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成功是一种感受素材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课文研读
15《最苦与最乐》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
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表现出了深远的价值取向。
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却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之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
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
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已: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议论文,选自《< 饮冰室合集> 集外文》。
(二)整体感知4、“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作文【1】梁启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失意,不是老死。
他认为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每个人自打出生以来都在承担着大大小小的责任。
例如,作为儿女,你必须要承担孝敬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作为妻子(丈夫),你必须要承担建立和睦家庭的责任;作为学生,你必须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同时也肩负着他们太多人的期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做思想汇报这是责任,学习党的先进思想这是责任,向党员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是责任,以自身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来诠释党的思想这是责任,好好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学生这也是责任。
“责任”一词说出口或许很轻松,但要真正的做到自己应尽的责任,确实不易,真可谓是“人生最苦的事”。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梦里也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你说这苦不苦?是你的责任,而你却没有做到,结果自己一直不能释怀,不能放下,一直在折磨着自己,食无味,夜不能寐。
但你只要跨出一步,尽到自己的责任,一切便会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及时做到,欠人的钱及时还,受到恩惠要报答,得罪了人要及时赔礼道歉,这样你才可以正大光明的与他见面,晚上也不会因担忧而不能好好休息。
而尽到这些责任,其实只要迈出小小的一步就可以实现。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作文【2】每日,我们为学习、为工作、为生活不断奔波,成千上万的事情向我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
虽然如此的艰辛,但是我们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务。
因为有一个沉重的锁链无情的套在我们的身上——责任。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除了以上说的最基本的责任外,还有很多应尽的责任。
对家庭,要奉献、要尊敬、要互帮互助;对社会,要适应、要与时俱进、要遵守法律法规;对国家,要热爱、要团结、要敬畏、要无私奉献、要自豪、要以她为荣、要跟随她支持她。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 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 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 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4、概括课文最后一段主要的内容。
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 是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 远不能解除了。
5.“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以前常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小时候, 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 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 减肥而发愁。我也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 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 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同学们,在你 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我想,只有品尝过 生活滋味的人才能说得出它们的准确含义。 梁启超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就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我们来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 了解一下名人的苦乐观。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 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作者还举了“仁人志士”和“诸 圣诸佛”的例子,来证明身上的责任 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尽责方 能得苦中真乐。这是事实论据,其论 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3、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 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分外( fèn ) 卸却( xiè )
★解释词语
预习检测
★莫若: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 ★死而后已: 斗到死为止。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 ★仁人志士: 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 ★悲天悯人: 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
《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的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的笔记
1、《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出自《梁启超全集》,2016年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
2、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I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我的苦与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辛”、“劳碌”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苦与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课文所探讨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在课文中,梁启超提出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尽完了责任最乐。这是对个人责任和担当的一种深刻阐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展示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对比和排比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强调个人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语文视野:苦乐人生
苦乐人生蓝天下的生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人都有过不同的命运,当你有时定下心来,想到人生的经历,甚至有种苦味与悲伤的感觉。
什么恩恩爱爱,悲欢离合,生生死死,酸甜苦辣。
无一天不在发生。
想起来人生到死,历数几十载,真不容易。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
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没有人无端地寻求艰苦,也没有人真正地厌恶欢乐。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进来,浸泡我,柔软我,感动我。
苦与乐,是一对冤家,却又常常形影相随。
有时互相交替,有时互相融合。
最大的欢乐,通常包含在巨大的艰辛之中。
犹如明珠潜藏于深海,宝藏掩埋于山岳。
快乐,平安,健康,挫折,灾难,时刻都围绕在我的周围。
面对快乐,面对灾难,面对一切,放飞的思绪也会随之改变。
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
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留意在我面前飘落的每一个雨滴,也许它正蕴育着彩虹的美丽。
人生的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和痛苦,而一切厄运并非没有希望和欢乐。
最美丽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一个人不要等待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所以每个人要好好地珍惜今天。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语文下的一篇课文,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生的责任,让我明白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也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中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种痛苦不仅源于个人的遗憾和失落,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愧疚。
而人生最大的快乐则来源于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种快乐不仅源于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
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时候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没有对身边的人负责。
这让我感到非常内疚和愧疚,也让我明白了负责任的重要性。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的尽责。
只有当我们尽到自己的责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和简洁,让人读来倍感亲切自然。
文章中的许多名句也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思考,例如“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富有哲理,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议论文,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语文视野:责任让人美丽
责任让人美丽苦乐宋姜特立人生苦乐与俱生,不问侯王及庶氓。
万事随缘安乐法,莫求好处一边行。
责任让人美丽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
一个人举行了成人仪式,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员,责任就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
责任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浇灌的花朵,而它给予,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痛苦,这样的一个精神上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是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承担责任也提升你的人格——责任让人美丽。
20世纪初的一位名叫弗兰克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
经过艰苦的积蓄,弗兰克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破了产,也让所有的储户失去了存款。
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
”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三十年的艰难困苦,三十年玉汝于成,当弗兰克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也让他成为最美丽的人。
我想起了《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一个有着千般风韵的爱美的女子,贫穷而美丽的她,面对丢失了“好朋友”钻石,并没有逃避或耍赖,而是毅然决定要用一生来偿还这笔债务,她用十八年的艰辛和最美丽的年华偿还了一笔“误会的宝石”,在那一刻,玛蒂尔德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责任的存在,是上苍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
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
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
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也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我们至今没有忘记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成功是一种感受素材 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成功是一种感受素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成功是一种感受素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成功是一种感受素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成功是一种感受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精品课件15 最苦与最乐
写作特色
❷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谈论起来自
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的凝 重风格。文章的轻灵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各种不同的 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 有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记叙、抒情。
示例一:人生短暂,何必为了功名利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痛 苦地挣扎?你只需有一颗平常心,便可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示例二:空虚无聊的生活最痛苦,为了工作付出心血,获得 成功时最快乐。
示例三:每个人对“痛苦”和“快乐”都有不同的理解。 人生百味,苦乐相随,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只要你能积极乐观地 面对生活,相信你的人生必定是多彩而快乐的。
(对比)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靠持之以恒 的努力和付出。 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 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C.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已经全面启用,这是建设广州国 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 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总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 托港铁公司兴建和规划的。
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 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 何为最乐?
