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1.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 .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 .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 .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2. 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该机构是()A . 中朝B . 参知政事C . 内阁D . 军机处3.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 .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 .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 .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 .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4.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A . 重农抑商政策B . 资本主义萌芽C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 君主专制制度5. 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这表明他主张()A . 君主专制B . 天人感应C . “大一统”D . 君权神授6. 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由此可见颜元()A .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 .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 .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 .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7.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 制天命而用之C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 有一初唐书法家,尤擅正书。

他最初效法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开颜柳先河,被后世书法家奉为圭臬。

该书法家最可能是()A . 张旭B . 颜真卿C . 柳公权D . 欧阳询9. 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 人教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 人教版新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大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注】无适:没有嫡子。

钧: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

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

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

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5.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

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6.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

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

”反映了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7.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doc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doc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25.贞观三年(629 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这说明A.皇帝在政务上拥有最终决策权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26.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 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 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 名,也只有4 人是进士。

北宋有宰相72 人,进士出身的有63 人,南宋有宰相63 人,进士出身的有48 人。

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27.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蚕丝非常畅销,号称“湖丝遍天下”,当地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便是养蚕、缫丝和丝织业,甚至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该现象说明当时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海禁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江南地区农业日渐衰落28.1895 年甲午战败后,清廷的割台讨论与各省官绅的反割台奏请几乎同时展开,台湾京官叶题雁等人的呈文中写道:“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

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这表明A.甲午战败已使清廷人心尽失、统治瓦解B.清朝的官绅们都已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C.时人的皇权认同高于国家认同D.清朝部分官绅受到公车上书的影响29.19 世纪中叶,机纱开始进入华北农村,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华北以机纱为原料的手织业逐渐兴旺,1929 年,河北省手织业使用机纱6348.32 万斤,1933 年,山东省手织业使用机纱达8214.84 万斤,这些机纱中很大一部分是国产机纱。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题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题1.5分,共计48分)1、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2、右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3、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B.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D.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4、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予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5、从下表(1876~1911 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7、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精品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精品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曰:“故衡利而取重,絜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而此制实自周公定之。

是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可由殷制比较得之。

”周公改“殷制”的表现是( )A.立贤之利过于立嫡 B.兄之尊又不如父 C.立子以贵不以长 D.商人兄弟相及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封制下形成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商业上的表现是( )A.“工商食官“制建立 B.自由工商业者涌现 C.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D.商人跻身社会上层3.《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4.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5.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

这一做法()A.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 D.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6.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12页,46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抒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W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5.有学者指出,专卖制度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垄断经营,其目的主要是与商人争利。

据此分析专卖制度A.是重农抑商的体现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就是官府垄断商业D.否定重农抑商政策26.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B.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27.《宋史•职官志》记载:“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予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I谏议无言职,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即唐朝拾遗、补阙)非特旨供职亦不谏诤。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完善了中央官制C.保证了皇权独尊D.扩大了官吏来源28.李鸿章致聽細信中写道: “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恽陆离见责。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分值:100分;时量: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个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xx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C. 监察官选任演变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D.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答案】C【解析】【详解】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C 正确;D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

2.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

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

作者意在阐明雅典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C. 民主制的衰落根源D.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制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奴隶制本身所具有的,奴隶制是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源,故C项正确。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众思想深受束缚,政治生活特色鲜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错误。

3.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新版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2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1.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

”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 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C. 定期召开公民大会D. 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2.“(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

”下列选项最能诠释这一观点的是A. 一位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控告官员盗取神庙财产B. 五百人议事会声讨并剥夺战神山贵族议事会的权力C. 雅典连续三年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僭主的支持者D. 雅典进行了抽签选取执政官的选举方式改革3.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间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这主要表现苏格拉底A. 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B. 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C. 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D. 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4.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以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这说明A. 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B. 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C. 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D. 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推荐下载5.在罗马共和国公民看来:个人德行、家庭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

