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机制3
公司应急管理制度(3篇)
公司应急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公司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实际,现制定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如下。
一、____机构和职责1、____领导公司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由公司领导班子统一领导,公司领导班子是公司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和责任主管。
2、领导机构成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和部署公司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1)排查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并确定公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2)审定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3)开展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4)当突发公共事件超出公司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上级部门支援;二、各项工作规则一是排查登记。
各部门、科室采取上线路、走访驾驶员和听取乘客意见等多种形式,动员各方面参与风险隐患普查工作,确保应查尽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逐一建立各类风险隐患档案,并登记风险隐患类型、形成原因、确定依据、责任主体等,由各部门负责人具体____工作的开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向总公司应急____报告。
否则,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分析评估。
各部门、科室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成因,易发时间、地点及发生率,可控性和紧急程度,可能造成的直接危害及次生危害、衍生危害,受其影响引发的其他风险情况、多灾种耦合的可能性,需整改的内容、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落实情况,应对该类风险隐患的应急预案、资源和应急能力储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风险隐患级别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治理整改。
各部门、科室要把治理整改工作贯穿于普查登记全过程,边查边改。
治理整改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管理部门、科室为第一责任人。
对可在短期完成整改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等,防范____的发生,一旦发生,确保能够妥善处置、减少损失。
第三章 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概论》
第一节
监测机制
监测机制的主要内容
构建突发 事件监测 网络
依法监测 的原则
客观、 公 完善突发事 正的原则 件监控系统
健全突发事 件信息监测 制度
推进信息报 告员队伍建 设
专业监测 与社会监 测相结合 的原则
第一节
监测机制
监测的方法
传统的群众监测
是一种发动广大群众, 特别是受到威胁的个 体或集体, 采用简 单的设备通过观测直 接参与潜在突发事件 监测的监测方法
第一节
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 社会管理的目标
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 政府行政功能和社 会自治功能互补、 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 网络, 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 管理格局, 协调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提高社会发展的质 量, 保障社会良性运行。
(1)
• 公众的应急宣 教和防灾减灾 意识培养
(2)
• 应急知识培训 和应急能力提 升
(3)
• 应急管理教育 体系规划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宣传教育培训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宣传教育培训的体系架构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
第四节
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第三节
应急准备机制
应急准备的定义
定义:应急准备是指为了 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 保障应急管理体系正 常运行所需要的应急预案、 城乡规划、 应急队伍、 经 费、 物资、 设施、 信息、 科技等各类保障性资源的 总和, 是针对可能发生的 突发事件, 为迅速、 有序 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 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工作。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通过组织、指挥、调度等手段,保护生命财产、减少灾害损失、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工作。
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避免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1. 依法依规原则: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强调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尊重。
2. 统一指挥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建立领导小组,集中统一指挥。
3. 分级负责原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级负责,各级领导负责监督下级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4. 整体协调原则: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合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灾害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6. 紧急行动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采取紧急行动,及时控制事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 救灾救援原则:在灾害发生后,要尽快展开救灾救援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二、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架构1.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单位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工作。
2.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组织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3. 应急专家组:由单位内部专家组成,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4. 物资保障组:负责组织物资储备、调配和供应工作。
5. 心理援助组:负责对灾民、受害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6. 外联合作组:负责与外部合作单位、媒体、政府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
三、应急管理预案1. 事件分级:将突发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
2. 应急预案编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管理预案。
3. 人员培训:做好全员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 资源调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突发事件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应。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
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有哪些应急管理机制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方案。
1.预防与准备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与警示。
(2)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责。
(3)资源储备与配置: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仓储体系,统筹调配应急资源,并进行预案演练和资源实战验证。
(4)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强应急队伍的能力建设。
2.应急响应阶段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并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指挥体系与指挥部机构: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和指挥部机构,确保指挥体系的高效运转,实现快速合理的决策与行动。
(2)多部门协同与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与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分享信息、资源与经验。
(3)应急通信与信息技术保障: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和信息技术保障体系,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指令与信息。
(4)应急组织与演练: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实战能力。
3.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当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后,需要进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灾后评估与统计:及时进行灾后评估与统计工作,了解灾情和损失,为后续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灾后救援与恢复: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经营等。
(3)社会心理援助: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其走出困境。
(4)经验总结与归档: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完成后,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和归档,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一、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意义1.保障国家安全。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快速组织协调资源,做好应对和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社会凝聚力。
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建立,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心和自救互救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力。
4.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健全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危机应对能力,保障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促进经济发展。
二、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构建1.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各级政府和单位的应急管理责任,明确灾害应对的程序和要求。
2.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和单位的应急管理职责,发挥各方力量,形成有机协同。
3.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信息处置的效率和及时性。
4.人才储备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能力。
5.资源保障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各类物资设备的供应和调配,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
6.技术支持建设。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灾害应对和救援效果。
三、应急管理制度机制的运行1.预防阶段。
在灾害发生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范灾害风险,提高社会应急管理能力。
2.准备阶段。
在灾害发生前期,要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建立健全的应急协调机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3.应对阶段。
在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和单位要迅速行动,组织协调资源,展开救援行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恢复阶段。
