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分析

合集下载

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应、 形成 创新发 展 合 力。作 为产 学研合 作 与科技 创新 的新 型组 织 范式 , 政 产学研科 技 协 同创 新 对
实施“ 科教兴鄂” 战略、 构建湖北省创新体 系、 实现“ 创新湖北” 目 标具有重要意义。政产学研科技 协 同创 新 的效率 及效 益 , 在很 大程度 上取 决 于科 技协 同创 新机 制 。 在 我 国各地 竞相 大力推进 政 产 学研 科技 协 同创 新 的背景 下 , 湖北省 必 须切 实加 强政 产 学研科 技 协 同创 新机 制 建设 。
合 作进 入机 制 。 合 作进 入 机制是 指 湖北 省
制, 是 指政府 、 企业 、 高 等学 校 和科 研 院所 各创 新 主 政 府 、 企业 、 高等 院校 或科 研 院所 等 主体 相 互选 择 、
体形成协同合作体或组织的方式或制度 , 包括合作 形 成科 技协 同创 新组 织 的方式 或制 度 。作为 合作 伙 动力机制 、 合作进入机制以及合作退出机制 。
资助项 目: 国 家级 科技 思想 库 ( 湖北 ) 研 究课 题 。

6 8・
得到 1 + 1 >2的协 同效 应 ; 三 是文 化 价值 兼 容 , 合 作


学 习成长 机制 。 学 习成长 机 制是湖 北省 政
者之间能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 的文化价值差异 , 逐 产 学 研科 技 协 同创新 组 织通 过 知识 的不 断创 造 、 获 渐建立信任 和默契 ,促进科技协 同创新合作 的长 取 、 传递实现提升和发展的方式或制度。科技协 同
互作用的结果 : 一是市场需求 的牵动力 , 主要来 自 现各成员凭 自身条件无法完成的 目标互补和整合 , 作者简介 : 易晓波( 1 9 7 l 一) , 男, 博士 , 武汉大学发展研 究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李光( 1 9 5 5 一) , 男, 武 汉 大 学发展 研 究院院 长 、 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2020年12月Dec.2020教!)帀・TEACHER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陈冶风-吴伟2(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556000; 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在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最后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0-16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114-02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合理地改进和优化高校的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有效地整合协同主体的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侧重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基础上,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地资源整合创新,以具体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的高效转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注重资源整合。

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

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海量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实例都能够用来进行深入探究,且这类企业大多资本雄厚。

而高校设有项目管理专业,为此有很多管理人才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浅析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策

浅析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策
整 体经 济 的平 衡发 展 。
的项 目进行 支 持 ,特 别 是对 有利 于湖 北 省经 济发 展 的科研 成 果 的二 次 开 发给 予投 资补偿 。三是 推动 校 企合 作 。政府 应有 相应 的 指导 部
( 二 )科 技投 入 水平 较低 。与 全 国其他 省份 相 比 ,我省 科技 投 门 ,真正把 校 企合 作 、培养 高素 质技 能 型人 才 的文章 做 好 。鼓励 企 入水 平 相 对 较低 。 以 2 0 1 0年 为例 。 首 先 ,我 省 的研 发 经 费支 出 占 业 与 高校 资源 共享 ,支 持 企业和 院校 共 建实 习 实训基 地 ,学 校 以有
蛋 教 育观察
浅析湖北省 高校产学研 合作 发展 对策
董夏 兰
【 摘 要 】本 文以 “ 2 0 1 1计划 ”为指导 、湖北省科 技发展 “ 十二五 ”规划为政策支 撑, “ 协同创新 ”为理论基础 ,以期 完善 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 的对策 ,为推进湖 北省 高校产 学研合作 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 关键词 】高校产 学研 展 对策 科研 院所
校 不及 北 京 、广 东、江 苏 多 ,且主 要集 中在武 汉 , 同时 ,其相 关 的 府应 加 快职 能转 变 , 出台相 关教 育政 策 ,对教 育投 入进 行 监督 ,注 科研 成 果 转化 也仅 仅 集 中在武 汉 大学 、华 中科 技 大学 、华 中师 范 大 重科 研 人员 的首 创精 神 ,改 进管 理方 式 ,积极 引 导行 业 、企业 参 与 学 等几 所 部属 院校 进 行 ,各级 政府 也 倾 向于对 他 们投 资 ,而省 内的 高校 产 学研 合作 。二 是 加大 财政 投入 力度 。可通 过设 立政 府产 学研 其 他 高校 , 由于 自身 基础 、研 发 实力 、资 金缺 乏 等客 观原 因,产 学 合 作专 项 资金等 方 式对 具有 市场 潜力 、 技术 含量 高 、知识 产权 自主 研 程 度相 对较 低 ,这 使得 湖北 省 科技 资源 强 弱不 一 ,不利 于湖 北 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与产业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实施创新项目,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作为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同时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这一模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高校和产业界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的理论研究。

