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通案例
因人性而法律通融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但法律并非铁板一块,它也会因人性而通融。
本文将以张某某案例为例,探讨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法律通融现象。
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2岁,原系某市某公司职员。
因公司经营不善,张某某被公司辞退,失去了生活来源。
为了维持生计,张某某走上了盗窃的道路。
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服刑期间,张某某表现良好,多次获得减刑。
然而,由于家庭困难,张某某的妻子和女儿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某某在服刑期间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提前释放。
二、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之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根据此规定,张某某符合提前释放的条件。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可以减刑。
”根据此规定,张某某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符合减刑的条件。
三、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法律通融1. 家庭困难,妻子和女儿生活艰难张某某的妻子和女儿在张某某服刑期间,生活十分困难。
妻子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女儿正在上高中,学费和生活费较高。
面对家庭的困境,张某某深感自责,希望能够提前释放,为家庭减轻负担。
2. 社会舆论,倡导人性关怀近年来,我国社会舆论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关注日益增多,呼吁对服刑人员实施人性关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在审理张某某的提前释放申请时,充分考虑了其家庭困难和悔罪表现,决定对其提前释放。
3. 法律通融,体现人文关怀张某某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的人性关怀。
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其家庭困难和悔罪表现,对其提前释放,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法律通论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李某,男,30岁,某市居民。
2019年,李某发现某市某区有一家非法经营的公司,该公司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擅自从事电信业务。
李某通过深入了解,得知该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并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电信业务经营。
为了牟取非法利益,李某决定参与该公司的非法经营活动。
2019年6月,李某与该公司负责人联系,表示愿意加入该公司的非法经营活动。
经过一番协商,李某成为该公司的一名业务员,负责为公司非法获取客户信息。
在李某的参与下,该公司非法获取了大量客户信息,并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电信业务经营。
2019年10月,某市电信管理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经调查核实,李某参与该公司非法经营电信业务的事实。
2019年11月,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对其非法经营电信业务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
二、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对非法经营电信业务的事实供认不讳。
法院审理认为,李某违反国家规定,未经许可经营电信业务,扰乱市场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李某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案件分析1. 李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1)李某违反了国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从事电信业务必须依法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李某参与非法经营电信业务,违反了国家规定。
(2)李某未经许可经营电信业务。
李某参与非法经营电信业务,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属于未经许可经营电信业务。
(3)李某扰乱了市场秩序。
李某参与非法经营电信业务,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客户信息,扰乱了电信市场的正常秩序。
《法学通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法治精神与国家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
与意识
汇报人:
目录
01
法学通论课 程思政案例 概述
02
法治精神的 培养
03
国家法治建 设的参与意 识
04
课程思政优 秀案例的推 广价值
01
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案例概述
案例背景
课程名称:法学通论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 国家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 案例来源:实际案例和学术研究
法治精神在法学通论课程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 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 生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 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 等,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
能力
课程内容:介绍法治精神的内涵、 历史发展、现实意义等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 式,如平时成绩、期末论文、课 堂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案例类型:刑事、民事、行政等各 类法律案例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 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介绍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案例的背景和意义 案例主题:阐述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案例的主题和目的 案例分析:对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案例启示:总结法学通论课程思政案例的启示和意义
20XX
THANK YOU
汇报人:
参与意识的培养效果
提高公民的法律 意识,增强法治
观念
促进公民积极参 与国家法治建设,
推动法治进程
培养公民的民主 意识和权利意识,
增强公民的参与 能力和责任感
