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安康学院电本一班第一组)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安康学院电本一班第一组)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安康学院电本一班第一组)革命和改良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变革方式。

革命是指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和权利关系的过程;而改良是指在维持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改善社会状况,但不会改变社会制度根本性质。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入了改良时期,也出现了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改良派主张通过逐渐的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维持现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政治和经济的现状。

而革命派则认为改良派所主张的纯粹的改良是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只有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观点也不断发生变化。

20世纪初期,革命派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公正。

而改良派则认为,在现实条件下,只有将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引入中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又开始出现了改良与革命的再次辩论。

改革派主张通过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和政治改革,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适度调整;而革命派则认为,只有通过重新回到毛泽东时代的纯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才能避免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和改良的辩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在现代社会,革命和改良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政治及社会运用上,革命派主张政治革命,争取民主自由;社会革命则是商人阶级和劳动阶级发起的一种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展的改良和革命活动。

而改良派则注重在当前已存在的体制内进行调整,力求维持现有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生活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总之,革命与改良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的途径,我们需要在当前的具体问题和现实环境下,积极的探索适合的途径,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一致: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将中国引上 资本主发展道路上去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 家、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 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七岁就能写文章, 是个神童,可是他考试非常不顺利,考了三四次才考 了一个秀才,从1876年-1889年六考六败,33岁还是个 秀才。在他祖父留下的云衢书屋讲学为生,后从早期 改良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译著中接受了西方一些资 产阶级政治思想。光绪廿一年(1895年)考取进士, 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 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 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 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 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虽然饱读经书,但政治上是一个缺 乏经验的“素人”,不知分寸,狂妄躁进, 缺乏政治智慧和策略,有意挑起皇帝和太后 之间的对立。执意从最艰难的政治制度变革 下手,进退太骤太猛,使改革与反改革处于 尖锐的对抗态势。
“轻举妄动,遇事不周,上负其君,下负其友”---严 复
(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898年第七次 1898年第六次 1897年第五次
公车上书——历史上最著名一次上书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电至京师, 举国哗然”。时各省举人云集北京 “会试” ,闻之大
为震惊。5月1日,康有为邀各省举人集会于松筠庵,宣 读了由康有为起草的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共有
1300人签名,次日康有为将联名上书递呈都察院。
其缺陷:书读的多写的东西太深 奥人们看不懂,思想不能普及,社 会影响力不够。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

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

........P49。

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革命派和改良派是指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持不同立场和主张的两个阵营。

他们之间的论战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变革方式:革命派主张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建立全新的社会体制,以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

而改良派则认为通过渐进的、逐步的改革来完善和调整现有的社会体制,以实现社会进步和改善。

2. 社会制度:革命派认为旧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源,主张建立以平等、公正和自由为基础的新社会制度。

改良派则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修正,以实现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发展。

3. 社会改革速度:革命派主张通过强力的手段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快的路径。

改良派则主张在变革过程中注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避免过快的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4. 意识形态:革命派通常有较为激进的意识形态,主张通过革命来实现阶级斗争和社会解放。

改良派则更加注重和强调理性、稳定和和平的改革过程,拒绝采取激进的手段。

5. 社会利益分配:革命派关注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的问题,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改良派也关注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但更加强调通过改
革手段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均衡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往往会有一些中间立场的人群,他们可能既支持部分的革命手段,又支持一些渐进的改革措施。

此外,真正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通常也需要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辩论和对抗,从而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改良与革命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告别革命”一书,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圆满,世界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摊子的百年疯狂与优质”“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希望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中国和平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因此注定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对当时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命虽然彻底,但他的破坏力大,1905~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论战,在党和社会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飓风,早期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新,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的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与革命,不管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图强,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其吸收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地方,并借鉴以此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文明。

辩论:是革命还是改良更能改变社会?

辩论:是革命还是改良更能改变社会?

