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三维目标”

浅谈“三维目标”

浅谈“三维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认真的学习并不折不扣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应用,使学生能真正的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获取更多的知识。

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教学工作当然也让不能例外,我们上每一堂课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所体现。

但是每个时期对备课的要求却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在新课改中队备课的要求是要在备课中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读了《现代教学》中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应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文章,文中对三维目标有以下几点认识: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在“准”字上面小工夫。

所谓教学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

“准”字体现在四个方面:内容地位“准”—通过与文本对话,把握教学课程标准并且整体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精选课程资源;认知水平“准”—通过与学生交流,把握学生现有认知的水平、需求和个体差异;心理特点“准”—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课堂类型“准”—根据不同的教学课型,把握各自的教学要求。

过程与方法方面:任何事情都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顺利的完成。

我们对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已经制定,就要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完成老师教授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文中对这部分的认识体现在: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重在“实”;二是创设合理的情景“诱惑”学生进入过程;三是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走过”过程;四是运用各种方法,达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一是精心设计导语,以情动情,感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学科的美学价值;三是激活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是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五是实现情感交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思维性和抽象性。

学生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那么就无法把握数学学习的规律,更谈不上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因此,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有效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具体地说,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应该落实这样的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因此,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应该注意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同时,也可以采用各种游戏、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标。

另外,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争辩,共同分析,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须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即科学思维能力,否则,学生将不可能全面掌握知识体系。

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便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2009年第1期(总第348期)EDUCA TIONAL RESEARCHNo.1,2009 General,No.348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郝文武 [摘 要] 任何教学都有一定的过程和方式,但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方式的有效性则有明显差异。

有效教学方式既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维教学目标只能在相互联系中分别实现,在分别实现中达成统一。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及其统一,必须形成知识教学有利促进能力发展、能力与能力相互促进的有效教学方式,形成知识与知识统一、知识与精神统一、精神与精神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形成正确的知识观、教学观和教学实践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方式[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 710062) 处理好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知识教学与德性形成的关系,实现三对关系中两个方面的统一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目标。

当代课程教学论,特别是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不仅用新理念和新话语建构了教学新目标,而且突出了了解教学过程和掌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把它们提高到教学目标层面,强调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等三维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分别实现与实现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在相互联系中分别实现,在分别实现中达成统一;不能分别实现就很难实现统一,不能实现统一就很难分别实现。

教师和学生了解和优化教学过程,掌握和变革教学方式,共同构建有效教学过程和方式是分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和实现它们相互促进、转化及其统一的重要保证。

一、三维教学目标及其统一的基本层面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学习知识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知识里面蕴涵着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和方法首先是知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是实现知识教学的目标,然后是分别实现发展能力、形成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认识过程和应用学习方法等目标,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各自几个具体目标的统一,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多个具体目标的全面统一。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新课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架构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强化三维目标意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设置与落实三维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1 准确设定三维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

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几乎都是思想性强、饱含强烈情感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淡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削弱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当然,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知识和能力是语文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大厦的上层建筑。

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坚如磐石。

我们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揣摩、理解、积累和运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重视知识与技能,也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设置三维目标。

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

学习知识与技能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也必须经历一个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有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围绕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以知识和能力为外在表现形式,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

浅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浅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浅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作者:冯志刚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6期一、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剖析(一)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了很多,老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

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1、缺乏学习的兴趣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规律的描述以及物理实验的操作,都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能将思维激活。

然而,“物理困难生” 常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太难,心理压力过重,至使一旦有知识点、题目听或看不懂,就觉得物理学习无味,进而丧失兴趣,越不想学就更不会学,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在思想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最终成为学习物理的失败者。

2、学法原因(1)学习比较被动。

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2)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以为只要把公式、结论背熟就可以学好物理了,这类学生学物理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常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善于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不善于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所以说,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学习物理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原因1、有些高一教师对于学生接受能力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处理教材不当,有的教师却把他们当成高二、甚至高三的学生看待,要求过高,脱离高一新生实际,违背了教学规律,高一就“瞄准高考,一步到位”,没有严格执行《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指导意见》,随意补充教学内容,盲目增大习题难度,人为的加高了教学“台阶”,加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前言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要将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要以“知识与水平”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总结,要想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的整合,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抓好双基,培养水平1.集体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初中思品课程的目标对教材实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实行调整,对教学内容实行整合,课后获取反馈的信息,即时地实行教学评价以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些实施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的备课模式。

