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的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读解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1. 剧情简介:讲述女高中生苍井空的告白以及周边人物的故事。
在告
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黑暗的秘密。
2. 主题分析:该片主题为复仇和爱情。
女主角通过告白达成了她的复
仇计划,而男主角则通过接受女主角的告白,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
3. 形式分析:该片穿插了多个时间段的剧情,通过多个视角的叙述使
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也更加引人入胜。
4. 角色解析:女主角苍井空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女孩,她通过告白实现
了她的复仇计划。
男主角桥本桥则是一个善良且懦弱的男孩,他在经
历了苍井空的告白后,也逐渐变得更加勇敢,学会了面对现实。
5. 意义分析:该片告诉人们,要学会勇敢面对自己的感情,面对现实。
同时也告诫人们,那些让人心动的感情,很可能会隐藏着一些黑暗的
秘密,因此也要保持警惕。
6. 电影结尾:电影的结尾,苍井空被警察抓获并被判刑,而桥本桥则
带着一份受伤和思考上了同一班车,电影结束。
7. 电影意义:电影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情感,以
及一些人心中隐藏的复仇心理。
这部电影不仅仅关注了爱情和复仇,更是关注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告白》电影影评
《告白》电影影评影片以平静的色调、安静的对白开场,穿插着血液的温度和嘶叫的绝望,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中极美的云游动的天空镜头,灰蓝的、游动的、散发光芒的天空,被雨水洗净,翻动着美丽的色彩,然而面对如此广阔的蓝天,观众却感受到了最深的绝望和残忍的人生。
这是一场比大逃杀更现实的游戏,没有规则,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优子、直树还是修哉,都在内心的挣扎中痛苦地煎熬着。
优子以惩戒者的身份出现,却也是一个无法走出内心困境的迷途者。
她的行为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是内心两个自我的斗争,她最终输给了自己的黑暗面,无法克制地将痛苦施加在别人身上。
影片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当面对内心的黑暗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屈服,而不是战胜它。
直树和修哉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要少年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直树是一个看似冷漠的孩子,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母亲的深深怨恨。
他无法接受母亲的忽视和偏爱,于是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而修哉则是一个拥有强烈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孩子,但他的成长环境却让他产生了扭曲的心理。
他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但却总是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这两个孩子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也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
渡边老师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但他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却显得有些无奈和无力。
下村优子是一个单亲妈妈,她对自己的儿子桥本直树有着深深的爱,但她的教育方式却有些极端。
森口悠子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复仇计划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张力。
这些人物的存在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
整部影片以冷色调拍摄,营造出一种压抑、浑浊的氛围,与影片的主题相得益彰。
开场欢快的“When I feel lonely”和结尾悠扬的钢琴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是凸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日本告白的影评
观后感告白这部电影是由中島哲也監督作品,中島監督,少年犯罪を題材としたシリアスなサイコ?サスペンススリラー映画として宣伝、公開されました。
在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这堂课里放映这部电影之前,我是因朋友的推荐,看过一次,当时就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电影的开头很像是牛奶广告,而且加上背景音乐。
我完全以为是商业广告,刚开始有那么一点反感。
但是还是继续看下去发现影片越看越深奥,越看越好看。
影片的主角森口悠子的告白为开端,叙述了自己的女儿在游泳池被本班2名同学杀害,并陈述了这俩名同学的杀害过程。
我主观性的跟着主角的思维去了解主线,觉得作为母亲,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女儿是何等痛苦的事情阿?影片开头到结束其实就是这位森口悠子老师的报复过程,而我作为观众,看着森口悠子老师的报复,我觉得这些学生受到这些惩罚也是应该的。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感受最深的一点。
但是第二次重新看告白的时候,我的领悟却从单一的主线思路变为了去了解告白的背后。
我了解到了中島哲也監督将用独白难以说明的部分“风格化”,以此来刻画想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夸张的慢动作、暗蓝色和灰色等极致的暗色调。
背景音乐是电台司令。
忧郁而具有梦幻色彩的歌曲,增添了影片的紧张感,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最大吸引点。