这要求高校研究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研究方向和目标,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被产业界广泛运用。

第二,加强产学研的机构合作。

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高校需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不仅限于科研项目的合作,还包括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共享资源和互补优势,实现各方合作共赢。

加强产学研的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具备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四,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高校研究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

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可以增加科研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能够从高校获得成熟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证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证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证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一种新型合作方式。

它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实现知识转化和成果应用。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一种战略性合作模式,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三种:1、企业-高校合作企业与高校合作是最常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可以搭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聘请高校教授来指导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

高校通过研究生论文、项目研究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可以借此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2、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实现技术研发和应用。

3、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力量。

这两者的合作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科研成果转移和技术转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促进市场竞争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协同创新”能够让资源按照任务进行汇聚,通过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仪器进行整合,发挥每一个成员单位的优势性资源,即不需要重复进行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无障碍的自由进行任务分配,让每一个任务都有专业的人去做,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模式。

标签:协同创新、产学研一、绪论“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无障碍聚合,打破原资源所属单位所有制的壁垒,彻底释放“人员尤其是专家、技术人员,物质,技术”等创新要素,从而让要素因事可以自由汇聚使用。

协同创新是打破原有机制体制的全新的组织机构,其关键是形成以政产学研用为纽带的研究机构为重心,以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化创新新模式,通过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仪器进行整合,发挥每一个成员单位的优势性资源,各个成员单位之间不必重复建设,可以进行资源互补,同时合作推进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化,在各自的意向客户范围内开展产业推广活动,使得创新的思路可以在多元的空间进行拓展,从而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将优势资源依据项目进行自然聚集,这种聚集应该是有机和和谐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1)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与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可以让高校在坚持本校专业化的同时,实现跨界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多元化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优路径[1]。

因为每所高校对本校的专业、学生培养、教改等方面有很多兼容的地方,而每一所高校,由于办校历史、所在地域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兼具各自学校的特色,在师资、课程、科研攻关能力、教育信息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可以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协同。

(2)校院(所)协同创新模式。

科研院(所)有更多的目标明确,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及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专业化知识储备的科研人员。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既可以深化科研院所的理论知识储备,为科研院所培养后备的科研人团队,也可以让高校有途径接触科研院所的高精尖设备,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双方的合作空间大。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协同发展研究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协同发展研究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众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协同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已经不断被强调并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那么,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意义是什么呢?如何进行创新和协同发展?本文将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意义高校产学研合作是指由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其目的在于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结合起来,打破校企壁垒,提高成果转化率和效益。

具体来说,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在于:1. 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新技术及解决方案。

2. 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协同发挥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各自优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际效益。

5. 推进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创新呢?1. 打破传统的单向合作模式传统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和企业的单向合作,通常是企业委托相关高校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但是,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高校和企业的需求和目标并不统一且缺乏互相沟通和交流,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向合作模式,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保证高校、企业、研究机构能够真正形成合作共识。

