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主要因素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影响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主要因素实证研究

影响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主要因素实证研究
初 大智 齐 中英
( 哈尔滨_ 丁业大学 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00 ) 50 1
【 要】国内 ̄J 摘 l - L有文献提 出了很多影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推动因素,本文在从区域的角度对竞争优势 的概念和优势 转化 的阶段做 出了界 定的基础之上 , 实证检验 了这些推 动 因素 与我 国区域优 势转化各 个阶段 的相 关性。 其 中那些不存在 相关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的 因素正是阻碍 我国区域优 势进一 步转化的 障碍 。 [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转化
维普资讯
技 术经济与管理研 究 20 06年第 6 期
T cn e oo c e h o c n mis& Ma a e n e e r h N 6 2 0 n g me t s ac O 0 6 R

影响我 国区域比较优势 向竞 争优势转化 主要 因素实 证研究
投资水平 、 金融和商业服务体系、 高水平的国外直接投资等方 面; 此外生活质量; 区域政府等都是影响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
最近儿 年有学者根据我 国作 为转型期 国家 的独特特点 ,研 究 了影响我国 比 较优势 向竞争优势转化 的关键 因素 。如 : 傅允 生等从 制度角度来 研究制 度 与区域 经济发 展的 关联效应 ;路 风 ,慕玲等从 政府 角度来研究我 国产业 比较优 势向竞争优势转 化所受到的影响。李 晓钟 ,张小 蒂等 (0 3 20 )从新制度经济学 中的交易成本 、 易效 率的角度来研究我 国外 贸比较优 势向竞 交 争优势的转化的影响 ,并利用 1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 了等 4 级相关的实证研究 。 通“整理分析 ,发现现有的文献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个案分 析 犁 ,包括对 某具体 的 国家或地 区的描 述 ,很 少涉及 定量分 析 ,而且不易 般化。产业层面研究 ,多数显示出一国具有 比 较优势的产业如何通过提升产业价值链才能在 国际贸易 中获得 市场占有方面 的规模与价值增值优势 。 囤家层 而研究 , 了 一 分析

我国外贸生产方式转变——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生产方式转变——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原理。显而易见 ,中国的 比较优 势在 于廉 价劳动力和丰 富自 ( 1 ) 生产要素 。 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 前者指一个 国
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优先发展 了农副土特产品、 矿产 家先天拥有 的 自 然 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 品、 石油、 传统的轻纺产 品及工艺 品, 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 和发展而创造 的要素 。 展加工贸易, 逐渐将机 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
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 品,劣势国家生产劣 势较 小的产 品,然 更多的财富。
比较优势理论使得发展 中国家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 技创新力不高。使得发展中 国家处于 贸易利益分配的劣势地
后两国开展 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 小的消耗 ,创造 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 以劳动 力或资源取胜 , 竞争力逐渐减弱 , 科 赫克歇尔认 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 位, 使其产 生技术依赖性, 抑制 自 身创新能力和后发优势的发 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 口到价格 高的国家,当两 国间 挥 , 同时也会使 发展 中国家出 口产 品经常处于贸易摩擦之中。
l贸易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成就尤
2 从 比较 优 势 到 竞 争 优 势 的 转 变
大卫 ・李嘉 图分析 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一个 国家 其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额上 。 即使在任何 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 ,但是 ,只要这个 国 家在国际分工中专 门生产 自己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 比较优势理论确实在 中国经济发展 中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
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 地位 , 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该产业 向顾客提供 的商品或商品的某 放之后,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展对外贸易 。之后, 中国 些方面具有独特性、 垄断性 、 持久性、 拓展性和难 以复制性的特

基于平均水平的中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平均水平的中国地区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 图分类号 :2 4 F 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l6 20 )4—0 8 —0 1 0 —3 l(0 8 0 04 6