不光这些,在人物上我重新去了解了。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父母,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家庭,这些影响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因为我也同样是一个学生,所以对俩个犯罪的学生修哉和直树,还有看着乖巧,但内心无比黑暗的美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哉:実は「注目を浴びたい」相手とは、家を出て行った母親であり、幼少期に母親から児童虐待を受けていたが、反して彼自身は「母親の迷惑になるぐらいなら死んでしまいたい」と言うように、母親に異様なほど執着しており、歪んだ考えで母親を正当化していた。
父親と義理の母親とも一時期は仲良く暮らしていたが、弟が生まれたことにより自分の部屋が弟のものになり、商品の倉庫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る祖母の家に移されて疎外感を受ける。
告白 影评
告白影评
《电影告白》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它深刻而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性和矛盾性。
从情感上讲,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
尤其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爱与恨,以及她对生活的执着和绝望。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感觉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情感。
其次,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错展现,让故事更加生
动和引人入胜。
我在观影过程中时而感到心痛,时而感到愤怒,时而感到感动,这种情感的起伏让我对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关注。
最后,电影中的主题和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
情和复仇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女主角的经历,电影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伤害和宽恕的理解。
这种深刻的主题让我在观影后久久不能忘怀。
总的来说,《电影告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了我,
更在思想上引发了我的共鸣。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成为经典,它会一直陪伴着观众,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极度美感与人性的黑暗面《告白》是我不经意间看到的,关于它的基本信息“剧情”“惊悚”,简单的四个字就把我的眼球给吸引了,看完后,有种被抽丝剥茧感觉,人物内心的阴暗面也会被展现出来。
日本大多数惊悚影片多半如此:先给观众们许多富有美感的镜头,再来用恐惧打破一切美好。
一开始便是关于森口老师的看似简单离别的告白,不紧不慢地慢慢道出自己的一生。
而台下的学生个个相互嬉戏打闹,毫无尊重老师之意,当老师说到自己心爱的女儿死亡的时候,学生们也只是震惊一下,旋即又开始喧闹。
直到森口说出自己丈夫在她怀孕的时候查出感染了艾滋,同学们才开始有所警觉,不住地捂着鼻子、憋着呼吸,随后森口又说出她已经将丈夫—樱宫正义的HIV血液注入到了杀害她女儿的两个凶手喝的牛奶里,班上学生瞬间恐慌。
老师的复仇开始,不,是关于一场人性的重生。
在运用众多慢放镜头的时候,各种静态美到极致时,与残忍的复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会欺负比自己弱的弱者,开头森口告白时,在天台上被欺负的学生最后是捏死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泄气,画面特写了一个蝴蝶停驻在他手上,仿佛有种生命的美好,但是当蝴蝶再次在他手上飞舞时,他却一把抓住使劲捏死了那只蝴蝶。
因为自己很弱小,被别人欺负,所以要找个更加弱的欺负,或是证明自己的价值,亦或是得到心理上的宣泄。
北原美月再被欺负时,有个画面,便是之前在天台被欺负的人和欺负他的人坐在一起—因为渡边修哉比班上任何人都更具有被欺负的理由。
在学生们放假之后,路过樱花树下,快活地踩着水坑,从广角镜看到的一幕幕欢乐的场景,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可是,透过肮脏的水坑,折射人性的广角镜,都感觉到社会的黑暗。
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沾染世间的污垢,人们总是通过另一种视角展现自己不同的一面。
一个花样年华的13岁的少年A修哉是怎么变成一个轻视生命的杀人魔的?归根究底还是有很多原因的,修哉的妈妈是一个电机天才,但是为了生下他牺牲太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她居然不止一次的对他说:“要是没有你就好了”一个单纯的小孩子怎么能承受这句话?连孕育出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想要自己,那自己的生命有多么没价值,我估计A杀爱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嫉妒她有一个十分爱她的妈妈和一个十分爱她的爸爸。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影片以灰白色调贯穿始终,暗示着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凄凉。
这种色调的运用使得影片整体氛围压抑而沉重,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奈与悲哀。
唯有在回忆过去时,才会出现暖色调,或许是在提醒我们,回忆虽痛苦,却也曾经有过快乐。
电影讲述了两个少年渡边和小直共同杀害一名小女孩的故事。
然而,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渡边、小直,还是隐藏在深处的神职者和慈爱者?对于这个问题,我至今仍无法确定。
渡边杀死了美月,小直则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在那一刀刀落下的瞬间,生命变得如此脆弱,渺小得如同蝼蚁。
神职者的教育意义何在?慈爱者的拥护又有何意义?生命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死亡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我们应该对其怀有庄严感和仪式感,这样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降临。
或许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庄重地走向死亡。
渡边的一生都被母亲所左右。
身为母亲,若不能亲身经历,恐怕难以真正理解母亲的含义。