2. 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随着开放式合作模式的不断推进,各领域关注企业的治理架构和运作模式,通过引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理念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合作共同推进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3. 发挥高校的优势高校在人才的培养和基础研究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将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创新 网络 ” . 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 . 日 韩 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 家 作 出 积极 贡 献 研 结合 . 芬兰 、 爱尔兰 、 瑞典等 国协 同创新 网络联 盟等 , 再如我 国北京 3 积 极推 进 协 同创 新 。 必 须 营造 协 同 创 新氛 围 的“ 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 . 以产业链 为基础 .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的企业标准联盟 、 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 . 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 的协 同 协 同创新指围绕创新 目标 . 多主体 、 多 因素共 同协 作 、 相互补充 、 创新活动 . 呈现 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 驱动 、 参与各方 内在利益 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高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社会服务和 驱 动 的 两 大运 作 模 式 文化传承创新 . 必须要将“ 协同创新 ” 理念贯彻到人才培 养、 科学研究 、 协同创新 由浅人深存在着一个 “ 光谱” . 即达成一般性 资源共享协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 中. 突 出“ 创新 ” 在 办学理念 中的重 议. 实现单个或若 干项 目合作 . 开展跨机构 多项 目协作 , 设 立 网络 联 要位置 . 强调“ 协同” 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 在协作过程 中, 要体现 盟. 建立战略联 盟等 . 而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 . 其根本在于利益协 出战略性 、 前瞻性和公益性 . 要体现出平等性 、 共赢性 和互补性 。不 与 调. 政府 和产学研各方均须确认利 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 设定 风险分 担 协作伙伴争利益 . 不与协作伙伴争地位 . 不与协作伙伴争 名誉 : 优势互 和利益分配机制 . 并辅 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 我 国 2 0 2 0年 的科技和教 补 . 平等合作 . 共赢发展 . 从而实现与协作伙伴 的有效 协同。 育 中长期规划纲要 , 对促进高校 、 科研 院所 、 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 必须搭建协 同创新平台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 对此 。 4 积极推进协 同创新 . 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 出. “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 目引导 . 鼓励 协 同创新要求 多主体 、 多因素进行 多方位交流 、 多样 化协作 , 其 主 高校 同科研机构 、 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 建立协 同创新的战略联 盟 , 促 进 要形式就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 台 目前要结 资源共享 . 联合 开展重大科研项 目攻关 .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 合我校科技工作实际 . 要把构建协同创新平 台作为新形势下我校科 技 努力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作 出积极贡献” .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 管理方法改革的首要任务 每个二级学 院( 部) 都要凝练科研方 向组建 明了具体方向。 创新 团队、 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平 台进行培育 . 如. 既 可以构建相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 对独立 、 集人才培养和解 决重大问题为一体 的、 单一性 的协 同创新平 基础研究和高技 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 以及解决 国民经济重 台 , 也可以建立 多学科 融合 、 多团队协同 、 多技术集成 的 、 政 产学研用 大科技 问题 、 实现技术转移 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 采取 主动行动建立 高度一体化的 、 前沿科 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互动 的 、 开放融合 协 同创新战略联盟 , 有其高端人才荟萃 、 学科 门类齐全 、 研究基础雄厚 的 、 综合性 的协 同创新平 台 通过这些创新平 台. 以提升我校产学研合 的特有优势 。 设想我国现有 1 1 2所 2 1 1工程 大学 、 包括 3 9 所9 8 5工程 作水平 . 推进我校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 . 以协同创 新引领学校创 重点建设 的大学 . 先同 1 0 0多个国有大型企业集 团、 中国科学院系统 新能力的全 面提升 , 产出高水平 的创新成果 . 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 行 相关科研 院所协 商 . 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 、 科 学技术尖端领域 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 和引领 . 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和新兴产 的前 瞻性研究 、 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协 同创新 业发展 .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 启 动从资源深度共享 、 项 目深度合作 . 到建立协 同创新 战略联盟 必 须创 建 协 同创 新模 式 的改革试点 。这将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应对 国际竞争挑战 的 5 积 极推 进 协 同创 新 . 重大举措 , 是高校 、 科研 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 、 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 协同创新 , 协 同是手段 , 创新是 目的。要积极推进协 同创新 , 要依 力的必由之路 . 也是 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 源地 、 深化教育 托协同创新平 台, 构建各协作方拥有共 同目标 、 产生 内在动 力 、 可 以直 改革试验 田、 扩大开放桥头堡 的必然选择 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接沟通的形式 多样 的协同创新模式 。 从而达到创新之 目的 一是 , 采用 协同创新体 系 “ 大师+ 梯队” 的队伍组合模式 . 精心选择 、 大力引进和培育协 同创新领 军人物 . 他们或者在本研究领域取得卓越 成就 . 或者深谙市场 和社 会 1 积极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 必 须 明确 协 同创 新 目的 规律 , 或者懂得科学研究规律 和国家 、 行业需求 只有这样的领军人物 通过协 同创新 ,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创新教 育资源 . 并将其 才能率领各方 主体的科学家 、 企业家 、 投资家集团作 战, 才能整合跨领 转化 为培养人才的优势 . 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催化剂 : 通过协 同创新 . 可 域 、 跨行业 、 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科研资源 . 才能够真 正以协 同创新推 以推动培养方案 、 课 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和教 学手段改革 , 加 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 . 采用“ 高校+ 企业 ” 的人才使用模式 . 鼓励编制 强学生实践能力 、 创新能力 、 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的培养 : 通过协 同创 在高校的广大教授 、 科研人员 以“ 科技特 派员” 的方式扎根企 、 深 化 新. 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直接转换为培养人才 的教学 资源 . 以高水平 全方位技术服务 . 提升企业技术研发 水平 : 积极吸纳编制在介业 的科 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 . 建立寓教于研 的人才 培养 模式 : 通过协 同 技人员来校教授实践性的课程或作为新进教师的导师组 成员 . 提高学 创新 . 使高质量的教学不仅为科研提 出问题 . 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 生 的动手能力和青年教师 的“ 双师素质” . 使得这些教授 、 科技 人员成 方式和技术路线 . 以高质量 的教学推动高水平 的科研 . 建立寓研于教 为协 同创新 的核心力量 . 有力地推 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 j是 , 采用 的人才培养模式 。 总之 . 积极推进协同创�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三者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界的需求、学术界的研究、研究界的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界的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研究界的技术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联合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或研究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

