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推拿特定穴

(三)腹阴阳 【位置】 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的 直线。 【操作】 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 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 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
(四)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 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 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 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 捏挤肚脐。
(四)涌泉 【位置】 屈趾,足掌心前 正中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 推称推涌泉;或用指端揉,称 揉涌泉。
(五)三阴交 【位置】 内踝尖直上三 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 端按而揉之。
(六)鞋带(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 两筋之间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用指端 揉。
(三)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四)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经 【位置】 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为补,称补肾经;由指根方向直推 为清,称清肾经(图9一12)。补 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六)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高骨微下凹 陷中。 【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指 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二、躯干部穴位
(一)乳旁 【位置】 乳头外旁开2分。 【操作】 用中指或食指揉之, 称揉乳旁。
(二)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 做顺时针方向 (或逆时针方向)的抚 摩,称摩腹 (图9一7)。
(二十七)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宫(图9 一27),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特定穴

5、乳根、乳旁
6、胁肋
7、腹 8、脐
9、丹田
10、肚角
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宽胸理气:搓摩胁肋、揉乳根、
揉乳旁。
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摩腹、分腹
阴阳、摩揉丹田、拿或按肚角。
摩腹、揉天枢可用于消 化功能紊乱,治疗腹泻、便秘, 有双向调节作用。 摩揉丹田可温阳散寒, 治疗下焦虚寒,还可泌尿系统 病症。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操作:掐、揉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作:揉一窝风,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揉100—300次。 主治: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用于伤风感冒、及受寒、食积等原因引 起的腹痛。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胃经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形状:线状
小 肠
操作: 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清小肠,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
水泻、遗尿、尿闭。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 口;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泻(清)法,脾肝心肺经为:用拇指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泻,而肾反之。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胃
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 际处)。 操作: 补法:旋推 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 泻法:自拇指根推向拇指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或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 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 203 IrXi4Π⅛⅛S13【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S3 2M ft ⅛ {] ⅛【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小儿推拿穴位

泻胃火,除烦渴
补胃经:健脾胃,助运化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 操作: 揉板门
板门推向横纹 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100-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止泻 止呕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环指之间中点 操作:揉内劳宫
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次数:揉100-300次
运10-30次 功效:揉内劳宫:清热除烦
掐精宁: 行气,破结,化痰
外八卦
位置:手背,与内八卦相对处 操作:运外八卦 次数:100-300次 功效:宽胸理气,行滞散结
一窝风
位置:腕背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揉一窝风 次数:100-300次 功效: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膊阳池
位置:前臂背侧,一窝风上3寸处 操作:掐膊阳池、揉膊阳池 次数:掐3-5次,揉100-300次 功效: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 次数:100-500次 功效:收敛元气
固表止汗
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第二指骨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揉肾纹 次数:100-500次 功效:祛风明目
散淤结
四横纹(四缝)
位置:示、中、环、小指掌面,第一指骨间关节横 纹处
操作:掐四横纹 推四横纹 三棱针点刺
次数:掐5次 推100-300次
运内劳宫:清虚热(心肾两经虚热最宜)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 处为半径所作的圆周
操作:运内八卦(运八卦) 次数:100-300次 功效:宽胸利膈
理气化痰 行滞消食
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揉小天心
掐小天心 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 掐、捣5-20次 功效: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掐、捣:镇惊安神
第七章 小儿穴 位

小儿推拿穴位小儿推拿穴位除了经穴、奇穴、经验穴、阿是穴之外,有相当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特有的,称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图7-1、图7-2、图7-3)。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前人对小儿特定穴中部分穴位归属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不像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
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
其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
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依据是: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膀胱等;根据人体部位,如五指节、腹、脊等;根据作用功能,如端正、精宁等;根据五行学说,如脾土、肝术等;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等;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等;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等;根据哲学名词,如阴阳、八卦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取穴方法同经络学说中取穴方法一样,即按体表标志、折量分寸、指量法取穴。
《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屈小儿中指节,度之为寸,折半为五分,非分寸之谓也。
"小儿推拿穴位有其特殊的位置及特殊的作用,决定了在推拿操作时有特殊的操作手法。
大多数穴位有其固定的操作过程,以手法名称加穴位名称构成小儿推拿特定的"操作名"。
如"旋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
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
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
本章按人体部位就小儿推拿的常用经穴、奇穴、特定穴等予以介绍。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本节以经穴为主,介绍百会、前顶门等28个穴位。
一、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术者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见图7-4。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特定穴ppt课件