备课组教师共同探讨业务,共享资源,促动了思维大碰撞,形成教学的共同特色,最有效的莫如集体备课了。

2.课前预习。

优秀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然后做同步练习卷,找出重难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地点拨、讲解,学生的自学水平得到发展,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有效学习。

3、“双基”的落实知识的传授是课堂学习的生命线,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就是语言水平的培养。

如果没有落实双基,如何谈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山东的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他们的口号是:向45分钟要实效,保证“双基”落到实处。

4、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地使用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知识探究不但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以及使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政治教学中可让学生就与教材里的相关理论、政策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实行探讨,或设置几个活动,让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活动使用已学过的知识实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地使用知识的水平;教师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设问,大胆放心地去试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开口,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实践,学生的实践水平也才会逐步提升。

基于_三维目标_的教学目标认识

基于_三维目标_的教学目标认识

养”等表述指向预期结果。因此,若教学目标脱离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过程 (即使是作为一种预 设的教学设计)本身,无疑是缺少联系和片面的观 点。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获得为目的,同时把学生的主 体性与教师的引导性贯穿于整个教学法活动中去。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我们正真需要的教学目标。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2012 年 第 1 期
同时也是检验有效教学的依据,即教学目标的设计 计的基点,分析学习需求要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为
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和教学反馈及改进有 起点。如学习者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要
效。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样的教学是 求与学习者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它指引 着教学的方向并指明学习的质量标准,它在教学中 起着导学、导教方 式 有 两 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的行为目标,即明 确告诉人们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 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根据教材编 写的目的、意图,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分层次使用 “了解”、 “理 解”、 “掌 握”、 “灵 活 运 用”。 其 中, “了解” (事 实) 主 要 是 指 对 信 息 的 回 忆。 “理 解” (概念) 是指能够用自 己 的 语 言 解 释 信 息。 “掌 握” (原理)。 主 要 是 指 能 够 将 知 识 运 用 到 所 学 的 情 境
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 分析: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串连起来。先确定学
生发展为本位,那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习者起点行为和特征,再将任务分解为具有可操作
首先就应该体现在目标的三维结构上,这样的教学 性的子项目,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任务

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摘要: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整体把握三维目标,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使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构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这是显性的呈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深入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取决于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整体把握三维目标。

[美]教育家布鲁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知识的,技能的和情感的。

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在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

(一)教学目标要多维设计。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都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多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要学会什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如西苑出版社《素质教育新教案》将《冰心诗四首》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储备点:掌握课文下注释中的生字词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2.能力培养点: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珍惜青春年华。

浅谈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浅谈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浅谈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认识浅谈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得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金钱的看法。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应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奇怪,在谈理论的时候,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开的。

但从课堂效果看,又总觉得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

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

这恰好表明了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和落实的困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三维”探析

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三维”探析

【 摘要】 实施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如何在教学设计 中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研究的重点, 通过深入 的实践研究. 我们把教学设计时考虑的若干要素加以整合, 概括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 学路线设计, 以积极学习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设计, 以检 测评价 为保 障的 结果反馈设计 为三 维角度。本 文结合 实际案例 阐述 并分析 了从 问题 、 活动 、 评价进行 教 学设 计的 意义和策略 。 【 关 键词 】 新课程 改 革 教 学设 计 有效教 学 问定 的规 则和 秩序 . 指 导 小组 长按 一定 的方 法 步骤 组 织 的 交流 讨论, 要 在 交流研 讨 活 动 中营造 一种 民主 的 氛 围 , 使 学生 由被 动

