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二、搜集整合资料(4.14-4.19)
1、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查找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形成计划书、ppt,过程中有问题及时询问老师。
2、4.19日(周四晚自习),将形成的计划书、ppt交给老师,老师与组长交谈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计划书内容应包括:展示内容、展示设计和任务分配名单。
除了搜集资料的过程,如何更真切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节日的变化发展和文化意义?在此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
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祖父母辈4人,父母辈3位,同学3位。
问题设计:1.你是如何过米线节的?
2.你认为过米线节有什么意义?
通过不同年级人群的回答,归纳出米线节习俗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更大的意义。
(形式多样化,例如:可朗诵、演唱或弹奏《水调歌头》)
二组:春节组——传统节日的传承
1分队:节日起源(相关传说)。
2分队:节日活动、节日习俗。
对比古今春节活动、习俗的差异。
(可用表格进行对比 差异较小 体现出节日的传承,体现出时代进步对节日活动的影响);
三组:清明节组——传统节日的发展
1分队:节日起源(节气节日)。
4.小结:
教师提问: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过传统节日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出示材料:“社会关系如果没有经常性的重温和互动,在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后,会逐渐变淡变薄。”——王学文《规束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
学生回答:节日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
出示材料:“风俗之于一个民族,亦如光荣之于一个人。风俗是必须保存的财富,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恢复了。”——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省赛一等奖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主要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围绕我们熟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进行探讨,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基本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以及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并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教学难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准备】PPT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图片展示,这里面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植树节劳动节春节复活节清明节国庆节生: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师: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的又有怎样的习俗呢让我们穿越历史,找寻答案。
二、讲授新知①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师:我们请三个小组代表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起源故事。
生:讲述。
师:教师补充总结。
并且展示PPT图片②节日习俗活动的传承和变化师:春节我们有哪些传统习俗生: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扫尘、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长辈给压岁钱、包饺子、守岁等等师:PPT展示图片并讲述。
先秦,就有岁时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已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唐代时开始“登门拜年”。
宋代时吃“角子”,又有了纸包火药的爆竹。
到明代,接灶神、贴门神。
除夕守岁、正月十五赏灯会。
在清代,正如电视剧的演的,很盛大。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师:清明节我们会干什么呢生:扫墓、踏青师:PPT展示并讲述。
宋元以前,清明原是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到最后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除了扫墓并踏青,寒食节的许多风俗如冷食、蹴鞠、荡秋千都被清明收归所有。
到民国,又增加了植树这一常规项目。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下载(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3
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水平、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水平。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准确理解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水平、识图水平和历史想象水平。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相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使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准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示国内外与郑和相关历史遗址,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因为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活动内容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有些节日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许多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
3.知道传统节日涉及的领域: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4.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了解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发展2、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课前搜集、课中展示、课下走访。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但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
4.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五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以及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
3.道具:准备与节日相关的一些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节日相关的故事,如《春节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对本课的主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准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学资源:准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内容】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3.学习传统节日的分类。
4.准确看待节日文化。
【活动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升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中展示探究和课后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升整理、分析资料的水平,提升沟通和表达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准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一、课前搜集整理1.明确活动主题为“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
2.介绍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建议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者与同学交流节日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
教师还有指导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春节的演变历史,用不同方式程现节日的文化内涵等。
3.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按以下几个方面搜集、整理资料: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1)春节的由来和民俗(2)清明节的来历(3)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主题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2)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3)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4)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及制作方法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对今天影响大,为什么?(2)“节日经济”的影响(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你有什么看法?怎样看待“洋节”和“土节”?4.资料的表现方式能够是文字介绍、系列照片、音像资料、自制网页、手抄报等,鼓励形式多样。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 知识目标: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升文化素养。
2. 水平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水平,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水平。
(2)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 培养学生勇于体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实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实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对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准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活动主题,贴近我们的生活,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相关书籍以及实地考察等手段,学生对于小组成果的准备及展示兴趣浓厚。
但是如何选择、整理相关的材料,以何种方式清晰生动地展示活动成果给其他同学,对于初一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课前需要授课教师实行具体的指导,课中也需要老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实行适当水准的提升。
三.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四.教学活动(一).分小组介绍八个不同的中国传统节日,各小组同学主导,老师辅助。
第一组:七夕节1.同学讲述七夕节的由来。
2.清同学谈一谈看完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后的感受。
