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201506月)

合集下载

地震知识与防震减灾

地震知识与防震减灾
地震知识与防震减灾
LOGO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篇防震减灾基础科学知识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
1、地震:地震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 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 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 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 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 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形 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 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 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 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3)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相应的防震措施。浅层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 现象
5、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 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 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 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 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 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 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 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 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 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 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 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 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 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 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防震防灾小知识(完整资料).doc

防震防灾小知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遇见地震如何逃生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

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

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

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

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

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

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

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1.是跑是躲不要犹豫一次地震,从人们感觉震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钟的时间间隔。

经验告诉我们:震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的好办法,这处办法尤其适合处在楼房内或人多场所的人。

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

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遇。

2.采取正确的姿势躲避地震时要尽量降低身体的重心;蹲下或会下时,要尽量蜷曲身体;趴下时要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条件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条件允许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3.寻找安全的地方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空地。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一、地震灾害1.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主要是板块运动。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当板块相互挤压、拉伸或错动时,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可能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时,岩浆的上升和喷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的移动、破裂等都会产生地震波。

2. 地震的预警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一般来说,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相对较小,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但破坏力大。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检测到纵波后,迅速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及时向民众、企业等提供地震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3. 地震中的避险措施在室内时,如果来得及,应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

如果在厨房,要远离炉灶、煤气管道等可能引发危险的设施。

在室外时,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跑到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操场等。

如果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避免在山谷、陡坡等危险地带停留。

二、火灾1. 火灾的起因电气故障是引发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电线老化、短路、过载等情况,会使电线发热,进而引发火灾。

特别是一些老旧建筑,电气线路长时间未更新,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用火不慎也是火灾的重要起因。

如在室内吸烟时未熄灭烟头,随意丢弃在易燃物上;使用明火做饭时离开炉灶,导致火焰蔓延等。

另外,祭祀活动中,在野外违规用火,如烧纸、焚香等,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或草地火灾。

2. 火灾的预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现老化、破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避免私拉乱接电线,确保使用的电器设备功率在电路承载范围之内。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汇总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汇总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一)地震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五万多次,七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仅有十几次。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这要从地球的构造谈起。

地球是一个运动着的椭圆球体。

它好像一个煮熟的大鸡蛋,大体上可分为蛋壳、蛋白、蛋黄相当的一部分。

地球表面相当于蛋壳的一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相当于蛋白的部分叫地幔;地幔下面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地核。

地壳由岩石层组成,上面一层是坚硬的花岗岩层,下面一层是更坚硬的玄武岩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是三、四十公里。

地幔是一种处高温高压下的熔融状的物质,厚约二千九百多公里。

地球最内部是一个半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的地核,温度据推测最高达摄氏三、五千度,地核内部压力也大得惊人,可能达到几十万至二、三百万个大气压。

地球在不断运动的同时,其内部物质也处于缓慢运动之中。

组成地壳的岩石原来是呈水平状态的。

地球自身旋转和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以及天体的影响,在地壳各部分地层中产生巨大的地应力, 使一些岩层发生折皱变形。

这种变化长期缓慢,是人们感觉不到的。

当这种地应力不断积累加强,在某处超过地层的强度时,就会使那里的地层突然发生破裂、地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

传播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这种地震叫“构造地震”,它发生最多,且危害最大。

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 ,溶洞或采空区的塌陷引起的小范围“陷落地震”等。

衡山县处于炎庐断裂带的南延线上,即浏阳—衡阳—永州活动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据史料记载,公元1630年、1631年共发生3次地震,近代于1985年2月13日、2003年1月17日、2008年1月20日发生3次地震,但震级较小,均未超过3.0。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二)、地震宏观观测1、与地震有关的宏观现象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地震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原因和特征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一般由地壳运动引起。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断裂运动和火山运动。

断裂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错动的过程,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的特征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二、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但是通过地震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对地震进行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通过地震监测网络迅速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三、地震的安全行为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安全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伤亡和财产损失。

