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机制研究进展

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机制研究进展李薇,林丹,邹忆怀,崔方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后遗症,早期康复、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重点。

头针已广泛用于卒中后偏瘫的治疗,疗效确切,但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从调节神经递质、促进脑功能重塑、改善神经电生理、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炎症反应6个方面对近年来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头针;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神经可塑性;综述中图分类号:R2-05;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5-0128-05DOI:10.19879/ki.1005-5304.2020102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Scalp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LI Wei, LIN Dan, ZOU Yihuai, CUI Fangyuan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hemiplegia is its most common sequelae. 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limb function are the focus of treatment. Scalp acupuncture i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nd the effect is definite, but the mechanism is unclear.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scalp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regulating neurotransmitter, promoting brain function reorganization, improving neuroelectrophysiology, improving cerebral blood flow, promoting nerve repair and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studie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scalp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Keywords: scalp acupuncture;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neuroplasticity; review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1 4 中国 社 区医 师 ・ 1 医学专 业 2 1 年 第 3 00 0期 ( 2 第1 卷总 第2 5 5 期
资 料 与 方 法
收治 中风偏瘫患者 22例 , 随机数 5 按 字表 将 患 者 分 为 头 针 组 ( 、 针 组 A) 体 ( ) 头体针结合组 ( ) 8 B 、 C 各 4例。A组男 4 6例 , 3 女 8例 , 年龄 4 7 0~ 8岁 , 均 6 平 8 岁 ; 程 5天 ~2年。B组男 4 病 8例, 3 女 6 例; 年龄 4 — 6岁, 2 7 平均 6 ; 5岁 病程 4~15 . 年。c组男 4 例 , 3 例 ; 5 女 9 年龄 3 ~8 岁 , 8 ( 】 平均 6 7岁; 病程6~ 2年。参照 1 5年中华 9 9 医学 会第 四届 伞 吲脑 血管 病 会 议 通 过 的诊 断标 准 ” 。所 有 患 者 经 头 颅 C T或 /R 诊  ̄I I 断为脑血栓 、 脑梗死 、 脑出血患者 , 以及参照 国家中医药 管理 局《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中风症” “ 的诊断标准 。 治疗 方法 : 所有患者急性期针对病 因 先进 行 消 除 脑 水 肿 , 低 颅 内 压 , 救 生 降 挽 命 , 防感染 等 内外 科处 理 , 预 待病情 稳定 后 , 行 针 刺 治 疗 。头 针‘ : 患 肢 对 侧 进 组 取 的 运 动 区 、 觉 区 、 运 感 区 , 言不 利 者 感 足 语 加言语 区 , 选 治疗 , 以百 会 、 四神 聪。 操作 方法 : 合适 的体位 , 取 以临床症 状 和 体征选取施术 区 , 常规头 皮消 毒 , 每一 将 施术 分 别 分 为 四等 分 , 0 3 m × 用 .r a 1m 3 m不锈 钢 毫 针 在 每 等份 点 卜各 扎 1 钊‘垂 血进 针 , 1 0 , 留譬- 分钟 , 针期 间可 4 留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针灸推拿摘要:目的: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缺血性中风的最佳治疗时间。

方法:将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A 组(120例)、B 组(100例),C 组(90例),A 组在发病后3天内采用头体针结合治疗,B 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 组采用体针治疗,且B 、C 组分别在2周后进行治疗。

2个疗程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A 、B 、C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4.0%,65.6%。

A 、B 组差异比较P <0.01,B 、C 组差异比较P <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优于体针治疗,且早期治疗可缓解中风患者病情发展,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头针;体针;缺血性中风;脑梗;治疗;临床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李仕学*蒋华松*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3-0070-02*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563003)2012年4月20日收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部疾病,以其“四高一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至残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的临床特点是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

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总结头针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缺血性中风的最佳时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治愈率,现就本院住院治疗的3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以脑血栓形成住院的310例病人,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病人。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 组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55.4。

