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幻戏之谜——浅析李嵩《骷髅幻戏图》

合集下载

死亡哲学视阈下的骷髅头图像

死亡哲学视阈下的骷髅头图像

摘 要:骷髅头是绘画史中常见的图像之一,它是死亡的象征,融合了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多种因素,骷髅头图像的绘画形式和风格多样,其意涵也各有不同。

通过解读西方宗教画、静物画以及肖像画题材中经典骷髅头图像创作,可表明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主张和审美关怀。

关键词:绘画创作;骷髅头图像;死亡哲学;象征与隐喻骷髅头,是死亡的一个意象符号。

死亡意象,是文学、艺术、宗教、神话、历史和哲学中不断讨论的主题,作为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预测、展示与反思,死亡的具体象征常表现为骷髅头,在艺术史尤其是绘画史中,这一图像尤为艺术家所关注,它反映出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审美判断。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译文为“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显然,在对待“死亡”这一问题方面,莎士比亚有着深入的思考,他曾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等剧作中反复运用了“骷髅头”这一形象并使之出场。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向国王弄臣郁立克的“骷髅头”问道:“现在你还会挖苦人吗?你还会蹦蹦跳跳,逗人发笑吗?你还会唱歌吗?你还会随口编造一些笑话,说得满座捧腹吗?你没有留下一个笑话,讥笑自己吗?这样垂头丧气了吗?”①莎士比亚借由哈姆雷特的不断追问,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思考。

事实上,早在10世纪手抄本《流浪者》(The Wanderer)一诗中,就有类似句法的疑问:“骏马安在?勇士安在?赏赐者安在?……整个尘世终将落得个空荡荡。

”最终,该诗通过死亡这一尘世的终结,说明了基督教的存在意义。

无疑,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骷髅头作为死亡的象征之物,它的出场强化了宗教主题。

对死亡的追问并非西方文艺美学所独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这一问题也不断被提及。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了季路向孔子问事“鬼神”一事,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浅析李嵩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嵩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嵩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摘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宋代人物画有着其特殊的时代特色,更加注重塑造人物性格鲜明的形象。

宋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有着其独特的一面,李嵩工笔人物题材类型主要偏向于描绘民生民俗题材,所反映的人民生活情况非常接近人民的现实生活。

无论从用线、设色、还是构图上,绘画风格都比较成熟。

打破了过去以宗教、宫廷、礼仪等为主要的绘画题材的局限性,使他的创作方向偏向于描绘社会底层民俗生活的风俗画,给宋代的人物画增添了一些新绘对于以后人物画的画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用线;设色;构图;题材;人物画;李嵩一李嵩人物画形成背景李嵩,南宋画家,钱塘人。

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后为宫廷画家李从训的养子,通过李从训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虚心请教,勤于练习绘画的技艺得到了突飞猛进,其人物画笔酣墨饱,栩栩如生,他的绘画题材颇为丰富,其中体现民生民俗题材的绘画风格居多。

李嵩的风俗画被大家所熟知,他画过很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为主要题材的风俗画,这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代人物比较兴盛,绘画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画主要偏向于平民化、风俗画,突破了帝王、贵妇、圣贤为主的绘画格局,赋予了人物画新的生命力,更具有现实主义意义。

在《货郎图》这幅作品中,主要以白描淡色的绘画风格描绘了南宋时期穿街走巷,手拿拨浪鼓叫卖日常生活用品的老货郎,引来农妇及儿童围观充满喜悦的场景。

生动的描绘了宋代乡村商贩生存以及当时的民生民俗。

《骷髅幻戏图》在这幅作品中,人物神情各异,人物表情刻画上惟妙惟肖。

李嵩的《四迷图》,内容是嘲讽人民生活中四种萎靡堕落现象,表达了画家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的作品还有《服田图》、《市担婴戏图》《观潮图》等。

二李嵩人物画的艺术风格1.富有表现力的线条1.独特的书法用笔。

李嵩作品在线条的表现上把写实与写意的绘画技法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在绘画中借鉴了书法中独特的用笔方式。

例如,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在衣纹的绘画上,常常运用书法中的中锋、侧锋两者交替使用衣袖部分用线笔锋起伏有致,线条强劲有力。

从艺术史角度分析“骷髅”的内在含义

从艺术史角度分析“骷髅”的内在含义

从艺术史角度分析“骷髅”的内在含义作者:罗小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

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骷髅幻戏图》是南宋时期李嵩作品,其中骷髅的结构准确认知清晰,表现出对于人体的研究和认识已经到了极高的水准。

且在当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大量死亡人口也为认识人体骷髅创造了条件。

《骷髅幻戏图》中构图是典型的左重右轻,画面中心集中在左边,根据画面内容将画面分为妇乳婴儿,悬丝傀儡,骷髅戏婴另有货箱,地标以及几丛植物。

骷髅寓意死亡,婴儿寓意新生,将这两个极具矛盾的形象放在一起,作者的用心可见一斑,目前大多数美术史学家多认为这是一幅表现庄子“齐生死”观的寓意的作品。

骷髅戏婴,不只是戏,更是对于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再看悬丝傀儡,悬丝的和被悬丝的皆是骷髅,看戏的却披上了皮囊,操纵者与被操纵者最终殊途同归,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南宋的统治者与其治下的南宋王朝,不过都是任人提线的傀儡。