地听讲 变为主动参与. 敢 于发表 自己独特的见解 . 同时学会倾 听 现在国内外常用的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 共同学习法、 小组调查 法、 切块拼接法、 结构设计法、 团体促进法等方法. 都是有效促进
学生进 行合 作 交流的 学 习方 法 ( 3 ) 角色扮 演或 角 色置辩 让 学 生置 身于 不 同的 角 色情 境 中
学习思考, 也是发展 学生思维、 语言及多方面才能的有效方法 例 如。人物情节突出的故事通过分 角色朗诵来体会作品的内容 . 诗 歌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进入诗 中角色: 论述性文章通过不 同 观 点 的论辩 . 来深 入 理解 观 点 : 写 作 中通 过 不 同人 物 的 角度 来 叙 述同一个故事等等. 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来进行体验 果。 在教 学《 劝学》 一文中,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作品阐述的求 ( 二) 问题路 径 化 教 师提 出的 问题 要合 理地 贴近 学 生思维 的 学励 志 的道理 . 我设 计 了如 下一个 “ 角 色辩 论 ” 环节. “ 最近发展 区” 。 一个问题要暗含一种方法、 策略 , 有利于引发学生 让学生事先根据课本学习和 阅读相关资料. 然后从不 同角度 积极的思维。在教学设计 中. 教师要通过“ 搭桥” 、 “ 铺垫” 、 示范、 提 研 究材料 , 准备 1 O 分钟 后 , 按 不 同角度展 开 辩论 。角 色分工如 下 : 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 可解决的问题的基础和方法。 第一组为总结组 , 要求条理 总结材料 中主要观点 . 并概括材料 中 ( 三) 问题层级化。问题设计必须要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 . 由 提供 的主要理由; 第二组为反对组, 提 出与材料相对的观点. 并陈 易到 难 . 逐渐深入. 一 个较 难 问题 的 设 置 可 以把 它分 解 成几 个 问 述理由; 第三组举例组, 用举例分析的方法. 为材料 中的某些观点 题. 可 以采取 追 问的形 式加 以辅助 完成 提供 生活事例或其它事例依据 : 第四组为支持组 . 运 用对比论证 ( 四) 问题开放化。 我们设计的问题特别是主问题要具有开放 分析材料 中的观 点。让学生立足于不 同角度思考问题 . 通过小组 性。开放性的问题便于引导学生由表入里、 由此及彼 . 多角度地思 合 作 学 习和组 间 的辩论 活动 增 强 了每 位 学 生的参 与 热情 . 训练了 考问题 , 表达不同的 自我体验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目的。 学生 多方 面的能 力 二、 以积极 学 习活 动为 主要 形式 ( 4 ) 对抗 比赛活动。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组织者、 参与 吴刚平教授在《 教 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 中. 提 出教学创 者。为调动 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中组 内合作组间 新 的关键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 他提 出对事实性知识要在“ 记 对抗 比赛 来调动 学生 参与 的积极 性 中学 ” . 对方 . 法I l 生 知识要在“ 做 中学” . 对价值性知识要在“ 悟中 如《 劝 学》 一 课教 学 中, 为 了改 变文 言文 学 习枯 燥 的 问题 . 我 学” 的观点. 这里的“ 记” “ 做” “ 悟” 就是学生积极学习活动 教师通 设计 了以三轮 比赛的 方式进 行 学 习 . 完成 文 言知 识的 积 累和课 文 过组织学生积极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体现教 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翻译 : 第一轮基础过关, 在教 师出示学习任务后 . 由小组分工合作 ( 一) 要 重视 训 练活 动设计 要根 据 新课 标三 维 目 标 的不 同性 的 方式 组 织 学 习, 然后 教 师 当堂测 评 。 每 个 小组 取提 高分 作 为 成 质, 设计 相应 的训 练 活动 如“ 知识 与技 能 ” 目标 。 可 以采 用 速记 、 绩 ;第二 轮 组 间对抗 :每 个 小组 随机 抽 取一 段课 文展 示 朗读 、 翻 抢答、 模仿 、 拟提纲、 画图表、 复述概括 、 提 关键词、 画思维导 图等 译 、 讲解课 文 . 对抗 组从 中挑 错误 . 双 方 以发现 并 纠 正对 方 的错 误 训 练活 动 : “ 过程 与 方法” 目标采 用 阅读 、 思考 、 尝试 、 问对 、 分析 、 综 来记 分 ; 第三 轮 问题挑 战 : 教 师 出示不 同分值 的问题 . 每 个 小组根 合、 归纳、 总结、 提炼、 概括、 解释、 推理、 运用、 拓展等训练活动; “ 情 据 分值 选择 相 应 的题 目进 行 学 习研 究 , 再进 行 全 班展 示 . 根 据 展 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体验、 反思、 争辩 、 取舍、 创造等训练活动。 示成果计 分 ( 二) 要设 计有 效 的 自主合 作 学 习活 动 . 自主合 作探 究是 新课 ( 三) 要 设 计综合 实践 活动 通过设 计 综合 实践 活动把 学 习活 堂教学的典型特征 。 是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方式之一。 动 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 高中语文课要利用课本的梳理探究专题学 1 .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 自主学习活动 . 自主学习 习, 组 织学生 的综合 实践 活动 。例如 : 必修 一 专题《 优 美的汉 字》 可

