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指对现有教育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旨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品德,实现教育目标的多维度发展。

本文将从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技能。

1.跨学科知识: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学生掌握多领域知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育中引入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内容,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背景。

2.信息素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

学生应具备获取和评估信息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并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这样的能力将使学生在信息时代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3.实践技能: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科学课上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想法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2.批判性思维: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质疑和评估信息,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这样的思维能力将使学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问题。

3.问题解决能力: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生应具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评估结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合作共赢和社会责任感等情感态度。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思想指导方向。

从三维目标的定位出发,需要每位从事教育的人都明白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定新课程的实施路径,确保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首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一个原则是“多元发展”,即增强传统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培
养具有多种能力的学生。

在课程体系上,除了传统学科知识,应当引入多样化的知识、技能体系,以及跨学科知识、数字技术、实践技能等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其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二个原则是“全面发展”,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体系
方面,坚持“融会贯通、专业综合”,提倡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社会习惯与道德品质,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个原则是“新时代教育”,即注重培养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
造力。

在课程体系上,要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方式和授课方式,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

总之,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意味着全面取代传统课程,将新思维引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持续创新,实现课程的实用性,为广大学生高效取得知识和技能提供更多有效的途径。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

新课改三维目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中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新课改三维目标概述新课改三维目标是指新课程改革中的三个重要方面,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这三个目标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3.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知识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3.2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新课改强调教育过程的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六、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为了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他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

“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其次,“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

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学科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的逻辑结构寓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之中,三维目标教学的特点也蕴涵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特点之中。

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

04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知识传授
教师需要系统地传授学科 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 的知识基础。
技能培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 培养学生的技能,如观察、 实验、推理等。
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有 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 Nhomakorabea02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含义
知识与技能
知识
学生应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包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技能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如观察、实验、推理、解决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
过程
学生应经历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的能力。
方法
学生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 信息,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VS
价值观评价
评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 及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06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挑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实施难度大
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难以有效实施,面临如何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过 程的挑战。
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仍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 掌握,对三维目标的理念理解不足,制约了其有效实施。
评价体系的缺失
新课程三维目标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支撑,但现有的评价 体系往往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导致教师难以全面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的不均衡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影响了教师对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贯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指向教 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并据以展开实践的,而作 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形态的教学当然也是瞄准教育 目标的。 传统的“双基论”的流毒就在于把“训练”等同 于“教育”。 西尔伯曼说:“我们的社会不是静止的,我们需 要的是教育,不是训练。”
“三维目标”是对传统“学科观”的一种扬 弃,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
“三维目标”立足于新的知识哲 学
“三维目标”的知识哲学
建构结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借助既有的认知 结构对新的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的。知识是作为学习 者的主体“能动地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 维果茨基强调,人是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知识,并在认识 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知识的作用的。
“三维目标”彰显了心 智活动发展的法则
其一,谨防片面的知识灌输。学习者是借助同外 界的交往来积累知识的。倘若不是自主地同知识 发生关系、重组先行知识,用来解决问题,那么 ,这种知识是不会有用的。无视学习者的既有知 识体系和经验,片面地灌输知识的“灌输式教学 ”,是不可能达于“理解”的。 其二,谨防轻视概念性知识的“体验式教学”。 因为它不能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在学校教育活动 中,关键的课题在于,如何调动学习者的实践经 验,去习得从经验中不能自然掌握的科学概念。
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 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 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换言之,它囊括了理论概念的建构,牵 涉知、情、意的操作方式和真、善、美之类的价 值,以及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方略。
“三维目标”的知识哲学
按照维果茨基的高级心智活动发展的法则,第一 ,儿童是借助同周边的成人展开集团性、社会性 的活动,特别是在教师的帮助之下获得作为历史 的、社会文化的知识的。 第二,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儿童自身的内在过 程。 通过提示不同于儿童既有观念的信息和观点,可 以唤起好奇心,激发学习的需求是必要的。我们 需要重视兴趣、动机和态度,而知识和理解的实 现,也是提高兴趣、动机和态度的一个必要条件 。