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一种追求社会变革的手段。

然而,问题在于哪种方式更能有效地改变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主张通过彻底的革命来彻底改变社会结构,而有人则认为改良是一种更加温和、可行的方法。

本文将从社会稳定性、社会进步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探讨,革命和改良哪种方式更能改变社会。

首先,社会稳定性是衡量一种社会变革方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革命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混乱。

历史上的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

相比之下,改良更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改良是一种渐进的改变方式,可以在不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通过逐步解决社会问题,改良可以避免人们因过度激进的革命而陷入不稳定。

其次,社会进步性也是评估社会变革方式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革命往往以废除旧制度为目标,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革命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带来真正的社会进步。

反而有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改良则更加注重解决当前社会问题,通过渐进的改变来逐步推动社会进步。

虽然改良可能进展较为缓慢,但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状,并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推动社会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最后,可行性是衡量一种社会变革方式的关键因素。

革命的成功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如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等。

而改良相对来说更加可行,因为它可以在现有的体制和制度之内进行,不需要剧烈的颠覆。

改良可以通过立法、政策或制度的改进来实现,而这些方式相对容易操作和实施。

综上所述,革命和改良都是改变社会的手段,但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社会稳定性、社会进步性和可行性等因素。

虽然革命具有激进的特点,但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比之下,改良更加注重渐进的改变,能够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社会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改良是一种更能改变社会的方式,它能够在不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简答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

简答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

简答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革命派和改良派始终是两个重要的力量。

革命派主张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良,而改良派则认为通过逐步的改良来改善社会状况。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简答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

革命派认为,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列宁等。

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则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而改良派则认为,社会问题可以通过逐步的改良来解决。

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等。

温斯顿·丘吉尔认为,社会进步应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实现,而不是通过革命。

罗斯福则主张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改善社会状况,他提出了“新政”方案,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实行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来改善社会状况。

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革命派和改良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革命派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来解决问题。

而改良派则认为,社会问题是可以通过逐步的改良来解决的,不需要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而改良派则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改善社会状况,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争论是一场思想和理论的较量。

革命派主张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良,而改良派则认为通过逐步的改良来改善社会状况。

两种观点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和意义
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的内容:
1、是革命,还是保皇。

2、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

3、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的意义:
1、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的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改革与革命、改良

改革与革命、改良

(二)改革与革命、改良的区别:(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中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可见,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它只能使旧制度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而不能引起社会制度的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所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当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会起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因此,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改革和改良则是白上而下展开的。

(3)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革命阶级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必然要遭到旧的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

所以,革命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

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 同一个阶级——资产阶 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 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 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 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 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 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 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 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的表现。
意义
•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 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 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 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 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 思想和舆论准备。
关于中国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
•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 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 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 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 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 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 !”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 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 助。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 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 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 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 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 民主建政的全部。
争论的焦点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与革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点
结果
•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 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 颠覆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 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 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 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 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 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 想的传播。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革命派和改良派代表着 同一个阶级——资产阶 级的利益,是这个阶级 在政治上的两翼:左翼 的革命派希望用革命阵 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道路;右翼的改良派 希望不冒革命风险为自 己争得较好的境遇。两 派的分裂和对立,正是 中国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的表现。
意义
•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 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 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 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 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 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 思想和舆论准备。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
•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 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 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 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 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 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 !”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 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 助。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 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 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 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 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 民主建政的全部。
பைடு நூலகம்
争论的焦点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与革命派观点
结果
•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 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 颠覆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 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 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 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 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 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 想的传播。
罗斯福新政中国的三大改造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公开宣布以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和土地国有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分析中国的满汉民族关系指出满族对汉族实行高压的不合理性和汉民族起来反抗的正义性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其实在近代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无 数的仁人义士想要给中国以改革与革命, 正是有无数的探索,让我们向那些曾经 为了中国富强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 先辈们以崇高的敬意。。。。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组长:周志强 组员: 朱海坤 任嘉 厉王芳 余忠贵 吴一平 徐靖东 谭艳华 朱梦婷 汪晓菲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 运动, 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 大开端。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 大开端。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 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 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 的事。 的事。 可最后也以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可最后也以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1、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 、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改良与革命之争
1、从洋务运动的彷徨 到维新变法 到辛亥革命的明亮 2、对改 咸丰十年底开始) 1894年,清朝政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 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 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 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 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 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 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洋务派有其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 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 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 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 4、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 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意义

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意义

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意义1. 革命和改良,到底哪个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呢?就好比治病,革命像是一场大手术,直接去除病根,但风险也大;改良则像慢慢调理,温和但可能见效慢。

想想历史上的那些变革,不就是这样吗?2. 革命是不是一定意味着激烈的冲突和破坏呢?不一定吧!有时候它是为了打破旧的束缚,就像凤凰涅槃,虽然过程痛苦,但会迎来新生。