浅谈教学目标

浅谈教学目标

浅谈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确立突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维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只是贴标签式的存在,而没有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要整合三维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而过程中不断的精细化目标设计,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

通过本次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三维目标,而是更加详细的精细化目标。

精细化的目标设计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课程标准知道本次课的课标要求是什么。

课程标准规定了一次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同时更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依据。

要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的范围和达成要求,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基于教材,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

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并把它们当作中心目标或重点目标来对待。

另外,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教学对象虽然都是学生,但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用同样的教学手段所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

浅谈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浅谈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的实现
摘要 :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要 求思想品德课 堂教 学要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 和生活体验 , 倡导通过 学生 自主参与活动 、 体验 、 研 究、 合作 、 讨论 、 调查、 社 会 实 践 等 多种 多样 的 学 习 方 式, 拓展 知识技 能、 完善知识结构 、 提升 生活经验 , 形成正确的 情感 、 态度、 价 值观 。这 就 要 求思 想 品 德 教 师 在课 堂教 学 过 程 中要 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 引导和帮助 学生、 尊重学 生 、 采 用 多种教 学方 式 来 实现 三 维教 学 目标 。 关键 词 : 三 维教 学 目标 课 堂教 学行 为
要有效的进行思想 政治课教学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 = 维 教学 目标之问 的关系。知识 与技能是基础 、 是载体 ; 过程与方 法涉 及的是教学方式 , 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 的发生发展过程 ; 情感、 态度 、 价值观则是学生学 习过程 中涉及 的的情 绪倾 向 、 兴趣 、 观念等 , 者是不可割裂的整体 。但在传统思想品德课 堂大多是教师教什么 , 学生学什么 , 教师画条条 , 学生背条条 , 以知识 目标为本位 ,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 ,忽视 了学生能 力、 兴趣 、 情感 、 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 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确定 了: “ 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 , 能力和知识 ” 个 维度 的教学 目标 ,为思想品德教师实现教 学取 向的转变提供 了理论依据。思想 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 , 它更需要基于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的落实 ,需要道德判断和认 知以及行 为能 力 的提高 。因此 , 思想品德教师不能脱离情感 、 态度 与价值观 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 ,也不能离开知识 与能力 目标 实施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 的教学 , 而是要 以知识 为载体 , 以过 程和能力发展为 主线 , 把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贯穿 始终 , 从整 体上把握 “ 维教学 目标” , 实现“ 维教学 目标” 的有效整合 , 才能达到促进 “ 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 旨。要实 现思想品德课程 的i维教学 目标 ,充分发挥思想 品德课 的德 育功能 ,教师必须立足新课 程 ,积极发挥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 性, 努力提高 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 不 断创新教学形式 。下面 我 以课堂教学行为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i维教学 目标的实现: 在 教学关 系上, 课堂教学行为应该体现在教师的 引导 和帮助, 以及学准的积极 、 主动参与和配合 。 教师引导学生并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 生 ,而是从知识形 成 的感性认识出发到理性认识 , 从 而形成学生学 习的 自觉性 、 主动性 , 最后达 到知识技能到情感 、 价值观的升华。初中阶段 的学生正处在“ 半成熟期” , 教师的引导更为必要。 但引导不是 主宰 、 不是遏 制学生思 维的形成 , 而是指 “ 含 而不露 , 指 而不 明, 开而不达 , 引而不发” 。 指 出一条路让学生去思考 、 去创造 、 去设想 。思想 品德教 学中通常运用故事 、 小品 、 表演 、 典 型事 例、 生生对话 、 师生互动等情境和方式 、 方法 来引导学 生 , 得 出 主题 、 结论和观点 ,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 , 从而 达到情感 、 价值 的升华。 如, 《 同结就是力量》 的导入 , 可以用一 个小 品“ 大 力士折筷子” : 通过一根根折和一捆拥折 , 让学 生感 知并总结 出知识点—— “ 团结就是力量 ”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 生没有感觉知识是强加 给 自己的 ,而是 由生活实例向他们 讲 述了这个道理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 讲到怎样建设一个先进 班集体时 , 又可 以设计一个采访 , 由班级小记者 对同学设 问 , 进行采访 , 既达N ̄ J l l 练学 生的E l 头语言表达能力 , 又让学生发 现所在班级存在的不 良现象 , 并在讨论 中寻找到解决方法 , 为