引 言
理 和 国民素质 八 个 准则 。在 国 内 , 彦 云 等 以八 赵
大要素为基础, 分析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劣势和 国家吸引力 ; 金碚则依据竞争优势 、 比较优势等相关 理 论 , 合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机 理 和发 展 现 实 , I 结 对 MD 早期 的评价 体系 结 构进 行 了调 整 l ; 鹏 飞 以城市 4倪 为研究对象 , 采用综合市场 占有率 、 城市经济增长
率 、 均 GD 人 P和居 民人 均收入 水平 对 20个 城市综 0 合竞争力进行估量评价l 。 5 j 现 有众 多 文 献尽 管 使 用 了不 同指 标 层 次 和 要
竞争力区位理论最早 出现在 2 0世纪 5 0年代 ,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 . 波特率先提出。随后 , 竞争 力研究 受 到各 界重视 , 从空 间 、 并 领域 和深 度等 方面衍生出了各种类型。 目 , 前 竞争力涉及 的空 间 主要有国家竞争力 、 区域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和企业 竞争 力 四个层 次 l 。 l J 中国作 为 一个 大 国 , 少 省 区 的面积 和 人 口都 不
客运输密度 ( 亿人) 6 企业竞争力。 : . x,人均工业产值 ( 万元 / ) 人 、
x: 每万人企业单位数 ( 、 9 高新技术产业规 个)x3: 模以上企业 占全国比例( %) 7 科技和人力资源竞争力。 2: . X 】每万人本专科 学校 数 ( )X2 每 万 人本 专 科 毕 ( ) 生 数 所 、 2 : 结 业 ( )X3: 人 口科 技 活 动 人 员 ( )X3: 年 人 、 5万 人 、 6每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竞争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必须对区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和措施,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探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途径,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措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区域内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采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2. 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采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各产业的竞争优势;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综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4.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5.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力、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途径。

四、预计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报告;2. 区域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3. 区域产业竞争力测度和评价报告;4. 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和措施研究报告。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作者:***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2期摘要: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先降后升,始终显著;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波动上升,但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状态;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日渐显著的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2004年为界呈U型演变特征。

引致比较优势重大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和技术领先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规模经济、原材料成本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的内在发展趋势,未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趋于上升,综合比较优势将呈平稳发展态势。

巩固提升我国比较优势,需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综合施策,提升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弱化资源禀赋不足、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有效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作者简介:李嘉琪,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优势,形成了高度显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并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形成了日益显著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

在不断增强的比较优势支持下,我国成功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和最大贸易国。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70%,数据来源:万得(wind)资讯。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纵观我国不同类别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历程,受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劳动力、规模经济、生产成本、汇率等因素变化影响。

1992年以来,我国比较优势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正在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转变。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国际贸易刘双双 201230711199摘要: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将证明,对两种理论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与这种理解相反,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高级形态。

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外贸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综述(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低层次自然察赋差异的国际分工,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这一难题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

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所以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浅谈我国对外开放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浅谈我国对外开放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浅谈我国对外开放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作者:卢仁祥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刊名:中国商贸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 TRADE年,卷(期):2009,""(9)被引用次数:0次1.张幼文要素积聚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主题 2008(04)2.徐康宁.王键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6(06)3.王新庆重视我国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期刊论文]-企业活力 2006(04)4.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 2008(01)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 2008(10)6.郑凯捷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的历史进程[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 2008(05)1.学位论文邓翼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2007本文欲从实证的角度去考察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成长过程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各自发挥的作用,进而考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从而证明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中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实际经验证明两者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

通过实证发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决定竞争优势的一些高级要素,但这些高级要素的建立又以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因此遵循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位论文张德强宁夏农业支柱产业竞争力研究2006农业竞争力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核心,在农业省份宁夏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研究利用现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竞争力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确立的枸杞产业、粮食产业、奶产业、脱水蔬菜产业、牛羊肉产业等几个农业支柱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态势、在国内市场竞争力的表现、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旨在通过对宁夏农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分析,掌握它们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各自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寻找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展开比较分析,以探讨其中的优势所在和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内需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巨大区域差异。

以2019年为例,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0%。

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东部地区正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仍处于初级产业阶段。

从贸易绩效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出口贸易额大约是中西部的两倍。

二、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它把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中解放出来,纵向深化各经济主体的分工和协作,展示了全球化发展的活力和富有生机。

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特别是优势资源的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和组合,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技术优势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和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市场优势全球市场经济日益逐渐露出活力,市场优势也随之增强,面对市场竞争,应准确预测市场并坚持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供应链条,占领市场优势地位。

三、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性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区域之间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

1.资源优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狭窄的地理条件,缺乏优势资源,因此,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生产力交流的便利性,以及人力资源的集聚。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和交换的合理性。