在《骷髅幻戏图解析》一文中曾提到大骷髅似与旁边的妇女有某种暧昧的关系,可以推测骷髅形状的鬼魂可能就是其背后妇人的丈夫。

由于某种原因身死,但是出于对自己家庭的眷恋以人的形象重新返回家中。

但是如果以正常人的形象出现便不能分辨生死的形象,所以李嵩大胆采用骷髅的形象来表现鬼魂在画面上形成直观的对比。

但这个推论却被很多学者批判,认为其不具科学依据,但这也是不同人对该画的理解,况且宋代的百戏中常常出现鬼神形象,这幅画这样理解也不应视其为错。

在对《骷髅幻戏图》的题词中最重要的题词莫过于元四家黄公望的题词,黄公望又擅写曲,故《录鬼簿》中有他的传记。

中国科幻奖获得者海漄作文整理热点事件人物经历作品简介精彩时评文-高考热点作文整理

中国科幻奖获得者海漄作文整理热点事件人物经历作品简介精彩时评文-高考热点作文整理

热点事件:2023年10月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闭幕。

大会期间最受瞩目的,无疑是雨果奖的颁发。

中国“90后”作家海漄从“60后”刘慈欣手中接过了雨果奖奖杯。

他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人物经历:童年的梦照进现实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大学毕业后到深圳从事金融工作。

“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在成都,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

”从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后,海漄发表了这样的获奖感言。

“海漄”这个笔名,源自很久之前他爬过一座海边小山时的有感而发。

他迷上科幻由来已久。

小时候,老家的新华书店是海漄的“游乐场”。

《海底两万里》《珊瑚岛上的死光》《古峡迷雾》……成为他在科幻上最早的启蒙。

大学时期,他开始动手写作。

但因忙于生计,他直到2019年才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血灾》。

无论如何,他从未将热爱遗忘。

作品简介:传统文化中的无限灵感《时空画师》的灵感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经历。

该小说从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幻影”开始,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将近几年很热的“在故宫修文物”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

海漄曾透露,创作的初始是他在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关注到王希孟及其所画的《千里江山图》。

“根据画末题跋,作者作此画时年仅十八岁。

这位名为‘希孟’的天才少年,何德何能竟得于宋徽宗亲自指点?他又师承何处,未及弱冠便有如此功力?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翻阅相关资料。

”后来他又关注到南宋另一幅名画——李嵩创作的《骷髅幻戏图》。

画中一个学着正常人穿衣戴帽的大骷髅席地而坐,手中提线操纵着小骷髅。

大骷髅的背后坐着一名女子怀中抱着婴儿,此刻正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用图像学理论解读宋代《骷髅幻戏图》

用图像学理论解读宋代《骷髅幻戏图》

用图像学理论解读宋代《骷髅幻戏图》作者:胡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摘 ; 要:在欣赏艺术作品表面所呈现的现象之外,其本质内涵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透过现象来深层次体会的。

文章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来解读南宋绘画《骷髅幻戏图》,对其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这幅作品描绘生与死的生死观念,才是《骷髅幻戏图》作品背后所呈现的深刻意义,以及进一步分析画家为何要以以这种形式来展示自己所要表达涵义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骷髅;傀儡;李嵩;宋代中图分类号:J2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75-02图像学由图像志发展而来,与图像志比较,图像学更强调对图像的理性分析。

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图像志和图像学做了系统的阐述。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主要阐述与揭示的就是在艺术作品背后内在意义。

①本文以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为例,用图像学理论来探究其内在表现和意义。

图像学理论的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为所见,也就是直观的,在《骷髅幻戏图》中(见图1),我们可以从画面上看到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戴幞头穿纱衣的大骷髅手里提了一个小骷髅在做游戏。

大骷髅处于画面的左边,坐于地上,左腿曲折着地,右腿弓起,左手按于左大腿骨近膝盖骨处,右手提线索控制着小骷髅。

小骷髅右脚单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

小骷髅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

昂首伸右臂,以对应小骷髅。

小儿身后有一妇人,尺寸较小,做阻拦状。

画家似为表现妇人身处远处,才故意缩小她的尺寸。

妇人身后不远有一曲折地平线,似为悬崖的边界,这条线使画面构图分为两大部分。

画面的右上角是空白处,整体画面布局的重心偏重在左下角。

大骷髅背后还有一妇人,比例与大骷髅等大。

怀抱一婴儿,正在吮其乳汁,双目注视前方发生的事情,神态安详。

他们背后是一个台状物,约与大骷髅站立时等高,或称为墩子,又像古时的阙,上有竖排书“五里”二字。

《骷髅幻戏图》研究

《骷髅幻戏图》研究

《骷髅幻戏图》研究作者:黄月婷来源:《艺苑》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李嵩《骷髅幻戏图》为研究对象,关注画面上较为特殊的形象,探讨志怪故事中的“骷髅幻戏”和抱婴儿乳之妇女形象的寓意;分析三组人物关系,即大骷髅与小骷髅的关系、婴孩与悬丝“小骷髅”的关系、大骷髅与其身后抱婴儿乳之妇女的关系,对此图进行情景分析;借以解读其中的寓意。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抱婴妇人;婴孩;乞子求福[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李嵩,史料中最早记载:“钱唐人。

少为木工。

颇远绳墨。

后为嵩训养子。

光、宁、理三朝画院祗候。

得嵩训遗意。

虽通诸科。

不备六法。

特于界画人物。

粗可观玩。

他无足取。

”[1]9《骷髅幻戏图》是李嵩的一幅画作,历代记录中传为《李嵩骷髅图》,有作于团扇绢面、方绢、澄心堂纸等。

可见,元明清时期可能流传多本材质不一、名为“李嵩骷髅图”的作品,但我们不能肯定这些作品皆为李嵩所作。

现存此类“李嵩骷髅图”只有一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今定名为《骷髅幻戏图》(图1)。

明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记录了他所收藏的团扇绢面的《李嵩骷髅图》:“予有李嵩骷髅图。

团扇绢面。

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

妇人抱小儿乳之。

下有货郎担。

皆零星百物。

可爱。

”[2]28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载了画于澄心堂纸的《李嵩骷髅图》:“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幅。

画于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

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

墩下坐一骷髅,手提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指着手中小骷髅,不知是何义意。

识二字曰:‘李嵩’。

”[3]31由记载可知,这些材质、题跋等不同、传为《李嵩骷髅图》的作品的画面基本信息与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骷髅幻戏图》没有多大出入。

