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宣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突然和破坏性最强的一种,因此,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应急知识,对于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突然释放,形成地震。
2. 地震的类型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工地震四种。
其中,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3. 地震的等级地震的等级分为九级,等级越高,破坏力越大。
地震的等级是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来判断的。
二、地震的前兆地震虽然突然,但往往会有前兆。
地震的前兆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地震云、地声、动物的行为异常等。
三、防震减灾的措施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科学手段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预警信号。
2. 地震应急准备地震应急准备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包括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准备应急物资等。
3.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如果有时间,应迅速躲避到室内墙角、桌下等安全地带;如果被掩埋,应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四、地震后的救援和恢复地震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要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同时,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以上就是防震减灾应急知识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救援与恢复五、地震救援地震救援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进行救助和援助的活动。
地震救援工作包括搜救被困人员、救治伤员、分发救援物资等。
1. 搜救工作搜救工作是地震救援的重中之重。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快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
搜救工作要有序进行,避免盲目乱挖,造成更大的灾难。
2. 医疗救护医疗救护是地震救援的重要环节。
土木工程中的地震防灾与减灾措施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地震防灾与减灾措施研究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土木工程的破坏,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直致力于地震防灾与减灾措施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中的地震防灾与减灾措施的相关研究。
一、地震前期的预测与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之前,研究人员通过地震学的知识,通过监测地壳的变化、地震波的传播等方法来进行地震的预测。
这些预测结果可以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降低地震对工程的破坏。
同时,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发出警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避难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二、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为了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工程师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设计措施。
首先,采用适当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其次,设置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例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防震减灾技术,如加装防震设备、设置缓冲器等,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
三、地震时的紧急避难与疏散计划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紧急避难与疏散计划是地震防灾与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这些计划可以根据地震预警系统的信息,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避难和有序疏散。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培训应急救援队伍等,以应对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紧急情况。
四、建立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为了及时了解地震灾害情况并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监测地震灾害的范围和损害程度,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快速有序地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地震灾害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的水平。
总结:土木工程中的地震防灾与减灾措施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地震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防震减灾措施

地震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防震减灾措施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巨大。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各方面。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人员伤亡: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现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地震发生时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员因此丧生。
2.财产损失:地震造成建筑物、桥梁、道路等设施的损坏,导致巨额财产损失。
有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也可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这是无法估量的文化损失。
3.社会经济影响:地震发生后,一些产业可能因为设施损坏而无法正常运转,导致经济活动受到影响。
由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震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4.生活设施中断:地震可能导致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设施中断,造成人民日常生活困难。
交通受阻、通信中断等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防震减灾措施**1.建筑设计和抗震设施: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地震影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例如,利用减震支座、剪力墙等技术,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震动程度。
2.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疏散通道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前往避难场所避险。
城市规划中应考虑设置避难场所,提供安全的疏散指引。
3.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让人们有时间采取保护措施和逃生准备。
同时,做好地震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受灾情况,指导救援和重建工作。
4.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在地震发生后,要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救治伤员、疏散群众、抢救财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后重建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确保受灾地区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防震减灾的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的知识1. 介绍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防震减灾显得尤为重要。
2. 地震的原理地震是由地壳中的岩石在地震断层上发生断裂释放出的能量所引起的地球振动。
地震的原理主要包括弹性回弹理论、断层破裂理论和地震波传播理论。
2.1 弹性回弹理论弹性回弹理论认为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释放能量的结果。
当地壳中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会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断裂面上的岩石会在断裂瞬间产生弹性回弹,导致地球振动。
2.2 断层破裂理论断层破裂理论认为地震是地壳中断层发生破裂的结果。
地壳由许多断层组成,当断层上的应力超过断层强度时,断层就会发生破裂。
断层破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球的振动。
2.3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包括主要的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到达的波,是一种纵波,能够穿透地球内部。
S波是次于P波到达的波,是一种横波,不能穿透液体。
表面波是在地表传播的波,是地震破坏力最大的波。
3. 地震的破坏因素地震的破坏因素主要包括地震烈度、震源距离和建筑结构等。
3.1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地震烈度与震源距离、地表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等因素有关。
3.2 震源距离震源距离是指地震发生的地点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震源距离越近,震感越强,地震破坏力越大。
3.3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而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4. 防震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措施。
4.1 抗震建筑设计抗震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阶段,根据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破坏和伤害。
因此,对于地震的防范和减灾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问答。
1. 什么是地震?
