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气象学和气候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学科,旨在预测和解释气候的各种现象和变化。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各种气象要素,以及云、降水、雷雨等天气现象。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观测站点并收集气象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解析和预测气象现象。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天气预报、农业、航空航天、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气象学的研究结果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经济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旨在揭示气候现象和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它主要关注的是长期时间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系统,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
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气候要素的统计数据,如长期气温、降水、风力等平均值和变异性。
气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地质记录和遥感技术来分析和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模式。
同时,气候学还利用地球系统模型进行气候的预测和模拟研究。
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气候变化趋势、评估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联系尽管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研究对象、时间尺度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首先,气象学提供了气候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观测手段。
气象观测站点收集的短期天气和气象要素数据为气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
其次,气象学和气候学共同关注气候系统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气候是由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气象学和气候学都致力于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资环《气象原理与气候学》讲稿概要
资环《⽓象原理与⽓候学》讲稿概要第⼀章绪论第⼀节⽓象学与⽓候学的概念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象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1、概念:⽓象学就是研究⼤⽓中所发⽣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研究领域按传统,⽓象学可分为:物理⽓象学,天⽓学,动⼒⽓象学。
从应⽤观点出发,⽓象学可分为农业⽓象学、⽔⽂⽓象学、污染⽓象学、航空⽓象学、航海⽓象学、军事⽓象学、医疗⽓象学等。
⼆、⽓候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1、概念:⽓候学是研究⽓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1)天⽓是某⼀瞬间⼤⽓的状态和⼤⽓现象的综合。
(2)⽓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和⼤⽓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天⽓的多年综合状况。
(3)两者的关系:天⽓是⽓候的基础,⽓候是天⽓的综合表现。
天⽓是⼤⽓物理过程的短时或瞬时状态,⽽⽓候则是长时段的⽓象要素的周期表现。
与天⽓相⽐,⽓候具有稳定性和地区性。
2、研究领域:按研究所⽤的原理和⽅法可分为天⽓⽓候学、物理动⼒⽓候学和⾃然⽓候学等。
按研究的尺度可分为⼤⽓候学、中⽓候学和⼩或微⽓候学。
按研究时段和所⽤资料可分为古⽓候学或地质时期⽓候学,历史时期⽓候学和近代⽓候学等。
从应⽤观点出发,⽓候学可分为建筑⽓候学、农业⽓候学、航空⽓候学、航海⽓候学、医疗⽓候学等。
第⼆节⽓象学与⽓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及发展⼀、⽓象⽓候情报服务⼆、天⽓、⽓候预报服务(⼀)天⽓预报服务(⼆)⽓候预报服务(三)展望性⽓候影响评价三、⽓候资源的开发利⽤四、⼈⼯影响天⽓和改善⽓候环境第三节⼤⽓的基本情况⼀、⼤⽓的组成和⼤⽓污染(⼀)⼤⽓的组成1、⼲洁空⽓:氮⽓:⼤⽓中含量最多的⽓体,是地球上⽣命体的基本成分,以蛋⽩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氧⽓:⼲空⽓中次多的⽓体,是维持⼈类及动植物⽣命极为重要的⽓体,在各种化学变化中起重要作⽤。
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的有机体⽣存其保护作⽤。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形成:
12
2、定义: 在自由大气中,因气压场是平直的,空气仅受水平气压梯
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二力相等时的空气运动称之 为地转风。 3、 白贝罗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风是顺着等压线吹的 。背风而立,低压在左手 边,高压在右手边,南半球相反。 4、 地转风风速的大小
13
公式的意义:
3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
1、现象 园盘静止不动
园盘是逆时针转动
AB
AB
2、定义: 作用在转动地球上的运动空气上的惯性力。它是促使运动空气 偏离水平气压梯度方向的主要原因。
4
3、水平地转偏向力
5
任一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
6
7
4、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8
(三)惯性离心力
1、定义: 在作曲线运动的物体,时刻受到一个离开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力。 这个力是物体为保持作曲线运动而产生的,即惯性离心力。 2、方向: 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并指向曲率半径的外侧。 3、惯性离心力的大小: C=v2/r=ω2/r V是空气运动的线速度;r是空气运动的曲率半径; ω是空气运动 时的角速度。 4、特点
14
(二)梯度风
15
2、梯度风的风速
16
高压区中梯度风的风速
17
3、梯度风的特性
18
梯度风遵守的地转风的风压定律
注意:
19
(三)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1、热成 (风1)由于水平温度分布不均匀所形成的风随高度的改变量。 (2)公式:
V T V 上V 下
(3)特点:
20
2、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1)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
21
等压线与等温线相交而有冷平流,在北半球风向随高度逐渐左转, 而且越到高层,风向与热成风风向越接近。
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云层薄而均匀,阳光透过 云层形成一个晕圈,在太阳 两侧的晕圈上出现两个光斑, 叫做“假日”。
b.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上的大气。
其中主要内容有: (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 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农历六月,梅雨天气过后锋面 北移,长江中下游受单一的暖气团 控制,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形成 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蜀兵撤进树 林避暑,树栅连营,纵横七百里。 陆逊带领吴兵乘风猛之夜, 四处顺 风烧山,直杀得刘备七十万大军尸 横遍野。
3. 体育及旅游方面
慕士塔格山,海拔7509米, 位于东经75.1度,北纬38.5度, 在新疆阿克陶县与塔 什库尔
b.天气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地球上的大气以及大气运动所 形成的天气及天气现象,也可以说它研究的 是地球上的天气。