提高公民的法律 素养,增强公民 的法律意识和法
律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质押案例(易法通分享)
质押案例(易法通分享)
质押是指借款人将自己的财产或权利作为抵押向贷款人借贷的一种方式。
质押的资产
可以是房产、股票、银行存款、车辆、商标、专利等。
质押案例是指利用质押来获得资金
的借款案例,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质押案例。
1、房产质押案例
张某想要资金投资他的生意,在银行办理贷款时,他家有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
于是他选择将房产进行质押,得到80万元的资金。
他按照约定的时间还钱,取回了房产。
这种案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质押房产可以解决资金缺口,还可以保留抵押房产的所
有权。
王某有股票1000股,而他需要资金来扩大生意规模。
于是,他将股票进行质押,并拿到了50万元的贷款。
在约定的期限内还款,取回了股票。
这种质押方式可以解决股票持有人需要资金但不想卖出股票的情况。
3、银行存款质押案例
李某需要资金支付一笔巨额医疗费用,但是他的银行账户里并没有那么多钱。
在银行
的支持下,他可以将自己的银行存款进行质押,得到了20万元的贷款。
后来,他通过其他途径补充了医疗费用,及时还款取回了银行存款。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需要临时资金周转的
情况。
4、商标、专利质押案例
刘某拥有一项专利发明,但目前需要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并向生产企业开放授权。
但
他的资金较为紧张,无法进行推广活动,于是将专利进行了质押,并取得了50万元的贷款。
在约定的时间内还款,取回了专利。
这种方式适合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企业,在暂
无其他融资途径时可以考虑通过质押来获得资金。
法通宪法案例分析
法通宪法案例分析——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法通25组一、是什么?案例重现案例背景二、为什么?税收立法授权的不合理性:1.税收立法授权的违宪性:(一)依照宪法第56条,纳税义务仅仅由法律的规定产生,其范围也仅仅限于法律的规定之内。
而根据宪法规定,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宪法隐含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这是我国税收立法权不能转授的宪法根据。
(二)税收法定与罪刑法定同样是宪政所包含的重要原则,其法理是一致的。
一种赋税不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便不能征收,税收立法权应严格地掌握在国家立法机关手中。
行政机关只能在立法机关的有限授权范围内就税收问题作适当的解释或谨慎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也即是一种技术性的委托。
《立法法》所规定的含糊及税收立法权的可弹性,并未维护税法权威,同税收法定主义也相违背。
(三)税收法律作为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权明确的作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既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也是其义务。
对其职权的列举并没有赋予其转授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利。
所以其有义务而不作为,并对其转授的行为没有宪法的依据。
(四)从宪政渊源及各国的宪政经历看出,税收立法权的不可转授已逐渐作为一条重要的宪政原理而为各国宪法所认同。
其理论依据为:第一,税收对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为将其享有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无偿”地转让给国家和政府(实质上表现为人民因这一转让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因此,以人民同意——人民的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为前提,实属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否则便是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
第二,政府是实际上的税收利益最终获得者,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的实际执行者,倘若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规来规范其自身行为,无疑可能会导致其征税权的不合理扩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以其权利大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对等,故必须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哪怕仅仅是可能性。
11133法学通论案例分析
试卷代码:37012A 授课课时:32课时考试用时:110分钟课程名称:法学通论适用对象:本科挂牌班试卷命题人郑洁试卷审核人易有禄第一部分案例分析案例一(20分)李某在一风景区旅游,爬到山顶后,见一女子孤身站在山顶悬崖边上,目光异样,即心生疑惑。
该女子见有人来,便向悬崖下跳去,李某情急中拉住女子衣服,将女子救上来。
李某救人过程中,随身携带的价值2000元的照相机被碰坏,手臂被擦伤;女子的头也被碰伤,衣服被撕破。
李某将女子送到山下医院,为其支付各种费用500元,并为包扎自己的伤用去20元。
当晚,李某住在医院招待所,但已身无分文,只好向服务员借了l00元,用以支付食宿费。
次日,轻生女子的家人赶到医院,向李某表示感谢。
问题:1.李某与轻生女子之间存在何种民事法律关系?2.李某的照相机被损坏以及治疗自己伤口的费用女子应否偿付?为什么?3.李某为女子支付的医疗费等费用能否请求女子偿付?为什么?4.李某向服务员借的100元,应当由谁偿付?为什么?5.李某能否请求女子给付一定的报酬?为什么?6.李某应否赔偿女子衣服损失?为什么?请针对上述问题,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简述案例,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20分)某日,被告人李某到酒楼与朋友一起饮酒。
其间,李某与邻座的张某因为琐事发生争执,并且互相有推拉行为。
在场人将李某、张某二人劝开。
不久,张某抄起两个空啤酒瓶,将酒瓶砸碎后即寻找李某。
当李某从酒楼走出时,张某嘴里说:“扎死你。
”即手持碎酒瓶向李某扎去。
李某躲闪不及,被扎伤面部。
后李某双手抱住张某的腰部将张某摔倒在地,致张某被自持的碎酒瓶刺伤,造成失血性休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请问:李某的行为能否成立正当防卫?为什么?。
请针对上述案例,制作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简述案例,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三(20分)张某,男,24岁,某厂工人。
法律灵活变通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某市,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张先生和李女士。
他们育有一子,名叫小明。
一天,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一起交通事故,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伤。
经过救治,小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事故发生后,张先生和李女士向肇事司机及其所在公司索赔。