答: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表振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通常由地壳运动引起,有时也与火山、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有关。
2. 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答:地震来临前,通常会有一些“预兆”,如地面的微震、动物的异常行为、水位的变化等。
此外,现代科技也能够通过地震监测站来预测地震。
3. 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做?
答:在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找到坚固稳固的桌子或床下躲避。
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可以躲在门口或结实的柱子旁边,避免待在玻璃、墙角等易倒物品附近。
4. 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答:在地震来临前,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固定家中易倾倒或易碎的物品,备好应急物资等。
在地震来临后,应该及时检查家中的安全情况,避免电气、煤气、水气等设施泄漏。
5. 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答:地震发生后,应该首先保持镇静,确保自己的安全。
然后,应该及时关闭煤气、电源等设备,避免火灾等次生灾害。
如果有可能,应该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前往安全地带。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问答。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自我防震减灾意识,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避免地震带来的伤害。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预防措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程度。
以下是一些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原理。
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它被分为若干块状的板块。
地震就是地球板块发生位移时释放的能量。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是里氏震级和地震烈度。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震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其次,我们要了解地震造成的灾害。
地震主要造成的灾害包括倒塌、滑坡、火灾、洪水等。
建筑物倒塌是常见的地震灾害,因此我们要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此外,滑坡是地震后常见的次生灾害,我们要保持山区的植被,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再次,我们要了解防震减灾的措施。
在建筑抗震方面,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固房屋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设置防震减灾设施等。
此外,我们还要进行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包括逃
生通道的设置、应急物资的准备、人员疏散等。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避免靠近高楼、玻璃幕墙等危险地带。
最后,我们要加强科普宣传。
通过各种方式,如媒体、学校、社区等,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地震避险常识,让他们养成遇到地震时冷静逃生的习惯。
总之,防震减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加强科普宣传,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造成的灾害,掌握防震减灾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安全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0篇)关于地震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范文

关于地震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范文(10篇)范文【一】为了有效地保证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一、紧急疏散原则:指挥得力、谨慎从事、全体动员、及时疏散、保护师生、减少损失。
二、处置应急事故的组织:学校安全疏散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三、地震临震应急反应:(一)紧急避震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
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2、在教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或床腿。
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枕头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口边。
6、在教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7、老师要按预先的分工,迅速到每个教室检查避震的情况,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二)紧急疏散:根据学校各年级所处位置及学生年龄特点,紧急疏散的具体要求是:1、拉响警报:学校办公室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拉响警报,听到警报(钟声)后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组织本班级学生立即蹲在桌子下面,如果在2分钟后没有大反应,学校再次拉响警报(哨声),各班级应马上按照学校规定的紧急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教学楼。
同时,柯双喜老师负责向120求救;沈汉力校长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
2、组织疏散:(1)安全疏散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全校师生疏散逃生,班主任及当时上课的教师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疏散逃生。
(2)疏散路线说明:a、各班学生依次分两列纵队从教室前后门出,不拥挤,有序排好两列纵队。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防震减灾:地震预防和应对策略

防震减灾是指在地震前预防和地震后应对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居民和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预防和地震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加全面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实用建议。
一、地震预防1. 地震科学研究:加强地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能力,为地震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 地震监测网络:构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监测到地震活动,为地震预警和应对提供数据支持。
3. 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新建建筑物和重要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地震安全教育:加强地震安全教育,普及地震知识和应对技能,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高风险区域管理:对于处于地震高风险区域的地区,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合理安排人口和建设,降低灾害风险。
二、地震应对策略1. 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快速准确地预测地震,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防护措施。
2. 建筑结构设计:加强地震安全建筑设计,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倒塌。
3. 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建设、物资储备等,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4. 安全撤离和避难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撤离和避难计划,指导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安全地撤离到安全地带或避难场所。
5. 灾后重建和恢复:做好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建筑和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6. 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地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危险性和应对措施的认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7. 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地震减灾合作和交流,共享经验和技术,提高各国地震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三、个人防震减灾技能除了社会层面的防震减灾工作外,每个人也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技能:1. 掌握逃生技能:了解建筑物内外的逃生通道,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发生意外。
防震减灾常识3篇

防震减灾常识第一篇:地震的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地震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地下断层破裂等地质现象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不可预测,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以防止在地震时受到伤害。