浅谈初中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浅谈初中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浅谈初中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将总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课程目标设置的一大改革,是历史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很好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

1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预设“过程与方法”目标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是多维目标,多维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其它目标达成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同时,过程方法目标又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当中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作为课时目标之一,要精心处理,因为新课标要求历史授课要注重过程和方法,以过程为核心,以方法为手段,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时明确提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引导这一目标的实施。

一节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还应体现正确、有效、先进的教学方法。

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给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选择和发展余地,但是否渗透了好的教学方法目标,无疑是衡量教学设计质量的一把关键的尺子。

所以,历史教学设计不能只重结论目标,不重过程目标。

新课程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在这方面有较大突破,有意识地强化方法过程的体现。

2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应突出两者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过程”的优化与“方法”的形成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1 重视过程教学设计。

重过程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把重点放在“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上,放在揭示历史知识规律的设计,如何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掌握真理,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2024年《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

2024年《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

2024年《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2024年,《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理解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三维教学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它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以及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和评价的依据。

它明确了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要达到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预期结果。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SMART”特点,即具体、可衡量、实际可行、相关性强和有时限。

通过合理地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根据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我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和能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三维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也体会到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的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制定一个好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这三点的确很难把握,但我相信通过教师们的尝试和探索,一定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三者当成一个整体而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把每一点都当作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想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目标,这就教师目前的素质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也有不少三者结合很好的例子,我在讲《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把这一课设计成了一堂综合实践课,提前安排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母亲的歌曲、格言、故事等。出乎我的意料是在活动课上同学们不仅搜集了大量关于母亲的资料,甚至自编自演了一些小品,虽然表演显得很稚嫩,但每个同学都是那样的投入,在同学展示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很多同学眼中都满含着晶莹的泪花。胆小的同学施展了歌喉,班中的捣蛋大王偷偷地擦去了眼泪,每个同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主题--母爱。同学们当晚就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入了自己的日记,这样一来,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知识,对于自己的成长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还例如在讲文言文《核舟记》时,对于“船头坐三人”这一段我没有把古今词义一一对号入座,而是让三位同学根据书中的内容对三人的描写进行表演,课堂上不仅有了欢声笑语,而且大段的文字也很快就映入了脑海中,可以说是当堂成诵。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水平来说,是可行的。不能得以真正实现的原因,我想,还是教师没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没有完全从知识本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没有摆脱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一时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
随着课改的深化与发展,教师转变了角色,更新了理念,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彰显,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甘露,但在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许多教师也表现出了困惑和担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如何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也是当前课改的焦点和难点。毫无疑问,参加课改的教师当中,有一大批对这三者的整合持疑义的态度,教师最担心的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是学生,我更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氛围内去观察理解和感受事物。

在这节课中,美国老师通过一篇童话故事,通过不同角度提问的方式,启发了孩子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观察,从细节处启发了孩子的美好品质:良好的习惯与行为、宽容与理解、自强、自立、自爱、自信、友好协作等等。

我教的科目是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很大关联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中我会更多的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及化合物;讲解“原电池”时,启发学生用原电池的原理,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制作“水果电池”;讲解“化学电源”时,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并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的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的品质,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没有,但我更敬佩文章中这位老师把它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中,从细节处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自已爱他人,提高他们爱的能力。

通过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去观察思考,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

这是多么具体生动的一堂素质教育课啊!这对我们家长同样也是一种启发,其实很多的大道理是要通过一些细节随时提醒给孩子,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来丰富他们的思想与感情,提高他们应对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认知行为方式,而不是仅仅正襟危坐地摆大道理。

