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视为一个个体内外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观点包括:1) 知识是一个主观的个体构建过程;2) 知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3) 知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通过解释和理解外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先前经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经验对于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认为知识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领域,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发展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观的个体过程,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构建的知识会有所不同,这使得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互动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首先,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构建知识。

其次,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此外,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

知识是动态的、个体化的,不断随着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共同构建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是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
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第五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院冯维建构(construct)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学习种类一是初级学习(结构良好领域),有明确的解题途径和可期的有限答案。

要求学生了解事实性的概念、原理等,学习角度比较一致。

二是高级学习(结构不良领域),没有明确解题途径和现成答案,要求学生解释、归纳、综合、推论、迁移或应用所学概念、原理去解决问题。

学习情境是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学习资源组合,主要有:(1)信息库,指知识信息的来源和信息仓库。

如教科书、教师、光盘(2)符号薄,指建构和处理符号与语言的媒介。

如笔记本、索引卡片(3)任务情境。

即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强调真实性的任务。

(4)建构工具包。

指寻找信息,完成认知操作,实现设想的手段和工具。

如计算机、实验室设备。

(5)任务管理者。

指确定任务,提供指导和反馈的成分,这些职责由教师和学生承担。

真实性的任务(authentic task)指教学不能做简单化的处理,要弱化学科界限,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提出的学习任务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具有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教学目标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论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以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的过程。

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三、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本文将结合例子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解读。

一、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古代时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又有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现在看来,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错误的,他们都只是当时的一种解释,所以,他们都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我们经常会说“人多力量大”,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对于同一篇文章,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学生们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

二、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主动解决问题而进行学习。

例如,家长告诉孩子父母很不容易,但是小孩理解并不深刻,于是学校让每个学生守护一个蛋,要求不能让它破碎,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构建,学生才能建立深刻的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例如,学生们是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完成学习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1、知识观。

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2、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

3、师生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为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P144。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 识。 能否基于这一指示作出推论和预测,从 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2、学习的内部过程:高水品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是的主要任务 是对各种实时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 忆、复述和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 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 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 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即与新经 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 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 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
高水平沟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有相当多的沟通是围绕学习者对每个主题的见解、 想法而展开的。学习者就所探索的内容而展开交流, 在对话中可以体现出他们的高级思维活动。 2、随着交流的进行能自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 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共识。学习者要能自由地表 达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能自由地对其他发言者进 行评价。教师应鼓励学习者的讨论,是他们心理上能 有安全感,能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华始终能以参与者的想法为基础,最终能促进学 习者对某一主题的共同理解。
3、学习的控制:学习的自我监控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 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取 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学习 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 理性如何。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 督和调节部分地需要学习者去单独完成, 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小组来共同设计和控 制。
1、什么是知识
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教育学中,如 果我们不能回答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那么我们 就自然不能回答什么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就 不能对人类已有的知识财富进行筛选和组织, 形成课程知识,甚至就不能正确看待知识与教 学的关系。 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主义的学习观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
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第二,知识并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学生观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第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4)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