单纯脑血栓形成12例,合并有高血压疾病的有84例,合并12糖尿病的例,心血管疾病的10例,合并其它疾病的2例。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实验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实验研究近况
括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 血 栓 形 成 和 脑 脑 栓 塞 , 中 医 中 风 范 畴 。近 1 来 针 刺 治 疗 缺 血 性 中 风 属 O年 的报 道 甚 多 , 法 各 异 , 效 满 意 , 将 有 关 研 究 资 料 综 述 如 方 疗 现
中药 治 疗 组 对 比 , 者 疗 效 明 显 优 于 后 者 ( 前 P< 0 0 ) 孔 .5 。 氏 ¨ 采用 头 针 加 体 针 、 下 针 治 疗 缺 血 性 中 风 病 9 4例 , J 舌 5 治
4 对 自 由基 的 影 响 自由 基 损 伤 在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中 有 重 要 作 用 , 速 氧 自 由 基 的清 除 和 提 高 机 体 抗 氧 化 能 力 , 脑 梗 塞 加 对 患 者 的 治 疗 非 常 有 益 。 李 氏u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中风 患 者 经 常
刺 能 调 整 血 脂 水 平 , 响 血 脂 代 谢 和 调 节 , 进 动 脉 粥 样 硬 影 促
化 脂 质 纤 维 斑 块 的 吸 收 消 退 以 及 脂 质 向 细 胞 外 转 移 , 而 改 从 善血 管壁弹性 。
证施 以补 泻 手 法 , 日 1次 , 疗 3 每 治 O天 , 治 疗 急 性 脑 血 栓 共 形 成患者 4 O例 , 果 痊 愈 1 例 , 效 1 结 1 显 2例 , 效 1 有 5例 , 无 效 2例 , 有 效 率 为 9 . % 。 张 氏 针 刺 手 足 阳 明 经 穴 为 总 5O 主 , 以太 阳 、 阳 经 穴 , 法 以循 经 补 法 为 主 , 日 1次 ,O 辅 少 手 每 1 次 为 1疗 程 , 治 疗 缺 血 性 中 风 恢 复 期 患 者 2 共 O例 , 疗 1疗 治 程 后 , 果 显 著 进 步 3例 , 步 1 结 进 7例 , 有 效 率 10 , 与 总 0% 并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l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9 O例 选 自 2 1 0 0年 1月 至 2 1 0 1年 6月 在我 科 住 院且符 合 纳 入 标 准 的缺 血 性 中风 后 遗 症 患 者 。 纳入 标 准 : 1 符 合 缺 血 性 中 风 后 遗 症 诊 断 要 点 ; () () 2 全部 病例 经 颅 脑 C 或 MRI 查 证 实 ; 3 生 T 检 () 命 体 征平 稳 , 无严 重 意 识 障 碍 、 脑 占位 病 变 及 颅 颅 外伤 史者 ;4 无严 重心 、 、 、 、 液 、 () 肝 肺 肾 血 免疫 系统 疾病 及精 神病 者 ;5 对 治疗 知情 同 意者 。 () 患者 随机 分 为对 照组 和治疗 组各 4 5例 。对照 组: 2 男 4例 , 2 女 1例 , 龄 4 ~ 7 年 9 9岁 , 均 年 龄 平 6. 6 9岁 , 程 最 短 3 , 长 1年 ; 病 5d 最 治疗 组 : 2 男 6 例, 1 女 9例 , 年龄 5  ̄7 岁 , 均年 龄 6 . 0 6 平 6 3岁 , 病 程最 短 2 , 长 1年 。两组 的年 龄 、 8d 最 性别 、 病情 严 重程 度及 病 程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 > 0 0 ) 具 P .5 ,
任 素莲 秦峰玲 武 梅 王 亮
摘 要 目的 : 察 头针 治疗 缺血 性 中风 后 遗 症 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O例 患者 随机 分为 治 疗组 和 对 观 9 照组 , 组 4 每 5例 。治疗组 采 用“ 会透 曲鬓 ” 百 头针 治疗 , 照组 采 用传 统针 刺 法治 疗 。于治 疗前 2 对 4h和 治 疗后 3个 疗程 , 用简化 的 F g— y y运 动 功 能评 分 法及 中 医症 状 评 分 法进 行 肢 体 运 动功 能及 临床 疗 应 ul Me e 效评 定 。结果 : 两组在 改 善肢 体运 动功 能方 面 , 治疗组 优 于对 照组 ( <0 0 ) 治疗后 两组 患者 总有 效 率 P .1 ;

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

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

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96例2017年4月-2018年4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头针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头针+平衡针治疗。

比较两组疾病疗效;上肢功能改善时间、下肢功能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分数、生活质量、神经功能;致残率。

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上肢功能改善时间、下肢功能改善时间、肢体功能分数、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

观察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头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效果好。

【关键词】头针;平衡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207-02目前脑血管病逐年增加,幸存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例如偏瘫,这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年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缺血性中风具有多种病因,病情复杂,疾病突然发作。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本研究分析了头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体会,如下。