然而,由于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较大争议,赔偿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在经过多次协商无果后,张先生和李女士决定将肇事司机及其公司告上法庭。
二、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然而,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情况,法院决定在审理过程中灵活变通,寻求一个既能维护受害方权益,又能兼顾侵权方实际承受能力的解决方案。
首先,法院考虑到小明是一个未成年人,其合法权益应当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法院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将小明的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纳入考量范围。
同时,为了减轻张先生和李女士的经济负担,法院建议双方可以分期支付赔偿金。
其次,法院注意到肇事司机及其公司虽然具有赔偿责任,但公司规模较小,财务状况并不宽裕。
如果一次性支付高额赔偿金,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鉴于此,法院决定在确定赔偿金额时,适当降低赔偿标准,并允许肇事司机及其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支付。
三、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肇事司机及其公司赔偿张先生和李女士人民币50万元。
其中,医疗费用、康复费用和精神损害赔偿各占一定比例。
赔偿金分三年支付,每年支付16.67万元。
四、案例反思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灵活变通,充分考虑了受害方和侵权方的实际情况,既维护了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又兼顾了侵权方的经济承受能力。
这一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1. 法律并非一成不变,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 在处理侵权责任纠纷时,既要注重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到侵权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律服务直通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女士,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在北京市朝阳区拥有一套房产。
2015年,张女士因工作原因需要将这套房产出售。
然而,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张女士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产权纠纷、合同欺诈等,使得房产出售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在此过程中,张女士通过法律服务直通车,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案件经过1. 发现产权纠纷张女士在准备出售房产时,发现房产证上登记的产权人并非自己,而是其丈夫李某。
经过调查,张女士得知,李某曾因债务纠纷将房产抵押给他人,并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将房产过户给了他人。
张女士意识到,自己的房产权益受到了侵害。
2. 寻求法律援助张女士在得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立即向当地法律服务所寻求帮助。
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张女士的遭遇后,立即启动了法律服务直通车,为张女士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援助。
3. 律师介入法律服务所指派了一位专业律师,协助张女士处理房产纠纷。
律师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李某在房产过户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且未履行法定告知义务。
4. 提起诉讼律师根据调查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李某的房产过户行为无效,并要求李某赔偿张女士因此遭受的损失。
5. 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在房产过户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且未履行法定告知义务,其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因此,法院判决确认李某的房产过户行为无效,并要求李某赔偿张女士因此遭受的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服务直通车的作用本案中,法律服务直通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张女士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帮助她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律师的专业服务律师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为张女士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从调查取证到提起诉讼,律师始终站在张女士的角度,为其争取最大利益。
3. 法律援助的重要性本案再次证明了法律援助的重要性。
在面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可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案例启示1. 增强法律意识本案提醒广大民众,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企业法律沟通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务。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公司内部的法律事务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法律风险,公司决定设立法律事务部,负责公司内部的法律事务。
二、案例描述2018年5月,科技公司拟与某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签订一份软件开发合同。
合同约定,科技公司为国企开发一套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合同金额为500万元。
合同签订后,双方按照约定进行了项目开发。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国企内部审批流程复杂,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至2019年3月,项目仍未按期完成。
在此期间,科技公司多次与国企沟通,要求国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项目进度款。
然而,国企以项目进度滞后为由,拒绝支付进度款。
科技公司认为国企的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国企支付剩余项目进度款及违约金。
在诉讼过程中,科技公司发现国企在签订合同前,曾向其推荐了一家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监理公司。
