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现象都与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师用PPT或板书形式,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强调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
2.完成课后练习册题目时,要求书写工整,解答过程简洁明了,注重细节。
3.实验方案需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行性,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与同学交流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时,做好笔记,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2.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稳定电中性实体。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运动速度快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介绍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燃烧、腐蚀、溶解等,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分子和原子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和表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的开始。
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如何让瘪的乒乓球复原?问:物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化学课上又如何解释?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从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第48页和第49页第一段,分组完成第48页的实验3-1,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3-1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2)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课本第49页图3-2和48页最后一段所列举的数据,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三、分组完成第49页“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2.向酚酞溶液中加浓氨水,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3.瓶盖A和瓶盖B中的溶液各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4.讨论:把湿衣服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哪种情况下容易晾干?为什么?四、“1+1<2”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分子间隔实验“1+1<2”,阅读教材第49页最后一段,解释“1+1<2”的原因。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参考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①研究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教学难点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①分子的性质特性?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性,申明生活中的各类相干征象。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5教学用具尝试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尝试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教学过程6.1第一课时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体式格局开始本堂课的教学。
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课堂,放在讲台上,翻开瓶塞,同学们为何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何会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何不翼而飞了?4.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实在,这些问题在很久从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讨乐趣,他们颠末反复的尝试和探讨,提出了物质都是因为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假想。
并用这一没想来申明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进修的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三单元课题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分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等,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让学生学会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原子的定义。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与对策备习知识性准备:分子的性质物质性准备:多媒体课件技能性准备:微观想象能力复习知道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的不同。
并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讲授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三、化学反应的实质1、分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2、分子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吗?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展示目标;投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激趣、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引领、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形成原子的概念。
与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化学反应,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简要总结、概括明确目标,倾听、思考。
观看动画、听教师讲解、分析设置的问题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讨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观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景中,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很难建立原子的概念。
教师设置引导性讨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描述有关的物质的变化,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精习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点。
〔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梳理总结原子的性质,对照课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落实重要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我利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例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运动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分子会运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解答。
1.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程解是否清晰?”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反馈和建议。例如,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和思考过程,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报告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化学观念,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建立物质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体验由宏观实验现象感知、想象微观世界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及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浓氨水、酚酞溶液、红墨水、滤纸条、酒精、注射器等。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分子的性质
环节一:感知分子的大小
【展示】展示水的图片。
【讲述】水分子的材料,推测分子的性质。
【明确】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运动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可能会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另外,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注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情况。
二、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决定了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如何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不过由于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从微观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引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
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探索“物质是什么?物质由什么构成?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你对以上问题有过思考吗?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那么什么是分子、原子呢?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较为陌生,但对此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由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7.家长参与题: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一项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家庭实验,如制作汽水、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通过家长参与,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进亲子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程度,注意引导他们从宏观现象中抽象出微观概念,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关注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交流与互动,关注他们在讨论中能否主动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4.创设生活情境,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讨论空气污染、水的净化等环保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课时安排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课时
课题2 原子的结构4课时
课题3 元素2课时
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 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2. 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
电子天平、表面皿、试管、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品红、蒸馏水、酚酞溶液、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2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过一段时间,这些都没有了,水“跑”哪儿去了?把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糖却没有了。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二、新课教学
1. 认识物质微粒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说明:实验3-1比较简单,教师可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去实验。
也可以同桌进行实验。
实验时要注意,所用品红的量要少,如果改为滴加红墨水大约一滴到两滴就可以了。
滴加时要慢。
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耗时会较长。
另外,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教师出示教科书图3-2、图3-3,让学生观看图像,加强感性认识,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阅读资料: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2. 分子运动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图3-4,然后按要求做实验。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教科书图3-4)。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现象:(1)无色。
3
(2)溶液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①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粒子性。
知道了:
1.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那么,在物质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吗?分子能不能再分?原子能不能再分?今天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情景1:水在蒸发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情景2: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情景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
情景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
氢气在氯气中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通过以上四例,我们可以说,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5“几种分子的模型”,认识分子的模型,了解分子的构成。
4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①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②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①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水分子和氧分子。
②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科书第51页“讨论”。
这是引导性讨论,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反应前是什么分子,反应后还有没有这种分子,生成了什么分子,原子的情况如何。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
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1~52页“练习与应用”第1~3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