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治理:从现代性反思走向“顺天应人”
“天人合一”发展理念,看中国式力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入冬以来,雾霾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和华北大范围的地区,让北方居民很“受伤”。
一时间,各大媒体和环保机构对高耗能和供暖企业一片讨伐之声。
不过据专家分析,东亚冬季风的减弱和北极秋季海冰的消融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全球气候系统的剧烈变化可能对我国雾霾的发生具有部分贡献。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部分原因,但也不容小觑。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免得要提起正在法国巴黎如火如荼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该会议即将在12月11日闭幕,开幕一个周以来,议案探讨不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情况,永续圣珂与您一起瞩目了解。
气候大会开幕伊始的第一周内,各方尚未就主要分歧作出让步。
这些主要分歧包括:如何在协议中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2020年如何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
此外,在减排行动长期目标、各国自主行动计划提交周期、盘点机制等细节安排上,各方也有不同立场。
这些问题将由部长级官员在接下来的会议中磋商解决。
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为改善全球气候所作出的努力已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可。
可遇见的是,中国的发展转型不仅将帮助中国处理来自资源消费和环境退化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还将同样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表明:走上一条既更加可持续、又更加环境友好型的新的发展道路是可能的。
这一转变是必要的,因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及时采取普遍性行动是世界各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加强经济建设,建设更安全、更健康和更宜居社会的唯一保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中国的目前极为重要内在需求,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同时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和行动仍有进一步大幅优化完善空间。
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后巴黎”时代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挑战及进路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12月(第12期,总第320期)Dec.,2023(No.12,General No.320)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视域下新疆共同富裕研究”(项目编号:22XJC710002);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2YJC710008);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北工业大学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论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项目编号:D5000220407)作者简介:马超(1985-),甘肃庆阳人,法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
“后巴黎”时代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挑战及进路马超(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29)摘要:气候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被誉为全球治理的“一面镜子”。
《巴黎协定》的达成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后巴黎”时代,这使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
新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引领者和建设者,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后巴黎”时代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体现为:三大全球倡议提供了包容的和平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正确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鲜明的主体理念;主要挑战表现为:面临国内低碳经济转型、严格履约、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及气候外交博弈加剧等方面;现实进路可归纳为:提升国内气候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持续推动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重视和积极开展领导人气候外交、加强气候治理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等。
关键词:“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国内气候治理;低碳发展;气候外交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12-0023-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对地球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其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比如,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的居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比如飓风、洪水等,这些事件已经给许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最后,气候变化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影响生态平衡。
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继续以相同的方式思考。
”只有采取行动,我们才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家园。
反方观点:气候变化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科学家们对其影响和原因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也不应该过分干预自然的规律。
首先,气候变化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轨道变化等。
其次,即使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人类的活动就是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干预经济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
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寻找更加客观的证据。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适应气候变化,而不是过分干预自然的规律。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本文旨在探讨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及中国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阐述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后,分析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形势和挑战,包括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认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接着,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提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技术和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和责任,同时也能够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诸多现状和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超出了许多国家的应对能力,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潜在威胁。