首先,要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避免在室内外出现危险物品掉落的地方。

其次,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地震过后,要注意余震的可能性,不要随意返回受损的建筑物。

四、地震的建筑防护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决定了其抗震性能。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选择坚固耐震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其次,要合理设计建筑的结构,增强其抗震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建筑物与地基的连接,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固性。

五、地震的物资准备在地震发生前,我们需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足够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应对可能的断水断电情况。

其次,要储备一些急救药品和常用药物,以应对可能的伤病情况。

此外,还要备好应急灯、手电筒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六、地震的社会应对地震发生后,社会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七、地震的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一、地震的基本常识1、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是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2、震级与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

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性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

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6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则为6—7度。

3、中国地震烈度表注:本烈度表于1999年4月26日发布,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

(1)用本标准评定烈度时,I度~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什么是地震1、什么是地震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

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地震有大小之分,小地震根本感觉不到;大地震,或叫破坏性地震却是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发生于瞬间,它以巨大的力量撼动大地,在几十秒、十几秒时间内破坏城市和村庄,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地震可以形成多种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非常惨重,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据统计,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有一半是死于地震。

当今人类还难以抵御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因此人们把地震灾害看成群灾之首。

2、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

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

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3、地震的分布很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常发生地震,从不发生地震的国家几乎没有。

地震不仅发生在陆地,也发生在大洋的底部。

全球的地震相对集中在两个主要地震带上: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是欧亚地震带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科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定义了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名词: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

震中距。

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区。

震中附近地区,叫震中区。

对破坏性地震来说,震中区又叫极震区,是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等震线。

地面上地震影响相同的点的连线。

震波。

地震时震源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造成地面的颠簸和晃动,这种波称地震波。

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5、地震的大小地震所以有大小之分,是因为它们释放的能量不同。

小地震能量很小,有的仅相当于一枚鞭炮的能量;而大地震能量很大,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一枚2万吨的原子弹。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

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地震的发生和原理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裂造成,地球内部的光球是由岩石和熔岩组成的,当地壳发生断裂时,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体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内部传播;另一种是表面波,从震源中心向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决定了地震的强度和震感。

二、地震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包括地面的震动和地壳的破裂,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等。

间接影响包括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还有地壳震动引发的海啸等。

三、地震的预警和警示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分钟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避免受到严重的伤害。

地震警示是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的警报,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四、地震的防震减灾措施1. 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采用地震时可抗震设备,如减震器等。

2. 公共设施和重要建筑物要做好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确保人员安全。

3.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防止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4. 加强地震救援和抗震应急演练,提升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5. 培养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加强地震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公众的防震减灾责任公众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防震责任。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震减灾措施:1. 在室内时,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桌子下、墙角等,避免站在窗户或大型家具旁边。

2. 在室外时,远离高楼建筑、树木和电线杆等可能会倒塌的物体。

3.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警示和指示,尽快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4. 注意检查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消防器材和应急设备,保持其正常状态,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预防地震、地震应急避险、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介绍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一、预防地震预防地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遵循地震防护规范,采用抗震设计和建造技术。

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应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规划、利用,避免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二、地震应急避险地震发生时,人们要迅速做好应急避险工作,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首先,要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远离高大建筑、山体、河流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

其次,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不要乱跑乱闯。

在室内时,要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保护头部;在室外时,要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等易倒塌物,躲到空旷处。

同时,要听从有关部门的指挥和安排,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地震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进行灾情调查和评估,全面了解灾情和受灾程度。

然后,根据受灾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重建过程中,要注重抗震防灾要求,采用抗震设计和建造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再次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还应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四、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地震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地震防灾减灾知识。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制作宣传片和宣传画,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和应急避险方法。

同时,可以开展地震应急演习和模拟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地震防灾教育,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的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小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防震减灾的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小知识。

1. 地震的原理和特点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断裂和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主要特点包括震中、震源、震级和震源深度等。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

