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_泛长三角FDI实证_朱道才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特征分析
勺 亍 ~
、
城 市流强度的测度 与城 市群 中心城市 的确定
域 经济 增 长 中起 到 了重 要作 用 ,城 市流 倾 向度 下降 则正 好相 反 。
本 文 采 用2 0 年 长 三 角城 市 群 1 个地 级 以上城 市 ,1 个 主 07 6 4
城 市 流是 指 城 市 间 人流 、物 流 、信 息 流 、 资金 流 、技 术 流 等
整合 、经 济重 构提 供 政策 依据 。 根 据 长三 角城 市群 空 间 经济 体 系 ,学 者们 从 不 同 角度 探 讨 了 其 空 间经 济 结构 特 征 ,主 要 有 轴线 特 征 、 圈 层 特 征 、 网络 特 征 等 。 然而 这 些 划分 大 都 依据 空 间 距离 和 地 理 因素 并 参 考 了传 统 的
城市 i 门存 在 着外 向功 能 , 因为 i 部 城市 的总 从业 人 员 中分 配 给j 部
进行 经 济 整合 、经济 重 构 才 能作 为一 个 整体 ,具 有竞 争优 势。 本 门的 比例 超过 了 所在 区 域 的分配 比例 ,gj5 P 门在i 市 中相 对于 整  ̄ 城
文 以构成 长 三 角城 市群 的 1 个 主 要城 市 为研 究 对 象 ,探 讨其 空 间 个 区域 有优 势 ,可 以为城 市 外界 区域 提 供服 务 。 因此 ,i 市 f 门 6 城 部 经济 结 构 ,分 析 该城 市 群 空 间经 济 结 构特 征 ,为 未来 该 区域 经 济 的外 向 能 .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空间格局是指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分布、联系和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地理结构。
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位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指的是某一地区在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形成特定的经济聚集区。
以中国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经济中心。
在全球价值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其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全球贸易提供便利。
这种区位优势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
二、城市发展和空间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创新和资源集聚的地方。
在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率高。
这些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企业和创新资源。
例如,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这种城市发展的格局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同时,城市发展还导致了城市周边地区的边缘化。
由于资源和产业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
这种空间格局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格局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影响巨大。
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不同的经济特色。
中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而成为能源基地,形成了能源产业聚集区。
东部沿海地区则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形成了制造业聚集区和商务服务聚集区。
这种产业的空间布局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四、政策因素和空间格局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不同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和协作。
例如,在中国,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区域的联系,促进经济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长三角FDI空间格局演变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An l ss 0 o m l o h Efe ta d S a i l a y i fEc no 。 Gr wt I c n p ta I c l fC
Pa t r o uto f FDI i ng z v r De t te n Ev l i n 0 n Ya t e l e la
Ab u DI th s b e lyn o i v o e i h e i n’ c n mi go h Ho e e ,t e e ce c s df r n n d f r n o tF ,i a e n p a i g a p st e r l n t e r go s e o o c r w . i t w v r h f in y wa i e e t i i e e t i f f r go s n t s mo e a d mo e o v o s Wh l s c o c n mi oii s t x a d t e s ae f F n o i rv t e in ,a d i wa r n r b i u . i we u e ma r e o o c p l e o e p n h c ls o DI a d t mp o e i e c s e c e c ,w h u d as a t n in t h p i z t n o e s ai l atr fF n o t e h r n fr go a e eo me t i f in y e s o l o p y at t o t e o t l e o miai ft p t t n o DIa d t h amo y o in ld v lp n . o h ap e e
进规 模 、 利用 成效 的 同时 , 应优 化 F I 间格局 , D 空 注重 区域协 调发展 。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
弘 淮端 理 214 00 .
