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的容量-论文
也谈教出语文味论文
也谈教出语文味一、炼好内功,保持业务学术的高势能有道是:“为师不知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语文课天高地阔,熔古今中外、天南地此于一炉,非其它学科能比肩,其学科性质是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课,地地道道的基础工具课。
它是各科的主帅课,是生活的教科书,其目的是提高两种能力(读写),打好一个基础(工作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还肩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要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滋润学生的心灵,既讲文,又传道;既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又要育人,故语文教师要内功过硬,要以内养外,腹有诗书气自华。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只有经典满腹,教起课来才能高屋建瓴,得心应手,才不会被“边缘化”,才不会有“本领恐慌”。
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教育失去了文化的滋养,便没有源头活水;离开了阅读,便缺乏了反思精神,只能流于肤浅的表面。
人类智慧的长河中有了书籍,可以千年如斯地载入悠游,上下求索,历史的经验往往创始于实践,浓缩于书中。
教师胸无点墨,不读诗书,当然会“本领恐慌”,被“边缘化”。
只有内功过硬,“说功”、“做功”到位,才能使课堂神采流动,亮点迭出。
教育是鲜活的生活,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乃是教育的常见形式。
语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经典(无论是古代的今天的,中国的外国的),手中有绝招(独特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品位。
二、精讲多练,力求做到少、精、活启发式,精讲多练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真正的教育是喻《学纪》中曰:故君子之教,喻也。
喻即以其所知,示其不知,使其知之。
喻教,就是言此而意彼,让学生体验、感受、思悟、交流、总结,从而发现知识,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启者,开启之意,即因势利导,开启学生思维闸门,师生心灵交流,让火花碰撞,让智慧脱颖而出。
精讲不是少讲,更不是满堂灌。
精讲是抓本质,抓主脑,为着精讲,就得撇开外围,剪除枝蔓,就是强干削枝。
有道是,不除枝蔓难得佳果,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语文课堂容量论文
语文课堂容量浅谈摘要:课堂容量的大小主要看授课者传授给学生多少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开拓学生多大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语文学科本身有其独特性,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整堂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
关键词:容量;信息;兴趣;设疑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92-01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听、评、议课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日趋活跃,一节课容量的大小自然也就成了老师们评价的主要内容,成了讲授者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人认为:在兼顾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的情况下可以尽量运用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课堂容量的大小是辩证关系,大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规律,小不能空空如也,只有恰到好处,才不失为一堂好课。
笔者认为,课堂容量的大小不是看你给学生讲课时间的长短,不是看你让学生做了多少练习题,主要看授课者传授给学生多少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开拓了多大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一、学生接受了多少新的、正确的知识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
教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活动所要传递的信息。
教师像是一个信息源,以本身已有的知识、参考书中提示的内容,网络中收集到的知识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像是一个信息接收器,任务是把老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尽可能多地接收下来。
课改以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有所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教师“信息源”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场所,教师传递的信息对与错、新与旧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斟酌。
在尊重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快的节奏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增大课堂容量,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整堂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10篇)-高效课堂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10篇)-高效课堂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一、构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心理学家认为:轻松和谐的环境让人感受自由、产生安全感、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教学者可以运用语言、多媒体课件及音乐等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生们在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问题探索中。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教师的语言条理要清晰明确、生动形象且富于感染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与训练。
首先利用各种阅读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而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阅读方法。
在教授学生阅读形式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阅读喜好,教授他们阅读的技巧。
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式,才能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领会能力,读出语言文字蕴含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文时,读到壁虎妈妈与小壁虎的对话一节,因为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疼爱,告诉小壁虎它们的尾巴有再生的能力,尾巴断了过了一段时间就能再生长出来,不用向别人借。
因此,这段文字的阅读就要用轻快的语气,要充满感情去阅读,表现出壁虎妈妈对小壁虎的疼爱之情。
读到“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了起来”,应该表现出小壁虎在丢失尾巴之后,发现尾巴又长出来的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所以朗读时的声音应该洪亮,语速略快,以示小壁虎对新尾巴长出来之后的惊喜与兴奋之情。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情感作为语文教学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传送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首先就需要教学者有充沛的感情,善于以情感感化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通过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3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