2. 预防地震的重要性地震预防是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关键。

通过加强地震预测、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的影响。

3. 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例如桌子下面或者支撑结实的门框下面。

同时,我们还要避免站在窗户、悬挂物下方或者其他可能发生倒塌的地方。

4. 安全建筑的要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至关重要。

安全建筑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采用抗震设计和建设方法、选用适应地震的建筑材料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结构及设备也是重要的。

5. 灾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地震发生后,灾后处理和恢复重建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及时清理废墟、救助伤员、提供紧急救援和重建基础设施等措施,可以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6. 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

7. 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制定和演练地震应急预案是预防和减少地震影响的重要举措。

地震应急预案包括指导人们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行动、寻找避难点以及组织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内容。

定期演练地震应急预案可以提高人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8. 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地震是国际性的灾害,各国之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一、地震时的个人避险原则(1)保持镇定;(2)就地避险;(3)切断火源;(4)迅速撤离。

一般情况下,对只有轻微感觉的小地震不必大惊小怪。

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在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钟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坚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的灰尘。

正在用火的应当立即熄灭炉火,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后立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和汽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在机器、设备和办公家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的人员,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二、自救与互救知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的救治,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埋压者约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 45万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日地震知识避震防震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运动,在古代又成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8级以上每年1-2次,7级每年10-20次,6级以上每年100-200次,5级每年1000-2000次。

千百年来地震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当地震来临时,如何防震避震就成为每个人必须要掌握的常识。

科学避震可以将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的减少。

一、什么是地震1、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的结果使各板块之间发生相互碰撞、挤压和错动,在这些过程中,地壳内某些脆弱的地方就会发生破裂,或者使已有的断层发生错动,这就产生了地震。

2、与地震有关的常见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岩石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2)震中:从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

(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二、避震知识(一)避震原则三要三不要:1、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2、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有的人本已跑出危房,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不但没救成,自己也被埋压。

想到别人是对的,但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3、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在公共场所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二)避震要点1、震时是跑还是躲?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宽阔,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什么地方避震?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或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地震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防震减灾知识地震防震减灾知识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

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

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

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家庭防震减灾准备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只有十几秒的预警时间,所以在平时做好家庭防震准备非常必要。

1准备食品和水2加固房屋3把墙上的悬挂物和高大家具商的物品取下来,或将其固定。

4清理杂物,保持门口、楼道畅通。

5将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放在安全地带。

6清理阳台护墙,把花盆等杂物取下来。

7及时清理墙角杂物,平时多留意家中的安全三角地带,如桌旁、床边、沙发旁等,以便震时藏身。

避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就近躲避。

☆选择室内结实、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高层楼房:注意不要乘坐或躲到电梯里,不要跟随人群向楼下拥挤逃生,不要盲目跳楼逃生。

☆公共场所:不要盲目拥向出口,要听从指挥,有秩序撤离,若被人群拥挤,应双手交叉抱在胸部,保护自己。

☆乘坐公共汽车时: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车、将车停在路边;乘客应紧抓座椅,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并用衣物护住头部;不要车没停稳就从窗户跳车。

☆驾车时:把车开到远离道路的地方停下;不要紧急刹车;不要在桥上和桥下停留。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是多种措施组合应用的一种科技手段。

使用这些措施能够降低震灾的强度和损害程度,会在相同强度的地震中减少伤亡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相关的科普知识。

1. 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地震是地球在某个局部区域内发生的地壳振动现象。

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年轻的板块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地震,钦定了世界的地震分布区域。

2. 防震减灾的意义防震减灾是一种科技手段,它旨在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防震减灾的意义在于: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在地震过程中,房屋是脆弱的一部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地震损失就越小。

3. 防震知识(1)建筑抗震。

在新建房屋时,要考虑防震减灾因素,设计合理、坚固,建筑材料合理使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固老房子,提高其抗震能力。