--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和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两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倍受关注的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完整)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完整)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整理日期:2003—4—3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与美国签定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定,这一下子使得中国在新千年中的国际经济地位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比较优势",并依照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所谓"比较优势”来思考我国产业战略、甚至经济战略问题.本文的看法是:虽然我们不能说”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完全过时,但是,仅仅依靠”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能把握今天"新经济”时代基本经济特征、并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的。

我们需要用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来重新规划我们的经济战略问题。

"比较优势”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大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近200年前提出的。

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每一个国家专业化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贸易对两个国家都有利.比较优势规定了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结构和贸易方向。

由此的政策含义,就是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本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扬长避短。

"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和经济概念,从最基本的层面看,没有错。

但是,深入考察近5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和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方式,确实存在着新与旧的差别.用传统上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理解,难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近50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实质与趋势。

这个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来年老谋深算是泛泛地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不能清楚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有助于制订国际竞争策略的概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观点,我们举制鞋业作为例子.按照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简理解,这也是一个勃论。

我们知道,东亚国家劳动力是相当便宜的,所以,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

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战略研究--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对象

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战略研究--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对象
( 二 )资 源 比较 分 析
表示此项指标越 占优 势 ) 。 第二步:根据 区 域 的实际情 况 ,对相应指标进行赋值。对
环 中心 城市 和交通 状况 进行分 类见 表 2 。 第三步:对区位指标赋 以权重 , 构 建公 式:
L= C+ R+ S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秦 皇 岛地 质结 构 复杂 ,成矿 条件较 好 ,许 多矿产储量在全 国 占有重 要地 位 ;
表示该资源丰富或行业发展迅猛 ,在市 场
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2 . 定 性分析。进行定 性分析是 因为区
较 优 势 的 发 挥 , 区域 的 发 展 只 有 充 分 依 靠 和 发 挥 自 身 的 比 较 优 势 才 能 建 立 其 竞 争 优 势 。 本 文研 究秦 皇 岛 的 资 源 禀赋 , 予 以 实证 研 究 ,适 宜 的调 整 相 关 产 业 结构 ,培 育优 势 产 业 ,形 成 竞 争优 势 ,最 大 限 度 地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 关键 词 :比 较 优 势 竞 争 优 势 产
有色矿产 资源
大 专以上人才
以获取准确 的数值 ,利用区位商分析 方法 加 以比较 ,区位 商是现代经济学 中常用的 分 析区域产业优势 的指标 。其计 算公式 :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为主导 ,以循 环经 济为特色 的现代临港产业体 系 ,成 为经济 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全 国综合 实力较强 、产 业基 地作用凸现的重要地 区之~ 。总而言 之对 秦皇岛市的经济 、社会发展产生 了非 常重 要的影响 ,也为促进经济 、文化 、社 2地缘优 势分 析。秦皇 岛地 处渤海西
等能源输 出为主 , 兼营杂货和集装箱运输 ,
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 口。2 0 1 0 年货物吞吐量突破 2 . 5 亿吨 , 与世界 1 3 0 多 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为世界第 一大 能源输出港 ,是 “ 北煤南运 ”大通道 的主 枢纽 港 ,担负着南方 “ 八省一市 ”的煤炭 供 应 ,占全 国沿海港 口下水 煤炭 的 5 0 %。 渤海 湾海 洋资源丰厚 ,海洋产业开发前景 广阔, 该区海岸线总长 1 2 6 4 公里, 所辖海 区1 5 米等深线海域面积 1 0 0 0 平方公里。 现 有捕捞作业 渔场 1万平 方公里 ,有适宜发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市场中,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经济竞争力和财富创造力的增加。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相对于其他地区或国家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产业具有更好的资源、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所提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不同,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领域或产业都具有更强的优势。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一种经济特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从多个因素中产生,如资源、技术、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等。

这些优势的组合可以使得一个地区在某些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比较优势的意义区域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一个地区能够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从而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其次,区域比较优势的特点是独特性和可替代性。

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由其特定的资源或技术等因素决定的,并且很难被其他地区的条件所替代。

这种特性使得比较优势成为培养地区特色经济或产业的基础,加强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外部投资。

最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等提供有益的信息。

在了解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之后,政策制定者可以为该地区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以最大化其优势。

