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条件反射理论(巴普罗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操作条件反射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这只能说明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理论是早已被否定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具有一定的认知主义色彩)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学习法的局限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不太适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差生造成自卑感;有极大地偶发性)(被认为设想太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环境的条件,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

但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以后的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等)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和许多实质性测东西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

(实质性联系指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这两个特点成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重要标准)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性学习。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姓名:徐小凤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学生观。

1、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行为主义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行为塑造,这一点可以在博比特,查特斯和泰勒的课程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强调单元教学,就是由易到难,分小步子组成教学单元,这一点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体现出来●提倡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就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叶增编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

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

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

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

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

"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

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

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可观察的行为变化的结果,提供有效的刺激和适时的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两个关键因素。程序教学就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所提出的小步子学习、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以及用适当的刺激(表扬或鼓励)来强化学习结果等主张,在今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尤其是操作练习模式的软件设计中,仍有积极意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提出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而教学就是通过外部事件促进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元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学习的条件等,对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与策略等产生了深远的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的很多主张转变为现实提供了条件支持,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或交流平台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便捷的学习工具来支持学生对内容的自主建构等等。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联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联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认知主义
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布鲁 过程,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经
纳认知结构的过程。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连通主义
20世纪50、60年代俄裔美国哲学 家和作家艾茵·兰德提出
客观主义(与行为主义相似) 的认识观认为,现实是外在的 、客观的,知识是通过体验获 得的。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 知识正确无误地转递给学生, 学生最终应从所转递的知识中 获得相同的理解。
1.以老师单方面为学习的中心,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创造 性。2.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具有片面性,认为知识具有确定性和 客观性,强调通过客观实在的体验来获取新的知识。
受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的限制… 建构主义学 习与教学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过 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 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 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这显 然又走进另一个极端。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知识观主要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的。通 过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两 个分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学习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出 现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高效、快速的促进了知识 的传播,从而促进了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 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 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行为主义以客观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 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是以 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是自 己的头脑创建的,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就不同 (即原有知识基础不同),于是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强化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改变。

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背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5.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教师应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以提供有效的教育。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姓名:徐小凤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学生观。

1、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行为主义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行为塑造,这一点可以在博比特,查特斯和泰勒的课程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强调单元教学,就是由易到难,分小步子组成教学单元,这一点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体现出来●提倡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就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

4、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基本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
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主张基于情景、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
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
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 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 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 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 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四)建构主义教师观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
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 作者。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 输的对象。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 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 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
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 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 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 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 改造和重组。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 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 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 的知识和信息。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两点启示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姓名:徐小凤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学生观。

1、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行为主义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行为塑造,这一点可以在博比特,查特斯和泰勒的课程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强调单元教学,就是由易到难,分小步子组成教学单元,这一点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体现出来●提倡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就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

4、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新教育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新教育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

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

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

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奠定基础。

从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的观点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而到了20世纪末,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了新的方向。

这部分一直是我们在学习中存在困难的章节,接下来我们详细来看一下各个理论流派所侧重的研究内容及其关系。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到什么、怎么学习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

当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反应联系巩固下来,相应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这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者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到的主要是可以观察、测量到的外显反应,而该反应之所以成为习惯是因为后效强化所致;学到的个别反应经组合之后而成整体行为,这样,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或外铄的,是被动的,是积少成多的,也是渐进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这一基本看法虽然能有效地用来解释行为的习得,却不能很好地用来解释知识的学习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太重视探讨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也受到后来心理学家的批评。

因此一些有见地的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用新的路径来研究学习现象,并提出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的学习理论,其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研究人类的复杂行为时,除了要关心个体可观察到的行为反应外,更要关心刺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刺激怎样引起反应和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

认知主义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和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或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旳过程。学生不是简朴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 地建构知识旳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旳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 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旳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旳意义或者说是自己旳了解。个人头 脑中已经有旳知识经验不同,调动旳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旳信息旳解释就不同。
1、加涅对学习成果旳分类:加涅要求了五种主要旳学习成果,即以为人类习得旳能力有五种类 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学习中旳认知策略是一种特 殊旳、非常主要旳技能,是学生在自己内部组织起来旳,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旳能 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旳关键成份。学生旳认知策略越完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就越强。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旳同步,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更加好地指导自 己旳学习。加涅指出,学生能否处理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旳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 部思维过程旳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别。即便全部学生都掌握了一样程 度旳智慧技能,但因为有些学生采用旳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体现出来旳问题处理能力就更强些。 这里需要注意旳是,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旳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智慧技能旳同 步,也形成了调整学习、记忆和思维旳方式,所以,脱离了详细内容旳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 能利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8、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以为,人类记忆旳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因为学生 在贮存信息旳同步,必须在没有外来帮助旳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旳关键在于怎样组 织信息,懂得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干提取信息。学生亲自参加发觉事物旳活动,必然 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佳旳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您对这些观点理解与瞧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主体的经验、解释与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与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就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瞧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瞧待呢?那就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就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就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就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就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就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瞧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就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就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与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就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就是由牛顿通过实践与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与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与实用性。

