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下, 在重 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 , 加快振兴文 化产 年 以来 , 继 下 发 了《 于 加 快 建 设 西 部文 化 强 省 的 相 关 、关 业 , 于满 足人 民群众 多样 化 、 对 多层 次 、 方 面精 神 文 若干意见》《 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多
化 需 求 , 大 内需 特别 是 居 民 消 费 , 动 经 济 结 构 调 的意 见 》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 实 施 意 扩 推 、关 等文 件 , 积极 推 动文 化产 业 发展 。 近年 来 四川省 在 整 , 有重 要 意义 。文 化资 源是 文化 产 业 的发 展 基 础 见 》 具 和 源头 , 过文 化 资源 的产业 化开 发 带 动经 济社 会 发 文 化资 源 的产业 化开 发 方 面 已经取 得 了可喜 的 成绩 , 通 但 展, 是区域经济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 也是增 强文化 例如 文化 旅游 业 开发 就很 成 功 。 是 和东 部发 达地 区 尚存 很 大 差距 、 存 在 很 大 的 发 也 软实 力 , 实现 可 持续 发展 的必 然选 择 。进 入 新 世 纪 以 乃 至发 达 国家 相 比 , 以 来 , 国高度 重 视文 化产 业发 展 。特 别是 党 的十 六 大 展空 间 。因此 , 四川 文化 资 源产业 开 发 的策略 为例 , 我 以来 , 国务 院 、 化 部 以及 相关 部 门始 终 把 完 善 文化 对 探 索 我 国各 经 济 区域 特 别 是 相 对 欠 发 达 区 域 的 文 文 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 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 化 资 源产业 化 开 发策 略研 究具 有 重要 意义 。
文 化 资 源 产 业 化 开 发 是 将 文 化 资 源 作 为 资 源 配 彻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加 快 经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专 题 研 讨 置 的主体 要 素 , 其 他 经 济 发 展 要 素 充 分 结 合 , 而 与 进 会上 发 表重 要 讲话 , 调加 快发 展 文化 产 业 是 加快 经 催 生文 化产 业形 成 和发 展 的经 济 活动 。它包括 直 接生 强 济 发展 方式 转 变 的重点 工作 之一 。
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以四川省为例
Vol 37 NO 3 JournalofPanzhihuaUniversity May 2020·经济与管理研究·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以四川省为例宋晓,邓颖颖(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率的滞后性是我国实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过去简单单一的传统发展模式,应深挖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出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及挑战,从找准产业市场定位、打造民族文化IP、建设产业运行保障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突围制胜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四川省;技术革新;运行保障平台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0)03-0077-06DOI:10 13773/j cnki 51-1637/z 2020 03 012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自然、历史、民俗、宗教、艺术、医药、建筑等方面储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
作为民族大省的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区域幅员面积30 2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
①四川近年来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使得民族地区在道路交通、硬件设施、人才资金引进等方面初具条件;现代农业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促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多元逐渐转型,产业规模急速增长,总体产业呈蓬勃向上的有利态势,但也受地理区位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相对滞后等原因制约,再加之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短板,文化产业始终面临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
产业集群集中度测量研究——以成都装备制造业为例
础, 因此对 成都装备 制造 业集群竞 争优 势进行分析 , 既有其
理论 意义也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 究成果 的基 础上 , 采用 区位商 法对 成都装备制造业 中六类行业集 中度进 行 了测量 , 中度越高则其竞争优 势越强。据此对成都装备 集 制造业集群 的竞争优势进行 分析 , 出其优 势和问题所在 , 指
( 电子科技 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5 ) 10 4
摘 要 : 于产 业 集 群 的研 究 多 集 中在 创 新 网络 、区 域 创 新 系统 、 中小 企 业 集 群 方 面 , 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的 关 对
研 究 并 不 多 见 。在 对 集群 集 中 度 测 量 方 法 比较 的 基 础 上 , 取 区位 商 法 对 成 都 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集 中 度 进 行 选 测 量 , 现 除 交 通 运 输 制 造 业 集 中 度 比较 高 之 外 , 总 体 产 业 集 群 优 势较 低 , 内部 结 构 不 合 理 。针 对 以上 发 其 且 问题 给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
尔系数( rc ma. rn a1、信息熵(nrp dx和锡 Hesh nHef dh) i E t yi e) o n
文启 的集 群创新 网络研 究 , 魏江的集群创新研究 , 吴勤堂 的产 业集群与 区域 经济发展两者 的耦合机理 研究等 。近两
年 , 术 界 对 于 装 备制 造 业 集 群 的 研 究 逐 渐 兴 起 , 国贞 学 王
尔(h iidx系数 、基尼( n o fcet T e e ) ln Gii e in) c i 系数 、区位商法 (Q) L 等… , 主要分析几种典型 的集 中度测量定量方法 。 以下
区域产业集聚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有依赖的成本结构。 单位交易活动的成本越大 , 在这样联系中的生产商在空间上将聚集以便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cu1 8 ) 0 , 0 So ,9 1。 1 2 2  ̄_9
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迈克尔 ・ 波特( .. r r ̄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 ME ot )1 P e. ] 从组织变革、 价值链、 经济效率和 柔 l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生 提出地 区竞争力的著名“ 钻石” 模型 , 强调产业集聚较低 。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 在 如何采取有针对 陛的政策措施 , 主动并且有选择地对产业转移进行 必要的调节 , 引导产业集 聚, 已成为提升 区域产业竞争力 ,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加快 从已有的研究看, 不仅研究 的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 改进, 而且研究大都是基于一国范围进行的 , 缺乏基于省级单位的实证分析。 认为基于一国的研究, 只能大致反映该国行业区域聚集的总体