1.资料与用药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96例2017年4月-2018年4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61~78岁,平均65.78±2.98岁。

男女分别31例和17例。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病程1~4天,平均(2.72±0.67)天。

观察组年龄61~77岁,平均65.21±2.21岁。

男女分别29例和16例。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病程1~4天,平均(2.77±0.62)天。

对照组、观察组资料有可比性。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综 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3朱 庆,倪光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关键词:中风;针刺;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1-0061-023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专项课题,HL07005;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 5。

作者简介朱 庆(3),女,级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倪光夏(6),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

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

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 MP 含量。

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h 后血流值增加。

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

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 CB 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 后,r C B F 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2 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状态,指标客观,大鼠MCA O 后,缺血区可见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脑组织明显肿胀,细胞数目减少。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 ~ j{k 文综
管理 岗 位 的 高素 质 护理 人 才 。 同时 作 为护 理 管 理 者 , 能只埋 头拉 车 , 抬头 看路 , 须增 强 经 营 成 不 不 必 本 意识 , 要开源 节 流 , 方 面精 打 细算 , 行 成 本 核 一 进 算 , 可能降低 卫 生材料 的无谓 消耗 和浪费 , 尽 另一 方 面要 以合 理收 费 来 吸 引病 人 , 绝 乱收 费 现象 。努 杜 力提高 医院声 誉 , 提高总体 综合 效益 . 目前我 院在 这 种管理 机制下 , 已初 见成效 。
医院的大体方针保持一致 , 在临床工作中应不断研
究、 索, 摸 以发 现新 闻题 、 新情 况 , 时 解决 、 及 切实 改 善 和加强 护理 管理工 作 , 护理 管理水 平 不断更新 、 使 不 断提高 , 紧跟时代 的发展 。
f0 1 l 20 年 7¨ k ・
住院医 师媲 范化 培训浅 见
维普资讯
新疆 中医药
20 02年
第 2 o卷
第 2期 ( 第 7 期) 总 8
5 3
聘 , 现 能者上 、 者下 的用 人 机 制 ,务 工作 的 组成 部 分, 其管理 水 平的高低 , 直接 影 响着 全体护理 人 员 的 积极性 和 医院管理 的整体 效应 , 以 , 所 护理 管理应 与
1 头 针 法
头针 疗 法为 治疗缺血性 中风疗 效 旨定 的丰 钊
法之 一 。周 氏 采 用新 订《 国头 皮针 穴 名 国际 标 “ 中 准 化方案 》 穴 : 顶颞前斜 线 、 取 取 顶颞 后斜线 、 旁 一 顶 线、 三线治疗 中风病 人 27例 , 0 显效 率 7 昵 , 效 率 3 有 9 %, 效 明显优 于西药 组 ( 0 疗 P<0O ) 王立 群 。取 .I ” 。

头针治疗脑部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头针治疗脑部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PD又称 “震 颤 麻 痹 ”,以 运 动 和 非 运 动 症 状 为 特征,表现出静止震颤、僵硬,运动迟缓和步态姿势 障碍,还与神经行为认知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相关。郭蕴屏等[6]采用头针治疗 PD患者 42例,总 有效率达到 90.5%。刘征[7]对比观察了头针与美 多巴治疗 PD焦虑症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头针组 总有效率为 93.3%,优于美多巴组的 83.3%。 2.4 头针与 ASD
国人口老 龄 化 的 加 剧,发 病 率 将 呈 逐 渐 上 升 趋 势。 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不能 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头针疗法能改善 AD患 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缓 AD的进程,总有效率达到 93.4%。廖华薇 [11]发 现 头 针 配 合 认 知 功 能 训 练 能 改善 A的特定刺激点,如区、 带、腧穴等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针刺 头部产 生 的 刺 激,可 以 穿 透 颅 骨,从 而 治 疗 各 种 脑病[1]。
2 头针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1 头针与脑卒中 临床研究证实[2],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
显效率在 51.1% ~75.3%,总有效率可达 83.14% ~ 99.8%。头针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 活能力,表 现 为 Fugl-Meyer运 动 功 能 评 分、改 良 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经过 1个月的头针治疗后,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RB MT-Ⅱ)评分显著提高;运动性失语的脑卒中患者, 经过 4周的头针治疗,言语的流畅度明显提升、错词 错语现象消失。 2.2 头针与脑瘫
· 16 1 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 14卷第 11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19,Vol14,No11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聘,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从而确保护理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同时作为护理管理者,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必须增强经营成本意识,要开源节流,一方面精打细算,进行成本核算,尽可能降低卫生材料的无谓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要以合理收费来吸引病人,杜绝乱收费现象。