明代顾炳辑录的《顾氏画谱》云:“观其骷髅图。

必有所悟。

能发本来面目意耳。

”[4]但他究竟能悟到什么,未加说明。

又有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云:“骷髅弄婴图。

骷髅而衣冠者众见。

粉黛而哺乳者已见。

“莫笑货郎痴已甚,世人谁不似其痴”——从李嵩画作看南宋民风俗

“莫笑货郎痴已甚,世人谁不似其痴”——从李嵩画作看南宋民风俗

“莫笑货郎痴已甚,世人谁不似其痴”——从李嵩画作看南宋民风俗南宋城市工商业与农业生产较发达,人物画题材迅速扩展到描绘广阔的市井生活,风俗人物画得到迅猛展开,这一绘画风气蔓延到画院,受到画院画家(如朱光普、苏汉臣、李嵩等)的喜爱,并加以表现,主要有货郎、幻戏、春社等题材,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李嵩,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从其习画,得从训遗意。

历任光、宁、理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虽通诸科,不各六法,特于界画、人物,粗可观玩,他无足取。

现存人物画有《市担要戏图》页、《货郎图》卷、《卖货郎图》纨扇、《婴戏货郎图》纨扇、《骷髅幻戏图》页等。

现存李嵩《货郎图》有四卷,分别藏于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表现主题、手法基本一致,情节各有不同《市担婴戏图》《市担婴戏图》纨扇以纨扇形制描绘村口柳树下,走村串乡的货郎挑着装满货物之担子进村,刚放下担子,妇女孩子们就欢呼雀跃地围了上来的场景。

画面左边一位村妇抱着正在吃奶的婴儿前来挑选物品;妇女身前一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正往货担上爬,想去拿什么东西;妇女右侧背对观众的孩子一手指着货物,一手去拉妇女身后的孩子;走在最后的左肩扛着树枝,枝上有鸟笼,嘴里吮着右手指,露出馋相,大概是想吃零食了吧。

画面右边是正在整理货担上货物的货郎,边整理边回头看左边爬上货担够货物的那个孩子。

全幅构图极具匠心,画面形象呈一字水平展开本有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之虞,但货郎回头的动作却避免了这一点,将观赏视线引向了左边顾客(妇女孩子),回向左边的视线又被折向右边的柳树枝条引向右边,而形成回流之势。

如此,观者视线就在不知不觉中留在了画里,以作深入鉴赏。

全幅衣纹主要以细劲铁线描造型,刻画准确生动,行笔略有顿挫,有战笔之趣,适合表现下层百姓布衣质感;货担、货物全用勾勒,繁复周详,清晰准确,一丝不荀。

人物胡须、头发、货物、地上小草与天空等处略施渲染,墨色清淡。

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

今 天你 是 操 纵 者 ,或许 明天 你 就 会 成 为被
画 面 中 大 骷 髅 提 线 操 纵 着 一 个 小 骷 操 纵 者 。
髅 。表现 的是 宋代 的一 种 民 间艺 术— —悬
也 许 ,这就 是 《骷 髅 幻 戏 图 》的精 髓
丝 傀 儡 戏 。 悬 丝傀 儡 戏 即木 偶 戏 ,是 以绳 所 在 — — 能 够 引 人 深 思 。正 因如 此 .这 幅
做 招 手 状 ,很 是 活 泼 。小 骷 髅 对 面是 一个 侧却终大究还量是留要白归于,一将具小白骨孩,置接于受 死空亡白。 的背 景上,黑与白,生与 死
小 孩 ,跪 在 地 上 ,盯 着 小 骷 髅 并 伸 出 手 , ▲在画此面外左,侧关 于,这画幅家画 的用内密涵 线,也重不墨乏 玄 勾 勒出 骷髅和货 担,色 调暗
位 年 轻 妇 人 ,很 明显 是 他 的 妻 子 ,她 半袒 家 庭 的 眷 念 ,又 以 鬼魂 的形 态 回 来 。还 有
胸 ,怀 中 抱 着 一个 小 儿 正 在 哺 乳 , 目光 安 人 认 为 , 以骷 髅 为 主 角 , 寓意 人 生 无 常 ,
详 地 注 视 着 眼 前 之 事 。
或 线 操 作 傀 儡 (木 偶 )而进 行 的表 演 形 式 , 画 成 为南 宋 风 俗 画 的 卓越 代 表 ,在 中 国古
它 起 于 汉 。兴 于 唐 ,盛 于 宋 ,具 有 悠 久 的 代 绘 画 发 展 史 上 拥 有极 高 的地 位 。l翻
1O4 cuLm .GE∞mPⅢ
多表 现 下 层 社 会 生 活 的风 俗 画 ,例 如 《货 和 肉 ,有 一 担 苦 和 愁 。”他 认 为 李 嵩《春溪渡牛 图》 表 达 的 是 傀 儡 戏 艺 人 携 妻 带 子 浪 迹 天 涯 ,

浅议粉骷髅

浅议粉骷髅

20l o年9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却.2010第l O卷第3期J b岍以。

厂胁6ef研渤e邝业矿&o,|D m拓s彻d曰淞i鹏55(co哩陀I I lem西e尉豇幻n)%L l O朐.3●文学研究浅议“粉骷髅”于硕(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粉骷髅是中国历代不同文体作品中一个惯用的意象。

将美貌的女性和象征死亡让人畏惧的骷髅相联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色的矛盾心理,它是综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产物,是中国古人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

关键词:粉骷髅;女性;教思想文化蕴含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l O)03—0075—04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热衷于描写女性的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月貌、倾国倾城、明眸善睐、貌比天仙……在这些文人的笔下,女性总是和美的事物相联系。

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国历代不同文体的作品中有一个惯用的意象——“粉骷髅”,即“美女等于骷髅”,将美貌的女性和象征死亡让人畏惧的骷髅相联系,寓有特殊的思想意蕴与创作主旨。