在灾害过后,要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修复受损设施,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提高法规的实施力度和适应性,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管理制度文件
应急管理制度文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应急管理工作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分类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迅速处置,迅速恢复,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第二章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第四条本单位设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负责起草和修改应急预案。
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第五条本单位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应急预案的起草、印发、宣传和培训等工作,负责应急值班、信息收集分析和灾情评估,协助领导小组处理应急事故等任务。
第六条本单位设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重大风险源、危险品储存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进行风险评估和指导。
第三章应急资源保障第七条本单位应急资源保障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包括人员、物资设备、专业技术支持和相关基础设施等。
每年定期进行资源清查和更新。
第八条本单位应急资源采购应按照政府采购法和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第九条本单位应急资源管理应建立清楚的库存记录和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更新。
第四章应急预案管理第十条本单位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两部分,应定期修订和演练。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的修改应由应急管理办公室完成,并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的演练应组织开展,确保各职能部门人员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置技能和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章应急信息化建设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设应急信息化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等功能,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可靠。
第六章应急培训和演练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包括综合应急演练、特情处置演练和专业技能培训等。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方案。
第七章应急管理监督和评估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监督和评估制度,通过定期抽查、评审等方式,检查应急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三篇)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的概要:1. 总则- 确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原则。
- 确定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2. 应急预防与准备- 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潜在影响。
- 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流程、资源调配计划等。
- 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 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备和救援设施,确保其可靠性和可用性。
3. 突发事件处置-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处置工作。
- 根据预案进行及时响应,实施应急处置措施。
- 组织资源调配和支持,包括人员、物资和技术支持。
- 进行应急情况的信息发布和公众安抚工作。
4. 事后评估和总结-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 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和制度,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 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应急意识和技能,加强培训和教育。
此外,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还应包括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如火灾、地震、洪水、化学泄漏等,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配合机制等。
根据不同组织或机构的特点和需求,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二)是指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管理规定和措施。
以下是应急管理工作制度的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确定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依法、科学、公正、有效的原则。
2.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设立应急管理部门或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协调、层级清晰的工作机制。
3.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应急预案编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明确责任人、预警流程、应对措施等内容。
5.资源保障和调度: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源保障和调度职责,确保应急救援的物资、人员等资源能够及时调动和投入。
资料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整理课件
24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1.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 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 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 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3.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 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 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1.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 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2.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 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3.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 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4.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 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 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整理课件
3
(二)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具体机制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应急 管理工作流程,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可分为四大部分:
一是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通过预案编制管理、隐患 的排查、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应急物资资金的保障等,做好各项基础性、常态性的 管理工作,从更基础的层面改善应急管理。
四是善后恢复与重建机制:积极稳妥地开展生产自救,做好 善后处置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让受灾地区和民众尽快恢 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 理的有机转换。
整理课件
5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预防与应急准备概述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具体制度
单位应急管理制度
单位应急管理制度一、总则1、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单位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及所属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3、应急管理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始终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单位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自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和修订单位的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
(2)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做出决策,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4)协调与外部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工作。
2、应急救援小组设立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治安保卫组等应急救援小组。
各小组的职责分别为:(1)抢险救援组: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排除险情,抢救被困人员和重要物资。
(2)医疗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和转运。
(3)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调配,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物资保障和生活服务。
(4)治安保卫组: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防止出现混乱和违法犯罪行为。
三、预防与预警1、风险评估定期对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确定风险等级和重点防范区域。
2、预防措施(1)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2)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建立了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体系。
本文将从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急体制机制1. 组织体系: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县级应急管理办公室。
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2. 指挥体系: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3. 预防与应急准备: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等。
二、法制建设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急管理的根本法律,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体制和职责。
2. 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办法和条例。
3. 部门规章: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应急管理的具体规章和办法。
三、应急预案1. 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分级分类和动态管理原则。
2. 内容要求: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调配、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恢复重建等。
3. 分类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应急预案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等级。
4. 演练与评估: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机制
应急救援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突发事件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预案管理机制旨在规范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实施、更新和评估等环节,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管理机制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编制、实施和评估应急救援预案的工作。
