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荀子“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摘
要:在荀子人性论 思想 中,本能性和主体性 都是 有着人 自身 的根据 。本能性是维持人 的 自身生存 的必需条件 ,但
是必 须要有一定的度 量分界,否则会 产生 《 性恶》篇中所叙 述的 “ 乱” 。而 《 性恶 》仅仅是苟子在一定历史 际遇 中的激 愤之 作,不能完全代表荀 子对 人性的全部看法 。主体 性是通过 “ 心 ”来发挥 作用的 ,同时荀子又十 分重视 对三代文 明
第 2 3卷 第 1 期
、 , o1 . 2 3 NO. 1
邯郸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a n d a n Co l l e g e
2 0 1 3年 3月
Ma r .2
白立 超
( 中 国人 民大 学 国学 院 ,北 京 1 0 0 8 7 2 )
试论荀子礼法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价值
试论荀子礼法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可以更好地推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荀子礼法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文明传统雏形,又蕴含丰富的社会理论,不仅体现出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还兼具辩证的特点,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理论滋养。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其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应充分反映我国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要立足社会现实,还应体现历史传统。
荀子是我国礼法思想的奠基人,开创了礼法结合的政治传统。
学者认为只有中华法系具备礼法结合的过程与内容。
而“荀子无疑是中华帝国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建筑师”。
荀子礼法思想已成为我国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而言备理论价值。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荀子以“大一统”的政治目标构建其礼法思想,并以“礼义”贯穿之。
他说:“彼国者亦有砥砺,礼义节奏是也。
”(《荀子·强国篇》)荀子认为只有践行“礼法”,贯彻“礼义”,才能富国强国。
荀子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包括“力术止,义术行”“选贤”等。
所谓“力术止”是指在国家层面不提倡使用武力;所谓“义术行”是更多地践行“礼义”。
如何“行义术”,荀子提出“凝”,就是团结,凝聚。
他认为君主“应凝士以礼,凝民以政”,(《议兵篇》)即用清明的政治环境、和谐的君民关系、合理的税负来安抚本国国民,同时吸纳他国的流民。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荀子尊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那么你知道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介绍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希望能帮助到你。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
状 况 及 其 在 思 想 史 的 意 义 ,指 出 朝 鲜 时 代 ( 1 3 9 2 1 9 1 0 年) 对苟子思想 的评价 , 主要 以人性论 即性恶说为中心展开 的。朝鲜学者关于性恶说的文 献有很多非常具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论述 ,这可 以
说 是朝 鲜时代 的苟子 研 究 的特征 ,也充分 体现 了朝 鲜 时代 的思 想风 貌 。
以为 禹舜 ” , 但不 同的是 , 苟 子 似乎 以更 为 冷 峻和 现
2 荀子之思想 、 命题 、 理 论
苟子作为先秦儒学之殿军 , 其学无所不窥 , 博大
实的目光来打量世界 , 一方面 , 他对“ 可以” 给 以理性 的普遍性的基础 , 同时也赋予“ 心之所可” 以深沉的
力量 ; 另一方面 , 他对“ 不可使 ” 又置诸于客观的现实
又有来 自中国的廖名春、 梁涛、 周炽成 、 林宏星( 东方 朔) 、 惠吉兴等专家。国内名 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中山大学学报》 、 《 管子学刊》 、 《 中华读书报》 等莅会
1 荀子的人性论
人性论问题是 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研究中一个 绕不开的古老话题 。凡谈人性论 , 言必性善、 性恶之 分, 自然 就会想 到 苟子 主张 的人 陛恶 。 在荀子 之思想
除
柬埔寨皇家农学 院 K I M S o b e n 讲师探讨 了气候
何一个行为体 ,只有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才能维 护自 我性 ,只有在与别人更好整合行为的过程中才 能优化发展 ,只有在共享理念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
更多机 遇 。
謦 变化背景下研究人员及进修教育人员 的作用。越南
荀子 的历史 地位 及影 响 、 苟子 文献梳 理和文 本考订 、 苟子 军事理 论 、 苟子 治学 精神 、 苟子 与燕赵 文化 以及 道德建 设 的关 系等层 面 , 讨 论 范 围十分广 泛 。 这 是近
从三晋文化视角看待荀子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历史定位问题
夏是魏文侯的老师 ,魏文侯的重要大臣也几乎都师 从子夏。 子夏虽然未在魏国做官 , 但他的思想却深刻 影响了魏国的政治 、 经济和法制建设 。在政治上, 子
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源于晋文化 , 深受晋文化的启
收稿 日期 :0 1 1— 8 2 1- 0 1
作者简介 : 高专诚 , 山西省社会科 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 所长。
上还 是传 统儒 家思 想 占据主 导地位 。尽 管他 肯定 了 具有 现实 有效 性 的“ 道” 即法家 思想 , 整合性地推
动 了三 晋 文化 的发展 , 应该 说 是 全 面 推动 晋 文 化 发
“ 王道” “ 对 霸道” 进行修正和制约。荀子主张发展经 济, 注重民生 , 强调以国力 的全面提升作为实行 “ 霸 道” 的基础。 苟子还强调守信在推行“ 霸道” 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 在苟子看来 , 儒家的仁义道德具有更强大
在先秦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方面 , 学术界并没有
把 晋和 三晋地 区作 为一个 有着 独特地 位 的发展单 元
来看待。但是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三晋地区的思
想 发展 在先秦 思想 史和 学术史 上 的地位不 仅是 重要
的新 的思想文化发展进程。在此之前是“ 官学” 占统
治 地位 的时代 ,思想 家 以个 人 的身份 传播 思想 文化 既 是不现 实 的 , 也是 不被允 许 的 。孔子 之后 , 大批 孔 子 弟子成 为有 成就 的思想 家 。 在这些 弟子 中 , 著名 最
一
位思想家和学术家 ; 从思想传承上讲 , 子夏思想是
孔子儒家思想在三晋地区的发展 ; 从思想成就上讲 ,
子 夏创 立 了三晋 儒学 , 启迪 了三晋 法家 ; 从历 史 贡献
学习荀子的思想及体会
学习荀子的思想及体会通过学习《中国名家教育思想》,学习了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荀子,我对荀子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然后就是他写的《劝学》,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意思是说,不一步一步的走,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没有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有大江大海。