本文尝试对这一意象做出探讨。

一、“粉骷髅"意象梳理将美女和骷髅相联系,较早而著名的故事应是题名曹丕所作的《列异传》中的《谈生》。

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经书。

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

自言:“我与人不同。

勿以火照我也。

三年之后方可照。

”为夫妻,生一儿,已二岁。

不能忍,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

其腰以上。

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

妇觉。

遂言日:“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竟相照也。

”生辞谢,涕泣不可复止。

云:“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

若贫不自偕活者,暂随我去,当遗君物。

”生随之去,入华堂室宇,器物不凡。

以一殊袍与之日:“可以自给。

”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

后生持袍诣市。

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

王识之日:“是我女袍,此必发墓。

”乃取拷之,生具以实对。

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

李嵩《骷髅幻戏图》语义研究

李嵩《骷髅幻戏图》语义研究
似于对鬼神的崇拜。
除了道教,佛教中也有关于骷髅的形象,如
向右前方。画面右侧是一个婴孩作前匍状,同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描述释迦牟尼在世时,就
时右手伸向前方,似乎急切想要触碰什么,后方
自人类进入有文字的历史以来,萨满巫术
曾反复“取死人髑髅授与梵志”,问其“此是何人
女子伸出双手身体前倾,似急于上前阻拦。而
了宋代,佛教文化里对于骷髅的喻义其实和道
最早可推断至西汉。至宋朝,傀儡戏变成了比
梏中解脱。庄子身处战国,连年战乱,民不聊
教是有相通之处的,在这里,骷髅不再如前代一
较流行的戏法种类,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
生,庄子在此大环境下,认为死比生更加逍遥是
样是惋惜生命或是解脱之语,而变成了警醒世
胜》中记载临安瓦舍勾栏里演出的木偶戏种类
是以石器摹刻而成的凹凸状岩画,
其中
形象,其中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
立两人右下方的长方形方框内有两具骷髅状的
也出现了人类骷髅形象,与阴山岩画的造型相
艺术博物馆的作品中头骨都位于货郎右侧的货
形象,虽然学界一直有所争论其究竟是人还是
似,线条简洁,以巨大眼眶凸显骷髅特征。同时
担上,故宫博物院藏本中的骷髅头骨位于货郎
戏图》的作者李嵩为何会作这样一幅图像,要表
达什么含义,又为何选择这一形象来表达?骷
髅这一特殊图像出现在艺术表达中是否仅此一
例?它代表什么,又是从何时开始引起人们的
注意,并背负了人类赋予的特殊含义?它们表
达的意义又是否相同?
台湾学者衣若芬的《骷髅幻戏:中国文学与

嵩 / 骷髅幻戏图
的《平生壮观》中的《骷髅拽车图》两件,但图像
86
2022 / 03

骷髅幻戏图小花故事解析

骷髅幻戏图小花故事解析

骷髅幻戏图小花故事解析
很多人说这本书高开低走,雷声大雨点小,但我个人觉得这个结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大体剧情都能圆回来,感情线也算比较饱满;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是小细节处理的不够好,说的很多但仍很模糊。

其次,骷髅幻戏图虽然说是借鉴了SCP但是借鉴的是基金会本身,一种汉化的感觉。

再次,宋轻罗从头到尾的惨,特别是大结局,真的会引起部分攻妈的不适。

骷髅幻戏图的应许之地,非常像湮灭的剧情,都是一个地方出现了一片不知名区域,进去的生物和人都没有活着出来的,自鉴。

而且感觉就是以科学的角度,讲述怪异出现了,宋轻罗负责抓住这些怪异,但却没有鬼。

强硬带上的煽情,没把我感动到。

小花!人间天使!嘤嘤嘤!她是天使!
梦和小花出现(记不得章节名字了)算是我认为比较出彩的两部分。

看过那个电影的人对梦可能更有代入感一点。

小花这个人物是让我觉得整个文章中描写甚至让我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也让我着实掉了泪。

南宋时期三朝元老著名画家李嵩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南宋时期三朝元老著名画家李嵩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南宋时期三朝元老著名画家李嵩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

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

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

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

此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

夏圭、马远、李唐和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完了,这里介绍我们再分享南宋李嵩大画家绘画作品。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嵩绘画作品有:《花篮图》《骷髅幻戏图》《货郎图》《货郎图团扇》《市担婴戏图》《月夜观潮图》《听阮图》《水殿招凉图》《焚香祝圣图》《西湖图》《钱塘观潮图》《赤壁图册页》《柏溪蝶影图页》《明皇斗鸡图》《观灯图》《罗汉图》《龙骨车图》《汉宫乞巧图页》《瑞应图》《桐荫对奕图》《齐眉携老图》《水墨孤亭图》《夜潮图》《秋葵图》《林亭高逸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南宋著名画家李嵩绘画作品李嵩(1166—1243),中国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曾为木工,后成为画院画家李从训的养子,绘画上得其亲授,擅长人物、道释,尤精于界画,后历任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三朝画院(1190一1264)时期画院待诏。

骷髅幻戏图观后感300字

骷髅幻戏图观后感300字

骷髅幻戏图观后感300字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为《骷髅幻戏图》的短片,它让我有种全新的感受。

从内容上看,电影宏大的空间和时空布局,让我立马跟上故事的节奏。

故事围绕着一个虚构的,有着超凡生命的骷髅,展开,他拥有着超凡的能力,可以主动的操控周围的世界,改变它的形态,灵活的跃动;他的行为也表现出着希望和梦想,就像追求永恒、逃离束缚,幻想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电影影像的视觉效果极为精美,令人惊叹,尤其是骷髅幻戏图以及特效极为细腻,还有精心设计的各种声音,整部影片的色彩有如一首梦幻的乐章,让人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展示出宏大的空间感和极高的视觉效果。