科技公司认为,国企推荐的第三方监理公司存在利益输送行为,涉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于是,科技公司决定向相关部门举报国企的违法行为。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科技公司积极与律师团队沟通,共同分析案情,制定诉讼策略。
律师团队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证明国企存在违约行为,以及国企推荐的第三方监理公司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为此,律师团队建议科技公司采取以下措施:1. 收集国企违约的证据,如项目进度滞后、未支付进度款等。
2. 收集国企推荐的第三方监理公司存在利益输送行为的证据,如合同、邮件、会议记录等。
3. 在诉讼过程中,与国企进行充分沟通,争取达成和解。
4. 如无法达成和解,坚决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三、沟通策略1. 与律师团队沟通科技公司高度重视本案,积极与律师团队沟通,共同分析案情,制定诉讼策略。
律师团队为科技公司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意见,帮助公司明确了诉讼方向和证据收集重点。
法律职业互通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职业互通已成为推动司法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一起涉及法律职业互通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跨界合作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合同纠纷引发的案件。
原告为一家民营企业,被告为一家国有企业。
双方因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被告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为了查明事实、公正判决,法院决定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三、案例经过1. 案件审理阶段法院受理案件后,迅速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初步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合议庭发现被告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但具体违规行为及后果尚不明确。
为了查明事实,法院决定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2. 引入专业律师团队法院通过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引入了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在接到案件后,迅速对案件资料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
在调查过程中,律师团队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对被告的违规操作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法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3. 跨界合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被告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涉及到的行业专业知识较为复杂。
为了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法院决定与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跨界合作。
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案件审理,法院对被告的违规操作进行了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为公正判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4. 案件判决在律师团队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法院最终查明了案件事实,判决被告承担违约责任。
该案的成功审理,不仅体现了法律职业互通的优势,也为司法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案例启示1. 法律职业互通是推动司法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实现不同法律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司法效率,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2.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应充分发挥律师团队和行业专家的作用,对案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为公正判决提供有力保障。
法律的变通执行权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我国非法捕捞现象日益严重,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还影响了水生态环境。
某市公安机关在办理一起非法捕捞案件时,考虑到被告人的家庭实际情况,依法行使了变通执行权,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案件经过2019年6月,某市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在该市某水库非法捕捞。
经调查,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水库内使用禁用的电鱼工具进行捕捞,非法捕捞水产品共计100公斤。
李某的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同时,法院判决李某赔偿渔业资源损失费10000元。
判决生效后,某市公安机关依法对李某实施了刑事拘留。
在执行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李某家庭经济困难,其妻子患有重病,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
考虑到李某的实际情况,公安机关决定对其变通执行。
三、变通执行权的行使1. 交纳保证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生效前,决定交纳保证金,暂缓执行刑罚。
某市公安机关经审查,决定对李某收取保证金5000元,暂缓执行有期徒刑。
2. 社区戒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对于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社区戒毒措施。
考虑到李某有吸毒史,公安机关决定对其采取社区戒毒措施,帮助其戒除毒瘾。
3. 社区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决定其参加社区服务。
某市公安机关决定对李某进行社区服务,让其参加环保活动,以弥补其违法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四、执行效果某市公安机关依法行使变通执行权,取得了以下效果:1. 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理,李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悔过自新。
