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合集下载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气环境概述 1.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气态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N 2、O 2、Ar 、CO 2等各种气体,以及水汽、水滴、冰晶、尘埃和花粉等,大气中除固态、液态物质 大气的成分 大气的分层 大气环境概述 湍流运动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风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煤烟型污染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交通型污染大气污染 酸沉降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质量基准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绿色交通烟尘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末端治理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氟化物治理技术环境自净大气环境及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见表2-1)。

表2-1 大气的各成分2.大气的分层(1)各层的特点(见表2-2)表2-2 大气各层特点(2)大气层状结构(见图2-1)图2-1 大气的层状结构3.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因为贴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1)湍流运动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形成湍流。

(2)风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越往高处摩擦力越小,因而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变大。

(3)温度的垂直分布(见表2-3)表2-3 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近地面温度的垂直梯度比上层大气要大得多,而且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风速越小,土壤导热性越差则气温的垂直变化越大。

二、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1)污染源分类①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②人为源,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态—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态—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生态—环境调控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水环境调控的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1.水环境演变五律解析 水环境演变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各类水体水质的发展演变,又称水质演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即由有害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

(1)水污染源发生过程解析—技术、经济、社会规律①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三大部分。

水环境调控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水污染控制思路—两种关系、两类地区、两个策略 煤烟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交通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大气环境问题五律解析 酸沉降污染的五律解析 臭氧层破坏的五律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五律解析生态—环境调控图16-1 水污染的五律解析a.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是水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包括工艺废水、设备冷却废水、洗涤废水,以及场地冲洗废水等,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b.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居民(含服务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厨房、浴室、厕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染源已逐渐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c.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由于其分散广泛、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面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②水污染源发生的技术规律污水的产生过程都直接取决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技术因素在水污染源的发生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a.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绝大多数行业的废水排放不可避免;b.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生产技术,产生的废水性质不同,对水体污染程度不同;c.同一行业所产生的废水性质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d.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决定了农业污染源的特点;e.技术发展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改变了生活污水的性质;f.污水处理技术对控制水污染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3.规律与规则
表 10-2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3 / 31
圣才电子书

4.规律规则原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背后的规律决定的,但其最终发展方向可能与期望相符,也可能与期
望相反,这就取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所遵守的规则是否顺应了相应的规律。
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
a.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
b.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
是人类技术行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指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规律规则原理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规律
规则Biblioteka 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规律与规则
规律规则原理
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技术政策
规 环境技术规则



原 理
环境社会规则
环境标准 环境伦理 环境法律 环境管理
环境经济战略
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2)应用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
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工作指南和监督 依据。
①空气方面 a.美国 1970 年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对常见的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 合物、一氧化碳及臭氧六种污染物,都有第一标准和第二标准两种规定。第一标准是为保护 公共卫生,第二标准是为保护公共福利。 b.苏联在 1951 年颁布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这个浓度应对 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不损害工作能力和不影响情绪,同时对植物、局部气候、大气透 明度等也不产生有害影响。 ②水方面 最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饮用水质量标准。1971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饮用水标 准,苏联 1973 年规定了生活用水中 400 多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日本把江、河按 不同用途分级规定水质标准。 ③土壤方面 各国环境质量标准产生于自身的环境保护现状和技术经济条件,各国所制定的土壤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全球变化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变化概述 1.全球变化的概念 (1)全球变化的由来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2)全球变化的内涵①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的概念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近现代气候变化回顾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全球变化①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②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④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1)四大研究计划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③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④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组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全球碳循环、全球人文、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全球水循环等专题。

(2)全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从大气化学、生物排放和海洋生物化学三方面进行研究。

②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就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③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把海气耦合模式与陆地过程模式及环境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耦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④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全球变化对农业、海岸带、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有关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筑起桥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源—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源—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调控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1.化石能源 (1)自然解析 首先,作为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储量要足够丰富,在考察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能源的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