在前半部分,我们看到骷髅幻戏图中受封印的自然力量,以及类似灵魂般的守护者,让整个故事情节几乎都是由境界转换而来,让人想到世界对抗力量的完整运转,以及精神与物质耦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神秘世界。

后半部分,骷髅从拥有史诗级的力量,一步步走向力量的觉醒,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不断成长,也可以看到它的不断修行,它避免杀戮,尝试去了解它周围的世界,寻求理解,追求着更好的生活,甚至与守护者一起,去寻找真正的幸福。

最终,它用自己的力量,击败了主角,结束了历史的封印。

从《骷髅幻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保护自己的理想,去追求的缩小生活的距离,去寻求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改
变自己的环境,去寻求一个新的未来,每一次的努力,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个团队的努力,去把握时间,通过把握机会,去改变命运。

最后,《骷髅幻戏图》给了我这样一个教训:要比别人努力,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也要把握机会,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骷髅幻戏图》中的道教生死观

《骷髅幻戏图》中的道教生死观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骷髅幻戏图》中的道教生死观何晔(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作者以李嵩《骷髅幻戏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画中的“提线骷髅”与妇女、孩童的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同时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此进行情景分析,认为此画背后表达的主题是关于道教生死观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骷髅;道教;生与死中图分类号:J2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168-01《骷髅幻戏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幅另类、先锋,极具想象力的画作。

画面中,一位妇女正注视着地下爬行的幼童,幼童伸手去够的小木偶,竟然是一个骷髅,而提着小骷髅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头戴轻纱的大骷髅。

大骷髅背后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正在吮吸乳汁,神态安详,心无旁骛。

关于这幅图,在仅有的信息里知道它是一个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

关于李嵩的信息更少,他小时候生活很苦,是一个木工,后来被画院里的一个人收养,到画院当了一个有编制的画工,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

”他画了很多风俗画,这幅就是一副风俗画。

在北宋年间,有种非常流行的悬丝木偶戏叫傀儡戏,这个戏在汉朝就已经发源,但因为北宋经济发达,民间活动也比较多,所以傀儡戏就开始盛行起来。

有记载,“驾兴临水殿争标锡宴,诸军百戏,如鬼神杂剧之类。

”当时民间去看这些傀儡戏,就如同我们今天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所以傀儡戏就是一个民间活动。

但为什么傀儡戏里提线的木偶也是一个骷髅,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暗箱操纵的大戏,有人仿佛在操纵一根看不见的线来控制骷髅,寓意着告诉世人,其实我们的人生都是被人操控着的。

这看起来很合理,但真实的寓意没有那么简单。

这幅画背后有一个题跋是这么写的,“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李嵩为何要创作骷髅幻戏图 他要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李嵩为何要创作骷髅幻戏图 他要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李嵩为何要创作骷髅幻戏图他要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本文导读:说到骷髅白骨,一般人都会感到阴森恐怖,甚至头皮发麻联想到不好的事情,而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一位名叫李嵩的画家绘制了一幅以骷髅为主角的“神秘鬼画”,看似可怖的画面下,作者传达出来的寓意却完全不是消极恐怖,更不是世人讹说的诡异离奇,而是参破禅机的智慧……一起来看看吧!《骷髅幻戏图》《骷髅幻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画,目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从保存完好的暗黄色画面上能够看出来,整幅画从左至右由哺乳的妇人、操纵玩偶的骷髅艺人、玩耍嬉闹的儿童组成,除了艺人和傀儡两个大小骷髅外,这幅画没有一个地方显得阴森、瘆人,反倒欢乐祥和,洋溢着欢乐。

操纵小傀儡的大骷髅艺人为什么会产生认为这幅画诡异阴森的观点呢?是因为作画背景时期的骷髅意象,很不同于我们如今观点中预示着死亡、痛苦的骨骼本体,宋元时期的“骷髅”乃是一种习见的关于人的谐谑式隐喻,而且骷髅戏是宋朝常见的一种市井表演形式,属于悬丝傀儡,所以妖魔化这幅风俗图是很没必要的。

《骷髅幻戏图》的核心主题在于生死转化、因果轮回之间难以言喻的禅机。

画面中的大骷髅戴着宋朝常见的襥头,着透明纱衣,手中操纵着一只悬丝傀儡,同样为骷髅形态,代表着“死亡”,左侧哺乳的宋代妇人坦然祥和,代表着“生命”,生与死这两个复杂的命题在这幅图达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再来谈谈宋元时期“骷髅”意象的具体涵义。

随着宗教空幻观影响到文人创作,便是骷髅与死生、与美女相组合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以骷髅之衰朽警戒世人去除贪欲,远离名利声色。

如佛教中的空幻观。

空,意为空无、空虚,即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自然万物包括人的生老病死都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最终归于寂灭。

所有世人不过是带肉的骷髅,人们迷恋的美色情爱、富贵荣华也都如过眼云烟。

为了破除世人的执着、痴迷,佛教经典常用骷髅劝戒,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附《吕祖师降三十二次偈》等。