地震的基本常识:1.地震的震源在地面下,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地震的强度难以预测。
2.地震的强度不仅仅取决于震源的大小,还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
3.地震前常有一些前兆,如地震前动物的行为异常(如鸟儿飞得很低,老鼠出来乱跑等),地表出现裂缝,地下水位变化等。
4.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持镇静,避免惊慌失措。
地震的预防措施:1.建筑物一定要按照建筑规范办理验收手续,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标准。
2.生活家居中的重物要固定好,避免重物在地震时砸伤人。
3.定期检查一些设备,如制动器、管线、烟囱、天然气管道等,确保设备正常。
4.在地震发生时,要立即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者室内结构坚固的墙角处,远离窗户,避免被玻璃碎片伤到。
防震减灾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防灾工作,这样在灾难中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第二篇: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地震是一种突发的灾害,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及人员伤亡。
在地震过后,我们应该学会一些自救与互救的技巧,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自救措施:1.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穿上鞋,收拾必要的物品,确保能够迅速逃出危险地带。
2.避免走楼梯,要用手电或者火柴来供电,以免触电。
3.如果出现了被困在建筑物里的情况,应该迅速举手呼救,向外界寻求帮助,同时保持呼吸畅通。
互救措施:1.在发现有人生命垂危或者有伤病的情况下,要及时施救,保护伤者和弱者的生命安全。
2.互相抚慰,增强精神支撑,避免被紧张或恐慌情绪所笼罩。
3.相互搀扶,一起逃生。
以上是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地震时刻可能随时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些技能,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三篇: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在短时间内给人们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说到底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人员伤亡和心理上的创伤。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防震减灾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知识内容一、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减少或避免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地震是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灾害之一,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二、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危害主要包括地震破坏、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
地震破坏包括建筑物倒塌、桥梁崩塌等,次生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而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包括恐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三、地震预测与预警地震预测是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来推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然而,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较低,目前不能预测具体的地震发生时间和规模。
与之相比,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或避灾措施。
四、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抵抗地震力。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合理布置结构、加固关键节点等。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减少破坏程度。
五、地震避震设施地震避震设施是指在建筑物中采用特殊的结构或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避震设施包括隔震层、阻尼器和抗震支座等。
这些设施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六、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是指事先制定的应对地震的紧急措施和步骤。
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应急资源准备、人员疏散和救援等。
通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可以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的能力,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地震救援与灾后恢复地震救援是指地震发生后,组织救援队伍和资源,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地震救援需要有合适的救援队伍和装备,以及高效的协调和指挥。
灾后恢复是指地震灾害过后,对受灾地区进行重建和恢复工作,包括修复建筑物、恢复基础设施和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等。
八、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指人们对地震风险的认识和对应的行为。
地震与防震减灾小知识

地震与防震减灾小知识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
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科学预防地震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科学预防地震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科学预防地震地震是地球上自然灾害中最为具有破坏力的一种现象。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预测、自救互救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科学预防地震的相关问题。
一、地震原因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主要有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类型。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相互碰撞、相对运动所致;而火山地震则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因此对地震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做到科学预防。
二、地震预测科学地预测地震有助于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从而做好应对准备。
目前,地震学家通过测量地震活动、地壳变化、地震前兆等多重手段,来进行地震预测。
其中,地震活动的监测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此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应用,也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地震的自救互救地震发生时,人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自救。
在地震的瞬间,我们应迅速找到掩护物,保护好头部。
当地震发生时,要注意躲避高楼、玻璃窗、大型家具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物品,以防止被困或受伤。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之间的互救也尤为重要。
大家应相互搀扶,共同度过难关。
四、社会参与地震的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可以制定地震防灾法规和标准,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学校可以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社区可以组织地震演练活动,提高居民应对地震的能力。
每个个体都应积极参与,做好自己的预案,以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五、结语地震预防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预测和应对,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地震灾害做好准备,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加强地震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地震科学意识,成为了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的危害,实现地震灾害的科学预防。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探讨摘要: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防护工程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
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
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
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
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
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防震减灾简短文字