- 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技术转移: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产业界,实现产业化应用。

-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2.1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这包括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2 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3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协作和交流。

2.4 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以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标签: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

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

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分析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界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概念,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与外延。

随后,我们将从理论层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其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同模式,包括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系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将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探讨其理论模式的创新点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产学研合作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理论建模法等。

我们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产学研合作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

这些理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坚实的支撑。

创新理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石。

自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不仅涉及技术的突破,还包括制度、组织、管理等多个层面的革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强调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产学研合作理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合作框架和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等方式,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

产学研合作理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种合作模式和机制,如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108Vol.2 No.20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郭涵潇(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8)摘要:产学协同创新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持,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对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0-0108-02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和竞争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何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企业重点关心的话题。

产学研合作,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的联动,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政府主管部门起到纽带连接作用,这种合作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部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经之路。

1 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有利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平台、注重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融合,成为人们重点关心的话题。

在经济新常态化发展阶段下,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显得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为协同创新提供原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仍亟待提升。

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应注重和多方主体的互助,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资源的优势,解决协同创新中的突出问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

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

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

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

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白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

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背景、优势及应用进行探讨,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定义与背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崛起的背景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业界的资源与市场需求、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专长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

二、优势与应用1. 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缩短科技创新的路径。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能够拓展组织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汇聚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研发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在医疗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联盟与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联盟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学研三方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合作与协调。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应运而生。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一、整合资源,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可以将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产学研用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产业界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应用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科技成果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实现产业界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之间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三、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进展,获取前沿技术和经验,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四、促进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

政府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科技
研究进展,制定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浅析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发展

浅析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发展
时代经贸 2 0 1 3年 5 月 总 第2 7 7 期
浅 析 我 国产 学研 协 同 创 新 理 论发 展
王 滢 刘静静
( 河 南 大学 经 济学 院 , 河 南
【 摘
开封
4 7 5 0 0 0 )
要】自 2 0 世纪8 O 年代 以来,产学研结合 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 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 式,是 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