对我们学生来说,感悟最深的两个字就是“积累”。
《劝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诫了我们: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学不可以已)。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很多人是不能坚持到底的,半途而废者多之,而半途而废正是学习的大忌,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半途而废呢,荀子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有信心,有虚心,有恒心。
一,有信心。
《劝学》第二段说到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但可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是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事物是可以超越自己的,这是一个客观的真理,求学者要树立这种信念,要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能超越自己!而这种超越自己的办法就是要学习,“故木中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要能做到“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就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达到超越自己的目的。
所以本段主要讲的是学习首先是要有信心。
二,有虚心。
第三段借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足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来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即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能闭门造车或高傲自大。
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就是有学问和有修养的人,君子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与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
所以说本段荀子是在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虚心,只有虚心才能快速的成功自己。
三,有恒心。
积土成山才能风雨兴,积水成渊才能蛟龙生,积善成德才能圣心备,所以只有懂得积跬步才能达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弃。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从荀子的生平和思想渊源入手,探讨了他的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以及教育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他主张天命和人事相结合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奉献;他的天人观中体现了尊重天命和人的自主性的平衡;在教育方面,荀子提倡以教化来塑造人的品行。
文章总结了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使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荀子,哲学思想,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教育思想,影响,现实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荀子生平荀子(约前310-约前235),名冉,字正明,博学多才,被誉为"言传之贤"。
荀子出生于鲁国,成长于齐国,后来在赵国担任过宰相。
荀子自幼聪慧过人,师从荣辱著名的儒家学者荣誉男和苏听书,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立政以道”,认为天下需要有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修养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荀子的思想渊源荀子的思想渊源包括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认为孔子教化之道能够挽救世道败坏的当世之人。
他钦孔子之道德教化之威,但同时也认为孔子的教化之道并非完备,因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除了孔子之外,荀子的思想还受到了老子和庄子的影响。
在荀子看来,老庄的思想虽然崇尚自然,但缺乏积极的改造和教化之力,无法解决人性恶劣的问题。
荀子综合吸收了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优点,提出了辩证的人性观和道德观,以及他独特的政治和教育思想。
荀子的思想渊源既继承了先哲之长,又有所创新,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荀子的人性观荀子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本性、人性的善恶、以及人的修养方面的思考。
浅析《荀子·劝学》的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胡文丽浅析《荀子・劝学》的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速度似乎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人们的思想稍显浮躁,对于学习急于求成。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我们摆正学习态度,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劝学;学习方法;研究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杰出代表,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集大成者的荀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浑厚的笔法写下《荀子》一书。
其中以《劝学》为首,开篇立意,强调学习之重要。
那学习又要有好的方法,在《劝学》中,荀子给了我以下的启示。
1学不可以已《劝学》开篇荀子直奔主题,指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永远都无止境,需要不断的学习,那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就是“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与此相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他特别强调要不断积累。
“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锲而不舍,要持之以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说明了就算你天资聪颖,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即使你天资欠缺,笨鸟先飞,成就也可卓越。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结果达到全面而又纯粹的境界。
如若半途而废,那么将一事无成。
在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时,我总结了一下自己者一年的学习。
虽然是一直都在学习,没有停止,但是在学习中却没能将一件事情坚持下来。
今天看哲学,明天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天又是英语,导致一年学习结束后收获并没有自己预期的大。
