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李泽厚有一句话,“我不写五十年以前可写的东西,也不写五十年以后可写的东西。

……我只为我的时代而写。

”五十年前梁启超是保皇党、反革命,绝对不可写,今日的主流话语也没有给梁摘帽改正,这么说来,写这本书似乎应该是五十年之后的事。

可是,解玺璋现在就把它写出来了,这,是不是有点太超前?然而,这本我所认为的超前之作,居然首印五万套,网上三大书店:当当、卓越、京东每天销量在三百套以上。

购书之潮汹汹若此,出版方不得不在首印的当月,加印一万套。

上述情况说明,这本超前之作,与当下的需求暗合。

暗合什么呢?作者借龙应台的话做了回答:“一百年之后我仍受梁启超的文章感动,难道不是因为,尽管时光荏苒,百年浮沉,我所感受的痛苦仍是梁启超的痛苦,我所不得不做的呼喊仍是梁启超的呼喊?我自以为最锋利的笔刀,自以为最真诚的反抗,哪一样不是前人的重复?”一百年后还在重复,说明问题之老大难。

台湾的龙应台尚且有如此感受,大陆的解玺璋的感受只能更痛更深:“从她回顾的戊戌百年,到今年的辛亥百年,又过去了十几年,中国知识界最关切的问题,应该说还是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文化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乃至政治领域的现代化—也即民主化。

这些都没有超出梁启超的政治遗产和文化学术遗产的范围。

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新道统’或‘新学统’,其主链即梁启超—胡适—顾准—李慎之,或者还可以增加晚年陈独秀,在台湾还有殷海光和雷震,他们一代又一代、一波又一波所不断追求的,归纳起来就是宪政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

”(解著下册,第333页)如果有这么一个“新道统”?那么什么是“旧道统”呢?作者用六十万言回答了这个问题:革命—伴随着暴力、破坏的革命。

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思想革命、“文革大革命”……三十年前就有一位美国的汉学家问我,你们革了一个世纪的命,为什么还要搞“文化大革命”?难道你们不厌倦?厌倦?为什么要厌倦?你看看,国家大剧院演的是什么?人民广场唱的是什么?电视台播的是什么?官书上写的是什么?《切·格瓦拉》呼唤的是什么……别的不说,就说“为穷人说话”的《切·格瓦拉》。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改良与革命,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两种方式。

革命与改良虽不是一回事,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

改良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

革命前如果没有改良,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良,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那么,革命与改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改良与革命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形式,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从其发展来看,先是进行局部的改良,比如说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其中洋务运动主要是技术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等是制度上的变革。

它们都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能全盘的否定。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国,振兴国家。

但是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光是进行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此时革命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之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虽然革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景象,但是真正的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原始的积累,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由于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因此在那时,很难出现成熟的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所以说,革命是促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

当革命成熟时,压制革命是不可取的;当革命条件还欠缺时,其他的改良、变法同样也有必要。

那种认为革命是万能或者改良万岁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辩证的看待改良与革命,让它们与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综合考虑与应用,才能焕发让它焕发出特有的生机。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从最初大洋务运动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技术上的改革,是中国技术上走向了现代化;但是随即而来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维新运动,但是这场改良却因内部原因导致了最终失败;直到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封建统治者为保全其利益,开始了清末新政,但是这场新政却在有形无形中激化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1、相关定义1.1、基本概念(一)舆论舆论一词并非古来有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形成过程。

”舆” 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含义是一种”车子”,后来,舆字与人连用表示造车的人,称为”舆人”。

到春秋末期,舆人这个词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取得”下等人”的含义。

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谤”、”舆人之谋”这些表达下层意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起来。

舆论一词的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三国志,王郎传》中写道:”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4)虽然”舆论”一词早在三国时就己出现,但它与我们今天舆论的概念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关于舆论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下面仅列举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我国舆论学研究者刘建明教授的《基础舆论学》一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本舆论学专著,在这本书中,刘教授对舆论的概念的形成与观点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舆论这一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舆论思想研究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5) 从事舆论调查研究的喻国明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6) 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7) 舆论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的陈力丹教授在考察当代学者的论述后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8)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学者对舆论概念的逐步完善过程。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说起改良和革命

说起改良和革命

说起改良和革命,首先要说的就是什么是改良什么事革命。

改良,也称改革,说的是在维持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缺点进行的一系列改造活动,而革命则是说将原有的国家机器摧毁而建立一种新的制度。