关 键 词 : 业 集聚 集 聚 指 数 实证 分 析 产
一
、
文献 回顾
( 国外文献 Masa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 , 一) r l h】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 , 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 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 专门机构 、 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 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 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从而促进企业集中在—起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些许多因性质相 同的中小企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四川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作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并以四川省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也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背景及四川省承接现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正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产业转移的背景主要源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部分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四川省还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
旅游资源开发导向研究——以四川为例
中图分类号 :527 F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49 20 )3— 09 0 1 1 80 (06 0 08 — 3 0
Res ear h on Toursm c i Res our pl t ton i ce Ex oia i Orent i aton
游 谤活 开 笈 雩徇 研 宓
以 四川 为例
母 涛
(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成都 606 ) 104
摘要 : 运用 区域产业结 构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分析 了旅 游资源 开发 的两种导 向观 , 通过 分析 l l  ̄J 旅游 资源开 发状 l, 况, 检讨 lJl 资源开发传统导向 , 出lJl 资源开发要从 资源依托型转 向市场导 向型 ,  ̄, l 旅游 提  ̄l l 旅游 要从 重点发挥 区域 比较优势转 向重点培育 区域竞争优势 。 关键词 : 旅游 资源开发 ; 资源导 向; 市场导向 : l I lJ  ̄l
决策 , 目的是要通过 西部 大开 发 , 小 西部 与东部 的发 展差 缩
距。 实现全国的共 同发展 。四J 地处 西 部 , 有得 天独 厚 的 l I 拥
旅游资源 ,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 如何坚 持正确 的开发导 向 , 开
发特色旅游资源,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是
tu s rsuc x li t n i ih a rvn e,tea to e i h rdt n o r m eo re e — o r m eo ree pot i n Sc u n po ic i ao h uh rrve tet i o a tu s r su c x ws a i l i pott no e tt no ih a rvn ea d p o oe h tSc u n tu s rsu c x li t n so l li i r nai fSc u n p o ic n rp s sta ih a o r m e o re e pot i h ud ao i o i ao t n frf m e o re d p n e ttp o mak to e td tp ; a d a h a i , moe e h ss r se o rsu c e e d n y e t re r ne y e n tte sme t a r i me r mp a i s q l e p t n b i ig u e in l o ei o d a tg sta n rgo a o a aie a v na e . h ud b u ul n p rgo a mp t in a v na e h n o e in lc mp rt d a tg s o d c t v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26EXPERIEN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张新萍,生于1999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课题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010616030)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张新萍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为研究四川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四川省2012—2018年的样本数据,对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两系统协调度发展度呈现初级协调-濒临协调-初级协调-中度失调的波动变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度模型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26-0003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进而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地区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单单依靠科技要素投入[1]。
四川2018年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000万亩以上、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150万头(只)以上,为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种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5.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相对滞后,同年四川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高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1%,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12—2018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机构优化两个系统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构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两个系统间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对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链视角下文化产业整合与优化路径分析——以四川为例的开题报告