毛选四卷走马观花的看过一遍,现在细细回想一下,留在脑袋中的知识屈指可数。
半途而废的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在下半年的学习中,我将抓住自己感兴趣的点,深入的进行研究。
2善假于物荀子认为:人因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荀子的思想体系与影响
荀况,即荀子,号卿。
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
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 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
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着书立说,直到逝世。
荀子的思想体系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也是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在思想倾向上与孔孟一样,也试图从先王那里寻觅解释现实的依据。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 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许多方面的内容。
一、哲学思想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逻辑力量,把我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殷周以来的历史哲学观,大都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世间诸种物事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皆 受被神化了的自然力的鉴临与制约,并且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典章规范也为超人格的上帝所创制。
这种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外因论观点不能正确阐释社 会历史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变革现象,也无法寻觅社会历史发展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最终不得不诉诸不可知的神秘的外在力量。
迨及战国末期的荀子,兼融众家之学说,并收诸子之所长,在历史哲学观上,不囿于古人成见。
荀子割断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神秘的联系纽带,以理性主义眼光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之分”理论。
他指出,自然现象与社会治乱毫无内在联系。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生灵,须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如使民以时,加强农业生产,节约消费,顺适自然时令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国内近30年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综述_陈光连
2007年第9期(总第200期)学术论坛ACADE M I C FORUMNO.9,2007(Cum ulatively NO.200)国内近30年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综述陈光连[摘 要]近30年来,荀子及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已突破并超越文革后唯物唯心的二维思维模式,在天人观、人性论、礼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与人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而不断发展,创新迭出。
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学界更侧重于荀子伦理思想的道德规范、道德教化、道德修养、应用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使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然而,现阶段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界去克服。
[关键词]国内;荀子;伦理思想;综述[作者简介]陈光连,江苏连云港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1189[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9-0015-04对于荀子伦理思想的研究,在辛亥革命及至民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的专著里已多有论及,如蔡元培先生所著的 中国伦理学史 (东方出版社1996),就系统地探讨了荀子思想的天人观、性恶说、性论之矛盾、修为之方法、礼等,关于人性论,先生认为,荀子以人类为同性,与孟子是相同的。
故持性恶之说,则谓人人具有恶性。
并且指出,荀子所谓善,是与意识之善有别的,故其说尚不足以自立,而其依据学理之倾向,则已胜于孟子。
后冯友兰在其专著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二版)、张岱年在 中国哲学大纲 (三联书店2005)对荀子伦理思想的人性论、修养论、道德之起源、礼之用诸方面也有论述,但基本上是在中国哲学大的视阈内的知识的介绍,可为后学研究荀子及其伦理思想作学理上的说明和奠基。
建国以后至1976年,由于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荀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只有李德永著 荀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一书,对伦理思想书中也没有涉及。
而1977年后近30年,荀学及其伦理思想研究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特别是与历史学、人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著述不断、创建迭出。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刊登《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Abs t r a c t : a t p r e s e n t , t h e a c a d e mi a t o Ba o g u o wi l l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e s ma i n l y o n t h e Wu Xu Ka n g a n d L i a n g Ba o g u o ,
f o u n d e d i n 1 9 1 2 , i s a mo d e m Ch i n e s e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p o l i t i c a l g r o u p ,1 9 1 2 — 1 9 1 3 i s i t s a i m n p e r i o d , t h e a i m n a c t i v i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s o f t h e r i g h t — o f - wa y l o s t , q u e s t i o n i n g ma d e Xu a n t o n g , a l s o i n v o l v e d i n s mo k i n g , g a mb l i n g a n d o t h e r s o c i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 At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e t we n t y ' s ,d u e t o c i v i l u n r e s t , t o g e t h e r wi t h o wn p e r s o n n e l