天气系统
3.气候学
a.气候学的定义
气候学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 的大气过程,是该时间段内全部气候成分的平均成分的 平均统计特征, 广义上讲是大气科学、海洋学、地球物 理和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天文学、生 物学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共同研究的交叉科 学。
短期天气过程:≤5天;
中期天气过程:5-10天; 长期天气过程:10天-3个月。 b.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主要分: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 例如:大冰期-120万年; 明清时代的寒冷期长达500年。
经济地理学
中国经 济地理
世界经 济地理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区域地理
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1.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2.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3.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表1·1列举了其气体成分,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4.氧还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
大气中的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5.臭氧的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着地表生物和人类。
6.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7.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
8.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9.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10.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11.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d)。
即d=E-e,d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12.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称比湿(q)。
其单位是g/g,1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14.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15.降水量指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为单位。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对流层: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
热层(热成层、暖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散逸层(外层):大气的最高层。
气压:大气的压强。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的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总辐射:位水平表面上接受的直接太阳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念•1.1.1气象学的概念•1.1.2气候学的概念•1.2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2.1气象气候情报服务•1.2.2天气、气候预报服务•1.2.3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1.2.4人工影响天气和改善气候环境•1.3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发展•总结与提要•复习思考题••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2.1大气圈和气候系统•2.1.1大气圈•2.1.2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2.1.3气候系统内部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2.2主要气象要素•2.2.1气温•2.2.2气压•2.2.3湿度•2.2.4降水•2.2.5风•2.2.6云量和云状•2.2.7能见度•2.3空气的状态方程•2.3.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2.3.2干空气的状态方程•2.3.3湿空气状态方程与虚温•总结与提要•复习思考题••第三章辐射过程•3.1辐射的基本知识•3.1.1辐射与辐射能•3.1.2辐射光谱•3.1.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3.1.4辐射的基本定律•3.2太阳辐射•3.2.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3.2.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2.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3.2.5地球行星反射率•3.3地面和大气的辐射•3.3.1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3.3.2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3.3.3地面有效辐射•3.3.4长波射出辐射•3.4辐射差额•3.4.1辐射差额•3.4.2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地理分布•3.5全球热量平衡•3.5.1地面热量平衡•3.5.2全球热量平衡模式•3.6天文气候带•3.6.1赤道带•3.6.2热带•3.6.3副热带•3.6.4温带•3.6.5副寒带•……•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第六章气压变化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七章大气环流•第八章天气系统•第九章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第十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十一章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分类•第十二章气候变化•附图世界气温、降水资料测站位置图•附表世界气候资料表•主题词索引•参考文献。
地球科学:气象学VS气候学
地球科学:气象学VS气候学气象学和气候学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预报,而气候学则关注气候变化和长期趋势。
虽然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但在研究方法、时间尺度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本文中,将介绍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内的天气变化,例如降雨、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
气象学家使用观察、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将大量的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便预测天气和提供相应的预警。
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航空和海运、能源和建筑等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气象信息。
气象学的重点领域包括:1.气象观测与测量气象学需要大量的实地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关于大气各种参数的数据。
观测包括地面、海洋、气球、卫星等多种方式,气象学家采用各种仪器和传感器收集数据。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用来建立气象模型,以预测天气和研究大气现象。
2.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是研究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气旋,例如暴风、台风、飓风等,以及副热带振荡和大气涡旋等。