三、组织机构1.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2.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负责预案的具体编制工作,包括预案的起草、修改、完善等。
3.应急救援预案评审小组负责对预案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4.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小组负责预案的实施工作,包括预案的启动、协调、调度等。
5.应急救援预案评估小组负责对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四、预案编制1.编制原则(1)科学性:预案编制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
(2)针对性:预案编制应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实用性:预案编制应便于操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
(4)协同性:预案编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预案的衔接和协调。
(1)突发事件类型及特点(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3)应急救援资源及物资保障(4)应急救援行动方案(5)应急处置措施(6)应急演练与培训(7)应急信息报送与发布五、预案评审1.评审原则(1)合法性:预案内容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科学性:预案内容应符合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
(3)实用性:预案内容应便于操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
2.评审程序(1)预案编制小组提交评审申请。
(2)评审小组对预案进行评审。
(3)评审小组提出评审意见。
(4)预案编制小组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六、预案发布1.发布原则(1)合法性:预案发布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权威性:预案发布应由具有相应权限的部门或单位发布。
应急管理部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效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管理部的职责1. 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规划和政策2. 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演练评估3. 统筹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4. 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5. 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教育6. 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7. 负责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准备工作三、应急管理机构设置1. 应急管理部设立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组织等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 办公室主要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协调工作3.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指挥协调4. 应急救援组织负责突发事件的救援和救助工作四、应急管理工作流程1. 事件预警:接到各类预警信息时,由应急指挥中心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并下达应急响应指令2. 应急响应:按照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3. 救援处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4.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信息和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感五、资源保障1. 资金保障:应急管理部将设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用于突发事件的救援和处置工作2. 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储备各类急需救援物资3. 人力保障:组织培训专业救援队伍,保障应急救援人力资源4. 技术保障: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应急救援的科技保障能力六、应急演练1. 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包括地震、洪涝、疫情等2.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3. 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七、应急信息发布1. 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对外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应对措施等2. 完善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 强化应急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八、应急管理教育培训1. 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和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 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九、督查评估1. 建立应急管理督查评估机制,对突发事件救援处置工作进行督查评估2.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十、法律法规1.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应急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2. 对违反应急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处理十一、附则1. 本制度由应急管理部负责解释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以上即是应急管理部的应急管理制度,希朹能够有效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效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 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 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 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9.1 应急管理概述
9.1.3应急管理的运行模式
预防
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 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 故的发生;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 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降低事
ContingencyManagement
9.2
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
9.2 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
【学习重点】
应急管理体系结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组织体 系,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结构。 (2)掌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3)了解我国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4)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2.能力目标 (1)能够描述“一案三制”的内容及要求。 (2)能够描述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3)能够描述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项目9 应急管理 ContingencyManagement
CONTENTS
目 录
1 应急管理概述 2 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 3 应急预案管理 4 应急预案编制
ContingencyManagement
9.1
应急管理概述
9.1 应急管理概述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应急管理的目标。 (2)掌握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2.能力目标 (1)能够描述应急管理的概念。 (2)能够描述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第一条为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作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各类突发事件(灾害)等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条应急管理原则一、应急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组负责。
在公司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三、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四、坚持科学实用,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五、分级响应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应急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第四条应急管理机构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各科室、分厂(车间)分别建立应急指挥小组。
主要负责人负责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公司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三、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
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故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公司有关决定事项。
第五条运行机制一、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记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是一种组织实施和协调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
它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标准,确保在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必须依据以下基本原则:1. 人民至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
2. 预防为主:应急管理的重点是通过预防措施减少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3. 综合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
4. 分级负责: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确保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够从上级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5. 救援优先: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救援和救助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二、应急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体制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
2. 预案制定:编制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处置。
3. 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救援行动所需的物资和装备。
5. 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救援能力。
6. 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收集、传输和共享的效率,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应急管理制度的执行流程应急管理制度的执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确定应急管理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工作。
2. 制定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3. 组织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村级应急管理制度
村级应急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村级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提高村级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健全村级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村级应急管理机构包括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救援队等。