论“庄子叹骷髅”的文学与图像表达

论“庄子叹骷髅”的文学与图像表达
也 象 征 着 那 些 没 有 悟 道 之 人 。全 真 教 宗 师 王 重 阳 为 了 在 有
二、 世事命运 的浮沉 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 时期 , “ 庄 子 与骷髅 ” 的故 事受 到 了 精英文人 的瞩 目, 从而 由寓 言故事登 堂入室 , 进 入高雅 的辞 赋殿堂 。诸侯 的纷争、 时代 的动荡 , 充满了各种生命 的威 胁 , “ 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 鸡 鸣” 的社会 现实 更是 给人 以朝 不保 夕 之感 。国家时局的混乱 、 个人 命运 的浮沉 感之 于心 、 行诸 于文 , 便充满 了哀思 与苍 凉。张衡 的《 骷 髅赋 》 、 曹植 的《 骷
出多样 的风 貌。“ 叹 骷髅” 的故事原型来 源于《 庄子》, “ 庄子叹骷髅 ” 是一位 思想 家对 于生死轮 转 、 万物 变化 的 哲思, 魏晋 南北朝时期 , 精英文人的骷髅诗赋 充满了哀 思与苍凉 , 宋元时期宗教 家们 的骷髅诗 、 骷髅 画寄寓 了修 真求道 的警醒 , 明清 以来俗文 学作 家的 小说 、 戏 曲则借此讽刺世 态人 心。
壁 画下还有一段铭文 : “ 昔祖 师在全 真庵 , 自画一 骷髅 , 以示
马丹阳夫妇。复赠之诗云 : ‘ 堪叹人人忧里愁 , 我今 须 画 一骷
髅 说》 及 吕安 的《 骷髅 赋》 便是其 中的代表作 。 张衡的《 骷髅赋》 以一次意气风发 的畅游开篇 , “ 星回日
运, 凤举龙骧 。南游赤野 , 北陟幽乡 。西经昧谷 , 东 极扶桑。 ” 然 而这 畅游的兴致却 因路 旁 的一具 “ 髑髅” 而变 得 “ 怅然 ” 。 无论是 张平子的发问 , 亦或是 骷髅 的 回应 , 都充 满 了一种 悲
生, 这与庄子 的语言表达观有关 。为了消除人 们脑海 中的执 着分别 , 《 庄子 》 中有很多丑 陋、 残缺, 甚 至恐怖 的意象 , 这些

宋代骷髅形象与佛教“白骨观”

宋代骷髅形象与佛教“白骨观”

在以往的宋代城市遗址或墓葬考古发掘中常会出土一些小型陶瓷俑,其形象多为人物或动物,人物多为婴戏、贵妇、神佛等题材,动物多为狮、马、羊、狗等形象,这些小型陶瓷俑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民间信仰。

在这众多的形象中有一种为骷髅,与其他题材迥然不同,关于其含义常令人费解。

我曾见到两类实物,一类为骷髅头的形象,另一类为一人用双手撕破面部皮肉,露出骷髅的形象。

另外,河南汝瓷博物馆所藏的宋金时期的三彩枕上也画有骷髅头形象。

还有一件著名的与骷髅形象相关的宋代文物,就是《骷髅幻戏图》。

此图由南宋画家李嵩(1166~1243)绘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呈圆扇形。

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一个小骷髅,骷髅旁有一副演傀儡戏的担子,担上有草席、雨伞等物,骷髅身后有一哺乳婴儿的妇人,骷髅前面有一婴孩,他趴在地上手指小骷髅,正聚精会神看骷髅傀儡戏,其后有一妇人伸出双手做要去抱婴孩状,应该为婴孩的母亲。

关于这幅画历代学人多有记录考证,其画面含义也众说纷纭,争论至今。

有的学者认为此画的核心主题是生死转化及因果轮回,或者与庄子的“齐生死”有关。

李嵩画的骷髅图不止一幅,《孙文 图/郭强 化夏宋代骷髅形象与佛教“白骨观”氏书画钞》就收录有《题李嵩画〈钱眼中坐骷髅〉》,全文为:“尘世冥途,鲜克有终;丹青其状,可以寤疑。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嗜物不衰。

顾青草之委骨,知姓字之为谁?钱眼中坐,堪笑堪悲。

笑则笑万般将不去,悲则悲惟有业相随。

今观汝之遗丑,觉今是而昨非。

”在李嵩之前也有人绘过骷髅图,如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和他的学生谭处端(1123~1185)就多次画过骷髅图,有诗作《自画骷髅》《画骷髅警马钰》《叹骷髅》《骷髅歌》等可证。

他们全都在李嵩之前,可惜没有画作流传下来。

可见骷髅图是当时一种流行的绘画题材。

宋代文物中屡屡出现的这种骷髅形象,其含义究竟为何?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太多,以往有学者指出其应与宗教有关。

附魅于人骨:古代宗教艺术中的人体骨骼符号

附魅于人骨:古代宗教艺术中的人体骨骼符号

附魅于人骨:古代宗教艺术中的人体骨骼符号摘要:在世界众多文明与文化当中,人体骨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

无论在某一文化语境中意象为何,在较为原始的历史时期中,人体骨骼均被视为具备“超自然力”的事物,从而进入宗教范畴,成为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附魅古代艺术宗教艺术一、魅与附魅“魅”是“鬽”的异体字,《说文·鬼部》中说:“鬽,老精物也。

从鬼、彡。

彡,鬼毛。

魅,或从未聲。

”又有服虔注称,“魅,怪物。

或云魅人面兽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

”《周礼•春官•神仕》中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祇)物鬽。

”郑玄对此注为“百物之神曰鬽”。

由此可见,在中文语境中“魅”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原始的万物有灵论。

“魅”不单单表现为一种“神秘主义”的超自然力量,也包括人类基于各种社会景观所观想和想象出来的、一系列的精神文明产物,虽然在不同阶段其效率也不同,但它的核心仍然是实用性的,即在某种方面增益自身。

这是因为在各类巫术仪式中,人们运用观念里认为可以使事物发生状态改变的超自然力量,其目的不只是为了狂迷的祭祀或崇拜,更强烈地显示出一种包含利益的目的指向性,比如恢复健康、粮食丰收。

正是因此,“魅”更趋向于为了满足某种功用而幻想出的内涵,这种内涵不但包括了对超自然存在的释义,也包括人自身所建构起来的观念。

附魅(Enchantment),《剑桥词典》将其解释为“某种对某人具有魔力的东西”或“受到魔法影响的状态”[1]。

“附”即附着、依附,“附魅”可以看做“魅”附着于某物或某种状态之中,从而使其拥有思维能力和象征能量。

超自然力量在附魅现象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本质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世界观和有机的自然观,在这种观念下,自然拥有了神圣与高贵的气质,万物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其最典型和最鲜明的特征[2]。