简单来说,改良是自身的完善,革命则强调重建。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有如十月革命的雄伟之举,也有巴黎公社的惨烈之痛;改革有罗斯福新政的回春之术,也有王安石变法的深痛惋惜。

但若是要问改良和革命哪个更好,我们却无法在历史这本百科全书中找到完美的答案。

革命比之于改良,虽然更为有效、彻底,但却要以无数生命为代价,像光荣革命那样的“不流血政变”毕竟只有一次。

革命成功了,便皆大欢喜,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代价都值得,牺牲都没有白费。

一旦失败了,便如巴黎公社的勇士——成了无辜的灵魂,最后也只留下一个虚无缥缈的“身后名”。

“不再沉默中灭亡,就再沉默中爆发”革命就是那些不甘心灭亡者们的爆发,是改革走向死胡同之后的无法选择之举。

革命,需要坚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阶级和理论,阶级队伍不够壮大,便不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没有一个强制力的保证;理论不够完善,革命行动起来就会想无头苍蝇,没有方向。

只有阶级的壮大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只有理论没有阶级去实践,那也就等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当然,除了基础,革命也需要向军事、外交、时机、宣传等等太多太多的因素,举例来说,巴黎公社失败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与外省革命联系,没有获得相应;二是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这是资金的因素。

而马克思事后则总结说根本原因是时候未到。

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进攻南京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总之,革命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缺。

但是,革命的有效和彻底缺不得不充分肯定。

几千年的皇帝制度,多少人多少次的努力都无果而终,而辛亥革命则一举推翻并永远的埋葬了他,使得袁世凯的努力成了无用功。

我们转过头看改良,却是少有这样的成功之例。

这里,我想说一个实例。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告别革命”一书,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圆满,世界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摊子的百年疯狂与优质”“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和平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因此注定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命虽然彻底,但他的破坏力大,1905~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论战,在党和社会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飓风,早期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的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与革命,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其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地方,并借鉴以此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文明。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为什么辛亥革命选择的是革命而不是改良朱沿生(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1002班01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虽然革命以失败告终,但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可是,近来很多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少数激进主义煽动的结果,革命带来了动荡与破坏。

因此,改良比革命好。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选择的是革命而不是改良?当然,辛亥革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在封建统治下和平的改良道路都走不通时所做的无奈之举,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

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破坏作用,意义是远大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与改良,革命的必然性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动荡与叛逆的中国,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的风起云涌。

从1902年之1911年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斗争,农民、手工业者抗捐,抗税,抗阻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高达1300余起[1]。

一场子资产阶级革命正蓄势待发。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的经济势力。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的赔款,清政府一次次追加税收,致使民怨沸腾。

中国的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于是,便出现了上面所描述的一系列的动乱。

而在此之前,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相继失败,清政府的“新政”也以破产告终,在各种救国道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便是辛亥革命。

虽然,辛亥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革命派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仅存三个月便夭折。

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后,造就了中国封建军阀混战的局面。

但是,革命仍旧拥有者巨大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改良与革命——精选推荐

改良与革命——精选推荐

题目:有人说: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改良比革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特点方面中国近代改革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二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三改革家都是地主阶级,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四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政府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余统的改革运动。

不彻底性,妥协性,没有实力局限性。

这些方面远远不如革命彻底。

(二)改革内容1.力倡南浦海运,。

革除油运积弊2. 整顿吏治力挽预风3.锐意改革盐法,革除盐务积弊4.兴修水利上裨国计下益民生5.严禁吸食鹅片,掀起禁烟离潮6.学习西方长技抵抗西方侵略这种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民族国家的利益,也反映了人民的要求,打破了“…万马齐暗”的沉闷空气,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充当了近代维新改革的先驱,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

但是也有缺陷:1.在中华民族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坚持反对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是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但是,在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尽管他们一定程度上同情人民的疾苦,而归根到底是站在地主阶级一边的。

他们“安贫”正是为了“保富”他们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制度2.尽管他们赞赏西方的民主制度,但主观上并不主张改变封建制度,即使他们提倡学习西方长技,却又是以保护封建制度为前提的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他们还把道与势对立起来,认为势可变而道则永不可变, “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

3.在反抗外国侵略中,他们很重视人民群众作用,有进步意义。

但也有消极一面,即是为了“收养游手,消其不靖之心”。

这些消极因素,都是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当然,我们也不应苛求于前人.在内容方面与资产阶级革命相比,不全面,不够彻底。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