其次,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也要加以考虑。

①资源量总体而言,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紧缺,虽然煤炭资源是国内最具优势的能源,但资源量也不容乐观,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尤其短缺。

我国能源供应将面临长期后备资源不足,特 化石能源 核能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生物质能 “四地”“四地”平衡基本概念 “四地”平衡 土地利用五律解析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需求预测 “四地”平衡五律解析 自然解析技术解析水资源—环境调控—大西线调水 经济解析社会解析环境解析资源—环境调控别是优质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

近期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可以保证与目标的协同,但从长远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是有限的,终将耗竭,供给不可持续,与目标拮抗。

图15-1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近期)图15-2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远期)②自然属性a.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是决定能源开发利用重要因素。

b.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多数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强、不稳定、不连续,随时间、季节,以及气候等变化,造成现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大规模推广应用困难。

c.为了供应适合消费需要的能源,必须将能源转换成为容易储存、运输、分配并能在各种设备中使用的形态。

(2)技术解析①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煤炭开发、燃烧、转化、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

②油气利用技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持续增加,但其供应却严重不足,供求矛盾日益加剧,由此产生的对油气高效开采和加工利用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③电力从发电设备技术看,提高火电的转化效率,降低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是可行的。

左玉辉-环境学

左玉辉-环境学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 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 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 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 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 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 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二)交通型污染
4、氮氧化物
5、光化学氧化剂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
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 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
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
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 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
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 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 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 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 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 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进入市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篇环境问题篇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第三篇环境调控篇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环境问题篇第一章水环境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三章土壤环境第四章固体废物第五章物理环境第六章生物环境第七章全球变化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第十一章五律协同原理第十二章环境科学第三篇环境调控篇第十三章人口—环境调控第十四章经济—环境调控第十五章资源—环境调控第十六章生态—环境调控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篇环境问题篇一、选择题1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的是()。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A.钙循环B.铁循环C.磷循环D.汞循环E.锰循环【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O2、C O2、N、Cl、Br、F等。

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

属于沉积性循环的物质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

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因此汞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

2富营养化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A.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水流流速较快区域B.发生在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C.只有含氮、磷的物质排放水体才会发生富营养化D.富营养化不可控制E.富营养化的危害不是破坏性的【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多的营养物排入水体,则有可能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短生命周期生物的死亡和腐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律协同原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五律协同原理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1.现象与规律 (1)现象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通常不需要理性思考就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

(2)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是客观事物本质或本质之间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

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1)自然现象自然界是指除人类社会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动 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五类现象与五类规律 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 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 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 五律协同原理 解析与五律协同 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五律协同原理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

自然现象具有客观性,可以被直接感知,且自然现象具有广泛的多样性。

表11-1 自然现象分类(2)自然规律与自然科学自然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研究等)而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

①物理规律与物理学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分析物理问题所应遵循的准则。

人们不断研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建立和发展了物理科学,即物理学。

②化学规律与化学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③地学规律与地学地学是对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

其学科分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等分支学科。

④生命规律与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⑤天文规律与天文学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空间与天体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起源和演化的规律,以及宇宙的形成、发展、演化的规律。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 环境科学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探索时期 (1)环境问题 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古代烧制陶器的古窑中就有排烟的烟囱;②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a .1847年,德国植物学家弗拉斯C N 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植物和气候的变化;b .1864年,美国学者马什G P 在《人与自然》一书中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的多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索时期形成时期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时期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论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科学c.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 H创立“生态学”的概念;d.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利A G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①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P发现烟囱清扫工患阴囊癌的较多,并认为与接触煤烟有关;②1915年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用实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③20世纪20年代以来,公共卫生学逐渐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环境保护工程技术①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给排水技术。

1850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毒法杀灭水中的致病菌;1897年,世界上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出现在英国。

②消烟除尘技术在19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布袋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2.形成时期①现代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母学科出发,逐渐发展形成了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环境科学。

③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当时研究的是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