尤其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瞧法,到底哪个瞧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就是。

它们都不过就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瞧一个生活实例。

某人肚子痛,上医院瞧病。

如果她找的就是西医大夫,会说这就是胃炎,就是因为胃里有病菌。

治疗的方法就是吃消炎药,杀菌、消炎,这样治疗肚子就不痛了。

如果她找的就是中医大夫,她会说这就是肝脾不与,治疗的方式就是吃草药,使肝脾调与,肚子就不痛了。

这里,肚子痛的现象与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不就是的!就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

随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释、假设与方法来。

人类社会的公众知识如此,个体知识也就是如此。

公众知识在每个学习者头脑中的意义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识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就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假设。

人脑不就是电脑,同样一段程序在不同电脑中运行的结果可能就是一致的,但同样一段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公众知识在不同个体的头脑中意义却就是不一样的。

总之,无论社会公众知识,还就是个体知识,都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这种知识观对学习与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就是相互关联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东西,那么,学习就不就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就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观,知识就是无形的、客观的东西,那么,学习就很自然就是接受东西。

因为知识既然就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就是绝对的、确定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这些绝对正确的东西了。

因此,学生的任务就是往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信息、印入信息,学生在学校的工作就就是将课本知识“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

具体来说,学生先就是感知、理解信息,再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在课堂练习或者考试中将信息提取出来。

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同课本上说的一样,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就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就是客观的、绝对的、确定的,因而就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知识观、学习观对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十分有害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个体学习者也生活在世界上,也有着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也在作出自己的解释、假设。

幼儿园的儿童也对于“月亮为什么会走”的问题,自己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走。

”即使成人直接教给儿童知识,知识在儿童头脑中的意义也不就是现成的,而就是建构起来的。

这经历了一个生发、形成的创造性认知过程,而非简简单单地接受、印入现成的东西。

为了使大家切身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请大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瞧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拿钱准备买雪糕。

如果学习只就是复制、印入信息,那我们充其量只接受到“猛地冲进屋内”那里。

“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从哪儿来的,来自这段文字不?不就是,而就是来自我们的解释与推测。

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卖雪糕的车”换成“希望工程捐款车”,变成下面这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瞧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这次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呢?拿钱准备捐款。

倘若我们从不知道“希望工程”就是什么,也不知道“捐款”就是什么,您能想到她进屋拿钱准备捐款不?恐怕我们可能还以为这就是一辆什么稀奇古怪的车,小孩就是由于恐慌而躲进屋里呢。

这说明,学习不只就是印入信息,而就是调动、综合、重组甚至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也就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不就是现成的,而就是学习者经过建构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说学习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那么,这一个过程必然不就是被动的,而就是主动的、自主的。

学习者一旦遇到什么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感到好奇与困惑,而且有化解好奇、消除困惑的需要,那她就自然而然地充分激活、联想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高层次思维,来尝试作出各种解释,生成自己的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

学习者并不就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就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

有研究表明,即使就是婴儿也就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就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

她们所走进的世界不就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

她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就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就是自主决定其意义,“自主”就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3、建构主义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知识不就是东西,学习不就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就是传递东西,而就是创设一定环境与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果按照以往的观念,知识就是东西,学习就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顺理成章地就是传递东西。

按照这样的教学观,教师的责任就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高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点地拷贝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目的就就是使学生头脑中所接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书本上的东西一模一样,正如教师将后中的茶杯传递给学生一样——茶杯在教师手中就是什么样的,在学生手中也应当就是绝对相同的。

通过练习、考试等活动,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头脑中所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就是不就是一致的。

教师在课堂上所关注的就是:我怎么呈现、讲解、演示,一旦把信息讲出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自然获得了与我头脑中一样的含义。

因此不再关注: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就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就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教学不就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

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就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就是什么意思,最终还就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

这好像收发电报一样,发送方邮局不能直接将汉字发送给对方,必须先根据已有的编码规则,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母,再转换成源代码。

接受方邮局接到电报源代码后,也不能直接获得汉字,而就是必须利用已有的解码规则,将源代码转译成拼音字母,然后再转换成汉字。

接受方没有接受现成的“意义”,而就是对接受到的代码信息进行了“建构”过程,“解释”了这些信息,生成了“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是如此,讲者无法将自己的语义直接传递给听者,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符号信息来传递。

讲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语义转换成信息,“发送”给听者。

听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则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义。

但就是,人际交流与电报交流存在明显差别。

在电报中,两方邮局所用的代码转换(编码与解码)规则就是一致的,故而能够成功获得一致的汉字。

但在人际交流中,讲者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即代码解码规则不同),对同样信息的转译的结果将就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就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

教师不只就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就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与知识观1、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就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 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就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