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绝句》精编版

古诗二首《绝句》精编版
古诗二首《绝句》精编版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精品】27.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及解析)-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二年级下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同步练习及解析) 冀教版 28.古诗二首 一、读拼音,写词语。 ér tóngguī lái cūn zhuāng yáo yuǎn 参考答案:ér tóng guī lái cūn zhuāng yáo yuǎn ( 儿童 ) ( 归来 ) ( 村庄 ) ( 遥远 ) (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的读音。) 二、比一比,再组词。 村()童()苔()遥() 材()董()台()谣() 参考答案:村居儿童苔藓遥远 木材古董台北歌谣 (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形近字。) 三、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1)村居:。 (2)散学:。 (3)纸鸢:。 (4)东风:。 (5)蓬头:。 (6)苔:。 (7)鱼惊:。 (8)借问:。 参考答案:(1)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2)散学:放学。 (3)无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4)东风:春风。(5)蓬头:头发乱蓬蓬的,蓬:蓬乱。 (6)苔:苔藓植物;(7)鱼惊: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8)借问:向人打听; (解析: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四、默写古诗。 (一) 村居 清高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解析:记忆古诗。) 五、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参考答案:1.写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2.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解析: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根据要求填空。 1.赏析“拂堤杨柳醉如烟”中“醉”字和“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字各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体会春天里农村景色的美丽。“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体会儿童放学归来之后马上就去放风筝的急切心情。 2.“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25

第一单元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分别是《村居》和《咏柳》。《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 然的热爱情景。 《找春天》课文以一群孩子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迷人风光。 《开满鲜花 的小路》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一包花籽,到了第二年春天,花籽让小路开满了鲜花,让所有的小动物们享受到了美丽和快乐。告诉我们要学会传递快乐,分享快乐。 邓小平爷爷 植树 课文主要写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种下了一棵柏树的经过。赞美了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他对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重视。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古诗二首》…………………………………………………………………………………………2课时 2.《找春天》……………………………………………………………………………………………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诗。本导学案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意”,即采用图文对照,结合关键字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大概意思;二是感悟诗的“境”,采用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三是体会诗“情”,即引导学生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通过吟诵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学前准备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中学会认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学习《村居》,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春天田野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018学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绝句》《村居》教案

古诗二首《绝句》《村居》教案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认读五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1)师: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2.配乐诗朗诵《绝句》: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生: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自己再读读。 师导:杜甫真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绝、句):你怎么记住他们的样子呢?(结构记、用“色”记等,记“句”字,可用勺、包记,注意笔顺的变化书空) (4)指导书写:记住了这两个生字朋友的样子,你们想不想把它写漂亮啊?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好写? 老师范写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两个。句:口要写在撇的下边。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古诗二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古诗二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晓、慈”等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湖:hú(江湖、西湖、湖水) 莲:lián(莲花、莲子、莲叶) 穷:qióng(无穷、穷人、穷苦) 荷:hé(荷花、荷叶、荷包) 绝:jué(绝句、绝对、绝交) 含:hán(包含、含义、含水分) 岭:lǐng(山岭、岭南、大兴安岭) 吴:wú(吴国、东吴、姓吴)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晓:xiǎo(春晓、拂晓、家喻户晓) 慈:cí(慈祥、慈爱、仁慈)

毕:bì(毕业、完毕、毕生) 竟:jìng(毕竟、竟然、未竟) 映:yìng(倒映、映日、映射) 鹂:lí(黄鹂) 鸣:míng(鸣叫、鸟鸣、鸣笛) 行:háng(多行、银行、行业) 泊:bó(泊船、停泊、飘泊) 五、多音字 行:xíng (步行)háng (银行) 泊:bó(停泊)pō(湖泊) 六、课文翻译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叶分外艳丽鲜红。 绝句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雪。门外的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东吴的客船。 七、问题归纳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2.《绝句》这首诗诗人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绝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 八、课文主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绝句》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时候,黄鹂、白鹭、积雪、船只等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九、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 李白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人教版(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51

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教案部编版 《咏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交流\欣赏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向来以诗为自豪,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唐代的诗歌成就最高,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

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多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简介作者.:教参14页. 理解题目。用赞美的语气读题目。 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词句,感悟诗意。 1、初读古诗,圈出生字。 2、理解词语。(结合书下注释或查工具书,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碧玉妆绿丝绦裁 学生交流。 把柳树说得像玉石一样绿,仿佛是碧玉装扮的美女,谁来读读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万条真是有一万条吗?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婀娜多姿多姿的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你认为是谁的功劳呢?所以书上说(二月春风似剪刀)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5、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古诗。