左玉辉-环境学共43页文档

左玉辉-环境学共43页文档
左玉辉-环境学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பைடு நூலகம்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规律规则原理【圣才出品】

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标准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水平所作的规定。

按适用的地域范围,环境质量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按环境要素,可分为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噪声环境质量标准等。

2.环境标准答:环境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特别是污染物质的容许含量)所规定的技术规范。

3.环境标准样品答:环境标准样品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稳定并充分确定了特性量值,通过技术评审且附有使用证书的环境样品或材料。

主要用于校准和检定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评价和验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管理和控制检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或确定其他环境样品的特性量值。

4.“三同时”制度答:“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实施“三同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

二、简答题1.简述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

答:(1)规律的概念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的,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2)规律的客观性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唯心主义或者否认规律的存在,或者以各种方式把规律说成是“绝对精神”、个人的主观意志等意识现象的产物。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 物理环境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声学环境 1.噪声概述 (1)声音与噪声 ①声音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②噪声 噪声概述噪声来源声学环境 噪声危害噪声控制电磁辐射的来源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污染的控制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光污染及其来源光污染 光污染的危害光污染的控制定义热污染的类型热污染 热污染的危害热污染控制 物理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主要特性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3)噪声评价方法在噪声的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等效连续A声级。

它表示为L,单位为dB。

其定义公式为:式中,T1为噪声测定的起始时刻;T2为噪声测定的终止时刻;L p为声级,一般为A声级;L cq为等效连续A声级。

如果测得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累积分布在正态概率纸上为一直线,则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计算:式中,L10为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L50为测定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L90为测定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L10、L50、L90为累积分布值。

2.噪声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建筑施工。

(1)交通运输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是指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各种噪声。

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由于此类噪声源具有流动性,因此它的影响范围广,受害人数多。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一、名词解释1.人与环境和谐答:人与环境和谐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大致可以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和谐程度上,是逐级递增的。

2.生态适应答:生态适应是指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环境灾害答:环境灾害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恶化,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毁灭性破坏,以使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于人类的功能,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因此反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自然社会现象。

4.环境风险答:环境风险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

5.人文景观答:狭义的人文景观是指富有艺术感的建筑景观。

广义的人文景观是指一切人工所创造的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

人文景观即人工化的景观,包括两层含义:①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中创造出的景观;②人类按照审美理想和文化观念精心构思设计的艺术化的景观,它带有突出的艺术感染效应。

二、简答题1.生态适应现象的规律性有哪些?答: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的趋异性,造就了世界上不同的人种。

但作为世界上不同的人种来说,对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趋同适应的表现。

而且,这种生态适应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2)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性,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3)人类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具有补偿性的特征。

例如,在人群处于极端环境下,人的体重减轻、胸围和身体肌肉块减少,以及在人群体质下降时,其血液中制造免疫体的α球蛋白含量呈增加的趋势,从而提高了人体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 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 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 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考查目标《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

3.考试题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

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

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

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水环境1.水的自然循环(图p5)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学原理篇【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学原理篇【圣才出品】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一、选择题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山东大学2015年研)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人类环境【答案】D【解析】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及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

2.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技术科学的学科范畴()。

(东华大学2010年研)A.水环境学B.环境生物学C.水污染控制工程D.环境毒理学【答案】C【解析】环境技术科学是技术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群,研究技术规律与环境规律联合作用领域内的特征规律,即环境—技术规律;运用工程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和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其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学、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学等分支学科,其中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环境工程(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是人们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生物多样性(华侨大学2014年研)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2.环境多样性(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研)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

其中,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3.环境基准(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研)答:环境基准是环境质量基准的简称,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

《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

4坚持科技创新。

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

《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

4坚持科技创新。

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

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

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P241-242(简答)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