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展仍然远远不足以应对气候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如签署《巴黎协定》等,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不足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在推动气候变化议程方面缺乏必要的政治意愿和经济支持,这也限制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有效推进。
在面临这些挑战的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合作,还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转变及中国的贡献
备受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在经历“加时赛”后终于成功落下帷幕。
巴黎大会成为气候谈判的历史性转折点,代表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智慧结晶。
《巴黎协定》的达成,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
这项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
而中国对于《巴黎协定》的成功达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向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巴黎气候协定的核心要素《巴黎协定》是一个全面、均衡、有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涵盖了长期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及全球盘点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公平、正义、全面、平衡”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为开启全球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转变及中国的贡献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巴黎协定》凝聚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决心,为世界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的决定和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 庄贵阳 周伟铎/文绿色和低碳发展的新征程提供了法律基础。
《巴黎协定》体现了减缓和适应相平衡、行动和支持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符合、力度雄心和发展空间相协调,2020年前提高力度与2020年后加强行动相衔接的特色。
这份《巴黎协定》,包含了近20年间气候政治中各方力求推动的诸多共识,其核心要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旨在达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第二,每五年盘点一次的不断加强的“行动力度”;第三,保证实现气候承诺的加强“透明度”;第四,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第五,帮助世界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群的“适应(行动)”。
在“长期目标”方面,《巴黎协定》设定全球气温在2100年前平均升幅不得超过2℃的控温目标,并写入了1.5℃的努力方向,明确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角色研究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角色研究一、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全球性挑战的今天,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签署《巴黎协定》,加强减排等。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国际气候治理的背景出发,分析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发展历程及角色,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气候治理背景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多方面达成一系列减排目标,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和交流。
近年来,各国间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同时各国的减排目标也更加积极和具体。
其中,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尤为突出。
三、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发展历程及角色(一)中国的排放状态与减排承诺随着中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4年,中国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30%左右。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
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又承担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
因此,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减排承诺。
2014年,中国对外宣布了以2020年为目标,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二)中国在减排方面的措施随着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大力推动减排措施。
在国内,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包括全面推动能源转型、采取创新技术、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等。
在国际上,中国加入了红利清洁发展机制,在减排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收益。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作用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作用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积极参加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和建议。
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境与反思
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境与反思作者:贾风禹赵兴原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20期摘要:本文试图分析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及其困境。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寻找全球气候治理的进步和其仍然存在的规则层面和理念层面的问题。
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气候问题;全球治理;《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民族国家一、全球气候问题全球气候问题是指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升高所造成的可能危害,如冰川消融、粮食减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
国际社会很早就意识到了解决气候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早在19世纪,第一次国际气象会议(1853)和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1873)先后召开,当时各国已经意识到了气候问题对人类的重大影响以及国家间针对气候问题展开合作的重要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该时期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气候问题的国际会议使得气候问题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各国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而是开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展开研究和合作,促进各国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