二 , 趋 势来 看 , 从 长三 角地 区能 源 消耗 与 G P变 D
化 并 没有 呈现 喇 叭 口状 态 , 是一 个 同步 增 长 的 而
第一步 , 平稳 性 检验 。对 于 时 间序列 数 据 而 言, 平稳 性是 核心 。通过 A F检 验各 变量 差分序 D 列 是 否平 稳 。若各 变 量都 存 在 同阶单 整 序列 , 则 可 以考察 变量 之 间协整关 系 。第 二步 , 采用 E ge nl
GDP
l. 272
EC GDP/ ECFra bibliotek7. 78 16 .3
5. 53 2.7 2
9. 68 11 .8
发 展 的 重要 物 质基 础 。能 源工 业 的发 展 , 仅 为 不 生 活 、 产 提 供 了重 要 的动 力 源 , 时 也 提 供 了 生 同 重 要 的工 业 原 料 , 促 进 技 术 进 步 、 高 经 济 效 在 提 益 和推 动 整个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等 诸 多 方 面起 着 重
800
∥
/ GDP
60 0
万 吨标 准 煤增 加 到 4 4 87 7 5 .1万 吨标 准煤 , 平 均 年 增 长速 度 为 7 8 ,经济 增 长与 能 源 消费增 长之 .% 7
比 为 1 31 . :,总 体 上 能 源 消 费 增 长 慢 于 G P增 6 D
:
一
图 1 长 三 角地 区 GDP与 能源 消 耗 变化 图 ( 9 0年= o 19 1 o)
图 1可 以看 出 : 一 , 三 角 地 区 能 源 消 耗 第 长
与 G P基本 是 同 向变化 ,都 有 不 断上 升趋 势 ; D 第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作者:邓霞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6期[摘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江苏、上海、重庆等11个省市,占据全国百分之二十一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五。
优异的地理环境,富有潜力的人力物力资源力量,使得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国家未来发展走向,对新时代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新时代[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是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
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广,地理位置东西差距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多样突出,各种资源力量密集。
若想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合理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
只有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切实有效的数据资料成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有效发展。
本文就是从地理环境、空间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对长江流域经济带以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1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长江作为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二长河,据统计水资源总量约为9616亿立方米,为黄河水量的20倍。
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温带气候范围之内,全年降水量丰富。
长江跨越我国三大阶梯,从上游到下游支流众多,灌溉流域广泛。
长江的第一阶梯主要位于西部高原地区,这里终年积雪,形成了长江丰富的水资源。
第二阶梯主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这一地区支流众多,人口稠密,气候宜人,降水丰富,此外地形适宜,利于发展航院等产业。
第三阶梯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第二阶梯相比这一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聚居地,地貌多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河湖众多,直流密集,水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降雨量丰富,由于东西跨越大,加之地形变化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解决地区经济、城市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其方法与模型以及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方法与模型、实证研究、现状、展望、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和投资等重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理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空间联系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特征以及空间布局模式的研究,深入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状的分析,结合最新的研究方法,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解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特征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此过程中,各城市通过互补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空间布局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群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三、经济地理特征与空间布局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地理特征表现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产业集群明显等特点。
空间布局模式则以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模式为主,各城市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未来趋势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城市规划理论等手段,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六、。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心的课题。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
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2. 城乡发展差异突出。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迅速,成为经济辐射带,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化率较高;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3.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讯和能源供应不足。
4.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而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凸显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心城市辐射带特征明显。
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形成了辐射带,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密集,城市群发展迅速。