国际化推广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儿 特定穴治疗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探 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 升,小儿特定穴治疗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和应用,为全球儿童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创新发展
未来小儿特定穴治疗将会有更多的创 新和突破,如穴位组合、刺激方法等 方面的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特定穴的特点和作用
总结词
小儿特定穴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操作简便等特点,能够有效地缓解小儿的各种症状和疾病。
详细描述
小儿特定穴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能够针对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发热、消化不良、夜啼等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调理。此外,小儿特定穴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 疗一些儿科疾病,如肺炎、腹泻、营养不良等。
按摩和针灸的注意事项
按摩力度要适中
小儿特定穴的按摩力度要 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应根据患儿的感受和需要 来调整。
针灸操作要规范
小儿特定穴的针灸操作应 规范,遵循针灸的基本原 则和技术要求,确保安全 有效。
避免不良反应
按摩和针灸过程中应注意 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有不 良反应应及时停止并采取 相应措施。
小儿特定穴的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小儿特定穴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部位 、按作用、按取穴方法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按照部位分类,小儿特定穴可以分为头面部穴位、胸腹部 穴位、背腰部穴位、上肢穴位和下肢穴位等。按照作用分 类,小儿特定穴可以分为退热穴、止咳平喘穴、调理脾胃 穴等。按照取穴方法分类,小儿特定穴可以分为单穴和配 穴,单穴是指单独使用一个穴位进行治疗,配穴是指根据 病情需要,将两个或多个穴位配合使用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1、攒竹(开天门,推攒竹):两眉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
作用:镇惊安神,祛风散寒,醒脑明目;直推24次。
发汗解表,镇惊安神,醒脑开窍(30-50次),注意:体质虚弱、发汗较多者、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推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醒脑明目,祛风散寒,止头痛,分推24次。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30-50次)3、太阳(推太阳,揉太阳,运太阳):眉后凹陷;眉尾与外眼角延伸交点作用: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24次按揉太阳:方向向耳,止头痛,揉5按2,共24次运太阳: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汗为泻,右太阳止汗为补;女,左太阳止汗为补,右太阳发汗为泻。
疏风解表、清热、止头痛(30-50次)4、印堂(大天心):两眉中间凹陷作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掐5次揉20--50次;感冒,头痛,抽搐,昏厥。
5、人中: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作用:通关开窍,定惊安神。
掐后揉,或掐之醒为止。
6、承浆:颏唇沟正中凹陷作用:止呕、止泻,开窍醒神;掐揉7、风池:颈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按3--5次,按后揉10--20次;或对拿风池。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鼻塞,眼病等。
8、耳后高骨(揉耳后高骨30-50次):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揉5按2,共计24次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止咳化痰9、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头顶正中。
作用: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掐,按揉,灸法。
头痛、惊痫、目眩、久泻、脱肛、遗尿。
10、天柱骨(推100-500次,刮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向下推天柱骨50--100次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定惊;呕恶,项强,发热,惊风11、天突: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作用:化痰平喘,顺气止呕;按揉,20次左右12、中府: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作用:止咳化痰,宣肺平喘;按揉20次左右13、云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作用:止咳化痰平喘,宣肺降气;按揉20次左右14、乳根(揉乳根20-30次):乳头直下2分,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作用:宽胸理气;按揉20次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止咳平喘15、乳旁(揉乳旁20-50次):乳旁向外旁开2分(一横指,0.2寸)作用:宽胸理气;按揉20次左右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头面颈项部穴位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 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 神昏烦躁等症。
印堂
• 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 操作:掐眉心3~5次或揉20~30次
印 堂
• 作用:开窍醒神,祛风明目
治外感四法:开天门、推坎宫、 运太阳、揉耳后高骨
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 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 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太阳 •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 次。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 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 用补法。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天柱骨
•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 操作:推、刮;推100~500次,刮至
柱脊
皮下轻度瘀血。
•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 应用:外感、呕吐恶心、颈项僵痛
• 退热效果好,可与二扇门合用
• 治疗呕吐次数要多
头面部穴位主治归纳:
1.治疗外感表证; 2.治疗惊风、抽搐; 3.推天柱骨可降逆止呕。
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 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小儿推拿穴位图(背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背及上肢伸面)小儿推拿穴名释义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è)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位置: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线状穴。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推 100~500次。
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 上肢部穴位【脾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
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
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2):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3):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临床应用: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线状穴位。
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
操作(图224):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
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临床应用: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③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小肠】线状穴位。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
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四横纹(四缝穴)】短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次数:推 100~300次;掐 5次。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门】面状穴位。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劳宫】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100~300次。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操作: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图227),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①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弧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①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与退下六腑穴合用;②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与推上三关穴合用。
【总筋】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以指按揉,称揉总筋(图228);以指甲掐,称掐总筋。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舌生疮、夜啼、潮热等。
临床应用:①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治疗惊风抽搐多用掐法,可与捣小天心穴合用。
【大横纹(手阴阳)】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腕横纹。
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操作:①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图229);②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食消,可与摩腹、推牌经等穴合用;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②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可与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③揉总筋、分手阴阳是小儿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位置:十指指尖,指甲与白肉际处。
操作:用掐法,称掐十宣。
次数: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高热昏厥。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可与掐老龙、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龙】位置:中指甲后1分许。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图230)。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二扇门】位置: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图231):①食、中二指按揉,称揉二扇门;②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身热无汗。
临床应用:揉、掐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
若遇患儿高热无汗,按揉1~2分钟,即可见汗出。
对平素体虚外感的患儿可先固表(用补牌经、补肾经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门使之发汗。
【上马】位置: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