二、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法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目前国际社会就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形成的一个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其目标为“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1997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2011年12月,加拿大也宣布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于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正式签署。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各国纷纷加大对气候治理的重视和投入。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从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于读者对于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1. 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据统计,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负有重要责任。
2. 世界人口大国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我国的减排政策和环保行动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气候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我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和核心成员国,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我国积极参与了《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1. 积极履行减排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我国积极履行减排承诺,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积极实施碳市场等措施,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此举为全球气候治理树立了榜样,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2. 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我国积极推动国际气候合作,与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各国开展了广泛合作。
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了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
3.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我国大力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对于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积极共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 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倡导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为增进发展我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不遗余力。
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党 政 视
野
其 他 小 多 边 、双 边 、 区 域 、 地 方 等 机 制 百 机 制 一方面 为超 量排 放设立 成本 。鼓励 节
花齐放 的局面 。在 国家层 面 ,在 共 同应对 能 减排 ,另 一方面灵 活调 整各 国之 间的排
全球气 候治理 的经验 可为 推进 我国生
法或政 策框 架来 减缓 气候 变化 。体系 化的 态 文 明 建 设 领 域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治 理 规 则 已 成 为 各 国 共 同 实 现 利 益 最 大 化 现 代 化 ,思 考 和 探 索 未 来 全 球 治 理 模 式 提 的有力保障。
气 候 变 化 的 进 程 中 ,越 来 越 多 的 国 家 将 应 放 配额 ,让碳 排放 较 多的发达 国家 承担 更 对 行 动 和 机 制 纳 入 自身 法 律 和 政 策 体 系 当 多 的 治 理 经 费 ,是 市 场 机 制 有 效 推 动 全 球
吕
盎
第
_ ^
中。2 0 1 5年 6月发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全球气候法规研 减 排 的典 型体 现 。 究报告 》显示 ,7 5个国家和欧盟 已制定立
供 宝贵 启示 : ①不 断提升 生态 治理 领域 法
2 . 国家 自主贡献 ( I ND C) 减排模式 灵 治 水 平 。 应 当 从 立 法 层 面 尽 快 推 动 相 关 法
活推进气候治 理。与 《 京都协 定书 》“ 自上 律 、 法规 、 条例的制定与完善 , 健全跨区域 、 而下 ” 的强制减 排模 式 不 同 ,国家 自主贡 跨流 域治理 规 则体系 。② 创新 地 区生态 责 献模 式是 “ 自下 而上 ”地确 定各 国减 排责 任 分 配 机 制 。 我 国 在 解 决 跨 地 域 、跨 流 域 任。 除此之外 , 发达 国家仍需继续带头减排 , 等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时 ,应 当 综 合 考 量 各 地 区 并加 强对 发展 中 国家的 资金 、技 术和 能 力 之 间的具体 状况 、发展 差异 以及社 会文 化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治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挑战1.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能力和意愿存在明显差异。
发达国家有更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来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 国际合作困难: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各国在减排目标、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国际合作困难。
此外,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影响着国际合作的进程。
3. 科技研发与推广滞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持,但目前全球在清洁能源、碳捕获和储存、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制约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机遇1. 绿色经济发展:随着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提高,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国际合作深化: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各国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各国可以共享技术、资金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深化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稳定。
3. 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减排、适应、能源转型等方面,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4. 政策激励增加: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减排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提供税收优惠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包括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受损、农业生产受影响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制定了《气候变化文件》和《全国气候变化规划》,提出了减排目标和时间表。
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建设低碳城市、推动碳市场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若干文字】1.2 问题阐述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其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也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
问题阐述部分将着重探讨中国在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能源消耗剧增,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中国地广人多,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也使得中国更加脆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减排,保护环境,维护气候稳定,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等。