大气动力学是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其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改进天气预报模型。
3.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天气预报是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预报需要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信息,将其输入气象预报模型,然后进行数值计算来预测天气。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生成天气预报,以及警示灾害,例如暴风雨、飓风和洪水等。
4.气象灾害研究和管理气象灾害是指遭受极端气象事件影响的人类和生态系统。
例如,气象灾害可能包括风暴、洪水、干旱、火灾、暴雨和雪灾等。
气象学家使用气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灾害的成因、预测和管理方法。
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应的数据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长期趋势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更长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内的天气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风等。
第一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
这一时期气象学与气候学的主要 研究成果有:关于海平面上风压关系 定律、气旋模式和结构、大气中光电 现象和云雨形成的初步解释、大气环 流的若干现象解释等。
我国气象学处于长期停顿状态。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我国, 纷纷在我国设立气象观测机构,收集 气象资料为其军事、经济侵略服务。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我国和希 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 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 有天象学的性质。
㈡发展初期
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 末。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 (Galileo)发明温度表。1643年意大 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发明气 压表。1783年索修尔(Saussure)发 明毛发温度表。1653年在意大利北部 首先建立气象台,此后其它国家亦相
在地理系、环境科学系等系科开设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 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 础技术训练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
㈠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 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叙所观测 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 它们的特征。
㈡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 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 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 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 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 原因及其规律。
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氧还 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 、腐败及分解过程。
大气中的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
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及潮湿
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并借助 空气的垂直交换向上输送。空气中的水汽含 量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一般情况是夏季多余 冬季。低纬度暖水洋面和森林地区的低空水 汽含量最大,按体积来说可占大气的4%,而 在高纬度寒冷干燥的陆面上,其含量则极少, 可低于0.01%。从垂直方向而言,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观测证明, 在1.5~2km高度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已减少 为地面的一半;在5km高度,减少为地面的 1/10;再向上含量就更少了。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 气象大气中存在冷热、干湿、气压高低等矛盾斗争的结果产生了风、云、雨、雪、雾、露、霜、雷、闪电;增温和冷却;蒸发和凝结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3. 天气学研究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
4. 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5.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6.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7.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其它问题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
8. 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9.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11.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12. 地面的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13.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4. 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气象学与气候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学科,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大气的运动、能量交换、水循环等基本规律,以及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本文将就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涉及大气现象的观测、试验和理论研究。
它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规律,研究内容包括气温、湿度、水汽、降雨、云、风等各种气象现象。
气象学研究的基础是大气物理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相关学科,通过对这些学科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气现象的本质。
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现象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平均状态和变化的规律。
气候学主要研究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长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学通过对气候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大尺度气候系统的运动和能量传递过程,以及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气象学与气候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在观测、实验和理论模型等方面都有所运用。