母亲不仅仅是生育孩子这么简单,在我看来,作为新生命的源头,养育才是更为重要的职责。
而养育的前提是,母亲要明白自己是否有资格成为一名母亲。
一旦创造了新生命,就必须承担起责任,而不是给予孩子希望,又让他们陷入绝望。
渡边可怜吗?当然,他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小直一直被母亲视为善良的孩子,但在学校环境和自身压力的影响下,他早已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当他抱死女孩走向水池边,在女孩醒来时露出微笑的那一刻,我以为他的内心仍然存有善良,但后来我才意识到,那只是他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欢呼。
喝了带有血液的牛奶,得知自己身患 HIV 即将死亡,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但这是多么可笑的认知啊!为了那莫名的胜利感,他竟然踩着小女孩的尸首……作为失去女儿的母亲,得知凶手后,她选择了以教育的方式进行报复。
她是一位神职者,同时也是一位慈爱者。
但上天剥夺了她作为母亲的权利,让她将神职者的权利发挥到了极致。
女性本应温柔似水,但为母则刚。
站在她的立场上,我只能表示理解和赞同。
《告白》电影影评
《告白》电影影评电影《告白》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叙事和令人深思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及社会、家庭和教育在塑造个体方面的重要作用。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令人痛心的故事。
男孩 A 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和认可,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男孩 B 否认自己的失败,通过杀人来证明自己;女老师因爱女被杀害而对学生进行心灵折磨;北原则是另一名少年杀人犯的死忠,她通过收集毒药准备自杀。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告白都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性,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行为?电影中的犯罪情节令人震惊,但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犯罪背后的心理原因。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理由,他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内心的痛苦、缺失的爱和对认可的渴望。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使观众不仅仅将这些角色视为罪犯,更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影片还探讨了社会和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男孩 A 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中长大,母亲的抛弃和忽视让他感到被世界遗忘。
男孩B 则生活在一个溺爱的家庭中,母亲的过度保护和纵容导致了他的心理扭曲。
这些例子表明,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教育的不足,学校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电影的叙事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
它以女老师的告白为线索,逐渐揭示出事件的真相和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特写和慢动作等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然而,电影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电影对犯罪行为的描绘过于极端,可能会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发展也显得过于复杂,让观众难以理解。
然而,这些争议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促使观众思考人性、社会和教育等深刻的问题。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告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教育、复仇以及人性等复杂的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位教师为了惩罚杀害自己女儿的学生,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着复仇展开。
森口老师选择通过各种手段让杀人犯少年 A 感受到真正的切肤之痛,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少年 A 进行迟到的惩罚。
这一情节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手段的思考:惩罚是否可以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少年 A 的行为,他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解释。
一个从未被真正爱过的人,等同于失去了无条件被爱的权利。
他的母亲将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有孩子达到期望才会表现出爱意,这是有条件的爱。
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时,就会遭到羞辱和否定,这导致了少年 A 一生都在试图补救与母亲的关系,但一切都是徒劳。
他缺少肯定,无论是谁的肯定对他来说都是迟到的、无用的,而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场所,然后才是学校和社会。
来自社会的教育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
如果我们看到身边有人无药可救,而老师和友人都已经尽力去挽救仍然无果,那么或许我们应该选择放弃,因为这是他们家庭中没有解开的羁绊。
外界的帮助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归根结底,解铃还须系铃人。
少年 B 的行为也反映了学校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家庭虽然有问题,但不像少年 A 那样严重。