努力提高医院声誉,提高总体综合效益,目前我院在这种管理机制下,已初见成效。

总之,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医院管理的整体效应,所以,护理管理应与医院的大体方针保持一致,在临床工作中应不断研究、摸索,以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切实改善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使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紧跟时代的发展。

(2001年1月7日收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浅见新疆建工医院(830002) 陈平虎 刘 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卫生部根据我国卫生行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医疗质量的重大举措之一。

笔者在从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两年中,觉得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抓起,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是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只有领导重视了,才有可能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制定阶段性的规划,按章落实,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要求,分二个阶段,而第一阶段是关键。

第一阶段3年中,应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按系统分类,纳入科室培训计划,具体到月;考核内容按照大纲规定,每科按系统考核,具体操作是出科时由科室考核,再由科教科复核以确定考核成绩的真实性。

三是规范考核内容,突出动手能力,重在技能培训。

笔者的经验是将应当考核的内容统一打印,分发给各科室及应当考核的住院医师,标明每题的分值,要求科室按此进行考核,科教科复核也按这本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培训重点,突出重点技能。

四是实施总住院医师制度。

完成第一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后,第二阶段是实施总住院医师制度,目的是让年轻的一代更好地接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系统接受考验。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3-28T09:20:01.8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作者:曲典张忠娟邢焱玲陈英华* (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缺血性中风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患者的脑部供血障碍所造成的脑组织相应区域出现缺血、低氧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使其出现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由此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疾病是一种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

针对该病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刺治疗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

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Abstract: from a medical point of view, ischemic stroke is fundamentally due to ischemic, hypoxic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brain area caused by the patient's brain blood supply disorder. These problems have also caused a large degree of damage to the patient's brain tissue, causing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morphology. It can also be clearly seen that this disease is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brain tissue. Damage to the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 relatively large advantag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关键词: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Key words: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chemic stroke; Role mechanisms; Research progress1 针刺对血流变状态的影响造成患者出现脑卒中的病因之一就是血液流变性异常。

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后症状、 体征 无 变 化 。 3 2 治疗 结 果 . 见 表 1 。
1 1 一般资料 .
我院 门诊和住院病人,按患者诊 治顺序 的 奇偶数分为治疗组 5 , O例 对照 组 5 O例。治 疗 组 中男 2 , 2 7例 女 3例; 年龄 4 ~ O岁 , 67
平均 6 6岁 ; 程 最 短 8d 最 长 6个 月 , 病 , 平
祖 国医 学认 为中风之 发生, 主要 因素 是由于患者平 素气血亏虚 , 心、
肝 、 3脏 阴 阳 失 调 , 肾 加之 忧 思 愤 怒 , 饮 酒饱 食 , 房 室 劳累 , 外 邪 侵 或 或 或
袭等诱 因, 致气血运行受阻 , 筋脉失于濡养 , 阴亏于下, 阳暴 张, 或 肝 阳化
… … ∞ … 0 0 一 ~ ・0
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木
黄国明, 陈燕萍, 同学 , 胤 , 熊 汪 余志辉 , 潘朝霞 ( 市中医院, 清远 广东 清远 5 1 O) 15O
摘 要 目 : 比较头针滞针法与常规 头针 法治 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差异。 的 观察 方法: I0 中风偏瘫的患 将 O例 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5 例 , 0 采用 头针 滞针 法治疗; 照组 5 例 , 用常规 头针法 治疗 。结 果: 对 0 采 治疗组 治愈 率为 8.% 总有效率为 9.%对照组治愈 率为 5.% 总有效率 为 8.% 4 O, 4O; 6O , 6O。结论 : 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优于常规
也 一直是 医务人员研 究的主 要课题 之一 。