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
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容量的适度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容量的适度作者:卢东升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2期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讲,教学价值都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全部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就会造成课堂教学的臃肿不堪。
课堂教学面面俱到,只会造成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实则面面未到,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也是不现实的。
而如果提供给学生的有效教学信息较少,则学生可能因此目光无神、心不在焉,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避免教学容量过大或过小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力求教学容量的适度。
黄厚江老师说,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输出和接受信息的过程,输出量的多少,接受量的多少,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因此,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对课堂信息交流进行控制,使课堂教学容量恰到好处。
一、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应追求大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拓展广度,使教学内容丰厚。
于漪老师说过,追求课堂容量的丰厚,可以从广度上进行拓展。
有了这样的方向指引,我们可以在方法上多动脑筋,在资料搜集方面多下功夫。
1.相似类比,多维粘连。
譬如教学《孔乙己》,在赏读完孔乙己的形象后,可以让学生观看《阿Q正传》电影片段,对阿Q与孔乙己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两个人物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又具有同一文化背景,酒店、喝酒、酒客的嘲弄以及考科举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样就具有了可比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更加明显。
这样的比较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纵横贯穿和拓展的能力。
这是通过粘连的办法使课堂教学信息丰厚。
2.穿插助读,丰富信息。
比如教学《沁园春·雪》,在导入阶段,可以补充介绍课文的背景资料,请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选出对于理解本词有极大指导作用的信息。
这样既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又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
在分析下阕时运用多媒体补充介绍词中作者提到的古代四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的资料,看史书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利用综合资源拓宽语文课堂空间论文
利用综合资源拓宽语文课堂空间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
实施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利用综合资源来拓宽语文课堂空间,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综合资源语文教学拓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
下面,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
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
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充实学生学习源泉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
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
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浅谈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最新资料推荐------------------------------------------------------浅谈拓展语文教学“空间”1 浅谈拓展语文教学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作了许多规定,也留下了许多空间,有利于师生充分发挥才能。
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上留下了许多空间;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为教学的具体实施留下了创造性空间。
(1)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时期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又互为客体,互为认知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活动的效益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并非说是唯一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另一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发现自我、创新自我。
①学生不是教师的奴隶而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自由个体。
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搞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仿佛成了无比虔诚的信徒。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
因为,里面没有学生的自留地。
②构筑师生平等关系,获得教学的自然空间。
明确了这一关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学会自学,他们的参与度会提高并且会更有效。
只有展示学生的个性与展示教师的个性相结合,学生的个性优越1 / 4性才能够得到张扬。
坚持师生平等对话是教学优越性空间来源的首要保障。
(2)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在空间内体现。
《语文课2 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①语文实践活动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学为用,用中学。
只顾学生在书本里走,断绝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必将事倍功半。
因为,语文教学集人文景观、天文地理于一身,精神的物质的应有尽有,注定了教学实践活动的必然性。
②在空间内发现小空间。
也谈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论文
也谈语文教学中“空白”的艺术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星现出和谐的美感。
“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教学艺术空白丰富想像教学艺术是教师利用创造性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语文教学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支流,有其自身的特征.。
语文教学与“空白”密切相关,既要留下空白,又要处理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潜在智力。
实践证明,艺术地利用“空白”,是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紧密结合,达到控纵有节、自然尽致的境地呢?一、先谈教学空白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
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1.揭示课题留空白。