古诗二首《绝句》精编版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课文第1课《古诗二首》

部编二(下)课文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 化妆(zhuāng)喝醉(zuì) 丝(sī)绦裁(cái)剪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三、读一读,记一记 河堤堤岸杨柳柳条 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 四、多音字 五、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诗(古诗诗歌) 村(山村村庄) 童(童年儿童) 绿(碧绿绿色) 碧(碧绿碧血丹心) 妆(化妆妆扮) 丝(丝巾丝瓜) 剪(剪刀剪破)

六、古诗理解 《村居》 1.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2.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 1.字词理解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

课文15. 古诗二首《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鸣”生字,会写“绝、含、岭、吴”生字。正确读写“黄鹂、白鹭、西岭、东吴”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3.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 写作背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 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公元七六三年,杜 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争取读出点诗味来。 2.指读,正音(提醒同学们多音字:泊) 3.再指读。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好听在哪呢?(节奏、押韵an) 4.谁也想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 三、吟诗炼字,感悟诗意: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诗中有哪些字或词你不理解吗?提出来讨论讨论。 含——包含(画简笔画理解) 泊——停靠 白鹭、黄鹂——看图介绍 四、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一幅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示图)仔细看,这两只黄鹂在哪儿?它们在干什么? (2)一行白鹭上青天(示图)一抬头,你又看到了什么?白鹭怎么飞的?飞到哪儿去了? ●谁能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你感觉这画面怎么样?你能读出画面的美吗? (3)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图) 诗人是站在哪儿看到这两幅画面的?看到了什么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你觉得这两幅画面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读) 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几幅画面(女生读——男生读) 4.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看似简单, 其实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你想发现吗?赶快再去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发现

(完整word版)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 级下册)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一首描写初春二月柳树的诗,表 达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及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学会4个生字,会认2个生词。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前交流: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苏醒,是温暖,是生机,是希望,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草》、《春晓》、《村居》 一、导入 1、揭题:是啊!春天就是那声声清脆的鸟儿的歌声, 春天就是那缤纷的野花,春天就是那枯了又荣的青青草,那 么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 近《咏柳》这首诗。(板书课题)强调“咏”的写法。 2、解题:我们以前学过一首骆宾王的古诗,叫咏——,

“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的意思就是—— [设计意图:轻轴拨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 课前交流生活发现、欣赏名句、走近作者,活跃学生思维, 快速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引领其对柳树产生初步的美感以 及急于学习本诗的期待,让学生更自然地进入诗意课堂。] 二、通诗文。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 细读上两遍,读第一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一字不差;读第二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通顺。听明白 了吗?开始。 2、读完了吗?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碧玉”“妆成”“丝绦”“裁出” “碧玉”指的是——青绿色的玉石,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小家碧玉”吗?指的是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是 宝石,亦是美女,你的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把这种感觉送回 词语中再来读读!“碧”是我们要求写会的一个生字。你有 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一个姓王的人和一个姓白的人一起坐 在石头上)那这两个人怎样才能坐稳当呢?可要防止从石头 上掉下来啦!仔细观察这俩人,看看有新的发现么?指导书写:王字旁最后一笔变提,斜斜身子给白让位子,石的横写平,好让上面俩人坐稳当,口要写得扁才能更稳当。请同学 们在生字栏的旁边工工整整写一遍。(生书写生字)写好了

【精品】27.古诗二首(教案)-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27 冀教版 27.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由清代诗人高鼎和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两首古诗。通过这两首古诗我们体会诗人的感情,感悟诗句带给我们的绝妙之处;也可以通过古诗,想象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课文,感知理解〔播放音频?村居?〕 〔一〕学习?村居?

1.简介作者:高鼎,字象【一】拙吾,清末诗人,大约生活于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著有?拙吾诗稿?。其诗善描绘自然景物,流传后世的诗中,有两首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2. 释题。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读,完成下面要求: ①生字娃娃圈出来。 ②把生字娃娃读给同桌听一听,然后一起想想好的方法记住它们。 〔2〕学习生字 ér tóng guīlái cūn yáo 儿童归来村遥 4.理解字义。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 5.精读领悟。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前两句写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后两句写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哪句描写的时间和自然景物?特点是什么?

