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课时作业14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是《吕氏春秋》中主张重视农业的言论,大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稳固国君统治。

①④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2.(2017·肇庆模拟)“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答案:D3.(2017·湖北孝感模拟)《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7·山东日照校际联考)“叉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解析: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

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人民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人民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商业活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代: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3)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1)水路: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2)陆路:服务于商运的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

二、“市”的发展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2)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西周至唐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史料一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测评人民版必修2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测评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下列三幅图片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2.(2010·天津市南开区模拟)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

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

”从这段资料中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看,你所获得的历史信息最正确的是()A.我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D.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出身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4.(2010·福州一中模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5.(2010·江西吉水二中模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6.(2010·广东联考)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7.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右图),纪念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六百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停止征收。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附解析) (1)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附解析) (1)

单元提升课(六)视角1历史趋势——古代农耕经济的演变【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题例证1】(2017·湖南长沙模拟)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解析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东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说明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明清“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说明该地区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基地,故A项正确。

答案 A视角2历史趋势——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拨】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考题例证2】(2016·贵州遵义期末)吴江县重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解析由材料“本来是一荒村”“居民万倍于昔,……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盛泽镇的发展,故选A。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了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了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但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无法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故D项错误。

]3.(2017·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提升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提升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大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经济思想: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对古代中国“农本”思想的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一、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中国(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1

专题过关检测(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选C。

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 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2016·福建漳州高三质检)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A、B项错误;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

3.(2016·山东潍坊模拟)“(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选D。

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B项错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的重视B. 中央集权的作用C. 工匠积极性高D. 市场需求2.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 先问房亲, 房亲不要, 次问四邻, 四邻不要, 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 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3.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小农经济, 抑制土地兼并B. 实行土地国有, 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 促进生产发展D. 改革基层行政, 加强中央集权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 该局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 收入归皇室B. 全部供皇室使用, 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 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 部分投放市场5.《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 “其永业田, 亲王百顷, 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 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 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B. 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C.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D. 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6.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 “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

”B.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

”C.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由此可以推知“黍”()A.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B.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C.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解析:选B 材料没有黍广泛种植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杀鸡为黍食”和“故人具鸡黍”,说明黍是待客的重要食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黍的产量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黍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

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B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解析:选C 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4.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

周测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7·绵阳诊断)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且早于北方②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③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A.①③ B.①②③C.②④ D.②③④2.(2017·济南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3.秦统一六国后,检括户口、清理地籍、整顿田赋制度,并规定“百姓当家则力农工”“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材料体现出秦朝的经济政策是( )A.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B.农工商诸业共同发展C.把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D.制定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4.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这样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 )A.曲辕犁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曲辕犁只适用于南方水田生产C.传统耕作技术更加成熟 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5.(2017·扬州高三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小农经济( )A.具有稳定性 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非常脆弱 D.只需简单的劳动工具6.829年,日本《太政府符》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 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 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B [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科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

]2.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A. 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 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 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 [材料主要讲述的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 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A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旨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捆绑到争霸战争的战车,谋求战争的胜利,故A项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身份差异更加固定化,故B项错误;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制定户籍管理制度的初衷,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身份差别不会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消除,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家训的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即使闭门不出,生存所需的东西也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2017·大庆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封建政权尤其是在大一统时代政权往往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始终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换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并非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

4.(2016·太原模拟)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选C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温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大体结构与特点25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温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大体结构与特点25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

25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齐国以铁器做耕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先用作耕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A 解析:“《国语·齐语》”反映出材料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说明了铁耕具在齐国的显现,应选A。

材料只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可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类行业的进展情形,无法进行对照,也就无法确认齐国手工业是不是发达,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最先”,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方面的工具改良、耕耘方式、耕耘制度、水利浇灌等内容,D项错误。

2.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转变说明了唐朝(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显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答案:D 解析:题干中唐朝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朝后期那么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说明了南方地域的经济进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应选D。

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形有所不同,其描述并无表现出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A项错误;题干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工程数量的不同,不能表现出南北方经济进展失衡,B项错误;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C项错误。

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低普。

”此耕具的发明( )A.表现了农业大体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进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浇灌体系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筒车,筒车属于浇灌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进展,应选B。

我国古代农业大体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浇灌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C项错误;筒车只是一种浇灌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浇灌体系,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六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练16 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六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练16 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

课练16 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 B.当时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 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3.(2017·湖南四校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4.(2017·南宁二测)《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徒一年。

”由此可以推断,唐朝( ) A.法律内容十分严苛 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C.抑商制度已经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5.(2017·河北衡水一中二模,2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材料体现了( )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清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6.(2014·东北三校二模,26)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B[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科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材料主要讲述的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旨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捆绑到争霸战争的战车,谋求战争的胜利,故A项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身份差异更加固定化,故B项错误;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制定户籍管理制度的初衷,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身份差别不会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消除,故D项错误。

]4.(2017·太原模拟)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C[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是繁荣的,但是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岭南、福建及扬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推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说明抑商政策适当调整,故C 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唐朝设立机构,只是“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故D项错误。

] 5.(2017·太原模拟)《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

这一规定(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C[个体小农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这一规定,为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并不能体现不断健全,故D项错误。

]6.(2017·石家庄模拟)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B[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而且长途贩运兴起于汉朝,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 7.(2017·淄博诊断)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这反映了( )A.市场管理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皇室权威削弱D.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材料中政府允许商人买卖与市场管理混乱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从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得出商品贸易突破了坊市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政府允许商人买卖,体现了皇室权威,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出是商品贸易在空间的延伸,无法得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 8.(2017·银川质检)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D[材料中“工匠”表明是手工业而非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有利于手工业发展,而不会“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但不能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如何,故A项错误,D项正确。

] 9.(2017·岳阳质检)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

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

……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

材料可用来研究( )A.晚明农民运动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C.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D.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C[根据题目中“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的“苏湖熟、天下足”,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可以得出,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受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迫,故C项正确;题干说的是手工业,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7·唐山模拟)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

这种变化说明( )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A[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说明江浙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变化,故A项正确;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故不能说明湖广地区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方式仍是家庭为单位,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并未发生巨变,故D项错误。

]11.(2017·黄冈模拟)梁启超在论某一历史时期学术时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

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 )A.春秋战国时期B.北宋时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D[根据材料“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可知淮商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清朝尤为突出,故D项正确。

] 12.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

材料表明( )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D[保甲制度属于封建政府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材料论述的重点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反映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反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由材料“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对于出海贸易加以严格的行政干预,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