c h a n g e f r e q u e n t l y ,f i v e f a mi l i e s o f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荀子的德育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荀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内涵丰富,特别是其德育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荀子的德育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分析荀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本文将概述荀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包括其对人性、道德教育和人的成长等方面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荀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和核心价值,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荀子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荀子的德育思想,如强调人的社会属性、重视礼仪规范等,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文将总结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提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荀子德育思想的建议。
通过对荀子德育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荀子德育思想概述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其德育思想独具特色,既继承了孔孟的德育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他强调德育在人的成长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德育理念。
荀子认为,“礼”是德育的基石,是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礼”,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在德育过程中,荀子特别注重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本恶,需要通过德育来引导人向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使人从恶向善转变,实现人性的提升和完善。
这一观点体现了荀子对德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荀子的德育思想,既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又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荀子哲学社会思想论文:浅谈荀子哲学社会思想
荀子哲学社会思想论文:浅谈荀子哲学社会思想摘要:所谓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方法,以人物为经,其它为纬来研究社会思想的一种方法。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不仅在儒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运用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方法来对荀子的哲学社会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荀子其人,对荀子所建立的社会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健词: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方法荀子背景批判继承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月8 一l 1日 在荀子故地邯郸市隆重举行 。来 自 清 华大学、 复旦大学、 山东 大学 、 南京大学、 武 汉 大
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 山 大学 、 中 国人 民大 学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 新 疆大学、 贵 州 民族 大 学 、 香 港 大 学、 香 港浸会 大学、 台湾大 学、 台 湾 云 林 科 技 大 学、 台湾 树德科 技 大 学 、 台 湾铭 传 大 学 、 台湾淡 江 大学、 新 加坡 南洋 理 工 大 学 、 马来 西 亚 拉 曼 大学 、 韩 国首 尔大 学 、 日本 京 都 大 学 、 美 国 印第 安 纳 大 学、 美 国葛德 斯堡 大 学 、 邯郸学院、 中 国社 会 科 学
与现代化 问题是此次研讨会的热点论题 , 共有论文 1 3篇 , 所涉及 的现代 化问题较 广泛, 其 中政 治现代 化是重点 。关于孟
子 荀子对 比研 究有论文 2 篇, 关 于《 荀子》 点校 与训 诂研 究有论文 2 篇, 关于 荀子研 究的回顾有论 文 6 篇, 关于荀子与 清
华 简、 用“ 统类” 思维研 究苟子的思想 、 关于孙 卿与燕子哙 的关系各有论文 1篇。3篇英文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重要 , 关键是 后天作 为; 二是 以情 欲界定 人性。 后者学术 界多认 为与性 恶说 相关 , 其实恰 好相 反 。从思想史脉络 看 , 孟子 主性善 , 同时却认 为 情欲是人身上低级的东西 , 需要小心戒 备。这一 观点代 表先 秦 儒 家 共 识 , 并 且 开 宋 明理 学 “ 戒 慎
恐惧” 的 传 统 。苟 子 以情 欲 界 定 人 性 , 实 质 是 不
院、 山东省社会科学 院、 河北省社会科学 院等院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论文 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在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研究荀子的学术思想除应关注他的主要著作《荀子》外,我们还应该从荀子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荀子学术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数学、天文、历法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
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
荀子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3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术界对于荀学争议较多的地方。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基于时代背景提出“性恶论”的观点,主张人性有恶,并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来改变人性中恶的成分进而建设有序社会;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化性起伪”“隆礼重法”等思想,目的是使人性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变。
在当下研究荀子人性论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其勇于批判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以及强调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思想;当代价值荀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其主张“性恶论”的思想而饱受争议,在此影响下荀学的发展也较为坎坷。
荀子正是因为其“人性恶”思想而遭到宋儒学者的批判,甚至认为他并非“醇儒”而产生误会。