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说: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是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戎毋施刀圭”?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

在我看来,是选择改良还是选择革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从为什么要选择改良和革命的根源上出发,当时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依靠于向外国投降、求和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维持统治,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种种情形,改良派进行了戊戌变法,然而改良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这表明不能在保留清政府的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良,不仅政策方法不能实施,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革命派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从根本上分析了当局的特点,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替代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再者要从改良还是革命所带来的效果考虑,改良意味着保留原有的统治阶级和体制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变化,没有正确分析实质也没能解决实际问题。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Thank you
谢谢!
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 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 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 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 和斗争方式。
结果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革命之与改良相对而言,是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兴 起以后的事。在中国,革命与改良(或改良主义)两个词相对使用就更晚 了。把用暴力反抗封建统治称作革命,是孙中山进行武装反清时才流行的。 近代中国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充满了革命与改良之 争。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改良的积 极意义何在?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 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 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 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 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 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 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时过境迁,今天的领 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同盟来 抵抗俄国) 惧怕人民群众、脱离群众(例如:康有为每次上书都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改革与革命、改良

改革与革命、改良

(二)改革与革命、改良的区别:(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中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可见,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它只能使旧制度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而不能引起社会制度的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所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当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会起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因此,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改革和改良则是白上而下展开的。

(3)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革命阶级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必然要遭到旧的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

所以,革命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

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中国近代史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改良与革命

有人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改良比革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使试用史实分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面对以种种现实的环境和问题,中国人的出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国人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是改良还是革命?历史学者意见不一。

但是历史却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放弃改良政策。

说明了当时革命比改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金冲及先生就认为:“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宰割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不断受到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只能先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试想,如果不先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又怎么谈得上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金先生对当时的历史是支持革命的。

中国人最终选择暴力革命,就是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束缚造就了近代中国的人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已经落后于西方,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不可能存在社会改良,只可能是暴力革命。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中国人比较顽固和保守,不懂创新。

中国的文化可能影响中国人的性格,可能是孔孟之道早就中国人谨慎保守的观念,尤其是中国人习惯于保守于眼前的即得利益。

所以,几千的中国历史变法都不成功,仅春秋战国时期有过变法成功的先烈,即使如此变法者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不敢于轻易变动眼前的状况而去冒险改革,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害怕失去眼前已经获取的利益;二是害怕改革失败被其他人或者政敌攻击,等等。

所以,探究那种更适合于中国,只是中国可能暴力革命的可能性更大,保守派和激进的斗阵,不可能以一个和平的方式解决,最后都回以暴力收场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