2. 通过社区戒毒和社区服务,李某的家庭负担得到了缓解,妻子病情得到控制,孩子得到了关爱。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_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乙两家企业均为我国某市的知名企业,甲企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乙企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双方于2018年6月签订了一份《化工产品购销合同》,约定甲企业向乙企业供应一批化工产品,总价为1000万元。
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内容。
合同签订后,甲企业按约定时间向乙企业交付了产品。
然而,在乙企业收到产品并进行检验后,发现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乙企业遂向甲企业提出索赔,要求甲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甲乙双方就赔偿金额及责任承担等问题协商未果,乙企业遂将甲企业诉至法院。
二、法院审理本案在法院审理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甲企业是否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2. 乙企业提出的赔偿金额是否合理?3. 合同中关于质量标准、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条款的效力如何?(一)甲企业是否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的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甲企业交付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因此,甲企业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二)乙企业提出的赔偿金额是否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乙企业遭受损失,乙企业有权要求甲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赔偿金额的确定,法院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综合判断:1. 甲企业的过错程度:本案中,甲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存在明显过错。
2. 乙企业的损失:乙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无法按照原计划销售产品,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 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本案中,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具体的赔偿标准,但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责任条款,即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
法律事实通过的案例(3篇)
第1篇案情简介:李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25日,李某驾驶一辆小型客车沿市区主干道由北向南行驶。
当日16时50分许,当李某行驶至市区某路段时,因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与前方同方向行驶的王某驾驶的二轮电动车发生碰撞。
事故造成王某重伤,李某所驾驶的车辆及王某的电动车损坏。
事故发生后,李某立即停车并报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王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王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
案件争议焦点:1. 李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2. 若构成交通肇事罪,李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审理过程:一、侦查阶段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立即介入调查。
经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公安机关认定李某在此次事故中负全部责任。
李某对事故发生表示悔过,并积极配合调查。
二、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李某的交通肇事行为进行了审查,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
三、审判阶段1.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李某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停车、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有一定的悔罪表现。
2.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判决李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案例分析:一、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李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李某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2. 民事责任:李某应赔偿王某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案件启示:1. 驾驶员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行车安全。
2. 公民应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法律普遍适用的案例(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30岁,某市居民。
李某,男,28岁,张某的邻居。
张某家住宅楼与李某家住宅楼相邻,两家住宅楼之间有一公共通道。
近年来,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严重影响了张某及其家人的通行和日常生活。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李某清理杂物,但李某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并清理公共通道上的杂物。
一、案件事实1. 张某与李某系邻居关系,两家住宅楼相邻,公共通道为两家共同使用。
2. 近年来,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包括废弃家具、装修垃圾等,严重影响了张某及其家人的通行和日常生活。
3.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李某清理杂物,但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清理。
4.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张某是否有权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并清理杂物。
三、法院判决1. 法院认为,公共通道是供相邻居民共同使用的,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侵犯了张某及其家人的通行权,构成侵权。
2.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相邻关系人应当相互尊重,合理使用相邻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违反了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