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一《雨来没有死》一《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
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
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
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大容量高密度带来高效率——也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一 一 。 一 :
新 论视 窗 ……来 高 效 率
— —
也 谈提 高语 文 课 堂效 率
江苏海安县 曲塘 镇章 郭初 中(2 6 1 程广 文 2 66 ) 低容量 、 低密度 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率 的教学 。 因此 , 语文教学要走 出低 效率 的困境 , 增大容 量 , 高密 度应 提 是可行 的办法 。愚 以为 , 可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 就是指一 节课所 安排 的知识 量与 能力训 练量。在安排本课 内容时 , 在不违背教纲 总体要 求的情 况下 , 应充分考虑学 生的承受能力 。 一般来说 , 输出的信 息量越大 , 学生 在课堂上接受 的信息量 越多 , 堂效 率 课 就越高 。 增大课堂容量 , 扩大了学生 的视野 , 加速了学生 的思维转换 。增大课堂容量 , 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知识量 的增加 , 它亦包含 多种 教学法 的运用 , 多种教学 _ 的 T具 使用。比如 , 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 , 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 中动人 的形象 、 挚 的情 感 、 深 跌宕 的情 节 、 优美 的景 致 尽量地 表现出来 , 多角度 、 全方位调动学生 积极性 , 从 而有效提高课 堂容量 。 二、 加快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一堂完整的课所形成的发生 、 发展 、 高 潮、 结束诸环节的节拍快慢 、 时间长短 , 对本节课容量分 布并及时处理的张弛度 , 以及教师的语 速语调。课堂节 奏 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学生思维节 奏的快 慢。因此 , 教师 要通过有效语 言刺激学生 的思维 , 使之呈现高 速度。如 何开讲 , 如何过渡 , 时将气氛推 向高潮等须合理设计 , 何 而重点 的突 出 , 点 的突破 可体现在 语速语 调上 , 难 当然 也要把握好时机 。对一堂课的知识量 , 能力训练点 的切 割分布须通盘考虑 。学生该 自己掌握的 、 通过教 师指导 能掌握 的、 将所学知识加 以训练巩 固以形成能力 的各 占 多少 , 要合理分配。加快课 堂节 奏必须 以充分 明 了本节 课容量与学生知识 掌握 情况为前提 , 一节课 诸环节 的 使 “ 生” 发 底气 充 足 ,发 展 ” “ 势头强 劲 , 高潮 ” “ 兴趣 盎 然 , “ 结束 ” 照应 升华 , 让学 生从 中感受 到快慢难 易 、 轻重 强 弱、 错落有致 的美味 , 抑扬 顿挫 的韵致 , 那么 , 教学任 务 的完成 ,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 自不待言了。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如何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高效高坪小学周群小学语文课堂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喜欢和课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同欢喜,喜欢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同思索。
曾几何时,我一度满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满足于同事、学生们对我的赞誉。
但自从阅读了几期教研室下发的《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研究动态,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在研读思考中,我发现了自身的严重不足,与动态中提到的课堂相比,我的语文课堂根本不值得推敲。
我困惑了、迷茫、苦于找不到课堂教学的出路。
所幸得是有一天我捧起了《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
下面就将我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跟大家一起汇报交流一下。
益虫之一:立体整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整体发展“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书中为此提出了“主题教学”的研究课题,“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书从不同的角度选择相关的数篇文章整合为一个“文化主题”,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语文场”,这个开放的“语文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文本教材,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信息丰富,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具有不同个性与生命成长经验的孩子打开了进入语文世界的条条大道,成功地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几十个孩子在老师的牵引下走进窄窄的语文小胡同的被动局面。
我结合实际教学,重新审视我现如今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课时越来越少,但与之相反的是课程涵盖的语文内容越来越丰富。
这无疑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突破“教学内容单薄”的格局,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
仅仅抓住有限的几篇课文,一味地停留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单薄的课文”,不敢对语文教材进行大胆的突破,课堂教学的感觉就是师生的活动舞台太小太窄,就像荷叶上的青蛙,摇摇欲坠,一蹦就没戏。
让语文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喻 的 准 确 。这 样 的 比 喻 带 给 人 的 美 的 感 受 。 之 后 , 要 让 学 生 关 注 的 是 这 一 组 排 比 与 后 半 部 分 写 其 他 的 泉 声 有 什 么 不 同 。 这 些 教 学 的 内 容 确 定 都 是 基 于一 个 落 脚 点 : 们 上 的 是语 文课 , 我 必
落— — 比较 渎— — 演 化 成 诗 的 形 式 读 。一 个 流 程
下 来 。 读 教 学 满 满 当 当 , 让 人 不 明 白 这 些 读 朗 可 是 为 J 什 么 , 部 分 的 教 学 目 标 定 位 在 哪 里 ? 因 这
为 让 学 生 体 会 鼎 湖 山 入 夜 的 泉 声 美 妙 绝 对 不 是
须 从 语 文 的 角 度 去 思 考 . 不 是 科 学 课 , 识 这 而 认
不 是 文 ? 在 花 样 繁 多 的 教 学 展 示 之 后 , 们 探 寻 我
到的却 不是 实实 在在 的满 , 是 一份 虚空 。 而
现 象 一 : 杂 的 朗 读— — 教 学 目标 的 游 离 繁
些 不 同 的声 音 。 确 定 了 这 样 的 教 学 目标 . 着 这 样 的 方 向 再 朝
育
学 生 获 N- 感 体 验 的 重 要 手 段 。 于 是 乎 , 读 成 语 朗
了万 能 法 宝 , 渐 成 为 教 师 上 课 的 一 种 惯 例 。 从 渐 朗 读 课 题 开 始 , 读 贯 穿 始 终 , 读 变 成 了 最 终 朗 朗
的 语 文 教 学 目标 , 至 简 单 的 叙 述 性 语 言 也 要 求 甚
读 教学 真正 丰满起 来 。
敦 什 么 , 本 的 价 值 没 能 正 确 地 挖 掘 , 学 目标 义 教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容量问题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容量问题作者:龙莉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02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所以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型特点,恰如其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内涵的发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不能较好地设计出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阅读的提问,不能认真从教学中“推导”出教学结果,不能游刃有余地驰骋讲坛,因而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容量少,效率低。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改掉过去那种松沓的、信息量少的弊病。