产业链视角下文化产业整合与优化路径分析——以四川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文化市场的商业化发展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彻底、产业链条短、产业自身的各环节存在协调不畅、分散、重复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
四川是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地区,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研究四川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1.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川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优化路径,明确其主要瓶颈与难点,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涉及以下问题:(1)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四川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3)四川文化产业整合、优化的主要瓶颈与难点。
(4)对四川文化产业整合、优化提出可行的路径与对策。
2.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四川文化产业整合、优化的现状,找到产业链条上的瓶颈与难点,为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同时,也有助于在实践中为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整合、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
(2)四川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状况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通过产业链模型等方法,探讨四川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状况,分析各环节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机制。
(3)四川文化产业整合、优化的主要瓶颈与难点。
针对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与产业链条状况,梳理出整合、优化的主要瓶颈与难点。
(4)对四川文化产业整合、优化提出可行的路径与对策。
结合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整合、优化路径与对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与区域新型工业化——以四川为例
等 由于 区位 条 件 优 势 明显 、 业 化 进 程较 先 。 于全 省前 工 处
结构 不合 理 、 业层 次低 、 长质 量 较差 、 源环境 压 力加 列 ; 产 增 资 而其 它 一 些 地 区 。 特别 是 一 些 少 数 民族 地 区和 自然 条 大、 社会 事业 发展不 协 调等 问题 正 阻碍 着 四川 经济 社 会 的 件较 恶 劣 的地 区 的经济 发 展 明显 滞后 。为此 . 须 以新 型 必
充分认 识 到科 技创 新 是 新 型工 业发 展 的灵 魂 . 更是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的重 要 支撑 . 此基 础 上能 有效 地增 强 区域 科 技进 步 的重 心 点 又在 于提 高 自主创 新
呈 现 出新气象 。 而这种 “ 业 强省 ” 须是 以科 技创 新 为主 能力 。作 为 一个创 新 能 力仍 处 于 国 内中游 的省 份 , 工 必 四川 必 导的新 型工业 化 。 走新 型工 业化 道路 是 四川 省迎接 多层 面 须 以 自主创 新为 第 一 引擎 ,跟 上先 进 地 区前进 的步伐 , 促 经 济挑 战 、提 高 区域 产业 技术 水 平和 竞 争力 的迫切需 求 。 进经 济社 会 良性 发 展 。落实 科 学 发展 观 , 转变 经济 增长方 通过科 技进 步大 幅度 提高 产 品的 附加 值 和市 场 竞争 力 . 有 式 . 核心 是 质 量 效益 。 本 是 依 靠 科技 进 步 和技 术创 新 求 根
利于提 高 四川 在 区际 分工 中 的位 置 . 成新 的 比较 优 势和 形 发展 。四川省 的科 技 进步 必 须 紧紧 围绕服 务 区域 经济 这一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四川为例
转 移 已形成 了一 种必 然趋 势。 中、西部地 区有 效地承 接加 工贸 易产 业转移是 实现跨 越 式发展 的最佳路 径。
本 文 以 四川 省 为 例 , 首 先 分 析 了四 川 地 区现 有 的 比较 优 势 , 然后 着 重 指 出其 在 承 接 加 工 贸 易 产 业 转 移过 程 中 存 在的 问题 , 由此提 出 了四川 未来承接 加工 贸易产业转移 的建议 。 关键词 : 中西部地 区;加 工贸 易;产 业转移
密集 型产 业 转移 到发展 中国家 ,以充分 利用 其低 廉 的劳 动力 成本 优 势 。而 日本经济学 家赤松 要 ( 1 9 6 0 )提 出的产业 发展模 式的 “ 雁行 形 态理论 ”则分析 了产业转 移对发展 中国家参 与国际分工 和升级 国内产 业链 的推动作用 。 日本经 济学家小 岛清 ( 1 9 7 8 )根据 日 本对 外直接 投 资 的情 况提 出了边 际产业 扩张理论 。该理论认 为 ,对外 直接投 资应从 在投 资国 已经或 即将处于 比较劣势 ,而在东道 国仍具有 相对优 势的产 业开始 ,并依次进 行 ,以回避 产业劣势或 扩张边 际产业 。 英 国经 济 学 家 约翰 . 邓 宁( 1 9 7 9 ) 在 国 际生 产 折 衷 理 论 基 础 上 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为解释一些新兴工业化 国家 ( 地 区)在 国 际产业 转移 过程 中的地 位变 化 问题 提供 了一些 理论 依据 。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以四川省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例
荣投资发展有 限责任公 司注册登 记 , 与市农 发行 、 建设银行 、
中信 银 行 、 农 村 信 用 社 签 订 了战 略 合 作 协 议 , 建 立 了 良好 的银 政、 银企合作平台, 开 发 区 支 撑体 系全 面开 展 。 ( 二) 临港 经 济 开 发 区 建设 及 产业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原
信、 环卫 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同 步 跟 进 。 4 . 支 撑体 系框 架 初 步 构 建 在运行机制方 面 , 开发区按照大部制管 理、 封闭运行 、 精 干 高效 、 一站 式 服 务 等要 求 , 1 O个 职 能部 门及 其 内设 机 构 编 制 、人 员 全 部 到 位 。在 土 地 保 障方 面 ,开 发 区完 成 了 2 0 0 6 ~
撑 .是 四川 省 境 内拥 有 长 江黄 金 水 道 的 港 1 2 1 城 市 之 一 。2 0 0 9
形 ,进 港铁 路 前 期 勘 测 正 在 实 施 ,港 务 大楼 和公 用 型保 税 仓 库、 出 口监 管 仓 库 建 设 有 序 进行 。 园 区 内供 水 、 供 电、 供气 、 通
年, 宜宾 市 立 足 于 自身 的经 济 发 展 优 势 和 沿 江综 合 资 源 优 势 ,
顺 应 产 业 发 展趋 势 ,在认 真分 析 现 有 产 业 优 势 及 区 域经 济 社 会 发展 的 基 础上 ,提 出 了 要建 设 和 发 展 四川 宜 宾 临 港 经 济开 发区, 对今 后 产 业 集 中 、 集聚 、 集 群 发 展 所 作 出 的 全新 选 择 。
志 诚 作业 区一 起 工 程 上 半 年 完 成 投 资 1 . 5亿 元 。 1 至 4号泊 位
基于联产耦合模型下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以四川为例