中国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还需要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与其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字数超过了2000字,请注意调整内容长度】。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在社会学领域中的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1. 引言1.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对全球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对国内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一是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严重影响。
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性显著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期待。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中国加大减排力度,承担更多的气候责任,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和措施,并将气候行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正文2.1 中国减排努力的成就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2005年以来,中国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加强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效标准等。
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碳强度下降了4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18.6%,自然林面积增加了4.56亿亩。
气候治理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一名参与气候治理实践的工作人员,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加剧,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带来了巨大损失。
通过参与气候治理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责任感。
二、学习气候治理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参与气候治理实践,我积极学习气候治理相关知识,包括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影响、应对措施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气候治理涉及多个领域,如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三、参与气候治理实践1.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气候治理实践中,我积极参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宣传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减少碳排放。
同时,我还参与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如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建筑改造等,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2.参与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在气候治理实践中,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各国分享我国气候治理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参与政策制定为了更好地推动气候治理工作,我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
通过深入调研,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政策对气候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
四、体会与感悟1.气候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气候治理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共同参与。
通过参与气候治理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气候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在气候治理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各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气候变化与哲学思考
气候变化的本质
气候变化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它涉及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自然界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形而上学的思考
气候变化的形而上学思考主要探讨气候变化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思考涉及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深入探讨。
详细描述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还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它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造成威胁。
总结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传统农业和渔业的衰落,影响依赖这些行业的社区和文化。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详细描述
04
气候变化与哲学思考
简约生活
低碳生活要求个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通过改变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实现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自我约束
低碳生活体现了生态道德的价值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生态道德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实现生态平衡,通过恢复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
认知科学思考的内容
这种思考主要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它涉及到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
认知科学思考的意义
通过认知科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影响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应对策略。源自010203
“退向未来”全球气候政治的伦理反思
342021.5“退向未来”:全球气候政治的伦理反思赵 斌【内容提要】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也是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
肇始于西方世界工业化时代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难题。
全球气候政治博弈反衬出新的全球失序,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亦一度失灵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实现全球气候政治的公平正义,是确保全球气候治理善治和全球气候政治发展航向的根本遵循。
“退向未来”,进行必要的伦理反思,促进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复归,才能更好解决日益严峻的气候治理困境。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政治;全球气候治理;新兴大国【DOI】10.19422/ki.ddsj.2021.05.0051985年,好莱坞著名科幻影片《退向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上映,[1]引发人们以传统和反思方式思考未来命题。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焦点议题。
显然,气候环境问题具备全球公共问题属性,且其现实危机甚或未来风险一旦超越单纯的自然/科学范畴,而与政治、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交织演化为全球气候政治,则可能进一步强化其集体行动难题的色彩。
作为问题解决路径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一度失灵,遭遇困境。
因此,有必要从公平正义的高度对全球气候政治进行伦理反思,探索全球气候善治实现的可能愿景。
全球气候政治:一项集体行动难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属于大多数人的公地(Commons)通常最少受到爱护,因为人们往往只关心个人所得而忽视公共利益。