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的:A.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 D.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2.《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等级特权 C.保障专制王权 D.规范人们行为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是因为:A.分封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监察机构有:①刺史②御史台③通判④按察使司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6.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

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宋朝设参知政事④清朝设军机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7.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A. 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 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 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提到“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A;由材料“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体现了西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郡县的信息,排除D。

2.《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A. “大同”思想B. 人文主义C. 宗法观念D. 乡风民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的大体含义是家庭富裕之后提携自家宗族亲朋,建立本家族义塾与公田,灾荒年间接济亲朋,这深刻反映了浓厚的家庭宗族观念,即宗法观念浓郁,故选C;材料中善行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涉及到社会层面,乡风民俗涉及到一个地域,所以A D两项说法并不准确,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排除B。

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精选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精选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A. 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 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 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提到“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A;由材料“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体现了西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郡县的信息,排除D。

2.《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A. “大同”思想B. 人文主义C. 宗法观念D. 乡风民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的大体含义是家庭富裕之后提携自家宗族亲朋,建立本家族义塾与公田,灾荒年间接济亲朋,这深刻反映了浓厚的家庭宗族观念,即宗法观念浓郁,故选C;材料中善行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涉及到社会层面,乡风民俗涉及到一个地域,所以A D两项说法并不准确,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排除B。

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道德自律促成和谐社会的建立D.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2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提到,都市化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城市人口增长后,高雅文化开始呈现市民化倾向……平民格外重视生活水平而对戎马生涯不屑一顾……都市的娱乐方式也兴盛起来,都市的生活是自由而奢华的。

据此可知,宋代A.已经完成了城市化B.重文轻武影响渐深C.平民生活高于前朝D.高雅文化趋于低俗2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28.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29.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年)。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30.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 新 版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 新 版 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合意的)1.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

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

材料表明A.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D.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四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

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合意契约取代了法律C.注重对法律迫本求源 D.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3.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主妄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C.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4.下表是哈德良星帝(117~-138年在位)以后罗马皇帝创制和执行法律的几科方式。

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A.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B.皇帝统揽一切权力的趋势C.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之手 D.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5.“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雄取得了理璨而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

”下列有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有误的一项是A.运动的目的是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B.“由信仰、幻想、幼稙或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缈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C.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D.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定了思想文化其础6.马丁·路德宜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019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D.神权控制政权色彩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即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促使宗法制消亡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D.分封制随着君权的加强而瓦解3.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6.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7.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第二次月考高三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2=48分)1、《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帮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帮外侯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王B.诸侯王C.卿大夫D.士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B.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C.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D.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

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

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B.文献史料真伪难辨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5、下侧信息概括了中国某朝代的部分特征,这时期应是 ( )●加强集权,统治者重文轻武●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教育发展,科举入仕者增多A.唐代 B.明代 C.元代D.宋代6、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7、《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 人教 版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 人教 版

2019年下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 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2.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3.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

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

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

若将这两者比较。

罗马法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4.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A.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C.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 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 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2.《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A.“大同”思想 B.人文主义 C.宗法观念 D.乡风民俗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在春秋战国时期互相批驳、诘难,但在这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它们都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4.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B.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C.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7.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据此推断A.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 B.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C.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 D.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

8.《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

……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9.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0.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鱼、做脯腊、做乳酪等。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储藏等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1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变革影响社会生活1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14.唐初,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这表明A.三教合流的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1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16.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己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1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18.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

由此可知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19.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D.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20.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21.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

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据此可知,实学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2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更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23.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说明了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 .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24.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 .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 洋务运动之后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25.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

后英国特使又 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

这说明了太平天国 的领导者们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26.下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本质反映了27.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28.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 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

辛亥 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A .推翻了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B .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A.革命成为时代潮流B.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C.清廷统治岌岌可危D.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C.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D.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材料反映出国民革命时期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30.下表反映了1928—1930 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31.中华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共两党彻底结束了敌对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日本无条件投降32.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