第2期基于联产耦合模型下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以四川为例13专题与评述r基于联产耦合模型下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以四川为例张欣1高欣悦2邓启华1李昊1(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99;2.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梳理了目前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及特征,结合四川化工产业评析后认为:四川化工面临新的时空背景,要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契机构建“飞地”园区,并借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载体实现辐射国际大循环。
以硅产业为例提出了联产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化工园区设计方案,并重点分析了化工园区支撑系统的构建要义,以期为四川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联产耦合模型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纵观欧美日对化学工业2020-2025年的发展规划也,虽有历史积淀,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经济全球化、转型升级等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化学工业急需破解难题,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充分发挥产品链长、关联度高和易于规模化集聚的行业优势,基于3R原则,以物质、能量、信息、资金和智力等流动上联行业与下联企业阂组建化工园区,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间是必由之路。
通过调研,本文梳理出化工园区主要循环经济模式及特征,剖析四川化工产业发展时空背景,提出基于联产耦合模型构建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对组建本质安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工艺先进、附加值高、产品功能强的现代化四川化工园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化工园区培育现状及耦合模式分析课题组调研了以四川为主的国内近20个化工园区,多数园区是基于区域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企业转化、改组和培育,逐渐形成集团化的大型化工园区。
园区企业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通⑷,形成生态产业链旳。
主要有单核耦合、多核耦合和复合共生耦合冏几种模式。
1-1单核耦合模式这类化工园区以一家大型头部企业为核心,虹吸许多中小型企业,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工业共生网络固,如图lo 如眉山金象化工园区以金象化工为头部企业,采取“建链、补链、强链”方式建设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和磷芒硝三大产业链,并延伸到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
区域产业结构的效益与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川渝两地为例
重睢是三 峡 掌 院 学 报
No 2 2 1 . . 01
第2 7卷 ( 3 期 ) J U N LO H N O N H E O G S N V R I Y 1 1 O R A FC O G I GT R EG R E I E ST U
V_ .7 No 1 1 0 2 .3 1
收稿 日期 :2 1 - 1 1 0 1 0- 4 作者简介 :蓝 英 ( 9 2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讲 师,主要研 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17 - ,女 李 平 ( 96 ) ,四川 南充人 ,川北 医学院教授 ,主要研 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1 一 ,女 5
D
.
Hale Waihona Puke 表示川渝两地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用 和 6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增加值。 j ,
则川渝地区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 = b )j(= ,3 ,全 国某产业从基期至末期 的变化率为 r j ̄ 7 l ,) o 2 『r O ) ̄ = ,,) = j/ 1 3 。以全国各产业 部门所 占份额将川渝两地各产业部 门的规模标准化为 = ob 2
基金项 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 年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 目 09 项 编号:0S01 阶段性成果 9B2 )
一
5— 2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口 l ,) = ,3 。设川渝两地从基期至末期某个产业部门 2
的增长量为 G,三个分量分别设为 , 和 ,则
G= P+ j 其中 = j ̄+ jD, ,j( j , jb e=b  ̄b J n= j o
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 自身 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 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 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 域经济发展和衰退 的原因,评价区域 经济结构优势和 自身竞争力 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
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为例
(5J Z 2 2 ; 0 JD H 3 ) 中国博 士后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0 6 30 6 ) 1 文 部 20 0 98 1 :3本 省 科研 经 费 资 助项 目
生产效率 上升 I 要
■7一
务水平提高
篥
作者简介 :罗静 ( 96一) 男, 16 , 湖北松滋人 , 教授 , 博士 ( ) 主 后 ,
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 E m i uj g s a o . o . n ( — a )lo n h @y h o cr c 。 l i n
① 20 05年、2月访 问长虹集 团及绵 阳市 电子产业 主管 部门 ; 1 20 0 6年 9月到四川省信息产业厅、 成都 高新区区 内的 It 以及中光 nl e 集团公司调研 ;0 7年 4 20 _6月 , 委托 四川省社科 院调研组对 电子产 业集群进行了调查。
国家将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模式 ,
并 以产业 集群 为核 心打 造产 业集 聚 区 , 规模 大 、 益 高 的 效 产业 集聚 区也 成 为国际 上富 有竞 争力 的 区域 。众 多 的产
手 段 。系 统研 究产 业 集 聚 区发 展 现 状 及 问题 , 于 探 讨 对
羹籍的1苎 苎 需效 / = 求 / 娄果/ 三二 l
此地专业配套 企业增加
收 稿 日期 :2 0 0 0 8— 5—1 ;修 回 日期 :2 0 7 0 8—1 2—2 8
四川丘陵山区农村聚居点布局优化研究探讨—以巴中市清江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四川丘陵山区农村聚居点布局优化研究探讨—以巴中市清江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四川吉地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四川丘陵山区的聚居点布局一直存在零乱分散的情况,如何优化该地区的聚居点布局一直是丘陵山区规划重点研究的课题。