②不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定疗效或 资料不全 、 中途退 出者按无效处理。
2 1 治疗 组 . ① 取穴: 选取瘫痪肢体对侧头部运动 区 ( 左侧瘫痪选 右侧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据。然而现有的许多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针刺取穴的随意
性、针刺方法运用的盲目性、研究方法应用不当、研究指标的 单一性.以及如何探寻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多方面的保护机 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同作用机制等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 研究中给予重视与改进,以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新 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8参考文献 f1】张连城,张坤,张玉莲.等.调神通络针刺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
缺血性脑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 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 治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
的昆性双向调整作用.能激发和启动人体本身的凝血和抗凝血 机制,改善脑部微循环.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2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针刺脑保护机制的临床报道越来越
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研究还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环磷酸腺
苷(cAMP)含量明显降低.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明显升高. cAMP/cGMP比值下降.而这参与r脑梗死病理生理变化.导
【11】邹军,张家维,赖新生,等.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兴奋性氨基酸、c—
fos及细胞凋亡影响.陕西中医,2002.23(8):760
常水平.血浆及脑脊液中SS水平显著升高.提示针刺可通过
调整V1P、SS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脑缺血后,单胺类递质 DA、NE、5-HT释放增加。被氧化形成过氧氢化物,生成氧自 由基.加速神经细胞损伤.并促进血管收缩和氧耗,增加兴奋 性氨基酸毒性.加快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NE的增加可以明 显抑制海马及新皮层神经元的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电针 可以使脑组织中DA、5-HT降低.NE升高,通过调节缺血再 灌注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紊乱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还可抑 制脑缺血时儿茶酚胺(CA)升高.使CA处于低水平帆。 4抗氧化自由基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是引起缺JI}L性 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其反应町以损伤神经细胞膜及细胞器膜. 破坏细胞壁.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张泽胜等19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风偏瘫患者经针刺后血 中过氧化脂质(LPO)碌著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

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特 色 疗 法中 阐氏 阃 疗珐
CHI NA’ A丁 R A H Ap 2 。 S N U 0P 丁 r 01 .Vo . 8 N 4 11 o
再加 用相 对应 的腧 穴来加 强疗 效 。若 气 虚血瘀 , 脉络瘀
阻 , 足 三里 、 阴交 、 俞 、 谷 。脾 肾 阳 虚 ,痰 浊 内 取 三 脾 合 蕴 , 肾俞 、 取 脾俞 、 隆 、 孙 、 三里 。肝 肾阴 虚 , 阳 丰 公 足 风
例 , 5. ; 转 1 占 18 好 9例 , 1 . ; 效 5例 , 占 73 无 占 45 。 . 总有 效率 为 9 . 。 55
疗 效 分 析
障碍 。其 中上 肢 、 肢 、 、 、 、 、 和 踝关 节 平 均 下 肩 肘 腕 髋 膝
肌力 ≥4级 1 9例 , 肌力 ≤ 2级 4 3例 , 于 两者 之 间 4 介 8
对 症治疗 外 , 待患 者意 识清楚 情况 下 , 以针 刺治疗 。 均 予
多数在 1 ~3 内开 始接 受针刺 治疗 。 周
治 疗 方 法
间两 次 以上发病 者 或一 次 多个 病 灶 ) 此类 病 人 往往 还 , 伴有严 重 的并发症 及全 身性 疾患 。 2 .中风性 质 与疗 效 的关 系 : 血 性 中 风 7 缺 6例 , 基 本 治愈 2 例 , 1 显著 好转 4 0例 , 转 1 好 3例 , 效 2 , 无 例 有 效 率 9 . ; 7 4 出血性 中风 3 4例 , 本 治愈 8例 , 著 好 基 显 转 1例, 7 好转 6 , 例 无效 3例 , 效率 9 . 。缺 血 性 有 1 2, 9 6 中风 的疗 效优 于 出血 性 中风 。 3 .针刺 时 间与疗 效 的关 系 : 于 3周 6 小 5例 , 本 基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性 中 风 。 血 性 中风 在 出 血 吸 收 后 所 致 的病 理 改 变 , 论 从 出 无
中 医 、 医 临 床 中 , 可 证 实 与 缺 血 性 中 风 相 同 。如 吴 何 西 均
潮 将 恢 复期 及 后遗 症 期 中 风患 者 1 1例 ( 血 栓 9 5 脑 2例 , 脑
栓塞 3 3例 , 出 血 2 脑 6例 ) 机 分 两 组 , 察 组 7 用 针 刺 随 观 8例 加 穴 位 注 射 复 方 丹 参 注 射 液 治 疗 , 有效 率 9 % , 于 单 纯 总 6 优
针刺治疗 7 3例 的 8 , 显 著 性 差 异 ( < 0 0 ) 雷 鸣 ] 6 有 P .1。
后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 B 指 数均略优于对照组 , 1 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 3 月 、 .5 ; 个 6个 月 随 访 时 针 刺
采用针灸 辨证治疗恢 复期 中风患者 9 O例 , 穴 : 组 为 内 取 A 关 、 池 、 海 、 风 、 海 ( 灸 ) B组 为 金 津 、 液 、 邪 、 风 血 八 气 悬 ; 玉 八
订 As w rh 量表 评价 , 疗 后 两 组 的肌 张力 都 有 所 增 加 , h ot 治
至阳 、 委中、 气海 ( 悬灸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 , 辨证组总有效
率 8 . % , 规 组 总 有 效 率 6 . 3 , 者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00 常 2 2 二
性意义 ( < 0 0 ) 王利等[J 中风恢复期 患者 6 例 随 P .5 。 1将 o 6
维普资讯
山 西 中 医 20 0 7年 4月第 2 3卷 第 2期