或许我们甚少去思考,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梁启超先生 的《最苦与最乐》,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义章内容。
2. 学习作凝茧。
轻灵、简洁流畅的风格。
3. 明确作观点,理淸文章脉络。
4. 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州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1.引导学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聿—(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资料助读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戌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著有〈中外纪闻〉。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初步感知生禹注解。
如释茧负:好像放下了沉里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人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W苦。
多川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亊情看得开。
初步感知。
(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2)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5)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笫三部分:(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一)探究文本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亊;反:该做的亊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茧担压在肩头。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最苦与最乐》读后感!读完《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对人生的苦与乐有了更为清晰和深邃的思考。
梁启超先生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剖析了责任与苦乐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这一观点犹如一声警钟,在耳边敲响,让我们不禁审视自己的生活。
确实,责任如同重担,压在我们的肩头,当我们对某事有所承诺,对某人有所亏欠,那份责任便如影随形。
就像学生背负着努力学习、完成学业的责任,若荒废学业,内心便会被愧疚与不安所笼罩;工作的人承担着完成工作任务、对团队负责的责任,一旦失职,不仅会影响自身发展,更可能给他人带来麻烦。
这种因未履行责任而产生的痛苦,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责任的重要性。
然而,当我们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比如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后,心中涌起的成就感;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后,看到对方脸上的笑容,自己内心也满是欣慰。
这些都是履行责任所带来的快乐,它并非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满足与安宁。
梁启超先生通过对比最苦与最乐,深刻地揭示了责任与苦乐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责任虽重,却也是我们获得真正快乐的源泉。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篇文章也让我思考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这些责任不仅关乎个人的得失,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离不开每个成员对自身责任的履行。
如果大家都逃避责任,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们的生活也将失去保障。
反之,当每个人都能勇于担当,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就能蓬勃发展,我们也能在其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并努力去践行。
在当今社会,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人逃避责任的现象。
他们为了一时的轻松,选择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却不知这种行为最终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课文读后感(通用11篇)
《最苦与最乐》课文读后感(通用11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最苦与最乐》课文读后感(通用11篇)》,快快拿去用吧!《最苦与最乐》课文读后感 1读了《最苦与最乐》,我的感想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论人生的责任。
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人人都要有责任。
我认为:责任是诚信的表现。
失去了责任也就失去了一切。
它论证了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欢快。
“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是啊,谁也*猜测将来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忧。
只能如作者所说:“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一个人在世间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须尽的'责任。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尽了责任,你会感到很光荣;而未尽责任,你就应当感到惭愧。
就像我身为班长,我就应当尽自己的责任来管理好整个班级,使班级进步。
虽然有些同学说我爱管闲事、经常打小报告,但我会说:“这是我的责任。
”尽了责任,我感到很欢快。
每日,我们为学习、为生活、为工作而不断奔波,成千上万的琐碎事情就像浪一样朝我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
虽然如此艰辛、如此辛苦,但我们还是会任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项工作,由于有一个沉重的锁链套在我们身上,那就是责任。
责任是我们身上不行缺少的东西。
让我们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吧!《最苦与最乐》课文读后感 2今日,妈妈给我介绍了一篇梁启超的文章《最苦和最乐》,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最苦和最乐》,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
在文章中梁启超说,“最苦”就是“欠了别人的东西没有还”,这里“欠了别人的东西”不是指借了别人的具体某种东西,而是指别人挂念了你,你却没有表示感谢,没有赐予报答,或者说人家让你去完成某项任务你却没有完成……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素材
快乐工作的能力周国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快乐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
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快乐与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相反,人们似乎只有在工作之外才能找到快乐,下班之后、双休日、节假日才是一天、一周、一年中的快乐时光。
当然,快乐是需要钱的,为此就必须工作,工作的价值似乎只是为工作之外的快乐埋单。
工作本身不快乐,快乐只在工作之外,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但并不合理,因为不合人性。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
人性有三个层次。
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
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
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乐。
精神性是人的最高属性,正是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同样,精神的快乐是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快乐,远比肉体的快乐更持久也更美好。
对于那些禀赋优秀的人来说,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让他们像一个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东西那样活着,他们宁可不活。
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
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积极实现,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
如同纪伯伦所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就领悟了生命的最深刻秘密。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还必须为谋生而工作。
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藉此养活自己。
能否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
不过,我相信,在开放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
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机会只可能对这样的人开放。
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快乐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谈得上快乐工作。
事实上,工作的快乐与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生长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15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中指思想境界很开阔。
3.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4.无入而不自得: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5. 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
表示对
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6. 任重而道远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7.仁人志士: 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三、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思想家、学者。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点拨作者认为:人因有未了的责任而痛苦,尽大责任得大快乐,尽 小责任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 苦,快乐之权操在己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是人间一种趣味。结 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核心图解
15 最苦与最乐
一、字音字形 恩惠.( huì) 如释.重负( shì) 卸.却( xiè ) 监督.( dū )
qì约( 契 )
揽.责任( lǎn ) 悲天 mǐn 人( 悯 )
二、重要词语
1.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 海阔天空
: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文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 责任பைடு நூலகம் 最乐→尽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是一种感受
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