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体现语文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社会要求高密度快节奏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教材内涵,获取语文能力。
张志公说: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
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满堂灌”的问题。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实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语文教改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启发性教学方法对满堂灌是很大的冲击,使它的地盘越来越小。
但是满堂灌和变相的满堂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至今没有绝迹,个别教师在“灌”的指导下,将课文的精髓(依教师用书而得)像燃爆竹一样噼噼啪啪几下就灌完,余下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读读练练,学生听时到了然,过后却茫然,整个课堂教学容量少、效率低,收效甚微。
无数教改实践也证明,语文教师只有从教学观上解决“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问题,变“灌”教为“导”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在有效的文字信息中用自己的智慧去发掘无尽的知识宝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增加学生思维活动量(动手、动口、动脑),既能增大教学容量,又能改革陈旧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善于设计启发性强、有助于整体把握全文或部分的问题,启迪学生主动去思索、讨论解答。
对语文课堂教学大容量的冷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大容量的冷思考作者:王文兰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7期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带动了教学领域的全面革新,教育教学改革已初显成效,但此中的某些现象,很令人深思。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体现在教育上,它带来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有声音,有画面,有文字,无须黑板板书,既为语文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又具有形象直观的效果,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成了年轻教师教学的首选。
其实,早在70年代末,张志公在他发表的长篇论文《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有关语文学科实现现代化的三点具体设想: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现代化,“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编选教材和进行教学,都必须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方案,决定内容,采取措施”。
二是为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教学内容要现代化,无论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是语言文字的知识,都要考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要现代化,要重视教学法的研究,要运用现代语言学、现代文艺学、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的新成果来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就教学的方法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也是大势所趋,但现在不少人运用时,把重点放在向课外的延伸上。
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显然是不够的,课内又不能放,于是只能压缩课本知识,加大课本外的分量,总想让一节课兼顾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课堂容量越来越大。
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说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思考之一: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经过包装的表演课。
一些教师为了公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共同备课、老师指点本无可厚非,但是提前讲了再讲实乃弄虚作假。
笔者曾在听公开课后问过学生,课不但上过,而且不止上过一次,更有甚者,从各班中挑选好的学生并成一个班开课。
容量、角度、兴趣、想象与创新——浅谈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容量、角度、兴趣、想象与创新——浅谈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这也是语文教学总的发展方向。
对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讲,一堂怎样的课才能更好地体现这种要求,不同年级固然各有侧重,但都有着几个共同的趋向点。
现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一、教学的大容量。
这里所说的“容量”,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高密度,在一堂课里进行最大值的讲授,即在讲授量、训练量、媒体使用量上的最大值,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对学生知识视野的很必要的有益的拓展、对课文的深层巩固,是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必需。
它是一种源于课本之外,又与课本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能力空间。
它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呈现一种大语文的状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有《草船借箭》一文,全文用现代语言改编之后也不过600多字,但它的跨度非常大,《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到五十回都有内容涉及。
仅仅从课文本身来研究,这固然给学生以浅显和明了,适应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但它的断章取义,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不出《三国演义》的精要以及赤壁之战的恢宏壮观场面,课文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事物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就这样被淡化甚至抛弃了。
这就提出了大容量的问题。
大容量,它把书内与书外相连,把历史与现实相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曹操的骄傲与狂妄,“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七授连环计”中东吴将士精巧的用心和智慧,在这些方面的适当拓展必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这部古典名著的了解。
另外,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加大学生课外容量的要求。
从教育体制的转变及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来看,阅读量的扩大不仅仅单指课外,也不单指由视觉上获得,还应包括课内这种大量补充性朗读、讲解。
大容量,已经成为扩大阅读量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多角度切入。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__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活动课的探索新工时制度推行后,课余时间相应增多。
为适应时代的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开展,新课程方案对大纲进行了调整,构建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课程体系。