S NX OFTC HA Ij M Ap.2 0 12 . ・ 5・ r 0 7Vo. 3 No 2 7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一、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1. 改善局部微循环中风后,脑组织的微循环受到损害,导致脑缺血和缺氧。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死亡。

2.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中风病患者常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患者的神经兴奋性和代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中风后,脑组织的细胞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细胞再生和修复十分缓慢。

针刺可以通过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缩短康复期,加速患者的痊愈。

1. 身穴针刺身穴指全身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中脘、涌泉等。

身穴针刺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缓解中风后的痉挛和神经失调等症状。

一般每次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治疗时间为20分钟到30分钟。

3. 药物复方针刺药物复方针刺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药物和穴位,制成药物复方,并通过针刺治疗中风病。

药物复方针刺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加速组织的修复,促进患者的康复。

1. 做到治标和治本针刺治疗中风病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不能仅仅通过针刺缓解症状,而忽略了病因和病机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术前检查针刺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和其他不适合针刺的情况。

3. 操作规范针刺的操作必须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采用无菌操作,切勿过量插针或过度刺激穴位。

4. 注意疗程和间隔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必须注意治疗的疗程和间隔时间。

疗程一般为10次到20次,每次间隔时间为2到3天。

总之,针刺治疗中风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康复作用,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手法,并注意治疗的注意事项。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并探索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深层次作用机制。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近年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目前头针流派应用较广泛的有焦顺发、于致顺、汤颂延、方云鹏、朱明清等头针流派,其手法各异,尚无明确的取穴原则及理论依据,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捻转频率、捻转角度和留针时间等也无统一标准。

建议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明确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操作手法的量化标准,以及不同流派取穴及针刺手法的特异性,从而指导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头针;流派;缺血性中风;偏瘫;综述DOI:10.3969/j.in.1005-5304.2022.12.035Keyword:calpacupuncture;chool;ichemictroke;hemiplegia;review中風为目前全球第2位、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1],其中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类型之一,占全部脑中风的60%~80%。

研究表明,全球缺血性中风的首次发病率为104/10万[2],而我国为246.8/10万[3],且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4]。

目前治疗方案虽使中风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

其中肢体偏瘫的发生率最高,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

头针是基于传统针灸和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取穴精简、操作简便且对中风患者不易诱发肌痉挛等优点[5],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6-7]。

目前头针流派众多,取穴和针刺手法各有特色,临床如何选择应用值得探讨。

本文归纳目前主要的头针流派,为临床采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提供参考。

1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8]是在头皮功能定位结合针灸经络理论的上,以古代透刺法为原则,按分区定经、定穴制定的。

该方案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的连线)、顶中线(百会向前1.5寸至前顶)、顶旁1线(承光向后1.5寸至通天)和顶旁2线(正营向后1.5寸至承灵),若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选取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的连线),若有平衡障碍选取枕下旁线(玉枕向下引一长2寸的直线)。

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研究进展

2018.No01如何有效地缓解中风后患肢偏瘫的痉挛状态是当前康复医学界和中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治疗方法较多,现综述如下。

1 特殊针刺法史洪亮[1]采用磁圆针结合梅花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24例,与康复疗法对照,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促进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更有优势。

陈炜吉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42例临床观察表明,与传统常规针法比较,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偏瘫肢体肘、膝关节MAS及CSI指数,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王成研等[2]采用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33例,与32例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腹针组患者在Ashworth分级指数、FMA和ADL评分上有明显优势,能更好的缓解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 毫针浅刺针法俞国桥等发现采用常规针刺深度治疗中风偏瘫,较易引起患肢肌肉的跳动和收缩,在采用电针后这种现象常常间断出现,针后患肢关节拘急挛缩感觉明显,甚则有加重之势。