二、引导孩子如何读书很重要。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同样读过这篇文章,只记当时很同情灰姑娘的境遇,当看到王子终于辨认出灰姑娘后,才为她松了口气,心里面很讨厌那位狠心的后妈和她几个自私的女儿的,当时自己只是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并未深入到思考那么多诸如守时、友谊的重要、宽容理解、爱自己、不迷信权威这些更深刻的题目(但也许潜意识里已经注意到这些了,这就是名著的伟大处!),此后长达近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虽然喜欢文学作品,但往往是沉浸于书中人物情感与情节,很少引发深入的思考。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液体的压强》教学思路与过程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崔立群物理学是以创新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现代物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此,《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定位上的显著变化就是“知识的传授和落实”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更注重认知过程和学生价值观的体现,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强调应该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即“三维”教学目标,使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

有人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

由此可见,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时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性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

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与态度。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呢?《液体的压强》一课是笔者对“三维”目标的构建与达成的一次探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探究的平台,构建“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对教材的本质要求是“以怎样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充分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注重个人的思考和体验,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在《液体的压强》一课中,教材的安排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及其特点后直接给出了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然后利用给定的实验去验证。

我认为这样处理只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接受老师的灌输,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编写意图作了调整——把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放在第二课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浅谈班级:2011级教育学一班姓名:张佳雨学号:41115020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浅谈之所以选择“有效教学”这个主题,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因为研究这个题目会直接影响我的教学观,也迫使自己多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也许这么想还没有放弃功利思想,因为这么做明显是有所图,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益的,我接受了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并在这场战役中不偏袒任何一方,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某些真实或者可以真正推动自己发展的东西。

“三维教学目标”与“有效教学”近来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不能达到学者们的高度组织阐述自己系统的有较强说服力的文章,但任可以在他人的论述中做到学习、领会、反思与发展。

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简单地可以阐述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三个目标出现在很多课程当中,让我们认识到了他的权威与地位,同时又有很多老师刻板的依据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过程中不断凸显其教学是如何贴切三维目标。

这又让我怀疑其霸权与实效。

于是引发如何合理利用三维目标这一指导的思考。

这幅图可以形象的描述三维目标促进人的发展的理想结构:“有效教学”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受其自身复杂性与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

中外学者对其解释的角度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这一种说法: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行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积极的教学,在确定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教师要清晰的表达并对学生有高的期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由此观之,基于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便是将二者相互借鉴、融合、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体系。

“有效教学”首先面临的是对其本质的追问:何谓有效?不同的教育目标规定着判断其是否有效地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又体现着有效教学不同的价值追求,不论是根据国家要求而预设价值内涵,还是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个人价值倾向,对于价值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挖掘,我们发现不同的目标里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之间相互关联,但不会相互决定,有时甚至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教学的两个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存在着价值的追求,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甚至是相互背离的。

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出发,我们就要探讨有关知识的问题。

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反应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过程的陈述性知识,也要使学生掌握人如何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发展过程和形成知识过程、方式的程序性知识。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等教材内容包含的这两类知识,还要使他们通过亲历的应用、发现、发展知识的实践活动过程形成应用、发现、发展、创新知识的活知识。

[2]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也不可能做到,这就要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进行价值的判断,选择更有效的知识进行教授与学习。

有效的知识应该是能推动人的发展的,人发现或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同时知识亦优化、改造着人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知识更多时候是沉默无语的,但两者在生存的空间中形成了很好的默契。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任然是教师,他们决定着自身,同时又深刻影响着学生,所以我觉得应该将更多的注意放在“教”上。

有效的“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它不会拒绝一切质疑的声音,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正是这样,教师的教授才会经历数千年生生不息,不断革新发展。

现在的有效教学是应该依据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规律的,教的过程不仅仅要关怀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关怀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会合适,只有合适才能被接受,更会被继承与发展。

在有效教学对效率的追求中,我认为等量教学与等量能力的关系值得深思,这在郝教授的文章中体现为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的正向、负向的平衡与不平衡。

少教多能当然最理想,但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与能力发展的等量平衡就很好了,对于此效率的评价方法仍有缺失,知识应用于能力的反馈的体现方式是复杂的,反馈出来的时间也不确定,起作用是外显的应用还是内隐的酝酿不是一时可以判断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这依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有效教学还要依据社会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对教育的基本诉求,这个诉求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定的价值观念,把社会的要求在学生身上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3]这种价值追求可能是被预设的,其来源也十分广泛,这需要一定的甄别与衡量。