领导小组由村委会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村委会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由村长担任指挥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办公室负责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协调指挥应急救援工作;救援队负责组织和实施灾害救援工作。
三、应急预案1. 制定应急预案是村级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分为自然灾害预案和社会安全事件预案。
自然灾害预案包括地震、洪涝、山体滑坡、风暴等;社会安全事件预案包括火灾、交通事故、恶性暴力事件等。
2. 应急预案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和恢复四个阶段。
预警阶段包括灾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应急响应阶段包括组织疏散、资金调配、物资储备等;救援阶段包括抢险救援、伤病员疏散、临时安置等;恢复阶段包括灾后重建、心理疏导、社会救助等。
3. 应急预案要与县级、市级的应急预案相衔接,确保上下级预案的衔接和协同作战。
应急预案要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实施效果,及时修订完善。
四、监测预警1. 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气象监测、地质监测、水文监测、生态监测等。
要加强对气象、地质等监测预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传输,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2. 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及时向村民发布灾害警报、预警信息和应急指导,提高村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3. 做好灾情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根据灾情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救援和恢复工作。
五、应急救援1. 灾害发生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救援队伍和物资设备提供救援救灾工作。
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确保救援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2.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疏散和安置工作,建立健全临时安置点,提供及时有效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应急管理监督机制
应急管理监督机制介绍应急管理监督机制是一种有效管理和监督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
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时,应急管理监督机制能够确保各级部门和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要求进行应急工作,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应对灾害的效率,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重要性应急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它能够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加强对各级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指导和考核,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优点应急管理监督机制具有以下优点: 1. 有效管理:通过建立监督机制,能够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各级部门和单位按照要求履行职责,保障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提升能力: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协同: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各级部门和单位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灾害应对能力。
建立应急管理监督机制的步骤第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1.确定应急管理职责和权限,明确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2.制定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和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3.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奖惩制度。
第二步:建立监督机构和责任人1.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监督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指定专职或兼职的监督责任人,负责监督和检查应急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3.建立监督机构和责任人的日常工作联系机制,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开展监督工作1.制定监督计划和年度工作重点,按照计划对各级部门和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2.进行现场督查和随机抽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
3.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座谈会,了解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和协调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步:评估和改进1.对监督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监督机制。
2.根据评估结果,对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和问题整改。
应急机制管理制度
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第一章绪论一、背景与意义应急机制管理制度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管理制度,是指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恢复等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突发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突发事件,对于个人、企业、社会来说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满足一系列基本要求:1.合法性、公正性和稳定性2.权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有效3.灵活、激励和约束结合4.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激发社会参与5.注重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二章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建立1.组织机构建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成立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企业和社会资源,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明确职责和权责,推动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制度规范建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预警预报体系、事件分类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导考核制度等。
3.资源保障建立完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应急物资储备、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支持建设等。
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完善1.定期演练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对应急预案进行检验、完善,提高各方应急工作的准备程度。
2.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效率。
3.技术手段支撑加强应急技术手段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4.人员培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练兵,提高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第三章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运行与监督一、应急机制管理制度的运行1.应急预警利用先进的监测系统,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及时预警、迅速反应。
2.应急指挥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指挥平台,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科学的指挥和调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丰完小意外伤害应急预案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制度》、《教师护送学生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保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及时处理,特制定我校安全应急预案。
一、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秦小平
副组长:黄晓霞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主要职责
1、组长负责召集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处置工作,安排、检查落实学校安全重大事宜。
2、副组长负责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处理突发安全事故,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3、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学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监控、报告等事宜,并保证领导小组指令的畅通。
做好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落实、检查、处理等,把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应急措施
1、每天保证学校门口有一位教师值班,早上提前20分钟到校,放学时待全部学生离校方可下班。
若在校门口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由带班领导负责处理,一名值班人员把学生送往医院,另一名值班人员通知其家长,并及时报警。
2、班主任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站队放学,分成东、西、两路纵队,做到校大门外50米内不解散。
3、学生上下楼梯,在各个楼梯口必须有指定教师看护,值班人员及时检查。
若学生发生拥挤踩伤事件,看护教师立即制止全体学生原地不动,通知值班人员、政教处、班主任救护踩伤学生。
政教处派人把受伤学生送往医院,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负责疏散楼梯内学生。
4、各班选出一名安全监督员,每日在教室、班级门口楼道内检查,制止不安全行为。
5、学生有病有事须请假,无故不到者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政教处。
若查实学生离家出走或被坏人控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该报案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6、学生碰伤、撞伤后,任课教师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上报学校校务处,按《学生伤害处理办法》条例迅速处理。
7、学生上操及集会安全由体育组负责,下操及散会时学生回班由体育教师负责依规定顺序排队回班。
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和校内大型活动的安全由教导处负责,若发生意外伤亡事件,由校务处专人处理,并及时上报。
8、室内用电及电器安全由安全员每月检查一次,教学设施“谁主管,谁负责”,每月检查一次。
若因用电等原因引起火灾,总务处立即通知电工切断电源,拨打119报警,组织人员开启楼内灭火器和消防拴进行扑救。
教师分楼层、班主任教师迅速进班组织学生按规定楼梯口下楼疏散。
9、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夜间巡逻。
来客门卫盘问登记。
10、实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四、宣传教育,确保安全
1、认真落实“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和救护措能力。
2、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
4、教导处、少先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救本领。
5、安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时时讲,事事讲。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全体教职工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若因工作失职造成安全事故的,将直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