而采用浅刺法这种现象即消失。

认为浅刺法能调和卫气,使“卫气和则分肉解利”之故。

宋理萍等研究发现多针浅刺法配合中药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而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上下肢肌力、言语状况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认为多针浅刺法对中风后遗症,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起到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范郁山等应用皮下浅刺针法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证80例,并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发现皮下浅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3 体针法杜蓉等[3]发现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李旗等研究认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跷脉针刺法在近、远期内能有效地减少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肌痉挛的发生。

刘建浩[4]等采用分期透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研究表明,分期透刺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肢体肌力同时调节异常的肌张力模式,从而提高中风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

方法:2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8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较好。

关键词:针刺;中风;偏瘫;治疗1导言脑卒中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

脑卒中患者大比例会出现明显的下肢功能障碍,如下肢痉挛、画圈步态等。

此类患者由于肌张力过高,步行时易诱发全身异常姿势,导致步行效率下降,跌倒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针刺对减轻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缺损与偏瘫症状,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作用。

2临床资料共216例,均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8例。

观察组男64例,女44例;年龄42~70岁,平均(57.68±10.26)岁;病程14d~3个月,平均(1.70±0.32)个月;脑出血47例,脑梗死61例;左侧偏瘫52例,右侧偏瘫56例。

对照组男67例,女41例;年龄40~68岁,平均(58.02±9.84)岁;病程18d~3个月,平均(1.66±0.30)个月;脑出血44例,脑梗死64例;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58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年龄40~70岁;(2)病情稳定,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与躯体性疾病;(2)合并重要脏器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3)脑外伤、感染性疾病;(4)不能配合或未按规定完成治疗。

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

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

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
原民;卫晶仙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5(12)06B
【摘要】目的:研究中风半身不遂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寻求其简便有效的治疗
途径。

方法:将218例中风半身不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检验,P<0.01)。

结论:头针治疗中风半
身不遂疗效肯定且不需昂贵设备,投入成本低廉,方法简便易行,推广及普及将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总页数】2页(P1677-1678)
【作者】原民;卫晶仙
【作者单位】运城市脑病医院暨头针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运城市眼科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 [J], 原民;卫晶仙
2.增力再生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160例临床观察 [J], 师应彪
3.基于聚类分析技术的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选穴规律研究 [J], 隋思逸;范越;李丹;王德龙;闫朝升
4.基于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隋唐至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选穴规律研究
[J], 刘伟;艾坤;唐旖雯;唐琴;雷欢
5.中风康复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56例临床观察 [J], 蔡英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作者:田亮孙润洁王金海张振昶张星华袁博杜小正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近年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目前头针流派应用较广泛的有焦顺发、于致顺、汤颂延、方云鹏、朱明清等头针流派,其手法各异,尚无明确的取穴原则及理论依据,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捻转频率、捻转角度和留针时间等也无统一标准。

建议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明确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操作手法的量化标准,以及不同流派取穴及针刺手法的特异性,从而指导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头针;流派;缺血性中风;偏瘫;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2.035中图分类号:R245.32.1;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2-0137-04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of different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such as JIAO Shun-fa, YU Zhi-shun, TANG Song-yan, FANG Yun-peng,ZHU Ming-qing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and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re are no clear acupoint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for needle angle,direction, depth, twist frequency, twist angle and needle retention tim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 to clarify the optimal stimulation area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the quantitative standard of operation methods and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and acupuncture methods in different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to guide clinically preferred treatment options.Keywords: scalp acupuncture; schools; ischemic stroke; hemiplegia; review中風为目前全球第2位、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1],其中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类型之一,占全部脑中风的60%~80%。

研究表明,全球缺血性中风的首次发病率为104/10万[2],而我国为246.8/10万[3],且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4]。

目前治疗方案虽使中风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

其中肢体偏瘫的发生率最高,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

头针是基于传统针灸和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取穴精简、操作简便且对中风患者不易诱发肌痉挛等优点[5],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6-7]。

目前头针流派众多,取穴和针刺手法各有特色,临床如何选择应用值得探讨。

本文归纳目前主要的头针流派,为临床采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提供参考。

1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8]是在头皮功能定位结合针灸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以古代透刺法为原则,按分区定经、定穴制定的。

该方案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的连线)、顶中线(百会向前1.5寸至前顶)、顶旁1线(承光向后1.5寸至通天)和顶旁2线(正营向后1.5寸至承灵),若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选取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的连线),若有平衡障碍选取枕下旁线(玉枕向下引一长2寸的直线)。

研究表明,头针针刺偏瘫肢体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和顶旁2线能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提高患侧体感诱发电位的N20波幅[9-10]。

