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知识。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识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联系新旧知识,并认真加以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本课知识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或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必须是导师,所谓导师,就是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某一个向题某一定律出发,找出认识规律性的东西。凸透镜的成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当教师在媒体的帮助下使学生知道了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找出光轴上关键的点。学生很快找出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中,光轴上的F和2F是两个关键的位置。物体放在2F内外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F则是像的虚实的分界点。规律是学生自己分析总结的,概念理解的深,记得牢。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分析思考完成了意义建构。
(3)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由以上所介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见,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是根本对立的;它所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四大要素则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在学校的"教"与"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适宜的。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知识。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识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联系新旧知识,并认真加以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本课知识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或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必须是导师,所谓导师,就是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某一个向题某一定律出发,找出认识规律性的东西。凸透镜的成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当教师在媒体的帮助下使学生知道了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找出光轴上关键的点。学生很快找出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中,光轴上的F和2F是两个关键的位置。物体放在2F内外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F则是像的虚实的分界点。规律是学生自己分析总结的,概念理解的深,记得牢。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分析思考完成了意义建构。
(3)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由以上所介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见,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是根本对立的;它所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四大要素则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现在学校的"教"与"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