1.观测方法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航空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等。
地面观测通过气象站、探空观测、气象雷达等手段,对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要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航空观测则利用飞机和飞艇等载具进行高空和临近地表的气象观测。
而卫星遥感观测则通过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获取大气和地表的气象信息。
2.实验方法气象学与气候学中常常使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特定气象现象或模拟气象系统的过程。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人工气象室内实验、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加深对气象现象的理解。
3.理论模型方法理论模型是气象学与气候学中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等,对大气运动和气象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这些模型能够模拟和预测气象系统的运动和演变规律,对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名词解释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 问答题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2.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3.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4.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5.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①城市是人口聚居地,人口密度大,且车辆多,释放的尾气多;②城市工厂比较多,产生的废气多;③城市多高楼,空气流通不畅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名词解释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2、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3、太阳常数(I。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7、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8、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9、太阳常数(I。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²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0、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1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12、辐射差额:物体收入辐射与支出辐射的差值13、14、热赤道:指连接每一条子午线上每个月最高温度的各点的一条线,热赤道上的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并在5°N至20°N之间移动15、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16、水平温度梯度:垂直于等温线,单位距离的温差17、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8、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19、湿绝热直减率(γm):湿空气或接近饱和的干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20、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能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21、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22、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d=E-e23、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24、贝吉龙过程(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0℃且过冷水滴、冰晶、水汽三者共存的云区,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低,当云中的水汽压出于冰面和水面饱和值之间时,水滴会不断蒸发变小或成为水汽,而水汽在冰晶上凝华使冰晶不断增长,形成冰晶“夺取”水滴的水分和原来云中的冰水转化过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的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虚温: 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大气稳定度: 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先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大气稳定度有三种类型:稳定:无论上升或下降,最终回到原位。
不稳定:加速远离原位。
中性:随欲而安。
1、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据r<rd 时,大气层结稳定r=rd 时,大气层结为中性r>rd 时,大气层结不稳定 2、饱和湿空气的判据r<rm 时,大气层结稳定r=rm 时,大气层结为中性r>rm 时,大气层结不稳定 3、结论1) r 越大,大气层结越不稳定;2) r<rm<rd 时,或r=0(<0)时, 大气层结是等温或逆温,绝对稳定; 3) r>rd 时, 无论空气是否饱和,都是不稳定的,绝对不稳定;4) rm<r<rd 时, 属于条件性不稳定, 对饱和空气大气层结是不稳定的, 对未饱和湿空气大气层结是稳定的。
露点(温度):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降水: 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的或固态的水,称为降水。
云滴r<100μm ,标准云滴r=10μm 雨滴r>100μm ,标准云滴r=1000μm 降水的类型雨:从云中降下的液体水滴 雪:从混合云中降下的固体水霰:从云中降下的不透明球状晶体雹:从云中降下的有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的固 体降水,呈球状。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和气候学都是研究大气及其变化的科学领域,但它们研究的角度和内容有所不同。
气象学是对大气现象的短期变化进行研究,包括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和消散过程。
气象学主要关注的是天气现象的观测、预测和解释,研究范围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定和分析,以及天气系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而气候学则是对长期大气变化进行研究,包括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趋势。
气候学主要关注的是气候现象的统计规律、气候类型的划分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范围包括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的长期观测和分析,构建气候模型来推测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气象学主要研究天气现象的短期变化和预测,而气候学则更关注气候现象的长期变化和趋势,并研究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两者相互关联,气候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气象学提供依据,而气象学的观测数据也是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绪论
基于气象学原理和方法,对未来天气进行 预测,为公众提供出行和生活指导。
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气候数据,研究全 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应对 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和水利