看看法国大革命,不就是如此吗?3. 改良难道就没有局限性吗?当然有啊!如果只是小修小补,那对于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可能就无能为力了。

就好像一件衣服破了个大洞,光靠缝几针可不行啊!4. 革命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谁能否认呢?想想俄国十月革命,直接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这影响多深远啊!5. 改良虽然平稳,但会不会太保守了呢?有时候过于求稳可能会错失一些重要的机会呀!就像跑步,一直慢慢跑,可能就赶不上前面的精彩了。

6. 革命会不会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时的必然选择呢?大概率是吧!当其他办法都不行了,那就只能来一次彻底的变革。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7. 改良能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可这够吗?要是问题很严重,光靠改良恐怕不行啊!好比一个房子摇摇欲坠,光刷点油漆可不行。

8. 革命会让很多人害怕,可没有革命哪来的新希望呢?就像黑暗中的一道闪电,虽然乍现很惊人,但能带来光明啊!9. 改良有时候是不是只是表面功夫呢?不深入根本解决问题,那不是白忙活一场嘛!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好彻底吗?10. 革命与改良,到底该怎么选?这真的是个难题啊!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权衡利弊。

毕竟,这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呀!我的观点结论是:革命和改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说谁优谁劣,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历史背景来综合考量。

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

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说: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是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戎毋施刀圭”?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

在我看来,是选择改良还是选择革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从为什么要选择改良和革命的根源上出发,当时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依靠于向外国投降、求和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维持统治,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种种情形,改良派进行了戊戌变法,然而改良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仍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这表明不能在保留清政府的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良,不仅政策方法不能实施,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革命派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从根本上分析了当局的特点,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替代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再者要从改良还是革命所带来的效果考虑,改良意味着保留原有的统治阶级和体制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变化,没有正确分析实质也没能解决实际问题。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Thank you
谢谢!
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 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 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 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 和斗争方式。
结果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革命之与改良相对而言,是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兴 起以后的事。在中国,革命与改良(或改良主义)两个词相对使用就更晚 了。把用暴力反抗封建统治称作革命,是孙中山进行武装反清时才流行的。 近代中国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充满了革命与改良之 争。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的辩证关系,改良的积 极意义何在?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 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 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 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 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 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 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时过境迁,今天的领 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尖锐的揭露了俄国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同盟来 抵抗俄国) 惧怕人民群众、脱离群众(例如:康有为每次上书都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九 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九 改良与革命

(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
•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 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 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 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 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 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 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
• 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 有丝毫反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 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 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 万民众之中,这就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 没有认识到的。
谭嗣同图
•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 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 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 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 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 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抗战前期西方列强牢牢控制了中国的 经济命脉
• 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煤产 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 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 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 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 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不仅垄断 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 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 业。
• 改革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 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 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 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 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 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 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 力。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03. 革命者的活动是 当权者必须咦改良来 压制革命
04. 两者共同促成了 。 中国社 过程 过程 方式 政权转移 对于近代中国影响 量变 自上而下 逐步有序 和平演变 否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 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 革命 质变 自下而上 激烈,剧烈 流血斗争 是 彻底打碎中国两千多年 封建体制