此外,双侧头针针刺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单取患侧头针[11]。

陈新勇等[12]用头针分别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采用经颅多普勒观察两者治疗前后对中风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发现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能改善脑血流量,二者作用相当。

孙怀玲等[13]研究发现,在改善脑卒中症状体征、肢体运动功能和脑部血液动力学指标方面,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优于焦氏头针运动区和体针。

目前,《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国际通用的治疗中风偏瘫的标准化方案,在近几十年临床应用中认可度较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

2 主要头针流派2.1 焦氏头针焦顺发[14]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拟定14个治疗区,以此作为头针治疗部位,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头针治疗分区。

治疗中风偏瘫主要取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 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和足运感区(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各1 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3 cm长的直线),有感觉障碍者取感觉区(在运动区向后移1.5 cm的平行线),有皮层性浮肿者取血管舒缩区(在运动区向前移3 cm的平行线),若有平衡障碍或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取平衡区(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 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 cm长的直线)。

研究表明,针刺双侧运动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肌张力的平衡,缓解痉挛状态,降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15-16]。

袁坚荣[17]认为,针刺双侧血管舒缩区也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有效刺激区。

楚佳梅等[18]研究表明,平衡区电针能有效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

焦氏头针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由于缺乏中医理论依据,尚未得到学者普遍认可。

2.2 于氏头针于致顺提倡头穴透刺,主張用传统穴名或某穴透某穴命名刺激区,认为穴位透刺可“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提出“针场”概念,并将头部划分为7个新治疗区[19]。

他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和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障碍等,顶前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等。

治疗中风偏瘫时,在相应的治疗区内采用丛刺法、长留针、间断捻转,可提高临床疗效。

于致顺等[20]观察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偏瘫有无特异性,研究发现百会透患侧曲鬓、百会透健侧曲鬓与运动区对偏瘫患者的肌力、关节功能、痛阈、血液流变学、血压和脑血流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提示3组头穴治疗中风偏瘫无明显特异性。

李晓宁等[21]采用于氏头针的顶区和顶前区,行头穴丛刺可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增加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的代谢率,降低胆碱/肌酸的代谢率,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患侧采用焦氏头针的运动区,这与脑部相应代谢产物变化有关[22]。

于氏头针作为传统头穴透刺法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医理论特色,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广泛开展。

2.3 汤氏头针汤颂延头针是根据中医意象经络学说理论,以“阴阳点”为中心加以划分,前半部区域为阴,后半部区域为阳,意象阴面为一仰卧人体,阳面为一俯卧人体,再选择人体相对应区域治疗疾病[23]。

包括额面区、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上肢阴区、下肢阴区、三角区、枕项区、背区、腰骶区、上肢阳区、下肢阳区、前庭区、静线、风线和血线,各分区又包含数个小区或数条线。

李文等[24]研究发现,针刺汤氏头针的心区、三焦区、腰骶区、语智区、上肢阴阳区、下肢阴阳区、静线、风线和血线能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2.4 方氏头针方云鹏[25]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创立了独特的头皮穴名体系。

该体系以伏像、伏脏、倒像、倒脏为主,结合颅脑各个功能中枢进行头穴命名。

其中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伏像和倒像。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可称为总运动中枢,冠状缝为左右上肢,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倒像相当于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若有感觉障碍可取伏脏和倒脏。

方云鹏等[26]对707例脑血管偏瘫的患者采用头皮针治疗,运动障碍取患侧伏像和倒像,感觉障碍取患侧伏脏和倒脏,结果表明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

赵卫锋等[27]研究发现,方氏头针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体针治疗。

2.5 朱氏头针朱明清等[28]根据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基础上总结了9条新的头针治疗带。

其中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顶颞带(自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0.5寸的带状区域),针刺方向由前顶向头维的方向透刺,若肢体感觉发生障碍,可由前向后透刺,此治疗带对中枢性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疗效显著。

王纪春[29]采用朱氏头针行头穴透刺法治疗脑血栓患者,观察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33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

2.6 其他特色头针2.6.1 俞氏颅针俞昌德颅针是以现代医学颅骨解剖结构为基础,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的颅骨缝针刺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及额颞诸缝等[30]。

俞氏颅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作用机制可能是颅针提高了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降低丙二醛、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的含量,减轻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1]。

2.6.2 靳氏颞三针靳瑞等[32]创立的“颞三针”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为第一针,然后以此为中点,同一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二、三针,针尖均向下透刺。

颞三针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临床痉挛指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