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1. 介绍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心理学家Jean Piaget和教育学家Lev Vygotsky等人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知识不是被被动地接受和传递,而是通过个体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而产生。

2. 解析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2.1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基于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

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类思维能力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基于这一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2.2 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Lev 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过程,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和社会互动,共同建构知识。

2.3 基于主体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经验积累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构主义对教育实践的影响3.1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

而在建构主义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促进合作与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和社会互动来建构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势必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竭地变动、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其实不克不及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成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其实不料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布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主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其实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其实不料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克不及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布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个体对新信息的主动
处理和既有经验的再解释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在一个“空白”的脑海中被
动地接收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处理新信息和既有经验来建构知识,学习是个体
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

2.知识是建立在社会互动中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主观的,由于个体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对同一信息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4.知识是不断重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获得新经
验和处理新信息而不断更新和重构的。

建构主义的启示在于: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认知差异,强调教学环
境和师生互动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推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
境学习和探究学习。

总之,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教育者从学生的视
角来重新看待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

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

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

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在教育领域,各种理论和方法得以应用,以提供更有效和创新的学习方式。

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该方法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和合作,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创造。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以及实施该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一、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是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的。

他主张学习应具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托尔斯基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观念,强调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和构建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二、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策略1. 合作学习:托尔斯基认为,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来构建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索问题并合作解决。

通过共同学习和合作,学生可以从彼此之间获取新的观点和见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问题导向: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角色扮演:托尔斯基主张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和互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施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的挑战与机会1. 挑战:实施托尔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合适的任务和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能面临困难,例如合作冲突和不平等的参与程度等。

2. 机会: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整体得主要观点
7、建构主义得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得知识就是在一定情境下,借
助于她人得帮助,如人与人之间得协作、交流、利用必 要得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得建构而获得得。理想得学习 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与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建构主义整体得主要观点
6、师生角色得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得角色就是学生建构知识得忠实支持者。教师得 作用从传统得传递知识得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得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得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必须创设一种 良好得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 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她们得学习。教师必须 保证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 生 元认知工具与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得认知 加 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与理解得心理模式。教师 应 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教学就是逐步 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得过程。
情境中得。在日常生活与以往各种形式得学习中,她们 已经形成了有关得知识经验,她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 得瞧法。即使就是有些问题她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 现成得经验可以借鉴,但就是当问题呈现在她们面前时, 她们还就是会基于以往得经验,依靠她们得认知能力,形 成对问题得解释,提出她们得假设。
建构主义整体得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整体得主要观点
4、建构主义得学习观 学习不就是简单得信息积累,更重要得就是包含新旧
知识经验得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得认知结构得重组。 学习过程不就是简单得信息输入、存储与提取,就是新 旧知识经验之间得双向得相互作用过程,也就就是学习 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得过程。
建构主义整体得主要观点
5、建构主义得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就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学计划 幼儿园建构主义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学计划 幼儿园建构主义

教学计划一、概述1. 介绍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和合作来建构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在幼儿园教育中,建构主义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文章内容提要本文将介绍幼儿园建构主义教学计划的编写内容和步骤,对幼儿园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活动。

二、建构主义教学计划的编写1. 目标明确编写建构主义教学计划要明确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

某一课题的教学目标可能包括: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创设情境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建构知识。

幼儿园教师需要设计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环境和活动。

可以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幼儿在参与中建构知识。

3. 提供资源和指导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幼儿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玩具、实验器材等,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4. 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学习活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5. 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经验。

幼儿园教师需要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估,总结幼儿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幼儿园建构主义教学计划的实施1. 示范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活动引导幼儿参与建构主义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使用工具或设备,如何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小组合作建构主义教学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基于混沌理论的模式 A-Maze模式 R2D2模式
分层协商模式
几种主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目标的情节设 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 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 计模式 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钟志贤 .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 [J]外
国教育研究, 2005年第1期,第32卷, 第175期. 郑太年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建构 主义教学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 育展望, 2006年,第5期.
避免直接的教学,倡导发现学 习。不直接提供正确结论,而 是鼓励学生自己对现象或问题 进行探索和解释。
行精细加工,通过各种方式来
检验理解的程度。
BIG
WIG
乔纳森的CLEs
奥利弗和海纳芬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情境
资源
工具
支架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OLEs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
教学设计过程是递归 的、非线性的,有时 是混沌的
2
设计是有机的、发 展的、反思的、协 作的
3
目标是在设计和开 发过程中逐渐呈现 的
4
并不存在通用的教 学设计专家
5
教学强调的是有意 义情境的学习
6
形成性评价至关重 要
7
主观性的数据可能 最有价值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倾向:CLEs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其设计的结果是建构 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LEs)。 CLEs可以看作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CLEs主要有铂金斯的五要素学习环境、乔
提倡通过计算机或多媒体交互系统的学 习,以帮助学习者的经验、认知和学习 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技能和 能力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1. 什么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主张认知的发展是基于个体通过互动和体验建构出来的,教育过程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开展,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 注重幼儿自主学习。

强调幼儿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2) 重视互动环境。

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在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该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

(3) 强调情境学习。

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贴近生活实践,以情境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究来学习。

(4) 重视个体差异。

认为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来设计教育活动。

(5) 强调问题解决。

认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1) 环境创设。

幼儿园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让幼儿在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2) 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互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主张幼儿需要在互动交流中学习,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个性化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5) 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评价应该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注重幼儿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力的培养。

4.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1) 重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园应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 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