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论解读

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论解读

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论解读
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新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目标,包括:学习素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学习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识记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学习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主动思考,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

总之,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论解读是:学习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主动思考,探索新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确定的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以下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阐述:一、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第一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

知识是新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在新课程中,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求。

二、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的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方法和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指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研讨、实践等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学生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来提高学习质量。

三、情感与态度:新课程的第三个维度是情感与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情感和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关注的重点。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尊重、合作、创新、责任等素质。

此外,新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和创造,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上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学科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这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

新课标三维目标

新课标三维目标

新课标三维目标新课标三维目标是指由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方案》,旨在推动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新课标三维目标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综合素质三个维度。

下面是对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详细解读。

首先是知识技能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学科前沿和新知识的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语文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学习方法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最后是综合素质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这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三维目标旨在培养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1)注重学生个体发展;2)关注社会需求;3)强调生活适应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塑造成排名靠前的学习机器。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潜力和优势。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鼓励他们发掘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潜力。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新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培养出多元化、有个性的人才。

其次,新课程改革关注社会需求。

过去的教育往往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而现在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通过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新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传统的课程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素养。

新课程改革包括了更加广泛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通过开设生活技能课程、实践经验等方式,新课程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应对自如。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学生个体发展、社会需求和生活适应能力。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社会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下面将从三维目标的不同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知识维度。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能力维度。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能力。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素养维度。

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人格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通过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不断推进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个体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体力、美育、劳动等多个方面。

在智力方面,新的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体力方面,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美育方面,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欣赏和创作各种艺术形式。

在劳动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全面展现自己的潜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其次,终身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被要求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新的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等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的迅速更新,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最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需要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并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

这些目标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有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根据新的标准,借助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发展,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通过立体化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清晰和实用。

三维目标主要包含三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旨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实际应用和情感价值观的能力。

首先,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在课程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知识目标的设置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所能够掌握和应用的知识范围。

通过明确的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同时,知识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方式。

其次,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有效能力。

能力目标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着重强调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的设置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培养和塑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目标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维目标的提出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实践能力。

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设置三维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性任务和开展情感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和有效。

新课程教育教学三维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育教学三维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育教学三维目标解读一、基本的史学能力基本的史学能力是观察、解释和评价历史或与历史有关问题时的心理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逐步深化的层次。

在学习过程中,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累积跃升的关系,既遵从一般的学习心理规律,又受制于不同的学力特点。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中学历史课程基础的认知生成目标。

1、知道史学界基本确认的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干的,并对中学生的成长最具认识、智慧、品德等人格养成意义的历史事实。

〇知道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初中约X位,高中约Y位)及其关键的或主要的作为;〇知道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初中约X件,高中约Y件)及其突出的或主要的情节;〇知道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初中约X项,高中约Y项)及其杰出的或主要的贡献;〇知道这些史实当时最直接的社会关系或主要的社会联系;〇知道与这些史实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或主要的历史线索。

2、理解史学如何运用背景、条件、原因、动机(或目的)、特点、性质、结果(或作用)、影响、意义等概念形式解释和评价这些史实。

〇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区分哪些是作者对客观史实的描述,哪些是(或含有)作者主观认识的表述、解释或评价;〇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把这些史实的整体表述、解释或评价分析为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〇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把这些史实的分散表述、解释或评价综合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或总体;〇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归纳和比较这些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 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透过作者对这些史实的表述、解释或评价,知晓其情感与价值等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

1、通过了解历史和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从少到多、由点及面地收集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形成在新(以前没有学习和操练过)的材料中,按一定目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纳史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课程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品德与情感维度。

在知识维度上,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获取并掌握基础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能力维度上,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新课程改革提倡项目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问题解决和合作实践。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项目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品德与情感维度上,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此外,课程改革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变成具有健康心理和高尚品质的社会公民。

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使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品德情感的塑造,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新课程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应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的全面配置,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的目标。

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与传统课程标准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科学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体现。