由于小学语文具有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立体语文〞的教育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与“非形式的课堂〞并重,变“坐着〞学为“站着〞学、“走着〞学;变传统的师生单向、密封性的教学过程为多元、多向的学习过程。
充分发挥活动课学习者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等特点,让语文学科和活动有机的紧密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开展语言,开展思维的空间。
我认为,课堂教学和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交叉开展的,相互渗透的,应是立体的概念,而不是孤立的。
课内课外不能割裂开来,既可在课中活动,如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将有些篇目改成小品,课本剧等,以活动的形式再现文章内容,刻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让学生的自身参与去体验思想感情。
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创造过程;也可设专门的活动课,如欣赏课、阅读课、竞赛课、口才训练课、思维训练课等;甚至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一大课堂。
几年来,我对语文学科活动课进行了初步的试验和探索。
第一、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突出趣味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根据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好动、好胜。
课堂教学中有活动或有专门的课让他们活动,设计更多新颖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经验。
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新型玻璃?本是一篇枯燥的说明文,但我在备课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这节语文课的学习变成一次产品发布会,将学生的身份变为生产厂家代表以及记者,学生或以记者身份采访,或以发言人身份介绍新技术、新产品。
首先,老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时设想自己假设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将怎样很好的扮演角色,留给学生一个必须学习的空间;新型玻璃的名称、性能、用途……用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学生参与,兴趣盎然,甚至设想出许多用途更广,功能更全的玻璃。
课堂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容量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课堂教学容量可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具体地讲,就是要确定一节课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对此,在教师用书上一般都会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也能够比较好的把握,大多能按照自己预设的进程完成任务。
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一些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通常用知识的容量来替代课堂教学容量,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距离。
表面上看,过程简捷流畅、知识练习扎实、预设任务恰当,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被动、机械、平淡,思路无法打开、表情始终呆板、情绪难以激动。
最近我听了一节课题是“二次函数”的课,这节课的内容应该非常简单,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如何认识不同类型的函数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
就我个体的体会和观察,其实教师们最不喜欢让这样的课。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它的知识容量不大,要想把这样的课上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还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增加它的容量。
这节课,上课的老师也设计了一些增加容量的内容,但是,他选择的是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就是增加练习题目,用反复的练习来替代容量的增加。
结果本应该是一节非常有吸引力的课变得非常平淡,学生们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至于研究“二次函数”的意义、“二次函数”在函数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更开阔、更丰富的认知和了解,对“二次函数”很难产生好感。
如果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把增加容量的重心放在“丰富感知”上面,多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新的数学知识,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还可以设计一些函数领域内的问题介绍,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从而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容量适当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容量适当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走进了课堂,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增加了课堂传播信息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课堂容量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但有许多教者却将课堂容量与授课的内容量完全等同起来,认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越多,课堂容量就越大。
因此,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多媒体被大量使用,教者讲授拓展了许多内容,程序安排得井井有条,且每个程序都有学生“参与”,体现了双主体的原则。
但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是单方向要学生追赶教师步伐,课堂速度过快,在每个环节上用于学生感受、思考、记忆的时间往往微乎其微、流于形式,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看电影的感觉。
有的课看似气氛活跃,却徒有热闹,有的却死气沉沉,学生无反应,老师在讲台上干着急,但又苦于急于将内容讲完,只得将答案草草公布,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只是过程的“过幕”,没有学生思维的投入。
而学生不仅疲于奔命也容易造成心理疲劳、认识疲劳,甚至产生学习抵抗情绪,掉进迷茫焦虑中。
这样非但不能收获课堂,反而可能造成学习负担。
那么,什么是课堂容量呢?笔者认为,所讲授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收、掌握、消化的才是课堂容量。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只要有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时间,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
这里的“适当”对课堂教学来说,除了指难度适当外,就是内容要适当,因为学生从认知到掌握再到运用,需要有感知、思考、记忆等过程,因而内容适当,课堂容量才会大。
课堂容量适当,于教师则教得从容,于学生则学得轻松,并且特别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知道:要想让学生学得很多,唯一秘诀就是不要指望一下子学得很多。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容量适当呢?首先,教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
提到备课,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备好教材,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这也是许多课堂内容多、节奏快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