幼儿园应该提供多元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培养其交流合作和自我表达能力。

建构主义思想与音乐教学

建构主义思想与音乐教学

( 注重学生 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 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 的审美情 趣、
高 尚 的 审 美意 识 , 以及 鉴 赏 、表 现 创 造 美 的能 力 。正 如 苏 联 教
探索开始时可先 由教师启发弓 导 ( I 例如展示或介绍 、理解类似 概念的过程 ) 然后让学生 自己去分析; 索过程 中教 师要适时 , 探 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 以 多一些,以后逐渐 减少,越来越 多地放手让学生 自己探索;最
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 、教 学观念提 出挑战,从而 在形 成新一代学
音 乐 系教 师 。
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 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 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这种真实情境对学生具有很 大的吸引力,可 以有效地激发他们 主动地探 索的兴趣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 、自 由地展开独立创设 , 每位 同学都可 以成为活动 的成员参与其 中,
欣赏作品之前 ,可用谈话法或讲述法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乐
曲内容、作曲家生平和创作风格等;初听以后应该让学生发表
意 见 , 谈 各 自对 作 品 的 感 受 和理 解 , 谈 并通 过 相 互 间的 讨 论 、 交
பைடு நூலகம்
流,探讨相关 问题,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讨
论 后 ,教 师则 应 及 时进 行 总 结 性 的 评 述 ,不 仅要 充分 肯 定 学 生
积极 创设, 使校 内学习尽可能符合知识原有 的情境 , 使学 习者 自然进入 状态, 融知识 建构 于情 境
过程 中,主 体 与 客 体 之 间所 发 生 的必 要 的联 系 。协 作 发 生 在 学 习过 程 的 始 终 。交 流 是 指 教 学 活 动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奥Leabharlann 德 里塔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





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否定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 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理解的结果。
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 批判现代性 ❖ 反基础主义 ❖ 反本质主义 ❖ 反中心主义 ❖ 反对确定性 ❖ 告别整体性(同一性)
与教育》; 1995年,温迪·柯里主编的《教育哲学中的批判性会话》等。
❖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研究 ❖ 向传统方法论原则的惟一性和普遍性宣战 。 ❖ 容纳一切规则、方案和标准。
❖ 重视边缘研究:吉鲁“边界教育学” ❖ 被压迫者教育、女性主义教育、民族教育等。 ❖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 ❖ 重新估量教育的目的: ❖ 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 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 教育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
4.后现代作为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
❖ “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 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 控制性;
❖ “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 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 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
❖ 激进的(也即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以“否定性” 为其特征。
反思。 ❖ 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对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
回应。
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
界定: ❖ 利奥塔将“‘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
疑’ ”。 存在形态: ❖ 1.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分期 ❖ 后现代是指西方现代社会之后的所谓“后工业社

第十一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十一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⑴ ⑵ ⑶ ⑷ ⑸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支架”法实例:

示范、暗示、激励、提示、给予部分答案、 出声交流、直接讲述、合作学习等。 (例:示范阅读)

⒉ 抛锚式教学


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 “锚”)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 去感受、去体验 和解决问题。 如,《Jasper系列》软件的设计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真
正的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老师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而且这种建
构不能为被人代替; 知识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经验建构起来的;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 途径或方式 。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
⑴ ⑵ ⑶ ⑷ ⑸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抛锚”)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抛锚式实例:
高一地理: 单元名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你所在的信平律师事物所接到一个案子: 青云花园( 38°N )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 设施齐全,豪华典雅。小区由西区、东区及环绕区组成。西 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80米高,楼距约60米; 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 布有东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当地人们购买踊跃。然而一 年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 其告上法庭。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住户冬季室内接受 不到阳光的照射。开发商百般狡辨,住户们需要拿出强有力 的证据才能打赢这场官司。 信平律师事物所,派你调查这桩案件。并给房地产公司提出今 后的规划意见。

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学

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学

建构主义与思想政治教学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其标志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日益扩大,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的兴起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建构主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

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一)师生的角色地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自己的机会,他们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另外,他们还十分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他们认为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使学生看清事物的各个方面。

由于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二)倡导的几种教学方法1.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类。

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而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

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根据具体情况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

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使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1.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知识观(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

建构主义通俗理解

建构主义通俗理解

建构主义通俗理解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来促进学习。

本文将以通俗的方式解释建构主义,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建构主义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与真实世界的接触来建构知识。

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实现。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接触,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在建构主义中,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通过考试和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在建构主义中,评价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总体而言,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它提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评价也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实现学习。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者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教师则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还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习的情境和背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依赖于具体情境和背景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有所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还注重学习的反思和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及所建构的知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注重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关注学习的情境和背景,重视学习的反思和评价,以及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提倡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学生的前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背景,以便根据学生的前知进行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通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意义建构: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引导他们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背景相,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4)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1)激活学生的前知: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角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属性。

(2)引导主动探索: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材料或建议,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寻找答案。

(3)意义建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定理的应用和延伸。

(4)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教育心理学1、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域,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这个“最近发展区域”才算是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应该安排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3、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实验已在全国数百所学校展开。

但绝大多数教师对建构主义还比较陌生。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是什么呢?本文根据国内外建构主义的研究资料,对建构主义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作出扼要的归纳。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按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样看来。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基于此,显然,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去告诉学生就可以奏效和完事的。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决定了建构主义新颖的教学观,这种主张主要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所谓元认知,又称反审认知、反省思维,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对认知活动和认知策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些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学生要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意义建构。

以前由于受信息技术系统的限制,这种学习环境很难实现,这也是制约建构主义影响力的主要客观条件。

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利于创设包含这四种要素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这也是建构主义为什么又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原因之一。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

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说,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识结构”。

z中华勵志網比如语文中的-想象作文教学,在一定的情境教学下,是不应该得到相同的意义建构的,否则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现在-想象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就是长期以来强调统一格式和腔调的恶果。

但是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学习者不免要茫然无措,费时低效,教学也就失去了固有的本质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