2. 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强烈。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各地区经济活动相互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
3. 产业集聚现象显著。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形成了一些产业集中区,如上海的金融产业、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宜昌的船舶制造业等。
4. 交通联系畅通便利。
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之一是水陆交通联运条件好,长江航道的畅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很便捷。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2019 年第 6 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唐德才,李智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资源高效利用,还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稀缺等“城市病”, 是区域发展的“调节器”和“助推器”。首先从规模分布、中心结构、空间联系、紧凑性四个维度选取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首位 度、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紧凑度四大空间结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其次,运用优化后的 Super-SBM-Undesirable 模 型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模型,并分别基于长江经济 带整体视角、11 省市个体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联关系。
· 89 ·
唐德才,李智江: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是区域内各城市间过度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否会影响各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三是较大的城市规模是否 会是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13]。另外,基于实证分析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中国外学者 Fallah[14], Lee 和 Gordon[15]以及 Meijers 和 Burger[16]等都对美国区域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 首先,Fallah 等对美国区域的扩张强度与区域生产率水平之间的相关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 负相关关系;其次,Lee 和 Gordon 通过以就业增长来定量表示区域发展活动,进而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 的作用。结果表明,区域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规模较小则表现为较快的经济增长, 反之亦反;最后,Meijers 和 Burger 基于 Lee 和 Gordon 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心结构较高的区域会有较高的生产效 率。国内学者张鹏等以中国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省级区域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效 应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7];赵憬和党兴华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 Vensim 平台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进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位序-规模分形分布是最能促进城市群长期发展的城市群 空间结构[18];张浩然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绩效间的耦合关系,发现单 中心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作用[19];钟业喜等人基于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距离、空间联系以及规模三大视 角对不同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对比研究[20]。目前对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进规律的科学研究显然仍然处于起步 阶段,对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就更为鲜见。对于某一区域来说,若不充分 考虑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制定的区域规划必将导致区域整体及内部单个城市效率的损失。因此,基于区 域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今后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泛长三角城市群开发程度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改革开 放 以 来,中 国 经 历 了 世 界 历 史 上 规 模 最 大、 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 段[1-2]。城市群作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中高级 阶段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日渐成为地域体系组织形式 演进的新趋向,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 的增长点及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地[3-5]。中国 政府更明确要求把城市群确定为未来城镇化的主要空 间支撑形态,科 学 规 划 城 市 群 空 间 布 局 [6]。 《国 家 新 型 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城 镇化由传统的资源型和政府管理型转向资本型和市场 服务型的关键转型期[7]。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 群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开发程度的高低 关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因此,有必要探讨城市 群开发程度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以便更好服务新时 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Email)2855453308@qq. com。
通信 作 者: 赵 媛 (1963-),女,江 苏 南 京 市 人,教 授,博 士 生 导
师,博士,主 要 从 事 人 文 地 理 与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Email) zhaoyuan@njnu.edu.cn。
会开发、经济开发及土地开发而构造的区域开发程度指 数的基础上,引 入 空 间 开 发、生 态 开 发 及 基 础 设 施 开 发 对区域开发指数进行补充,构建修正后的城市开发指数 (urbandevelopmentindex,UDI)。计算公式为:
( ) UDIi=1 6 LiP×iα+LiD×iβ+LiC×iγ+LiB×iθ+LiG×iλ+LiR×iμ 。
局部空间格局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过程。(3)开发重心在 118.519°~118.895°E与 30.854°~31.127°N之间
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
