且者”、“耳者”。

(2)“以”的用法:- 表示手段、方法,如“以书写”、“以言传”;- 表示原因、理由,如“以为”、“以故”;- 表示条件、前提,如“以若”、“以免”。

3. 感叹词的用法(1)“噫”的用法:- 表示悲伤、失望等情感,如“噫嚱!”、“噫嘻!”;(2)“哀哉”的用法:- 表示悲伤、哀悼等情感,如“哀哉!”、“哀哉丧乱之事!”;4. 语气词的用法(1)“耶”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耶?”、“安耶?”;(2)“令”的用法:- 表示命令、请求,如“请令”、“令行禁止”。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_阅读满分答题攻略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_阅读满分答题攻略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_阅读满分答题攻略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_阅读满分答题攻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阅读满分答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文言词语和句式(用)
文言词语 和句式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
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以及兼词。
兼词
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 如:1、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 鱼焉,其广数千里……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 人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今异义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 悦亲戚之情话 亲人,包括父母在内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副词 很 非常《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⑧ 绝云气,负青天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动词,直上、穿过(《逍遥游》)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大声发于水上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鱼跃于渊 求救于术(袁术) 逢蒙学射于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文言文常见词法句法

文言文常见词法句法

连词 连接词、词 表并列:与、及、而、且 组或句子 表层进:而、况 表选择:如、抑、其、或 表承接:而、以、乃、则、遂 表转折:而、然、但、则、乃、顾、虽 表因果:以、为 表假设:若、苟、向使、假令 表修饰:而、以
助词 结构助词 之、者、所、然
语气助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邪(耶)、哉、夫、惟、盖
叹词
嗟乎、呜呼、唉
兼词 一个字兼有 常用有:诸、焉、盍、叵
两个字的读
音或意义
句子的成分:
[时地间点状状语语](定)主[状]谓<补>(定)宾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 “什么事物”
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
“谁”或“什么”的问题 定语:名词前面的 状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 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 独立成分:称谓、感叹等
疑问代词 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 指示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或、某、他、莫、无等
副词: 程度副词 修饰 动词、 范围副词 形容 词 或 时间副词 其他 副词, 作句 子的 状语 或补 语
语气副词
频率副词
谦敬副词
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至、良、大、 绝、特、颇等 悉、皆、尽、咸、俱、举、毕、凡、胜、惟、特、徒、独、直、第、但、 止、则、仅、共、同、并、相等 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 表示“以前、当初”:向、初、曩、始、昔 表示“常常、经常”:尝、素、雅、恒 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 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表示“立刻、突然”:急、遽、猝、立、即 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表示“终于、终了”:终、卒、竟 表肯定:必、诚、信、固、果 表否定: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 表推测: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 表反接:岂、宁、庸、其 表多次:屡、数、辄、每、频、累 表再、第二次:复、更、再常见词法、句法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0高考江西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 .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C .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 .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2.2010高考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 .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 .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 .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例题精讲基础热身第8讲 文言虚词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东坡集》卷二十四,有删改)【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 皆得从之游.游:交游C. 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实现D. 规.取刘璋规:规范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B. 读之.至流涕公之.功德C.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D. 因.蜀之资相如因.持璧却立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⑤⑥D.②③④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⑵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巩固精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独乐园记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

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

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

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

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

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

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

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

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

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

径一丈,曲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

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

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

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

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

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

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选自《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六十六,有删改)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

司马光反对新法,被贬为西京(洛阳)御史台,熙宁六年(1073),购地二十亩,筑园。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延.凉飕延:迎取B. 辨其名物而揭.之揭:为……做标志C. 事物之理,举.集目前举:借取D. 虽推.以与人推:推让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命之.曰“读书堂”学之.未至B. 以.御烈日皆以.蔓药覆之C. 乃.于园中筑台乃.重修岳阳楼D. 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

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

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灌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

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乐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

⑵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古砚说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

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

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

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选自《媚幽阁文娱》卷八)【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谋取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亦从而宝之.B.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则恍然.如见其人也C.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以求自异于.庸俗D.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卓然以.道自重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