中国地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地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地抗争史.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地两种不同地方式.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地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地一种稳定地,温和地,不流血地,不触碰其根本利益地方式.而革命,则是用暴力地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地一种极端地,流血地,惨烈地方式,这即是狭义上地革命.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地目地在于保护统治阶级地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地目地在于对社会利益地重新分配.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地利益地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地争锋相对.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地密不可分.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地发展提供了便利地条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地前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地改良,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地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地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地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地鲜卑更好地统治中原;让积弱地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地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地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地,改良是可取地,改良是有积极意义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而,近代中国地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地一朵奇葩.因为中国近代地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地大背景下实施地,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地特殊性与复杂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近代地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地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地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我以为,中国近代地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地侵略,但最终地结果必然是失败地.即便从唯物辩证地角度看,益处是有地,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地灭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何也?其因有三.首先,中国近代地改良其根本目地不是为了挽救中国,不是为了维护中国千千万万人民地利益,它地出发点和回归点是维护满清贵族地腐朽统治.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地枪炮文明来达到对内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对外抵御列强,进而维护其统治,保证其在中国地核心利益.满清在中国地统治不是正统,而是一种殖民统治.当他们地利益因改良而受到损害时,便开始抵制.康有为,梁启超地改良,是站在中国兴亡盛衰地立场上进行地,只因损害了以慈禧为首地满清顽固势力地利益,而被迫失败.一个国家,民族地昌盛不是由少数人决定地,而是由这个国家,民族地大多数人努力创造地.清王朝以抛弃大多数人地利益来挽救,维护那一小撮满清寄生虫地利益,其行可耻,其举可悲.失去人心地改良必然难以长久地推行,必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其改良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地改良又岂有不失败之理?只能叹有心振国,悲无力回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地改良,也难以形成坚固统一地战线.统治者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害,改良势必受阻.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最后立宪新政,这些改良都是满清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地举措.这些改良都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一时地利益同时也为了压制国内革命而采取地守势.当他们地利益得到暂时地保护时,便会撕破改良地伪装地面具,大肆残害改良之士,废除改良新法.从对林则徐地猜疑弃用,到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无一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满清统治者腐朽衰败,愚昧无知,卖国求荣地真面目.依靠这样一个腐朽黑暗地政府,想用改良来完成对资本主义地过渡从而拯救中国无异于对牛弹琴,痴人说梦.可笑,更可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任何形式地改良,都必须要有广泛而坚实地基础.这种基础可以是思想基础,也可以是物质基础.然而在近代地中国,这两种促使改良成功地基础根本就不具备也不存在.没有基础地改良,就犹如没有地基地空中阁楼,又怎能抵抗住狂风骤雨地暴击?这也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地改良必然会失败地命运.近代中国地改良,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单纯从器物上模仿西方先进地枪炮文明,而无思想上地解放学习.戊戌变法,更多地是从西方地经济和政治角度上学习,也同样忽视了思想上地启蒙传播.至于后来地立宪新政则更是一场欺骗全中国地闹剧.回顾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地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伏尔泰发起地思想启蒙运动地发展,解放,才为随后地资本主义改良和革命提供了生长地润土.只可惜,中国地改良者未能看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满清统治者和政治投机者.不是反动顽固势力太强大,而是改良者未将改良地思想广泛发扬,否则,改良者振臂一呼,几万万中国又怎会惧那几个满清统治地历史小丑?哎,国是如此,改良如此,焉有不败之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近代地改良,只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地自我博弈.其根本目地只在于维护满清腐朽反动地统治,维护满清贵族在中国地核心利益,根本未将中国地未来,中国人民地利益考虑在内.所以,这样地改良势必失败.所以,在只剩华山一条路地情况下,革命便成了近代中国解救自我地惟一出路.所以,不是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是历史让中国选择了革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革命,我以为,是近代中国解救自我地惟一出路.因为只有革命这种流血地暴力运动,才能打痛打醒麻木地中国人,才能推翻黑暗地晚清王朝,才能击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地幻想,才能打出中国地勇气与尊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白莲教起义到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地太平天国再到沉重打击列强地义和团运动,这些起义固然都对革命地发展起到了推动地作用,但它们难称革命!因为革命不仅仅只是一个新政权代替了一个旧政权,革命更是开启了一个新地阶级,一个新地时代.所以,历史才会把英国地资本主义运动称为“光荣革命”,才会把法国地资本主义起义称为“大革命”,故,近代中国真正地革命始于代表资本主义新兴力量地武昌起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爆发革命,以及革命地成功(此处观点不同,为我个人观点),绝不是历史地偶然,而是历史地必然!改良虽然是失败了,但并非毫无益处.改良是革命地前奏,改良为革命地发展已经播下了思想地火种,改良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改良又为革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地革命人才.因此,当改良失败后,革命党人对满清王朝地最后地希望也随之破灭,他们只能通过革命来实现先前地革命主张.所以,革命之火骤然燃遍神州大地,晚清王朝地覆灭只是时间地问题,苟延残喘,又怎能抵抗住历史发展地趋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我认为,近代中国命运地转折点便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腐朽地清王朝,不仅仅终结了中国两千年地封建帝制,而推翻了“洋人地朝廷”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西方列强,更鼓舞了随后地三十多年里中华儿女勇敢地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同时,革命民主共和地观念也随之广泛地深入人心,这为后来“新文化”运动地产生提供了条件,更为马列思想在中国地传播定下了基础……而这些,又岂是那妄图维护腐朽统治而进行地改良所能相提并论地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是地,纵然近代中国地辛亥革命在带来巨大地益处时,也地确带来了不可估量地损失.它让中国重新陷入了割据混战地时代,让西方列强和投机分子从中有机可趁.但不可否认,与改良相比,革命远比其来地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如果近代中国没有革命,你就还生活在那个被满清贵族和西方列强双重压榨地社会里;你就还是鲁迅笔下那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地众多阿中地一员;还记得那张时局图吗?你就还是那条时局图上任西方列强欺侮宰割地病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近代地中国需要革命.我为中国近代地革命而喝彩!纵然革命意味着流血,惨烈,痛苦,牺牲……但且放眼世界,纵观历史,哪一次名垂历史地变革没有强硬地革命?哪一次影响世界地进程没有流血地革命?又有哪一次震撼历史地事件没有铁血地革命?正是因为革命,历史地长河才会拒绝平庸而奔腾澎湃;正是因为革命,才会激起历史长河中飞舞地浪花;正是因为革命,才会让历史变地沉重与庄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以,我说,中国选择用革命来解救自我是明智之法!革命,才是王者之道!!!中国近代地改良,纵有益处,但于大局,于事无补,总体上,我持否定地态度.中国近代地革命,纵有弊端,但于全局,乃一箭定江山,我不仅支持,更是赞赏和钦佩!是地,我尊敬林则徐地忠君爱国,欣赏康有为“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地改良观点,也感动于梁启超“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地老而弥坚.然,我更钦佩革命志士地英勇无惧.那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地铮铮铁骨;那是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地大义凛然;那是鲁迅“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地赤子情怀;那更是孙中山“天下为公”地鞠躬尽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岁月如流,百年已逝,追忆往昔,是是非非皆过矣,俱尘埃.古有太史公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有司马光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今者我言:改良乃革命之先声,无改良即无革命,无革命即无当今之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既相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 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 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 使中国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 义社会,成为强国。想最大 限度避免破坏,但不彻底。 因此注定是在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 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 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 后现状
改良为革命提供基础