他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轻视和老师的惩罚,这些都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我们身边不乏有像少年 B 这样平凡的人,他们做什么事都很普通,有时无意的调侃会在他们心中变成“我很没用”“我是屌丝”的暗示。
因为不被关注,所以即使做对了事情也不值得鼓励,而做错或没做好事情则会受到惩罚,甚至被殴打、欺负和嘲笑。
因此,少年 B 是在报复社会。
少女 C 和 13 岁的“我”与少年 A、B 有所不同,我们学会了用冷酷和恨意来武装自己,因为我们看到爱是会被拒绝的,正义是会被无视的。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
《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该电影于2010年上映,根据湊佳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女老师对她学生的复仇故事。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丰富观点:首先,电影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
影片中的主人公酒井未奈美,她一直以来被视为一个温和善良的教师,但当她的女儿和她的学生牵涉到一起事件后,她的内心逐渐变得扭曲。
她不顾一切地为了复仇而设计了一场场罪恶行径,这表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罪恶的本质。
其次,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关于爱和复仇的复杂关系。
未奈美在电影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不惜使用复仇这种手段,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体验到了爱的复杂性。
她深爱着她的女儿,并试图用一切手段来保护她,但她也因为自己的决定而伤害了其他人。
这种关于爱和复仇的复杂关系,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最后,电影还呈现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冲突。
在电影中,未奈美为了复仇而跨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她的行为被视为是不道德和不合法的。
电影通过这种冲突来反思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于正义的认知。
这也让人们深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情感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平衡问题。
综上所述,《告白》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爱与复仇、社会价值观等多重议题的电影。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警示。
这部电影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
悬疑的刺激,也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电影提出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而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这一观点在电影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少年 A 和少年 B 杀人的动机,正是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极度欠缺与过剩。
少年 A 从小被母亲抛弃,父亲再婚,他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复仇心理。
少年B 则在家庭中得到了过度的溺爱,导致他缺乏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然而,人性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
随着人的成长,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影中,森口老师的告白揭示了社会环境对少年们的影响。
少女露西亚毒杀家人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大肆报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少年甚至将她视为“英雄”,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暴力和违法行为的容忍和追捧。
同时,樱宫老师作为艾滋病晚期患者,致力于用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理解。
这表明,教育的效果并非仅仅取决于教育者的意愿,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
电影进一步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影响。
在这个充满偏执、浮躁、肤浅、无知和自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社会环境为恶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恶行之中。
例如,少年 A 和少年 B 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误导,认为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承担责任。
那么,什么才是希望呢?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了一些可能性。
例如,餐厅里小孩给森口的那颗糖,显示出纯真和无私的力量。
这也许意味着,只有保持纯真和善良,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希望。
回到人性的问题上,虽然人性之初无所谓善恶,但在社会中,善恶是有一定标准的。
只有在一个和谐、公正、有责任感的社会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善良的一面,抑制恶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总是清晰明确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复杂的后果。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电影深度解析