但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荀学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郭沫若曾评价荀子说:“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1]。
充分肯定了荀子的儒学地位,荀子的人性论不仅在当时社会教化人性由恶向善具有指导意义,对当今的社会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一、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内涵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于人性本质问题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人性本恶的判断,荀子强调要注重后天教化的力量,提出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等思想对于劝导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之性恶在荀子人性观之前,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孟子曾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2],孟子在肯定人内心善的本质同时,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四端”而言的“性善”,其目的是肯定人与生俱来的善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
而荀子的“性恶论”否定了人的自然人性,认为人性来自非人、非道德的“天”,重视能够“化性”的礼法和教化引导人的本性向善发展。
百家争鸣(赵国)之荀子学术思想
百家争鸣(赵国)之荀子学术思想荀况(约前313---前238)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荀子。
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
其家世及早年经历不详。
只知他曾几次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并三为祭酒(学宫领袖),在稷下先生中被称为“最为老师”(最受尊重的老师)。
后依楚国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被解职,遂不再从事政治活动,居于兰陵,讲学著书,终老其地。
司马迁说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其实他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又评判和综合了道、法、墨、名等百家学说,形成表里内法、礼法结合的政治观。
其学生儒法分流,浮邱伯、大毛公、张苍和韩非皆为其著名弟子。
今传《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多为其所著,仅《大略》一下6篇,为其弟子所论述。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
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
作者: 廖名春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重新认识 荀子 哲学地位 历史贡献
摘要: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
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
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
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
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荀子教化思想研究
荀子教化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荀子的教化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不仅对后来的儒家 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影响
荀子的教化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 激励了无数儒家学者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努力,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 性,提倡勤奋好学、注重实践,这 种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现代教育 产生着影响。
在文化方面,荀子的教化思想促进 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 国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荀子教化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荀子教化思想在海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思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了世 界各地。
教化内容
荀子主张以儒家经典为教化内容,同时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他认 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达到缓 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教化方法
荀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化方法,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 身教等。他还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 能真正做到感化和影响他人。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荀子的教化思想具有深刻的 教育意义,它强调了教育在 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 了通过教育来引导和改变人 的本性的观点。
荀子主张通过礼、乐、政、 刑等多种手段,对人们进行 全面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 德行和道德情感。
荀子的教化思想还强调了实 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认为只 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 掌握知识。
在东亚地区,荀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日本、韩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 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仍然保留着荀子教育思想的痕迹。
在欧美地区,荀子的教化思想也受到了关注和研究,许多学者开始从荀子的教化 思想中寻找启示,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
荀子的后世评论
荀子的后世评论唯物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27]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
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
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兼教育家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
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