[2]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描述的自然状态中的人,为寻求自己的利益而相互厮杀,[3]也反映了这种公共问题。
1833年,威廉·福斯特·劳埃德(William Forster Lloyd)提出,公共财产会被不计后果地使用。
[4]1954年,斯科特·戈登(H. Scott Gordon)则在其经济理论研究中描绘了一幅有关公共财产的生动画面:“属于所有人的财产就是不属于任何人的财产,这句保守格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
巴黎协定_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_李慧明
全球气候治理《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李慧明【内容提要】 《巴黎协定》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协议,它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了动态发展;法律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历史性变迁、后冷战时代世界形势的变化与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等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转型的动因。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自愿行动和混合形态变迁的趋势下,要巩固“自下而上”模式,使“软法”更软,发挥更大的动员能力;同时要完善各种实施机制,逐步确立相对中性的“硬法”或制度,加强“软法”的执行力。
中国要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监督、评审和排名,推动或引领治理方式适当向“自上而下”回归,通过向绿色经济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关键词】 巴黎气候大会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转型【作者简介】 李慧明,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中图分类号】 D815/P4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6)02-0001-20【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60200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研究”(14FGJ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全球气候治理转型与中国的战略选择”(2014M560100)和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绿色中国梦:现实挑战与战略选择”(13CZZJ08)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国际展望》匿名评审专家和编辑部的宝贵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根据2011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达成的决议,国际社会要在2015年达成一项“《公约》之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议定书、另一法律文书或某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结果”,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新书评介:《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新书评介:《国际气候
制度与中国》
赵行姝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06(2)6
【摘要】气候变化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发展趋势令人堪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曾经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谈到国际关系时断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
”而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相互依存,因为它更“需要世界各国从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开展广泛的全球合作”。
【总页数】2页(P308-309)
【作者】赵行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10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通向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研讨会综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发展中国家气候大使和专家协调谈判立场 [J], 于宏源
2.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VI.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
可能影响 [J], 杨晓光;刘志娟;陈阜
3.探索通往低碳经济的强国之路——新书评介:《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 [J], 谢来辉
4.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Ⅰ.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J], 张厚瑄
5.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Ⅱ.我国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问题 [J], 张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
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当经济学家思考气候变化问题时,其中一些人会重点研究马粪。
具体来说,他们研究的是19世纪末的马粪大危机。
当时世界各地的城市极度依赖马匹作为交通工具,以致于一场公共卫生灾难迅速逼近。
1894年,英国《泰晤士报》估计,50年后这场危时机变得非常可怕,伦敦的每一条街道都将覆盖9英尺厚的马粪,于是一群聪明人开场着手应对这场危机。
结果,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不是新的法律或者政策,而是汽车。
这种非常成功的技术革新让人们迅速解决了马粪带来的污染问题。
在20年出版的《超级魔鬼经济学》一书中,经济学家莱维特和杜布纳利用这个故事辩称,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往往比末日论者想象的简单得多,本钱也低得多;可以用所谓的地球工程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也就是通过操控环境来遏止温度上升。
另外两位经济学家认为此类想法具有危险的诱惑力,并作为其著作的主题加以讨论:就职于美国环保协会的学者赫尔诺特・瓦格纳和哈佛大学教授马丁・威茨曼合著了《气候冲击:一个变暖星球的经济影响》。
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
人们对地球工程的兴趣逐步增长,同时尽管联合国几十年来一直举行气候谈判,人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补贴,偶尔还会尝试碳定价,但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继续上升。
这些努力的失败凸显出如下事实:正如两位作者指出的那样,气候变化问题最终是“搭便车”问题。
当人们自己承担本钱、好处却是全世界共享的时候,他们就很难限制自身造成的污染。
瓦格纳和威茨曼表示,地球工程的本钱确实可能比减排低,而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们认为,地球工程彻底颠覆了经济学上对气候变化的标准看法,从“搭便车”问题变成了“随便开”问题。
但这种地球工程存在诸多风险,从臭氧层破坏到一旦停顿皮纳图博式的做法就会导致气温快速上升,因为引发气候变暖的潜在排放仍将持续。
减排的另一个障碍是,对碳排放引发气候变暖的程度缺乏明确认知。
这是《气候冲击》一书论述的另一个主题。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标题,是为了强调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气候变化问题:仅仅稳定年度排放量还不够。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气候变化是世界性的问题,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构成着严峻挑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气候变化议题,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责任担当,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体现了国家责任意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承担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责任。