《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秦基博作曲的日本电影,于2010年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因为自己父亲被杀害而对班上的同学产生了怀疑,随后一个男孩被冤狱入狱,女主角因此感到愧疚并做出了自我牺牲的决定,但最后真相却被揭开,导致女主角面对了更加残酷的现实。
影片以高中生间的纠葛为主线,讲述了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正义与坦白是否真的值得追求?作为一个高中生,拥有着年少轻狂的本性和单纯却又执拗的心理,女主角在得知父亲被杀死后,决定向班上的导致此事的同学进行报复。
但在一系列的纠葛中,女主角在对所怀疑的同学进行指控之前,没有对证据进行充分的认真核实,这导致了最终真相的曝光,让她不可逆地陷入了自责的漩涡中。
影片的故事结构采用了向前回溯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情节变得愈加明朗。
影片的气氛得以缓解,观众也会对整个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当真相被揭示出来时,观众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但是最终真相超乎想象,带给观众更多的震撼和思考。
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都十分优美动人,尤其是片中的插曲《光るなら》,在影片情感的推进中,使观众对情节的体验更加深刻。
电影场景充满了教室、食堂、走廊等学校生活的场景,令观众更感到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总的来说,《告白》是一部兼具剧情推动和人物塑造的优秀电影,它探讨了内心复杂且深刻的人性困境,引人深思。
电影《告白》赏析_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电影《告白》赏析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不你们的世界并非如此狭隘与其在这里受苦不如去别处避难吧——源自电影中的樱宫正义老师影片讲述了一名老师因女儿被杀而对学生进行复仇的故事。
通过五名角色从主观视角分别告白的形式,一步步逼近犯罪动机的核心,道出了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担。
揭示了一个个悲剧的产生源自人性的残忍与狭隘,以及人们对生命的忽视。
电影的故事情节曲折玄妙,许多悬疑、惊悚和恐怖的元素容易让观者产生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不是因画面而产生的视觉上的感受,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压抑。
残忍的故事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上,发生在远离现实社会的象牙塔之中。
单纯背后隐藏的是恐怖的真相,而这种“把残忍置于单纯”的构思,会更加贴近人性的质朴与本质,体现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导演中岛哲也曾说:“影片会让你认识到,在笑容的背后,人类有多可怕。
虽然片中有许多悬疑、惊悚和恐怖的元素,但它其实还是一出人性剧,希望大家自己去好好理解各个角色。
”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五名主要角色,阐释每个人都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森口悠子的告白——复仇者森口悠子的告白在本班学生嘈杂的结业式上开始。
森口老师的女儿被本班两名学生所杀,作为一个单身母亲,失去女儿的痛苦让她无法承受。
她认为,即便少年法能保护两名凶手,她也不会原谅他们。
此后,她对两名学生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报复。
谎称在二人的牛奶中注入了感染艾滋病毒者的血液,让他们产生恐惧。
后又利用单纯、崇拜她丈夫的寺田良辉(维特)老师去逼疯二人,导致直树的崩溃。
最后,利用修哉的弱点,冲破他全部心理防线。
她一步一步地进行着自己的复仇,她没有直接将两个人送向死亡,却把他们送入了活生生的地狱,比死更加痛苦和可怕。
森口对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在学生眼中她不是个好老师,常被指责因为过多注重自己的女儿而忽略对学生的教育。
而这也是导致她女儿爱美送命的一个原因。
在森口告白时,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命”字,并教导学生重视生命的宝贵。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电影《告白》
着逆转的时钟 , 就好像母 亲陪伴在他 身边的 画面再 次
出现眼前。逆转时钟这一发明表现 了 A内在的需求和 欲望 。但森 口的讲解使 A的希望彻底破灭 , 他知道 了 母亲的第二次婚姻 , 感觉 自己最后还是被遗弃了。
在精神分析学看来 , 潜意识 的动机是一 种受到压 抑、 不能直接进入到意识的非理 性的欲望 , 大多数与性 欲“ 里比多” 相联系。弗 洛伊德 认为 , 男性儿童 的第一 性爱的对象往 往是 自己的母 亲 , 而第一个仇 恨 的对象
第1 期
李
倩: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电影《 告 白》
・ 1 2 7・
精神 分析学视域下 的电影《 告 白》
李 倩
(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0 0 )
日本电影《 告 白》 由中岛哲也导演 , 2 0 1 0年 6月上
映, 改编 自凑佳 苗的 同名推 理小说。小说 由五个主要 人物的独 白构成 , 其 中涉及校 园欺凌 、 未成年人杀害儿 儿子对她 的依赖 , 最后 独 自离 开, 继续从 事研 究事业 , 只给儿子 留下一 些书 和一句话 : “ 你身上 流着母 亲 的 血, 继承着母亲 的才能。 ” A用心阅读母 亲 留下 的每一本书 , 希望通过 这一
奖的新 闻, 而是 同一 时间发生露娜希 的杀人事件 , 露娜
位同学所为 , 于是她 开始 了一 系列 的复仇 计划 。当代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 在影响人们生活 的方式 、 人格 心理诸 因素 中 , 过 去的经验 占据着首要 的位置 。奥地
希事件 的消息 盖过了他 的风 头。他还 制作 了 网站 , 上 传了各种小发 明, 甚 至发明各种 酷刑虐待小动物 , 他不 惜任何手段 , 目的都 只是为 了获得母 亲的重视 。他 杀 死爱美的动机单 纯到愚蠢 , 他 以为杀 人可 以轰动所 有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人性的阴暗面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我对人性的看法是“性恶论”,即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人的私欲会被无限放大。
因为没有管制和相应的惩处,人在追求欲望满足时便会肆无忌惮,永无止境。
