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云南的歌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能够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尊重。

教学重点:1.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感受作者笔下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云南歌会的图片、视频资料,以便更好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积累相关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歌会吗?它有什么特色?”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注意节奏和语调。

2.提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云南歌会的哪些内容?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初步感受歌会的魅力。

三、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文中描写了哪三个歌唱场面?每个场面的特点是什么?2.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烘托氛围的重要性。

4.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和句子,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四、拓展延伸1.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云南歌会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歌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

2.鼓励学生搜集更多关于云南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总结提升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一首描写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歌曲。

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度探究,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多彩文化,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聆听、欣赏《云南的歌会》来了解彝族文化和音乐特点。

(2)能够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3)能够自由扭动身姿,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聆听彝族歌曲《云南的歌会》,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歌曲学唱:教授《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唱练习。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合唱、合奏、合作等方式,表现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舞蹈编排:结合《云南的歌会》的舞蹈元素,指导学生编排一支简单的舞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文化介绍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彝族文化。

2、实践教学法:结合听音乐、学唱歌、跳舞蹈等实践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和文化。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完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音乐欣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彝族歌会吗?听过哪些彝族歌曲?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多媒体信息素材:播放《云南的歌会》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彝族的音乐特点、唱法、舞蹈等。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

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

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云南的歌会:演唱会: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山野、山路、山寨(板书)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链接材料背景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

……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

八年级语文下册 4.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十六课《某某的歌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某某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某某去,去参加“某某的歌会”,了解某某的民歌! 感受某某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课堂实录一、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意在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品背景。

】1.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某某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某某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某某的歌会特别了解?沈从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某某,后来在某某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某某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ǖ) 熹(xī)微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某某歌会的印象。

2.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某某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某某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某某歌会的迷人之处。

)明确:2.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2.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中描述音乐和歌会的语句,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难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3.强调点: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和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通过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3.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描述自己参加过的一个音乐或歌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和歌会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音乐和歌会的方法。

3.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当场练习描述自己参加过的一个音乐或歌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并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总结性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同时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第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同时,圈画出歌会的形式。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云南美》。

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1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2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反复阅读自我感悟体验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跟随老师认真聆听感受体验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云南的歌会
章(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
学时
2—1
总课时
80—72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研读和品味;积累优美语句,学会摘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实用文档教具:U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yǐ xī譬喻pì yù糯米nuò mǐ蹲踞dūn jù忌讳jì huì酬和chóu hé铁箍tiěɡū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实用文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共9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共9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共9篇〕第1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知识与才能:1.分析^p 本文构造,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以读讲、讨论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构造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特点、构造。

2、讨论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室一、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2.解释以下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场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假设无其事:好似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老实朴素。

二、导人’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重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获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具准备:篇一录音机、课件《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点拨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型讲读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六、课堂小结七、作业自助餐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从年龄上,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再者,根据本班学生较为沉闷的情况,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提示、启发。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四、教学设想: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2、增强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意识。

六、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云南的歌会》教课方案教课目的(教课目的确实定应注意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系统进行解析) 1.能力目标:认识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推测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一样情形,领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别;领会作者的感情。

2.德育目标:认识云南的歌会,领会云南少量民族的歌会风俗,领会民族风情美。

教课要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味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述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形,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一样特点是本文的教课要点的。

教课流程表示(按课时设计教课流程,教课流程应能清楚正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课环节,以及教课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所以既要防止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行的详细内容;还要防止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 个之间,这样比较有益于教课环节的实行。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述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形?↓研读研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讲堂练笔↓发问总结↓拓展延长↓部署作业教课过程(教课过程的表述不用详尽到将教师、学生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可是应当把主要环节的实行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企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资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赏识倾听初步认识云南的民歌及有关传统二、作者简介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认真听读认识名家作品,累积文学知识三、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现]考察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说学生踊跃参加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四、整体感知媒体显现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述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形?学生认真阅读、思虑并踊跃回答下列问题用简单的问题率领学生走进文本五、研读赏析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深入的指引学生认真认真地研究文本认真阅读、思虑、回答及发问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实认识歌会的有关知识,切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词句,培育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兴趣性的图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讲堂氛围;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实成为了讲堂的主人,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踊跃主动性,培育了综合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1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1课
明确: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二.品析鉴赏:
1、分析写作手法:对三个场面,作者描写的手法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部分重点写唱歌人;第二部分重点写唱歌的环境;第三部分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跟你听过的、看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歌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形式自由,不受拘束;
内容丰富;
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
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答案不唯一)
2.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作者写了三种形式的歌会,请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三个歌会的场所、参加者、演唱内容各有什么有同。
《云南的歌会》
课 题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课时
版本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下
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运用多样的手法描写不同场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交流。
请大家搜集各个民族的民歌资料,包括歌词、磁带、光盘等,自己欣赏、感受民歌的美,然后拿到班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对抗赛 即兴自由 课堂
人 环境 场面
课后反思
三.问题探究:
自由质疑: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内容不理解?哪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合作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小河淌水》等)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播放《小河淌水》等民歌,让学生感受气氛
2.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
迤西酬和譬喻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
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

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
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

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