环境和生态保护
根据气象和气候信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和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产量和水资源利 用效率。
通过监测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等,评估 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定 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绪论
• 绪论 • 气象学原理 • 气候学绪论 • 气象灾害与防御 •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
01
绪论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定义
气象学
研究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演变和 预测的科学。
气候学
研究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形成、演 变和预测的科学,包括大气圈、 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组织 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和能力。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自 我防范意识,减少灾害损失。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气象灾害监 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 性,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气候变化
自然变化
气候的自然变化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如火山喷发、太阳 辐射变化等。
人为变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称为人为变化,如工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排放的温 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
01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题库
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题库
摘要:
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念与关系
2.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正文: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天气、气候以及它们在短时间内的变化。
气候学则更侧重于研究气候的形成、演变以及长期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各有侧重。
气象学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模拟大气现象,例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来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而气候学则通过对气象数据的长期观察和分析,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学为天气预报、防灾减灾以及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候学则为气候资源开发、农业生产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总的来说,气象学与气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都研究大气现象,但研究的时间和尺度不同。
气象学关注短期的大气现象,而气候学则关注长期的气候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原理与气候学试题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结合课程中辐射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农业环境中辐射资源利用问题。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的唯一来源,而许多动物和微生物都靠绿色植物来获取营养,所以太阳辐射是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
农业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生产就是在人为干预下将太阳能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能的过程。
太阳辐射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热量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太阳辐射还具有光效应,在地球上形成昼夜和季节交替。
太阳辐射对农业生物的影响包括辐射强度、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三方面。
1.光强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大多数农作物对光强要求较高,只有茶树、人参等少数作物相对耐阴。
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辐射总量Su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但如利用保护地育苗或延后生产,可利用低温时期的辐射;改善灌溉可提高对旱期辐射的利用率。
提高净光合效率ε主要靠育种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防治病虫害。
ε还与温度有关,应调节田间小气候,使温度尽可能接近作物光合作用的适宜范围。
提高整个群体辐射截获率Ic的途径:防止缺苗,使植被尽可能充分覆盖地面;提高苗期叶面对地面的覆盖度;培养理想株型品种2.光谱成分与农业生产(1)紫外光波长在0.315~0.4μm的紫外线对植物无害,并起成形作用,可使植物敦实矮小,叶片变厚。
可提高种子萌发能力。
可使果品色泽红润,提高含糖量。
但一些植物要防止紫外线才可以获得良好品质,如云雾茶、生姜等。
(2)可见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可见光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化学反应。
可见光中蓝、紫光对植物向光性运动起重要作用。
另外可见光可以用于诱杀害虫。
(3)红外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不直接参与有机质制造过程,却是影响植物热力状况的重要因素。
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植物的体温升高,从而促进植物的蒸腾和物质运输等生理过程,促进干物质的积累,而且外界环境温度越低,红外线热效应越大。
3.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充分利用生长条件,优化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选育合理的株型、叶型、高产和不倒伏品种;创造合理的叶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生产率。
二、结合土壤温度、水体温度、空气温度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农业环境中热量资源的利用问题。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作物体内各种活动而实现的。
植物的生长可以看作是由各种酶催化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应近似于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1.土温的调节与农业利用我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采用灌溉、深耕、中耕和设置风障、营造防风林带等改善、调节农田小气候,提高地温;建造温室、阳畦,进行地膜覆盖,喷洒化学制剂等调节土壤温度,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条件。
(1)灌溉在暖季进行农田灌溉有降温效应,在冷季灌溉有增温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可达到1~3℃。
灌溉对土温的影响程度视天气、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及灌溉水量与水温而异。