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话题:教育学习社会实践空间摘要经济活动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关系是当今区域经济学等关注的重点。
从研究的视角与范式看,对于经济空间性理论检讨的学科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
而从实证研究中可知.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都存在空间差异。
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区域经济网络格局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几种重要空间形态。
在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是否会趋缓、经济增长机制和模式是否会趋同、多中心的区域格局是否会形成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实现等问题应引起思考。
关键词区域发展空间格局长三角一、问题的提出承继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资源禀赋,近30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为此,学术界已较为充分地讨论了长三角经济的制度和市场特征,也在不断探索何以快速增长的原因。
但受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限制,作为一个区域性质的经济命题,却始终难以作出“空间”的合理解释。
尽管我们都承认,经济活动是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表现,但经济活动是以时空或地理历史(Geo-historically)为基础的,即经济发展有其历史的延续性、暂存性和与区域区位的密切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受地理历史的复杂系统及要素的约束,也在时空上留下印迹,它总是表现为演化的过程。
特别是在中国,长期以来地域分工和经济活动被严格限制于行政区划的范围内,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以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各经济区之间的独立性或产业同化特征非常明显。
多地区、多形式的地域组合或分工受到限制,跨地域统一市场形成的障碍重重,地域生产布局依靠非经济的政治和制度手段进行组织,区域间内在的空间经济联系被条块割裂。
这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格局,虽然为地方政府发展本行政区经济提供了制度激励条件,但从经济增长的长期意义上,即使经济资源以市场方式加以配置,其配置的充分性也是有限,效率达不到均衡的状态。
但另一方面,最近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由贸易和经济市场化在逐步地打破行政的壁垒,它预示当资源的流动性增加和经济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经济活动的地域性行政管制可能是难以为继的(吴柏均、钱世超,2006)。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交通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的互动。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该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不仅有助于理解其空间格局,更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under open condition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dense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s economy, it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studying the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of the region not only helps to understand its spatial pattern, but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本文首先界定了交通可达性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孙燕铭I梅潇2谴思邈I(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201418)摘要:当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属性,将绿色专利数量作为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8-2019年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利用Moran's I指数检验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长三角区域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绿色创新活动总体呈现出空间集聚效应,这种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较高,且有逐渐扩散的趋势。
局部上,各城市绿色专利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地区联系较弱的城市数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在驱动因素方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研发支持、环境规制、人力资本水平都对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存在抑制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长江三角洲;时空格局;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013-011—、弓I言当前,中国城市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环境、经济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明确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定位为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五大”理念,并将“绿色”概括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始终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为建设经济现代化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长期发展的总纲领。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_朱道才
出各自的几何平均数。
1. 3. 2 距离指标距Βιβλιοθήκη 指标是用来反映两地之间的空间间隔和
便捷程度,以及社会文化交往与认同,一般可以用
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政治距离和文化距
离等表示。鉴于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安徽省内 17
个城市,城市间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政治距离和
文化距离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且难以度量,采用地
摘要:依据引力模型的原理,构建新型引力和断裂点公式,通过安徽省 17 个城市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的计算 和分析,研究安徽省城市的空间格局,得出结论: 安徽省内区域性城市群初步形成,合肥市已经成为区域中心城 市,城市间锁定效应和屏蔽效应显现,城市发展偏心化以及城市分布东紧西松加剧。提出应建立一个以中心城 市为主的城市空间格局,依托中心城市,实行联动发展,注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政府在城市空间布局 中的主导作用。 关 键 词: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格局;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K902; F129.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0690( 2011) 05 - 0551 - 06