3. 法院判决李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清理公共通道上的杂物,并赔偿张某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本案涉及相邻关系的法律问题。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相邻关系人应当相互尊重,合理使用相邻土地、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违反了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2. 本案也涉及侵权责任的法律问题。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李某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给张某及其家人造成了不便,构成了侵权行为。
3. 本案体现了法律普遍适用的原则。
无论李某是个人还是企业,其行为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交通(3篇)
第1篇案由:交通肇事逃逸案情简介:2019年5月15日,张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行驶在市区某路段。
当日22时30分左右,当张某行驶至该路段某路口时,与前方同向行驶的李某驾驶的二轮电动车发生碰撞。
事故发生后,张某意识到自己可能违反了交通规则,慌忙下车查看情况。
然而,在确认李某受伤较重后,张某并未立即报警或救助伤者,而是选择逃离现场。
李某被撞后,意识模糊,躺在地上无法动弹。
附近的路人发现后,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经过抢救,李某被送往医院治疗。
经鉴定,李某所受损伤为重伤二级。
张某逃离现场后,警方通过监控录像和目击者证言,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张某。
随后,警方将张某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案件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
他辩称,自己当时确实意识到发生了事故,但由于害怕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选择了逃离现场。
张某还表示,自己对李某的伤势感到非常愧疚,愿意赔偿李某的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立即停车、报警、救助伤者,而是选择逃离现场,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决张某犯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赔偿李某经济损失人民币十万元。
此外,张某还需承担李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张某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能及时停车、报警、救助伤者,而是选择逃离现场,其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给受害人李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从法律角度来看,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方面,肇事逃逸行为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肇事逃逸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损害了社会诚信。
在本案中,张某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仅给李某造成了重伤,还引发了社会对交通安全的关注。
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赔偿李某经济损失,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法律穿透公司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股东为甲、乙、丙三位自然人,分别持有40%、30%和30%的股份。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业务发展迅速,甲、乙、丙三位股东之间关系融洽,公司运营顺畅。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利益的冲突,股东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股权纠纷。
二、案例概述2018年,甲股东以公司经营不善、乙股东存在重大违规行为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股东赔偿其损失,并要求解散公司。
乙股东则辩称,其行为符合公司章程规定,且公司经营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由其一人承担全部责任。
丙股东作为第三方股东,对甲、乙两股东的诉讼持中立态度。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乙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1. 擅自处置公司资产:乙股东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将公司一栋办公楼出售给其个人控制的关联公司,造成公司损失1000万元。
2. 挪用公司资金:乙股东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并将该笔资金用于个人投资,未将资金归还公司。
3. 违反公司章程:乙股东在董事会会议上,多次提出违反公司章程的决议,并强行通过。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对乙股东的行为进行了法律穿透,即对乙股东的个人行为与公司行为进行了区分,认定乙股东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穿透的具体分析1. 法律穿透的概念法律穿透是指法院在审理公司案件时,对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股东身份进行穿透,将公司的行为与股东的个人行为联系起来,以查明案件事实,保护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穿透的适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律穿透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1)公司存在违规行为,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2)股东的个人行为与公司行为存在关联,且该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或公司章程;(3)公司无法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公司章程。
法律服务直通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服务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旨在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本文将以某市“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区某社区居民李某,因与邻居王某发生纠纷,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王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李某进行人身攻击,导致李某受伤。