巴中市清江药旅片区(以下简称清江片区)是巴中市巴州区划定的六大片区之一,清江片区是该区域开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片区,也是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区区域,具备四川丘陵山区的主要特征,本文对该片区农村聚居点优化布局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前言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现行“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总体规划,是对上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各项指标的传导和落实,是综合所辖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土地、人口、经济、技术等要素对生产力布局的统筹安排,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保证。
四川省进行了以片区为单元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
通过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按一定条件把若干乡镇(村)划为一个片区,可以更好统筹各方面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投放,提升片区内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大幅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国土空间规划质量[1]。
清江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是乡镇级片区的规划,是承上启下的规划。
一、片区现状及主要特征图1 巴州区片区划分图依据四川省委关于“在县域内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以规划引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决策部署,结合县域实际,巴州区对县域内片区划分方案进行了优化完善。
巴州区共划分为6个片区,清江片区为农业片区。
清江片区以清江为中心,包含清江镇、水宁寺镇、大和乡、白庙乡4个乡镇52个村(社区),幅员面积266.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4万人。
清江片区毗邻巴中市中心城区,巴州东大门。
巴中环路由清江镇区东侧穿过。
片区内巴万高速、恩广高速、国道G347、G542等主要交通干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
内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以四川省为例罗浩轩1,2(1.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2.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提要: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模式演化。
通过对要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区域发展考察发现,作为全国首位度最高的成都市,尽管相较于周边市(州)展现出了更快的资本深化水平和更强的规模经济,但城市间要素禀赋结构趋于收敛,且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
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周边市(州)到成都市的距离与其城市劳动生产率呈现类似U形的“W”曲线关系,出现了以川南经济区为第二增长极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成都市展现的良性经济集聚驳斥了“一个省养一座城”的观点,带来的启示是内陆省域可通过经济制度改革获得改革红利,应改革以地区经济总量为指标的考核方式,鼓励非中心城市融入区域“核心—边缘”结构,在打造第二增长极时以市场潜力为参考标准。
关键词:内陆区域;“核心—边缘”结构;经济集聚;区域平衡;四川省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1)01-0010-09 DOI:10.13483/j.cnki.kfyj.2021.01.002 一、引言经济总量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大规模转移[1],加之在工业文明时期地理变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因而经济发展多表现为大量要素向区域城市集聚。
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经济集聚趋势不仅不会变弱,还会继续自我强化形成锁定效应(lock-ineffect),并继续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主导力量[3]。
基于中国实践,国内经济地理学界在“核心—边缘”框架下对沿海中心城市群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方面展开了有益的探讨,但对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关系关注相对不足[4-5]。
由于内陆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通常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的模式演化[6],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也多围绕这个逻辑展开。
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1引言加强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省市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近日,四川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成都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促进全省经济由成都一家独大向以成都为核心的区域协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而经济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是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省会城市成都与周边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资源能效,是当前成四川省必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成都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历来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城市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成都对周边城市资源的虹吸效应明显。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当前成都与周边城市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系统规划引导不足。
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在推进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看,前期的系统规划和积极引导,是高效推进跨行政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例如,四川与重庆之间的合作,近年来通过制定《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的规划方案、政策文件,两地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从成都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情况看,自2008年首次合作共建成都—资阳工业园以来,陆续以合作共建工业园区的形式分别与雅安市、德阳市、眉山市等周边城市开展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前期系统规划不足,再加上合作机制不完善,产业协同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成都除了在园区开发建设前期进行资金投入之外,对于合作园区的后期运营很少介入,基本由周边城市(合作方)独自负责。