在这种遍布“灵”与“能量”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神话、传说、迷信等手段对世间万物及其运行原理进行诠释;同时,在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下,人们也可以通过仪式化的巫术活动去借助超现实存在,即神明、超自然力量、祖先之灵、万物灵性和人本身的“能量”,从而趋吉避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骷髅幻戏之谜——浅析李嵩《骷髅幻戏图》摘要:本文从传统文本角度出发,试图从画家生平、时代风貌和历代诗文中寻找与《骷髅幻戏图》相关的文化线索,学习并梳理历代学者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去探寻人物身份以及骷髅、傀儡等意象的真实含义,探索《骷髅幻戏图》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含义。

关键词:李嵩;骷髅;傀儡戏一、李嵩和《骷髅幻戏图》1、李嵩李嵩,南宋中期院体画家,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军事孱弱但经济文化繁荣。

《图绘宝鉴》中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神墨,后为李从训养子。

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

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文渊阁影印版《四库全书》第 81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602 页.]李嵩虽然作为宫廷画家,但出身底层,他对农民生活疾苦抱有强烈同情心,都自然流露在其以表现农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

李嵩绘画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

整体以人物画为主,代表画作有《货郎图》《骷髅幻戏图》《春社图》《春溪渡牛图》《四迷图》《服田图》《花篮图》《钱塘观潮图》等。

从其人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嵩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同情,表现出李嵩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实和百姓生活状况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见解。

李嵩在人物、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造诣,风格独特且思想深刻。

2、骷髅幻戏之谜南宋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平稳和安乐。

交通也相对便利,商品经济繁荣,这些因素都促使绘画作品商业化。

产生了描绘世俗社会和人文生活景象的风俗画。

在众多描绘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副极为特殊的作品,那就是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风俗画都以描绘普通民众生活景象为主,展现出一幅生机繁荣、乐趣盎然、欣欣向荣之景,为什么画作将骷髅绘于画中?这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究。

画家将如此之景表达到自己的创作是何用意?这副作品到底给观者展现了什么?二、李嵩《骷髅幻戏图》含义探究《骷髅幻戏图》为绢本设色,作团扇形式,横26.3厘米,纵27.1厘米,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中描绘一大骷髅穿着纱衣戴幞帽,左手置于左腿上,左腿向内盘坐于地,右腿弓起支撑右手。

右手提数丝悬吊一个小骷髅。

大骷髅身后妇人盘腿而坐,外着对襟袖衫、内着抹裙,正在哺乳怀中婴孩,面目祥和地望向前方,视线似与大骷髅一样皆落在右侧略大的孩童身上。

小骷髅与孩童相对而立,孩童因被提线小骷髅所吸引,面带欢喜好奇之色,连跑带爬地向前伸手想去触摸小骷髅,小骷髅身后又有一身形娇小的妇人,一脸喜悦疼爱之情,双手有向前呵护之状。

左侧人物后上方有一砖砌墩台,上立一牌,书有“五里”二字。

前方摆有一行李担,有长柄雨伞、瓶子、水葫芦、席子等生活用具。

《骷髅幻戏图》采用边角构图,画面的重心在于左下角,这也是南宋偏安一隅的真实写照。

在绘画技巧上,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条刻画物象,生动精准地表现物象的不同质感、量感,把骨骼的状态、衣纹的走势刻画得生动逼真。

大小骷髅的骨骼用线干脆有力、顿挫分明;妇女、婴童脸部及身体裸露的部分线条柔和流畅,转折处含蓄。

行李担与杂物用线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墩台线条粗直工整与中墨渲染结合,体现出厚实稳重的体量感。

纵观画面所有事物的刻画,可见李嵩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绘画技艺的高超,其线条笔墨变化丰富,提按顿挫挥洒自如,沉稳中又不失轻快,设色典雅、古朴、严谨,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写意的味道。

画面离奇怪异,将阴阳两界的事物绘于一个情景之中,寓意神秘荒诞,不仅打破了人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也是令人迷惑探究。

1、人物身份之谜历来的研究者多认为画中人物的身份是货郎或傀儡艺人及其妻儿,表现其携家眷游街卖货、卖艺的无奈生活。

笔者观察画面,认为“货郎”及“傀儡艺人”的说法皆不准确。

首先,以李嵩《货郎图》与《骷髅幻戏图》对比,前者货担分五六层,杂陈零碎而齐全百货,具有着明显商业特色。

后者的货担盛放三个包袱,长柄雨伞、水葫芦、瓶子等以及三层隔箱,更像是行李。

因此主要人物身份不会是货郎。

另外,《货郎图》中人物朴实气质浓厚且粗衣布裤。

而此图中女性人物的纱衣裙带及珠宝饰品略带贵气,小儿和骷髅人的衣质亦佳,主体人物也不像是生活贫贱的傀儡艺人。

笔者认为从人物大小比例及穿着看来,画中两女子更像是一主一仆,出自只是生活相对富裕的人家,介于贫民与宫廷贵族之间,描绘可能是一家人出门游玩的场景,亦可能是在迁居的途中休息的情景。

2、骷髅的涵义《骷髅幻戏图》之所以如此诡异神秘主要是因为画中“大小骷髅”元素的匪夷所思。

有观点认为在这幅《骷髅幻戏图》中大小骷髅涵义是纪念死者灵魂恒在。

“大骷髅”是乳妇已死的丈夫,而画中展现的情景或是乳妇在思念丈夫的幻想,或是吊念亲友的方式。

笔者不认同此说法,李嵩详尽地描绘可怖的骷髅震慑观者,画家否欲借死者来对生者启示什么?首先,骷髅元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宁夏中卫岩画和贺兰山岩画,通过线条来表现,圆形被视为人的头部,多个箭头符号贯穿一条直线之中,像人的骨骼结构的骷髅图像)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骷髅在祖先死后被用作膜拜物,寓意灵魂永恒,亦可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骷髅哲理的阐释,最早见于《庄子·至乐》中的记载,关于“梦骷髅”“未尝生、未尝死” 等描述,后世东汉张衡的《骷髅赋》、三国曹植《骷髅说》、晋代吕安《骷髅赋》等文学作品一脉相承,与骷髅对话,感叹生死,既传承庄子的思想,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