(2)撤离方式。

在地震发生后,最近的安全路径才是最重要的,居民应熟练掌握各种道路,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快速撤离。

(3)保持镇静。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不要惊慌、乱跑、乱推,要尽量保持镇静,找到最近的安全避难所等待援助。

(4)紧急救援。

当地震过后,其中可能有一些人因为被压或受伤而不能施救。

初步救援力量应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 防震减灾的措施(1)设置地震预警。

当地震预警铃声响起时,表示有地震发生,居民应迅速撤离。

(2)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在地震海啸发生之前监测到地震,防止灾害发生前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紧急救援。

当地震过后,其中可能有一些人因为被压或受伤而不能施救。

初步救援力量应快速到达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4)加固老房子。

目前新房屋建设已经很注重防震设计,但是老房子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固老房子是减少震灾损失的重要方法。

(5)防震避难所。

政府应该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些防震避难所,并向居民普及各类防震措施和避难所的使用方法。

5. 防震减灾的科技手段(1)地震预测技术。

使用地震预测技术可以提前预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防止在地震发生后发现无法控制灾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 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 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 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 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是1960 年南美智利的8.9级,波及到了太平洋西海岸的日 本。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地区东部的海 底地震,各国监测的结果不一样,日本开始8.0级, 后来定8.6级,美国的监测机构的结果是9.0级,破 坏巨大,直接造成福岛核电站爆炸与泄露,并引发 海啸,大量人员伤亡。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 万次地震,99%以上是人 感觉不到的, 能感觉到 的不到5万次,造成破坏 灾害的1000次左右 (许多 大地震发生在海洋或无人 居住区); 7.0级以上平 均18次,8.0级以上1-2次 。
地震烈度
•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 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 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 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打个比方,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 一盏灯来说,距离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 也不同。 •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的裂缝)
汶川地震
-地裂缝
1999年台湾南投地震地 面变形。
断层横过道路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原生灾害
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原生灾害
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原生灾害
原生灾害—喷砂冒水
次生灾害——地震火灾
发人深思的十万冤魂——日本关东地震的启示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 的水平晃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三、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 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 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用“M” 标准发布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 准不尽相同。 打个比方,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灯 炮,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 人员伤亡 • 次生灾害 • 心理阴影 地震灾害的特点 • • • • 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 影响面广 连续性强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遭受过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主要发生 在中国、日本、伊朗、土耳其、美国、印尼等。
几次大地震人员伤亡统计数字
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83万人;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23.4万人;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24.2万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8.7万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220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8.2级,14.3万人; 2004年12月16日,印尼亚齐8.7级,29.2万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地区 8.6级,1.92万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193人遇难,12211人 受伤。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截止8月9日死 亡617人,180余人失踪,1300余人受伤。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截止5月22日,死亡8583人。
地震波
地震时的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从震 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而 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它是地球内部 出现的弹性波。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 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分为纵波(P波)与横波(S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 上下颠簸振动。
社会生产、经 济活动停顿 因地震造成工程或自 然物体的结构破坏而 续发的其它灾害为次 生灾害 。
震源
原生灾害
由地震波对地表或 建筑物直接造成的 破坏为原生灾害。
下面,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原生灾害—房屋倒塌
原生灾害—房屋倒塌
伊朗著名旅游景点巴姆城地震前后对比
原生灾害—地裂缝(图为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长达420公里