我认为按照一切诉求去培养的人很可能丧失自己的个性与锋芒,这就违背了促进社会个性化的教育目的。

应该留有空间,将不必要或者时机不成熟的价值追求转为隐含的点,这依赖于有效教学是否发挥作用,如果发挥作用,那这个隐含的种子可能就会在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这样自觉的养成比灌输与规训更有效,学生也会在实践中更自觉。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人,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参考社会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情感与态度的价值探讨除了针对学生外,教师也应当有其反思。

首先,教师应对其自身教育思想进行反思,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关系着教学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的形成,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关系着有效教学的实现,也间接影响着教师,成功的教学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同时也激励教师为教学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

其次,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当受到作为主体的关怀。

正如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样,教师应将此作为指导自己活动的原则之一。

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这是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体现着对教学有效性实现的追求。

有效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有机统一的行为,对此“三效”的理解可以有很多,我理解的效率与效果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获得评判的。

追求较好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不断追求好的效果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恒久。

可以说效果是有效教学的直接目的。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机制,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效率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双方能力的均衡提高,是有效教学的意义所在。

我认为效益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成果,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有效教学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满足情感,提高声望等,增强其社会生活中的幸福感。

对有效教学的价值探讨阐述了什么是有效的问题,对教学方式的探讨要阐述的便是将有效的目的得以实现的手段。

对各家的有效教学方式的学习给我的启发并不大,还觉得是以前提倡过的所谓创新但未曾或未充分得以实践的方式手段。

但这些手段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组合、筛选、应用到不同的实践中。

我们教学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这个目标也是我们思考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我认为教学目标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就如在学期开始、新课开始时老师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接下来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但这种手段在中小学中很少见。

我建议在普通课堂中应用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但在老师与学生都明确目的的基础上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海量的知识中甄选更有价值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明确目标后会更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无疑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好方法。

我们一直提倡的“因材施教”就是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增强其有效性,但随着受教育对象规模的扩大与班级授课制的贯彻,这一思想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口号。

我认为在班级教学中亦可以“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是通过对学生水平、特点等因素的划分实现的。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分层的指标是学习成绩,便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分类,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具体的方法可以体现在提问、作业、布置、重难点设置当中。

这一手段不仅可以降低因材施教的难度,而且可以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更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

但是这一方法应十分注意技巧,太过直接的做法可能破坏教育的公平性,还会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因材施教的同时,我还看到了“因教而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学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策略的选择、运用与调整时核心。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培养监控学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有目的的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及自身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树立探究性的学习思想,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4]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因材施教”的缺陷,同时启动了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很难将内容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说,管理是教训学生最直接的手段,是一种直观的以告知为方式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任意地给学生灌输,可以任意的凌驾于学生之上。

我们所说的管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注意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能促进学生的听课效率,养成一种更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

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能够正确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良好的沟通、认真地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此外,我们还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适当的下放职权,将一部分权力转交到学生手中,适当放松管制,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习、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真正意义上成为有效问题,如果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那是最好的,如果需要的话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与帮助,促进学生自己成长的进程。

对于一个合格的老师来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品质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可能会接受一个不会讲课的老师,但绝不会接受一个人格有问题的“问题老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修炼自身,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魅力。

所谓“为人师表”,所谓“君子慎独”,我认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点体会十分深刻,姥爷原来是一所中学的校长,他对自家子女的学习要求不高,但做人方面十分注重,后来转为机关干部后依然严于律己,从未谋私利,为官多年,两袖清风,虽然并未对自家亲人子女带来什么物质性的好处,但他的人格时时影响着我,是我心中永远的道德标杆!)方法与过程目标下的教学方式便会自然形成,有了知识技能目标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与方式,在组织教学时所形成的方式即是方法与过程的教学方式。

宏观的把握以下依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坚持发展辩证的看问题,我们探讨的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效教学方式,必然不会形成终极结果,我们的探讨也应是不断进行不断发展的,与此同时,对于阶段性的有效教学方式也应制定不断发展-反思-再发展模式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的质量决定了有效教学方式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与阶段性的失败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在这种状态下才不会停地进步。

此外,对于知识的看法会决定一个人学习的动机与习惯,所以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知识观,认识到知识与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我们所用的创造价值的工具,又是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的事物,务必将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完善个人追求的途径,这样才能做到快乐学习,终身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