事发后,李某多次与王某协商解决纠纷,但均无果。
无奈之下,李某向当地社区法律服务站寻求帮助。
社区法律服务站了解情况后,迅速启动“法律服务直通车”机制,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王律师为李某提供法律援助。
王律师在详细了解案情后,认为王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王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对李某进行人身攻击,导致李某受伤,其行为已触犯刑法,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法律援助在“法律服务直通车”机制下,王律师为李某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王律师在了解案情后,迅速为李某分析案件性质,明确法律依据,为李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此外,王律师还协助李某收集证据,为后续诉讼做好充分准备。
3. 案件处理在王律师的帮助下,李某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判决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李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案例启示1. “法律服务直通车”机制的重要性本案充分体现了“法律服务直通车”机制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服务直通车”机制下,律师可以迅速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帮助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本案中,王律师在接到案件后,迅速投入工作,为李某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律穿透公司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物业管理业务。
公司成立之初,以其股东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但由于股东之间存在分歧,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在2018年,公司因无法偿还巨额债务而被债权人起诉,案件涉及公司、股东以及相关利益方。
本案中,法院运用法律穿透原则,对公司及其股东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案情简介1. 债权人甲公司于2017年向公司贷款1000万元,约定年利率为8%,借款期限为2年。
公司未能按期偿还贷款,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00万元,且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财务状况恶化。
甲公司认为,公司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请求法院判决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3. 公司股东乙、丙、丁三人对甲公司的诉讼请求均表示反对,认为公司系独立法人,股东对公司债务不承担连带责任。
三、法律穿透原则的应用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运用了法律穿透原则,对公司及其股东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1. 法律穿透原则的定义法律穿透原则是指,当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损害债权人利益等违法行为时,法院可以穿透公司的法人面纱,追究股东的责任。
2. 法院运用法律穿透原则的理由(1)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00万元,且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财务状况恶化,表明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
(2)公司股东在设立公司时,未履行出资义务,且在经营过程中,股东利用公司名义进行交易,转移公司资产,损害债权人利益。
(3)公司股东在设立公司时,存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3. 法院判决结果(1)法院判决公司对甲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2)法院判决股东乙、丙、丁三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运用法律穿透原则,对股东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促进公司规范经营。
法律依法办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6月,张某某因琐事与邻居李某某发生争执,双方言语不和,张某某一时冲动,拿起一把菜刀将李某某砍伤。
案发后,张某某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公众对张某某的违法行为表示愤慨,同时也对法律的公正执行充满期待。
二、案件审理1. 侦查阶段案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通过走访调查、现场勘查、调取监控录像等手段,民警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某某。
在证据面前,张某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 审查起诉阶段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到当地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据此,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充分听取了公诉机关、被告人及辩护人的意见,并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了全面审查。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进行辩护。
在庭审中,张某某的辩护律师提出,张某某认罪态度较好,且赔偿了李某某的经济损失,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公诉机关则认为,张某某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应依法严惩。
经审理,合议庭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某犯罪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赔偿了李某某的经济损失,取得李某某的谅解,依法可从轻处罚。
据此,合议庭作出如下判决:一、被告人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二、被告人张某某赔偿李某某经济损失人民币五千元。
三、被告人张某某的作案工具菜刀予以没收。
四、被告人张某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服从监督,接受考察。
四、案例分析1. 法律的公正执行本案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案件,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和法治精神的深入人心。
法通试卷答案
案情:镇长黄某负责某重点工程项目占地前期的拆迁和评估工作。
黄某和村民李某勾结,由李某出面向某村租赁可能被占用的荒山20亩植树,以骗取补偿款。
但村长不同意出租荒山。
黄某打电话给村长施压,并安排李某给村长送去1万元现金后,村长才同意签订租赁合同。
李某出资1万元购买小树苗5000棵,雇人种在荒山上。