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在日本,由于有未成年保护法的庇护,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学生懵懂无知、不谙世事,只知玩乐,因此对他们总是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被忽视的少年在非正常环境中扭曲成长,其心理状态早已不再单纯,而是充满偏执和强烈的情感,只是潜伏在心中,随时可能爆发。
现代成年人往往对少年心理过于简单或单一化,缺乏对生活个体的细致观察。
家庭、伦理、教育、交友等因素都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心理。
在各种社会体制和舆论的压抑下,这些心理问题即使不易表现出来,也绝不能被忽视。
校园是影片的主要场景,在常态下应是欢闹、有序、纯洁的,然而在影片的镜头里,它却阴沉、萧瑟、死寂,整体影调暗沉,充满压抑。
空镜头中的天空乌云密布,即使有阳光透过云层,也只是苍白刺眼的高曝光画面,整个校园仿佛被巨大的阴影笼罩。
教室内升格镜头下学生的打闹,动作被放慢,表情狰狞且可笑,尽显丑态。
曾经传授知识的象牙塔已变得面目全非,失去约束的学生如同森林中的野兽,肆意横行。
在老师不断升温的讲话中,学生似乎毫不顾忌,在极其尴尬的对峙中酝酿着一场恐怖而绝望的告白。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我们试图窥探整个事件的始末,为一系列罪恶行为寻找爆发的根源。
我们这样做并非为了宽恕,而是为了惩罚,因为人性中的恶无法被剔除,我们需要明白恶的根源。
“一个人走向邪恶并非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他所追逐的幸福。
”玛丽·雪莱的这句话,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
《告白》复仇心态下的罪与罚
《告白》复仇心态下的罪与罚电影《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于201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以复仇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与罚的主题。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道德思考,影片引发了我对复仇心态的深度思考。
影片以一个女子的告白为开端,她坦白了自己杀害了自己的学生。
然而,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我们发现这只是一个复杂的谜团的一部分。
影片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织,逐渐揭示了真相。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秘密,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了复仇心态的驱使。
这种复仇心态在电影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复仇的道德边界和后果。
复仇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源于对不公正的愤怒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告白》中,每个角色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不公正,这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复仇欲望。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复仇视为一种正当的行为。
相反,它通过展示复仇的后果和伤害来提醒我们,复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破坏。
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是被害学生的母亲。
她的复仇欲望驱使她去寻找真相,并最终导致了无辜人的死亡。
她的行为虽然出于对儿子的怀念和对公正的渴望,但却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让我深思,复仇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正义?复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对复仇心态的反思。
除了复仇的主题,影片还涉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
被害学生的班主任在教育体制的压力下,选择了掩盖真相。
这引发了我对教育体制中的道德困境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体制往往追求成绩和表面的光鲜,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和成长。
这种问题在电影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了思考。
《告白》的叙事方式也值得一提。
影片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回忆和视角交织,逐渐揭示了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疯狂,压抑与毁灭——解析电影《告白》中的人物形象
552016年第15期继《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佳作之后,日本导演中岛哲也又用新作《告白》赢来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胜利,这部电影改编自2009年获得日本书店大奖的同名小说,涉及到了诸多日本当下的社会问题,违背了日式电影一贯的温情审美,用罗生门式的多个“我”叙事方法全面又深刻还原了事件发生的原委,发掘了在和谐的社会下隐藏的人性的真相,也引发了一大波对于事件延伸开的社会问题的探讨。
例如少年法是否在保护青少年犯罪者的同时伤害到了受害者的利益,师生关系的界限应如何把握,校园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拿捏,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个人能否代替法律来进行宣判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日本,也是新时期各国面临的共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影片在女教师森口悠子长达半小时的告白中开场,叙述了一桩惨案的发生:森口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警察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
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