企 业为 技 术需 求方 , 与 以科 研 院所 或高 等学 校为 技术 供给 方之 间的 合 作 ,其 实质是 促进 技术 创新 所 需各种 生产 要素 的有 效组 合 。 “ 产 ”产 业 发 展 创 新 , 提 供 物 质 基 础 。 各 类 研 发 机 构 和 风 险 投 资 家 在 市 场 经 济 的 前 提 下 寻 找 更 加 适 合 企 业 发 展 的 合 作 方 式 , 以科 研
于2 01 2 年 l 0 月 下 旬 召 开 的g 2 6 次 全 国 高校 社 会 主 义经 济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讨 会 年 会 , 来 自 南 京 大 学 的 洪 银 兴 教 授 在 年 会 中 提 出 了 产 学 研 协 同 创 新 这 一 新 的 经 济 领 域 , 从 产 学 研 的 内 涵 延 伸 到 产 学 研 协 同创 新所 带 来 的新 问题 。 产 学 研 的 内 层 含 义 产 学 研 即 产 业 、 学 校 、科 研 机 构 的 相 互 配 合 , 发 挥 各 自优 势 , 形 成 强 大 的 研 究 、 开 发 、 生 产 一 体 化 的 先 进 系 统 并 在 运 行 过 程 中 体 现 出 综 合 优 势 。企 业 、 科 研 院 所 和 高 等 学 校 之 间 的 合 作 , 通 常 指 以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说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话听着有点深奥,似乎离我们很远。

其实不然,这其实就是把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这三方联手起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像三个人合伙做一笔大买卖,大家分工合作,最终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你想啊,企业有需求,学校有知识,科研机构有技术,三个头脑汇聚到一起,碰撞出火花,那效果肯定不一般。

你看,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技术日新月异,光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单打独斗,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拿科技创新来说吧,一个企业有了好点子,可是没技术支持怎么去实现?学校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可是那都是理论的东西,离市场还差点什么。

至于科研机构,他们有一堆的研究数据和技术储备,但也许并不具备足够的商业运作能力。

所以,这三方一合作,三颗星连成一线,简直是强强联手,风头劲得很。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难道不是很多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吗?怎么就叫深度融合呢?嘿嘿,深度融合可不光是简单的握个手,签个协议那样儿。

它讲究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真的是深入骨髓,几乎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到极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可不只是在做产品的改进,背后还得有高校的科研支持,一起攻克难题,甚至在产品的开发上,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教授都得一起“啃”技术难关,互相给对方出主意,最后把一堆难解的数学公式和数据模型变成了真正能卖出去的商品。

这可不是一般的合作,真的是在一起“腻歪”出来的。

还有一个点就是,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光是在产品的开发上有用,它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你想,企业能从学校和科研机构那里得到技术支持,创新能力自然就能提升,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水平就能跟着水涨船高。

就像你做一道题,旁边有个小伙伴给你提个醒,顺便还教了你个新方法,那你做起来是不是能更得心应手?这不就是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嘛。

企业能赚到钱,学校能得到更多的研究机会,科研机构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将技术转化成更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分析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视角来看,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着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第二,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第三,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第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标签:协同创新理论;湖北省高校;产学研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要在体制创新和政策项目的引导下,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基于此,本文在简要阐述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湖北省高校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统计相结合方法对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对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湖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一般认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先给出了协同创新的定义,即组成网络小组的一组人员通过网络交流技术、信息和思想,并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

R. Rothwell和A. Robertson(1973)认为协同创新有利于技术性人力资本在合作中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其创新能力。

虽然我国对协同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对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很重视。

陈劲等(2005)针对协同创新提出了相关概念模型。

张清辉(2005)提出合作创新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实现优势互补。

另外,从2011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对协同创新给予重视,不但引发了一股研究热潮,而且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和湖北省高校实际,本研究对“高校产学研”的定义为:湖北省高校(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为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其他相关社会主体进行深入合作,进而构建创新联盟,实现各主体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湖北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和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我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大学生120多万名,其中,部属高校8所,院士61人,140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

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并且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也比较好。

但湖北省在科技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高校产学研方面做得还不是尽如人意。

本研究就针对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湖北省高校科技投入水平较低,与其他省相比有一定差距。

从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湖北省高校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是416891万元,仅占我省研发经费支出10%,居全国第五,落后于北京1369404万元、上海616955万元、江苏730438万元、浙江447182万元。