中国政府意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方案和倡议。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减排和节能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这些举措显示了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责任意识和领导力,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减排任务极为艰巨。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城市和个人积极参与减排,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保和低碳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一些城市也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而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碳生活方式,人们开始重视节能减排,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也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取向。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是不公平的,最终付出代价的往往是资源贫乏的地区和弱势群体。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气候适应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移、人员培训、资金支持等帮助,促进全球气候公平和正义。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角色分析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角色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气候灾害频发,全球气候治理成为了全球关
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近年来中国在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调
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取得了不俗的
成绩。
在2020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
争取尽早实现,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并大力发展核能、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这一承诺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树立了榜样。
其次,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约方之一,在其签署、生效及后续谈判过程中,积极参与并发
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在该领域发挥了领导力和影
响力,推动《巴黎协定》以及其他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
最后,中国还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共享经验,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总之,在全球气候治理大环境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气
候治理机制,积极推动全球减排、国际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等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
积极作用。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不仅是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更是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3期2017年9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气候治理:从现代性反思走向“顺天应人”刘魁,吕卫丽(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国际学术界先后就气候变暖问题产生了“自然论”与“人 为论”之争、“变暖论”“极端论”与“不确定论”之争,2009年以后则进入了现代性反思阶段,围绕气候治理 的“现代性重构”与“生态政治革命”产生了剧烈争论。
令人遗憾的是,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 到遏制,国际社会为此忧心忡忡。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流行的4种气候治理方案都存在明显的 不足,对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中国古代的“顺天应人”思想探索气候治理的新方案,开辟人类发展的新 前景。
关键词:气候变暖;气候治理;现代性反思;资本主义批判;顺天应人【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7287(2017)03 0005 0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被视为当代 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气候变化与生存威胁。
但 是,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国际 学术界围绕其根源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自然论”与 “人为论”之争,后来由于气候科学与气候史研究 的深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 “变暖 论”“极端论”与“不确定论”之争①。
2009年以后,由于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学术界深入到 现代性视角反思气候变暖的社会治理问题,产生 了“现代性重构”与“生态政治批判”之争。
令人遗 憾的是,由于种种缘故,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 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国际社会为此忧心忡忡。
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及其在气候变暖问题 上立场的巨变,欧美民族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 盛行,更是加深了人们的忧虑。
鉴于问题的严峻 性,本文主张另辟蹊径,从现代性反思走向“顺天 应人”,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前景。
一、气候变暖的现代性反思与重构在学术界,首先从现代性视角对气候变暖进行反思的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2009年其著作《气候变化的政 治》的问世,拉开了气候变化“现代性反思”的序幕。
在安东尼•吉登斯之前,气候变化只是作为一个附属的环境问题或生态问题受到现代性研究的关注,此后才作为独立的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安东尼•吉登斯以倡导“全球风险论”“吉登斯悻论”以及“高度现代性理 论”而著称。
在气候变暖的根源与后果问题上,受 “人为论”的影响,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气候变暖 是人为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结果,是工业革命的 产物,主张“工业化国家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走在前头,’⑴103。
不过,与流行的看法不同的是, 安东尼•吉登斯虽然承认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 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他认为气候变暖对人类 来说并不是纯粹的灾难与危机,也是一种难得的 发展与进化的机遇。
按照他的看法,全球气候变 暖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全球风险,是人类从简单 现代性通过自反性现代化走向高度现代性的一个【收稿日期】2017-05-04【作者简介】刘魁(1964-),男,安徽祁门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项目(2242017S30005)①“变暖论”强调全球气候越来越暖,温度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全球温增会很快超过2 T这一极限(比工业革命前);“极端论”不赞同 “变暖论”的观点,它强调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趋向于极端化,有可能出现极寒、极热或大风暴等极端气候;“不确定论”强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多变性,不一定是趋热,也不一定趋冷,没有确定性。
5气候治理:从现代性反思走向“顺天应人”重要契机。
从现代性角度看,气候变暖是工业社 会的简单现代性自我发展、自我否定的产物。
在气候治理问题上,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著名的“吉登斯悻论”(Giddens Paradox):全球变 暖尽管看起来可怕,大家也很焦虑,可是由于习惯 的缘故,谁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那些有损环境的 习惯行为。
岁月蹉跎,一旦大错铸成,后悔莫及⑴2。