防震减灾简短文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面对地震,我们要有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减灾的文案,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 地震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措施,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防震减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地震来临时,要保持冷静,迅速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在家中,可以选择卫生间、桌子下等地方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在外出时,要远离高楼大厦、电线杆等危险地带。
3. 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身的防震减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防震减灾讲座和演练等方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以便在地震来临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4. 在地震发生后,要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和通知,了解地震的影响范围和救援情况。
同时,要避免传播不实信息和恐慌情绪,确保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5. 防震减灾,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防震减灾意识,将防震减灾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6. 在地震发生后,要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捐款、捐物、志愿者等方式,为灾后救援和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防震减灾,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第3章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火山和地震为一对孪生姐妹
汶川 地震
中国地震活动 (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
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和
渤海湾
东北长白山地区
福建、广东、台 湾及其附近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实例-汶川地震成因
构造地震成因
板块构造
圣安德烈斯 断层
六大板块。“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大地震、深源地震和 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 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
地震活动带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西支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群岛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太平洋
释放的能量:75%以上 浅源地震:80%;中源地震: 90% 深源地震:几乎100%
震级:灯泡功率 烈度:光强
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关系
震级 2 3 4
5
6
7
8
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8以上 12
地震烈度表-评定地震烈度的标准
标准
人的感觉
宏观现象
器物的反应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地表的破坏程度
地面运动速度峰值 仪器观测
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
主观 客观
中国地震烈度表变迁
MlgA
能量与震级的关系: lgE1.1 81.5M
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万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地震烈度
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可以理解 为地震场的强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 和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而地震烈度值可以有多个。
防震减灾知识:地震预防与应急逃生技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加强地震预防和应急逃生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本文将从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地震预防知识以及地震应急逃生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提高读者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地震的成因和特点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摩擦引起的。
当地壳板块发生位移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2. 地震的特点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瞬间就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
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地震波传播路径等因素。
二、地震预防知识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监测是地震预防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地震活动情况,提前进行预警。
公众应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并遵循相关指引行动。
2. 建立抗震设防标准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应根据地震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建筑主管部门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达到要求。
3. 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和机构单位的地震应对能力。
演练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姿势、避险场所选择以及急救知识等。
4.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公众应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巧,做好家庭和单位的地震应对准备工作。
三、地震应急逃生技巧1. 地震发生时的行为准则-保持镇定,迅速找到安全地带,避免恐慌和乱象。
-如果在室内,立即躲到桌子下或者门框旁边,保护头部和颈部。
-避免乘坐电梯,迅速撤离高楼,避免受到建筑物坍塌的威胁。
2. 安全逃生技巧-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在户外,远离高楼、电线杆等易坍塌物。
-如果在车内,立即停车靠边停车,关闭车窗,远离高楼和山体。
-如果在人多拥挤场所,尽量保持冷静,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3. 注意事项-避免在地震发生时使用明火,以免引发火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与防震减灾胡俊鑫(班级:1503301 学号:1503301-25)摘要:地震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种之一,如何全面地开展防震减灾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近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程抗震、地震预警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应运而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与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防震减灾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震预警;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一、前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当下,四川汶川、北川、雅安和青海玉树等地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是我国防灾抗灾的当务之急。
二、现状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山川地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次强烈地震的结果。
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能量在断裂的特殊部位缓慢积累,当其超过岩石或断裂能够承受的限度时,就会突发错动,使已积累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瞬间释放,引起地球表面的剧烈振动,导致建筑破坏和自然地貌改观,并可能产生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的地表破裂带。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而一次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1]。
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8.0级,震中区的最大地震烈度超过Ⅺ度。
(新中国烈度表划分的最大烈度是Ⅻ度)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百万次地震,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上千次。
据全世界10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损失统计,人口死亡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美元,受灾而积达数百万平方千米。
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近60万,占全球的1/3。
世界上两次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
我国23个省会城市和近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危险区。