②低层次、低效率、自发性、零散性等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加上成都产业规划的调整,一些成都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转移。
但在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Between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Surrounding Cities———Taking Chengdu City,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潘方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610110)PAN Fang-yong(Chengdu Party School of CPC,Chengdu610110,China)【摘要】加强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省市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金融集聚度研究——以川渝地区为例
四川银行 业区位熵
重庆 银行 业区位熵
四川证券 业区位熵
重庆证券 业区位熵
四川保险 业区位熵
o 5 7
重庆保险 业 区位熵
O 7 7 0 7 2 o 7 8●
择 也 不 同 , 其 中 比较 常 用 的 观 点 方 法 主 要 有 : 王 广 谦 ( 1 9 9 7 )将 金 融 效 率 界 定 为 金 融 机 构 效率 ( 经 营 效 率 、 发 展 效率 )、金 融 市
场效率 ( 金 融 市 场 运 作 能力 、金 融 市 场 对 经 济 发展 的作 用 力 )和 宏 观 金 融 效 率 ;杨 德 勇 ( 1 9 9 9 )将 金 融 效 率 界 定 为宏 观 效 率 、 微 观 效 率 和 市 场 效 率 ; 王振 山 ( 2 0 0 0 )从 微 观 、 宏 观进 行金 融 集 聚 度 的 界 定 , 微观 即个 人 、企 业 、政 府 和 银 行 部 门进 行 考 察 ,宏 观
s i 表示 i 省份 的银 行 贷 款 余额 ,P i 表 示 该 省 人 口数 ,P 表 示 全 国 总人 数 ,s 表 示全 国银行 贷款 总 额 。
C l
冠 。重庆 、成 都则瞄 准西部 区域金 融 中心 ,我 国许 多城 市都在力 争建 立不 同层次 的金融集 聚中 心, 由于 不同地 区定位 不准确 ,造 成相 互竞 争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浪 费 了金 融 资 源 , 阻 碍 的 金 融 中 心 的 建 成 。 鉴 于 此 ,本 文拟用 1 9 9 8 年 以后 的相 关数据 对四川 I 省和重 庆市金 融发展现 状 及 变化趋 势做一 个对 比分析 ,比较两地 金融集 聚度 。 金 融 集聚 度 的 研究 方法 金 融 集 聚 度 是 一 个 具 有 较 高 综 合 性 的 的 概 念 , 在 实 证 研 究 中 ,不 同学 者 对 金 融 集 聚度 概 念 界 定 的不 同 ,研 究 方 法 、模 型 选
县域绿色产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县域绿色产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要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四川省绿色发展目标的根本,现四川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偏重耗能高、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小、能源利用率偏低、生态资本转化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应充分把握四川县域绿色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好“绿水清川”,坚定不移推进县域绿色产业发展。
一、四川县域绿色产业现状梳理四川省绿色产业发展集中在绿色产业和传统行业绿色化两大板块,目前绿色行业板块主力军是节能环保产业包含传统军工企业、上市环保公司以及基础研究型的企事业单位,其中传统军工行业如绵阳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稳步增长,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提升等,上市环保公司如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是环保产业的重要助推力,基础研究型企事业单位如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等是环保产业的关键力量;四川传统行业绿色化是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实现梯次达峰。
四川省近年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近三年来技术改造总投资近1.5万亿元,每年技术创新投入增幅保持在15%以上。
基于五大经济区的县域分析,成都平原区经济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但因在农业和工业方面有污染隐患,绿色发展维度滞后,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川南经济区绿色发展维度垫底,主因是川南是老工业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在50%以上,污染排放量大;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因地处黄河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优势突出,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县域绿色承载指数排位领先,但生态资本动能转化不足,经济实力靠后。
全省县域绿色承载指数泰尔值偏低意味着四川省县域绿色优势总体都不突出,薄弱性普遍存在,能做到绿色引领发展的县域缺乏。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
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经济建设的投入以及政策扶持,四川省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与全国一些沿海的省相比较,其城市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和落后,而且在城市化的进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通过分析四川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对策的建议,探索出一条独具四川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四川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四川省城市发展战略生态一、四川省城市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一)城市之间封闭性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四川地区许多城市工业兴起是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产物,属于外部植入型,因而城市与周围农村的经济联系较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封闭性较强,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