有鉴于此,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在气候变 化应对问题上,运用“市场与民主”等简单现代性 的方法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理的主体必 须是政府与国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政府和国 家的主导作用。
在气候治理的内在机制问题上,安东尼•吉 登斯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世界上的各种国家划分为赋权型国家(Enabling state)与保障型国家(Ensuring state),主张气候治理必须由保障型国家实施,走国家与政府主导治理之路,不能走简单现代 性倡导的赋权型国家主导的民主治理之路。
他认 为,在气候治理问题上,赋权型国家虽然因民众的 广泛参与有利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也有利于调 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减少矛盾,但是,它也有致 命的缺陷一即其治理主要基于公众的自由与自 愿,组织松散,立场各异,难以达成共识,参与者 多,真正付诸行动者少,不利于问题从根本上得到 解决。
与其相反,保障型国家有明确的治理目标 和合理的引导,能够制定长远的气候治理规划,能 够持续监督和检查气候治理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尼•吉登斯虽然不推崇 民主治理模式,但是也不反对与排斥,在这一点 上,他与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omas Friedman)有很大的不同 。
托马斯 •弗里德曼认为气候 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民主治理由于 利益分歧容易出现久拖不决的现象,预期后果不 佳,必须采取威权治理模式,由此推崇威权政府。
但是,安东尼•吉登斯并不反对采取民主治理模 式,只是认为民主治理不能作为气候治理的主导 方式,但可以作为辅助方式发挥作用。
因此,他在 气候治理问题上既不反对威权政府,也不推崇威 权政府,而是主张民主政府与威权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即使保障型国家也要与民众、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应对[2]。
6简言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安东尼•吉登斯 强调气候变暖是西方工业自反性现代化发展的产 物,是西方简单现代性走向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 产物,对于人类的发展,它既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也是走向高度现代性的发展机遇。
在气候治理问 题上,他企图在民主治理与威权治理之间走出第 三条道路,即以国家与政府为主导的、以民主治理 为辅的、以大众福利保障为目的的治理之路。
安 东尼•吉登斯的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出版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学者以不 同的反思对吉登斯的现代性反思做出了回应,其 中以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小约翰.柯布 (John B.Cobb)、大卫•格里芬(David Griffin)以及露丝.埃尔文(Ruth Irvin)等学者的回应颇有影响。
乌尔里希•贝克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 理论上也积极倡导“风险社会”理论和“自反性现 代化”理论,但与安东尼•吉登斯不同的是,他强 调的是平民、工人与选民的作用,反对片面强调政 府专家与社会精英的作用,强调气候变化的全球 治理,主张从工业现代性走向绿色现代性。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代环境保护论存在 一个错误的假定,即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是两个独 立的系统,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冒犯了大自 然。
但是,他认为,气候变化证明其恰恰相反,自然与社会之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气候治理必须两 方面结合在一起。
气候政治不能局限于政府专家 和精英阶层,平民、社团、个人、选民、公民都应该 参与。
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全球处在“系统失责”状态,无法找到为气候变化负责的主体,无论是科 学家、经济学家、民众,还是国家或政府,没有谁能 够对此真正负责。
为此,我们需要从全球正义或 全球责任视角去解决问题。
在乌尔里希•贝克看来,“我们最好把全球变 暖理解为一种进化或者革命的问题,而不要理解 为污染的问题”[3]。
面对气候变化,他主张人类需 要创造一种绿色现代性,确立新的平等观、繁荣观 与自由观。
首先,气候变化需要确立新型的平等 观,即公平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 化风险承担方面的不平等性问题,公平对待穷人 与富人的气候变暖风险承担问题;其次,需要确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的繁荣观,面对气候变暖,我们需要确立的不是 经济的繁荣,而是生命多样性的“繁荣”;再次,需 要确立新的自由观一在这里,所谓自由,主要不 是指个人公民身份的自由,而是指在社会共同体 中“成为独立个人的自由以及与他人一起平等地、有差别地生活的自由”[3],强调自由的共同体性质。
小约翰.柯布与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是著名的建设性后现代学者,与安东尼•吉登 斯、乌尔里希•贝克从第二现代性视角关注气候 变化不同的是,他们从建设性后现代视角考察了 气候变暖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小约翰•柯布早在20世 纪70年代就提出了阻止气候变暖是否“为时已 晚”的问题,按照他与菲利普•克莱顿等人的看法,“马上阻止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气候变化、冰川 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物种灭绝和人类伤亡等已 经为时已晚。
但为一种新的文明奠定基础还为时 不晚”[4]。
不过,与西方大多数“左翼”学者看法不 同的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当代生态危 机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源;在工业文明之前,地球 上已多次出现气候危机。
按照他们的看法,现代 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当代气候危机的 深层根源。
他们还认为,当代气候变暖危机之所 以如此严重,是与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形而上 学二元论立场有密切关系。
现代形而上学的二元 论建立在实体主义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界当成没有生命的无机存在,片面强调人 类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主宰,忽视了自然是人类 生存的家园,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不过,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他们既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掠夺自然,也反 对“生态中心主义”为了保护自然平衡而牺牲人类 的立场,而是主张共同体主义,在强调人与自然的 价值的差异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人与社会、事物与事物之 间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和彼此依存的,整个世界 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共同体。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 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人类的生态 价值高于一般自然物的生态价值,因此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者的 价值差异,强调人类利益的优先性。
由此出发,小约翰•柯布与大卫•格里芬等 人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主张:(1)反对西方近代以来 的“人类中心主义”意义上的现代性,强调人类与 自然的共存共荣、相互依赖,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 同福祉;(2)在气候治理问题上反对全球化,主张 本土主义的后现代,强调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消 费,反对消费异化;(3)在生态价值观上反对解构 主义的现代性,反对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主张以 怀特海、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走后工业、后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道 路;(4)强调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以马克思 主义的正义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为基础构造生态文明理 论,强调生态文明的希望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而 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