2. 2 城市间的引力 依据公式( 1) 计算安徽省 17 个城市相互间的
吸引力,并依次排列( 表 3)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dij表示 i 城市与 j 城市相
互间的引吸力,要判断引力方向,还要与城市间的 断裂点结合起来分析。以合肥—六安为例,合肥市 与六安市两市间的吸引力值为 23. 45,但断裂点位 于靠近六安市一侧的 18. 02 km 处( 表 4) ,说明合 肥市对六安市吸引力强。 2. 3 城市间的断裂点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四个指标,是判
断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显著标准。城市质量指标
可表示为:
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_朱道才
2009 年以来,合肥经济圈抓住国家中部崛起 和皖江城市带战略等重要机遇,在长三角经济圈 的辐射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取 得 丰 硕 成 果 ,逐 步 成 为 安 徽 省 经 济 增 长 极 、创 新 极 和 长 三 角 地 区 中 重 要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 2015 年,合肥经济圈实现经济总量 9 107.1 亿元,财政收 入 1 532.8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 761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 78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3 661 亿元,进出口总额 236 亿美元,占全省比 重 分 别 为 41.4% ,38.2% ,38.3% ,40.8% ,41.1% , 48.3%。基础设施方面,合肥联通淮南、六安、桐 城、定远等地的快速公路网全面升级,合六路、合 淮路、合安路合肥段全面完工,合六南通道、淮六 路、滁淮高速等开工建设;此外,合肥经济圈轨道 交通线网正在建设,可以实现圈内基础设施共建 共享和互联互通,保障中心城区通达的平均时间 在 20 min 以内,建成“1 小时通勤圈”和“1 小时生活 圈”(图 1)。 1.2 数据来源
长三角地区城市FDI区位决定动态研究——空间计量的视角
长三角地区城市FDI区位决定动态研究——空间计量的视角文余源
【期刊名称】《商业经济与管理》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文章以长三角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利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对其1991-2008年的FDI区位决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长三角城市FDI 区位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发生了动态变化,一些传统因素如市场规模、城市化水平、产业发展、工资水平、与上海距离等影响不再显著或有弱化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外资集聚经济和工资效率因素上升为主导地位,其作用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因素影响日趋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邻域空间关联效应一直是影响长三角城市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城市吸引FDI不仅取决于自身区位条件,还受周边城市FDI聚集的影响.上述发现对于长三角各城市利用FDI和跨国公司投资都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总页数】9页(P71-79)
【作者】文余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9;F207
【相关文献】
1.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FDI区位选择——空间计量分析 [J], 吉亚辉;王凡
2.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基于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差异的视角
[J], 单娟;吴珂珂;董国位
3.协同创新视角下长三角地区OFDI对创新水平的空间效应研究 [J], 赵恒园; 刘宏
4.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中国FDI区位分布决定因素研究 [J], 文余源
5.空间相关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J], 蒋伟;赖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Fij -Fi)2 i N
(3)
式 (3)中 , s为标准差 , Fij为 i年度 j区域人均 FDI, Fi为 i年度区域人均 FDI, N为区域个数 。 变异系 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率反映各区域人均 FDI偏
离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 。 计算公式为 :
CVij =s/Fi
(4)
式 (4)中 , CVij(CoefficientofVariation)为变异系数 ,
2期 朱道才 等 :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 1 85
题中 , 第一次赋予泛 长三角区 域经济属 性 。 2008 年 1月 ,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省时 , 第一次明 确提出了 “泛长三角 ”的概念和 “泛长三角区域发 展分工 、产业转移与合作 ”问题 ;不 久国务院常务 会议审议并原 则通过了 《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 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同年 7月底 , 由苏 、浙 、沪相关方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 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 在国际经济一 体化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
示 [ 14] 。变异系数越大 , 偏离年度内标准状态的程
度越大 , 再结合年度内 FDI变动方向 , 可以准确判断
变异趋势 。涉及的具体计算指标有标准差和加权变
异系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 能够反映各区域
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 其值越大表示
区域间人均 FDI的绝对差异越大 。计算公式为 :
1 研究区域界定
泛长三角最初是自然地理概念 , 指长江汇入东 海的入海口周边区域以及下游支流流经区域的总 称 , 面积包括上海市全部 , 江苏 、浙江两省的大部以 及江西省和安徽省的部分 。 2006年 , 由苏 、浙 、沪 3 省 (市 )社会科学院联手成立的长三角联合研究中 心在完成的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研究 》课
log2 n。 H(s)的值越高 , 表示熵越大 , FDI地域分布 越分散 ;反之 , H(s)的值越小 , 则表示 FDI的地理
分布越集中 。由于只分析泛长三角的 5省 1 市的
FDI情况 , 所以 n=6, 则锡尔熵指数的具体取值为
0≤H(s)≤ 2.58 5。
由于 H(s)的取值范围受地区个数影响 , 可能
产效率 , 因此对东 道国的经济增长 能形成推动作 用[ 16] 。
根据上述思想 , 在分析 FDI空间格局对经济增
收稿日期 :2009 -09 -10;修订日期 :2010 -03 -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771059)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08BJL036)资助 。 作者简介 :朱道才 (1966 -), 男 , 安徽和县人 , 教授,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 E-mail:daocaizhu@ 通讯作者 :陆 林 , 教授 。 E-mail:llin@