2012年我省的研发经费支出是3845239万元,占GDP的比重尚不足 1.73%,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8%),排在北京5.59%、上海3.37%、天津2.80%、江苏2.38%、广东217%、浙江2.08%、陕西1.99%之后。

由此可见,湖北省对高校科研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

从2012年湖北省高校研发经费资金来源结构来看,主要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分别占总额的63%和34%,而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总和不到3%。

可以看出,我省高校的科研经费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投入,途径过于单一,不利于我省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湖北省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教资源丰富,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品、服务社会方面却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不利于科教兴省的落实。

从2012年全国及湖北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及金额可知,湖北省分别为12757项、1963922万元,分别占全国(282242项、1963922万元)的452%、3.05%,均落后于北京(59969项、24585034万元)、天津(14676项、2323275万元)、辽宁(14676项、2306648万元)、上海(27649项、5187473万元)、江苏(28921项、4009141万元)、广东(19576项、3649384万元)、陕西(17596项、3348153万元)。

从2012年全国及湖北省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及成交金额数显示,湖北省分别为9616项、1914445万元,分别占全国(282242项、64370683万元)的3.43%、2.97%,分别排在全国第十位和第九位。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外省科研成果流入本地較少,而我省科研成果却大量流失外地。

这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科研经费短缺的湖北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湖北省高等教育优势突出,高校数量居于全国第二,但至2012年底我省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在全国前50名的只有三所大学,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1280件)、武汉理工大学(942件)、武汉大学(667件),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可知,在2013年全国各省市区发明专利授权排名中,湖北省(4052件)跌至第十位。

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显示,2013年武汉六所高校(华中科技大学365件、武汉大学235件、武汉理工大学188件、华中农业大学152件、中国地质大学85件、武汉科技大学9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之和不及一个浙江大学(1373件)。

2012年湖北省高校的专利产出在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上看排名很不理想,仅排在第十六位,且只有一项。

由此可见,虽然我省高校科教资源优势明显,但从高等学校科技产出来看,还排在科教实力远远落后于我省的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市直辖区之后,湖北省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于提升。

2.4 创新型人才缺乏湖北省虽然作为科教人才大省,但是现有的人才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仍然很缺乏。

首先是人才外流严重,2012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406957人,在校大学生总数1386086人,毕业生数353014人,可是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留在湖北工作的很少,很多优秀的人才流向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加之湖北省由于自身经济不够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致使我省科研力量出现高层次人才稀缺、人才老化的现象;其次是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武汉市仅占我省13%的人口却拥有全省54%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是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这种极不均衡的人才区域分布不利于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最后是人才产业分布不合理,我省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约90%集中在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其他所有制企业仅占10%,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利于推动湖北“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

3 对策建议虽然我省目前协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下面本研究就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提高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的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湖北省政府应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高校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保证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湖北省政府应建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进一步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风险投资项目进行扶持;最后,湖北省政府应完善科技投入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内的社会其他相关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第二,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首先,鼓励我省条件较好的高校创办科技工业园,以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为导向,搭建三方科技信息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出适宜的孵化环境,促进成果的转化;其次,我省高校要对自身科研体制進行改革,对国家需要、市场需要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挖掘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以职称论高低的用人体制,实行奖励机制,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对成果进行后期推广,并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其立项、经费投入的考核依据;最后,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富有风险性的事业,政府应当制定出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发挥其良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我省高校应加强基础性研究,进行原创性理论探索,培育创新源泉,提高我省高校科研水平;其次,我省高校要以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搭建专利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和相关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从而实现专利技术项目的对接;最后,我省高校应创新“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技术创新,鼓励校内科技人员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实验研究体系和工程化开发体系的衔接,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若干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工程课题中突破关键技术。

第四,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首先,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强化高校的研发能力;其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博士培养基金”和“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壮大科学研究队伍,满足我省经济发展急需领域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最后,逐步缩小省内不同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工资待遇差距,避免出现人才不断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局面,破除人才流动制度壁垒,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法制保障,引导创新型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偏冷门行业合理流动,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

参考文献[1]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R.Rothwell,A. Robertson:The pole of Communication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1973,(2):116-121.[3]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4]张清辉.合作创新风险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57-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