(2)耕翻地、锄地与镇压耕地使表层土壤疏松,空气含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减小。
在土壤增温时期(暖季或白昼),热量多集中在表层,在耕作所影响的土层中,温度比未耕地高;降温时期(冬季或夜间),热量向上传递较少,所以温度反比未耕地降低,但在耕层以下深度,土温则较高。
(3)垄作在农田垄作可调节土壤温度。
在暖季实行垄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在垄背5cm深的土层内约可提高地温1~2℃。
(4)覆盖在农田覆盖作物秸秆、枯枝落叶,可防止地面热量散失,但也阻止部分太阳辐射进入土表,冷季有显著保温作用。
2.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种植制度改革,建立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与光热资源利用三、结合空气湿度、土壤水分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农业环境中水资源利用问题。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水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国领域内的水资源总量大约为全球大陆的中等份额,但时空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季节,而且东南多、西北少,不时出现南涝、北旱的灾害。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急需重点解决水资源问题。
除了应继续发扬光大精耕细作外,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从作物的育种、育苗、耕作、施肥、收获,直至作物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都应“寓科学于农”、“寓工于农”,精细管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鉴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年降水量呈南高北低状态,所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兴建由长江上、中、下游三条向北输水通道,在一定地区与季节范围内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措施。
由于我国全年的降水量过于集中在热季,因而需想方设法提高对灌溉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在时间上,可将热季过多的降水积存在地表上下的各种库藏中;空间上,则可设法将非耕地的降水挪用到耕地上来。
另外,还应积极推广滴灌、微喷等作物浇灌技术,以尽量减少地表的水分消耗。
此外,在保留、革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特有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如分行区种、分畦筑垄、育苗移栽、多茬复种、精耕细作、有机沤肥、筑库储水、修堰分流、沟渠网络、灌溉增产、表层覆盖、护土保墒外,还可通过下述三项措施为我国农业水资源开源节流。
一是推广大棚温室育苗,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时空效率。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利用温室或窑洞栽培农作物。
历代皇朝的内廷、官园,都建有温室、花洞,冬季培养果蔬、花卉等“不时之物”。
如今,农业现代大棚温室具有高度机械化、全坡拱型的薄膜框架,空间成倍扩大,棚内光、温、水、肥可以任意调节,自动管理。
实践证明,利用大棚温室育苗移栽,可以争取至少三分之一的大田生长时间,特别是在北方旱区,既节水,又充分利用了太阳光能。
此外,水产养殖也可先在温室育好种苗,再放养到海湾预置的养殖场中培育,其收获将远胜于外海捕捞。
二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早在公元前十世纪,我国的农田就已采用“区种”技术——分区耕种和休闲、轮流备用。
发生缺苗时,用临近野生稻苗即所谓的“别稻”来弥补、替代,随后发展为专为育苗移栽用的“秧田”。
水稻秧田育秧程序异常繁琐,占用功时过多;现由旱地育秧发展到大棚温室育苗,可以调控光、温、水、肥的供应,用立体框架分格放置培育秧苗的小屉,单位面积培育出的幼苗足以供应200倍以上大田面积的栽培所需,且育出的秧苗经锻炼后还可短期低温储存,以备急需。
我国耕地面积不足美国或印度的一半,因此,需要增加复种面积来补偿,即温带实行一年两作,热带一年三作,或蔬菜作物套种多作。
北方农区可以在春天提早进行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以延长生育期,节约水分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新兴大棚温室也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作物的间、套作,借以提高复种指数。
三是实行大田表层覆盖减耕与弃耕植树培草技术,以提高水土保持等功能。
大田的表层结构是土地与空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界面。
原来曾被绿色植被覆盖的表土层的微细团粒,保留着植物枝叶合成的有机物和根系吸收的无机矿质等肥料,比较容易让降水渗透进耕层土壤,并能避免让水从表面轻易蒸发出去。
为了维护表土层的结构,根据各地农区的不同情况,历史上曾经采用诸如沙石、绿荫覆盖等措施。
近年来倡导的残茬覆盖免耕,弃耕还林,植草,封山休牧,也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
四、结合空气运动、季风、地方性风等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农业环境中风能资源利用及防风问题。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风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
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
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风能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低扬程风力提水装置用于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盐场制盐等低扬程大流量提水作业;我国内陆如内蒙古北部、甘肃和青海等地风能资源较好的区域,则利用深井风力提水机组为牧民和牲畜提供饮水或进行小面积草场灌溉;此外,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能丰富区,适合发展风力提水。
从风力提水机组分类上讲,主要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①低扬程大流量风力提水机多采用旋转式水泵,用于提取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②高扬程小流量风力提水机多采用往复式水泵,用于提取深层地下水;③风力提水机—微滴灌系统;④风力机—空气泵提水机组;⑤风力发展机—电泵提水系统。
五、找一地点,介绍其气候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环境资源规划、分析与建议,要求农业生产与气候环境和谐,既具有地方特色,趋利避害,利用与保护并重。
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3000字以上,(40分)。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
总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
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 1200米~1500米,面积15954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8.5%。
燕山和太行山山地,包括中山山地区、低山山地区、丘陵地区和山间盆地4种地貌类型,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高于 2000米的孤峰类有10余座,其中小五台山高达 2882米,为河北省最高峰。
山地面积90280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
河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中部中湖积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3种地貌类型,全区面积81459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3.4%。
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年日照时数2303.1小时;年无霜期81~204天;年均降水量 484.5毫米;一月平均气温在 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 18℃至 27℃,四季分明。
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