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这是 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积 累了实战经验。 让资产阶级看到,通过改革 进行救亡图存是行不通的, 促进资产阶级走上革命道路。 解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有 一定启蒙作用。 维新派与顽固派以及洋务派 论战,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
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进行改良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 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 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 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 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 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 化。但正因为此,我们丧失 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 命虽然彻底,但它的破坏力 大。
联系:



早起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 和思想基础。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 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 压制革命。 二者共同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
欧洲工人运动以 后,当权者大多 会适当调整政策
谢谢观看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其实在近代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无 数的仁人义士想要给中国以改革与革命, 正是有无数的探索,让我们向那些曾经 为了中国富强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 先辈们以崇高的敬意。。。。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组长:周志强 组员: 朱海坤 任嘉 厉王芳 余忠贵 吴一平 徐靖东 谭艳华 朱梦婷 汪晓菲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 运动, 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 大开端。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 大开端。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 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 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 的事。 的事。 可最后也以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可最后也以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1、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 、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改良与革命之争
1、从洋务运动的彷徨 到维新变法 到辛亥革命的明亮 2、对改 咸丰十年底开始) 1894年,清朝政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 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 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 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 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 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 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洋务派有其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 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 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 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 4、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 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三、留给历史的回响
• 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自耕农的增 多,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多少 有点好处; • 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宗法专制 制度,这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 •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 生着间接的影响。 • 反映了农民保守与进步并存的二重性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第三讲 改良与革命
第一节 近代早期改良与革命概论 第二节 天国的悲喜剧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 第四节 维新志士的保守与激进 第五节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六节 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第一节 近代早期改良与革命概论
1、概念界定
• “改革”和“改良”是同义词,而“改良”与“改良主 义”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改良主义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具有特定的阶级 实质和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伯恩斯坦、考茨基 • 改良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
三、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 改良和革命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工程,二者共生于人类历
史发展全过程,既相互渗透又互相转化。
• 首先,二者都是社会从无序到有序,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 阶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都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
的否定,对新制度新思想的认同,是哲学范畴的量变与质
变、渐变与飞跃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之两翼。 • 其次,在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与革命往往互为 因果;改革是革命的前奏,革命是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 新一轮改革开始;改革与革命如此相互促进,导致新制度 取代旧制度。
蜿蜒曲折之中,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 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Fra bibliotek 一、洪秀全的思想
•洪秀全其人
•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7岁 入本地私塾读书,14岁考为童生。此后连续4次,一共经历 17年,未能进学,也就是没考上秀才。期间多次“坐馆”当
3、百余年来中国经历的改革与革命可谓是风起云涌。从政治 变迁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 命,正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争取国家富强的两条主要途径, 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4、是选择激进手段的革命道路还是渐进方式的改良道路,并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好恶为转移,他们的选择必然要受各种 因素的制约,其实质都是各阶级阶层、各种政治力量、以及 各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和常尝试。
塾师。
• 1837年洪仁坤第三次落榜,心理受的打击很大,随即大病一 场,“死去七日”,还魂后,“俱讲天话”。
• 1842年,他第四次应考落榜,同样命运的书友冯云山极力鼓
动他为首造反。从此,洪仁坤改名为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 帝教。
(一)拜上帝——宗教革命思想
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梁发编写的 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并按他的需要扬弃注入一些内容: • 第一,平等思想。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三、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 作为政治发展的两种方式,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其时机 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 • 由于革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强大的破坏性,故沉迷于理 性的知识分子往往主张:在社会变迁中的最佳选择就是应 尽力避免用革命的手段而希望通过和平渐进的改革来达到 变革社会体制的目的。 • 但选择改革或者革命并不是依靠人们的想象力,也不是取 决于人们的好恶。各国经历改革与革命之路除取决于改革 派的力量和旧制度的适应能力外,它与各国的文化传统、 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以及导致变革的 各种因素和变革的内在动力等方面紧密相连。
思考题