案件在女班长北原美月,学生A渡边修哉,学生B 下村直树以及母亲优子的告白下逐渐完整。
电影开首女主角森口冷峻且详尽的告白再加上灰蓝色画面,略带杂乱的音响,令人感到震撼窒息,整部电影在慢镜头、推移镜头及利落剪接等处理方式的助推下,扣人心弦,高潮迭出。
可以说影片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患有文明病的当今日本社会的众生相。
[1]影片中相继出现的几个“我”,分别代表着案件中的某一角度,本文将对这几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借此提出自己的窥见。
一、 森口悠子:受害者的沉默爆发“是什么在保护你们的生命?父母?武器?最能保护你们的,其实是《少年法》。
”森口关于《少年法》这句立场尖锐的话,原著小说中并未出现,可见是导演单独加出来,为电影的主旨而服务的。
森口并不满足于大众所熟悉的“一命抵一命”的单纯意义上的复仇,她深知少年犯A和B对于生命的漠然,且因为法律的阻挡,这样的少年犯并不会受到实际意义上的惩罚,这也是影片批判的一点,在其他“告白者”之口中,也传递出了“法律会保护少年犯,这些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的社会现状,影片一直在质疑这是否在某种层面上助长了青少年犯罪的风气。
电影《告白》的精神分析读解
作者: 史敏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81-8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潜意识说 结构主义语言学 拉康 影像风格 本我 艺术创作格蒙 牺牲所
摘要:<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创精神分析学,60年代中后期,雅克·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提出"镜像说"、"象征、想象和真实"等重要理论。
二十世纪至今,精神分析理论是影响人文科学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理论,渗入电影领域后被广泛应用,成为电影批评的重要理论方法,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观点是"释梦说"、"潜意识说"、"俄狄浦斯情结"、及关于人的心理结构:本我、自我、。
电影告白人物分析
电影告白人物分析电影告白人物分析篇一:电影《告白》赏析浅析电影《告白》的少年犯罪心理现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屡次发生,也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告白》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面,把人的犯罪心理活动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在荧屏上。
影片讲述了未婚妈妈初中女老师森口悠子的6岁女儿溺死于学校的游泳池,而凶手竟是自己班级两个年仅13岁的男孩。
依据日本的法律,13岁的少年犯罪甚至杀人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两个男孩在犯罪之后丝毫没有悔意和罪恶感。
痛失爱女的森口老师在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情况下辞去了教师的职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了“复仇”。
影片运用了光影技法,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片中有着许多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
整部剧容易使人处于高度集中精神的状态,害怕错过某一瞬间,令人不自觉地深呼吸。
很难形容电影有多锐利,只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内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着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
剧中的渡边修哉,修哉的告白充满了狭义,自利,纯主观视角。
他自私地爱着他母亲,这让他自己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扭曲。
他母亲从小讨厌他,早早就离开他,后来班里的女生北原美月走进他的生活。
在他心里母亲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他无法容忍美月在自己心里的重要性,最后无法容忍美月的存在,将她杀死。
自己做了触电钱包,第一时间拿去展示给老师看,结果没得到称,得到的是老师以肤浅谣言为自己下的定义。
在老师向修哉质问事情时,他直接全盘托出,彰显自己的自大。
直树是个典型自闭的孩子,他的告白里充满了幼稚的言论和愚蠢的借口。
这份幼稚不同于修哉,而是寻求存在感的卑微的寄生虫。
而他母亲对他极度的溺爱,直树要退团,他母亲来帮;直树杀人了,他母亲来反驳;直树不去上学,还有他母亲呢;直树的身体太脏了,他母亲来擦干净;直树在便利店弄脏了东西,他母亲来买。
人性阴暗与灵魂救赎r——电影《告白》人物分析
人性阴暗与灵魂救赎r——电影《告白》人物分析
杜炯熠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16(0)7
【摘要】电影《告白》是日本著名导演中岛哲也根据凑苗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从情节到人物高度还原,通过一个极为复杂的复仇故事,凸显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及各个人物如何在故事中完成自身抑或者他人的救赎.本文就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络展开分析,试图清晰地分析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物本体的刻画,深入挖掘人物内在,以期达到寻找电影中映射的主题和引发对于生命的思考的目的.
【总页数】1页(P123)
【作者】杜炯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上海 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影《告白》的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读解 [J], 胡夕姮
2.电影《告白》人物的心理学分析 [J], 包晨
3.浅谈电影《告白》中的家庭教育以及人物对立关系 [J], 颜柯
4.日本电影《告白》人物犯罪心理动因探析 [J], 王书慧
5.人性的阴暗与光辉——管虎电影代表作品内涵浅析 [J], 施振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箜 查篁 塑
电影 《 告 白》的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读解