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

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

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八、环境多样性原理1.环境多样性P247(填空)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环境过程多样性(一)物理过程多样性1,力学过程2,热力学过程3,光学过程4,声学过程5,电磁学过程(二)化学过程多样性1,水化学过程2,大气化学过程3,土壤化学过程(三)生物过程多样性1,生物物质运输与代谢2,生物生殖3,生物进化4,生物死亡与物种灭绝(四)生态过程多样性1,生物生产过程2,物质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过程4,信息流动过程5,动态平衡过程(五)地学过程多样性1,地球事物形成过程2,事物循环平衡过程3,地理演变过程4,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四、环境形态多样性(一)物质形态多样性(二)自然景观形态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2,形式多样性(三)地貌形态多样性1,地貌成因作用多样性2,地貌成因类型多样性。

九、人与环境和谐原理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填空)P277-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大致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

2、环境健康:(名词解释)P278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十、规律规则原理1、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 P309-310(概念或简答)规律,亦称法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1、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

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概念及分类P310-311规律: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分类:按是否成文划分(显性规则、隐性规则)、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硬规则、软规则)、按规范的人类行为划分(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环境规则)3、规则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311-312(简答)区别:第一,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是客观的;而规则具有“人为性”,可被修改、补充会废除,是主观的。

第二,规律是客观的自发的发生作用,规律是被人发现出来的,有些只是未被发现;规则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的,是被人制定出来的,未被制定前是不存在的。

第三,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看,规律是关于存在的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规则是对行动者在所致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或指令。

第四,科学理论是一个规律系统;工程、技术、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是规则系统。

第五,只有规律才会有是遵守它还是违反它的问题。

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

一个正确的、合法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4、环境质量标准(名词解释)P316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好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十一、五律协同原理1、五律协同P379定义: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种规律的联合作用,当五种规律作用方向都与之一致时,他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无律协原理建立了五种解析(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五旅协同(是系统综合方法)两个方法论。

2、举例说明五律协调原理P380(简答)例如: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受五类规律的共同作用,通过五律解析可以发现,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源主要受社会规律(人口数量与分布、生活能用水平与方式等)经济规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和技术规律(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影响,酸雨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服从自然规律,酸沉降造成植被死亡、毒害鱼类、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则服从环境规律。

因此,人们抢方百计地寻求控制酸雨物质排放技术、经济和发展措施,如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发化石能源脱硫硝技术、制定节能减排规划等。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危害受五类规律共同作用,氟利昂等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受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影响,排放后一小部分逐渐迁移至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自由基,继而大量消耗臭氧的过程服从自然规律,臭氧大量消耗、形成臭氧层空洞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多方面危害的过程服从环境规律。

十二、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名解)环境科学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核心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2、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P385-P386简答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

例如,人类对植物的开发会引起土壤、气候、地貌、水体的一系列变化。

)2、考虑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环境变化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3、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

(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集成社会、经济和技术措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4、加强对自然系统的研究。

(开发新的鞠策工具,考察地球承载力个生命支持能力,研究土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丧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防自然灾害)3、环境科学“1+4+1”学科体系 P387(填空)前一个‘1’指环境学、‘4’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后一个‘1’指环境应用科学。

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环境基本规律P389(填空、简答)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基本任务:揭示环境规律。

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环境多样性原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它是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规律规则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学科问题)以及五律协同原理(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

十三、经济-环境调控1、人口-环境调控的时机 P417(填空)1、人口剧变即将到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高峰即将来临,这在我国人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将急剧下降、人口结构将迅速恶化。

)2、国民生育意愿尚未将至极低生育水平以下(适当的人口政策调整应该还可以将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2、人口-环境调控的原则 P418-419(填空)○1人口不能过多;○2、人口不能过少;○3、人口不可剧变。

十四、经济-环境调控P442-445(填空)1、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增长,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趋缓。

2、五个效应P443-445(填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追赶效应、跨越效应、弯道效应十五、资源环境调控1、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的五律解析 P457对能源五律解析的思路如下:1、自然解析从能源的资源量、自然属性展开, 2、经济解析从能源的当前市场价格、真实价格和将来价格变动趋势展开,3、社会解析从能源安全和就业容量展开4、环境解析从能源开发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