1、改革成功的要素? 2、革命发生的原因?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 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二节 天国的悲喜剧
一、洪秀全的思想 二、天国的悲剧 三、留给历史的回响
第二节 天国的悲喜剧
对天平天国旗帜下的农民造反者来说,挟千里席 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 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 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三种观点: • 第一种认为:革命不如改良,中国近代化应该选 择改革,搞革命是走错了路。 • 第二种认为: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中国近 代社会条件下,改良主义走不通。 • 第三种认为:革命与改良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同 等重要,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四、中国近代百年的改良与革命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
运动→) 晚清新政→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国民政府改革→ 中共的工农大众革命
• 事物的新陈代谢,决不只是一个简单否定和替代的公式,而 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 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 第一步的;依此推移,由上层肇始,逐级发自中下层,它的 发展形成一个塔形,同时还是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 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着。 • 着眼于制造的洋务派,不过是地主阶级分化中的一批大官; 倡导变法的改良派,则是略微扩大了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 大夫及其知识分子队伍;号召自由民权的革命派,则是又扩 大了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从而同下层社 会有了一定的联系;自此以后,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的 工农大众革命,然而仍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
1、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并不存在革命与改
良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
2、对于改革和革命这两种不同的政治现代化方式,似乎 即不必盲目夸大革命的历史作用,也不必为了替历史翻 案或者替现实改革增强说服力而矫枉过正,更应该建立 在历史经验、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对改革和革命做一 个较为均衡的理解。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二)承袭并激扬了反清意识 ——种族革命思想
1、天平天国最能震动人心是它那
强烈的反清怒吼; 2、吸收了天地会(三合会)分子; 3、抉开了渐被淡忘的满汉旧创口。
(三)反孔,同时又吸取儒家的部分
思想——对待传统的态度
• 1、太平天国可算是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的反 孔群众运动; 2、表现了典型的儒学乌托邦思想。 悖论的原因:
• 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是放眼世界,对“封建”顽固势 力的冲击,这就需要不同程度地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和发 展资本主义。但这一着不可能发自闭塞的被剥夺了文化和权 利的下层群众。历来的农民起义虽然是推动社会政治改革的 动力,却是通过“封建”王朝的卓越政治家来实现的,他们 本身并不是社会政治革新的体现者。即使像太平天国这样高 水平的农民起义,从金田杀向江南是有很大的冲击力的,一 到南京建都后就日益热衷于专制体制的建立,它的北伐与西 征也已更多地是为建立自己的皇权进军了。这个事实说明了 社会政治改革必然发自上、中层一些较有见识、较有抱负的 人,譬如《资政新篇》这样的改革方案,也只能由洪仁玕这 样一种身份的人提供出来,而且太平天国本身并没有获得实 施这个方案的机会,最后还是要假手于人。
二、改良与革命的共性与差异
• 共性:都是通过社会各种权力、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与再分 配,实现新旧制度制度的转变,以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社会的进步。 • 差异:改良是社会变革的通常手段,是渐变,是对旧生产 关系的改善或局部更新;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强自救、 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的政治行为;它是在一种社会形态尚 有、较很生命力强历史条件下、以不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 和政权的前提下进行的。 革命则是社会变革的非常手段,是激变,是对旧生产 关系的全部否定和对新生产关系的整体构建;是被统治阶 级自下而上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更替,是暴力对抗,是用 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方式。
• “社会革命”可以定义为“剧烈的,在国家、社会阶级结构上的根 本变革,伴随着自下而上的反叛并且因此而成功。” ——斯卡波 尔 •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