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保障。

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完整体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它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而基本技能则包括计算、推理、证明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和技能,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参与和体验,以及通过探索、发现、实践等方式来获得数学知识和
技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
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积极的学习
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鼓励探究等
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数学情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考虑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多样化
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陈晓艳2009年9月内容提要第一部分:存在问题•学习语文版《为人民服务》,把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人教版《故乡》,把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小说的主题。

2.分析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小说语言的特殊。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苏教版《明天不封阳台》,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存在问题:1.对象倒置。

指将对象界定为教师。

2.内容异化。

一是脱离学科定目标。

二是脱离文本定目标。

3.表述虚泛。

一、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1.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意义)。

•知识目标设计的注意点:1.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2.知识掌握的程度可分为:熟悉¡ª记忆¡ª理解应用。

3.知识目标的设计,不一定要列出所有的文本知识,可舍弃一些知识点,不必罗列具体的知识点作为目标,主要是写出知识的脉络,并指出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

4.熟知知识学习的目的。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

➢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技能。

➢例如: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知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例如:通过学习,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认知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例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文水平等。

“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计划。

”•注意:•教师应熟知本学科知识体系,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原理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的概括过程;➢通过学习,学会**结果的归纳和演绎过程;➢通过学习,理解**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通过学习,掌握**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问题观察方法、思维发散方法、合作交流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可简单分为七类。

一是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通过学习,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起学习热情。

三是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通过学习,激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为的驱动力。

➢通过学习,激起学习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求知欲,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通过学习,能对**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美的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通过学习,端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学习质量不仅看考试的分数还要看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对教学中的问题持不同观念的人,其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

如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学质量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等,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积极的人生态度、责任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而后内化,不可能灌输。

这一层次的目标设计要隐含在课文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和内化。

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缺失及原因•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教师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激发。

第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拥有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在上述两类情感的作用下,学生生成了对学习本学科的热爱之情,即对本学科的学习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第四,与知识学习相伴随的情感学习,即教科书、教参中所表达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1.以上四种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前三类是显性的,第四类是隐性的;我们现在在教学中强调追求第四种,却忽视了第四种目标的实现是以前三类为基础的;2.教师言语的¡°文本化¡±;3.师生交往的阻隔;4.情感的目的性价值的忽视。

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重建1.突出情感的目的性价值2.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3.教师要具有关怀意识4.加强教师的情感性设计知识可以传授、能力与方法可以模仿、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在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中形成。

如帮助残疾人,不是靠老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怎样帮助残疾人,而是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切身的体会。

小结•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其实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一种对目标的分类方式也许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科。

•第一维:知识与技能•在有些学科中,知识与技能的界定或区分不够清楚。

•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究竟指什么:•《标准》中指出:过程指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主要指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方法),还包括学习方法。

•但我们知道,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中是统一的。

•另外,方法与技能的区分也不够严格。

比如化学中“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实验设计”等属于方法也属于技能。

•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与态度在心理学中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K¡K¡¨二、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切实了解学生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1.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一是目标的着力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资源的开发点;四是落实的知识点;五是培养的技能点;六是情趣的激发点;七是思维的发散点;八是合作的讨论点;九是渗透的育人点;十是知识的引申点。

2.切实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做到“十知道”一是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四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五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六是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七是知道学生的思维特点;八是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九是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十是知道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做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等;•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调查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三维目标的陈述策略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目标行为可以观察到或测量目标陈述策略•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

内涵:即明确表述学生的学习结果,用预期的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目标,采用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

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说出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说出“分析**和**之间关系”的思路。

•陈述要素: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行为、条件和标准三个基本要素。

或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即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

•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

•教学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一般有辅助性和限制性两类,前者指可借助手册、词典、书籍和图表,如¡°使用计算机¡±,¡°在元素周期表中¡±,后者是在规定时间或情境中去完成行为,如¡°在5分钟内¡±,¡°在课堂讨论时¡±等。

•标准是指学生达到目标时表现出来的最低行为程度,可以从速度、准确率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如¡°至少列举三种鉴别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