制作人:陈澳 学号:152207200061
改良与革命
什么是改良? 改良,改良是在原有的制度上,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
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 本质,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统 治。
改良与革命的区别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发起,希 望在不发生流血的情况下,通过 逐步,有序的制度改革。想最大 程度避免破坏,但不彻底,因此 注定是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 础上,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解 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 落后现状。
改良与革命的区别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 民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 动,是对但是制度,文化及思想 的解放。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 权者统治革命,彻底打碎了两千 多年封建统治体制。
改良与革命的联系
01.早期的改良运动 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 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改良与革 命的联系
02. 革命则是改良 进一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改良与革命可以等量齐观。有一种见解说革命与改良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双轮。这个观点需要加以讨论。何谓双轮?好比一辆车子,两个车轮同时向前滚动,才能带动车厢向前运动。革命与改良,是否是这样的两个轮子,同时推动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前进呢?这还需要根据事实和理论作出具体的分析。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为了反击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保皇派,革命派主要是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基地,与以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为基地的改良派、保皇派进行了思想大论战。思想论战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改良派的失败告终。革命派能够取胜,并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理论多么完美无缺;相反,梁启超们在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口]能显得比他们更高明一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革命派是在为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历史的趋势作辩护,而梁启超等改良派是在为一种没落的势力、一种行将被推翻的旧的社会制度喝彩。谁正确地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潮流就会选择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改良是常态,革命是非常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总是经常处在改良的状态中,否则,那个社会就停滞了,不前进了。所以改良是经常存在的。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如果是那样,这个社会就会是病态的。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思想理论论争的同时,革命运动与改良运动也在实践中互争雄长。革命派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反清武装起义,坚决地以革命的手段对付业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统治势力,掀起了反清革命的浪潮,给予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以立宪派面目出现的改良派则试图以和平的方式促动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立宪运动一时高涨起来。然而,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进展缓慢,立宪派很快就陷于失望之中。在立宪派看来,清廷的宪政改革方案实际上是欺骗人民的缓兵之计,它的目的不是实行宪政体制,而是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幻的希望。立宪派对清廷的“仿行立宪”明显地表示失望,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举行立宪请愿活动,企图以此向清廷施加压力,促使清廷在政治改革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但清政府却是一面敷衍应对,一面加紧中央集权,结果甚至弄出一个集权的满洲皇族亲贵的“皇族内阁”,举国舆论哗然。立宪派在失望中终于弃清廷而去,在武昌起义后转而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历史终究选择了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但不能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无论是同盟会还是南京临时政府,都不能明确地提出反帝的主张,甚至其对外政策都公然宣称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不愿意与各政党联合建国,不久便悍然撕毁了重庆谈判的纪要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企图迅速把共产党和全国的民主力量打入血泊之中。与国民党的主观愿望相反,人民大众支持了共产党,第三势力转向了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不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不得不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退到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转折,也标志着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争取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即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正因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变化,而改良则不以推翻一个社会的制度为目的,改良是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在体制内进行。因此,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并不拒绝改良,而一个改良主义者则往往拒绝革命。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改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或者那个社会不允许改良的时候,往往就可能爆发革命。从这个角度说,改良为革命准备着条件,改良为革命积聚着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良的人和实行革命的人,往往不是同一批人。
诚然,革命并不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惟~推动力。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可以制造出来的。社会发展的经常形式是社会改良。当阶级矛盾不到激化的程度,解决社会阶级利益的冲突,往往要靠阶级妥协与调和;解决社会政治利益的冲突,往往要靠社会改良的种种办法。阶级调和的办法,社会改良的办法,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它只能在同一个社会制度内运行。如果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阶级调和、社会改良,是无能为力的,它只能让位于革命手段。革命发生,才能使社会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因此,革命虽不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推动力,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否定这~点,无原则地歌颂社会改良,显然是一种反历史主义的态度。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中国进入十年内战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通过战争,消灭了异己力量,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巩固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中央政权。在日本侵略日渐加深的情势下,蒋介石本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反对共产党作为国内最大的政治,实行法西斯式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击国民党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背叛大革命,领导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了持久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坚持在敌后战场与敌伪长期作战,与国民党的消极、片面抗战路线进行了斗争,促使国民党不敢放下抗战旗帜。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必须先有新民主主义,然后才有社会主义。l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如何建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作了详尽的阐述。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集中制的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应当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高举抗战的旗帜,赢得了民心,壮大了党,壮大了人民的军队和武装,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由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l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二大会议上,第~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张。从此,“打倒列强,除军阀”便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对他的三民主义重新作出解释:民族主义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则突出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突出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大会讲话中特别指出:“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2]孙中山还提出了后来被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推进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国共合作动员了广大工农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可以说,从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开始,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开始了。遗憾的是,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随着蒋介石的反共和汪精卫的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么能够自强起来?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幻想;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康有为一再警告清朝统治者,如果不及时改革,则“金田之役,将复起矣”,“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①后来,当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传出(1897年11月),康有为立刻感到亡国瓜分如在眼前。他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冒死陈辞:如果不变法,“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皇帝虽然没有看到,但抄件却在北京的一些官员中间传开,报纸也发表了。一是担心金田之役再起,二是担心列强侵略加剧。用什么办法预防?就是把皇帝捧出来,希望皇帝变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使皇帝以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继续歌舞湖山。这样,维新派就把自己的维新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完全对立起来。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维新派找不到根本的支持力量,其事业走向失败,是肯定的。但是他担心金田之役和列强侵略,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聪明之处。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在于,把预防的办法寄托于皇帝,完全把方向搞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