胡 夕妲
(中 国传 媒 大 学 北 京 1 0 0 0 2 4)
【 摘要 】 影 片( 《 告白》 以冷峻的姿 态表现 了一场 阴暗的校 园犯罪和极端的复仇事件 的, 通过不 同事件 中不 同人物 的告 白, 导演抽丝剥茧,向观 众展开事件真相 ,并透视 了他们精神世界。本文将借此 从精神 分析 角度入手 ,对 电影人物行为进行 分析 ,以期更加深入地解读 电影人物意象,由此探讨 当代青少年 的人格 心理教育课题。 【 关键词 】告 白;精神分析;人物行为;弗洛伊德;心理教 育 【 中图分类 号】J 9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6 2 4( 2 0 1 7 )0 2 - 0 1 6 7 - 0 3
[ 5 ]罗力 ,芮绍炜 , 杨帆等 .互联 网医疗时代 患者 隐私保护的美 国实践与探索 【 J ] .华东科技 , 2 0 1 6 ( 1 1 ) : 6 0 - 6 3 . 息 平 台信 息安 全 与 隐私 保 护 研 究 和分 析 [ J 1 .中 国数 字 医
事业管理 , 2 0 1 4 , 3 1 ( 8 ) : 6 0 3 — 6 0 4 , 6 2 5 . [ 8 ] 孙 中海 ,孙卫 . 基 于居民健康档案 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中档案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对象选择时期,开始 向 外界寻求 目标 ,但对 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 亲, 由于 “ 性本能 ”,小男孩会选择母亲为 自己的对象,这就 是所谓的 “ 俄狄浦斯情 结”,即 “ 恋母情结 ”。 “ 恋母情 结 ”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在儿童形成 自我意识和 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 ,能否满足其对爱的需求决定 了 他是否拥有正常的人格, 如果孩子在缺少爱的环境下成长 , 心态和人格的形成必然遇到阻碍。 渡边修哉犯罪 的动机在根本上与他的童年和家庭相关。 从小被母亲抛弃的渡边修哉 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少母爱的滋 润,因缺爱而更渴望被爱的孩子早早在心里种下了 “ 恋母情 结”的种子。久而久之 ,母亲成为 “ 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 领域里 的虚像”,优秀超凡 。修哉母亲早期的教育方式,让 修哉在心底里留下阴影:因为 自己不优秀,所以母亲才会离 开。于是他想要获得众人对他才能的承认,只要 出类拔萃, 受人瞩 目,这样母亲就可以回到他身边。获得母亲的注意和 认可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 ,他逼迫 自己努力学习,向 妈妈靠近,可他即使钻研发 明创造站在 了全国大赛的领奖台 上,依然没有引起母亲的丝毫注意,每次都是失望而终。他 的 “ 恋母情结”让他的想法和行为开始极端化,他意图靠杀 人来轰动所有媒体,以此引起母亲的关注及肯定。 2 . 1 . 2变态心理产生: “ 本我 ”对 “ 超我”的完胜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 由 “ 本我 ”、“ 自我 ”、“ 超我 ” 三部分组成 。 “ 本我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 、冲动和 生命力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 的行为规 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 为什么说杀害美 月才是修哉变态心理 的成熟 ?因为如 若他一直 以杀戮为乐 ,在班里同学打着 “ 惩戒 ”的旗号集 体欺凌他 的时候,他不会毫不反抗 ,事实是,他默默忍受 了同学们暴力。但是 ,只有美 月,看出 了他 的恋母情结。 美月指 出他一切 的所作所为都是想博得母亲的注意 ,这道
【 4 】 陈秋晓 . 我国电子健康档案 的管理 问题及对策研 究 【 J ] .医
学信 息 , 2 O 1 6 , 2 9 ( 3 4 ) : 1 0 - 1 1 .
学, 2 0 1 6 , 1 1 ( 1 ) : 1 0 6 — 1 0 8 . [ 7 ]朱晓卓 . 论 电子健康档案的隐私特性及保护 [ J 】 .中国卫生
1 老师的爱女爱美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后被警方定为意外
事故 。森 口老师很清楚并非意外,经她调查 ,发现 自己的
两个学生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才是真正的凶手,于是她开 始 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在下文中,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 学的相关理论 , 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的心理分析学派的“ 潜 意识 ”和 以荣格为代表 的分析心理 学派的 “ 集 体无意识 ” 等 ,读解 《 告白》 电影中的几个人物 的人格,分析其行为 的心理依据,以期更加深入地解读 人物形象,由此探讨当 代青少年 的人格心理教育课题 。 2 犯罪者 :从精神黑暗到变态心理 当我们一刀切开人物 内心 ,我们发现造成罪恶 的所有 黑暗的秘密都深藏在人性底层 。 弗洛伊德 的精神 分析理论 曾说 明变态心理 发生 的原因 和机制,认 为变态心理是意识与无 意识之间的冲突 ,即内 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 , 以致产生固恋及倒退行 为等 , 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杀害森 口老师女儿的少年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 尚不满 1 4 岁 ,来 自社会、家庭、学校环境 等方面 的不 良因素都 对他们变态心理的形成有着极大催化作用 。 笔者探寻 了变态 心理 发生的原 因和机制 ,心里动 力学 模 式从精神分 析学派创始 人弗洛伊 德 的精 神分析理 论 出 发 ,认 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 ,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 的 内在冲 突,心理防御机制 ( 如压抑 ) 的过度运用 ,这均 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笔者认为,这个描述 与《 告 白》中犯罪者阴暗心理 世界 的建构过程相仿,单亲、 恋母、 自卑 、欺凌等人物背景条件 ,都为他们 的变态心理 和行为提供 了一个符合 “ 常理 ”的解释后路。 2 . 1犯罪者 A :渡边修哉 2 . 1 . 1原犯罪动机:俄狄浦斯情 结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