[2]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因此,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地震灾害预防标准,通过贯彻一系列标准和各类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预防的整体水平,推进全社会地震灾害预防工作的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震前预防措施在开展地震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时,首先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因建筑物倒塌而引起的伤亡。
我国相应的规范标准对建筑物的建设要求和抗震等级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这样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施工,且设计的标准不可以随便的改动,一定要与规定的抗震等级相符合,从而才能达到验收的标准。
对于已有的建筑,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抗震加固,从而才能提高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然后要做好地震预测工作,提高预测能力。
虽然地震是很难预测的,但是还是可以被预测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地震预测工作,对地壳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尽可能早的发现端倪,从而及时做出预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提高地震预警能力,近些年来,地震预警是一种比较新型的防震减灾技术,这种技术在地震发生之后可以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地预测地震参数以及对四周地区的影响并且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从而确保人们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损失。
地震产生的剧烈震动会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地震还可能诱发火灾、爆炸、列车出轨、核泄露等严重的次生灾害。
为了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
[3]如果能预知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地点而先将人员撤离地震区、关闭次生灾害源,无疑会将地震灾害降到最低,为此,许多国家进而投资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
[4]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3×105km/s)远大于地震波速(约10km/s)、地震P波传播快于地震主运动S 波与面波的特点,在地震波或地震主运动尚未到达给定地点时,及时发出警报;地震应急控制系统则是在监测到地震信号后快速确定地震三要素和进行震害快速评估,并综合决策后启动应急控制装置。
基于实时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刚刚形成潮流、但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减轻地震灾害手段。
在地震预警[5]方面,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定期公布地震预报信息的形式,提高和推进国民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地震预报信息应不仅预测出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同时还详细标明可能引发海啸时最先淹没的地区、城市最容易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地区等。
根据地震预报信息,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的方案。
地震预警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是根据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地震动传播速度以及破坏性地震动(S波或面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先期抵达的、破坏性较小的P波速度的基本原理,利用在地震活动性较高地区设置的实时传输地震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迅速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震级的大小(断层破裂释放的能量)、可能的地震影响场等信息,及时地向目标区内的民众发布地震警报信息。
[6]由于用户与地震震中间的空间距离远近不同,地震预警系统可为民众提供从几秒、十几到几十秒不等的应急反应时间。
接收到警报信息的民众即可以相应地采取一些应急逃生避险措施,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四、基本对策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所以地震灾害的防治尤为重要。
目前,减轻地震灾害可分为地震预测预报、地震转移分散和工程抗震三个方面的宏观对策。
工程抗震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最根本的措施。
工程抗震是通过工程技术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和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性能,当突发性地震发生时,把地震灾害减小至较轻的程度。
工程抗震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等。
(一)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预防地震为主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科学防灾理念,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与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频度和强度通常可划分为小震烈度、中震烈度、大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做过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区划就行抗震设防。
强烈地震常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灾害。
最普遍、最直接的灾害就是导致人工建筑的损坏。
损坏的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震强度、场地条件、结构抗震性能等。
一个城市要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就必须在拟定防范的地震烈度下,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
一般来说,最普遍的震害现象是建筑的破坏。
因此,预测现有建筑在设防烈度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破坏,是震害预测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7]我国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失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规定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有一定损坏,但不致危及人民使命和生产设备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场地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建筑场地。
2、地基和基础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地基有软弱黏土、可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以防止地震引起的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
3、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宜对称、规则、力求使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免突然变化。
4、抗震结构体系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以及经济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5、结构构件及连接结构及结构构件应具有良好的延性,力求避免脆性破坏或失稳破坏。
连接及支撑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性。
6、非结构构件附着于楼、屋面结构构件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围护墙应考虑对主体结构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
7、隔震与消能隔震与消能技术的采用,要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方案及使用条件等,经对结构体系就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
8、材料与施工除确保执行材料和施工一般要求外,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殊要求。
[8]五、小结地震预警系统等先进技术各项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民众的防震减灾素质,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民众展开各项培训和教育活动。
由此可见,防震减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有很多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在社会管理层面还有前所未有的难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1]张培震.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J]. 地震地质, 2008.[2]冯义钧. 我国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04(12):29-32.[3]李翠. 探究新时期地震灾害及其预防策略[J]. 城市地理, 2016.[4]李山有, 金星, 马强,等. 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04.[杨华. 日本防震减灾经验借鉴[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6]张红才, 金星,李军,等. 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2):706-719.[7]黄龙生, 黄勇, HuangLong-sheng,等. 防震减灾的若干问题[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9.[8]段绪胜,刘俊,周基. 土木工程概论[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