“骷髅”的寓意也逐渐从庄子“乐死悲生”的生命观转变为在政治命运中“叹死悲生”生命观的转变。

永乐宫重阳殿西壁的《叹骷髅》等作品,《骷髅幻戏图》也有可能受到了全真教和佛道思想的影响。

道教创始人王重阳在《画骷髅警马钰》一诗中以“骷髅”教化弟子、警点世人,可知《骷髅幻戏图》存在道教视生死于自然的观念。

其次,宋代宋慈所著《洗冤录》验骨篇对人体骨骼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反映了我国南宋时对人体的认识和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画家李嵩能够精确表现人体骷髅骨架,他的绘画技巧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对人体内在结构的运用和重视。

更重要的是,南宋朝局混乱,烽烟四起,天灾肆虐,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因此导致尸横遍野,人口急剧下降。

李嵩出身底层,历经南宋三朝,遥想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人们生死不过一瞬间。

李嵩绘此图很有可能身处当时时局下的有感而发。

骷髅无皮无肉,空有赤裸嶙峋骨架,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直指生命本质。

引观者思考生命的本真。

画面中一妇人哺乳婴儿,大骷髅直挺背而坐悬丝操控着小骷髅,小骷髅与孩童对立好似在玩耍,儿童好奇地趴跪在地上伸手想要触碰小骷髅,儿童身后有一妇人伸手作阻止呵护孩童状。

大骷髅通过拉扯系在小骷髅上的线的高低来愉悦儿童。

小骷髅一举一动都被限制,就像命运的绳索被大骷髅所掌握。

儿童要去伸手触碰小骷髅,是否在象征着人终究会走向死亡?李嵩并未写众多题跋,只是通过形象的描绘让观者进行自我思考和悟道,观者也会因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对此产生不同的见解。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观此画后,题跋散曲《醉中天》:“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而大骷髅操纵小骷髅的表演情景,也引发了研究者联想到另一个主题关键词“傀儡”。

3、与“傀儡戏”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傀儡戏起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宗教仪式,承载敬神除煞、消灾祈福的社会功能。

廖奔认为《骷髅幻戏图》表现的就是“悬丝傀儡演出场景的模拟”,在《〈骷髅幻戏图〉与傀儡戏》一文对宋代民间文化进行了探讨,利用史料、文献、图像说明宋代傀儡戏普及程度之深,指出这是宋代傀儡艺人四处卖艺并携家带口的场景。

康保成的《补说〈骷髅幻戏图〉——兼说“骷髅”、“傀儡”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承接廖奔的研究,更详尽地进行了文献考据,将此画的解读从傀儡戏风俗的研究转向了傀儡戏与宗教的关系,从而串联起《骷髅幻戏图》与宗教的联系。

除去《骷髅幻戏图》,众多古籍证明宋代傀儡戏十分普及,宋代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也可以看出,傀儡道具不仅仅是傀儡艺人的道具,而且已普及到百姓家庭中作为孩童的玩具。

《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手提“小骷髅”不仅仅是李嵩用以记录宋朝时期悬丝傀儡戏表现,亦蕴含着消灾祈福的寓意。

并且在傀儡剧中,再逼真的人偶依旧是一具没有意识和思想,不能自由活动的傀儡。

傀儡可谓是将人生中的大喜大悲都集于一身,在节庆时的滑稽凑趣,在葬礼祭祀中的悲戚哀伤,然傀儡道具根本上表达的是提线人的悲欢情怀,无关傀儡。

因此,笔者认为《骷髅幻戏图》展现的重点不是简单描绘傀儡戏演出本身,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借“大骷髅”表演“小骷髅”傀儡来感叹命运身不由己,无法自控。

人生的倏忽幻灭,被无形的命运之手掌控,借傀儡戏寓意人生无助无奈之感。

三、结语李嵩对社会现象观察细致,感受颇深且擅于通过创作构想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思想和见解。

《骷髅幻戏图》是现实与宗教的交错,是画者感受与当时时代的结合,通过具体的形象、故事、内容来传达人生的无常、生死轮回、幻化戏梦等深奥难解的题目,亦真亦幻,真幻相融。

一方面,李嵩通过高超的写实手法描摹现实,为后人研究南宋的风俗人情提供了重要且真实图像材料;另一方面,画作中两个重要而特殊的意象“骷髅”和“傀儡”又使其比一般的风俗画增加了更耐人寻味的哲学深义。

《骷髅幻戏图》传达的思想寓意深厚,与道家、佛家等诸多思想相契合,体现了自然生死观,让观者观必有所悟,达到“成教化、助人伦”传道授法的效果。

参考文献[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 宋慈.高随界祝林森译注.《洗冤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厉鹗.《南宋院画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3] 李福顺.李嵩和他的《骷髅幻戏图》[A].朵云[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4] 施莉亚.李嵩《骷髅幻戏图》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2.[5] 汤雯雯.“未尝死未尝生”——李嵩《骷髅幻戏图》探析[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5.[6] 廖奔.《骷髅幻戏图》与傀儡戏[J].文物天地.2002(12).[7] 康保成.佛教与中国傀儡戏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3(3).[8] 康保成.〈韶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J].文学遗产.2003(2).[9] 康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兼说“點髅”、“傀儡”及其佛教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3(11).[10]耿纪朋.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析[J].荣宝斋,2013(9).作者简介:李晓阳(1996.5.4),女,汉族,籍贯:河南南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