地震烈度(即地震在地表的影响程度)
1 次地震只有 1 个震级,而 1 次地震可以有多个地震烈度; 同 1 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大小不同,一般情况下震中距越大 烈度越低。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烈度为Ⅺ度,已接近极限,
青海玉树地震烈度达Ⅸ度。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 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 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 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2005年1月18日发生在我市的4.3级地震,震 中接近六度,出现道路开裂,部分房屋受损。城 区居民感觉晃动,桌子上水杯晃动,烈度在四度 左右。 2014年1月7日发生在我市银滩附近海域的 4.3级地震,震中接近六度,白沙滩镇部分房屋受 损,有掉瓦、倒烟囱、墙体裂缝等现象。城区居 民明显感觉晃动5-6秒,烈度在四度左右。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 地震;广义的地震指一切的地震动。 •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 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 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 地震总数的90%以上。 •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 数的7%。 •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 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 关于地震学的研究: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1、原始水平地层受到地应 力的作用; 2、地层发生变形,并产生 褶曲及裂隙; 3、地层继续受力变形,褶 曲、裂隙进一步扩展; 4、一旦地应力超过岩层的 强度,裂隙快速贯通错动, 产生断层,并辐射出弹性波, 在地球内部快速传播,于是, 地震发生了。
例子:美国圣安得烈斯断层
震级的划分
• • • • • • •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之间的差别
俄罗斯上空爆炸陨石或重10吨
时间:莫斯科时间2013年2月15日早晨 地点:俄罗斯境内车里亚宾斯克州、秋明州、斯维尔 德罗夫斯克州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北部地区遭遇陨 石雨袭击。 伤亡:因陨石坠落导致的受伤人员已达千余人,幸无 人员死亡事件发生。 经济损失:截至2月17日,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已造成 10亿卢布(约合2.07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 爆炸威力:最大一个落地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30倍, 大地产生剧烈震动,接近7级地震。 好在比较大的落在湖里。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 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 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 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 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全球最大 的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印尼的默拉皮火山2014年频繁活跃
次生灾害—山体滑坡
图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多处发生山体滑坡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次生灾害(滑坡)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次生灾害(滑坡)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次生灾害(泥石流)
次生灾害—地震水灾(汶川地震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
“8.03”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后形成堰塞湖
震级与烈度对应关系表(震源深度d≤20公里)
经常有人将震级与烈度混淆,实际上1级地震并不等于 烈度的1度。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Ⅰ Ⅱ 震 中 烈度: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震级: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三、地震带来的灾害
• 弹性物体受力 而累积能量 (变形)终至 断裂而释放能 量的过程。
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板块(七大板块)
地质板块运动边界发生碰撞、挤压、拉张、破裂就形成地 震
冰岛处在撕裂的的大西洋中央裂谷(北美大陆和欧亚 大陆板块断裂带)唯一露出洋面的陆地上,国土正缓 慢的被撕裂,这一过程中易发生地震。
5.12 汶川地震的形成机理
地震与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2015年5月
乳山市地震局
课件大纲
• 第一篇 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 • 第二篇 我市面临的地震形势 • 第三篇 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内 容及防震避震知识
第一篇 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
• • • • • 一、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二、震源 三、震中和震中距 四、震级和烈度 五、地震带来的灾害
第一篇 有关地震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地震?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地震是地球介质运动引起的激烈事变,地 震在短时间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通俗讲:地震就是表现地面震动,它是一 种自然现象。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地震 属偶发性自然灾害,在所有灾害中地震灾害损 失占54%,地震还会引发许多次生灾害,如水 灾、火灾、泥石流等造成人员伤亡惨重,95% 以上人员伤亡都是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引起社 会恐慌很大。 任何外力都阻止不了的。
次生灾害—生命线破坏
1923年9月1日2时(国际标准时间),日本关东地 区8.3级地震,震中位于关东和横滨两大城市附近。受 灾人口340万人,死亡10万人,下落不明4.3万人,伤 10万人,毁坏房屋70万栋,经济损失达28亿美元。地 震时整个灾区还发生火灾,火灾造成的损失比地震直 接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在死亡的10万人中,有9万多人 是被火烧死的,建筑物倒塌压死的不过数千人;在毁 坏的70万栋房屋中,有近50万栋是被大火烧毁的。 造成次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地震次生灾害 的防御知识差,发震时正值中午人们用火之时,地震 时人们慌于逃跑,没有及时关闭火源,由此可见,在 地震前后防止次生火灾是何等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