3.了解七夕节的习俗和“七夕节在国外”。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升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升整理、分析资料的水平。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点?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2、端午节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以“和日本学生聊中国节”为话题,按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变化等板块,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使他们认识到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变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分六小组,选出组长,上台抽签并领取任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节日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课)【听一听】儿童版《节日歌》大家听到了哪些节日?其中传统节日有哪些?为什么这些节日是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不知道大家对节日了解多少?看诗句填节日。
【填一填】看诗句,填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三个,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
下面我们重点探究它们的起源、习俗的传承和演变。
【谈一谈】1、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1)春节的起源(2)春节的习俗2、清明节——追贤思孝,亲近自然(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3、端午节——忧国忧民,奋发向上(1)端午节的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了汉族传统节日,我们再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3.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2.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了解中国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活动和习俗。
2.竞赛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准备1.PPT演示2.教学课件3.课堂小游戏的道具六、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传统节日分类(10分钟)老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分类,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种类和名称,随后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每个节日的含义,并回答一些问题。
3.传统节日的意义(30分钟)老师根据ppt,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结合不同节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小游戏(30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穿花衣、猜谜语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并且贯彻节日的习俗。
5.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30分钟)老师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还可以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节日庆祝体验。
6.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和心得,并且向学生们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研究智慧写一篇传统节日的故事,并且解释其中的节日文化和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传统节日的分类】-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双十一节- 元宵节- 劳动节- 儿童节【传统节日的意义】- 春节:团圆、万物复苏- 清明节:祭祖、扫墓、察秋鸿- 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中秋节:观赏月亮、赏花、吃月饼- 双十一节:网上购物狂欢节-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 劳动节:纪念五一运动、表彰劳模- 儿童节:关爱儿童、庆祝童真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情趣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营造了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熟悉的节日。
我们知道,祖国历史悠久,你可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样形成和演变的,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传统的节日里,探寻这些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
1.分小组探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图片欣赏)
3.传统节日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
(1)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
(3)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课堂总结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梦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课后活动
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节日?---我的感想和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
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谈谈你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活动二:品诗词 猜节日
(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
中的节日)
赏析
培养学生的 古诗词鉴赏 意识。
培养学生探
第
究历史的能
二
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
力以及对于
篇
(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 学生思考。 时代变迁的
祀)
感知能力。引
感
导学生文明
受
过节
习
俗
引导学生树
的
立正确的价
演 变
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
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清明、端午、 中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探讨课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师给学 生提前准备好的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演排历史剧。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 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倡导健康的过
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
学情分析 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并且他们刚刚上初中,还没有对中考历史形成比较固定 的模式,所以上历史课他们更倾向于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七年级的孩子表演
欲强,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
价值观
节方式。通过表演历史剧的形式,体验表演的快乐,以及团队合作 的精神,增强师生友谊和联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 1 课时
活动重点 探索关于传统节日代表清明、端午以及中秋的起源还有相关习俗。
活动难点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学生语言表
2
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 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怀。
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
观看图片。
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培 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4
课堂 小结
向十九大献礼之 《歌唱祖国》 陶安喆指挥,全体同学合唱
唱歌
设计关于传统节日的宣传语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进行情感态 度价值观教 育,愿学生们 成为未来祖 国建设的栋 梁之材。
第 22 课 践行十九大精神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学法分析 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PPT,教学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游戏导入:
全班分成四
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 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 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 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
学生讨论。
值观念,弘扬 传统文化,理
性对待西方
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
加深学生对
第 三
信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 频。
时政的了解, 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篇
观。
树
立
文
培养学生思
化 的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
分组讨论。
考能力,引导 学生树立历
自
自信?
史核心素养
信
中的家国情
一、探索节日的起源 二、感受习俗的演变 三、树立文化的自信
教学反思
5
组,每组选 派一位代表 参与游戏, 参赛选手站 成一排,其
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行十九大精神 弘扬传统节日文 他同学打节
化》。
拍。
新
第 一
课篇
探
教索
节 日
学的
起 源
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 学生分组表 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 演历史剧。 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 背景)。
年“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1
第 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程标准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表演 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 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 推》 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 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
每组同学派 代表表演, 其他同学观 看表演并归 纳节日的习 俗。
培养学生的 表演能力和 获取信息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