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文 1 古诗二首(春雨、咏柳)》教学设计_18

《咏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妆、裁、剪”3个生字,会写“玉、刀”2个生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的意思,能够凭借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于春天以及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师:(出示柳树图片)老师和有的同学一样也觉得春天的柳树很美,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2、知诗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贺知章是谁吗?(出示简介) (过渡: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了解一起走进这首小诗,谁来读准诗题。)3、释诗题 (1)出示咏柳(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诗题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柳是一种植物 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诗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相机提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的读音。 (4)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指名读、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演示教学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始终蕴藏的夏天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引导法、鼓励法、朗读法、问答法情景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

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49

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感受古诗文字美,课文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前布置让学生认真观察柳树,特别是细心观察柳枝与柳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美,感受课文意境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绦”这两个生字,会写“碧、丝、咏、妆、裁、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苏醒,是温暖,是生机,是希望,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草》《春晓》《村居》。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揭题,齐读课题。(咏鹅是赞美白鹅,咏柳就是赞美柳树,注意“咏”的书写,师范写,生书空)指导学习“咏”字。 3.了解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执教:卢崇斌点评:程韶荣 时间:2010年5月27日 地点: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中校区)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课内的,请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齐读)师:“酬”是什么意思? 生:以诗相答。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 师:很好,我们一定要用足注释啊。那“乐天”是谁? 生:白居易。 师:还有一首是课外的,我们一起读题: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呢?“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当时,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两首诗一赠一酬。 生:这两首诗有联系,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情感、手法等。 师:说得很好,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深究。再来说说,“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刘禹锡。 师:为什么叫他刘二十八呢? 生:古人常以兄弟排行来称呼。刘禹锡在他们家族里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 师:谢谢。刘禹锡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吗? 生: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生:他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成功且遭贬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哀叹,一直保持着乐观奋发的战斗精神。 生:被贬期间,他也曾被调回过,但他并没有屈服,去讨好那些权贵们,反而写诗进行辛辣讽刺,结果他和他的战友们又一次受到打击和报复,再次被贬,我觉得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学生鼓掌)师:是啊,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刘禹锡正是这样一位不屈的斗士。让我们从朗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去感受诗人伟大的精神魅力。(板书:朗读) 二、朗读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 生:刘禹锡一诗中“沉舟侧畔”的“畔”读“pàn”而不读“bàn”。 生:白居易诗里“满朝文武独蹉跎”的“蹉跎”一词不常用,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刘禹锡一诗,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应读“zhǎng”。 师:因为它指—— 生:振奋、振作,用作动词。 师:同学们很用心。我们快速读读两诗,看看还有没有补充。(学生自由读诗) (二)读好节奏 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拿出笔来,我们边读边划,找出需要特别注意节奏的诗句。 生:白居易一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也可这样读: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师:节奏把握得很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句子音节读“破”了。 师:对,音节与音节间有短暂的停顿,继续交流。

古诗二首课文和课文分析

《古诗二首》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以下为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诗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二首之咏柳

古诗二首之咏柳 【简案】 第一课时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村居》。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二首》之《咏柳》,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目标】 1.通过释义和形近字比较等方法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 2.借助生字点红和插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咏柳》,根据背诵提示能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本诗中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前面我们刚学了《村居》,谁来背诵一下。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赞美了春天

的什么?——柳树 2.板书课题:咏柳。齐读课题。 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咏”是什么意思?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 设计意图: 联系第一课时《村居》,衔接上节课内容学习春天的古诗,由温故旧知来学习学习新的古诗,衔接自然。 二、新授 探究一: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师生正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咏”、“妆”,是后鼻音,不要念成前鼻音。“剪”是前鼻音,不要念成后鼻音。“绦”不要读成“条”。“丝”、“裁”是平舌音,要读准。 3.认读生字“咏、妆、丝、绦、裁、剪”,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妆(状)裁(栽) 4.再读古诗。 (1)师生配合读,老师前一句,学生后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男生读前两句诗,女孩读后两句诗。 设计意图: 通过形近字形旁区分,强化生字的识认;通过师生配合朗读,饶有趣味地感受七言诗的节奏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探究二: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1.指导第一、二句: (l)出示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同学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 读懂古诗,了解《秋浦歌》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4.了解体会《悯农》中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抒发了对广大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秋浦歌》 一、谈话导入,诵诗入题 师:劳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辛苦、高兴、很有成就感 师:你能用学过的关于劳动的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吗? 生:课件出示(3张)《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关于劳动的古诗。(课件出示诗歌)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十年,流寓于此,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课件补充背景)生:齐读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课件标红“炉火”“红星”“紫烟”“赧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