同时,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研究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的地点,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三、1. 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口大国和高科技人才集聚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优势。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技能、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是中国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定居。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肖祖沔赵雪晴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6期摘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度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并分析了各省不同行业竞争力分布与变动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链竞争力差异较大、不平衡性突出。

就影响因素而言,市场开放度、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总体产业链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技术市场活跃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结构性产业链竞争力。

鉴于此,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优化调整研发经费配置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激发技术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链向更强劲、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显性比较优势;投入产出;高质量发展一、引言近几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力度加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分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激烈的产业链竞争。

而且疫情肆虐使各国间的贸易受阻,这对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冲击。

2020年4月,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同年9月,再次发出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增强竞争力”的号召。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正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中国的产业链面临着堵塞和断裂等风险,这对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出现问题,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因此,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迫切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了40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幅非常显著。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我国应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我国应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Co pe ii e Ad a a g n m ttv v nt e i Chi a n
王 明 益 W a g Mig i n n y
( 东经济学院 , 南 20 1) 山 济 5 0 4
( h n o gI s tt o c n m c ,ia 5 0 4, hn ) S a d n t u f o o isJn n2 0 1 C ia n i e E
维普资讯
V leE gneigNo ,0 7 au nier . 2 0 n 3
价 值 工程 20 0 7年 第 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国应 逐步实现从 比较优 势 向竞争优 势转化
Th a u lTr n f r f o Co p r tv v n a e t e Gr d a a so m r m m a a i e Ad a t g o
中 图 分 类 号 :7 1F 0 . F 4 ;4 3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1 (0 7)3 0 2 - 3 10 - 3 12 0 0 — 0 3 0
1 传 统 比 较 优 势 理 论对 当今 发 展 中 国 家
的不 适 应 性
传统 国际 贸易理论认为 .世界各 国应 发挥各 自比 较优势进行 国际分工 . 然后 进行 国际贸易 , 这样贸易各 国都 能 通 过 贸 易 获 得 更 多 利 益 .从 而使 贸 易各 国人 民 福利水平提高 然而这一理论 的有效性是 有一定条件 的 2 世纪经济发展 现状 已使它得 以发挥积极作用 的 1 条 件 消 失 :但 当今 很 多 国 家 特 别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仍 依 据 传统 比较优 势理论来发展对外贸易 。 本文认为 . 由于社 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 .当今世界经济发 展状况 已使 传统 比较优 势理论对 贸易各 国积极 影响 日益减 退 . 它 存在不可持续性 。这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原 因 :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以新疆种植业为例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以新疆种植业为例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与实 证分析以新疆种植业为例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目录
05 结果与讨论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பைடு நூலகம்
摘要
本次演示以新疆种植业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实证分 析。通过选取新疆的主要农作物,对比其产量、成本、效益等指标,得出新疆农 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新疆种植业在棉花、小麦和玉米等作物上具有显著 的比较优势,但在水果和蔬菜等作物上相对劣势。本次演示为优化新疆农业结构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相关理论与研究;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农产品 加工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农产品加工企业 的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四、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市场、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市场 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提高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式提升产品品质与生 产效率。管理方面,良好的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运营 效率。
为了更全面地解释现代经济现象,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 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的因素,如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产 品差异化、市场结构等。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除了生产率差异外, 其他因素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可能得到提高,从而改变其比较 优势;又如,规模经济效应可能会使得某些产品在某个国家具有更低的成本,从 而改变其比较优势。

从区域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现实运用

从区域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现实运用

Seeing the Comparison Advantage Theories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ies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District Making Use of in Practice our
Country
作者: 韩庆凯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29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60-162页
主题词: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区域分割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究竞应按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一直有所分歧。

主要因为中国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往往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就
都大于欧洲的中等国家的面积和人口。

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不
能一刀切,而应分地区来看,资本密集的地区如上海,可以发展竞争优势;劳动密集的地区如
贵州,应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

中国“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基于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基于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基于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东桑西移”是中国政府在近年来积极推行的一项产业升级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该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产业布局、税收政策、政府投资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本文旨在通过对“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为政府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

具体内容包括:1. 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优势资源是提高整个经济效益的关键。

本文将对“东桑西移”政策对于不同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考虑地域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作用。