副县长赵某带队前来开展拆迁、评估工作的验收。
李某给赵某的父亲(原县民政局局长,已退休)送去1万元现金,请其帮忙说话。
赵某得知父亲收钱后答应关照李某,令人将邻近山坡的树苗都算到李某名下。
后李某获得补偿款50万元,分给黄某30万元。
黄某认为自己应分得40万元,二人发生争执,李某无奈又给黄某10万元。
李某非常恼火,回家与妻子陈某诉说。
陈某说:“这种人太贪心,咱可把钱偷回来。
”李某深夜到黄家伺机作案,但未能发现机会,便将黄某的汽车玻璃(价值1万元)砸坏。
黄某认定是李某作案,决意报复李某,深夜对其租赁的山坡放火(李某住在山坡上)。
树苗刚起火时,被路过的村民邢某发现。
邢某明知法律规定发现火情时,任何人都有报警的义务,但因与李某素有矛盾,便悄然离去。
大火烧毁山坡上的全部树苗,烧伤了李某,并延烧至村民范某家。
范某被火势惊醒逃至屋外,想起卧室有5000元现金,即返身取钱,被烧断的房梁砸死。
问题:1.对村长收受黄某、李某现金1万元一节,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对赵某父亲收受1万元一节,对赵某父亲及赵某应如何定罪?为什么?3.对黄某、李某取得补偿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二人的犯罪数额应如何认定?4.对陈某让李某盗窃及汽车玻璃被砸坏一节,对二人应如何定罪?为什么?5.村民邢某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为什么?6.如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1.村长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黄某、李某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出租荒山是村民自治组织事务,不是接受乡镇政府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村长此时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不构成受贿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案例一(20分)
案情:
孙某是某幼儿园的幼儿教师,2011 年 3 月上午,孙某带领班上同学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幼儿天天不慎掉进未加盖的下水道中,孙某见状,急忙呼救但周围无人,孙某不愿下去救人,大约十分钟左右,有一工人王某从此处路过,闻声后即过来观看,并同孙某一道在附近找来一段树枝,探测下水道的深度,测得下水道深约 80 公分,但孙、王二人仍不下去救人,最后有一中学生路过,见状急忙跳下去救,将天天救上来时,由于耽误时间太长,天天已经停止呼吸。
问题 (1)孙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如果孙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是什么形式的犯罪?是何罪?为什么? (2)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请针对上述问题,制作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二(20分)
案情:
李某的父亲生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去世时还留有几本邮票。
李某对邮票从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他都觉得这些邮票不好处理。
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无意间发现了这几本邮票,刘某也是一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以5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全部拿走,李某对这一价格也比较满意。
事过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的一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5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5000元;同时另一同事告诉他,刘某正在寻找买主。
李某立即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的5000元钱。
取回邮票,但刘某坚决不同意。
双方协商不成,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合同,返还邮票。
[问题] 1.李某与刘某间买卖邮票的行为的效力如何? 2.法院应如何对待李某的请求?请针对上述问题,制作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三(20分)
案情:
2009年9月12日上午9时许,原告宋某与第三人孙某因债务纠纷发生争执,继而撕打,撕打过程中,孙某用安全帽将宋某的头部打伤,致宋某头顶枕部可见4*5cm大小肿块,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住院15天,住院医药费5664.62元。
宋某将孙某的左手背咬伤,没有治疗。
后经江苏省A县公安局处理,原告宋某提出伤情鉴定,被告A县公安局未进行鉴定,而是由经济开发区派出所出具伤情说明一份,主要内容:经向法医咨询,宋某和孙某的伤情均不达
轻微伤标准。
被告A县公安局于2009年12月2日以殴打他人为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对第三人孙某行政拘留三日,对宋某处以三百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原告宋某不服,认为对伤情未经鉴定,属主要事实认定不清,且A 县公安局自2009年9月12日受理,到2009年12月4日处理结束,超出法定办案期限,故诉诸法院,请求撤消对自己300元的罚款。
问:本案应如何处理?
请针对上述问题,制作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案例争议焦点及其法律适用,并从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课程小论文
安庆枪击事件: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农民徐纯合(男,45岁,持当日庆安-金州的K930次列车硬座客票),与其母亲权玉顺(81岁)携3名子女去大连金州走亲。
12时许,徐纯合在庆安站候车室进站入口处故意封堵通道,并将安检通道的旅客推出候车室外,关闭大门,致使40余名旅客无法进站,扰乱车站秩序。
保安人员制止无效后,到公安值勤室报警,民警李乐斌接报后前来处置,对徐进行口头警告,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徐纯合不听劝阻,辱骂并用矿泉水瓶投掷民警。
民警随即对徐的双手进行控制,迫其闪开通道,让被阻旅客进站。
在民警准备将其带到值勤室时,徐继续对民警辱骂并用拳头击打。
当民警取出防暴棍制服徐过程中,徐抢夺防暴棍,并拳击民警头部。
民警使用防暴棍和拳脚还击,但未能将其制服。
期间,徐先将其母向民警方向猛推,后又将自己6岁的女儿举起向民警抛摔,至其女落地摔伤,徐趁机抢走防暴棍,抡打民警头部。
危急情况下,民警取出佩枪,对徐口头警告,徐继续用防暴棍抡打民警持枪的手,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民警开枪将徐击中。
车站派出所随即拨打120呼救,25分钟左右120医生赶到现场,确认徐已死亡。
调查认为,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涵义,谈谈你对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的理解,从法学的角度写一篇课程小论文(要求:1、拟就适当的论文标题,要求紧扣材料,但可以从不同视角选题;2、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3、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4、字数不少于1500字。
)(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