优势 , 通过对外合作 , 引进生产管理技术和资本 , 自
我创新 ,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 "干中学 "效应 , 不断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
发展 。就 FDI来说 , 能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先进的
技术和管理理念 , 增加东道国国内劳动力专业培训
的机会 , 而且 FDI企业通常比内资企业有更高的生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上更 加重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 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也随 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但发展空间格局 , 尤其在增
长极的选择上 , 还是集中在沿海地区 , 这是沿海区 域积累的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决定的 , 同时也是 遵循发展的空间规律的结果 。
外资直接投资 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 下文简称 FDI)一直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 中国更是如此 。 FDI是中国经济 10年来快速增长的 "发动机 "[ 11] 。目前 , 后金融危 机背景下 ,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 势 , 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增大 。因此 , 研究泛长江 三角洲地区 (以下简称为泛长三角 )这一沿海典型 区域的 FDI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问题 , 对于认识 泛长三角 FDI空间变异和扩散规律 , 提高 FDI经济 增长最大效率 , 强化经济增长的极化和涓滴作 用[ 12] , 充分发挥扩散和辐射效应 , 从而带动整个长 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 3 0卷 第 2 0 1 0年 0
2期 4月
S CI EN地TIA G理 EOG RA科PH IC学 ASINICA VAoplr.., 3
0 No.2 2010
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 ———泛长三角 FDI实证
朱道才1 , 陆 林1 , 晋秀龙 2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 安徽 芜湖 241003;2.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 ,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 :利用锡尔熵指数 、相对熵指 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 , 分析泛 长三角外 资直接投资 (FDI)的 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 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 认为 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 , 呈现总体 扩散的趋势 ; 扩散路径是沿 "Z"形轴线 , 形式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 , 2001年 后 , 等 级扩散显著 。 FDI对该地 区经济增长 起着 显著的正向作用 , 但区际之间效率差别显著 ;FDI的变异程度与经济增长呈 负相关 , 且区域间 差异较大 。 宏 观政 策在巩固和扩大泛长三 角地区 FDI的规模同时 , 应优化 FDI空间格局 , 着眼区域协调发展 。 关 键 词 :泛长三角 ;外资直接 投资 (FDI);空间 格局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690(2010)02 -0184 -06
表示 i区域 j年 FDI与区域平均 FDI的相对差距 。
加权变异系数是考虑了区域国土面积的影响后
的测度指标 。考虑中国行政区划中省域面积的相对
稳定性 , 演化后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
CVi wj =
(Fij
- Fi)2
Ej E
Fi
(5)
式 (5)中 , Ej为 j区域国土面积 , E为区域国土面积
图 1 泛长三角 核心城市空间分布 Fig.1 Theurbanspatialdistributionof
corecitiesinPan-YangtzeDelta
2 模型建立
2.1 FDI空间格局研究模型
2.1.1 FDI时空分布
时空分布可以通过要素地理集中度加以解释 。
为反映泛长三角地区 5省 1市历年 FDI分布的地
观背景下 , 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 继泛珠三 角之后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
目前 , 关于泛长三角的空间范围 , 各界的意见 不统一 , 主要的观 点有 4 种 :一是 “ 3 +2”, 即苏 、 浙 、沪 3省 (市 )加皖 、赣 2省 ;二是 “ 5 +1”, 即苏 、 浙 、皖 、赣 、闽 5 省加上 海市 ;三是 “ 6 +1”, 即苏 、 浙 、沪 、皖 、赣 、闽 6 省 (市 )加台湾地 区 ;四是脱胎 于 “6 +1”方 案 的 “ 7 +1” , 认 为还 应 把 山 东 囊 括 [ 13] 。但从地域关联性 、空间扩展规律和区域发 展的联动性等方面分析 , “ 5 +1”方案是比较现实 和科学的选择 。 主要原因是 :①地域相邻 , 文化相 近 。皖 、赣 、闽 3省都与泛长三角的核心区 ———长 三角的两省一市接壤 , 陆路上的铁路 、高速公路等 形成密集的东部交通网络 ;区域内联系线 、环线密 布 ;长江 、淮河 、新安江等水系贯穿其中 , 将 5 省 1 市紧密相连 , 提供了区域协作的优越条件 。 ②符合 空间扩展规律 。 现在区域发展呈现网络化趋势 , 可 以直接利用网络的 “接点 ”以及 “接点 ”的相互关系 进行区域 “点 轴 ”式和 “点 轴 集聚 区 ”式开发 。 泛长三角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 “皖 宁 沪 杭 赣 闽 ”交通轴线上 , 呈现以上海 、南京 、杭州 、南昌 、福 州和合肥为节点的折线状分布 , 城市间环路密布 , 从空间看呈巨大的 “Z”型 (图 1), 此种紧凑的城市 空间分布显然利于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和辐射 , 特别 是 “龙头 ”城市上海 , 集聚功能较强 , 占据 “Z”的拐 点向两侧延伸 , 区域枢 纽和辐射作用 得到充分发 挥 。 ③区域发展的联动性 。 “5 +1”方案还是 1986 年上海经济区的合作范围的延续 。安徽 、江西 、福 建等省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正好能够形成资源
1 86 地 理 科 学 30卷
导致结果区分度不大 , 难以准确进行横向比较 , 一
般采用相对熵指数来进行矫正 。 相对熵指数的计
算公式为 :
R(s)
=
H(s) log2 n
(2)
式 (2)中 , R(s)为相对熵指数 , 是一个衡量实际分
总和 。
2.2 FDI空间变异经济效应研究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引入技术创新 、专业化分
工和人力资本之后 , 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
泉 , 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政府实施
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
响 [ 15] 。尤其在开放的条件下 , 本国可以依托国内
理集中度 , 采用统计学中的锡尔熵指数来进行计算
分析 。锡尔熵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
n
∑ H(s)= Sjlog2 S- j1 j=1
(1)
式 (1)中 , H(s)为地理集中程度的度量指标 , 即锡
尔熵指数 , Sj为第 j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份额 , n 为地区个数 。 H(s)数值的变化范围为 :0≤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