2. 生产效率分析。

生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运用生产率指标等方法,探究“东桑西移”政策对于劳动分工、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提升情况,并据此分析政策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依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数据,对“东桑西移”政策实施绩效进行量化分析。

三、研究计划本文研究计划如下:第一步:阅读相关文献,理论框架梳理。

主要是了解“东桑西移”政策的相关背景、理论基础和实施情况,建立理论框架。

第二步: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国家统计局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数据。

同时,制定量化指标,进行数据清洗和加工。

第三步: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东桑西移”政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率等指标的影响。

第四步:从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两个方面,对实证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四、预期的研究成果预期的研究成果包括:1. 对“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其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2.探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大智齐中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摘要&国内外现有文献提出了很多影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推动因素,本文在从区域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的概念和优势转化的阶段做出了界定的基础之上,实证检验了这些推动因素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各个阶段的相关性。

其中那些不存在相关关系的因素正是阻碍我国区域优势进一步转化的障碍。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转化很多文献都已经论证了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

区域的比较优势指区域内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土地等方面的要素成本优势。

区域竞争优势的概念在本文定义为区域争夺与优化配置资源进而获得的产出、市场占有以及持续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一直是区域分工的基础。

然而并非所有拥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就一定能获得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增长。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比较优势属于区域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阶段的相对优势,而竞争优势是区域在产出阶段、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阶段以及区域保持持续增长潜力三个阶段同时具备的优势。

要找到实现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优势转化的途径,首先就要找到影响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献综述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比较优势主要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情况下,论证了其优势转化的影响因素。

欧洲经济与社会凝聚力!$$#年第二份报告认为:就业水平与就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一段时期的总固定资产投资,知识资产投资,不同水平的基础设施状况与受教育水平、创新与研发都对优势转化有正面影响,人口的老龄化与人口外移对区域优势转化有负面影响。

’()*+(,-银行出版的!$$!年《与世界竞争》的报告比较了世界#"个有竞争力的区域,并试图找到影响优势转化的共同因素。

这#"个区域是根据他们的社会经济特点确认的。

其中#$个区域在欧洲,该报告指出了找到这#"个区域的一致或可比较数据的困难。

该报告认为本地经济的国际化导向;有意识地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公司的专业化生产、长期形成并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公私部门关注于基于区域长期持续内生增长能力的有限的经济活动对于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型技能、创新能力、公司的投资水平、金融和商业服务体系、高水平的国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此外生活质量;区域政府等都是影响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

最近几年有学者根据我国作为转型期国家的独特特点,研究了影响我国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因素。

如:傅允生等从制度角度来研究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路风,慕玲等从政府角度来研究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所受到的影响。

李晓钟,张小蒂等(!$$.)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效率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外贸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的影响,并利用#/"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等级相关的实证研究。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现有的文献主要有如下几种:个案分析型,包括对某具体的国家或地区的描述,很少涉及定量分析,而且不易一般化。

产业层面研究,多数显示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何通过提升产业价值链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市场占有方面的规模与价值增值优势。

国家层面研究,分析了一国的外贸如何依据比较优势实现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价值链提升。

归纳起来,对于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影响因素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企业的研发设计、区域的要素成本、开放竞争的环境、区域的生活环境、人们的价值取向、资本的便利性、产业集群、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

对于以上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0#1国外学者研究的优势转化,由于其比较优势与我国有差别,因此影响优势转化的因素也必然与我国会有所不同。

0!1我国学者对于我国某一具体产业和我国整体外贸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较多,而对于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比较少。

0.1对于我国优势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

现已经找到的一篇文献也是利用国外的数据作为替代变量对制度与交易效率两个因素做了相关性分析。

0/1对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问题,虽然有学者已经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影响因素,但是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哪些由于我国目前发展状况的限制,对于我国区域的优势转化还没有发挥作用,哪些正在影响着我国区域的优势转化,以及影响的程度大小,却缺少定量的测度。

本文想结合我国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为了区别于现有的文献,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欲从区域角度出发,采用等级相关分析的方法,实证论证影响我国区域优势转化的各因素与我国区域竞争优势相关性程度的大小。

找出哪些因素正对我国区域的优势转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对我国区域优势转化各个阶段影响程度的大小。