(二)城市数量较少,地区差距大,分布不合理四川现有的城市难以覆盖整个四力!地区,以至至今仍有许多地区很少受到城市文明,特别是大中城市文明的辐射和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方面的反映表现为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差异:一是四川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距很大。
二是四川地区城市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四川自身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四川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四川盆地城市密度最高其密度甚至比中部地区的平均密度还要高的多,但在川西藏、川西南山地等地区却很少有城市分布。
总体上讲,四川城市数量较少,密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四川地域经济的落后,也使得四川城市布局呈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
(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
2021年全国的城市化率突破了50%,而四川省的成都、攀枝花的城市化率都达到了60%,高于全国10%;然而除此之外,其他的城市都在40%以及40%以下,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一般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等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教育、卫生等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摘要: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比如意大利北部中小企业群、著名的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广东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集群、浙江家庭作坊式企业集群以及江苏的外贸导向型企业集群对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力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文章结合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实情况,分析川内各个产业集聚在国内占比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情况,对其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四川;产业集聚;度测指标Study on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TakeSichuan as ExampleUndergraduate: Zhang YangSupervisor: Sun Jiqio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form, industrial cluster has showed its strong vital force and economic vitality. For instance, the northern Itali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chinery-electronics enterprise cluster, the famous American high-tech Silicon Valley industry cluster, as well as the export-oriented processing enterprise cluster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family mill cluster in Zhejiang and the customer-guid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luster in Jiangs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 is referring to the enterprise that centralizes in certain areas’ particular industry that has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many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has different scale levels, as well as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etc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as an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with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competitive edg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space agglomeration body which is closely-knitted through crisscross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has group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cale merit of concent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centage and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variou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studies the index of its measure index system.Key word: Sichuan; industrial cluster; measure index目录导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文献综述 (2)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2)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 (3)3.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5)(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6)(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6)(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7)三、四川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 (9)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9)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 (9)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 (9)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 (10)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10)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 (10)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11)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1)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 (11)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11)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12)五、结论 (12)六、研究展望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导论(一)、研究背景目前,处于全球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双重夹击中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先天劣势,决定了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克服其固有的孤立和分散的弱点,降低企业发展风险,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这是产业集群最初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中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众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世界角度,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现象早已存在。
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例。
区域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观点已经成为一地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识,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众多集群实例,探索产业集群发育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区域特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已经从企业战略层面转向集群战略层面,产业集聚凸显出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产业集聚极大地拓宽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群的产值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在我国温州地区的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城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制鞋企业5000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眼镜制造企业500多家,90%的产品出口,制笔企业150多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1/3;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
这些集聚群体不仅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2],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下表1-1表1-1发展产业集聚的意义对企业对产业对个人对区域或城市对国家对市场获得专业的技能劳动力沟通跨产业的知识和信息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和得到潜知识形成地域劳动分工合作创造好的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先进的客户或者市场增加了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有更多更安全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形成生产和开发知识的基础机构获得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获取远距离市场更早的获取需要开发新产品的信息,促进合作创新构建价值链增加创业机会和激发创业冬季形成有利于社会创新的文化环境减少区域差异更新市场需求供应更快的扩散新技术和技艺扩大产业规模获得更有效的再教育和培训形成有弹性的社会机构减少就业压力和贫困模范市场秩序从政府和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训诚信观念用生态思想改造本地生产系统,共同解决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增强国家竞争力解决柠檬市场问题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更新有隐性的交流改变观念促进新企业的繁衍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帮助企业发展出口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团体分工合作精神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应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引导市场消费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产业效益改善社会地位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富民强国健康和谐社会优化市场结构(二)、文献综述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形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阐述了产业聚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3][4]。
Henderson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5]。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6][7][8]。
随着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兴起,.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也发展迅速:王缉慈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其书中系统论述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嘲。
另外,芮明杰、仇保兴等人也在书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论述[9][10]。
安虎森、朱妍研究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机及其表现特征,并对竞争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结构、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等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11]。
谢希钢研究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王筵等人实证考察了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企业集群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并形成群体规模,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2]。
任志安用进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3]。
吕筱萍等人研究了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并得出了影响网络创新的参数[14]。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称为“产业区”,并把那些“有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所能获得的分工上的充分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