哪些因素目前与我国区域优势的转化不存在相关性,正是这些因素阻碍着我国区域优势的进一步转化。

以上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各区域政府顺利实现优势转化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的假设框架比较优势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某国要素成本优势(主要是土地与劳动力)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拥有诸如产出增长和市场占有方面的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要素均等化的出现,这种单纯的要素成本优势与该国经济持续增长未必是相关的。

因此拥有要素成本优势与保持竞争优势未必是相关的。

假设#:要素成本优势与拥有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不相关。

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腾飞启示我们,一国高效、廉洁和具有审时度势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政府对于一国竞争优势的获取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

政府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34)公布的!$$!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政府效能方面(这部分包括公共财政、财政政策、金融体制结构、企业结构、教育等5/项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年第6期78*9:;8*;:;<=*->3(:(?8<8:@A8-8()*9BCD6!$$6影响我国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主要因素实证研究・!"・标),新加坡的政府效能竞争力表现最佳,以#$%"&#分位居榜首,这是其自&##’年以来连续第五年位居榜首;芬兰排在第二位,美国名列第三。

中国政府效能竞争力在(#个国家中排名从上年的第)*位上升到第)$位,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我国区域政府对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作用的影响还不够明显。

假设!:政府的效能水平与我国区域优势的转化不相关。

众所周知,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是出名的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迅速的崛起,也正是由于大量地承接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部分加工组装环节的结果。

然而这些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含量也不高,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不高。

因此我们有理由做出如下假设:假设):人力资本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不相关。

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国际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东莞、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经济大都以!$+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

然而有最新的研究显示: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载体主要在小城镇,地域分布与行业分布不均衡;主要优势以低成本优势为主。

因此我们有理由做出如下假设:假设(:产业集群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还不相关。

波特的钻石体系把当地需求作为影响竞争优势的四个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一向以市场潜力巨大而著称。

假设*:当地需求与区域的优势转化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资本推动型的发展,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哪个地方吸引的资本多,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其发展速度就相应地慢一些。

因此我们有:假设":资本便利性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市场准入的限制越小,相关规定越规范,一国外贸的竞争优势越强。

因此,在这里我们假设:假设,:一个区域的开放竞争程度越高,该区域竞争优势越强。

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是在商海中培养、由市场造就的。

离开了商海,没有市场竞争,缺少市场竞争中的较量,就不可能培养和造就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

过多的行政干预,是不可能培养和造就出企业家的。

温州、苏州等地的崛起,使众多学者和政府机构开始了对企业家精神的关注。

然而就全国来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企业家精神在我国还属于稀缺资源。

假设’:企业家精神与我国区域优势转化不相关。

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与价值取向(重商意识、赚钱欲望、消费倾向组成)对于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正向相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假设#: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与区域的价值取向与区域的优势转化有很强的相关性。

)模型的设定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等级相关分析是三种在实践中常见的分析统计相依关系的方法。

由于在相关分析中,往往要求变量具有客观的物理意义或经济意义,即是真正的数值;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要求尽量克服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且要注意回归模型中重要自变量的选择。

如果模型不慎丢弃了若干重要的自变量,或者样本容量太小,或者解释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都可能导致从实际数据算出的某些回归系数的符号与从问题的理论分析或者实际观察的结论不符。

因为本文中的所有变量都是一种排序的评估值,另外有些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用,而等级相关分析恰恰是在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用时,可以使用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分析一些按数值意义上讲并不严格而实际上只是一些等级序列的资料。

斯皮尔曼(-./01203)等级相关系数公式如下:145&6"!375&8!7393!6&:式中:3表示将两变量的观测值分别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并分别赋予&,!,%%%%%%,3个等级;87表示一变量观测值的等级与另一变量相应观测值的等级之差。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在6&到;&之间,其绝对数值越大,表示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大,其绝对值越小,表示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小。

(数据来源、变量的度量以及估计结果及分析数据来源:区域是地区或地方的抽象。

在我国,程必定对经济区域的界定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具有特定区域构成要素和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同其它区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具有自身特定的三大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

经济中心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心城市,它是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核心要素。

因此城市的情况也就能反映出区域的主要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主编的!$$)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个城市的包括要素成本排名、基础设施、当地需求、价值取向、企业的研发设计、市场竞争和开放度以及政府的管理服务、城市的劳动生产率(用人均<=>来代表)、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经济增长速度(<=>的增长速度)等方面我们需要的指标或替代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